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发掘北魏帝陵(洛阳发掘北魏帝陵的是谁)

 2023-09-22  阅读 24  评论 0

摘要:今天给各位分享洛阳发掘北魏帝陵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洛阳发掘北魏帝陵的是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邙山陵墓群到底埋葬了多少陵墓邙山下的24位帝王陵墓位置已初步明确邙山,地势起伏平缓,高敞而空旷,中间高而四周低,黄土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坚固致密,渗水率低,周围河流潺潺,是理想的营茔之所。历代达官贵人以能在此安葬为荣。邙山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号称“无卧牛之地”

今天给各位分享洛阳发掘北魏帝陵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洛阳发掘北魏帝陵的是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邙山陵墓群到底埋葬了多少陵墓

邙山下的24位帝王陵墓位置已初步明确邙山,地势起伏平缓,高敞而空旷,中间高而四周低,黄土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坚固致密,渗水率低,周围河流潺潺,是理想的营茔之所。历代达官贵人以能在此安葬为荣。邙山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号称“无卧牛之地”,其分布之密、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堪称中国之最。这其中的陵墓群又是全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之一,是中国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立项。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承担了此项任务,该文物队队长史家珍说,经过文物工作人员五年的艰苦工作,已初步确定“洛阳邙山陵墓群”埋葬着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六代共计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史家珍说,陵墓群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东汉帝陵分别是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曹魏帝陵为文帝首阳陵;西晋帝陵分别是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北魏帝陵分别是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后唐帝陵为明宗徽陵。这24位帝王有的在历史上曾叱咤风云,其中有大名鼎鼎的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以迁都促进民族大融合而青史留名的北魏孝文帝;也有的一闪而过,仅在历史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如汉冲帝刘炳,他2岁即位,3岁即崩,在位还不到一年。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研究室主任严辉介绍说,整个陵墓群占地面积750余平方公里,所在区域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包括了孟津和偃师以及洛阳市的西工区、老城区、洛龙区等5个区,涵盖了20多个乡镇,360多个自然村。陵墓群西至孟津县常袋乡酒流凹村—洛阳市郊红山乡杨冢村一线,东至偃师山化乡南游殿村—山化乡忠义村一线,大致呈东西向长条形分布。陵墓位置已初步明确历史上洛阳13朝为都,邙山又是风水极佳之地,除了帝王,无数的文臣武将也埋藏在这里,曾有“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的形容。这也造成了陵墓群和古墓群集中在一起,相互交叉,难以分辨的麻烦。尽管24位帝王的陵墓都有历史记载,但真正找起来并不太容易。严辉说,经过此次调查,邙山陵墓群可分为4个区:西段(北魏陵区)、中段(东周、东汉、后唐陵区)、东段(西晋、曹魏陵区)和夹河段(东汉、西晋墓群)。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出居成周,子朝居于王城,敬王以后11王均居于成周,这些周王的葬地应在成周附近。其陵墓区位于洛阳市郊白马寺镇金村附近。公元25年,刘秀定都洛阳,东汉5帝葬于邙山。东汉陵区主要位于孟津县送庄乡三十里铺村及其附近地域,汉魏故城的西北方。面积近40平方公里,墓冢的年代和规模与《帝王世纪》、《古今注》等文献记载的邙山五陵的方位一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265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国都。曹魏、西晋陵区,位于东汉陵区以东,汉魏故城的东北方,邙山东段首阳山南北两侧。据文献记载,曹文帝首阳陵、西晋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分布在这里。198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发现了位于偃师市南蔡庄北的晋武帝峻阳陵和位于后杜楼西北的文帝崇阳陵,并对两处帝陵陵园遗址进行了钻探和发掘。目前其余帝陵的准确方位还没找到。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北魏陵区位于东汉陵区的西侧,洛阳瀍河东西两岸,汉魏故城的西北方,分布在孟津县朝阳乡、洛阳市郊的红山乡等7个乡镇的50余个村庄。公元907年至960年为五代时期,其中后梁、后唐、后晋均曾建都于洛阳。孟津县送庄乡的护庄村西南有一座覆斗形大冢,地望和文献记载相符,覆斗式封土又是唐以来帝陵通常采用的形制,可以确定此即后唐明宗徽陵。和此前依靠文献文字记载陵墓位置不同,此次考古调查采取了很多现代科学技术,如GPS卫星 *** 、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调查人员实地探查发现墓冢,然后利用卫星 *** ,将调查地点的坐标标注在电子地图上,同时进行现场考古考察、测绘、照相、录像等。严辉说,这样的调查一劳永逸,陵墓在哪儿一目了然,不会再出现仅仅知道大致范围而难以确定具 *** 置的问题。光武帝原陵的新发现在已知晓的24位帝王陵中,光武帝刘秀无疑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刘秀从王莽手中夺回了汉家天下,开创了东汉的基业。长期以来,刘秀的埋葬地一直被认为在孟津县白河乡铁榭村,那里有一座人称“刘秀坟”的陵墓,并已经开发成了颇具规模的旅游景点,该陵因枕河蹬山的墓葬方式还被赋予了很多神奇的传说。但事实上,考古界和史学界对光武帝陵墓的具 *** 置一直有争议。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研究室主任严辉认为,邙山东汉陵区的核心区域是在孟津县送庄乡三十里铺村及其附近地域。其间的古代墓冢不仅密集,而且大小冢结合,要件齐全。墓冢的年代绝大部分为东汉时期,其形制规模也相对较大。整个邙山地区别无第二个如此规模庞大而又布局结构完整的汉墓区,所以此即东汉帝陵核心区域无疑。“光武帝刘秀的陵墓也应该在这里。”严辉说。该陵区现存有5座独立大冢。其中有4座大致成南北一线,它们是三十里铺村的大汉冢、平乐村的二汉冢、三汉冢、刘家井大冢,另外还有1座位于上述4座的西侧,即东山头村东南的玉冢。从清 *** 始,人们虽然对它们的归属、年代一直存在着分歧,但均认为是帝陵。5座大冢中无论封土直径还是规模,都要数大汉冢,因此严辉认为,大汉冢极有可能是光武帝原陵。严辉说:“光武帝原陵为东汉的祖陵,构建宏大的陵园和陵冢乃情理之中,陵区内唯有大汉冢能与之匹配。我们在大汉冢封土附近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建筑基址和建筑遗址群,另外还采集到了一些重要的汉代碑刻,上面有‘汉室中兴’字样,这些证据表明大汉冢极有可能就是光武帝原陵。”如今的大汉冢前竖立一通今人的碑刻,上写该陵墓为安帝恭陵。经过这一次的调查,这个碑刻可能要重写,光武帝原陵的字样要刻到这里。邙山帝陵曾普遭盗毁一般认为,帝王陵不但规模宏大,而且陪葬品价值连城,如秦始皇陵打开后出土的随葬品轰动世界。那邙山上的24位帝王陵的价值有多大呢?严辉说,邙山上的帝王陵不可能像秦始皇陵那样,一是这些帝王没有像秦始皇那样倾全国之力来造陵墓;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邙山上陵墓盗毁严重。从历史上的记载看,由于各种原因,邙山陵墓群破坏甚重,墓冢数量减少,墓室被盗掘,封土和陵园遗址遭毁坏。东汉末年 *** 乱,军阀饥民发掘帝陵及其陪葬,掠夺财宝。对皇室新陵旧冢的大规模盗掘,起于董卓,他八月入洛阳,九月即趁丧葬之际,打开位于城北的文陵,墓中珍物一扫而光。后曹操设置机构与官员,专司刨坟挖金,可谓空前绝后,洛阳城外的皇家陵园也难以幸免。唐末五代战乱之际,洛阳的帝王陵墓普遭盗挖。清朝末年,西方列强在中国搜刮古物,洛阳首当其冲。1904年汴洛铁路动工经过邙山南麓,毁坏了一批古墓,出土的随葬品使 *** 竞相购求。最痛心的一段是1928年~1932年间,位于邙山脚下的东周金村大墓曾遭到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和美国人华尔纳胁迫当地村民的疯狂盗掘,出土珍贵文物数以千计,后来大都流失海外。洛阳数十年来曾发掘大量古墓,后以北魏宣武帝陵为依托,再选出26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墓葬建起了洛阳古墓博物馆,并于1987年建成对外开放。北魏宣武帝是孝文帝的儿子,陵墓地面上保存有高大的封冢,草木萋萋,雄浑肃穆,地下幽宫深邃,气象森森。虽历经千年,仍依稀可见帝王生前的威仪与身后的排场。上世纪80年代,北魏宣武帝景陵经国家批准后进行了科学发掘,但墓室中基本被盗空。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个盗洞,其中一个大约开凿于宋金年间的盗洞准确地打在石门内。严辉说,目前对帝陵的考古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帝陵、陪葬墓的布局、墓葬形制、埋葬制度以及保存状况和各个时期陵寝制度的发展演变情况等。如2004年2月28日~5月26日,该队先期对北魏孝文帝长陵进行了重点调查和钻探,基本清楚了长陵陵园遗址的布局、机构、文化内涵和保存状况。2006年3月,他们还对孟津县东山头村的玉冢进行了调查和勘探,这个墓冢的直径94米,属于帝陵级别的墓冢,处于东汉陵区和北魏陵区的结合点,其性质对于解决邙山东汉和北魏陵墓的布局至关重要。“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的任务繁重,无论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还是考古工作本身需要,真正发掘帝陵的时机还不成熟。”严辉说。但这不代表邙山帝陵不存在震惊的新发现。

北魏节闵帝元恭墓志是什么 元恭的墓在哪里

北魏节闵帝元恭(498年-532年),字修业,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广陵惠王元羽之子。母王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十三位皇帝,531年D532年在位。

元恭于正始年间袭封其父的广陵王爵位,历任散骑常侍、仪同三司等职。

530年,尔朱荣堂弟尔朱世隆,杀害元晔,立元恭为帝。532年,被高欢所废,其后毒死。谥号节闵帝,又称广陵王或前废帝。

2013年10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完成了衡山路北魏大墓的考古发掘工作,根据墓葬形制和规模,推断这座大墓为帝陵级别,并初步推测其墓主人为北魏节闵帝元恭。

元恭墓志

年代

北魏太昌1年11月19日

地点

河南省洛阳市出土

拓片原物状况

张钫藏石

附刻

拓片版本

拓片描述

书体与行款

正书32行行33字

装裱获得方式

数目与尺寸

1张72×72cm

题跋印记

文种

undefined undefined

书目索引

关联关系

拓片录文

馆藏信息

墓志267

元恭墓地在哪里

2013年10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完成了衡山路北魏大墓的考古发掘工作,根据墓葬形制和规模,推断这座大墓为帝陵级别,并初步推测其墓主人为北魏节闵帝元恭。

工作人员介绍,从考古资料看,北魏时期的墓葬一般远远小于这座墓葬,与这座大墓体量相当的,只有帝陵级别的墓葬。且此墓葬位于北魏帝陵区的位置,在其东北方向约7公里处是孝文帝长陵,在其东北方向约4公里处是宣武帝景陵,在其东南方向约2公里处是孝庄帝静陵,因此,考古人员推断这极可能是一座北魏帝陵。

此外,衡山路北魏大墓规模较大,建造时间较长,墓壁还有坍塌后修补的痕迹,应为事先预置,根据节闵帝元恭“葬用王礼”的文献记载,考古人员初步推测该墓主人为北魏节闵帝元恭。

据史料记载,元恭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皇帝,广陵王元羽之子,在被尔朱氏集团拥立为帝以前,装聋作哑地度过了8年,在位2年。

这是一座斜坡墓道单室砖室壁画墓,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4部分组成。墓葬总长约58.9米,其中墓道长39.7米,宽2.9米;墓室长19.2米,宽12米,深8.1米。

发掘情况表明,该墓历史上经历过官方的破坏性盗掘,连一些墓砖都被取走。出土遗物较少且均已残损,有陶器、青瓷器、铜器以及石质建筑构件等,此外还有武士俑、镇墓兽、牛车等残块。

墓 *** 土了一枚拜占庭帝国时期阿纳斯塔修斯一世 *** ,其铸造时间为公元491-518年,表明墓葬年代不早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前。通过对墓室形制、出土瓷器等进行比对,考古人员初步推断这座墓葬为北魏孝昌年间至北魏末年。

北魏皇陵在哪里

北魏皇陵自从魏孝文帝建都洛阳起,先后有四位北魏皇帝葬在洛阳北郊邙山一带,即有魏孝文帝的长陵,魏宣武帝的景陵,魏孝明帝的定陵,魏孝庄帝的静陵。 《魏书》记载:魏孝文帝“及迁洛阳,乃自表瀍西以为山园之所”。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死葬长陵。长陵的方位以往不清楚。1946年文昭皇太后墓志在洛阳市北郊官庄东一座小冢内出土,墓志称:“拊高祖长陵之右。”恰好在小冢东南不远处有一大冢,高约35米,直径约60米,小冢正是在大冢之右。这亦与《魏书"己载的“后先葬城西长陵东南”,后“迁灵榇于长陵兆西北六十步”相合。由此可证大冢是孝文帝长陵。 宣武帝元恪死于延昌四年(515年),葬景陵。《资治通鉴》说,唐初秦王李世民在洛阳讨伐王世充时,“登魏宣武陵以望之”,可见景陵应在邙山之巅。又,元氏宗室、王公嫔妃陪葬景陵者甚多。宣武嫔司马显姿墓志出土于伯乐凹村东偏南,志称“陪葬景陵”;宣武嫔李氏墓志出土于南石山村南,志称“葬于洛阳景陵垣”,这些都是就整个陵区而言。另外,冯邕妻元氏墓志出土于东陡沟村西,志称“葬于景陵之南岗”,正是在冢头正南。元玮墓志出土于盘龙冢村东南,志称“归窆(埋葬)于景陵东山之阳”;元朗墓志出土于后李村,志称“葬景陵东岗”,该二村均在冢头以东。穆纂墓志出土于水泉村,志称“迁窆于景陵之右”,正处在冢头村西北三里许。元则墓志出土于安驾沟村,志称“窆于景陵之东北”。可见今洛阳市北郊冢头村东之大冢当为宣武帝景陵。该墓北距孝文帝长陵约5公里。1991年,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发掘。 景陵墓冢平面略呈圆形,直径105—110米,四周稍有残损,现存高度24米,平顶。墓冢用黄土夯筑而成。陵墓的墓道及墓室全部覆盖在这一高大墓冢之下。 宣武帝陵墓虽曾遭受盗掘,但墓葬形制与结构基本完整。从总体看,它是一座坐北面南的砖室墓,全长54.8米,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平面略呈“甲”字形。墓道系由原地面直接下挖而成,全部为墓冢所覆盖,南起墓冢南缘,北接前甬道,其水平长度为40.6米。墓道南段为土壁,北段为砖壁。前甬道南接砖壁墓道,拱券顶,券高3.78米,地面铺石。后甬道位于墓葬中轴线上,连结前甬道和墓室,平面呈纵长方形,拱券顶。石门安装在后甬道北端,或者说是嵌于墓室南壁中部,由门楣、门额、立颊、门下坎、门扇等青石构件组成。墓室位于后甬道之北,青条砖筑砌。墓室平面近方形,原铺有石板。墓顶作四角攒尖式,高9.36米。整个墓室结构严密,十分坚固。从墓室内残存 状况看出,墓室分作东西两半东半摆放随葬晶,西半为石棺床占据。棺床南北长,由十五块方形石块拼砌而成。该墓因盗掘严重,随葬器物仅剩下一小部分,多不在原位,计有青瓷器12件、釉陶器1件、陶器20件、石器2件、铁器10件。

结合考古调查与发现论述北魏帝陵的基本特征

北魏的帝陵,一般选址于高山之上的平坦地带,如左路山,方山,北邙山等,地面上都有大型的封土,封土一改秦汉时期,尊崇方形(所谓方上)的传统,基本采用圆丘型,有关学者对此,或认为北魏先民鲜卑以圆为贵,或认为圆丘型墓葬有利于防止墓葬受到地下水的侵蚀。这里我个人认同第一种意见。

北魏帝陵一般有很长的墓道,例如永固陵和宣武帝景陵的墓道长度,都在40米以上。墓葬基本由方砖砌成,一般墓道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中间有石门连接。从已经挖掘的永固陵和景陵,以及其他北魏王公的墓葬来看,北魏陵墓一般没有耳室和天井的设计,只有一个单室,穹顶一般也为圆型。墓葬内按照北史中的相关记载,不设明器,不设金银。也就是薄葬。但是实际上并未得到很好的遵守

北魏帝陵的另一个重大特征,就是一改魏晋时期不设碑表石刻的传统,开始在墓葬前放置石像生。已经基本确定的北魏宣武帝景陵,北魏孝庄帝静陵前,都有石刻翁仲造像。而且这些石人很有鲜卑族的风格。

方山永固陵除了有大型的陵园,祭祀建筑,佛教建筑以外,还有一座陪葬墓,就是所谓的万年堂,万年堂,是北魏孝文帝拓拔宏的初陵,本来,孝文皇帝是想跟太后葬在一起,以彰显对太后的孝心,但是由于汉化改革,迁都洛阳不能成行。于是,万年堂就变成了一座空墓。但是依然发现了一些随葬品,有可能是预先设置的。

永固陵和万年堂,在历史上都曾经遭遇过盗掘。其中,在永固陵内还发现了当时盗墓者留下的题刻,其中提到了两个年号,“大定”“正隆”,大定,是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而正隆,则是海陵王完颜亮的年号,可见,永固陵至迟在金代已遭到人为破坏了。而且盗墓者很可能是官盗,十分嚣张。

洛阳发掘北魏帝陵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洛阳发掘北魏帝陵的是谁、洛阳发掘北魏帝陵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030Bj0LDQNUVgY.html

标签:洛阳北魏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436秒, 内存占用1.75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