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接指令翻页(航天员翻到42页)

 2023-09-14  阅读 10  评论 0

摘要:今天给各位分享航天员接指令翻页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航天员翻到42页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从出征到入驻空间站,过去12小时航天员都经历了啥?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时隔5年,太空再一次迎来中国人的身影。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

今天给各位分享航天员接指令翻页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航天员翻到42页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从出征到入驻空间站,过去12小时航天员都经历了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时隔5年,太空再一次迎来中国人的身影。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中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员常驻太空的时代已经到来。

当天清晨5时40分,西北大漠腹地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里的天还未完全放亮,却已经吸引不少媒体支起“长枪短炮”,他们是来见证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的出征瞬间。

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问天阁,是航天员生活和训练的区域,在航天员进入发射塔架之前,他们就住在这里。当天,3位航天员就是从这里出发,开启他们的太空征程。

清晨6时许,来自航天城各界民众陆续到达问天阁附近的道路上,大家翘首以盼,为即将出征的航天员送行,路上行走的工作人员神情肃穆,来往的车辆秩序井然。

此刻,微阳初至,阳光冲破云层倾撒大地,圆梦园内光与影静谧祥和,出征现场万众期待。

6时30分许,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出一楼出征大厅,出现在圆梦园广场上。

此刻,圆梦园广场彩旗飘扬、人头攒动。欢送队伍挥舞鲜花、国旗、彩旗,大声呼喊:“向航天员学习!向航天员致敬!”“祖国和人民期待你们载誉凯旋!”

在场的人们用各种方式为航天员壮行,为他们祈福加油。

6时32分,由左至右,航天员汤洪波、聂海胜和刘伯明排成一行。

“总指挥长同志,我们奉命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准备完毕,请指示!中国人民 *** 航天员大队航天员聂海胜,航天员刘伯明,航天员汤洪波。”广场上传来洪亮的声音。

“出发!”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任务总指挥长李尚福庄重地下达命令,并举手敬了一个军礼。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伴着《歌唱祖国》的乐曲,现场民众用力挥动着手中的彩旗为航天英雄送行。

一步、二步、三步……3位勇士身穿沉重的白色战袍,迎着大漠朝阳,缓步走向开往载人航天发射场的专用车辆。此时人们将圆梦园变成了一片沸腾的海洋。

车队在多辆摩托车的护送下,穿过夹道欢送的人群,向5公里外的载人发射塔架进发。

此时,在距地面几百公里的轨道上,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已做好各项准备进入了交会对接轨道,等待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到来。

晨光下,发射塔架由上至下徐徐打开回转平台,长征二F火箭托举着神舟十二号飞船离开塔架的怀抱。火箭露出了全部面容,白色的长征火箭耸立在蓝天与荒漠之间,直指苍穹。火箭箭体上鲜红的五星红旗和“中国航天CZ-2F”字样格外醒目。

3名航天员即将进入到神舟十二号飞船之中,做最后的准备。

“10、9、8、7……3、2、1,点火,起飞”

9时22分,“……3、2、1起飞”全场观众跟着零号指挥员口令同声高喊。

刹那间,大地震颤,烟尘沸腾,长征二号火箭发出巨大的轰鸣声,火箭托举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直入云霄,飞向太空。

通过指挥大厅的直播镜头可以看到,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看着越来越远的地球,逐渐将目光转向了无边无际的星空……

在神舟十二号飞船步步逼近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期间,无论是天上的航天员,还是地面的飞控人员都是一个紧凑的工作节奏。

9时52分,航天员接到指令可以解开锁扣,这就像飞机起飞阶段完成后,乘客可以解开安全带一样,可以适当活动了。

5分钟后,神舟十二号自主变轨允许的指令发出,10分钟后,飞船开始第一次自主变轨,在接下来的3个小时内,飞船需要进行多次类似的自主变轨。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轨道专家李革非说,“通过多次变轨,我们可以将飞船的轨道逐步抬升,达到满足与组合体对接的高度,同时完成轨道偏差的修正,保证飞船的运行平面与天和核心舱一致,最后还要进行相位调整,逐步缩小与组合体的距离,所有这几步工作都将在这3个小时内完成。”

14时许,经历了多次自主轨控后,神舟十二号转入寻的飞行段,此时航天员们距离中国的太空家园不足50公里了,随着相对导航的建立,近距离自主交会对接正式开始。

与此前的历次交会对接任务不同,由于神舟十二号将首次采用自主快速远导、中瞄点直接交会对接的方式,所以没有了多个不同距离的停泊点,而是一次飞到天和天舟组合体前向200米的停泊点上,与前者保持相对静止的距离飞行。

此时地面将在几分钟内与飞船、航天员等各个系统确认飞船状态,当确认状态一切正常后,北京总调度指挥航天员设置交会对接前飞船的状态,为接下来的对接做好准备。

对于任务现场的飞控人员来说,航天员在天上的每一分钟,都是人命关天的时刻,必须有万无一失的准备,随时做好应急处置,牢牢掌握住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线。

“各号注意,我是北京,飞船转200米保持,状态正常,天和核心舱对接前状态正常,继续实施交会对接。”屏幕上,神舟十二号与天和天舟组合体的距离越来越近,紧接着就已经来到了19米的停泊点上,伴随着“飞船转最后靠拢”的口令声,飞船一点点驶向这座在太空中遨游了18天的太空家园。

“对接机构捕获”

“对接环拉回开始”

“对接锁锁紧开始”

……

一连串的指令仿佛在解说一场节奏紧张的比赛,短短的12分钟里呈现了密集精彩的情节。15时54分,最终指向了一个意料之中的满意结果――交会对接成功!

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不到7个小时,如果是航天员们从北京出发坐高铁,有的连自己的家乡都到不了,而今却已能够抵达中国的太空家园。

飞船与组合体对接后,航天员进到核心舱的操作,就像人们开车回到自家院子的门口,先要开车门,再开院子大门,还要走过庭院来到家门口,最后再打开房门。

“十年前,我作为北京调度亲眼见证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实现首次交会对接,今天还是在同样的地方,我们再次见证神舟十二号快速对接,看到航天员穿过舱门,这是对我参加载人航天任务十周年的更好度见证。”有“神八哥”称号的北京飞控中心技术人员杨彦波感慨道。

彼时,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已经将厚重的舱内压力服换下,穿上了轻便的蓝色舱内工作服,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他们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

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纵身跃入,轻盈地进入了核心舱,动作一气呵成,飞控大厅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是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未来3个月,3位航天员将在这里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从清晨6时32分出征,到傍晚18时48分入驻空间站,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和他们背后的中国载人航天队伍仅用了12个小时。

告别了地球,便可以拥抱太空。现在,3位航天员在空间站驻留的每一分钟,都将不断刷新着中国人驻留太空的时长纪录。

你好,中国空间站。你好,太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酒泉6月17日电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首次出舱全过程?

第一步:出舱

7月4日7时30分左右,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上,刘伯明、汤洪波身着舱外航天服出现在节点舱。轨道舱舱门、节点舱前舱门、节点舱与小柱段之间的双向承压舱门都已关闭,两人现已被节点舱“包裹”起来。此刻,聂海胜正“坐”在大柱段的计算机前,时刻关注着两人的状态,并不时发出操作指令。

出舱准备工作继续,给节点舱泄压、航天员吸氧排氮、开展通信测试……这套流程与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出舱时相似,却又有所不同。“此次应用了气体复用技术,通过舱间抽气泵将节点舱的空气抽到大舱,空气复用率较高。”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汤溢介绍。

8时11分,舱内气压接近真空状态,刘伯明打开节点舱上方的出舱口舱门,第一次亲眼见证舱外环境,不禁脱口而出:“外面是黑的。”

在两人配合给舱门装上保护罩后,刘伯明一个跃身来到了浩瀚宇宙。节点舱 *** 摄像机、航天服摄像机以及舱外全景摄像机全程拍下了这一过程。

“哇,这外面太漂亮啦!”刘伯明惊叹道。

在此之前,空间机械臂已经来到了出舱口,进入整臂待机制动状态。就像我们熟知的云台车一样,它将是航天员在舱外的移动工具和临时工作站。

第二步:在机械臂上“搭积木”

刘伯明出舱门后,汤洪波并没有紧随其后。接下来一段时间,他们要以一上一下的姿态,打好第一场配合战——在空间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操作台。就像地面建筑施工队似的,汤洪波负责“搬砖”,刘伯明负责“搭建”。

一场太空“搭积木”正式上演。

刘伯明接过汤洪波从舱内递上来的脚限位器,将其安装在空间机械臂的一端。这是底座,也是用来固定航天员双脚的,航天员“站”在上面可以随机械臂“爬行”而移动。舱内,汤洪波正在对操作台组件进行初步安装,随后用带挂钩的绳传递给刘伯明,由刘伯明安装在脚限位器一侧。这就是舱外工作用的操作台。在刘伯明的腰间,还有一个微型工作台,这是他在舱内就已经戴好了的。

“没有看到满天繁星吗?”9点30分左右,操作台安装完成,聂海胜忍不住问。

10点20分左右,刘伯明上机械臂,机械臂移动到接设备点。最后传递上来的是此次舱外工作要用的把手、抬高支架和一些专用工具递上来,刘伯明把它们一一挂在操作台上。有了它们,航天员将展开第二项舱外工作内容。

两人配合默契,一环扣着一环,第一项舱外工作顺利完成。

第三步:给摄像机装个“ *** 杆”

“天和”内,聂海胜“坐”在计算机旁,细心操作、准确指挥;机械臂缓缓移动,刘伯明“站”在脚限位器上,他继续移动,准备开展第二项工作。

汤洪波就没那么轻松了。11时左右,他跃身出舱,开始借助舱表扶手,用手“爬行”。每走一步,他都要把身上安全绳的另一端挂在扶手上,防止飘走。他速度很快,率先达到目的地——大、小柱段之间偏右的位置。

他们的第二项工作是将安装在此处的一个全景摄像机进行抬高。“通俗地讲就是给全景摄像机安装一个‘ *** 杆’,使其在原来的位置上抬高一段,具备更佳的视场。”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全景摄像机主任设计师徐起形象地描述。

汤洪波到达目的地后,徒手拔掉全景摄像机的电缆插头。很快,刘伯明也到了,在汤洪波的配合下,他拿出通用电动松不脱螺钉拆装工具,给全景摄像机装上把手、卸掉安装脚,小心翼翼把它取下来。据悉,研制人员为全景摄像机设计了一款舱外专用把手,既可在拆装全景摄像机时保护4个镜头,又可以方便航天员携带全景摄像机。

随后,刘伯明将一个圆柱形加长支架装在摄像机原来的位置,装摄像机、插电缆插头、拆把手。每一步操作,刘伯明都小心翼翼。这样的动作,他在水下预演了很多次,早已将要领熟记于心,但真在太空中操作,还是相当困难。

“安装好,辛苦啦,你们!”聂海胜说。随着全景摄像机开始工作,透过它的镜头可以看到,在白云的衬托下,蓝色的地球像海洋一样,非常漂亮。

紧张有序,第二项舱外工作也顺利完成。

第四步:应急返回演练+组装舱外工具箱

太空环境异常复杂,科研人员把航天员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设计了多种安全保障措施,例如各类相机或摄像机实时监视等。尽管如此,逃生技能也是一堂必修课。为此,第三项舱外工作就是应急返回演练,主角是汤洪波。

在这项工作中,汤洪波要徒手爬到“天和”核心舱最远处。接到撤离指令后,他第一时间折回,以最快速度返回舱口,并直接进入节点舱。

“舱外活动非常考验航天员的臂力,人在失重环境下很难控制自己,轻轻移动就出去了,可要想停下来就得花很大力气。”汤溢说,这种应急返回场景,航天员在地面时就曾多次在水中演练,为的是必要时刻为自己赢得一线生机。

“03感谢所有科技工作者,祝中国航天事业越来越好。”汤洪波快速爬到出舱口时,没有再等自己的队友,说完这句话就迅速进入节点舱。

刘伯明随着机械臂的移动,也很快来到舱口。他把工具一一取下来递给汤洪波,最后把操作台和脚限位器卸下来,并在汤洪波的配合下,完成舱外工具箱和脚限位器的安装。

“感谢所有参研参试的科研人员,感谢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后续我们还会出舱,还会飞得更高,空间站还会越建越大。”刘伯明对着摄像机镜头挥手致意。

15时左右,刘伯明进入节点舱后,关舱门、复压、脱舱外航天服,打开节点舱前往大小柱段、神舟十二号飞船的3道舱门。

一系列收尾工作后,来自核心舱空调的风进来,神舟十二号飞船又能“呼吸”了。身处地面的神舟十二号飞船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旭终于松了一口气。“这几个小时,我们一直紧张地关注着神舟飞船内的温度变化,舱门关闭后,没有了核心舱带来的空调环境,飞船存在结冻风险,很可能损害科学载荷。”高旭说。

首次出舱活动很圆满。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意义重大:

这是继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后,中国航天员再次实施的空间出舱活动,也是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员的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此次出舱活动,天地间大力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舱外活动相关设备组装、全景相机抬升等任务,首次检验了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首次检验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为空间站后续出舱活动的顺利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以上内容参考 北京日报客户端-班师回宫!首次“走出”中国空间站的他们做了三件事

航天员登月成功后是怎样返回地球的?

在月球上没有发射塔,登月舱如何返回,首先要清楚几个月球和地球的差别。

一,月球没有空气就代表着没有空气助力和摩擦,这样就不用考虑返回舱隔热问题。

二,月球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月球的逃逸速度为1.7千米每秒。但是由于火箭自重比从送一千克物质进入轨道只有地球的三十五分之一,而不是六分之一。

三,月球没有空气阻力,那飞船就不用造得很细长,造成一个大饼模样都不影响起飞。而地球上就不行,空气助力跟速度和受力面积成正比。

登月过程

美国登月飞船采用三舱式,进入绕月轨道后登月舱和指令舱分离,登月舱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部带着着陆火箭及工作仪器,上部带着返回火箭及人员等。登月舱下落时,下半部分的的火箭工作,让飞船减速并平稳停在月球上。返回时爆炸螺栓让上下分离,返回火箭可以提供1.6顿推力,4分钟内能把返回舱连带人员送入月球轨道。然后指令舱会在规定时间内主动与返回舱对接,并把人员接回指令舱,随后丢弃返回舱。指令舱服务舱带着人员返回地球。回到地球时只有一个小小的着陆舱了,靠大气层和降落伞减速,随后掉进海里实现着陆。

返回时登月舱下半部分其实充当了发射架,所以从月球返回时不需要像地球那样有100多米高的发射塔。

对于登月人们一直就几个误区才觉得登月不可能。很多都以为登月技术难点在如何从月球返回。其实对于返回这是登月中相对较简单的技术环节。登月的几个难点。

1.送飞船上天,为了把上百吨的飞船送上天,土星5号重达3000吨,这样必须有大推力发动机。

2.月球着陆,月球没有空气,就不能用降落伞减速,那么减速火箭就得非常平稳的控制飞船姿态,让飞船平稳着陆。在那个时代这个技术是绝对的高 科技 。如果着陆速度过快或者出现翻滚把设备摔坏了那么他们就回不来了。(中国玉兔着陆速度过快就直接摔趴窝了)

3.返回地球也是技术难点,返回地球时已经没有足够的燃料让飞船做其他的了,要是跑偏了就只能去流浪了,如何控制着陆舱准确的进入着陆轨道并且抗住大气层摩擦的高温也是技术难题。

后面附2张美国登月舱的图片,可以明显看见登月舱分上下两部分。

迄今为止,只有美国成功实施了载人登月任务。下面,就来简单说一下阿波罗宇航员是如何返回地球的。

每次载人登月任务会有三名宇航员,但最终登月的只有两名,还有一名宇航员则是驾驶指令/服务舱绕月飞行。两名登月宇航员乘坐登月舱降落月球,从而实现载人登月。

登月舱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下降级,另一部分是上升级。下降级在登月过程中起作用,通过火箭发动机产生推力来使登月舱着陆月表。当月面任务结束后,两名宇航员将会去乘坐登月舱上升级。下降级会留在月球上,上升级启动火箭发动机可以飞离月球。由于月球表面重力远低于地球,并且月球上几乎没有空气,所以上升级离开月球并不需要很大的推力。

登月舱上升级最终会进入绕月轨道,并与指令/服务舱对接。然后,上升级会被抛弃,指令/服务舱将会带着宇航员飞回地球。最后,服务舱也会被抛弃,宇航员乘着指令舱降落地球。

美国宇航局在1969年实施了载人登月,登月使用的土星五号火箭和阿波罗飞船。土星五号火箭就很好理解了,火箭把飞船送入轨道,任务就完成了。阿伯飞船进入月球轨道之后,登月舱脱离,2名宇航员登月,还有1人留在月球轨道上。

登月舱有个上升级,降落月球表面后进行科考,要起飞的时候通过上升级返回月球轨道。就像在月球表面发射一枚火箭那样,把两名宇航员送入轨道轨道,与轨道上的指令舱对接,接着进入返回轨道。

再入大气层的时候将服务舱抛弃掉,只剩下指令舱,宇航员就坐着指令舱返回地球,溅落在太平洋上。

要注意的是,西方讲的时宇航员,我们国家称呼的是航天员,两个概念应该说有一些的差别,航天比航空更高一些,但没有到宇航的意思,宇航更广一些,包括了星际航行。

有不少人怀疑美国登月就是怀疑美国当时那么小的一个登月舱是怎么返回地球的

通过上图大家可以看出来,登月舱真的不大。实际上也就塞了两个宇航员,但是登月舱回去的时候并不是直接飞回地球,而是飞回到指挥舱通过指挥舱飞回地球。

美国登月计划并不是说一艘大飞船把宇航员送到月球在送回来,而是才用了月球轨道集合的方法登月的,具体来说就是把飞船分为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三个部分,首先飞到月球轨道然后指挥舱和登月舱分离,只用登月舱降落到月球而指挥舱在月球轨道等待,回去的时候用是飞到指挥舱然后回到地球,服务舱和登月舱就扔了不要了。

那么怎样返回地球也就很简单了

因为登月舱本身非常非常的小,而且登月舱返回指挥舱的时候还把很大一部分质量留在了月球上,质量就更小了。而且月球重力仅仅是地球的六分之一,还没有大气,所以需要的燃料远远比脱离地球表面小得多。

宇航员们回到指挥舱之后就开始飞向地球的旅程,指挥舱有隔热板可以抵挡再入地球大气层时的高温,最终降落在海上。由后勤保障人员捞起来,登月最后一个环节就成功了。

登月舱返回绕月轨道与绕月轨道上的返回舱和推进舱对接,之后宇航员转移到返回舱,抛弃登月舱。

推进舱点火将返回舱送到近地轨道,之后抛弃推进舱。

此时在地球重力场的加速下,返回舱近地点速度达到每秒11.2公里,如果直接再入大气层返回地面,会被烧毁,所以采用二次返回方式。

第一次进入大气层,只在大气层边缘做打水漂式飞行,之后马上回到近地轨道,将摩擦生热辐射出去,同时速度降低到第一宇宙速度,第二次再入大气层直接返回地面。

月球没有云层,光线不存在折射或者散射,所有天空总是黑的,并挂着一个太阳和一轮“明地”,并且因为潮汐作用,总是一面对着地球,而宇航员登月也是对着地球的这面,起飞阶段只要不是“地食”或者日食,是肯定能看到地球的。

首先飞行器需要足够的燃料提供挣脱月球引力的动力,月球上基本上没有空气,所以基本上没有空气摩擦的问题,但到了地球大气层上空就要改直飞为环绕式飞行,因为直飞会不断加速,摩擦空气产生高温变成一颗流星,这就需要飞行器有足够的燃料维持一定的离心力。

从航天员“手控遥操作”看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1月8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地面 科技 人员的密切协同下,在空间站核心舱内 采取手控遥操作方式 ,圆满完成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试验。这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在轨进行手控遥操作试验。什么是手控遥操作?与之前载人飞船手控交会对接相比有何难点和特点?国内外技术应用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手控遥操作?

手控遥操作是由航天员在轨利用手动技术对飞船进行 *** 操作,控制货运飞船与空间站进行交会对接,是专门为无人来访飞行器配备的功能,和神舟载人飞船的手控交会对接类似。

航天员在空间站核心舱里,通过远程的方式“驾驶”货运飞船与空间站进行对接。 整个过程中,航天员的视角是从飞船“看向”空间站的,仿佛坐在货运飞船里 。航天员面对的仪表系统、操作手柄等等,和此前神舟飞船上实施的两次手控交会对接大同小异, 最大限度减小了航天员的训练难度,减轻了操作、识别的负担 。

随着人类对太空 探索 的深入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是发展航天技术的关键部分之一,是体现国家综合国力和航天 科技 的重要标志。自1966年美国第一次成功实现空间交会对接以来,空间对接和分离技术作为航天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得到了快速发展。

迄今为止, 包括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日本和中国都在大力研究航天器交会对接和分离技术 ,并已经完成了上百次的交会对接和分离任务。例如,美国的登月飞行中利用登月舱与“阿波罗”飞船的交会对接,苏联利用联盟号飞船与和平号空间站的交会对接等。

航天器交会对接和分离技术已被公认为航天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成功的交会对接并有效分离对于许多航天任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空间站补给、航天员轮换等。

如何进行手控遥操作?

以此次试验为例,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核心舱发出控制指令,让天舟二号先与核心舱分离,然后航天员手动控制整个货运飞船的位置和姿态,撤到前向的一定距离,然后再次控制它来进行对接,一直到锁紧完成。

与之前相比有什么难点/特点?

与载人飞船的手控交会对接相比,货运飞船的手控遥操作有着自己的难点和特点。在操作的响应速度和运动的敏捷性上, 载人飞船与货运飞船的区别,就如同开轿车和开货车。 其原因有二:一是货运飞船的手控遥操作需要把货运飞船上的摄像机“看到”的图像传到空间站,空间站上的航天员需要把指令传回给货运飞船, 一来一回,就造成了航天员反应和执行指令的延时 ;二是货运飞船要比载人飞船重,平移加速度小,因此 动作不敏捷 。

对空间站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遥操作交会对接试验对于空间站的建造非常重要,载人飞船可以通过航天员驾驶飞船,手动操作与空间站完成对接。而货运飞船则不同, 一旦自动交会对接功能失效,货运飞船将无法和空间站对接 ,导致任务失败,所以货运飞船就必须具备 *** 操作的功能,与自动交会对接技术互为备份。 此次试验, 初步验证了空间站与来访飞行器手控遥操作系统的功能、性能以及天地间协同工作程序的合理性。

我国:自控为主、手控为辅

在前期的 探索 实践中,我国已经进行多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解决了空间交会对接的问题, 掌握了交会对接全自动控制技术及飞船航天员手动控制技术 。神舟九号航天员刘旺在太空打出一个漂亮的“十环”,证明了我国航天员具有高超的、世界一流的手动操作水平与优秀的心理素质。此后的例行飞行中, 交会对接采用自控为主、手控为辅的方式,以减轻航天员的负荷 。在自动控制出现故障的情况下,或遭遇突发事件时(如面临轨道碎片碰撞危险),航天员将手动介入,执行飞行命令。

国际:手动与自动控制相结合

对接机构设计的最基本原则是在保证机构具备所要求的功能的同时,还要有高可靠性和尽可能小的重量,因此国际上一般应用 远距离采用自动和近距离采用手动与自动相结合 的方案,这样既比较安全可靠又能保证足够精度,并实现软对接。当最终逼近阶段的自控飞行范围不易掌握时,采用人工控制后可提高任务成功率。

在突破和掌握近地轨道长期有人驻留和有人参与近地空间应用等相关技术的基础上,载人登月、载人小行星探测、载人火星探测等载人深空 探索 活动成为国际上重要发展方向,而交会对接技术是实现未来载人深空 探索 任务的重要手段。交会对接技术还需进一步发展,包括有效和经济的交会对接系统策略、权衡使用自主和有人控制方法、发展先进敏感器技术和发展交会对接机构等,以满足未来任务的需求。

来源 | 中国载人航天

航天员接指令翻页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航天员翻到42页、航天员接指令翻页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033Bj0FBQZYUgQ.html

标签:航天员翻页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423秒, 内存占用1.78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