翁同龢日记(翁同龢日记同治)

 2023-09-17  阅读 3526  评论 0

摘要:今天给各位分享翁同龢日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翁同龢日记同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这才是真实的光绪皇帝:软弱是假象,暴躁、偏执、暴毙前长年遗精光绪皇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这样的,4岁继位38岁去世,在位34年空留一生叹息,一生都是软弱无能。确实,光绪从登基的那一刻,似乎就注定了是一个悲剧,成为傀儡皇帝 同情弱者,是每一个人的本性,长

今天给各位分享翁同龢日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翁同龢日记同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这才是真实的光绪皇帝:软弱是假象,暴躁、偏执、暴毙前长年遗精

光绪皇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这样的,4岁继位38岁去世,在位34年空留一生叹息,一生都是软弱无能。确实,光绪从登基的那一刻,似乎就注定了是一个悲剧,成为傀儡皇帝

同情弱者,是每一个人的本性,长久以来光绪也是人们同情的对象。查阅资料,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光绪大婚后亲政表现出两个极端,有时候精神抖擞,要努力处理朝政;有时候则无精打采,整日意志消沉。

翻看光绪老师翁同龢的日记,字里行间我们发现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原来那个清秀文弱的皇帝,有着完全相反的一面:暴躁、偏执、骄纵、目空一切。早在光绪12岁时,翁同龢就发现了这个学生的性格异常。

光绪在后殿里突然大发脾气,原因不详,在生气中光绪用手拍打钟表上的玻璃,碎玻璃将手扎得鲜血淋漓;六月二十日,光绪又生气了,还把太监的脸都打破了。

如果暴躁的性格,让人不寒而栗,正如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圣性如此,令人恐惧。”光绪是皇帝,只要一发脾气就无数人俯首在他面前。对那些太监宫女们来说,抬头看一眼皇上,都是令人生畏的事情。

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每当回想童年,我脑子中便浮起了一层 *** ,轿子、椅垫子、窗帘等等,无一不是 *** 。要知道这些 *** 只能自己拥有,从小就让我形成了唯吾独尊的意识。”

末代皇帝溥仪尚且如此,光绪更是如此。畸形的生长环境,健全的人格始终没有完全发育起来,许多心理特征仍然停在了儿童阶段。这样的结果就是:光绪成年后仍然变现出如同儿童一样的缺乏耐心、又十分固执,一旦要有所需求就希望能立刻得到满足。

不仅如此,当光绪自我意识觉醒后,势必希望能有所作为,可大权被慈禧太后牢牢掌控,这让他苦恼不已。根据光绪本人口述的病史记录《病原》中记载,光绪遗精已经有20多年,临死前一年每月很多次,冬天较为严重,可见光绪体质很不好。

身体的抱恙,让光绪更加苦闷,把怒火发在了御医们身上,“屡服汤药,寸效全无”、“名医伎俩,仅止如此,实在可叹!”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暴毙,临死光绪的病症是这样的: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全身疲倦乏力。到了傍晚时,肢体发冷,牙关紧闭,进入昏迷状态,不久死亡。

慈禧有没有杀慈安?

1884年,慈安太后死得很突然才44岁,当时正当壮年!

所以坊间一直传言,慈安太后是被人害死的!

而野史上更加离奇,让人不安,说是慈禧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给慈安太后做药引,然后在药中下毒,说的慈禧是连自己都下得去手!让人不寒而栗!

坊间能够有这么多的谣传,无异于是两种情况:

第一,慈安去世的时候太年轻了,并没有说她得什么大病,就突然去世了。

第二,宫外的人对于宫闱之事一向喜欢猜测和谈论,自然就会以讹传讹!

甚至有人说慈安太后是吞物自杀!这个我们现在想来肯定就是无稽之谈,好好的东太后自杀个什么劲儿呢?

在这里提到一个人【翁同龢】

他所记载的翁同龢日记,为慈禧太后做了 *** 昭雪。

这是电视剧中的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以及小同治皇帝。

慈安太后在去世的时候是在深夜突然死亡。

或许有人猜测是被人杀害,但是翁同龢日记中第一时间记录了,慈安太后的病情和有无人医治的证明。

慈安太后去世前分别有三个太医给太后开过药,更改过药方,只是因为慈安太后的病情太重了,药石无医。

而且慈安太后发病的时候,一直有太医在身边照顾她,根本不会有慈禧太后虐待慈安太后这种情况。

而慈禧太后更是一个有远见的女人,在众大臣来吊唁的时候,把慈安太后脸上的布揭下,让大臣上前观瞻其遗容。

可见慈禧太后在慈安太后去世这件事上,是非常敞亮的,没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慈安太后仅仅是病死而已,而且有记载慈安太后曾经晕倒过两次。

说明其实慈安的身体不是很好。而她到底有什么样的疾病?是什么引发她的疾病?

《翁同龢日记》是晚清四大日记之一,对于研究晚清历史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求教有没有稍微具体些的描述

清名人日记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日记中有号称「晚清四大日记」者,它们是: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王闓运《湘绮楼日记》以及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其中以两代帝师、两次出任军机大臣的翁同龢之日记价值最高。翁同龢长期处於朝廷核心地位,而且所记日记跨度长达四十六年,涉及晚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地理、天文气象、书画鉴赏、医药、皇家礼制等等诸多方面,生动反映当时的思想风潮和社会生活。日前,经过补正和完善的新版《翁同龢日记》由上海中西书局出版,引起学界关注。

这是《翁同龢日记》的第五次出版。回顾第一次出版是在翁同龢故世21年之後的1925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石版影印,出版界钜子张元济先生在题记中写道:

「公(指翁同龢)之从孙克斋(指翁同龢的侄重孙翁之喜)以公手书日记示余,余受而读之,四十馀年大事粲然具备,小心寅畏,下笔矜慎,然纪载所及偶有一二流露之处,观微知著,益不能不叹公之遭际为可悲也。……鸠工岁馀,今始竟事。乙丑仲秋门下士海盐张元济谨跋」。

此後又出过三种不同版本的《翁同龢日记》:1970年台湾赵中孚先生主编的繁体竖排本,1973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1925年涵芬楼版的缩印本,1985年中华书局印行了陈义杰点校、整理的简体横排版;该版本增附1883—1884年翁同龢《军机处日记》,并在2006年再版发行。上述版本均有不同程度的错漏,文字方面在所难免。而主要遗憾在一些关键内容,由於历史的原因,存在人为删隐之处。这些删隐,主要出自於翁同龢本人。

1994年6月11日翁同龢为戊戌变法拟纲领性档《定国是诏》的第四天,正值他父亲翁心存的冥诞,却遭慈禧太后在幕後炮制一道诏书,把他贬回常熟老家。百日维新失败後,六君子被杀,光绪皇帝遭幽禁,康有为和梁启超亡命国外,慈禧太后对於翁同龢则追加处分:「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不准滋生事端。」在这个过程中,翁同龢为了避祸,对原来日记里同康有为有关的部分进行了删改。这样做的後果是使得一些史实变得扑朔迷离,有人认为戊戌变法同翁同龢无关,甚至认为他在光绪皇帝面前压制康、梁的变法主张。不过对於翁同龢日记中的删改早就有人提出疑问,如金梁的《近世人物传》第16页「翁同龢传」里就写道:「按翁氏似有重缮改易处,如李蓴客(即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作者)卒於甲午12月24日,而翁次年闰5月初9日尚记李蓴客来,被(令人)颇不解其故。继思翁自戊戌罢归,不无顾忌,甲乙两年,正值枢要,凡所记载,尤虑触讳,自取刚缮,亦属常情,甲午之事,误入乙末,盖一时疏忽耳!」金梁虽言之成理,但只是按常理推断,并无证据。证据在哪里呢?无疑应该在翁同龢日记的原稿里,因为在白纸黑字上的删改之处必然留下痕迹。那麼他的手书原稿又在哪里呢?

翁同龢於1904年故世後,包括日记原稿在内的大批文物由其直系後代保管。1919年翁同龢的嫡重孙翁之廉故世,这批资料由翁之廉的胞弟翁之喜保管,翁之喜促成了商务印书馆於1925年出了首版《翁同龢日记》。主持此事的张元济是翁同龢的门生,出版时不但完全遵从翁同龢删隐後的内容,还为尊者讳,追加删隐。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翁之喜把日记原稿托付给了翁之廉的嗣子翁兴庆即翁万戈,在四十年代的兵荒马乱中,翁万戈在志士仁人的帮助下,把这批文物船运美国家中,从而免遭当时和後来的种种战火和劫难。

近年,翁万戈先生拿出了这批珍贵的史料,力主出版这部完整无误的简体横排本。此议获得上海中西书局的全力支持。九旬高龄的翁万戈亲自担任新版《翁同龢日记》的编者,并指定他的侄子翁以钧负责校订。在家庭责任感的鞭策下,翁以钧辞掉一切职务,全身心投入到日记点校工作之中。他在翁万戈先生的指导下苦攻四年,殚精竭虑,终於不辱使命。新版日记增加了两种军机处日记,即《1883-1884年的中法战争日记》《1894-1895年的甲午海战日记》,还增加了翁同龢早年参加学政会考及随父翁心存护送道光皇帝梓宫入西陵时所记日记两种,即《己酉夏南归赴试日记》(道光二十九年五月十一日至六月初六日)和《庚戌恭赴西陵日记》(道光三十年九月十八日至二十七日)。此外,还增补了翁同龢自订年谱(原名《松禅年谱》)及其侄曾孙翁之喜所作的《松禅年谱补》。当然,被翁同龢後来挖改(剪贴)删隐的内容,此番新版全部予以复原,那麼所谓「李蓴客」的悬案也因此而落地了。

从新版所附原稿图照可见清晰的痕迹:「李蓴客」三个字是在原字被挖去後贴补上去的。那麼原来是哪三个字呢?请看全文:「晚饭後李蓴客先生来长谈;此君举世目为狂生,自馀观之,盖策士也。」记日记的那天是光绪二十一年乙未闰五月初九日(1895年7月1日),恰恰在这一年,康有为自编年谱里有这麼一段记载:「时翁常熟以师傅当国,憾於割台事,有变法之心,来访不遇,乃就而谒之……乃与论变法之事,自未至酉,大洽,索吾论治之书。」很清楚:死於光绪二十年的山西道监察御史李蓴客,既不可能在身後访翁同龢,而且年逾花甲的他也不会被世人目为「狂生」。因此原稿被挖改的三个字必「康有为」无疑。

同康有为有关的还有翁同龢在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即1897年12月11日的日记,半页被剪去,另贴半页新纸。此为翁氏最大的一次删改。此日应为一大早朝见光绪帝之後,前往位於宣南的南海会馆去见康有为恳谈。近代史学者孔祥吉认为:「翁氏此举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至为关键。倘若没有这一举动,康有为则已束装南归,执教於万木草堂了,根本就不会有以後的高燮曾的上书举荐,也不会有光绪帝召见。那麼,戊戌维新的历史肯定会重新改写。守旧派刚毅等指责翁氏招引奸邪,并非空穴来风。因此,这一页日记翁同龢是非改不可的」(据《清人日记研究》p23,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此类被裁剪的挖改部分,木已成舟,无法复原,编者从保存文献的角度出发,将挖改痕迹拍成照片,作为插图放入日记附录《删改真相》之中,供专家读者研读时参考。

对於1925年张元济为尊者讳而删改的部分,新版《翁同龢日记》也予以一一复原。值得提出来的是,复原内容中有戊戌十月十六日至廿三日(1898.11.29至12.6)记上海之行,这八段日记是回常熟後补记的,而此时正值戊戌政变结束,慈禧太后大力整肃帝党,报纸上登出朝廷严旨,公布翁同龢种种罪状,诏曰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不准滋生事端云云。然而处於人生最危难之际的翁同龢,照样信笔重温上海之行。在十月廿二日(1898.12.5)所记中,还详述摹翁方纲(蘇斋)在唐欧阳询《化度寺碑》後的题跋,可见其从容淡定,置生死於度外,百忙中还不忘学问。此外日记手稿原件中还有不少翁同龢的手绘图,其中多为地形图、星象图等,此番编者也都作了保留。新版《翁同龢日记》全书规模扩成8册,是迄今为止相关出版物裏最完整最准确的一种,将对近年史学界一些争议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作用。

《翁同龢日记》的出版过程,凝聚了翁氏家族几代人文化守护的心血。自上世纪中叶翁氏後人就开始做翁同龢日记中的人物索引,可惜一场文革终止了这项工作。文革之後,翁以钧的父亲翁开庆协助翁万戈整理家藏文献,出版了《文献丛编》,并且继续整理翁同龢日记中的人物索引。翁开庆故世後这项未竟工程落到了翁以钧身上。如今,翁以钧先生每天以敬畏之心,孜孜矻矻,2012年底之前如果没有不可抗力发生,这个最新版本的人物索引应能付梓。

同治皇帝怎么死的?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清朝第十位皇帝,也就是同治帝,死于花柳病。

同治帝感染梅毒而死的说法的来源:

1.民间流传最广的就是同治死于梅毒。根据小横香室主人所撰《清朝野史大观》中「清宫遗闻」就记载同治到私娼处,致染梅毒。

2.从翁同龢日记记载也可知一二,他很可能死于花柳。

扩展资料:

同治帝的死因 :

《清史稿》记载载淳之死:“上疾大渐,崩於养心殿,年十九。”清史稿未交待同治是如何死的,不过从一些文献可得出同治的死因有二:

1.官方给的说法是天花。

根据清代《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记载同治皇帝当时的病症为:“湿毒乘虚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漫流脓水,腿痛盘挛,头颈、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痛。”众多专家研究同治皇帝死亡前后的脉案、病情和用药情况,得出其死于天花。

2.根据晚清著名文史学家李慈铭日记记载 “上旋患痈,项腹皆一,皆脓溃。”和“宫廷隔绝,其事莫能详也。”

另外恭亲王奕欣长子载澄曾因与同治帝微服出宫嫖妓之事而革除贝勒爵位,可见同治帝死于梅毒之说并不是捕风捉影。

参考资料:凤凰网_同治帝真如野史所说的死于花柳么?翁同龢日记暴露这一点

清朝政治家翁同龢生平简介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 政治 家、 书法 艺术家。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清朝政治家翁同龢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翁同龢简介

翁同龢,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艺术家。对于他的书法,幼年时期多以欧、褚的书法为学子,中年时期则致力于颜真卿的书法。以书法而闻名,晚年沉浸于汉隶,在同光 书法家 中名列第一。当时的书法家都对他的书法造诣十分敬佩。

翁同龢是晚清政坛的重要人物,先后担任了同治、光绪两代的帝师。在光绪时期,因为卷入了政治斗争中被慈禧太后罢了官。让他首次出任是在光绪八年时期,第一次担任了军机大臣。在担任起主要参与了两项重大政治斗争革命,其一就是参与了处理云南军费报销舞弊案,其二就是参与中法越南交涉的相关事宜。

其次在生活 爱好 上,比较很喜欢藏书和学习书法,并且在这方面有较高的造诣。他在京为官将近40多年,在他的书法中,最擅长的就是 楷书 和 行书 ,同时也深得颜真卿书法的精髓,写出了具有自己个性的 书法作品 ,形成了翁氏独特的书风。因此他的作品在清代书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关于他的评价也是很高。

关于他的故居,现在叫做“翁同龢纪念馆”。这座纪念馆开放于1991年11月1日,到目前为止,翁同龢故居是保留比较完整的,具有江南风格的官僚住宅。也就是在这里翁同龢过了他的青年时期。直到1990年,他的玄孙美籍华人翁兴庆将这座故居捐献给了国家,并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翁同龢 日记

《翁同龢日记》一书起自咸丰八年六月二十一日,迄于光绪三十年五月十四日。这本书里主要记叙了这一时期的许多重要的史事及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作者就是书中的主人公翁同龢,他是晚清政界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日战争,戊戌变法中都参与了重要活动。

这本日记也被誉为晚清的三大日记之一,其中的内容相当丰富,但据一些学者考证,关于其中记载的有关于戊戌变法和维新派的内容有被删减过。翁同龢所撰写的《翁同龢日记》又称之为《翁文恭公日记》,这本书对后人来研究清朝的 历史 ,尤其是晚清时期以来所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起着非常重要的文献查阅作用。就连同许多国外的 历史学 家都很是关注这本书。像日本、韩国、美国以及大陆的台湾和香港的一些历史学家对这本书颇有研究。

这本书记载的大多数日常的琐事,却让读者可以对当时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作为“日记”,关于他自己的坚挺生活,日常琐事必然是日记中的一部分。翁同龢身为帝师,饱读诗书,博采多学,本应爱严于律己,然而通过这本日记就能看得出事实并非如此。根据日记记载,他与他的妾室经常发生冲突,甚至有一次因为妻妾不合,竟然将茶具扔向了他的妾室,将妾氏打至头破血流。像这样类似的日记,让我们可以从更多角度了解作者的为人,和当时的社会风气。

翁同龢书法

翁同龢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他的一生伴随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并且还参与其中。不仅如此,这位清朝重臣还赢得了许多美誉。年轻时就考了状元,晚年在维新运动中,积极支持变法,被尊称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此外他还喜欢 画画 和写诗、书法,其中他的书法很是著名。

或许是他从小受家庭因素的熏陶,使他从小就非常喜爱学习书法,现在能够从他的作品上看就能够看得出,他的书法里具备了颜真卿的形貌,但又有刘墉等人的风格,笔法随意,结构比较宽博开张,还有些字词融汇了赵、董之意。

在翁同龢的书法里,他最擅长的就要数楷书和行书了,他的书法在清代书坛上占有重要位置,评价也是相当的高。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就曾在一文中指出:“他出世最晚,所以能够兼收众长,把颜字和北碑打通了。这是翁同龢的特色。”他的书法作品有一种碑气, 自然 的形体,敛约的点划,空灵的章法形成了他书法的主要特点。他早年时期就开始学习书法,博采众长。潜心揣摩颜真卿和北 魏碑 版,参考学习。其次还吸收了刘墉、钱沣、何绍基等人的书法长处,

将他们的长处学以致用,融合到自己的书法当中。他继承了颜真卿书法的精髓,写出了具有自己个性的书法作品,形成了翁字的独特书风,成为一代具有较大意义的书法家。

猜你喜欢:

1. 翁同龢的人物生平

2. 清初大臣宁完我生平简介

3. 晚清宗室重臣奕劻生平简介

4. 唐朝政治家褚遂良的生平简介

5. 清朝重臣张廷玉生平简介

翁同龢的疾病有哪些,对翁同龢的疾病有什么说法?(《翁同龢日记》中的提到的)

《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

廿一日(12.29)五更大风起。照常入,寒甚。看昨日方,痘痂已落,而余毒在腰,重痛漫肿流汁,脖颈手膝亦有痘痈,筋挛,烦躁少寐,药用去毒之品,而芪、归、熟地、党参仍用。(并看起居,昨大外两次,小外频数。)闻明司空云,腰间有两小块溃痛特甚也。

廿二日(12,30)看昨日方,按云:腰痛重软,漫肿流汁,腿痛筋挛,咳嗽少寐,系气血两亏,至他处疖肿皆平矣。(药用补加清凉。)起居上昨大外三次。闻内府诸君云:昨日瞻仰,神情兴致皆可,腰间两 *** ,一流水,一干,起居略不便也。

廿三日(12.31)晴,无风。照常入,看昨日方,按云:溃处渐红,脓浆渐起,惟气血两亏,不能安寐云云。药如昨。(补气者参芪,去毒者甘节银花之属)看起居,歇时少,大外亦三次。并晤太医李竹弦、庄某于内务府坐处。据云,脉息皆弱而无力,腰间肿处两孔皆流脓,(亦流腥水)而根盘甚大,渐流向脊,外溃则口甚大,内溃则不可言,意甚为难,此时只有保元托里之法,外敷则赛金拔毒及紫草膏之类而已。谈良久。

廿四日(1875年1月1日)晴和。照常入。奏事处人来,云每日事下药方亦下,可到彼先看,顷间还须回奏也。辰初二刻到内务府,看昨方,按云:背臂膝痛皆愈,惟腰间溃处脓汁未减,红肿未消,口渴少寐,系余毒湿盛所致,臀上两孔亦流汁。法当保元固本,须防漫陷透膜。(生

芪、党参、银花、甘节、龙骨、远志、枣仁、连翘)看起居,食尚好而眠不稳,昨夜不过两、三刻得眠耳。

廿五日(1.2)晴和。照常入,看昨方,按云:腰软渐轻而症渐减,惟脓汁未少,红肿未消,药如昨。(加肉桂八分、没药三分)起居单上歇着时甚多。

廿六日(1.3)晴寒。辰初到东华门,事已下,辰正二刻到内府,看昨方,云:诸痈皆愈,精神亦好,惟腰臀流汁未消,漫肿串溃,外口小而内溃大,由于肾经虚弱云云,脉息则滑缓无力也。又称:稍进温补,无渴躁等弊,仍用托里法。药则炙芪、党参、肉桂、茯苓、于术之属,引矾蜡丸五分。起居单进膳不多,不过元宝汤。蒸饼、馒头半个之类,小便一周夜十余次,大便日必三次,疑太频数,前日方用车前,颇不谓然也。

廿七日(1.4)晴暖。照常入,看昨方,按云:脉滑缓无力,惟肾俞流注,脓汁虽稍见稠,而每日流至一茶盅有余,恐伤元气云云。药如昨。(参、芪、术、桂,引用矾金丸)申刻方则李德立、韩同九者同请脉,按云:素禀肾虚,流注孔小内溃,势系疲缓,用外敷药。(红升、珍珠、轻粉之类。)起居单:一日夜小外十一次,大外两次,饮膳则是蒸饼、馒头、元宝汤之属。闻总管张监云,起坐时少,流汁极多,殊委顿也。

廿八日(1.5)晴,无风。照常入,至奏事处,适太医李德立、庄守和在彼,询以两日光景,则云:腰间溃处如碗,其口在边上,揭膏药则汁如箭激,丑刻如此,卯刻后揭又流半盅,前进温补并未见效,而口渴嘈杂作呕,万一阳气过旺,阴液不生,谁执其咎,今日改用凉润法,但求守住徐看,实无把握。询以人参当用。则曰数日前已议及,恐风声过大,且非两宫圣意。询以今日所用厚朴,竹茹,则云停滞不化,稍稍推荡之。。语甚多,大略多游词也。昨方如前日。晚即减参芪分量。今日脉案,云脉息弦数,精神渐长,惟溃处流脓不少。虽渐稠而色灰秽,,揭动膏药每拭脓则思溺,且口干作呕,系肾虚云云。不敢过用温补,用滋阴化毒加减,有厚朴、竹茹、花粉、银花之类。参芪则全撤,不可解也。

廿九日(1.6)晴,照常入,起下,闻与军机、御前、内务府同召见。。。。

辰正见于东暖阁,上拥坐榻上,(枕一中宫)两宫太后亦坐,命诸臣一一上前,天颜甚粹,目光炯然,痂犹一半未落。谕今日何日?并谕及腊月应办事。枢臣奏毋庸虑及。臣奏圣心宜静。上曰胸中觉热也。退至明间,太后立谕群臣,以现在流汁过多,精神委顿,问诸臣可有良法。圣虑焦劳,涕泗交下。臣因进曰:择医为上。臣荣禄曰有祁仲者,年八十九,治外证甚效,可传来诊视。太后颔之,语甚多,不悉记。退坐奏事处,有敕勿即散直。有顷诸臣皆入,上侧卧,御医揭膏药挤脓,脓已半盅,色白而气腥,漫肿一片,腰以下皆平,色微紫,视之可骇。出至明间,太后又立谕数语,继以涕泪,群臣皆莫能仰视。

午初祁仲到,命诸臣随入殿。良久,祁仲与李德立等人,半时许视毕,宣召至西暖阁问状,余等未与,恭、醇两王入。(恭邸五六刻始下,医者先出。余等既退,则问荣君如何,曰:祁仲言,此痘 痈发处尚非肾俞穴,(在肾命下),冀可治,药用十全大补汤。俄尔传闻令李德立仔细请脉,祁仲方未用,存案而已。见昨日申刻按,云晡时发热,少寐恍惚,系肾俞发,流汁太多云云。所用青蒿、地骨、竹茹、花粉、银花,一派凉药也。未初二刻传散。

三十日(1.7)晴,稍寒。卯正一入,到奏事屋看处方。按言病势:日进温补则恐阳亢,凉攻又虑气伤,姑用滋阴化毒(汤)化,大致用前日方,酉刻加减而已。起居单则饮膳极少,不过粥数匙,馄饨数个,如是三、四次。还坐直庐。巳初二散,门遇荣仲华,得见今日方,按云:脉弦数无力,流汁成脓,渐稠而少,漫肿强硬处渐收,晡热烦躁亦减,渐知疼痒,此阴化为阳之象,惟肾气太虚,阳气过旺,牙浮颜肿,口渴嘈杂,系属阴亏,仍用滋阴法。(沙参、元参、花粉、三仙、连翘、胡连、竹茹、白芍、银花、生甘、赛金丸、大生地、麦冬)

十二月朔(1.8)晴,大风起。卯正二入,至奏事处,闻昨日甚好,还至殿庐。有顷事下,昨日酉刻加减原方,去竹茹、胡连,加云连、芦荟、芜夷。起居单内则所进饮食极少,而大便一昼夜行至二十一次,颇骇物听,中官则云精神好,所下白腻,太医云更好度能去毒也。巳初三散门,惘惘而出。。。。。今日伊等见面未得至东暖阁,伊将应用桂姜语上闻,出见李德立,则称无庸,现在得此泄泻,确有把握矣。夜风不止。

初二日(1.9)晴,大风。卯正二入,见昨方。按云:脉弦数,腰间浆少而浓,口红知痛,长强肿硬皆减,系阴证转阳,未透膜之象,惟阳元阴虚,肾水不济,牙龂黑肿,口气腥甚,颏肿稍减而未净,大便频数,所下黑粘而臭,未便遽用止涩,仍用清解,外用金黄膏及猪肉贴。(元参、银花、连翘、酒连等,大致如昨,不能悉记)起居单内二次进饮食,汤面半碗,萝卜汤数匙。又一次老米稀饭半碗,如此而已。大便则一昼夜八次。而中官传言大有起色,昨夕兴致甚好,起坐说话矣。事下,与醇、孚二邸、军机、御前、内务府同召见,待至巳初方入(诸臣三次叩头,谢燕窝赏乎?抑谢恩乎?不能审也。)上卧甫醒,近至榻前细细瞻仰,则两颏肿甚,唇鼓色红,虚火满面,目光却好,平卧,一、二语外。云不思食尚思睡也,。。。。再遇御医,问究竟如何,则云:所下尽是余毒,口糜又虑成走马疳,温补断不可进,只有如昨法,大致日有效验矣。今日方匆匆一看,用酒连、葛根二钱,不可解,不可解。

初三日(1.10)阴。照常入,细看昨方,按云:诸症皆平,腰间红活而牙龂黑烂,下利黑粘,系胃火郁滞,必须清利不能止塞云云。酉刻一方则称腮肿稍平,牙龂糜烂稍减。惟肿犹未净,糜黑犹未退,系阳亢火炎,胃有余热,少食口渴,大便不畅,滞坠,小便短赤,痘复溃后,必当顾元气为主,用滋阴解毒法,药用沙参、元参,仍用云连、银花、厚朴也。今日卯刻照方加减,去连翘加生芪。孙诒经递封奏,请广访名医。是日南书房诸臣与枢廷见起,闻太医亦在彼,其言甚辨,不能折之,唯唯而退。巳正散门。

初四日(1.11)晴,有风。照常入,见昨日酉刻方,脉按云:牙肿略消,诸处及腰间脓浆尚可,惟上唇及左颏肿硬,有作脓之势,口气甚臭,胸满胁胀,食少舌干,毒火上亢,药用补气化毒。(生芪三钱、元参四钱、银花、连翘、芦荟、云连、香附,余皆凉药,茯苓。)起居单内,歇时皆不过半刻,一周时中,仅进腊八粥数匙,茶汤两次,苡米粥半碗而已。此时火在上焦,原虽议进温补,惟毒热如此,牙痈欲溃,胃不纳谷,极可虑也。

初五日(1.12)晴寒。卯正二入。昨日按云:上唇肿木。腮红肿硬处揭破伤皮,不能成脓,仅流血水,势将穿腮,牙龂糜黑,口气作臭,毒热内攻,食少寐减,理必气血受病,议用清毒益气,竭力调理,脉象则弦数无力。药照昨方稍有加减,(以茯神换茯苓加远志而已,真梦呓也。)酉科亦然。(黄连却未减)。。。。。辰正三散门。遇孙子授,云闻今日按内有神气渐衰,精神恍惚等语。荣仲华亦来,语于庭中,据李德立称,势恐内陷云云。。。。。入城小息,未醒忽传忽召,驰入内尚无一人也,时方日落,有顷醇、恭邸、宝、沈、英桂、崇纶、文锡同入见于西暖阁,御医李德立方奏事急,余叱之曰何不用回阳汤?彼云不能,只能用参麦散。余曰:即灌可也。太后哭不能词。仓猝间御医称牙关不能下矣,诸臣起立奔东暖阁,上扶坐瞑目,臣上前遽探视,弥留矣。天惊地坼,哭号良久,时内廷王大臣有续至者,入哭而退。惨读脉案,云六脉俱脱,酉刻崩逝。。。。

第二册录毕

翁同龢日记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翁同龢日记同治、翁同龢日记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af04eVW8FDABQBFE.html

标签:日记同治

发表评论:

本站为非赢利网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