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成氏(容成氏考古)

 2023-09-08  阅读 12  评论 0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容成氏,以及容成氏考古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湖北京山雁门口成姓起源于哪里湖北京山雁门口成姓有四个起源,具体如下:1、源自姬姓,周文王的第七个儿子姬叔武就是姬姓成氏的始祖,在西周时期,姬叔武被周武王赐封于郕国,当时叔武爱民如子,并且政事处理得力,最终他的后裔子孙也就以郕为姓,并且取代了邑偏旁。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个郕国,在周武王时期,有一位王族季戴,就正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容成氏,以及容成氏考古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湖北京山雁门口成姓起源于哪里

湖北京山雁门口成姓有四个起源,具体如下:

1、源自姬姓,周文王的第七个儿子姬叔武就是姬姓成氏的始祖,在西周时期,姬叔武被周武王赐封于郕国,当时叔武爱民如子,并且政事处理得力,最终他的后裔子孙也就以郕为姓,并且取代了邑偏旁。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个郕国,在周武王时期,有一位王族季戴,就正好也受封于郕邑,而之后也建立了郕国,不过后来被卫宣公灭掉了,所以遗民将郕的偏旁去掉,最终形成了成姓氏族。

2、源自容成姓,按照史书上记载可知,容成氏是大禹的氏族,也是姒姓的一个分支族人,和轩辕氏、伏羲氏、神农氏以及伯皇氏等并列,后来在传承的过程中,后裔也就分成了三大姓氏,比如成姓、容姓以及庸姓。

3、源自米姓,在春秋时期,楚国君王若敖的儿子叫做熊成虎,他是楚国的大夫,最终他的后代也就以先祖的名为姓,最终演化为成姓、熊姓等。

4、源自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君王宋成公的后裔也是以谥号为姓,宋成公的原名叫做公子王臣,在宋襄公之后继位,直到公元前620年去世,他的儿子宋昭公便将父亲追封为“成公”,于是后裔有部分以祖先谥号成为姓。

关于容成氏

容成氏》“执兵钦 ,羕 于民”试解

清华大学历史系 孙飞燕

《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中的《容成氏》篇第三十六、三十七简是讲夏桀暴政,天下大乱,汤求贤任能之事。其中简三十七原文如下(释文采用宽式隶定):

汤乃谋戒求贤,乃立伊尹以为佐。伊尹既已受命,乃执兵钦 ,羕 于民[1]

对於“执兵钦 ,羕 于民”的解释,时贤有各种意见。笔者不揣冒昧,试图在综合各家看法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由於学力所限,小文有漏引误引及错误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李零先生将“钦”字下一字作为不识字处理。他认为:“‘ ’,右下部难以隶定。此句的含义不甚明了,似乎是某种取悦於民的措施。”[2]陈剑先生将该字释为从病旁从暴,并转引董珊先生的意见,把“钦”及此字连读为“禁暴”。[3]苏建洲先生亦赞成读为“禁暴”。[4]张通海先生认为陈剑先生读为“禁暴”可从,并引《淮南子·兵略训》“夫兵者,所以禁暴讨乱也”,《韩非子·显学》“夫严家无悍勇,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厚德之不足以止乱也”为证。[5]于凯先生在引用该简文时,写作“执兵钦(禁)暴”。[6]张新俊先生对楚简中的“暴”以及从“暴”之字有很好的归纳分析,指出虽然“暴”字从形体来源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容成氏》该字读作“暴”是可以肯定的。[7]

综合以上意见,各家均认为应该读为“禁暴”,笔者也赞同这种说法。“暴”字除见於上述各简之外,还见於《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鬼神之明》第一简和第三简。整理者曹锦炎先生已经指出:“本简‘暴’字句例有今本《墨子》对照,可以证明释为‘暴’字确切无疑。”[8]《容成氏》该字虽然不太清楚,但仔细辨认,“病”旁之外的部分与《鬼神之明》“暴”字的写法完全一致。“禁暴”一词典籍常见,如《荀子·议兵篇》:“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9]《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10]

对於“执”字,学者大都没有作专门的解释。只有苏建洲先生在译文中,将“执兵禁暴”理解成“拿起兵器禁止残暴的行为”。[11]但是这种解释於义未安。因为在《容成氏》中,汤是爱百姓、求贤能、行德政的。除了本简所述,三十九简“汤闻之,於是乎慎戒升贤,德惠而不 ”的简文也可为证。靠武力禁暴,并不能体现这一特点。

笔者认为,“执”应该读作“戢”。

戢,古音庄纽缉部入声;执,古音章纽缉部入声。[12]二者的声母庄纽相当於照二组,章纽相当於照三组。[13]在中古声母中,章庄同为齿音。[14]在闽南话里,戢执的读音是相同的。[15]因此,二者声近韵同,具备相通的条件。

《尔雅·释诂》:“戢,聚也。”[16]《说文》:“戢,藏兵也。从戈, 声。《诗》曰:‘载戢干戈’。”[17] “戢兵”一词古书习见,如《国语·周语上》:“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韦昭注:“戢,聚也。”吴曾祺曰:“戢,敛也。训‘聚’非。”[18]《文选》卷十六《叹逝赋》李善注引贾逵《国语》注曰:“戢,藏也。”[19]《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20]因此笔者认为将“戢”训为敛、藏於文义较为通顺。

“执兵禁暴”的说法古书中未见,但禁暴、戢兵二词在文献中的连用则是很常见的。如《左传·宣公十二年》:

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其为先君宫,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21]

《册府元龟》卷四百一《将帅部》:

盖夫戢兵禁暴者,武之德;眀罚饬法者,战之器。未有舍兹道而能贞夫师律者也。[22]

《册府元龟》卷四百十八《将帅部》:

盖武之有七徳,其戢兵禁暴之为急矣。[23]

由此看来,伊尹受汤之命,戢兵禁暴,施德惠於民,正是贤德之士的表现,同时也可与上文“汤乃谋戒求贤”相呼应。

关於“羕 于民”的解释,各家也有不同看法。李零先生读为“佯得于民”。[24]苏建洲先生赞成李说。[25]对於这句话的解释,苏建洲先生的现代汉语翻译如下:其后伊尹又以苦肉计取信於夏桀,进而潜入夏国,蒙蔽桀的耳目,使他自以为颇得民心。[26]陈伟武先生认为当读为“养德於民”,犹言“养民以德”。“养德”或“养……德”为诸子书中习语,……河上公注本《老子》甚至以“养德”为篇名。[27]张通海先生赞同陈说。[28]于凯先生在引用该简文时,写作:羕得於民。[29]张新俊先生在引用该简文时,写作:羕(养) (德)於民。[30]

笔者认为,“羕 于民”宜读作“永得於民”。“羕”与“永”通。《尔雅·释诂上》:“永、羕,长也。”[31]《说文·永部》:“永,长也。象水巠理之长。诗曰:江之永矣。”《说文·永部》:“羕,水长也。从永羊声。诗曰:江之羕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毛诗作永,韩诗作羕,古音同也。”[32]

“永”有久远、深长之意。《说文解字注》:“永,引申之,凡长皆曰永。”[33]陈逆簋“羕令”,读作“永命”,[34]意为长命。《书·召诰》“祈天永命”,传作“求天长命”。[35]《诗·楚茨》“永锡尔极”,郑玄笺:“永,长”。[36]《诗·烝民》“仲山甫永怀”,陈奂疏曰:“永,长。”[37]《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彭祖》简一“执心不忘,受命羕长”,可见羕与长义同。[38]

“得于民”的“于”字作语助辞和指事之词“其”均可以讲通。[39]《助字辨略》对作语助辞的“于”解释如下:

《广韵》云:“语辞也。”《书·舜典》:“肆类於上帝, 于六宗。”《诗·国风》:“王于兴师。”《论语》:“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此於字,并助语辞,不为义也。[40]

“于”作指事之词“其”也可以讲通。《古书虚字集释》“于”条云:

“于”犹“其”也。《书·金縢》篇:“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孟子·滕文》篇:“则取於残。”裴学海注:上文“取其残而已矣”。《文子·符言》篇:“中心其恬,不累于德。”裴学海注:“于”与“其”为互文。[41]

“得民”、“得其民”的说法典籍常见,下面略举数例。如《韩非子·八说》:

行惠取众谓之得民。[42]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43]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44]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庄公不用晏子晏子致邑而退后有崔氏之祸第二》:

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45]

《管子·形势解》:

人主,天下之有威者也,得民则威立,失民则威废。[46]

《吕氏春秋·孟秋纪》:

故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若流水,诛国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远,得民滋众,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47]

因此,将“羕 于民”理解为长久、久远地取信於民,得民众之心,文意应该是顺畅的。

根据上下文文意,我们可以看出,“执兵钦 ,羕 於民”的主语只能是伊尹。如果将“羕”读为“佯”,文意就只能理解为“伊尹假装取信於民”。这与上文伊尹“戢兵禁暴”的德惠措施明显不合。至於苏建洲先生理解为“伊尹又以苦肉计取信于夏桀,进而潜入夏国,蒙蔽桀的耳目,使他自以为颇得民心”,则有增字之嫌,从简文中是读不出这些意思的。

读“羕 於民”为“养德於民”的意见,似乎是有道理的。“羕”通作“养”楚简多见,比如《容成氏》13简“孝养父母”之“养”。包山简“ 游”,读“养游”或“养由”。[48]而“德”与“得”在古书中经常相通,如《易·小畜》尚德载,《集解》德作得。《音训》:“德,晁氏曰:‘《子夏传》作得,京虞翻同。’”又汉帛书本德亦作得。[49]《上博二》《民之父母》第十二简“屯得同明”,整理者已经指出:“‘ ’,读为‘德’。《马王堆汉墓帛书》‘德’亦作‘得’。‘屯德同明’与‘纯德孔明’相近。”[50]第七简“而得既塞于四海矣”之“得”,刘信芳先生和陈剑先生均认为应该读为“德”。[51]但是仔细分析还是有些不妥。笔者下面就试著来分析这一释读行不通的原因。

首先,在楚简研究中,照本字释读可以讲通的字,一般不再假借为它字。“ ”字作本义“得”讲在简文中文通意顺(详见以下论述),所以不必假借为“德”。

其次,文献中的“养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养无为之德或君上之德。前者如《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成玄英疏曰:“三者未足养无为之德,适可以益有为之累,所以并辞。”[52]《淮南子‧俶真训》:“静漠恬澹,所以养性也。和愉虚无,所以养德也。”[53]后者如《荀子·富国》:“(古者先王)为之宫室台榭,使足以避燥湿、养德辨轻重而己,不求其外。”杨注:“德,谓君上之德。轻重,尊卑也。”[54] “养德”的这一层含义放在简文中并不合适,因为简文并非是在讲述伊尹养德。第二层含义是指养有德之人,即贤人。如《论衡·非韩》:“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养德者,养名高之人,以示能敬贤;养力者,养气力之士,以明能用兵。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具足者也,……韩子之术不养德,偃王之操不任力,二者偏驳,各有不足。”[55]按照这一含义简文可以解释为伊尹为了百姓养贤德之人。但是根据文意,养贤士的人不应该是伊尹,只能是指汤。而且简中上文已经指出“汤乃谋戒求贤,乃立伊尹以为佐”。汤谋求贤才,而伊尹被任用正是汤求贤的结果。“执兵钦 ”是伊尹受命后采取的措施,“羕 于民”应该是措施实行的结果。解释成伊尹养贤德之士,与上文“汤乃谋戒求贤”文意重复。

“养德於民”中“养”的宾语是“民”,这与《管子·幼官》和《文子·道德》中的“养之以德”说法差距更大。“养之以德”是指“养民以德”,即“以德养民”。“养”的宾语是“德”。因此二者并不能等同。

“于”在文献中还有“以”字之意。《左传·宣公十二年》传:“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56]刘淇《助字辨略》云:“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犹云训之以民生之不易,亦助语辞也。”[57]但是按照这个解释,“养德於民”只能分析为“以民养德”,不能解释为“以德养民”。只有简文写成“养民於德”,才可以同於“养民以德”,即“以德养民”。

总之,根据文献中“养德”的含义和上下文文意,都无法释“养德於民”为“以德养民”。

过去学者大多认为,简文所记伊尹故事,与其“间夏”之举当有直接联系。[58]现在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执兵钦 ,羕 于民”似应读为“戢兵禁暴,永得於民”,说的是汤和伊尹取惠於民的措施,并非间夏的故事。

--------------------------------------------------------------------------------

[1]参看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279页。

[2] 同上

[3]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327页

[4]季旭升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读本》165页

[5]张通海《上博简(一、二)集释》,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162页

[6] 《上博楚简容成氏疏札九则》,《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2004年7月第一版,384页

[7]张新俊《上博楚简文字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15页

[8]参看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311页。

[9]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一版,279页

[10]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中华书局,1962年版,164页

[11]季旭升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读本》160页

[12] 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一版

[13] 同上

[14]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1986年11月第一版

[15] 李珍华、周长楫编撰《汉字古今音表》,中华书局,1999年1月第一版,435、436页

[16] [清]郝懿行《尔雅义疏》,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9月第一版

[17] [汉]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二下戈部,[宋]徐铉校定,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一版,266页

[18] 徐元诰《国语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一版,2页

[19]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一版,卷十六230页

[2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36页

[2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746页

[22]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 同上

[24] 注释同1

[25] 注释同4

[26] 季旭升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读本》160页

[27] 陈伟武《竹书容成氏零识》,《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10月第1版,295页

[28]张通海《上博简(一、二)集释》,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163页

[29] 《上博楚简容成氏疏札九则》,《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2004年7月第一版,384页

[30]张新俊《上博楚简文字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16页

[31] [清]郝懿行《尔雅义疏》,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9月第一版

[32]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汉小学四种》上,巴蜀书社,580页

[33]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汉小学四种》上,巴蜀书社,580页

[34] 容庚《金文编》卷十一,1862.4,中华书局,1985年7月第一版,749页

[35][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之《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一版,213

[36]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之《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一版,469页

[37]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6月第一版

[38]参看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304页。

[39] 《助字辨略》“于”条 [清]刘淇《助字辨略》章锡琛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7月第二版,39页;《古书虚字集释》“于”条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中华书局,1954年10月第一版,47页

[40] [清]刘淇《助字辨略》章锡琛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7月第二版,39页

[41]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中华书局,1954年10月第一版,47页

[42] [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8年7月第一版,423页

[43] [清]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第一版,503页

[44] [清]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第一版,897页

[45] 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中华书局,1962年版,296页

[46] 黎翔凤撰《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中华书局,2004年6月第一版,1169页

[47]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5月第一版

[48]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一版,676页

[49] 高亨纂著 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7月第一版,之部第十一(下)408页

[50]参看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172页。

[51]刘信芳《上博藏竹书试读》,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9日;陈剑《上博简民之父母“而得既塞於四海矣”句解释》,《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251页

[52]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 1961年版,420页

[53]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5月第一版,73页

[54]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一版,180页

[55] 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2月第一版,438页

[5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731页

[57] [清]刘淇《助字辨略》章锡琛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7月第二版,39页

[58] 《上博楚简容成氏疏札九则》,《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2004年7月第一版,385页;季旭升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读本》160页

遮天容成氏去了哪里

遮天容成氏去了昆仑。容成氏在昆仑仙地得到了一株不死药,也于同时恰巧闯出了禁地,一位准帝耗去近百年时光,在那里几乎身死道消,却没有真正踏入正地。

他有些心灰意冷。回来后,最幼的弟子也挡不住岁月,逝去十几载了,只剩下了他一个,人孤零零活在世上,最后他将所有弟子门徒都葬在了这里。

遮天剧情

如果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是浩瀚宇宙文明的一角,如果中华文明在亿万光年之外已经亘古长存的数千万年,如果那些古老的中国传说在那里其实都是真实的存在。

遥远的星空彼岸的世界究竟会是什么模样遮天的故事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假设之上,故事讲述原本只是普通人的叶凡和他的同学们在一次毕业旅行中。

意外被横空出世的九龙拉棺挟持,飞越星空,进入了亿万光年外的北斗星域的奇遇故事。在浩瀚天地中,叶凡历尽艰险,行侠修炼,经历神话般的奇妙旅程,结下因果奇缘,最终重返家园。

容成氏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容成氏考古、容成氏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21eBj0ADANUUQM.html

标签:考古容成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9024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354秒, 内存占用1.77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