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经(大藏经一共多少部)

 2023-09-21  阅读 18  评论 0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大藏经,以及大藏经一共多少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大藏经的由来是怎样的?佛教经典主要包括经、律、论三大部分,又称为“三藏”。“经”是释迦牟尼宣讲的教义,“律”是释迦牟尼为弟子所订的日常行为规范,“论”是由佛弟子们阐述理论的著作。《大藏经》在古代称为“一切经”,是将印度、西域传译到中土的大小乘经、律、论及中华撰述的各类佛经章疏、各类佛教论著、各类佛教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大藏经,以及大藏经一共多少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大藏经的由来是怎样的?

佛教经典主要包括经、律、论三大部分,又称为“三藏”。“经”是释迦牟尼宣讲的教义,“律”是释迦牟尼为弟子所订的日常行为规范,“论”是由佛弟子们阐述理论的著作。《大藏经》在古代称为“一切经”,是将印度、西域传译到中土的大小乘经、律、论及中华撰述的各类佛经章疏、各类佛教论著、各类佛教史籍汇编而成的大型丛书。在雕版印刷未曾发明的汉至隋唐时代,一切经都靠手写流传,因此写经之风大盛,出现了以抄经为生的行业。据统计,自陈朝武帝下令抄写“一切经”十二藏起至唐高宗显庆时西明寺写“一切经”止(即557~661),皇室和民间写经多达八百多藏,二百余万卷,惜现存已微乎其微。到九世纪,才有佛典单经的刻本,现存唐懿宗咸通九年(868)王阶所刻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较早又首尾完整的成熟雕印品。

由于佛经翻译数量渐增,中华撰著的佛籍也有了积累,东晋以后则产生了许多著录佛教典籍的佛籍目录。随着佛籍目录的发达,各地开始依据一些佛籍目录整理汇集佛经,形成互不统一的《大藏经》。唐代智舁的《开元释教录》博采各家经录的优点,考订佛经,编定了较为完整准确的经录。唐武宗“会昌废佛”的浪潮过去后,各地陆续以《开元释教录》来恢复本地、本寺的《大藏经》,这就客观上使各地《大藏经》的内容逐渐趋向统一。尤其是有人利用《开元释教录》的“入藏录”编成了《开元释教录略出》一目,把当时已经流传的佛籍编集为5048卷,采用《千字文》548字顺序编号,每字一帙(或称函),每帙约收佛籍10卷,共编548帙,使人便于寻检,这就具备了汉文《大藏经》的规模,为以后雕印《大藏经》所遵循。

大藏经包含那些经书?

大藏经包含《契丹藏》,又名《辽藏》。约于辽景福年间(1031~1032)开雕,清宁九年(1063)完工。它在《开宝藏》天禧修订本的基础上增入了当时流行于北方的经论译本。此经已经失传,但存于北京郊区的《房山石经》中有辽太平七年(1027)至保大元年(1121)所刻大量石经,即是《契丹藏》的部分复刻石本。1974年在山西应县木塔内陆续发现了一批《契丹藏》残卷,它是研究辽代佛史和文化状况的重要文献。

《崇宁经》又名《福州东禅院本大藏经》。由该寺住持冲真发起劝募雕印。宋元丰三年(1080)至崇宁三年(1104)刻成。全藏580函,1140部,6108卷。现全藏已佚,仅有少数零本存于日本。

《毗卢藏》,又名《福州开元寺本大藏经》。由该寺僧人发起劝募刻印,于北宋颐和二年(1112)至南宋绍兴二年(1151)完成。全藏595函,1451部,6132卷。此藏已不传世,仅存零本。

《圆觉藏》,又名《湖州思溪圆觉禅院大藏经》。由北宋末年至南宋绍兴二年(1132)刻成。由密州观察使致仕王永从全家发愿捐助,僧人梵净、宗鉴、怀深等负责劝募雕造。全藏548函,1435部,5480卷。

《资福藏》,又称《安吉州思溪法宝福禅寺大藏经》。开雕年月不详,南宋淳熙二年(1175)刻成。全藏599函,1499部,5949卷。

《赵城藏》,又称《赵城金藏》,因1933年首次在山西赵城县霍山广胜寺发现而名。此藏是金代由民间劝募雕造的,发起人为潞州崔进的女儿崔法珍。金大定十三年(1173)刻成。原刻版式基本上依《开宝藏》刊刻,金末元初,该藏版片因战火而有所损,元太宗八年曾由耶律楚材发起补雕。赵城广胜寺发现的《赵城藏》计4957卷。抗战期间,日本侵略军曾想抢走此藏,后经 *** 山西省委派游击队抢救,得到保护。1949年,这部藏经被护送至北京图书馆,当时不少卷册毁损不堪,几乎难以修复。在国内一批高级工艺师的努力下,经13年精心修补,终于恢复了原貌。在《开宝藏》《契丹藏》亡佚的情况下,由于《赵城藏》保存了《开宝藏》的原貌,吸收了《契丹藏》的优点,因此有十分重要的价值。1935年,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和北京三时学会曾影印其中罕见佛典46部,题为《宋藏遗珍》,装成120册发行。

《碛砂藏》,又称《平江府碛砂延圣院大藏经》或《延圣寺藏》,南宋绍定四年(1231)在平江碛砂(在今江苏吴县)延圣寺由僧人劝募开雕,后因寺院火灾和南宋垂亡,刻事中断。元大德元年(1297)接续雕刻,至治二年(1322)最后完成。先后历时90余年。全藏共591函,1532部,6362卷。1935年上海影印碛砂版大藏经会以方册本将此藏影印500部,每部60函,593册。

《普宁藏》,又称《杭州路余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大藏经》。元至元十四年(1277)至二十七年(1290)刻成,计558函,1430部,6004四卷。《普宁藏》的主体部分是依据《圆觉藏》复刻的,但版式略小于《圆觉藏》,刻工精美,有元代风格,是现存较为齐全的元刻大藏经。

《洪武南藏》,明代最早的官刻本,故又称《初刻南藏》。明洪武五年(1372)至三十一年(1398)在南京敬山寺刻成,全藏678函,1600部,7000多卷。永乐六年(1408)敬山寺火灾,版片全部焚毁,印本也很少流传。1934年曾在四川省崇庆县上古寺发现仅存孤本,已有残缺,并有部分抄补本及坊刻本夹杂在内。

《永乐南藏》,通称《明南藏》或《南藏》。明永乐十年(1412)至十五年(1417)刻成,全藏636函,1610部,6331卷。基本上为《洪武南藏》的复刻本,但编次有所改动。万历年间,又添刻了《永乐北藏》的续刻部分41函,36部,410卷,随同原印本一起流通。传世本流传较广。

《永乐北藏》,通称《北藏》。明永乐十九年(1421)至正统五年(1440)在北京刻成。全藏636函,1620部,6361卷。万历十二年(1584)又续刻各宗著述41函,36部,410卷并入,传世本不如《南藏》多见。

《嘉兴藏》,又名《经山藏》。明末清初私版藏经。明万历十七年(1589)在山西五台山开刻,后又迁至浙江余杭经山续刻,清康熙十五年(1676)由嘉兴楞严寺完成。全藏分《正藏》《续藏》《又续藏》3部分,共352函,2140部,12600卷。康熙十六年又抽去《续藏》《又续藏》共9函,存343函,2090部。《嘉兴藏》改变历代藏经折装本的传统,采用方册本装帧。每卷末页刻有施刻人的施刻原文及写、校、刻工姓名和雕版时间地点、用工银两等,对研究明清社会经济有一定价值。

《龙藏》,全称《乾隆版大藏经》。清雍正十三年(1735)至乾隆十三年(1738)在北京以明《永乐北藏》为底本刻印,但内容较《水乐北藏》略有增减。全藏724函,1669部,7168卷。完工后曾印刷100部,1935年又曾印刷22部。《龙藏》版片共雕刻79036块,虽略有残损,至今基本完好,是我国历代木刻藏经中唯一尚存的版片。

除此以外,近年来又陆续发现了几种失传多年的大藏经。其中如:1979年为山西省宁武县文化馆收藏的《万历藏》,现存660函,1563部,5997卷;1982年发现的《武林藏》,仅残存17卷;1982年12月发现的《元代官刻本大藏经》,仅残存32卷等等。以上为木刻版本藏经,另外还有刻在石版上的经典,举世闻名的北京《房山石经》就是刻在一块块石板上的大藏经。

近代以来,又有一些铅印的汉文《大藏经》出现,例如:《频伽藏》,全名《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1913年由上海频伽精舍以日本的《弘教藏》为底本,删去部分日本著述和原页上的校勘注,用活字排印。全藏装为40函,414册,收经、律、论1916部,8416卷。该藏校勘较粗疏,错误较多,但有《总目》1册,便于检索;《总目》中每一题目附有《资福藏》《普宁藏》《嘉兴藏》《龙藏》和《高丽藏》的千字文编次,有利对照。

大藏经的内容简介

佛教典籍丛书,又名一切经、契经、藏经或三藏。内容包括经(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后来增入的少数佛教徒——阿罗汉或菩萨的说教在内)、律(释迦牟尼为信徒制定必须遵守的仪轨规则)、论(关于佛教教理的阐述或解释)。大藏经编纂,始于释迦牟尼涅盘不久,弟子们为保存他的说教,统一信徒的见解和认识,通过会议方式的结集,形成一致公认的经、律、论内容。 其后又增加了有关经、律、论的注释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类。原始佛教分裂以后,各大派别大多按照自己的观点编有本派的藏经,但只有上座部的三藏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其他部派的典籍除了在汉文译本中保存一部分外,基本上都已散佚。早期的梵文经典只剩下少数零散贝叶本或纸写本至今尚存,全部三藏已难窥全貌。

现存的大藏经 ,按文字的不同可分为汉文、藏文、蒙文、满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语系等七大系统。此外,还有契丹文大藏经的刻造,但尚未发现传世的刻本。汉文大藏经为大小乘佛教典籍兼收的丛书。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以后的千余年间,仅经录即近50种之多,流传至今尚有20余种,收录的经籍数量不等。各个时代编纂的大藏经,形式和内容互有不同。除房山石经外,宋代以前的基本上都是卷轴装帧的书写本。北宋开宝(968~975)年间,第一部木版雕印的大藏经问世后,历元、明、清至民国,共出版过木刻和排印本大藏经20种(一说21种)。佛教由中国东传至朝鲜和日本后,高丽和日本王朝均依汉文大藏经进行抄写刻印或排印。《开宝藏》首刻本于宋雍熙元年(984)传入日本,端拱(988~989)年间传到高丽。乾兴元年(1022)和元丰六年(1083)又分别将天禧修订本和熙宁修订本传到契丹和高丽。辽清宁九年(1063),契丹还把新刻就的《契丹藏》印本送给高丽。6世纪中叶,部分汉译佛典通过朝鲜南部的百济国流传到日本。7世纪初,佛教在日本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种汉译佛经的写本和历代官私刻本的各版大藏经大量传入日本各大寺院。自13世纪末叶迄20世纪20年代的700多年间,日本佛教界曾依据汉文本的各版大藏经,编纂、雕造、复刻或排印过《弘安藏》、《天海藏》、《黄檗藏》、《弘教藏》、《卍正藏经》、《卍续藏经》和《大正新修大藏经》等7种版本的汉文大藏经。20世纪初,日本佛学界还将小乘上座部三藏译为日文本的《南传大藏经》65卷,并编辑出版《国译大藏经》、《国译一切经》和《日本大藏经》,这三种藏经的内容除中国著述外,还收录了大量的日本章疏及杂著等。

大正藏,是目前来讲使用最广泛的汉文大藏经,今天我们讲到大藏经一般都是通指大正藏。全称《大正新修大藏经》日本大正13年(1924)由高楠顺次郎和渡边海旭发起,组织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小野玄妙等人负责编辑校勘,1934年印行。全藏分3个部分:正藏55册,续藏30册,别卷15册(内图像12册,总目录3册),共100册。收入佛籍总数冠于各种大藏经,计正藏、续藏、图像和总目录共3493部,13520卷。编辑体例也别创一格,经藏分为阿含、本缘、般若、法华、华严、宝积、涅盘、大集、经集、密教十类;律藏包括弥沙塞部、摩诃僧祗部、昙无德部、萨婆多部、解脱戒经(迦叶遗部)和菩萨戒等;论藏分为释经论、毗昙、中观、瑜伽、论集等五类;杂藏分为经疏、律疏、论疏、诸宗、史传、事汇、外教和目录等八类。续藏30册中除最末一册为古逸和疑似两类,专收敦煌古逸经、律、论疏和疑伪经外,其余29卷收入日本著述的续经疏、律疏、论疏、诸宗四类及悉昙。图象12册收入日本各寺院所藏历代有名佛教画像和密宗明王像、金刚像及各种曼荼罗图等363种。总目3册收入中国历代各版藏经目录和日本各寺院所藏的写本和刻本藏经目录以及大正藏勘同录、大正藏总目录、总索引、译著目录等77种,为比较实用的版本。但校核工作粗放,排印错字,错句颇多。此外,大藏经用语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大正藏索引》,为佛教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大藏经讲的是什么?

《大藏经》是佛教典籍丛书,又名一切经、契经、藏经或三藏,内容包括经、律、论。

大藏经编纂,始于释迦牟尼涅槃不久,弟子们为保存他的说教,统一信徒的见解和认识,通过会议方式的结集,形成一致公认的经、律、论内容。

其后又增加了有关经、律、论的注释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类。原始佛教分裂以后,各大派别大多按照自己的观点编有本派的藏经,但只有上座部的三藏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扩展资料:

现存的大藏经 ,按文字的不同可分为汉、藏、巴利系等三大系统。汉文大藏经为大小乘佛教典籍兼收的丛书。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以后的千余年间,仅经录即近50种之多,流传尚有20余种,收录的经籍数量不等。

各个时代编纂的大藏经,形式和内容互有不同。除房山石经外,宋代以前的基本上都是卷轴装帧的书写本。

北宋开宝(968~975)年间,第一部木版雕印的大藏经问世后,历元、明、清至民国,共出版过木刻和排印本大藏经20种。

什么是大藏经?

《大藏经》是佛教典籍丛书,又名一切经、契经、藏经或三藏,内容包括经、律、论。

大藏经编纂,始于释迦牟尼涅槃不久,弟子们为保存他的说教,统一信徒的见解和认识,通过会议方式的结集,形成一致公认的经、律、论内容。

其后又增加了有关经、律、论的注释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类。原始佛教分裂以后,各大派别大多按照自己的观点编有本派的藏经,但只有上座部的三藏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扩展资料:

现存的大藏经 ,按文字的不同可分为汉、藏、巴利系等三大系统。汉文大藏经为大小乘佛教典籍兼收的丛书。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以后的千余年间,仅经录即近50种之多,流传尚有20余种,收录的经籍数量不等。

各个时代编纂的大藏经,形式和内容互有不同。除房山石经外,宋代以前的基本上都是卷轴装帧的书写本。

北宋开宝(968~975)年间,第一部木版雕印的大藏经问世后,历元、明、清至民国,共出版过木刻和排印本大藏经20种。

大藏经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大藏经一共多少部、大藏经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1bfBj0LAwFTUgY.html

标签:大藏经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865秒, 内存占用1.74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