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庭抗礼的意思(分庭抗礼的意思及造句)

 2023-09-07  阅读 8  评论 0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分庭抗礼的意思,以及分庭抗礼的意思及造句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本文目录一览:1、成语分庭抗礼意思2、分庭抗礼的意思3、分庭抗礼什么意思?4、分庭抗礼 意思5、成语分庭抗礼的意思及故事成语分庭抗礼意思分庭抗礼_成语解释【拼音】:fēntíngkànglǐ【释义】: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分庭抗礼的意思,以及分庭抗礼的意思及造句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成语分庭抗礼意思2、分庭抗礼的意思3、分庭抗礼什么意思?4、分庭抗礼 意思5、成语分庭抗礼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分庭抗礼意思

分庭抗礼_成语解释

【拼音】:fēn

tíng

kàng

【释义】: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分庭抗礼的意思

意思是比喻彼此地位或势力相等,平起平坐或互相对立。

“分庭抗礼”原义是客人与主人分立在庭的两侧,以平等的地位相对行礼,庭:庭院。抗:对等。后用来比喻彼此地位或势力相等,平起平坐或互相对立。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

分庭抗礼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见于《庄子·渔父》。近义词是平起平坐、平分秋色等,反义词是望洋兴叹、和衷共济、甘拜下风等。

分庭抗礼什么意思?

分庭抗礼,拼音是fēn tíng kàng lǐ ,意思是指比喻双方平起平坐,地位相等、实力相当,可以抗衡。出自庄周《庄子·渔父》。

典故:春秋时期,孔子与弟子在树林中弹琴,一个白发老翁专心倾听,老翁向子路、子贡打听孔子的情况。老翁说孔子偏行仁爱。孔子十分虚心接受,并恭送老翁,孔子说遇年长的人不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

不仁不礼是祸根。所以遇到贤人必须真诚礼遇,不能分庭抗礼,那就失礼了。

扩展资料:

分庭抗礼历史典故:

抗,亦作“伉”,对等相当的意思,宾客和主人分别站在庭中的两边,相对行礼,以平等地位相待。后也用以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平起平坐或互相对立。孔子曾与一渔父坐而论道,渔夫高谈阔论并对孔子进行批评,孔子却对其异常敬重。

孔子的学生子路感到很奇怪,便问孔子,我追随先生您已经很久了,从未见您对人如此尊敬。各国的君主和您相见,还都以对等之礼,而您还有倨傲不恭的脸色,现在一个打渔的拄着拐杖在您面前大模大样地站着,您却打躬作揖。

他说话时,您先拜上一拜,然后再作回答,岂不是有些太过分了吗?学生们都对您很有看法,一个渔夫那里值得这样尊敬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分庭抗礼

分庭抗礼 意思

【解释】: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翻译】:(子贡)所到的地方,该国的国君没有不平起平坐的。

【示例】:知县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礼,留着吃了饭,叫他拜做老师。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双方

【近义词】不相上下、平分秋色

扩展资料:

一、不相上下 [ bù xiāng shàng xià ]

【解释】:分不出高低好坏。形容水平相当。

【出自】:唐·陆龟蒙《蠹化》:“翳叶仰啮,如饥蚕之速,不相上下。”

【翻译】:翳叶抬头吃,如饥饿蚕一样吃的快,分不出高低。

【示例】:以愚观之,晋楚互为雌雄,不相上下。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人与无

二、平分秋色 [ píng fēn qiū sè ]

【解释】: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出自】:《楚辞·九辩》:“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

【翻译】:老天平分春夏秋冬四季,独有这凄冷的秋天让我悲伤。

【示例】:这场足球赛,两队势均力敌,平分秋色,最后以1:1握手言和。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双方各得一半

成语分庭抗礼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成语分庭抗礼的意思及故事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成语】:

分庭抗礼

【拼音】:

[fēn tíng kàng lǐ]

【解 释 】:

庭即庭院;抗原作“伉”(kàng),是对等、相当的意思;抗礼即行平等的礼。分庭抗礼指的是古代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比喻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

【出处】:

《庄子·杂篇·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举例造句】:

知县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礼,留着吃了酒饭,叫他拜做老师。

【成语典故】: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因为得罪了宋国的宰相而被杀,他的曾祖孔防叔被迫逃到了鲁国,家道也因此衰落下去。到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时,因为立了战功,才被封为贵族最低的一等武士,做了小县城陬邑的县长。

叔梁纥的妻子一连给他生了九个女儿,他的小妾好不容易生了个儿子,但是个跛子。叔梁纥希望有个像样的儿子来继承自己,于是晚年又娶不满20岁的颜征在为妻,生下了孔子。据传,生孔子时,叔梁纥和颜征在曾去尼山(今山东曲阜城东南)祈祷山神,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大约在孔子三岁时,年老的叔梁纥就去世了,葬在防山,当时颜征在还很年轻,按照礼制不能去送葬,所以她就不知道丈夫的墓地在哪里。丈夫去世后颜征在带着幼子离开原来居住的陬邑昌平乡,迁到了鲁国国都曲阜西南角的阙里,过着孤儿寡母的贫困生活。

在艰难生活中,颜征在把希望寄托到了对儿子的培养上。她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对孔子的启蒙教育,要他学习礼仪技能、文献知识,以便将来重返贵族行列。另外,曲阜是鲁国都城,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周代的文物礼制,这里传统的文化氛围,也对幼小的孔子起了极大的熏陶作用。孔子自小就经常摆上自制的祭祀时用的祭器,练习磕头、揖让等礼仪。随着年龄的增长,孔子15岁时就立下了“志于学”的决心,勤学好问,博览群籍,孜孜不倦。孔子学无常师,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广泛向各种人学习。

到了十六七岁,孔子已经成为一个熟知礼仪,很有文化修养的少年了,在当地小有名气。当时鲁国大夫孟子赦就十分欣赏孔子,他病危时曾告诫子说:“孔子年纪轻轻就这么博学多礼,将来一定是个大人物。我快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后来孟懿子果然拜孔子为师,学习礼仪制度。

孔子整理编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被称为“六经”。它不仅是我国儒家最基本的经典作品,而且也是世界上富有学术价值的古代文化瑰宝,它的整理和保存对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社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120AD0ABwBTWwA.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1251秒, 内存占用1.74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