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动力(贸易动力平台 怎么样)

 2023-09-18  阅读 9  评论 0

摘要:今天给各位分享贸易动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贸易动力平台 怎么样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英国对华进行 *** 贸易的直接动力是这个问题选D,也可以说是直接原因,因为当时中英贸易,中国是出超地位(贸易顺差),而英国是入超地位(贸易逆差),A项可以说是英国发动对华战争的根本原因,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迫切需要商品倾销市场和廉价的原料产地,而

今天给各位分享贸易动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贸易动力平台 怎么样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英国对华进行 *** 贸易的直接动力是

这个问题选D,也可以说是直接原因,因为当时中英贸易,中国是出超地位(贸易顺差),而英国是入超地位(贸易逆差),A项可以说是英国发动对华战争的根本原因,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迫切需要商品倾销市场和廉价的原料产地,而当时中英实力对比,英国有世界最强大海军,清朝已经没落,且坚持闭关锁国政策,盲目自大,所以战争就是历史的必然了。 另,谢谢选择为满意答案。

俄罗斯海关数据哪家强

贸易动力。

1、贸易动力隶属于上海驭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诞生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上海宝山区。

2、品牌主要用于:贸易动力-跨境大数据智能应用平台,贸易动力主要为外贸企业提供海外主动获客整体解决方案。贸易动力-跨境大数据智能应用平台是一个专注于外贸智能获客领域的企业服务品牌,该品牌下产品功能模块采用大数据、云计算、AI智能等技术,围绕中国80%以上的外贸企业的核心需求进行设计开发,主要帮助外贸企业发现优质采购商、核验身份、监测商机、赋能外贸人员等,提高外贸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效益。

以日本提出经济工业化的理论是谁

中国贸易前景、结构及汇率机制内容提要:尽快使中国有发展中的贸易大国提升到发展中贸易强国,这是中国入世以后,21世纪前十年经济发展新战略的核心。在本世纪前五年里,中国进出口一路高歌猛进,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我国产品的贸易壁垒不断加强。我国能否顺利实现贸易强国的战略本文将从当前贸易现状出发,对中国贸易结构演变趋势和汇率机制调整趋势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在未来五至十年里头,将成为世界发展中的贸易强国的结论。关键词:贸易结构动态比较优势高新技术产品汇率机制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6207.9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由第32位上升到第五位。对外贸易平均每年增长率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预计200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超过8000亿美元,将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国,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是我国还不是贸易强国。那么下一阶段就是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征程。尽快使中国有发展中的贸易大国提升到发展中贸易强国,这是中国入世以后,21世纪前十年经济发展新战略的核心。那么,在未来的五至十年里,中国能否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呢?二、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一)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近20多年来中国出口以比GDP增长率平均高出一倍的速度发展,中国出口商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已经从1978年的0.75%上升2002年的5.1%,中国在世界出口大国中的排名相应地从1978年的第32位上升2002年的第5位;出口占中国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20.3%上升到2002年的26.6%。出口商品结构也有了显著改善: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已经从1990年的25.2∶74.8变为2002年的9∶91,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比例从20.18%上升到34%。这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地贸易大国。(二)走向贸易强国的差距我国已发展成为一个对外经贸大国,但是还算不上一个对外经贸强国。在新的世纪里,我国的目标应当是从一个对外经贸大国发展成为对外经贸强国。但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现时还有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中国出口产品和服务贸易竞争优势不大,加工贸易占半壁江山,造成贸易条件不利,中国必须提高外贸竞争力,而加快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改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则是重要一环。我国出口高速增长的主力军是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对我国出口的大幅度攀升和结构的改善已经起着主导作用,外资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7年的41%上升到2002年的52.2%,同期,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由70%上升到85%。外资企业对我国出口增量的贡献度已经由“九五”期间的47%上升到2001年的81.7%,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已经从1994年的47%上升到了2002年55.3%,加工贸易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更高达88.6%,2003年上半年中国高新技术出口总额中加工贸易出口占到了89.5%。这与世界贸易强国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大于加工贸易出口的情况大相径庭,表明我国本土企业的出口能力及其增长潜力还远没有得到发挥。我国贸易结构不发达,国际竞争力需要大力提高。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将发生有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向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服务产品为主、进口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转变。而一国欲从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应使本国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所占比重偏低在结构上,我国出口商品中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的比重偏低。目前,在我国的出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比较低;在进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这说明我国的贸易结构还处于不发达阶段。另外,从产业的贸易依存度来看,我国贸易结构也处于不发达阶段。一般来说,贸易结构越发达,资本密集型产品越具有国际竞争力。目前,由于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对外贸易的较大比重,总量层次上的贸易结构难以反映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而一般贸易进口结构和一般贸易结构出口结构能更好地反映贸易结构的发达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高低。(三)走向强国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保护手法更加隐蔽,主要出口市场针对我国产品的贸易壁垒不断加强,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案件不断,上述因素均加大了我国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将进一步限制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技术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的贸易限制措施,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频繁限制中国产品出口、保护本国产业的武器。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了减少国际市场份额、市区贸易机会、退出贸易市场、损害企业信誉等不利影响,对我国出口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中国自1996年以来已成为世界上出口产品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产品遭遇反倾销几乎涉及所有出口产品类别。2001年,中国遭遇反倾销立案调查数占当年全球案件的15%,2002年则上升至17%,被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案件为36起,列全球首位。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前三季度,包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对中国产品提出的反倾销保障措施立案超过了42宗,涉及金额超过10.7亿美元,贸易专家还预测,依此形势下去,我国贸易纠纷将随之达到高峰。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而我国低附加值产品独特性低,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不强,关键时刻难以起到稳定出口的作用。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是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基础上的,这些产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成本低,市场容易进入。从而也很容易引起投资过剩,投资过剩又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生产能力过剩最后导致供给过剩,供给过剩就必然会出现恶性竞争。无序竞争最终的结果就是遭遇反倾销起诉或保障措施。(四)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需要长期的贸易动力转换。实现贸易持续增长的关键是贸易动力的转换。贸易动力的转换来自产业结构的转换,这种结构转换是由产业结构、国内需求结构与贸易结构良性互动而形成的。中国目前的贸易增长动力是建立在劳动力基础上的比较优势,贸易结构的主导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条件随贸易数量增长而恶化,它是由于贸易增长动力没有随贸易增长阶段变化相应转换造成的,这说明低价劳动力优势的潜力已不足,也进一步说明比较优势面临着向高级化转换的需要。如何将现有的比较优势转变为长远的竞争优势,则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最根本最严重的问题。要实现我从一个贸易大国走向一个贸易强国的目标,增加我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获得的动态利益。关键所在是强化中国现有外贸出口比较优势的同时,培育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高科技产业,并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开放竞争中实现中国贸易结构的第二次转换。三、中国贸易结构变化趋势分析一、影响我国贸易结构转换的环境因素(一)世界经济结构也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我国分享全球技术进步和全球带来的效率提高提供了机遇。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将受到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由于国内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以及高科技领域外商的投资带动,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将持续提高,并成为出口增长的增长点。外商投资的重点由过去的一般制造业发展到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近两年来外商投资于集成电路、计算机、信息产品等高技术项目明显增加,不仅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也是我国改造、培育和壮大一批支柱、优势产业,从整体上增强了我国的出口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从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来看,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进行结构调整,也就意味着进一步加大现有的比较优势的发挥,我国产业结构可能出现一个“低度化“的调整阶段。我国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又一个更大的发展,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受到更大的竞争压力。这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但是也可能会重新提升传统商品的比重,从长远来看,并不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如何将现有的比较由是转变为长远的竞争优势,则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最根本最严重的问题。(二)外贸体制改革促进了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中国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开放领域继续扩大,法律法规体系和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增强了外商对华投资信心,外商投资持续增加,投资贸易互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同时,随着中国外贸经营权的加速放开,激活了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出口的活力进一步得到释放,进出口自主增长的能力明显增强。二、贸易结构发展现状(一)总体发展情况。我国外贸出口实现两次跨越: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摆脱了以资源为主的出口结构,进入了一个以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为主导的时期,我国外贸出口实现了500亿美元的第一个台阶。95年外贸出口结构出现了一个决定性的变化,机电产品出口首次超过纺织品服装产品成为最大类出口产品。兼具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双重特性的机电产品出口异军突起,使我国2002年外贸出口迈上了3000亿美元的台阶,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首次超过纺织品达到677.07亿美元。我国外贸出口进入到机电产品拉动全国外贸出口,高新技术出口拉动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新阶段。(二)高新技术出口发展情况。随着世界贸易全球化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成为世界贸易的新生力量,高新技术产业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强弱的标志。中国入世后,以科技兴贸为战略,进一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第二次调整,用高新技术占领国际市场,从而带动中国21世纪的经济腾飞。随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进口额的持续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已经得到较大改善。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双双首次突破1/5,分别达到20.8%和22.8%。10年前199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工业制成品中的比重只有5.9%,10年提高了近1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经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巨大市场需求。近年来,随着科技兴贸计划的实施,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商品进出口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增长乏力、高技术产业发展普遍不景气的环境下,我国高新技术出口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成为全球关注的亮点。在连续10多年高速增长、且出口基数接近500亿美元的情况下继续增长了近5成,显示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进入鼎盛的发展时期。“十五”计划实施的头两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累计突破已1000亿美元,达到1143.17亿美元,超过了整个“九五”期间的1109.60亿美元,是“八五”期间的4倍。与1992年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0年翻了4番,年均递增32.7%,是同期GDP增长率的3倍多。2003年,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一直是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前三季度,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564.4亿美元和733.3亿美元,增长41.4%和58.2%,增量分别占全国总出口增量的61.0%和35.9%。表-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外贸易额占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对外贸易额的比重(1992~2002)单位:%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占商品4.75.15.26.88.48.911.012.714.917.520.8占工业制成品5.96.26.37.99.810.312.414.116.619.422.8三、贸易结构预测分析根据我国贸易结构发展的趋势分析,可以预测未来几年里,中国将从一个贸易大国发展成为发展中贸易强国。到2010年,我国商品进出口结构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显著提高;服务贸易实现较快增长,重点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明显增强;利用外资领域进一步扩大,项目技术水平和规模有新的提高,结构和区域分布趋于合理;对外投资稳步扩展,境外资源开发利用和加工贸易形成一定规模;经常项目收支实现大体平衡,国家外汇储备和主要外债指标保持在合理水平上。主要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企业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将实现较快的技术进步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将获得更加坚实的基础,国家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我国开放型经济格局将基本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规则要求的外经贸管理体制逐步走向完善。对外经济贸易将更好地发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电子信息产品作为高新技术的一部分成为拉动我国外贸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在我国优势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附加值高、出口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和企业,使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可望达到1200亿美元,在全国出口总额中达到30%,初步完成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由以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为主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转变。四、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形成机制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前景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日元升值的历史教训从实践说明了一个问题,汇率将是影响中国贸易发展的长期因素。人民币升值会对中国的优势产业产生严重的损害。从国际分工格局来看,相对于发达国家以研究和服务业为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以制造业为主的,这种贸易结构极易受到汇率水平变动的影响。相对于发达国家以资本技术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以劳动力成本为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低,如果人民币升值,出口商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相应提高。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利润的下降严重影响出口的增加。1、汇率机制对贸易的影响。汇率政策是实现一国经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达到的重要工具,汇率已成为调节国际经济竞争关系最直接、有效地的手段。一国完全可以利用汇率波动影响的分析结论,主动地选择汇率水平的偏差(即低估或高估本币)来调整国际货币关系,创造一个有利经济发展环境。我国应该地将汇率作为调节进出口的工具。一般来说,本币的低估所反映的外币实际购买力的增加,一方面导致外国产品价格相对昂贵,有损外国贸易,外国经常帐户收支状况恶化,但另一方面,它也有益于外国对外的金融和直接投资,外国投资收益增加。本币低估将使外国的贸易条件(贸易条件=单位出口产品价格变动率/单位进口产品价格变动率)得到改善,这意味着外国出口一单位商品可换取的进口商品,外国的资源利用更加优化。长期来看,这将促进外国的经济增长。本币的低估使得外币的实际购买力相对增加,这将鼓励外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进行,以资本、技术为代表的外国生产力将转移到本国,外国将遭遇一定程度的“产业空洞”,其结果是外国的就业下降、GDP下降。但同时,外国对外投资增加、投资净收益增加,从而GNP增加。此外,大量外资企业随着外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开展而在本国建立,它们的产品返销将进一步恶化外国的贸易状况。而资本货币高估一点好。而对于每个国家来说,其货币汇率水平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货币在对外经济关系中主要起的是贸易作用还是投资作用。美国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吸引着世界的资本,投资在其对外经济关系中作用显著,美元更是“资本货币”,因此美国就支持“强势美元政策”。而日本缺乏发达的金融市场,资本输出能力不强,贸易在其对外经济关系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日元更倾向是贸易货币,因此日本就极力 *** 日元升值。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对外经济联系将从的采用贸易方式向的采用投资方式转化,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发展到资本、技术等核心生产要素的转移,这就需要其币值水平从较低转向较高。2、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必然性。人民币汇率长期保持稳定,从理论和实践来看,都是缺乏基础和不现实的,应该改变外汇管理政策的主导思想,使汇率能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发挥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而实际浮动汇率地基础是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管理的开放。从中长期来看,人民币盯住美元是不可取地,他只会使人民币成为美元高度可信赖的替代品,不利于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在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如果我国继续维持这种制度安排,不仅面临着运行成本和风险递增的约束,而且还将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断降低。毫无疑问,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进程进一步加快,这些问题和矛盾将日益突出,成为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现行汇率制度事实上是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尽管这种制度安排基本上是适应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不可否认,这种汇率制度安排也存在着许多缺陷,如汇率的形成机制缺失、汇率缺乏灵活性或弹性、汇率的调整缺乏准确依据等等。因此,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必须改革,重新选择汇率制度已是大势所趋。3、中国汇率机制的选择。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可分为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从长远来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增加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但是,从近期来说,人民币汇率在消除升值压力和预期后,应扩大浮动区间,逐步取消结售汇制度,并将形成机制从盯住美元转向盯住一揽子货币。人民币汇率扩大浮动空间不仅可以克服一次性升值的各种风险和弊端,也可以更好地反映多变的市场状况和经济环境的变化。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是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缺失的重要原因,使人民币汇率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汇率。因此,应将目前国内企业的强制结售汇制逐渐过渡到意愿结汇制,使整个外汇供求有效地出清价格,使价格也能灵活地引导和调节供求。实行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基本实现经常项目的意愿售汇,资本项目的意愿售汇还需要根据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逐步改进。在市场供求基础上,人民币汇率调控目标可由钉住美元转为钉住一揽子货币。包括美元、日元和欧元三种货币,可根据贸易情况选择适当权数。采取钉住一揽子货币的方式,有助于淡化市场对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关注程度,稳定我国对美元区、欧元区和日元区的贸易条件。当市场供求关系与货币计算出的目标汇率有差异时,甚至方向不一致时,必须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进行调整追问:什么叫做动态比较优势?回答: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外生变量,内生变量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从各国间劳动生产率差异或资源禀赋差异的角度,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一国在现存资源和供求力量作用下的更优贸易模式,符合当时自由贸易发展的需要和趋势,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环境发生了变化,其种种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非凡是它忽略技术进步和时间因素、忽视比较优势转化和潜在优势培育的静态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该理论的广泛性和适用性,使其无法对当代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做出令人满足的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及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向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爱好。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从新的理论视角对同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福利效果等进行阐述和分析,非凡是从动态的角度或采用动态分析方法解释国际贸易的发展及其格局变化。他们放松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条件,考虑多种因素和多种变量,非凡是加入技术进步和技术 *** 因素,住更宽的理论框架和更接近现实的条件下,探讨贸易的动态利益或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问题,动态比较优势理论逐渐形成。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基本上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是沿着李嘉图的模型,仍把技术作为一种外生变量,但从动态角度分析技术变动对贸易模式和各国福利水平的影响;另一个则是把技术作为一种内生变量,研究技术变动、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

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大致有如下几点

1.各国经济的大力发展。

2.各国成本的生产因素的差异

3.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平衡。

4.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徐小庆、吴星等大佬在千军万马中硬闯独木桥的方法论

曾一度以为高考结束是“生活”的开始,后来才发现,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更像一场“生存”的开始,反倒是原本记忆中,充满青春气息、芳草香味的校园,成了那难忘、却一去不复返的“生活”。

而很多人就这样,在懵懵懂懂的年纪,不痛不痒失去了那张叫做“名校”的入场券,失去了一部分的“选择权”。这是年轻的错,怪不得谁,但阶级一定程度上就这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并为以后埋下伏笔,如果不够努力、不够有天分,又少了些运气,或许“平庸”这个词,就会一辈子粘着你。

但生命的传奇就在于,千回百转的光阴过后,万般艰难险阻,也挡不住“金子”的“总会发光”,每个时代,都有天之骄子,更有草莽枭雄,回顾过往,一生经历的“考试”何止千百场,“高考”,绝对只是一个开始。

万世师表孔夫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不同的高度,拥有不同的眼界。选定什么方向,决定着,未来和什么人在一起喝酒,和什么人一起谈笑风生。而和什么人相处,又决定着自己一生能达到怎样的一个高度。

不可否认,绝大多数的我们,不是那0.1%的人,没有如“天才”般,不需要解释的强悍人生。但依托于在专业领域中钻研和深造,或许能在行业中,扎下90%深的根。

潮汐社区里就有这样许许多多的行业翘楚。这里有你要的“圈子”,有足够的专业度和圈内人,陪你一起深耕自己的人生。我们精选了一些专业回答,话题遍及利率、产业细节,乃至商品领域大佬分享的研究方法。希望能给相关领域的从业者带去帮助。

关于Shibor与一年期贷款基础利率

徐小庆先生(敦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宏观策略总监)在《最近Shibor与一年期贷款基础利率倒挂,您认为这种情况会否持续?这对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意味着什么?另外,您觉得宏观经济、金融的政策与数据是如何影响大宗商品的,传导路径是怎样的?这些政策与数据对于工业品与农产品的影响区别在哪里呢?在商品研究分析中,宏观分析与产业基本面分析应该如何配合运用呢?》中说道:

直观上看,Shibor代表银行的负债成本,而贷款利率代表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两者不可能长期倒挂,在Shibor不下降的情况下,那么贷款利率可能相对于基础利率会出现上浮,以保证一定的息差收入。但实际情况并非这么简单,因为Shibor并不能全面的反映银行的负债成本,Shibor主要盯住的是银行的同业存单利率,而同业存单只是银行负债的一部分,并且发行存单的大多是股份制和城商行。

即使是股份行和城农商行,应付债券的占比也没有超过15%。从一季度的上市银行报表可以看到,股份行负债成本上升30bp至2.35%,城商农商行负债成本上升28bp至2.26%,五大行负债成本小幅下降2bp至1.58%。不管是哪一类型的银行,负债成本仍然远低于贷款利率,所以同业存单利率的上升对贷款利率向上的传导是缓慢的,而且幅度有限。

央行货币政策趋紧的效果主要是提高银行的同业负债成本,倒逼其去杠杆,但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抬升并不显着,所以社会融资增速并没有因为货币市场利率的上升出现显着的下降,经济暂时也不会有大的下行风险。

而金融市场资产的定价受货币市场利率上升带来的负面冲击更为明显,所以过去一段时间资产价格的调整压力大于实体经济的下行压力,越高估的资产下跌压力越大。债券是过去几年金融机构加杠杆最大的受益者,调整压力自然也就最大,而股票其次,商品受到的影响最小。股票当中与经济基本面更相关的大盘股受到的负面影响也远小于估值较高的小盘股。

大宗商品的价格是供需决定的,宏观数据大多反映的是需求的变化,比如社会融资、投资增速都是影响大宗商品需求的关键变量,但也有反映供给变化的数据,比如工业增加值,工业增速上升表明企业生产意愿增强,供给压力也就相应增加,所以数据好未必一定对大宗商品有利,关键还是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去分析。流动性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也未必都是正面的,如果贷款都流向了过剩产能行业,促使其扩大产能,那么这些流动性最终增加的是供给而不是需求,对价格的影响也是负面的。

农产品的供给取决于天气,这一点与工业品有很大的不同,而需求也受宏观环境的影响,但相对于工业品而言更加间接。比如过去总需求较强的时候,农产品和工业品往往是同步上涨的,但是在需求一般的情况下,则取决于各自的供给。去年以来农产品表现不如工业品,就是因为一方面工业品受到供给侧改革的约束,另一方面需求虽然有所改善但不够强劲,对工业品价格的拉动比农产品更加显着。从货币指标来看,M1走势与工业品的相关性更高,M2走势与农产品的相关性更高。

关于农产品研究

吴星先生(凯丰投资董事长)在《吴星总好,您常说一个研究员必须致广大而极精微。您最初也是做农产品的研究,所以想请教您,您的农产品研究框架是什么样的?您觉得应该怎么去构建农产品的研究框架?》中说道:

公司内部有很多研究的感悟,“致广大而极精微”是2015年提炼出来的一条。凯丰的投资理念是“细节暗藏产业密码,研究发现价值内核”,我们的研究员培养是从细节研究入手,积累足够的细节才能对产业和商品定价了解透,对价格形成的本质了解透,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形成时间和空间的大局观;思维不局限于本板块而放眼相关品种和整个商品体系。从细节到大局这条路比较难走,很多瓶颈要突破。

农产品的研究框架分很多不同维度,量价/供需/历史回溯,核心的还是供需体系。供需大局定调,细节定节奏。供需二字虽然简单,但拆分起来可以做到很细,中间有很多细节可以较真。价格对供需的影响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要详细分析价格变化下产品上下游相应的变化。供需外就是量价的关系,拆分领先和滞后指标。研究框架只是整个投研团队的一环,是最基础的研究,从研究框架到主要矛盾再到策略。

我理解的研究框架是对商品认知的梳理,如果非要描述这个框架的话,应该是条理、完整的数据结构,合理、有效的逻辑关系。构建过程就是各个数据、逻辑逐渐汇流成海的过程,是个学习过程,所以如何构建即如何学习。这个问题很好解答,市场上大量优秀的研究报告,各种行业会议,还有潮汐都是很好的学习平台。农产品非常成熟,研究员可学习的资料很多。

关于石墨烯电极

黑色先生(某大型钢厂 投资交易部主管)在回答PTA小王子的提问《最近在群里听到石墨电极,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有文写近期来石墨电极企业拜访的钢厂领导多了,预示着啥情况? 》中说道:

其实很多时候,要做一个看懂故事的人,而不是听故事的人,前段时间多少产业内人士大喊螺纹是去年的焦碳,我多次分析过不是,在端午文章中还重点讨论绝对不是去年焦碳,现在螺纹跌成这样,这批人现在作何感想?尽是搞一些伪概念出来。

而当下的石墨电极,我可以明确的说,他就是去年的焦碳了,原因如下:

石墨电极在炼钢中几个作用,节能减耗降本和环保,这拨石墨电极涨势的深层原因是供应瓶颈。

第一,1415年的铁矿暴跌,直接把电炉炼钢的优势打掉,石墨电极因为需求的缘故进入萧条,在此期间的新增产能未能在这几年释放,且在去年四季度开始的重点污染行业的环保治理下,政策上对碳素企业的停限产和拉闸停电综合导致了石墨电极的供应萎缩,现在很多人说电炉重启导致石墨电极大涨,一点道理都没有,你看方大碳素涨价是什么时候开始的?17年1月就开始连续大涨,四月涨势最猛,而在此期间,短流程和电炉是被限制最严厉的时期,哪里来的电炉带来需求的驱动。

第二,由于去年开始的环保要求指标,钢厂加大对石墨电极的用量,能做到充分的节能减耗环保达标和降本增效,他不是单纯的一个电炉复产引发的,是长期的环保指标的驱动,所以,年初开始的上涨就是钢厂环保达标的需求增量。

第三,在供应新增产能未能释放,长期的环保停限产和拉闸停电导致产出的减少,年后就是一直消耗碳素企业的厂内库存,到5月后,库存告急,价格弹性再次点燃,钢厂采购困难,拿着现金采购都疑惑难求。

所以,你看这整个节奏跟你电弧炉复产有关系吗?而当下是有部分有许可证的钢厂开启电炉的复产,但是都还在严格控制中,最典型的去看最近发改委对四川清楚地条钢后的电炉态度,当下供给偏紧,可以允许有生产资质的钢厂启动电炉,但是你新增的电炉慢慢等着,国家要等什么?

说白了,现在连国家都对现在的钢材利润的稳定性没有信心,并不能做到像煤炭那样应付自如,所以,上层也会关注利润的波动,然后边看边调节,还是之前提到过的,利润太高还可以加快批准新增资质电炉,要像当下这种短期就是几百点暴跌,别指望国家会批准新增电炉扩产,很多东西政策意图很重要,像3月份论述动力煤暴涨所做推断一样,偏紧的供应状态下。

偶尔给你释放点切换到276的预期,目的是让你投机多头拉涨超出570价格之上,后期再说延续330,然后动力煤怎么跌他也在 *** 的区间内,这种政策意志,没有大的金融危机,你空头把09煤砸破下边的低点基本是送钱,同理,现在螺纹如此,你看年后第一波3500开始释放先进产能言辞,跌到2800要放缓调节产出,再拉涨又释放先进产能,如果再跌下去,又是放缓调节产出。

所以,你问这个问题,我猜你就是看了某些分析电炉大量复产的文章,这样来判断螺纹供给大增,价格大降趋势,但本轮螺纹下跌,电炉预期只是一个小因素,真正还是回补环保停限产库存概念,像产特钢的都转产螺纹,利润推高到极限,短期没有动能了,类似打3月中旬的逻辑,高利润高产出预期逻辑。

关于玉米的研究方法

孟金辉(盛达期货 研究总监)在《对于玉米这一个季产年销的品种,我们应该怎么分析它的动态供需平衡关系呢,比如在玉米生长期,供给需求看那些指标分析,玉米销售期又看那些指标呢?像现在抛储成交火爆,溢价又增量对供需有什么影响,下游的需求就看生猪存栏么?》中说道:

我个人认为,分析国内市场,首先应关注政策。国内政策对市场影响太大。例如,临储取消后,东北企业的玉米加工补贴和农户的玉米种植补贴;五一之后的临储拍卖政策等,后边结合起来简单分析下。

正如您所说,玉米季产年销,所以不同时期关注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玉米的生长期,首先肯定关注玉米播种面积的变化,如今年玉米面积下降,国家统计局、农业部、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各省 *** 、各个调研机构,都有自己的说法,我们需要综合来看,去伪存真。现在市场可能更接受国家玉米产业体系10%左右减幅。

其次,当然是关注生长期天气,也即影响单产的因素,中国天气网(长短期天气预报)、中国兴农网、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办公室(干旱严重会公布遭受旱灾面积)、中央气象台(农业天气周报、农业干旱监测)等网站的 *** 息。再次,收获期,关注早霜或者产区连续降雨对单产和品质的影响。

玉米销售期,其实主要是华北十一至次年6月份之前,东北11月至次年五一前后。此时,国家政策对农户卖粮积极性等有重大影响。16/17年度东北企业玉米加工补贴,明显拖住了市场价格,使得黑龙江深加工企业实际到厂价在1100左右企稳。此时是玉米市场价格底部形成期,需要关注农户售粮进度、北港南港库存和玉米价格、农户售粮价格、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格的变动情况,以便于确定底部价格形成时间。

东北五一之后,华北6月份之后,进入传统上的所谓玉米青黄不接时期,重点关注需求。而此时临储拍卖政策对价格的影响首先要考虑,今年拍卖确定了玉米价格的底部和天花板,造成现货玉米价格波动区间缩小。需要方面,除了关注生猪存栏、出栏、能繁母猪存栏之外,还需要关注蛋禽和肉禽存栏出栏对玉米需求的影响。并且还有关注深加工企业需求的变动情况。17/18年度,玉米饲用需求占总需求的58%(其中猪料需求超50%,蛋禽和肉禽大致各超过20%),深加工续期33.33%。

这样,您基本从总体上对玉米各个时期价格变动就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把握。

关于钢铁行业

邱跃成(西本新干线 高级研究员)在《钢铁作为中 *** 业,为什么上游承载的是有色金属、电力和煤炭行业?为什么期货市场上关注的都是钢坯的定价和很少提及钢锭的定价?据数据显示,我国钢材大约四分之一的比例出口 *** , *** 是老牌工业国,电炉炼钢占据相当比例,而英美又是废钢出口国。选择千里之外的中国进口,感到有些费解,其中的贸易动力来自哪里?》中说道:

钢铁冶炼和有色金属冶炼不同,炼钢是以原料为导向,有色金属冶炼是以动力为导向。钢铁上 *** 业最重要的是铁矿石和煤炭行业,这两样原材料占冶钢的总成本70%以上,有色金属和电力也算钢铁的上 *** 业,但占总成本的比例不大。

钢锭是经过模铸工艺生产的半成品钢材,而钢坯是经过连铸工艺生产出来的。钢锭是一种通用的、没有特定目标、最初级的产品,而钢坯通常是有特定的用途的,是在已知用途、要求的前提下制造的。期货市场的螺纹是通过方坯轧制而来的,热卷是通过板坯轧制而来的,方坯和板材都属于钢坯,所以钢铁行业无论是现货还是期货都对钢坯价格非常关注,螺纹、热卷和钢坯的价格走势也关联密切。

*** 进口中国钢材的贸易动力首先是 *** 地区有需求,而当地的钢铁企业不能完全满足,或者说当地的钢铁企业和中国钢铁企业相比不具备成本竞争优势。 *** 已进入后工业化发展时期,钢铁行业早已开始减量化发展,加之当地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较高。相对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钢铁企业,在中低端产品方面 *** 企业成本劣势非常明显,这也给了中国钢铁能够出口 *** 的机会。

如果很仰慕邱先生,想运行进一步的交流,可以报名邱先生最新一期的潮汐公开课《历史最深贴水,螺纹如何演绎?产业研究老司机带你透析螺纹的那些事儿》

关于玻璃的基本面

陈小飞(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 主任)在《听说陈总去走访调研了,可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有什么收获? 》中说道:

此次华南地区玻璃现货市场调研,主要目的在于实地考察市场需求的情况以及产业链对后期的市场判断。我们走访了漳州旗滨、江门华尔润两家华南地区比较大的玻璃生产企业;厦门明达和东莞景图两家玻璃深加工企业以及深圳凯丰投资公司。

从两家玻璃生产企业看,当前整体库存处于正常水平,生产企业产销正常偏高,市场价格尚可。去年七月份以来华南地区市场价格一直处于相对高位,期间略有震荡,但整体信心较好。短期看六月份华南市场产能会有所增加,同时受到部分公司业绩报表等因素影响,价格可能会有所调整。但长期看价格是由支撑的。对于纯碱等原材料价格,玻璃生产企业认为已经触底,后期存在纯碱价格小幅上涨的可能。同时环保监管也会增加玻璃生产成本。应该说玻璃生产企业还是对后期谨慎偏乐观的。

从贸易商反馈的消息,对后期市场信心偏谨慎一些。近年来玻璃加工企业的产能规模在增加,造成加工企业竞争非常激烈。房地产装饰装修订单要求垫资等问题,制约或者影响了加工企业接单的积极性。从房地产政策影响看,后期接单情况可能会不太乐观。当前接单绝对量上同比去年基本持平。去年七月份以来玻璃原料大幅度上涨价格,吞噬了大部分加工企业订单的利润,也是加工企业接单谨慎的主要原因。而现在较高的现货价格,也对加工企业接单有一定的影响。从加工企业出口订单看,今年同比增加一成左右。

从调研整体情况看,生产企业要比加工企业和贸易商偏乐观一些。参会代表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也是整体偏乐观的。

关于PDH产业

刘建(凯丰投资 能化研究员)在《有观点认为PDH产业也会收益于原料轻质化,对国内的PDH您怎么看?》中说道:

PDH产业链的兴起本身就是原料轻质化的结果,在北美页岩气革命之前,全球气体能源的定价基本都是挂钩或参考油价。亚太此前主要LPG供应来源是中东,以沙特为基准,沙特早期使用SP定价,90%与原油挂钩;随后使用CP定价,以沙美每个月的三次招标价为定价参考,但与油价仍高度相关。CP亚太到岸价与石脑油价格在14年之前均价维持在25美元以下,冬季还一般会出现升水。国内也有类似情况,LPG和不含税的汽油裸价基本平水,还略高于石脑油,东北亚丙烷也仅仅略贴水石脑油。

但进入2015年之后,随着北美丙烷向外出口的增加,亚太LPG开始逐步向MB价格靠近,丙烷对石脑油贴水逐步扩大;同时,PDH燃料消耗大,天然气价格对其成本影响也较大,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造成了亚太天然气价格暴涨,但2015年之后随着美国天然气出口预期的增强,亚太气价快速下跌,这两点为PDH的成本优势供应了必要条件,这是源自于气头轻质化的影响。

除此之外,下游产品价格的差异性也是必要条件之一。PDH和蒸汽裂解的最大差异并不在三烯之间的价差,而是蒸汽裂解1/3的裂解汽油,其价格与混芳较为接近,与三烯有较大差异。2014年之前芳烃和高辛烷汽油短缺,裂解汽油对石脑油有较高升水,甚至会升水乙丙烯;但2012年随着北美页岩油革命的兴起,轻油产量激增,汽油价格逐步回落,这致使蒸汽裂解下游产品的收益逐步回落。不过国内2013年之后MTP和CTP的逐步投产,则导致丙烯价格持续走弱,这对PDH经济性造成了不利影响。

以东北亚为例,PDH的单吨加工成本在250——300美元左右,略低于石脑油(主要因为DDA低),成本端主要体现于LPG和石脑油价差。在2013年之前,LPG和石脑油成本接近,同期,丙烯虽然略升水乙烯,但丁二烯和裂解汽油价格维持高位,这使得石脑油下游产品的经济性更好。到了2015年之后,随着LPG和石脑油价差的扩大,同时天然气价格出现快速下跌,成本优势逐步体现,同时,汽油价格走弱,这才使PDH经济性开始逐步体现。

关于下半年类资产的看法

李奇霖(联讯证券 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在《中国正经历金融去杠杆的痛苦阶段,与此同时FTSE China A50 Index Futures迎来了一波缓慢抬升后的大阳,到达历史阻力位。从时间点上看,6月MPA考核将收网,是否意味着大蓝筹即将迎来一波有力的反弹趋势?强势资产2013年是创业板,今年可能是蓝筹板?您对下半年国内大类资产有何看法?》中这样认为:

MPA考核收网后,蓝筹强有力的反弹趋势有限,在现在监管查同业套利、去杠杆的背景下,银行资金整体是呈收缩趋势,增量有限,未来蓝筹市场可能还是存量博弈的阶段。从估值角度看,MPA考核过后,利率会是一个磨顶的过程,下的会相对缓慢,对蓝筹提振效果有限;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面的弱势会逐渐显现,届时对蓝筹也是相对不利。

但是一般而言,在基本面弱势逐渐显现、监管压力下,市场偏好的下滑可能会使存量资金转向蓝筹寻求避险,这个可能会是未来蓝筹的一个机会。同时,一带一路、混改等一系列 *** 今年主打的政策对于部分蓝筹板块也会是一个相对利好。

所以,蓝筹可能会有一定机会,但空间不会太大。相对而言,在下半年,我们认为债券的机会会更加确定。下半年需求回落导致的供给面收窄会使得三季度及之后会重回去库存周期,地产和基建在调控下趋弱,处于终端的制造业增速也受到限制,固定资产投资受制于资金来源不足将会放缓,银行表内的配置需求会起来,加之二季度后,MPA考核与监管压力都会有所缓和,市场会存在一定机会。

同时考虑到现在国际局势仍然相对不稳,恐怖袭击时有发生,朝鲜、叙利亚等局部地区形势紧张,在避险情绪的作用下,黄金可能也会有一定的机会。在这个逻辑下,我们认为下半年大类资产中,债券为先,股票与黄金其次,在需求下供给相对升的逻辑下,大宗不会太好。

最后的话

在聚集了数千行业资深从业者的潮汐社区中,每天产生的内容,不单单只有行情类问题,还囊括了对于热点的及时反应、对于行业经验的坦诚分享。身处于这样一个信息繁杂,风云变幻的时代,希望大家都能在潮汐社区中有所收获,听到“对的声音”。

奴隶贸易兴起原因和主要动力

1、原因:地理大发现加深了世界各地区的联系

2、动力: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

贸易动力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贸易动力平台 怎么样、贸易动力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131Bj0EAAdSWwI.html

标签:动力贸易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435秒, 内存占用1.82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