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欧亚猞猁(最大的欧亚猞猁)

 2023-09-12  阅读 5  评论 0

摘要:今天给各位分享巨型欧亚猞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最大的欧亚猞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世界上最大的猞猁有多大猞猁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猫,体长0.9~1.3米,体重 18 ~ 32千克,堪称巨无霸。猫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宠物,世界上最大的猫,准确说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猫名叫猞猁,又叫马猞猁、野狸子,曾被认为是短尾猫科动物的 一个亚种,如今大部分动物学家都认为几种短尾

今天给各位分享巨型欧亚猞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最大的欧亚猞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世界上最大的猞猁有多大

猞猁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猫,体长0.9~1.3米,体重 18 ~ 32千克,堪称巨无霸。

猫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宠物,世界上最大的猫,准确说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猫名叫猞猁,又叫马猞猁、野狸子,曾被认为是短尾猫科动物的 一个亚种,如今大部分动物学家都认为几种短尾猫科动物各自属于独立物种。

猞猁形似家猫,但是比家猫的体型大很多,体 长0.9~1.3米,体重 18 ~ 32千克。身体和四肢粗壮,前肢短而后肢长,短短的尾巴不及后足长,尾尖呈钝圆,与它的身体很不相称。体色为粉棕色或灰棕色,并遍布褐色斑点。耳尖上耸立 着丛毛和两颊下垂的长毛是猞猁的明显特征。猞猁生活在森林灌木丛中,擅长攀岩和游泳,早晨和黄昏活动频繁,喜欢捕杀狍子等中小型兽类。

除了猞猁之外,还有一种大型猫叫做 “金猫”。金猫体长0.9米,尾长0.5米,体重 12 ~ 16千克。如果算上尾巴的长度,金猫要 比猞猁长,但是就体型来看,还是猞猁更大一些。金猫体毛为棕红或金褐色,也有褐色 或黑色的。所有种类的金猫都有一样的脸谱,在眼上角有一道镶黑边的白纹。

猞猁和金猫虽然分布广泛,但是由于人类的捕杀和城市化的加剧,导致它们的数量越来越少。在国际上,它们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在我国, 它们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如何区分四种猞猁?它们有什么特征与不同?

四种猞猁的分布地区以及在对于环境的适应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区分四种猞猁。猞猁属于野生猫科动物,它的外表有斑点,在耳朵比较尖的地方有长毛,尾巴较为短小。四种猞猁分别是欧亚猞猁、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亚猞猁以及短尾猫。

欧亚猞猁一般分布在北半球的欧亚大陆,另外在中国的东北、西南还有西北地区也会有欧亚猞猁。在体型大小上,欧亚猞猁是四种猞猁中最大的一种。它的表毛是红棕色的,在表毛上面有许多比较不必规则的斑点或者是斑纹。欧亚猞猁是一种独居动物,幼年猞猁在母亲身边生活十个月左右就会离开,然后独自居住。

加拿大猞猁是四种猞猁中最胖的一种猞猁。主要是因为加拿大猞猁所居住的地方都比较寒冷,这时候它们为了能够抵御寒冷,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身体上的皮毛就相对会比较厚实,毛发长得也比较旺盛。为了能够在雪地上更方便行走,加拿大猞猁的脚掌也是十分宽大的。

伊比利亚猞猁比较明显地方就是身上的斑点会更多。伊比利亚猞猁是四种猞猁中数量最少的一类猞猁,目前处于濒危的状态。短尾猫是四种猞猁中体型最小的一种猞猁。短尾猫和其它猞猁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它的耳簇很短,不怎么明显,甚至有一些短尾猫还没有耳簇。所以说这四种猞猁从它们的生活环境和外貌就可以基本区分开来。                                                                                         

猞猁属的外形特征

猞猁这个“家族”包括4个独立的物种,其中有欧亚猞猁(简称“猞猁”)、短尾猫、加拿大猞猁和西班牙猞猁。其中“欧亚”猞猁的体形最大,达90-130厘米。从长相上看猞猁属的动物都有几分类似,都是短尾巴、耳尖上长着长长的深色丛毛(长达4-5厘米)的大耳朵、两颊下还长着些宛如小围脖似的长毛。尾短粗,耳基宽。其冬毛长而密,眼周毛色发白,两颊具有2~3列明显的棕黑色纵纹。全身散有褐色斑点。耳尖上长着长长的深色丛毛(长达4-5厘米)的大耳朵、两颊下还长着些宛如小围脖似的长毛。它们背部的毛色真是色彩繁多,有灰黄、红棕、土黄褐、灰草黄、浅灰褐及赤黄等各种色型,腹部的毛色则成白色。背部的毛发最厚,身上或深或浅点缀着深色斑点或者小条纹。越往北部的猞猁毛色相对它们的南方亲戚颜色更加偏灰,斑点也比较少。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人们把长有斑点的猞猁称为“猫猞猁”,而那些没斑点的家伙们则被称为“狼猞猁”。一般来说,夏天的时候,猞猁身上的斑点最为清晰可见,而到了冬天,就没那么明显了。冬季,大爪子上包被着长而密的毛茸茸的兽毛,在厚厚的积雪移动,相当于提供了雪靴的效果。

狼见了都要叫大哥的猞猁,到底有多厉害?

狼见了都要叫大哥的猞猁,到底有多厉害?

看过一个纪录片,一个动物保护组织的收养了2条小猞猁做野化训练,他同时养了一只大概50-60公斤的德国牧羊犬。德牧一开始经常欺负2个小家伙,后来猞猁长到5-6公斤的时候就开始反击德牧了,到10-15公斤左右时就可以吊打德牧了。后来猞猁长到20多公斤,德牧看到猞猁就躲。德牧在狗中的战斗力绝对属于中上等了,由此可见一斑。

据此可推测,成年猞猁20公斤以上的亚种。是可以吊打一切犬类的。单挑50公斤左右的狼应该赢面也较大。但是对上50公斤以上级别的豹子胜算很小。熊、虎这种大级别更是没可能。

所以虎/狮>豹>猞猁>狼>大部分家犬

在亚洲东部的丛林里,老虎是兽中之王;在非洲的稀树大草原,狮子是无可争议的王者。然而,在欧洲和北亚广袤的亚寒带针叶林中,似乎没有一种食肉动物能占据绝对优势。这里有四种大型食肉动物:棕熊(100-400千克)、狼(30-50千克)、欧亚猞猁(15-30千克)和狼獾(10-18千克),它们习性各不相同,在生态系统中分别饰演不同角色,形成了“一超三强”的多极化格局。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讨论的是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北亚东南角乌苏里地区的针阔混交林中有老虎,北极圈内有北极熊出没,这些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棕熊:超级杂食者

棕熊是亚寒带生态区最大的食肉目动物,但它却是杂食性的,日常以素食为主,与其他食肉动物不构成强烈竞争。棕熊只有在初冬和春天的时候吃肉比较多,目的是补充蛋白质,主要通过食腐获得,这个时候狼和猞猁都深受其害。

在北美的研究表明,成年公棕熊几乎100%能抢到狼群的猎物,即便面对十几只的大狼群。至于小狼群,母熊甚至亚成年棕熊就能得手。欧亚的狼群体型和规模均逊于北美,棕熊抢食更容易。独居的猞猁更没有本事在棕熊面前保住猎物,在北欧、东南欧和远东,学者都发现过棕熊循着猞猁足迹获取兽尸,猞猁的猎物有5-27%最终会落入棕熊之手。

棕熊和狼獾都是清道夫,当两者在兽尸旁边相遇,棕熊将占据优势。狼獾对狼和猞猁只能捡剩饭,棕熊有能力直接把它们赶走。在克斯诺亚尔斯克地区,1987年春,研究者通过直升机观察到,一只棕熊在大口啃食兽尸,狼獾在一边耐心等着轮到自己。

棕熊有时也会对其他食肉动物的安全造成一定威胁,狼、猞猁和狼獾对此的态度都是“惹不起,躲得起”。在白俄罗斯,棕熊经常逼迫亲狼,意简介伤害幼狼。2018年7-9月,一只公棕熊经常在狼窝附近晃悠,狼夫妻最后干脆放弃了这个窝,这之后熊也不来了。2019年5月,两只棕熊经常跟踪狼爸狼妈,它们最后找到了狼窝,把整窝小狼都杀死了;2018年5~6月也有一窝小狼被熊灭了。对狼来说,躲避棕熊对幼仔成活非常重要。

体型硕大的棕熊实力远非狼、猞猁和狼獾可比,甚至超过狮、虎,是亚寒带针叶林中唯一一种超级猛兽。但由于熊杂食,且行动相对笨拙,无法像狮、虎那样对百兽产生很强的压制作用。正因为此,“三强”才得以在这里各显神通。

狼见了都要叫大哥的“猞猁”,在森林里究竟有多恐怖?

猞猁是一种中猛型野兽,生存能力很强,分布广泛,在针叶林、草原、荒漠等地均有其足迹。外形似猫,两耳耳尖生有丛毛,是一种食肉型动物。但是猞猁有一种违背多数食肉动物准则的行为—猎杀狼。按照常理,大多数食肉型动物不会费尽精力去捕杀跟自己体型相当的食肉动物,因为得不偿失。那么猞猁为什么要“背道而行”?

猞猁特定时期的围剿捕杀

猞猁不仅杀狼,而且是在每年的4-9月份大量围剿捕杀落单的狼。原因是该时间段为丛林动物增多的特殊时期,这对于狼群来说是一年一度的猎杀充饥时期,机会非常难得。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增大猎捕量,狼群会分开行动,这就为猞猁杀狼提供了绝佳时机。

猞猁是一个精明的猎杀者。它们往往会两三个结伴去寻找落单的成年狼,一般会优先攻击雌性狼。倘若遇到一只体型健硕的成年雄狼,它们不会贸然进攻,而是几个不停地进行轮番攻击,狼的体力和耐心会在频繁的交战中消耗殆尽。

受伤、体弱多病、 *** 的狼是猞猁攻击的首选对象,即使是单独行走的猞猁,在遇到这些战斗力弱的狼时也会毫不犹豫的发动进攻。在欧亚的一些丛林里面,狼群的死亡率高达40%-60%,而同区域的猞猁存活率竟然达到了80%。

猞猁行凶的真实目的

猞猁不仅捕杀狼,对于狐狸、狗獾等小型食肉动物也会痛下 *** 。研究表明,它们猎杀食肉动物的尸体只有43.3%被食用,这一现象确实反常。既然不是为了裹腹,它们又何必白费力气?

在不断地研究观察中,人们逐渐揭露了这些异常行为的真正目的—为了提高自己后代的成活率。

猞猁的体型不算小,成年猞猁有能力躲避同体型肉食动物的捕杀,但其幼崽的应变力和攻击力远远不足以自保,常常被狼、狐狸等动物猎杀。这曾一度威胁猞猁种群的安危,在这种多重的威胁下,猞猁不得不采取特定时间段内的集体猎杀。

猞猁的重要作用

猞猁主要分为四种,每种猞猁的外观和战斗力都不一样,欧亚猞猁是体型最大的,不过它们的命运却是最悲惨的。欧亚猞猁的耳尖上面长有黑色的毛丛,被欧洲人一度认为是恶魔的化身,会给当地带来厄运,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捕杀行动开始了。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场围剿式捕杀已经使欧亚猞猁几乎接近灭亡。

在观念的转变下,人们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将欧亚猞猁列为濒危物种加以保护。在欧亚猞猁强大的繁殖力和生存能力下,短短数年它们的种群数量迅速增加,目前已经恢复到无危级别。

为了更进一步的使后代生存率提高,猞猁发动了智慧的猎杀行动。就连雪白无害的食草白兔也成为了它们的猎杀目标—兔子是猞猁的主要食物来源。

在猞猁存在的地区,兔子的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人们惊奇的发现这个地区粘液瘤病*的患病率大幅度降低。这种病*会在兔群中时不时地进行大规模爆发,外加兔子的活动范围广,使病*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猞猁不会感染这种病*,它们在捕杀兔子的同时切断了传染源,有效遏制了病*的感染。不仅如此,它们还发挥着维持当地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总结

猞猁的恐怖在于它们集体性的报复猎杀行为—为了提高后代成活率对幼崽构成威胁的动物采取特定时期的集体猎杀。猞猁其实也有许多天敌,它们的生存也时刻受到挑战。

虽然单独的一只狼对他们的威胁不大,但是有组织性的狼群让他们非常惧怕。一但偶遇狼群它们就会跳到树上进行躲避。

除了狼群,熊、老虎也是它们的劲敌,当遇到这些强大的对手,等待它们的几乎是死路一条。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018Aj0GBwJYUQE.html

标签:欧亚猞猁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821秒, 内存占用1.74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