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历(太初历和授时历的区别)

 2023-09-12  阅读 11  评论 0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太初历,以及太初历和授时历的区别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太初历的详述太初历行用于太初元年夏五月至后汉章帝元和二年二月甲寅,共188年,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具有较完整文献资料纪载的古代历法。它同时考虑到太阳视运动和月亮圆缺变化规律,采用回归年和朔望月平均值为基本周期,属阴阳合历,继承了中国古代阴阳合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且采用夏正——以寅月为岁首,与春种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太初历,以及太初历和授时历的区别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太初历的详述

太初历行用于太初元年夏五月至后汉章帝元和二年二月甲寅,共188年,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具有较完整文献资料纪载的古代历法。它同时考虑到太阳视运动和月亮圆缺变化规律,采用回归年和朔望月平均值为基本周期,属阴阳合历,继承了中国古代阴阳合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且采用夏正——以寅月为岁首,与春种、夏忙、秋收、冬闲的农耕节奏合拍,对指导农业及畜牧业生产生活带来极大方便。太初历还以无中气(二十四节气中位于偶数者,即冬至、大寒、惊蛰、春分、清明、小满、夏至、大署、处署、秋分、霜降和小雪)之月为闰月,比此前的年终置闰法更为合理。其交食周期,五星会合周期都比较准确。太初历所测定的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经差)值,一直沿用了800多年,直到唐开元十三年才被一行重新测定韵值所取代。

汉初使用从十月朔日开始的历日制度,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显然渐觉这种政治年度和人们习惯通用的春夏秋冬不合。于是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建议修改历法。同时汉初以后,人们对于天象观测和天文知识,确有些进步,这为修改历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十一月初一恰好是甲子日,又恰交冬至节气,是一个难逢的机会。

这年五月,汉武帝命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人议造汉历,并征募民间天文学家20余人参加,其中包括治历邓平、长乐司马可、酒泉郡侯宜君、方士唐都和巴郡落下闳等人。他们或作仪器进行实测,或进行推考计算,对所提出的18种改历方案,进行了一番辩论、比较和实测检验,最后选定了邓平、落下闳提出的八十一分律历。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并规定以十二月底为太初元年终,以后每年都从孟春正月开始,到季冬十二月年终。这种历法叫做太初历,它是我国最早根据一定规制而颁行的历法。从改历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朝野两方对天文学有较深研究者,可谓人才济济。特别是来自民间的天文学家数量之多,说明在社会上对天文学的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有着雄厚的基础。我国古代制历必先测天,历法的优劣需由天文观测来判定的原则,这时就已得到了确认和充分的体现,这对后代历法的制定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它的制定是划时代的。

太初历的基本常数是,一朔望月为29.4381日,所以叫做八十一分法,或八十一分律历。这个朔望月的日数比战国时期四分历的朔望月日数更大,当然是不够精确的,但太初历的颁布施行是经过考验的。昭帝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太史令张寿王反对施行太初历,主张用殷历。经考验后,因殷历疏远而仍用太初历。

太初历已具备了气朔、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内容。它首次提出了以没有中气(雨水、春分、谷雨等十二节气)的月份为闰月的原则,把季节和月份的关系调整得十分合理,在农历(夏历)中一直沿用。

太初历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135个朔望月中有23个食季的食周概念,关于五星会合周期的精度也较前有明显提高,并且依据五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动态的认识,建立了一套推算五星位置的历法。这些都为后世历法树立了范例。

太初历的原著早已失传,西汉末年,刘歆基本上采用了太初历的数据,据太初历改为三统历。它被收在《汉书?律历志》里,一直流传至今。实际太初历以改元而得名,而三统历是以法数而得名。刘歆把邓平的八十一分法作了系统的叙述,又补充了很多原来简略的天文知识和上古以来天文文献的考证,写成了《三统历谱》。《三统历谱》以统和纪为基本,统是推算日月的躔(chán,音缠,日月运行时经过某一区域)离,纪是推算五星的见伏。

统和纪又各有母和术的区别,母是讲立法的原则,术是讲推算的方法。所以有统母、纪母、统术、纪术的名称;还有岁术,是以推算岁星(木星)的位置来纪年;其他有五步,是实测五星来验证立法的正确性如何;此外,还有 世经,是考研古代的年,来证明它的方法是否有所依据。这些就是《三统历谱》的七节。这部历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完整的天文著作。它的内容有造历的理论,有节气、朔望、月食及五星等的常数和运算推步方法;还有基本恒星的距度,可以说含有现代天文年历的基本内容,因而《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

依据三统历所讲的根数和原则推算气朔的条件,都已齐全。就推算气朔

一方面来讲,其出发点在于规定一月的日数为29.4381日;其余日数,则反而是从这朔推出或迁就而得的。

这个一朔望月的日数,一回归年的月数和日数都嫌太大些。

1章=19年=235月在这个周期,朔旦冬至复在同一天。

1统=81章=1539年=562120日=19035月在这个周期,朔旦冬至复在同一天的夜半。

1元=3统=4617年在这个周期,朔旦冬至又复在甲子那天的夜半。因为一统的日数是562120用60来除,还剩40。所以若以甲子日为元,则一统后得甲辰,二统后得甲申,三统后才复得甲子。这就是“三统”名称的由来。这个元法4617以60除不尽,所以元首的年名,不能一样。

三统历的元首,设在汉武帝元封七年岁前仲冬甲子,据《汉书·律历志》所载,当时曾实际观测,得到这天朔旦冬至,所以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

古人除了甲子夜半朔旦冬至之外,还要配合日月合璧和五星连珠的周期,所以三统历又立5120元即3639040年的大周期,其起首叫做太极上元.并定太初元年二距太极上元的积年为143127岁,即在大周中已过了三十一个元法。

三统历是我国首先使用交点年和恒星月的历法。它的置闰方法是先定闰余,闰余是所求年前冬至距前朔得朔实(一月的日数)十九分之几分。二十四气名称顺序和《淮南子·天文训》所载的相同。并称从冬至起,奇数次的气,如大寒、雨水等为中气;偶数次的气,如小寒、立春等为节气。而在《三统历谱》中,则把雨水和惊蛰二气次序颠倒,清明和谷雨二气次序颠倒,其他各气次序没有改变。(这四个节气次序的改变,是由于刘歆本人的偏见,而不是当时人们遵行的历法)。

太初历的制定是以天文观测记录为依据的,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它的内容比过去的颛顼历丰富得多。《三统历谱》中所叙述历法的天文数据和运算推步方法,都是合乎科学的,成为后世历法的范例。同时,西汉时期的士大夫,大都利用经术来指导各种制度,刘歆为了支持王莽的托古改制,也特意利用《易经·.系辞传》来解释太初历的天文数据,故而具有鲜明的术数色彩。

王莽篡汉时候,以夏正十二月为正月,以它为岁首;而历法的常数,仍用三统历的数值。东汉初期也用三统历,太初历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行用到东汉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年),共行了188年。

这个新历法就是历史学著名的什么

这个新历法就是历史学著名太初历。

汉武帝太初元年制定实施的《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世界上更先进的历法。而即墨人徐万且,便是这部历法的参修者。据《汉书·律历志》记载,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和太史令司马迁等上奏汉武帝:自高祖建朝至今,一直沿用秦代的“颛顼历”,“历纪坏废,宜改正朔”。

武帝便让精通经学的御史大夫儿宽“与博士共议,今宜何以为正朔”。儿宽等商议后上奏:“唯陛下发圣德,宜考天地四时之极,则顺阴阳以定大明之制,为万世则。”建议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愿募治历者,更造密度,各自增减,以造汉太初历。”武帝采纳建议,遂诏令全国选拔知名民间天文历法专家共同制定新历。

于是,20多位身份不同的天文历法专家汇聚京城,其中即墨人徐万且,是名闻朝野的民间天文历法专家。而四川南充阆中人落下闳(约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是《太初历》的主要创制者。《太初历》采用的岁首和科学的置闰法,我国的阴历一直沿用至今。

《太初历》的由来是怎样的?

西汉初年,沿用秦代的《颛顼历》,但又发现《颛顼历》有误差。公元前104年,经史学家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并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议造汉历,公元前203年历成。这一年改年号为太初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因此后人称此历为《太初历》。

太初历是哪一年颁布的?

雨水(2月18-19日)    正月    寅    孟春    

春分(3月20-21日)    二月    卯    仲春  

谷雨(4月19-20日)    三月    辰    季春  

小满(5月20-22日)    四月    巳    孟夏  

夏至(6月21-22日)    五月    午    仲夏 

大暑(7月22-23日)    六月    未    季夏  

处暑(8月22-24日)    七月    申    孟秋  

秋分(9月22-24日)    八月    酉    仲秋  

霜降(10月23-24日)    九月    戌    季秋  

小雪(11月22-23日)    十月    亥    孟冬  

冬至(12月21-23日)    十一月    子    仲冬、冬月  

大寒(1月19-21日)    十二月    丑    季冬、腊月  

据《汉书·武帝纪》载,太初历的颁布,在大初元年五月:夏五月,正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

《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这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太初历》还根据天象实测和多年来史官的记录,得出一百三十五个月的日食周期。它问世以后,一共行用了一百八十八年。

太初历是谁在位期间?

太初历是汉武帝在位期间颁布实施的历法。

《汉书·律历志》详细记载了制历经过。汉武帝元封七年,太史令司马迁与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等上书,"言历纪坏废,宜改正朔",汉武帝征求了御史大夫儿宽和博士们的意见后,诏令司马迁等"议造汉历"。征召全国著名天文学家参与。有侍郎尊大、典星射姓、治历邓平、长乐司马可、酒泉侯宜君、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闳等官方和民间专家二十余人,既分工协作,又发挥各人所学专长,共制定了十余部历法。即十余种推步方案,经过严格筛选,决定采用邓平历。盛大的颁历典礼,并改年号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故称新历为《太初历》。颁历之后,对政治制度典章礼仪和官制进行了调整,这就是汉武帝的太初改制。

《太初历》将一日分为八十一分,故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这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汉初承袭秦制,使用古历《颛顼历》,以《太初历》与《颛顼历》全面比较,有重大的进步。但是《太初历》也有不足,它的八十一分律数据,是黄钟律管九寸长这一数据"九"的自乘,以音律起历,这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太初历》共使用了188年。

太初历是谁编制的?

公元前104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由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

《太初历》将一日分为八十一分,故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这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汉初承袭秦制,使用古历《颛顼历》,以《太初历》与《颛顼历》全面比较,有重大的进步。但是《太初历》也有不足,它的八十一分律数据,是黄钟律管九寸长这一数据"九"的自乘,以音律起历,这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其法规定一回归年为一年,一朔望月为一月。太初历将原来以冬十月为岁首恢复为以夏历正月为岁首,并吸收了干支历的二十四节气成分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使历书与农时季节更为适应。太初历正式启用于公元前104年,比古罗马儒略历早了58年。《太初历》共使用了188年。

《汉书·律历志》详细记载了制历经过。汉武帝元封七年,太史令司马迁与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等上书,"言历纪坏废,宜改正朔",汉武帝征求了御史大夫儿宽和博士们的意见后,诏令司马迁等"议造汉历"。征召全国著名天文学家参与。有侍郎尊大、典星射姓、治历邓平、长乐司马可、酒泉侯宜君、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闳等官方和民间专家二十余人,既分工协作,又发挥各人所学专长,共制定了十余部历法。即十余种推步方案,经过严格筛选,决定采用邓平历。盛大的颁历典礼,并改年号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故称新历为《太初历》。

太初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太初历和授时历的区别、太初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150Bj0GBwFQVgc.html

标签:太初授时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575秒, 内存占用1.74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