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耶尔森菌名词解释)

 2023-07-13  阅读 14  评论 0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鼠疫耶尔森菌,以及鼠疫耶尔森菌名词解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鼠疫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01 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啮齿类动物传染给跳蚤,再由跳蚤传染给人类。鼠疫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极高,有的时候患者会在短时间内死亡,至死家人可能都未发现死者患有鼠疫,目前临床上对于鼠疫的治疗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早发现,及早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鼠疫耶尔森菌,以及鼠疫耶尔森菌名词解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鼠疫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

01

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啮齿类动物传染给跳蚤,再由跳蚤传染给人类。鼠疫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极高,有的时候患者会在短时间内死亡,至死家人可能都未发现死者患有鼠疫,目前临床上对于鼠疫的治疗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鼠疫(plague)是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类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炎症等。鼠疫传染性强,如果不治疗,病死率高达30%~60%。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啮齿类动物传染给跳蚤,再由跳蚤传染给人类。

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自然疫源地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流行最广的3个国家是马达加斯加、刚果民主共和国和秘鲁。最主要的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包括鼠类、旱獭等。鼠疫患者,经跳蚤叮咬传播。

当人类被携带鼠疫菌的跳蚤叮咬后,鼠疫菌经皮肤进入人体后,首先沿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在其中繁殖,引起急性淋巴结炎,极度肿胀,即为“腺鼠疫”。如果此期得不到及时治疗,将继续沿着淋巴系统 *** ,侵犯其他淋巴结。

鼠疫菌及内毒素,也可经淋巴循环系统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包括严重的皮肤黏膜出血、趾端坏死等表现(故鼠疫曾被称为“黑死病”),然后侵入肺组织引起继发性肺鼠疫。当人类与肺鼠疫患者密切接触,吸入一定数量的鼠疫菌后,可引发原发性肺鼠疫。

此外,鼠疫菌经过不同途径侵及人体不同部位,引起局部炎症反应的同时也导致全身严重病变,以淋巴管、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急性出血坏死性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

曾席卷欧洲的『黑死病』,究竟源于何处?

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了全球,使世界上许多地区和国家陷入恐慌之中。这场瘟疫“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也使许多国家发生了动乱与战争。

但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与670多年前的一场瘟疫相比“不值一提”。在67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一场名为“黑死病”的瘟疫,在欧洲大范围的“爆发”,它也成为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瘟疫”。遍及欧亚大陆与北非的大部分地区,造成了7,500万人死亡,而这场瘟疫的源头就是“鼠疫耶尔森菌”。

『黑死病』的起源

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关于“黑死病”的起源是在1347年克里米亚地区。人们认为“黑死病”很有可能是黑鼠身上跳蚤携带的细菌导致的。这些黑鼠在各大地区内 *** ,通过奴隶船到达地中海、非洲西亚以及欧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鼠疫是一种传染性非常强的疾病,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借黑鼠身上的跳蚤传播的,并且广泛的流行在野生啮齿类动物以及人类之间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目前为止,人类发现鼠疫共有三种类型。第一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黑死病”,这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第二种是“败血症鼠疫”。最后一种是“肺鼠疫”,肺鼠疫的潜伏期非常短,在一天之内就可以致命。

鼠疫的“进化史”

5000年前,人类还处于石器时代。那时候有一只啮齿动物咬伤了一位成年男性采集者,并且成功的使他感染了“鼠疫耶尔森菌”。这种细菌的基因与“黑死病”的病原体十分相似,尽管如此,此时黑死病也没有广泛的传播。

德国高校的生物学家教授说,狩猎感染者感染的“鼠疫耶尔森菌”在当时并没有传播的条件。因为它身上没有基因,可以通过跳蚤传播。所以在“黑死病”广泛流行于欧洲期间,跳蚤和虱子啃咬是人类传染的主要途径。

所以从采集狩猎者感染“鼠疫耶尔森菌”死亡到大瘟疫流行的这几千年时间里,“鼠疫耶尔森菌”发生了突变,使它能够通过跳蚤这种“载体”在生物之间传播。

在采集者死亡地方的旁边,人类学家又发现了几具人类的遗骸,他们有的年龄较大,有的年龄较小。但这三位都没有感染“鼠疫耶尔森菌”。所以这也就表明“鼠疫耶尔森菌”是通过血液接触传播的,或者是被啮齿类动物咬伤感染。

人类和动物都可以患上鼠疫,也就说明鼠疫可以从动物“宿主”传染给人类。而生物学家研究表示,狩猎采集者的病例也向流行病学家展示了“人畜共患类疾病”,比如埃博拉病毒、猪流感等,是怎样通过时间的推移不断进化的。

事实上,早期的菌株也与大范围未传播的零星病例有关系。也有研究人员表示,在中世纪时,“黑死病”大范围的爆发,是因为人们生活的密度更高,并且离城市更近导致的。

鼠疫(人类因感染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传染病)详细资料大全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齧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以千万计,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病死率极高。

基本介绍

英文名称 :plague 就诊科室 :感染科 常见病因 :鼠蚤叮咬是传播鼠疫杆菌的主要途径 常见症状 :发热、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 传染性 :有 传播途径 :鼠蚤叮咬、飞沫、皮肤伤口、消化道感染 病因,临床表现,检查,诊断,治疗,预后,预防,事件, 病因 1.鼠蚤叮咬 经鼠蚤传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齧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2.呼吸道感染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方式传播,并可造 *** 间鼠疫的大流行。 3.皮肤感染 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齧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患者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 4.消化道感染 人吃了未彻底煮熟的染菌肉而感染。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腺型2~8天;肺型数小时至2~3天;曾经预防接种者可延至9~12天。 2.症状体征 (1)轻型 有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痛,偶可化脓,无出血现象,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2)腺型 最多见,常发生于流行初期。急起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淤斑、出血。发病时即可见蚤叮咬处引流区淋巴结肿痛,发展迅速,第2~4天达高峰。腹股沟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为腋下、颈部及颌下。由于淋巴结及周围组织炎症剧烈,使呈强迫 *** 。如不及时治疗,肿大的淋巴结迅速化脓、破溃、于3~5天内因严重毒血症、继发肺炎或败血症死亡。治疗及时或病情轻缓者腺肿逐渐消散或伤口愈合而康复。 (3)肺型 可原发或继发于腺型,多见于流行高峰。肺鼠疫发展迅猛,急起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病数小时后出现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转为大量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与发绀迅速加重。肺部可以闻及湿性罗音,呼吸音减低,体征与症状常不相称。未经及时抢救者多于2~3天内死于心力衰竭、休克。临终前高度发绀,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4)败血症 可原发或继发。原发者发展极速,全身毒血症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出血现象严重。迅速进入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抢救不及时常于24小时至3天内死亡。 (5)其他少见类型①皮肤型 疫蚤叮咬处出现疼痛性红斑,迅速形成疱疹和脓疱可混有血液,可形成疖、痈。其表面被有黑色痂皮,周围暗红,底部为坚硬的溃疡,颇似皮肤炭疽。偶见全身性疱疹,类似天花或水痘。 ②眼型 病菌侵入眼部,引起结膜充血、肿痛甚至形成化脓性结膜炎。 ③咽喉型 病菌由口腔侵入,引起急性咽炎及扁桃体炎,可伴有颈淋巴结肿大,可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但咽部分泌物培养可分离出鼠疫杆菌,多为曾接受预防接种者。 ④肠炎型 除全身症状外,有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便、粪便中可检出病菌。 ⑤脑膜炎型 可为原发或继发,有明显的脑膜 *** 症状,脑脊液为脓性,涂片及培养可检出鼠疫杆菌。 检查 1.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减少则因出血程度而异,血小板可减少。肠炎型者可有血样或黏液血便。 2.细菌的分离和鉴别 取血、脓、痰、脑脊液、淋巴结穿刺液等材料送检。一般检查程式包括显微镜检查、培养、鼠疫噬菌体裂解试验和动物实验,简称四步试验,以上四步均获阳性结果可确诊鼠疫。 3.血清学检查 (1)萤光抗体染色镜检(IFA) 具有快速、敏感度及特异性较高的优点,但有假阳性或假阴性。 (2)间接血凝反应(IHA) 是将鼠疫特异性抗原(或抗体)致敏的红细胞与被检材料混合,用于检查和测定鼠疫抗体(或抗原)。是一种快速、敏感、特异性高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不仅可检查活菌和死菌,也可检查可溶性抗原以及污染、腐败的材料。70年代于我国得到普遍 *** ,是目前行之有效的快速诊断方法之一。 (3)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 敏感、高度特异,不仅是目前鼠疫监测、查源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特别是轻型和不典型病例的追索诊断,作为补充IHA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4)葡萄球菌A蛋白的血凝改进方法(SPA-IHA) 比间接血凝的检出率高,方法更简便,适于野外基础实验使用。 4.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 可以在几小时内作出诊断,是一种快速和高度特异的方法。对鼠疫监测、临床早期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有重要意义。 5.其他的检测方法有ELISA法及放射免疫法等 诊断 早期诊断尤其是首例的及时发现对鼠疫的防治至关重要。在流行区,流行初期或散发性不典型病例尤应特别注意。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典型临床表现,一般即可作出诊断。轻型病例需与急性淋巴结炎、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兔热病等区别。对可疑需进行细菌学或血清学检查,检出鼠疫杆菌是确诊的最重要依据。 治疗 1.治疗原则 (1)严格的隔离消毒 应严格隔离于隔离病院或隔离病区,病区内必须做到无鼠无蚤。入院时对患者做好卫生处理(更衣、灭蚤及消毒)。病区、室内定期进行消毒,患者排泄物和分泌物套用漂白粉或来苏液彻底消毒。工作人员在护理和诊治患者时应穿连衣裤的“五紧”防护服,戴棉花纱布口罩,穿高筒胶鞋,戴薄胶手套及防护眼镜。 (2)饮食与补液 急性期应给流质饮食,并供应充分液体,或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以利毒素排泄。 (3)护理 严格遵守隔离制度,做好护理工作,消除患者顾虑,达到安静休息目的。 2.病原治疗 原则是早期、联合、足量、套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1)链霉素 为治疗各型鼠疫特效药。对严重病例应加大剂量。链霉素可与磺胺类或四环素等联合套用,以提高疗效。 (2)庆大霉素 分次静滴。 (3)四环素和氯霉素 在开始2日宜用较大量。不能口服时改静滴;热退后即改口服。 (4)磺胺药 宜用于轻症及腺鼠疫,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不能口服时静滴,体温正常3~5天后停药。 (5)双嘧啶或复方新诺明 (6)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 研究报导鼠疫杆菌对β-内酰胺类敏感性更好度,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次之,大环内酯类较差。但这些抗生素是否可完全替代链霉素尚有待进一步验证。 预后 肺型、败血型鼠疫若不及时抢救,预后极差。年龄愈小或愈老者预后愈差,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每可转危为安。 预防 1.严格控制传染源 (1)管理患者 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 *** 和网路报告疫情,城市不得超过2小时,农村不得超过6小时。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患者互相往来。患者排泄物应彻底消毒,患者死亡应火葬或深埋。对于肺鼠疫患者要进行严格的隔离以防空气传播。各型鼠疫患者应分别隔离,肺鼠疫患者应单独一室。不能与其他鼠疫患者同住一室。腺鼠疫隔离至淋巴结肿完全消散后再观察7天,肺鼠疫要隔离至痰培养6次阴性。鼠疫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2)消灭动物传染源 对自然疫源地鼠间鼠疫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 2.切断传播途径 (1)消灭跳蚤 患者的身上及衣物都要喷撒安全有效的杀虫剂杀灭跳蚤,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 (2)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 对来自疫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 3.保护易感者 (1)保护接触者 在流行时应避免接触蚤,腺鼠疫患者的接触者套用适当的杀虫剂进行灭蚤,所有的接触者是否需要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服药都要进行评估,与疑似或确诊的肺鼠疫患者的接触者后要用四环素或氯霉素,分4次服用,从最后接触的时间起连服一周。也可口服磺胺嘧啶;另外,环丙沙星对鼠疫杆菌也是敏感的。 (2)预防接种 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获免疫。目前的疫苗仍不能对腺鼠疫和肺鼠疫产生长久的免疫保护,因此,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我国新研制的06173菌苗免疫动物后产生F1抗体较EV株效果高1倍。 (3)医务人员保护 个人防护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著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 事件 2019年05月,2名俄罗斯游客相继病死在蒙古。4日蒙古国家紧急事务管理局表示,这2人可能死于鼠疫,随后隔离了169人,其中11人被“无限期隔离”。 4月27日,1名俄罗斯男子在蒙古巴彦乌列盖省游玩后病重身亡,他的妻子也在3天后去世。蒙古巴彦乌列盖省有关部门表示,当地可能爆发鼠疫,已“无限期封锁”全省。同时,与两名死者有接触的158人被隔离,还有来自“疫区”的11人也被“无限期隔离”。

鼠疫耶尔森菌的生物学性状

鼠疫耶尔森菌抗原构造复杂,至少有18种。除染色体基因可编码部分抗原以外,有些与毒力有关的重要抗原则由鼠疫耶尔森菌携带的几种质粒所编码。

1.F1抗原(fraction 1 Antigen) 由65×106质粒编码,构成鼠疫耶尔森菌的荚膜结构,是一种糖蛋白,但不耐热,100℃15分钟失去活性。F1 抗原具有抗吞噬作用,是该菌重要的毒力成分,其合成受温度控制,37℃时F1 抗原合成明显增加,28℃培养则合成减少。在蚤体内(﹤30℃)鼠疫耶尔森菌缺乏此结构,当传播给哺乳动物宿主后,则表达荚膜结构,并表现出明显的抗吞噬作用。F1抗原特异性高,免疫原性强,其相应抗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故F1 抗原也是鼠疫耶尔森菌的保护性抗原。

2.V/W 抗原 由45×106质粒基因编码。V抗原为可溶性蛋白,存在于菌细胞质中,W抗原为脂蛋白,位于菌体表面,二者总是同时出现。其合成除受温度(37℃)控制以外,钙离子缺乏,细菌生长受抑制,繁殖终止时,V/W抗原大量合成。V/W抗原具有抗吞噬、形成局部肉芽肿以及促细菌在细胞内存活等作用,与细菌侵袭力有关,也是重要的毒力成分。V抗原可相对抑制IFN-γ和TNF的产生,从而抑制免疫作用。

3.pH6抗原 是在哺乳动物体内(35℃~37℃),局部酸化的微环境中(pH6.0),如巨噬细胞溶酶体或脓肿中,由细菌染色体 DNA编码的一种表面蛋白(菌毛结构),对热不稳定,56℃30分钟丧失活性。具有介导粘附和抑制吞噬等作用。

4.外膜抗原 鼠疫耶尔森菌具有多种外膜蛋白(yersinia outer membrane protein,Yop),共同构成外膜抗原,目前已知的Yop基因均由45×106质粒携带,通常在37℃宿主体内选择性合成Yop,这些蛋白能够促进细菌在宿主体内 *** ,抵抗吞噬作用,并且具有细胞毒性等作用。

5.T抗原 即毒素抗原。由65×106质粒基因编码,为可溶性蛋白,具有外毒素性质,对鼠类具有强烈的毒性作用,又称为鼠毒素(murine toxin,MT),免疫原性强,可用0.4%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用于免疫动物制备抗毒素。T抗原只有在细菌自溶或用胆盐溶解、超声波破碎菌体后,才能释放出来。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疫耶尔森菌主要寄生于啮齿类动物,传播媒介以鼠蚤为主。蚤因吸吮了受染动物的血液而变为有传染性。病菌在蚤肠内大量繁殖,直至蚤前胃腔全被菌堵塞,而使食物无法通过,饿蚤极力吸血时,先将前胃内容物从吻注入宿主伤口,然后吸血,由此造成传播。在人类鼠疫流行之前,往往先有鼠类鼠疫流行,当大批病鼠死亡,鼠蚤失去原宿主而转向人类,引起人类鼠疫。人患鼠疫后,尚可通过人蚤或呼吸道途径在人群间流行。

临床上常见的有腺型、败血症型和肺型三种类型。

①腺型鼠疫:最常见,多发生于流行初期。病菌通过疫蚤叮咬的伤口进入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在细胞内繁殖,并沿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引起出血坏死性淋巴结炎。多见于腹股沟淋巴结。

②败血症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前者常因机体抵抗力弱,病原菌毒力强,侵入体内菌量多所致;后者多继发于腺型鼠疫,病菌侵入血流所致。此型病情凶险,发病初期体温高达39℃~40℃,皮肤粘膜出现出血点,若抢救不及时,可在数小时至2~3天发生休克而死亡。

③肺鼠疫:由于吸入带菌尘埃飞沫可直接造成肺部感染(原发型),或由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继发而致。患者高热,咳嗽,痰中带血及大量病菌,可在2~3天内死于休克、心力衰竭等。死者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被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后,能够获得牢固持久免疫力,再次感染者罕见。病菌的消灭主要依靠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相应抗体的调理吞噬和中和毒素等作用。持久的免疫则主要依靠细胞免疫作用。

鼠疫耶尔森菌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鼠疫耶尔森菌名词解释、鼠疫耶尔森菌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03dBj0FDAFWVg.html

标签:鼠疫尔森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1145秒, 内存占用1.75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