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桃花源记练习题,以及桃花源记基础题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西城区 初二期中复习资料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
(一 )阅读(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⑵便要还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4分)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 1.访问(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2.(1)咸(皆)(2)延 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二、阅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各句子中画线的多义词的含义(3分)
处处志之( ) 屋舍俨然( )
寻向所志( ) 并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大惊( ) 乃不知有汉( )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
3、分辨文中“交通”、“妻子”“绝境”等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3分)
交通 (古: 今: )
妻子 (古: 今: )
绝境 (古: 今: )
4、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他的这一理想?(3分)
【1、标记/作标记;……的样子/愉快;于是/竟然。2、略 3、交错相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和儿女/仅只妻子;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 4、作者在本文中为人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平等,大家各尽所能参加劳动、幸福、愉快的理想社会。作者的这一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和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消极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理解填空:
①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⑤文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⑥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⑦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⑧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⑨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⑩出自本文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老死不相往来;怡然自乐;鸡犬相闻;无人问津。
(11)各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四段的大意:
①发现桃花源、②访问桃花源、③离开桃花源、④再寻找桃花源
(12)文中作者理想的社会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1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根据提示默写。(共4题,任选3题作答)(6分)
(1)诗人总是把自己真诚的愿望寄寓在诗词中。杜甫上“安得广厦千万间, ” ,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苏轼是“ ,千里共婢娟”,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良好愿望。
(2)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扬柳, ”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句“ ,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抒发了边塞生活的寂寞孤独之感。
〈3〉人有德,花也有德。古诗文中赞颂花的品体的句子有: , (写出连续的两句)。
(4)乡村月色常常入诗入词。请写出描写乡村月色的诗(词)句: , (写出连续的两句)。
《小石潭记》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及文体常识
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字子厚 ,河东人,也称“柳河东”。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改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 韩愈 共同发起了古文运动,二人并称为韩柳。又和刘禹锡交好,与其并称为刘柳,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在永州任上所作的八篇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本文是第四篇,也是最著名的一篇。作者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抓住事物特征,用生动的语言借景抒发了凄苦忧伤的感情。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托物言志。
三、解词:
1、心乐之(高兴)2、水尤清冽(格外) 3坻 (水中高地) 、屿(小岛) 5、堪(不平的岩石) 6、蔓 (藤蔓) 7、蒙络摇缀 (遮掩)(下垂)
8、 可百许头(表示约数) 9、 下澈(照到水底)影10、布(映在) 11、怡然(呆呆的样子) 12、 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蜿蜒)13、犬牙(像狗牙那样)差互(参差不齐) 14凄神寒骨(感到凄凉)15、 叔尔(忽然) 16、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17、悄怆(忧伤的样子)18、幽邃(深远)19、以其境过清(凄清)
四、理解性默写类(用原文回答):
1、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游鱼和潭水的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布石影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写游鱼动态的句子:(叔尔远逝,往来翕忽)
4、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写潭水源头神秘莫测的句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0、文章正面写石潭特征的语句是“全石以为底为岩”照应此特征的语句是“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
五、阅读分析类:
1、本文是作者被贬以后写的山水游记,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请结合课文,评论一下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柳宗元在游记中,并非纯客观地描绘自然景物,而是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被贬后的心情,借景抒情,反映他心情寂寞、心境凄怆,因而在欣赏小石潭优美景致后,便认为“不可久居”,这是由于他身世遭遇造成的复杂变异的心理反映。)
2、请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翻译过来)
3、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B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文章第一段“全为岩”句有什么作用?
(交代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特点,说明小石潭命名的缘由。
5、文章开篇落笔不凡,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把水声写得清脆悦耳,不同凡响,文中哪一句清楚地表明了产生了这种效果的原因?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因其结构全为石质,水中、水边无泥土杂质,所以清水流入小潭,水流冲击硬石,才会“如鸣佩环”。)
6、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其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既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又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
8、“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一方面说明作者的游兴之盛,另一方面说明小石潭环境寂静,人迹罕至。)
9、作者写小石潭的水“清”笔法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水“清”的特点的?你还能联想到哪些与此有关的古诗文?
(以水底的形貌清晰可见来写水的清澈;借游鱼写水清,“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时,鱼“布石影上”,都很好地突出了水清的特点。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油鱼细石,直视无碍”。
10、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生活灵动,情趣盎然,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既表现河水的清澈,更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11、作者游览西山,在西山之巅观赏自然景物时曾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体验,“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你认为作者在游小石潭时是否有物我两忘的体验?为什么他在这里匆匆记之而去?
(欣赏潭中游鱼时有过。想到自己寂寞的处境,渺茫的前途,忍受不了眼前这份空寂,故匆匆记之而去。)
12、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A抓住了溪流的斗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B比喻。C形象写出小溪流的曲折,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展现出小潭源的神秘和莫测。)
怎样理解文中小溪的“明灭可见”的?
(小溪曲折,可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写出来了看到的小溪特
1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写出了潭水源头的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受贬谪的处境来理解,作者这样写可能有怎样的寄寓?
(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恰如这“不可知其源”的小溪,令人迷茫,看不到尽头。)
15、文中写游鱼,用“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有何作用?又说鱼“似与游者相乐”,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
(衬托水的清澈。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乐而忘忧的情怀。)
本文写作特色之一是情景交融,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观鱼时心情与游览到最后心情有何不同?
16(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作者产生与鱼同乐,融与自然的愉悦情感,观鱼者坐潭上,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也表达作者被贬后抑郁忧伤的心情。)
17、找出文中描写游鱼的传神之笔,分析吴均写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油鱼细石,直视无碍”以及郦道元写的“绿水平潭,千丈见底,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就选材来说,与本文有何不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B、吴均、郦道元都概括地、抽象地写这些事物、是从人的直观感受来写的,客观地体现山水的特点。而柳宗元自己感受写得少,大部分内容刻画了鱼的形态、神情。是以山水之美排遣被贬后抑郁的心境。)
18、作者初发现小石潭时,先写“心乐之”,久坐潭上,又感觉“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先写“乐”是初见小石潭时的心情,“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作者是借游历山水寄托自己被贬谪的抑郁情怀,乍见小石潭的乐,是一种暂时的解脱;小石潭环境优美秀丽而遭人遗弃和冷落,加上小石潭凄清的环境,自然勾起作者对自己仕途坎坷的联想,悲伤苦闷之情和幽清的环境相契合,以致最后不得不离开。)
19、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20作者离开小石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小石潭源头的“不可知其源”与“明灭可见”使作者联想到前途的渺茫,潭的寂静又勾起了他遭贬的苦闷寂寞,因而游兴大失。)
21、作者写景如画,又寄情于景,对小石潭描写中已写出了作者个人情感和遭遇,“一切景语皆情语”,请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初入小石潭,“闻水声,如鸣佩环”,被景物所吸引,心情愉悦,所以在他眼中游鱼“空游无所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而小石潭源头“斗折蛇行”、“不可知其源”正是作者对前途艰险的忧虑,使他感到前途渺茫,此时的小石潭在他眼中则是“悄怆幽邃。凄神寒骨”。这恰好是作者心中孤单寂寞的投影,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
22、综观全文作者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清幽冷寂景色和气氛。透露出作者贬谪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2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移步换景来描写的: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特点: 幽静)
(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4、结合课文内容,补全下列对联。
坐潭上凄神寒骨 观游鱼乐心怡情
碧水游鱼石潭景 凄神寒骨游者情
望潭源斗折蛇行隐约可见 想前路坎坷迂回渺茫无边
25、文章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你认为妙在何处?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的笔法有类似之处吗?
(A、没有一笔涉及水,只说鱼“空游无所依”,就使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各尽其妙的显现出来,意境深,令人拍案叫绝。 B、有类似之处:写月不用月)
26、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小石潭的独特之处并分析作者为它作记的原因。
(小石潭景色美丽而凄清,这与作者被贬后郁闷而又故作解脱的闲情意趣和谐一致。这正是作者为小石潭作记的原因)
苏州园林练习题
十三、①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②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③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④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⑤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⑥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对这段文字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A ①ㄧ②③ㄧ④⑤⑥
B ①ㄧ②③④‖⑤⑥
C ①ㄧ②③‖④ㄧ⑤⑥
D ①ㄧ②③‖④⑤⑥
3 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A 从整体到部分 B 从主要到次要
C 从概括到具体 D 从原因到结果
4 本段中以苏州园林与__________作比较,突出说明了________。
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________的表达方式,它的作用是________。
6 文中画曲线的句子属于________的表达方式,它的作用是________。
7 文中加黑词“多种”用得准确,简要说明这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 设计者和匠师们修建成功的园林各各不同。
B 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C 设计者和匠师们的一致追求。
D 苏州园林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2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
A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
B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C 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
D 苏州园林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3 这段文字可分为三层,请在原文中用“‖”标出层次,并写出层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段文字的结构形式是( )
A 总——分 B 总——分——总 C 分——总
5 这段文字使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
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它们排列的顺序是( )
A 从概括到具体 B 从整体到部分
C 从主要到次要 D 从原因到结果
7 文中加黑词“一切”“都”“决不”用得准确,简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十三、1 ①。2 D。3 C。
4 外国花园苏州园林的民族特色。
5 议论。指出了苏州园林将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栽种的作用。
6 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古藤枝蔓的模样和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7 说明了苏州园林所栽种的花时不同的花树种类之多,这样才能收到“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的效果。
十四、1 B 2 B
3 (1)“……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概括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2)“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介绍体现这一特点的四个方面。
(3)“他们唯愿……。”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
4 B
5 打比喻。
6 C
7 十分准确的表示了苏州园林全部如此构成图画美,而绝无例外的情况。
1. 【桃花源记的阅读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 晋太原中……怡然自乐.(03北京,04长春)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穷 ②舍 ③悉 ④属 ⑤俨然 ⑥缘 2. 翻译下面句子. ① 渔人甚异之. ② 林尽水源. ③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下面诉不尽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通风换气 B.政通人和 C.通霄达旦 D.博古通今 4. 依据文中的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桃源的山洞口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人们进行了描写? 答: 6. 用文中的原句填空: 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豁然开朗”一语在现代汉语中用来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请你按这一语意造句: 8.课文从桃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 9.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段节选自《 》,作者是_______,名____,字_____,_____(朝代)人. 11.第四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12.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04长春) 13.《桃花源记》中描写草和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04常德) 二.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交通 ②绝境 ③无论 ④妻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 3.下列句中带点的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用简要的话概括整个故事中“渔人”的行踪,并填入方框内: 发现桃花源 → → 5.找出写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6.文中“惊者”“问者”“叹者”“不知者”指______;而“答者”“辞者”指_____. 7.下列句子都省略了主语,请选出省略同一个主语的一组( )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见渔人,乃大惊 ③具答之 ④皆叹惋 ⑤停数日,辞去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8.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9.下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B.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C.桃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10.渔人临走时,桃源人为什么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 11.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要的话来回答. 答: 12.村中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屋舍俨然 B.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C.寻向所志/寻病终 D.寻向所志/处处志之 14.文段主要写两方面的内容:一面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面写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 答: 1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答: (2005年青海) 17.每个人都曾构想过自己的理想,请用恰当、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你的理想王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①穷尽,走完 ②丢下,房屋 ③全 ④类 ⑤整齐的样子 ⑥沿 2.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④男女的穿戴,都和桃源外的人一样. ⑤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⑥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懑意足. 3.A 4.武陵一条两岸是桃花林的小溪的水源处. 5.活动,穿戴,心情 6.夹岸……缤纷 甚异之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略 8.生活环境 社会风尚 9.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不足为外人道 10.略 11.以前未见过桃花源;桃花林面积之广;桃花林没有其他树种;景色优美. 12.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二.1.略 2.①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③这个人为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3.C 4.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6.村人 渔人 7.B 8.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对。
2. 桃花源记所有有关的练习题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1)豁然( ) (2)俨然( ) (3)阡陌( )( ) (4)问津( ) (5)邑人( ) (6)诣太守( ) (7)垂髫( ) (8)发髻( ) (9)两鬓( ) 2.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A.xián( )来问讯 B.便yāo( )还家 C.yuán( )溪行 D.xún( )病终 E.欣然ɡuī( )往 F.后suì( )无问津者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A.舍: ( ) ( ) B.着: ( ) ( ) C.间: ( ) ( ) D.率: ( ) ( ) E.语: ( ) ( )4.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A.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B.率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C.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D.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 今义 E.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F.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 5.指出下列各字在句中的词性及意思。
6.填空。(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 ,名 ,字 ,生活在战乱频繁的 朝。
文章虚构了一个 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 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 的愿望。(2)《桃花源记》以 为线索,按照 桃源, 桃源, 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3)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7.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A.问所从来 B.后遂无问津者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8.下面各句加点词都有不同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
(1)复前行,欲穷其林。A.穷苦,贫困 B.极端 C.穷尽,走到头 (2)得其船,便扶向路。
A.扶助、帮助 B.用手支持 C.沿着,顺着 (3)此中人语云 A.语言 B.告诉 C.说 (4)处处志之 A.同“讠志 ”,作标记 B.标记 C.意志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A.断绝 B.独一无二的 C.穷尽 D.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6)芳草鲜美 A.色彩鲜艳美丽 B.新鲜美丽 C.味道好 D.新鲜肥美 (7)屋舍俨然 A.好像 B.整齐的样子 C.严肃的样子 D.严厉的样子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A.延长 B.推迟 C.聘请、请 D.伸展 二、阅读 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文后的有关问题。(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俨然: 属: 阡陌: 垂髫: 要: 绝境: 遂: 惋: 10.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11.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
(至少三个)12.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
(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
(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5)“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
13.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填入方框中。 .1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15.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
3. 阅读古文《桃花源记》,完成下面问题
1、(1)交通:交错相通;
(2)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向:以前;
(4)寻:不久。(意思对即可。)
2、(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意对即可。)
3、渔人发现并拜访桃花源。(或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意思对即可。)
4、不设标准答案,参考要点:晋朝有个渔人,有一次捕鱼迷了路,无意中发现了桃花源,此中景色优美,民风淳朴,人们生活美满幸福。渔人在此受到了热情的招待。告辞后再寻找桃花源,就再也找到不到这个地方(见于《桃花源记》)。后来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意对即可)
4. 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回答问题(共12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
小题1:(1)异 感到奇怪(2)穷 走完(3)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4)诣 拜见(5)规 计划(6)寻 不久小题1:(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到。
(2) (桃源人)问现在是什么世道,(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小题1:A 小题1: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A为“助词,无实意”,其他的为“代词”。小题1: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结合短文的中心主题理解作答。
。
5. 桃花源记的字词翻译和问题及答案
东晋 陶渊明(选自《陶渊明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桃花源
夹(jia)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1. 桃花源记和搜神记对比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搜神记现代小说。
2. 文言文游江和《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原文】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 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
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 *** 许久,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又有 苇洲,有耕犁,有饁妇,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
【注释】 修竹:茂密修长的竹子 乐: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感到快乐) 学者:做学问的人 诚:的确 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的思考或欣赏。 【翻译】 昨日游于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竹子数千株,竹林其间建有茅屋,隐隐有棋声和茶香从中飘扬而出,心底为之暗暗高兴。
第二天路过前往拜访那户人家,看见 琴、书、茶几、坐席等一应用具都是一尘不染,泛发出一片豆绿的色彩,大约是竹子的翠绿光芒映射到其上的缘故。静静地坐了许久,从竹叶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见了青翠的山和宽阔的大江,江上飘荡着帆船和鱼艇,又有一丛丛的芦苇洲,耕作着的人和前来送饭的妇女,还有两个在沙滩上嬉戏的小孩儿,狗则谨慎地立在岸 旁,就像一个守护着的人。
这简直就是小李将军的画中之意悬挂在竹枝和竹叶间。从外面望里面,是一种感受;从里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我认为,做 学问的人的确能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呢。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 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 属: 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3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
(4分) (1)欲穷其林 穷: (2)便要还家 要: (3)处处志之 志: (4)欣然规往 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 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
3. 【桃花源记的阅读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 晋太原中……怡然自乐.(03北京,04长春)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穷 ②舍 ③悉 ④属 ⑤俨然 ⑥缘 2. 翻译下面句子. ① 渔人甚异之. ② 林尽水源. ③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下面诉不尽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通风换气 B.政通人和 C.通霄达旦 D.博古通今 4. 依据文中的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桃源的山洞口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人们进行了描写? 答: 6. 用文中的原句填空: 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豁然开朗”一语在现代汉语中用来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请你按这一语意造句: 8.课文从桃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 9.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段节选自《 》,作者是_______,名____,字_____,_____(朝代)人. 11.第四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12.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04长春) 13.《桃花源记》中描写草和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04常德) 二.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交通 ②绝境 ③无论 ④妻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 3.下列句中带点的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用简要的话概括整个故事中“渔人”的行踪,并填入方框内: 发现桃花源 → → 5.找出写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6.文中“惊者”“问者”“叹者”“不知者”指______;而“答者”“辞者”指_____. 7.下列句子都省略了主语,请选出省略同一个主语的一组( )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见渔人,乃大惊 ③具答之 ④皆叹惋 ⑤停数日,辞去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8.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9.下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B.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C.桃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10.渔人临走时,桃源人为什么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 11.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要的话来回答. 答: 12.村中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屋舍俨然 B.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C.寻向所志/寻病终 D.寻向所志/处处志之 14.文段主要写两方面的内容:一面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面写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 答: 1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答: (2005年青海) 17.每个人都曾构想过自己的理想,请用恰当、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你的理想王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①穷尽,走完 ②丢下,房屋 ③全 ④类 ⑤整齐的样子 ⑥沿 2.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④男女的穿戴,都和桃源外的人一样. ⑤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⑥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懑意足. 3.A 4.武陵一条两岸是桃花林的小溪的水源处. 5.活动,穿戴,心情 6.夹岸……缤纷 甚异之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略 8.生活环境 社会风尚 9.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不足为外人道 10.略 11.以前未见过桃花源;桃花林面积之广;桃花林没有其他树种;景色优美. 12.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二.1.略 2.①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③这个人为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3.C 4.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6.村人 渔人 7.B 8.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对。
4.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补充二则(2006年·内蒙古包头课改卷)(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交通:户: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乙文则是 。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10.概括甲文的大意。
答案:6.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 7.交错相通 门 8.描写 阐述 9.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10.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2006年·安徽非课改卷)【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3分)(1)悉如外人 悉:(2)无论魏晋 无论:(3)临溪而渔 渔:17.翻译下面句子。(4分)(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18.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4分)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19.【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4分) 答案:16.(3分)(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每小题1分) 17.(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每小题2分) 18.(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 19.(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
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5. 文言文阅读题目《桃花源诗》中“相命肆农耕.于何劳智慧”(1)这节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值得与《桃花源记》参照阅读.现将《桃花源诗》转录如下: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高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曰入所从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茶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敝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家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一朝敝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人们读到这里,往往会想,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如果细读《桃花源诗》就会发现诗人对这个问题是已经作了回答的,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试想,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还能独立存在吗?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但能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呢?显然不能,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显然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我们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我们读他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一点. 译文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
“乃”意思是“于是就”,这句话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本文中,我为大家整理了这篇文言文的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相关练习题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林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优美)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桃花源记》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末期南朝宋政治家、初期诗人、辞赋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归隐后写了大量田园诗,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因为好喝酒,又被称为酒圣陶渊明。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桃花源记练习题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桃花源记基础题、桃花源记练习题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