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现在有很多小伙伴对于蓝尾石龙子成体以及蓝尾石龙子成体有多大的知识都比较想要了解,那么今天小好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蓝尾石龙子成体以及蓝尾石龙子成体有多大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小型石龙子,体长约10~12公分,体色底色为黑色,并从吻端到尾巴的基部缀有金色的长条纹,长尾巴则为鲜艳而显眼的蓝绿色或铁青色。
性成熟个体体色的两性差异显著,成年雄性体长、头长和头宽显著大于成年雌性。幼体体长生长率无显著的两性差异,成年雄体体长生长率显著大于成年雌体,因此,个体大小的两性异形是性成熟后发生的。体长小于50 mm的幼体,头长和头宽无两性差异;当体长大于50 mm,雄性头长和头宽随体长的生长率显著大于雌性,并导致头部大小的两性异形,并随个体发育变得越来越显著。蓝尾石龙子产卵雌体的最小体长为69.3 mm,大于此体长的雌体均年产单窝卵。窝卵数、窝卵重和平均卵重均与雌体体长呈正相关,平均值分别为6.4、2.783和0.554g。窝卵数与雌体产后状态无关。蓝尾石龙子雌体主要通过增加窝卵数和卵大小来增加繁殖输出。
经过人工培育的蓝尾石龙子无*,而野生的蓝尾石龙子带微*。在被饲养的状态下蓝尾石龙子的适应能力很好,能与同类很好地和平共处,甚至也能跟其它种类(的蜥蜴)共同生活。但是在把雄性混养在一起的时候必须注意,建议每个饲养空内只放置一只雄性。笼子的装饰可以随你自己的兴趣,可以使用碎木屑或者树皮作为底材。它们是地栖性蜥蜴,所以高度并不重要,但是在饲养它们的时候还是应该使用一些树枝或者塑料植物以供它们攀爬。大部分的石龙子都会晒太阳,所以一个华氏75度到85度(注:约摄氏23到30度)的环境会非常适合它们,同时UV射线也是必须提供的。水可以用一个浅浅的碟子来供应,如果能每星期进行一次或两次的喷水就更好了。
食物应该包括一切商业性地生产的(应该是指非野生的)适当大小的活物,并且要加以清洁,记住只从你能肯定没有使用过农药的区域采集食物。
蓝尾石龙子,在台湾又名丽纹石龙子。是属于石龙子科的一个物种。其幼体尾部的蓝色和背部的五条纵纹是其显著的特征。但这2个特征会在成体以后消失。而在潮汕地区其又被称之为草龙,很多人相信其有*,被咬会导致*发身亡。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台湾,日本琉球群岛,越南。
以昆虫为主食的日行性蜥蜴,卵生,每次产下2枚卵。这是种分布极广的蜥蜴。
蓝尾石龙子有鳞目石龙子科,体长7~9厘米,尾长13~16厘米。周身有鳞列26~28行。背面深黑色,具5条 *** 纵纹,正中1条在顶鳞分叉向前达吻部,其余分别在眼上方和眼下方后沿体侧达尾部,尾部为蓝色,腹部色淡。每年8月产卵,每次产卵5~6枚。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
蓝尾石龙子生活在海拔600~1500米的山区道旁的草丛,茶树丛和石缝等处,主要以捕食昆虫为主。
蓝尾巴的壁虎是蓝尾石龙子。
蓝尾石龙子头体长70~90毫米,尾长130~160毫米。吻钝圆;上鼻鳞1对,左右相接;前额鳞1对,彼此分隔;顶鳞之间有顶间鳞;耳孔前缘有2~3枚锥状鳞;后颏鳞1枚。
体覆光滑圆鳞,环体中段21~28行;肛前鳞2枚;股后缘有1簇大鳞。背面深黑色,有5条 *** 纵纹,沿体背正中及两侧往后直达尾部,隐失于蓝色的尾端。
蓝尾石龙子的生活习性:
蓝尾石龙子栖息于长江以南的低山山林及山间道旁的石块下,喜在干燥而温度较高的阳坡活动,但在茂密的草丛或平原地区比较少见。春季捕食蝗虫、避债虫、鼠妇及鞘翅目昆虫等。
其中害虫约占食虫量的46%;夏季食物内容更为广泛,主要成分也转化为叩头虫幼虫、鼠妇和蚂蚁等,害虫的比例也随之相应增加。3月下旬或4月初出蛰。每年繁殖1次,6~7月产卵5~9枚,卵乳白色而略泛红。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