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隅良典(大隅良典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

 2023-09-20  阅读 10  评论 0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大隅良典,以及大隅良典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从2016年10月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偶良典因什么获得了2016年诺贝尔生理获奖原因:“发现细胞自噬的机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1945年2月9日出生于日本福冈县福冈市。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现任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前沿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与荣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大隅良典,以及大隅良典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从2016年10月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偶良典因什么获得了2016年诺贝尔生理

获奖原因:“发现细胞自噬的机制”。

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1945年2月9日出生于日本福冈县福冈市。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现任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前沿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与荣誉教授。

2012年被授予京都奖基础科学奖。在2013年与2015年先后获得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和盖尔德纳国际奖。2016年,因“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时任东京工业大学教授的大隅良典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自噬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世纪1960年代,当时研究人员发现细胞能够消灭自身内部物质,方式是将其包裹进一个膜结构中,从而形成小型囊体并被输运至被称作“溶酶体”的回收机构进行分解。对这一过程开展研究非常困难,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对其知之甚少。

直到上世纪1990年代,在经过一系列出色的实验之后,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利用面包酵母找到了与自噬作用有关的关键基因。随后他开始致力于阐明酵母菌体内自噬作用的背后机制,并发现与之相似的复杂过程也同样存在于我们人类的细胞内。

大隅良典的研究更新了我们关于细胞物质循环的旧有观点,他的研究开启理解自噬作用在许多生理过程中关键作用的崭新道路,如生物体对于饥饿的适应或者机体对于感染的反应。自噬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自噬作用机制在一些类型的疾病,如癌症和神经疾病等病症中也发挥了作用。

再孤独的酵母,也有他的故事-大隅良典

大隅良典和2014年的中村修二不一样。他就是个典型的科学家。

 

典型的读完大学。典型的读完硕士。典型的读完博士。典型的读完博士后。再典型的拿到一个助理教授职位(助理教授不算教职……)。

 

他的人生可不像中村那么传奇。

 

但他当然也有自己特别的地方。

 

他很喜欢孤独。

 

大隅在东大拿到的博士。生物学的。但其实这里还有个小故事。

 

他的父亲也是个教授,是九州大学的一名工程教授。比较没名气。恩……至少也是教授。

 

大隅出生在1945年的2月9日。那年的8月15日发生了什么?没错。日本投降。

 

大隅出生在一个百废待兴的日本。贫困是必然的。不过教授总归还是可以支持一家的吧。

 

大隅有四个兄妹。而他是最小的弟弟。从小身体一直不太好,体育也不咋地,但是却一直喜欢自然。

 

“(小时候)热衷于飞机模型、半导体收音机的制作,夏天喜欢在小河里捞鱼、捕萤火虫、采集昆虫,手持网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采筑紫、野芹菜、木通、杨梅、野草莓,能够感受自然的四季变迁。抬头看见满天的星星可以很容易辨认出星座,银河像地上的河流一样奔腾。这些当时都没有想过,但今天作为自然科学专业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者,这样的体验,就是一切的原点吧。”

 

这是大隅说的话。从小就喜欢自然科学吧。大自然多有趣是不是。

 

大隅就这么长大了,上了高中。上了高中发现,我好喜欢化学耶!把这个和这个兑起来,就变成另一个东西了耶!

 

图样图森破啊。其实很多学化学的孩子都是上了大学才发现,化学并没有那么好玩的嘛……

 

进入东大以后,大隅也是这么觉得。什么化学嘛,根本没意思。

 

当然据他自己说是因为化学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才不信呢,明明就是觉得不好玩了吧。

 

本科读完了化学,读研的时候他就果断转到了分子生物学。因为那是670年代吧。分子生物学也是刚刚开始研究。然后他加入了Kazutomo Imahori(卡早桃毛姨妈好礼……)博士的实验室。这个博士的名字怎么翻译我也不造。而且我只知道他是做蛋白质的,好像还涉及了挺多酶学的东西。

 

然后大隅就开始研究大肠杆菌的蛋白质合成。但是很不幸,并没有获得什么好结果……

 

其实这很正常。分子生物学就是很难做结果。做实验也无非是跑胶啊跑胶。还有剧毒。但是就是跑不出来。很正常。

 

但是博士毕业的大隅什么都不是。也很难找工作。和我们国内差不多啊。就是找不到肿么办。于是他又去洛克菲勒大学做了一个博士后。

 

在洛克菲勒,他跟着Gerald Edelman博士。这次换课题了,是做哺乳动物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问题是他根本不懂啊。主要是做小鼠体外受精研究的系统,而且他很缺老鼠卵子(不能自己提取点么)。反正就是根本不懂什么胚胎学。

 

你知道,做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东西,真的很苦。尤其是年纪有点大的时候,知识已经形成系统了,再去接触另外的东西就很难吸收了。

 

这种情况直到他遇到他的小伙伴。一个叫Mike Jazwinski的家伙。这个姓怎么翻译。

 

反正这俩人就愉快的去研究酵母菌了。搞DNA复制。

 

“用酵母,你可以回答关于生命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问题。”(“You can answer the most basic and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life through yeasts.”)

 

这是大隅说的话。他真的是很爱酵母。是酵母给了他的整个研究生涯啊……

 

酵母本身就是一种模式生物,也是科学上研究的最透彻的生物之一。(当然还不够透彻)

 

其实很多伟大的发现都是靠酵母的。比如酶的发现。

 

大隅研究什么呢?研究酵母的液泡。

 

液泡我们高中都看过。几乎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酵母也有。

 

当时大家都认为,液泡就是个垃圾桶。细胞里有什么不要了都往液泡扔。而且研究液泡的人非常少,谁会研究个垃圾桶啊。

 

但是大隅就看上了这个垃圾桶。也是因为,液泡比较大,从酵母中分离比较容易。

 

他当时的想法特别简单,就是你想啊,我们在光学显微镜下都能看到液泡。这么大的玩意,肯定有点用吧。

 

蛋白质降解就在液泡里进行。在那些正在进行大量降解的酵母细胞里,液泡肯定会有些改变。那我找那些液泡有缺陷的酵母,再设计一些极端环境(比如氮缺乏),然后就能观察到液泡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啦!其实就是把酵母放在饥饿状态,酵母就不得不分解自己提供需要的能源了。

 

“太感动了,可以一直盯着(显微镜里)那个场景,多长时间都行。”(「大変感动し、何时间もその様子を见続けましたね」)

 

大隅特别喜欢看显微镜。其实我也很喜欢的说。毕竟显微镜才是现代生物学的起始啊。

 

第一次看到酵母自噬的时候,大隅特别兴奋,逢人就说,我看到了特别有趣的东西!恩……

 

他就在显微镜下看到液泡里的小囊泡出现,自噬体形成,液泡之间发生了融合。没想到这么重要的研究竟然是在光学显微镜下完成的吧。

 

大隅其实是个特别勤奋的人。日本人特有的勤奋吧。据说在诺贝尔奖宣布是他得奖的时候,日本时间是6点多了,他还在实验室。他说了一句话:“我很惊讶,我还在实验室里!”别人家的导师啊……我的导师早下班哄孩子去了。

 

对于大隅来说,虽然他已经71岁了。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事业。“(热爱之源是)理解未知事物的欲望。今后的研究课题还多着呢。”他就是这么说的。你说他还能活多少年呢?不过据说得了诺贝尔奖的人都能活比较久……比如你看杨振宁?

 

对了,得知大隅得奖的时候,他老婆说了一句话:“完全不能想象啊,太吃惊了。”他老婆心里想的一定是,握草握草,你居然得奖了?居然没带上我?这不公平!要知道他老婆也是生物学教授啊……话说他老婆比他小2岁的说。

 

最后就是,大隅对年轻人有一点寄语。“年轻研究者倾向于选择受到瞩目的热门专业,但这不能说是非常明智的选择。是学者的话,应该将眼光放在未知的领域。”就是说啊,你不要老赶时髦。哪个热门搞哪个。你应该找那些相对冷一些,做的人少一些,但是很有前景的领域。这样才能成就自己啊。

 

这就引出题目。孤独的酵母。因为大隅从事的领域一直很少有人研究。虽然他说,“日本的科学研究者,总是给人一个人孤独地进行研究的印象。但这是很不对的。科学也是社会运转的一部分,非常有社会意味的、不断试错的世界。”但是他仍然是在一个冷门的领域。大概也就是这样的领域才能出大家吧。

 

最后的最后,下面是他引用最高的一个文献。引用达到了惊人的4250(放在 *** 公众号这就是425万)!LC3, a mammalian homologue of yeast Apg8p, is localized in autophagosome membranes after processing。翻译过来大概就是酵母里有个基因,叫apg8p,在哺乳动物体内也有。这个基因大概和自噬体细胞膜加工有关。大概就是这样吧。

 

如果你也在做一个没人做的领域。不要急。也许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呢? 当然,大隅的领域现在早就是热门了。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谁

威廉·凯林(William G. Kaelin Jr)、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及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

2015年10月7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授予威廉·凯林(William G. Kaelin Jr)、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及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领域的贡献。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据已故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该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2015年10月8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首位获得诺奖的中国女性。

大隅良典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大隅良典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大隅良典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24eBj0LBQBQVQY.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665秒, 内存占用1.74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