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的传说(火把节的传说故事熊出没)

 2023-09-16  阅读 13  评论 0

摘要:今天给各位分享火把节的传说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火把节的传说故事熊出没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火把节的民间传说 火把节的民间传说 火把节的民间传说,如果不是彝族人民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火把节是什么,其实它是彝族人民得一个传统得节日,那么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以下火把节的民间传说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火把节的民间传说1 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

今天给各位分享火把节的传说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火把节的传说故事熊出没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火把节的民间传说

火把节的民间传说

火把节的民间传说,如果不是彝族人民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火把节是什么,其实它是彝族人民得一个传统得节日,那么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以下火把节的民间传说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火把节的民间传说1

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巴,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有急事要外出,临走时,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招待斯惹阿比。

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巴既然以铁饼为饭食,力气一定很大,便赶紧离开了。阿体拉巴回来后,挺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进行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螟虫来吃地上的庄稼。

阿体拉巴便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火把节的民间传说2

火把节的'象征意义

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灾,灭虫保苗、催苗出穗、祈求丰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间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观念就是趋吉避凶。

凉山彝族的火把节传说即反映了这种把火作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着火把节习俗及传说的原生态的民俗基因,属于早期形态的火把节节俗,其文化内核是火崇拜,与氐羌系统的彝语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节日禁忌

彝族的聚居地多在深山里,人们时常遭受山间毒虫、凶猛动物的骚扰侵害,火把的寓意为趋吉避凶,故持者应尽量使火把不要熄灭。

节日物品

1、坨坨肉

顾名思义,就是把肉砍成坨坨煮着吃。小者如拳、大者如碗,放在铁锅里只加适量冷水煮熟而不用任何调料。然后捞起来,蘸上盐、花椒粉和辣椒粉,直接用手拿着咬来吃。

2、竿竿酒

在彝语中叫芝衣,又称泡水酒、咂酒,是一种彝族人民喜庆节日时用来庆典和招待客人的别具风味的水酒。这种酒采用玉米、高粱和荞麦酿制而成,是彝族独具特色的美酒,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饮用时在酒坛内插入麻管或竹管,直接用嘴吸插管来饮酒,并且是喝“转转酒”,即大家轮流着用吸管喝酒。

3、土豆

除此之外的主食就是烤制的或煎炸的土豆。土豆是彝族地区老百姓的主食之一。由于高原气候和日照时间长,那里出产的土豆口感非常香甜。

火把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火把节的来历:按照拉祜族的民间传说来说,是指当时山上住着一个恶人,恶人专吃人眼。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这天,恶人看到火花,以为人们拿火枪来打他,便急忙躲进山洞,结果被洞里冒出来的水淹死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火把节风俗:火把节是彝族、白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且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主要风俗有第一天会祭火,村里会宰牛杀羊来集体分享。

到第二天传火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面,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第三天为送火,在夜幕降临,人人手里拿着一个火把,竞相奔走。

火把节的传说:

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将到人间,要他把人间烧成一片火海。老天将来到人间,看到一个男子将年纪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牵着走,他感到奇怪,细一问方知背着的孩子是侄子,牵着的孩子是儿子,因哥嫂已死,男子认为应该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将为这样的人间美德深受感动,想着人们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们,便将天神烧毁人间的消息告诉给那男子,要他告诉人们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门口点燃火把,以此免去灾难。

于是千家万户都在这天晚上点起了火把,天神以为人们早已在火海中灭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后来,纳西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火把节的传说_这些你都知道吗?

火把节 是很多少数民族非常重视的节日,特别像是彝族、白族,这些民族对于火把节是非常重视的。那么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你具体都了解多少,具体都有那些火把节传说呢?

火把节是少数民族非常重要重大的节日,在这一天会有少数民族祭祀祖先、祭祀火神、祭祀农神的活动。彝族、白族、或者是生活在云南地区的,他们都是非常热闹的准备和庆祝这个民族节日。

彝族支系撒尼人的火把节传说

传说天上的阿育神把五谷撒在地上,大地变得无比丰饶,人们过着幸福安乐的日子。天王嫉妒人间的幸福,派大力神来毁坏遍地的庄稼,撒尼人的英雄朵阿惹姿挺身制止。大力神逞威,一下把水牛扭翻在地。朵阿惹姿与大力神相约用摔跤的方式来决定胜负。第一局大力神被摔坐地上,于是石林地区有了一个圆湖;第二局,大力神被摔成弯月形跌倒地上,于是有了个月湖;第二局,朵阿惹姿把大力神扛起来,远远地抛出去,长条条地砸在地上,于是有了长湖。大力神败回天庭,却不死心,把香炉灰撒到人间,变成遍地害虫,朵阿惹姿带领群众点火把来烧害虫。天王命令大力士神到人间,要把人种的庄稼全部毁掉。朵阿惹姿拯救了庄稼,人们把朵阿惹姿胜利这一天定为火把节,以此来庆贺英雄朵阿惹资的胜利。

彝族支系撒梅人的火把节传说

生活于滇池周围地区的撒梅人受到了外部落的入侵。为了捍卫家园,撒梅王奋起抗争而亡。撒梅人战败逃往他乡,后人以节志之。

双柏县罗婺支系的火把节传说

传说彝家有个漂亮能干的姑娘,与彝家小伙阿龙早就相爱了。但附近十二个部落的男子都纷纷前来提亲,其中有个土官老爷凶狠残暴地说,如果不答应,就要血洗山寨,让全寨遭殃。姑娘无奈,答应在六月二十四相亲。相亲那天,姑娘穿上雪白的衣服、黑色短褂,胸前系一块花围裙,烧起一大堆火。十二部的头人也赶来了,姑娘深深地看了阿龙一眼后,纵身跳入火堆中。阿龙和几个小伙子想拽住她,可只扯下了她的衣角,人们闻讯后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了纪念她,十二个小伙抬起大牛推向对方,以推倒为胜,之后,杀牛饮酒、唱歌跳舞。后来彝家就把六月二十四定为火把节,被阿龙扯下的衣角,成了彝家妇女的围腰带,那焚烧姑娘的青烟,化为山寨的晨雾。据说清晨喜鹊鸣叫的时分,彝山的远处就隐隐绰绰地显出姑娘的身影,因此人们称她为喜鹊姑娘。

彝族支系侎俐人的火把节传说

弱小的侎俐人受到强敌入侵,在阿波李万椿的领导下,侎俐人发明了一种新式武器:将山竹破开捆成篾把,把朽木擂成粉末在六月二十四日晚,趁月黑风高之际,老老少少众乡亲点上千篾把,抓一把把的朽木面撒在火把上,顿时爆发出一片耀眼的火花照亮了山峦。强敌们被这种前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奇观惊呆了。一个个后退逃跑。而阿波李万椿却在战争中殉难了。以后,侎俐人以火把节的形式纪念阿波李万椿。

彝族支系罗罗颇的火把节传说

罗罗颇在山上遭到了官兵的围困。人们手执火把围着一个山头转着。前边的有意用汉话吆喝着告诉后边的人阿苏寨,瞧着!官兵看到罗罗颇的人通宵走不完,不知有几千几万,便吓退了。为了纪念这一胜利,六月二十四日人们唱着阿苏子调,手举火把欢歌狂舞。

大小凉山地区的火把节传说

据说是在远古的时候,有一个天神叫做斯热阿比的大力士,而地球上也有一个大力士叫做阿提拉巴,两个人的力气都是非常大。之后两个人进行了比赛,天神不敌阿提拉巴被摔死,不服气派遣了蝗虫来攻击,之后用火把来消灭蝗虫,每年都在这个时间举行火把节。

小结: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也是分为好几个派系,有关于彝族的传说,还有彝族撒梅人的传说以及大小凉山地区的传说。这些传说故事都是不同的,但是火把节庆祝的方式都是一样的,都非常热闹。

火把节的由来是

火把节的由来是

火把节的由来是,火把节是彝族很重要的一个节日,除了彝族之外,还有不少的少数民族也在过火把节。那么你知道火把节的来历吗?下面我就来跟大家说一说火把节的来历。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火把节的由来是1

火把节的由来与来历

1、火把节的由来传说

中国人对于传说总是非常好奇,因为每一个传说仿佛都被赋予了传奇的影子,显得非常神奇,这就和风水一样的令人着迷。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火把节传说。

纳西族的传说说的是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于是派人将人间烧成火海,然后老天却别人类之间的感性所感动,于是将天神的恶作告诉了人们,并教导他们每年六月二十五这天在家门口点燃火把就可以避免灾难,于是火把节就诞生了。

2、火把节的来历记载

其实在历史上还有专门的史料记载过火把节的。那时候火把节叫做是星回节这样美丽诗意的节日,是一个非常浪漫的节日。

五代时蜀国佚名氏的《玉溪编事·震旦》中有这样的记载:唐时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是日游于避风台,命清平官赋诗,其中的整个星回节就是我们现在的火把节。后来的《禄劝县志》中记载的“六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亦谓星回节”指出了火把节。

火把节的由来是2

火把节传说的形成和异文

火把节习俗和传说的形成,

与族源相同的彝语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关,其中尤以对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联系,在西南彝语支各民族的火把节活动中仍保持着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灾,灭虫保苗、催苗出穗、祈求丰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间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观念就是趋吉避凶。凉山彝族的火把节传说即反映了这种把火作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着火把节习俗及传说的原生态的'民俗基因,属于早期形态的火把节节俗,其文化内核是火崇拜,与氐羌系统的彝语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火把节传说有很多异文,

虽来源各有不同,但都大同小异,其文本结构都按人与神的斗争→人战胜神→神进行报复→人再次战胜神→庆贺胜利和夺得丰收的叙述程式来结构故事。这些不同的文本都具有强烈的人本精神,都是以宣告人的胜利、神的失败而告终的,这与神话中以神为主导的叙事方式是不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的转移(从自然转向社会)及阶级社会的矛盾冲突的加剧,火把节的传说与各民族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紧密交织为一体,进而成为表现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一种口头叙事途径。这类传说是次生性的火把节习俗传说,主题是歌颂祖先和英雄。

火把节的由来是什么

火把节的由来是什么

火把节的由来是什么,火把节是少数民族的节日,不一样的民族就连火把节的日子都不同的, 之所以会有这个火把节,是因为火把节有一个好听的由来,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火把节的由来是什么。

火把节的由来是什么1

火把节的来历虽然有多种多样叫法,但其源头当与火的当然钦佩有最立即的关联,它的目地是期待用火除虫除害,维护农作物生长发育。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之为“都则”即“祭火”的含意;在典礼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上都有战神阿依迭古的神绩描述。火把节的原生态形状,简单点来说便是历史悠久的火钦佩。火是彝族追求完美光辉的代表。

传说故事一

火把节来历传说故事不一,一说诸神与地神抗争,大家用蜡烛助地神杀虫击败诸神。一说源于《南诏野史》及师范学校《滇系》。这两书载:南诏头领皮罗阁妄图吞并另五诏,可能五诏头领聚会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公益慈善谏夫勿往,夫不进而被杀,公益慈善以聪明的.聪慧和对老公固执的恋情,寻找老公的遗体并圆满下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群众与魔鬼抗争获胜的传统节日;武定彝族觉得过火把节是要冒出的稻穗像蜡烛一样粗大。后代为此祭火驱家里东海林鬼邪,以被保险人畜安全。

传说故事二

在我国较大的彝族聚集区大小凉山,有关火把节来历的传说故事许多。在其中危害较大,广为流传最广,更具象征性的是彝族英雄人物斗败诸神魔鬼,团结一致群众与邪恶和灾难斗争的小故事。

流传在远古传说的情况下,天上有六个太阳光和七个月儿,大白天有炎日的曝晒,夜里有强光照映照,农田荒凉,妖魔鬼怪猖狂,世间万物遭遇着大灾难。就在这个时刻,彝族英雄人物支格阿龙射杀了炙热的五个太阳和六个月儿,收服了剩余的最终一个太阳和最终一个月亮,治服了席卷的水灾,解决了迫害世间的各种各样妖魔鬼怪。

妮璋阿芝跋山涉水,找到天上的一位学识渊博的大毕摩(祭师),毕摩翻阅了“天书”,告知妮璋阿芝:解决昆虫,要用蜡烛。妮璋阿芝和黑体字拉巴领着群众进山扎蒿杆蜡烛,扎了三天三夜的蜡烛,烧了三天三夜的蜡烛,总算杀死了全部的天虫,挽救了农作物。见到这场景,体古孜应用法术将疲劳过度的黑体字拉巴变成了一座大山。妮璋阿芝看见这一切,悲痛欲绝,痛苦不堪,在大毕摩的祷告声中舍生化为漫山遍野漂亮的索玛花绽放在黑体字拉巴变为的那座大山上。这一天,恰好是阴历的六月二十四。

火把节的由来是什么2

1、火把节的由来传说

中国人对于传说总是非常好奇,因为每一个传说仿佛都被赋予了传奇的影子,显得非常神奇,这就和风水一样的令人着迷。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火把节传说。

纳西族的传说说的是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于是派人将人间烧成火海,然后老天却别人类之间的感性所感动,于是将天神的恶作告诉了人们,并教导他们每年六月二十五这天在家门口点燃火把就可以避免灾难,于是火把节就诞生了。

2、火把节的来历记载

其实在历史上还有专门的史料记载过火把节的。那时候火把节叫做是星回节这样美丽诗意的节日,是一个非常浪漫的节日。

五代时蜀国佚名氏的《玉溪编事·震旦》中有这样的记载:唐时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是日游于避风台,命清平官赋诗,其中的整个星回节就是我们现在的火把节。后来的《禄劝县志》中记载的“六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亦谓星回节”指出了火把节。

扩展资料:

火把节的习俗:

火把节会庆祝三天,主要分为迎火、玩火、送火这三个阶段,不同阶段代表的活动不一样。

1、迎火:迎火也被人们称作是祭火,这一天人们都会宰牛杀羊,准备丰富的食物酒肉来祭祖。人们在既定的地垫搭建祭台,用传统的击石取火点燃火把,朗诵经文祭火。人人送祭祀里结果火把,沿着道路游走在田边地角等地方。

2、玩火:玩火又叫做是传火,这一天大家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传统活动。比如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和斗鸡等等,女孩子还会跳起“朵洛荷”和达体舞,场面非常的热闹和火热。

3、送火:送火是整个火把节的 *** ,这一天人们会拿着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会将自己的火把放在一起,让其形成一个巨大的篝火,然后人们就在这个篝火的周围尽情的唱歌和跳舞。

火把节的经典传说故事

火把节是一些少数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 民俗 文化 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下面是我整理的火把节的 传说 故事 ,一起来看看吧。

火把节的传说故事一:慈善夫人殉节的传说

这一传说源于南诏王火烧松明楼的故事,见诸《南诏野史》等史籍。大意为:南诏王皮罗阁为吞并 其它 五诏,在征得唐朝中央 *** 同意后,以祭会祭祀为名,通知五诏于六月二十四日到松明楼聚会。邓赕诏之妻慈善夫人感到此举有诈,劝丈夫不要前往,但诏主迫于皮罗阁的势力不得不行,慈善料到丈夫此行必凶多吉少,便以铁镯套在丈夫臂上送行。六诏会集祭祀完毕后,皮罗阁设宴于松明楼,至暮,皮罗阁佯醉下楼;伏兵即举火烧楼,各诏除越西诏因路远未至外其余均被害,尸骨难辨,只有邓赕因臂上有铁镯得以认领回家厚葬。南诏慕慈善才智,欲娶为妃,慈善坚执不从,据城自守,南诏发兵攻城,慈善自尽。此后,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人们均点火把以纪念慈善夫人,相沿成习,遂为火把节。

火把节的传说故事二:惹底毫星烧官虫

相传很久以前,天和地是相通的,天上的神和地上的人和睦相处,经常相互往来。有一年夏天,天神思梯古慈派了一个名叫耿丁有惹的天差下凡催债。耿丁有惹来到人间后,遇到人间的英雄惹底毫星(一说火体拉巴),惹底毫星说:“你们住在天上,我们住在地上,我们互不相干,为什么我们天天给你们交租还债?今天,我们两个来比赛 摔跤 ,如果你赢了,我们就交,你输了我们就不交。”于是两人就比赛摔跤,结果耿丁有惹被摔死。天神思梯古慈大怒,放出很多煌虫到地上,把人间的庄稼吃掉。惹底毫星带领人们砍来很多竹校和富杆,扎成火把,举火烧虫,保护了庄稼。为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这天都要举行火把节,相沿成习至今。

火把节的传说故事三:阿南殉夫的传说

故事大意是:汉元封年间,云南叶榆酋长曼阿奴之妻阿南夫人,聪慧美丽,被汉将郭世忠看中。郭为霸占阿南,设计害死了曼阿奴,然后逼阿南嫁于他,阿南不从,在其丈夫火化时趁守军不备纵身跳入火堆中,焚身殉夫。人们为她的贞烈所感动,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便点火把以祭奠之,相沿遂成火把节。

火把节的传说故事四:火把迎诸葛亮

相传,蜀后主建兴三年春天,诸葛亮率众南征,五月渡泸水,六月入汉中,并七擒七纵彝族首领孟获。诸葛亮的恩威并重的策略颇得汉中人民的拥护。当晚入城时,沿途群众纷纷举火把提水酒以迎之,遂成习俗,沿袭至今。

火把节的传说故事五:牛角挂火把

这一传说主要在布拖县流传。很多年前,布拖一带奴隶主残酷买卖和虐待、残杀奴隶之风盛行,广大奴隶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个名叫吉地苏呻的奴隶暗中组织了一个名叫“赤黑日尔”的地下组织,揭竿起义,反抗奴隶主的反动统治,屡屡打败了当地奴隶主的武装。后来,反动奴隶主勾结其它地方反动武装,卷土重来,进行反攻倒算。起义奴隶被团团围困,形势十分危急。这时有人想出妙计,将火把捆在牛角上点燃,受惊的牛群仓皇奔逃,冲散了敌人的阵线,起义军乘胜追击,打败了奴隶主军队,取得了胜利。那天正值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从此,每年的这天,彝族人民家家户户点燃火把以示纪念,相沿成习,遂为火把节。

以上是较为广泛的几种火把节的来历的传说。民间关于火把节的起源的传说还有很多,总计不下十余种,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这些传说,有的只在民间口头流传,有的见诸史载;有些记载详尽而动人,有些简略而扼要。传说既多,内容牵涉较广,既有对彝族人民战天斗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大无畏精神的讴歌,也有对强权政治和民族压迫及邪恶和暴政的无情鞭捻;既有对民族英雄和传奇人物的赞美,也有对神权和反动统治者的嘲弄和揭露,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畏 *** 、勇于斗争的高贵品质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理想、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彝族的斗争精神和生活向往。

火把节的举办时间

少数民族的举办时间

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如今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火把节”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

汉族的火把节

江苏省南通地区是整个汉族中可以说是唯一进行火把节的地区,每年的 冬至 那一天,当地的精壮男子都会拿着一大把由稻秆作成的火把,在房前屋后浇上油,在田间地头绕上几圈,以乞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火把节的民俗文化

由于长期的历时性发展(时间维度上的)和地域性的演变(空间维度上的),火把节所呈现出的民俗文化内涵不可能还是早期那种单一形态,而是复合形态,含括了传统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包容着宗教、信仰、伦理、歌舞、技艺、民间审美等丰富的内涵。民间广泛流传的“火把节传说”,就提供了分析和研究的可能性。

彝族地区素有“火之故乡”的美誉,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着先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音乐舞蹈传统和口头艺术,在火把节习俗形成的歌调、传说乃至史诗表演等也当属“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宗重要传承。

火把歌调

彝族地区流传着十分丰富的火把歌调,虽然形式多样,但都有固定的火把歌调,由于彝语方言发音不同,大小凉山彝族称之为“都则朵洛嗬”,“都则”即祭火,“朵洛”意为祝愿,“嗬”即为歌。

云南楚雄彝族诺苏支系称为“朵则朵额”,“朵则”意为祭火,“额”则是“玩”的意思。彝族的火把节历来最为隆重,并逐渐衍成了成套的节俗歌调。在楚雄彝族的这一歌种中,包括有《烧火歌》、《送火歌》、《招魂调》、《同乐调》、《火把节对歌》、《火把节祭歌》等等。演唱这些歌调的时间、地点和歌者亦各有所殊,如《烧火歌》由合户家长率领阖家在自家屋檐下的“节日火堆”旁围圈齐唱,以示庆贺;《招魂调》则由各家主妇独唱,同时手托祭物(粮、盐、酒、肉),直向自家菜地或粮田走去,边走边唱,当返回时,便采一株庄稼苗,示意已将人魂、畜魂和庄稼魂一并接回家来共度火把节,同时象征迎来人丁清吉、六畜兴旺和五谷丰稔之年;

《火把节对歌》仅供本寨人们聚会寨边坝场对歌时所唱;《火把节祭歌》由〈生产和畜牧〉、〈献酒〉、〈除祟〉、〈稻场祭经〉四部分组成,由祭司毕摩在火把节当夜进行祭祀时诵念的歌调,反映了彝族以火除祟、祈神求福的原生宗教观念。

楚雄彝族的火把歌调,唱词多属传统相沿,五字韵句,词头句尾有相对固定的衬格,填以“哦伙嘀哩伙”、“阿伙喔、噢来”等类的虚词演唱,其中部分歌调有较长的虚衬词乐段,有独唱、齐唱、对唱加和腔,一般不用乐器伴奏。各歌调以五声徵调居多,羽调次之。在其徵调式歌调中,常出现徵、宫二重调式音韵交错的现象,大多以上下乐句为主题演化成中、小型歌体和少量叙事歌体,采用二、三拍子。

火把史诗

彝族英雄史诗《铜鼓王》流传在云南富宁县、广西那坡县和越南与中国交界罗罗(又作倮倮)支系彝族的居住区,历史悠久,影响极深,流传甚广。史诗系当地彝族原生宗教祭司“腊摩”在“荞年节”(火把节)、“跳宫节”等祭祀性节日中的有关仪式上演唱的世传歌词,又叫《铜鼓歌》。

在罗罗彝族支系中,祭祀礼仪与相关的仪式活动中,祭祀铜鼓或以铜鼓为祭器是一种重要的支系文化表征,腊摩作为祭司在诸多的节日仪式活动──跳宫(即跳铜鼓舞)中演唱的世传祭词《铜鼓歌》,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口承语言民俗事象。

以举族祭祀战争中救护先祖的金竹为主要活动的跳宫节,又有“大跳”和“小跳”之分。“大跳”一般为九年或二十七年举行一次,要跳九天九夜,除在跳宫坪上进行祭祀和欢跳以外,还要到某个特定的山头及全寨各家各户去跳。“小跳”即一年一度所举行的跳宫节活动,前后举行四天,每天的活动分别为祭山、祭乐神、祭锦神(锦绣前程之神)和驱邪鬼。同样是跳宫节,各个寨子的仪式程序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活动都是以腊摩的祭祀为中心,是以诵唱《铜鼓歌》、欢跳铜鼓舞为主要祭祀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歌舞娱神祭神的传统盛会。

“荞年节”即火把节,广西彝区已不盛行此节,在云南境内富宁一带的罗罗支系中称彝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为“荞年节”。这与农历六月彝家主要农作物荞麦大体丰收有关。史诗《换鼓》一章追溯了“荞年节”的产生和由来:

迁徙到滇桂边界的四支彝人在瘟疫中绝处逢生后,又遇大旱带来的灾荒,那时的彝家的腊摩波仙出一良策,要彝家耕种耐旱的荞子。他自己徒步来到交趾(今缅甸)借荞种,可贪婪凶狠的交趾人非铜鼓不换,无奈之余,被缚的波仙只好屈从,以十面铜鼓换回十石荞种,使彝家转危为安,为了纪念荞和鼓的恩德,彝家在每年的旧历六月击鼓过荞年(火把节)。富宁一带的彝族人认为,“荞年节”(火把节)跳铜鼓舞,就是为了使天神快乐,铜鼓舞可以娱神慰神,并使天神赐给人们以丰年,护佑寨子里的人平安无疾,少死多生。

此外,在广西境内的彝区,《铜鼓歌》吟唱得最多、最完整的场合是在每年节日期间“卜铜鼓”、“祭铜鼓”、“开铜鼓”和“封铜鼓”的具体仪式上及其相关的节庆活动中。

由此可见,史诗的形成与罗罗彝族在特定的仪式性节日期间传演《铜鼓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可以说,以上节日大多由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史诗《铜鼓王》也同样是由祭司腊摩祭祀铜鼓的祭词发展而来的,祭祀仪式及其由此发展而来的节日活动场合是史诗形成并代代传演的民俗文化场,祭司腊摩是史诗的诵唱者、编撰者、整理者和传播者,其诗与史角色和谐地统一在祭祀仪式中。正如《伊利亚特》、《罗摩衍那》的产生离不开行荷马、蚁蛭式的人物一样,彝族英雄史诗的产生和形成也离不开祭司兼歌师的腊摩。

文化传承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彝族火把节”(四川凉山、云南楚雄)经国务院批准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火把节在“西南文化区”的传承

火把节不仅仅只是彝族的传统佳节,作为西南民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传承,在彝语支其他民族如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等民族中也有相当久远的历史。火把节习俗在这些民族中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与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民间信仰以及本土宗教有直接联系,另一方面也与这些民族尤其是彝语支民族的历史源流、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紧密相关。

渗透在火把节中的‘狂欢化’的民俗精神

山地彝族的火把节最完整、最丰富保留着人类群体文化演进的历史轨迹,其主题一向是对人类生命繁衍的讴歌,对族群生活理想的希冀,故而成为研究彝民族文化史和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角度。换言之,彝族火把节作为盛大的传统佳节,渗透着一种“狂欢化”的民俗精神,传达着素朴的生命观念和生活态度。

猜你喜欢:

1. 关于火的神话故事

2. 少数民族的传说故事

3. 阿诗玛的传说故事

4. 民间故事短的3个

5. 关于节日民间故事3个

火把节的传说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火把节的传说故事熊出没、火把节的传说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3cfBj0FDQFVWw0.html

标签:火把节故事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478秒, 内存占用1.78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