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否受到人生经历的影响)

 2023-09-12  阅读 9  评论 0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以及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否受到人生经历的影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苏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轼所以为苏轼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以及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否受到人生经历的影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轼所以为苏轼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诗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

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一)通晓事理的睿智和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在人们心目中,苏轼常以一位乐观主义者

的形象出现。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就

称他为“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忧患来临,

一笑置之”。其实,苏轼是一位有着

深重忧患意识的人。他的一生经常产生着

大苦闷和大烦恼。但是,苏轼的可贵之处

却在于他透彻通晓事理的睿智和善于变换

角度看问题的智慧,这就赋予了他解脱忧

患和经常保持乐观的非常人所及的能力。

(二)坦荡达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沉浮,他经历过巨大的

政治风浪。在被贬黄州之时,他在《念奴

娇・赤壁怀古》中有这样的词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流露出词人内心那种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情

怀。此外在《寒食雨》中有“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

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

食?但见乌街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

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的诗句。诗人在春雨濛濛中谪居荒村,破灶

空庖,穷愁潦倒,进不能见君王,退不能

守祖坟,身陷这穷徒末路的绝境,不由令

人心死如吹不起的灰烬!此诗表现了苏轼

极度失意时的痛苦心境。……

(三)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一生虽然历经坎坷,但是他却能尽情的享受人生,尽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刻寻觅人生的乐趣。以《满庭芳》为例: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

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

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浩月,苔茵展、云幕高涨。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这首词是苏轼在痛定思痛中对人生的大彻

大悟,认识到追名逐利的虚幻和蝇莒狗苟

的委琐庸俗,更认识到得失荣辱、祸福生

死自有因缘,不必强求。人应该超越这些

物质与精神的束缚,尽情的享受生活!

受字数限制,供参考。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伟大文学家。他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就,与他的亲身经历密不可分,创作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苏轼的人生态度【篇一】

民以食为天,苏轼以食为精神良药。他官宦生涯颠沛流离,屡遭下放,远至海南。

那时去海南几乎是九死一生之局,可苏轼愣是拿出大无畏热情,喝椰汁、吃牡蛎,悠哉逍遥,并言道:“无令中朝大夫知,恐争南徙,以分此味。”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的甘甜化解了苏轼一腔苦水。

再早些年被贬至黄州,没钱吃饭便自耕自足。北宋猪多,老百姓不稀罕吃,只有美食家苏轼愿意精益研究。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闻名天下的东坡肉诞生了。

此外,东坡肘子、东坡饼、东坡豆腐、东坡鱼、东坡羹、东坡酥等等等,苏轼于人生不如意中,四方奔走之际,陶然创制。

他大胆品尝河豚鱼,“值得一死”淋漓展现心胸豁达。也的确如此,正因为东坡先生凡事看得开,所以能把各种挫折过得有滋有味。如同他不但喜欢美食,还喜欢自创,将不起眼的食材,做出前所未有之味道。

苏轼豪放,浮名浮利,有则有,无则无,人生开心最重要。他的诗词与他的性子相承,无矫揉之感。

人生酸甜苦辣咸,会一一面对,坦然胜于忐忑。

“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不易,却值得一生践行。

苏轼的人生态度【篇二】

苏东坡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贾谊论》,来探讨贾谊的非正常死亡。认为贾谊之死并非仅仅是因为梁怀王的意外事故,而是他本人气量太小。

《梦溪笔谈》曾记载安徽省宁国县有一种蛇,叫做“枳首蛇”。据沈括所言,此蛇长得像蚯蚓,身体两端皆有头,往往几十条群居在一个洞穴里。可是,今人认为,蛇有双头,在自然界虽存在,但那是基因变异的结果,不可能是群体性共有的特征。不独蛇类,其他一切动物,包括人类,也有这种特殊存在的个体。

照今人看来,枳首蛇根本就不是双头蛇,只是其尾部的“造型”像一个蛇头而已。但枳首蛇的确俗称“双头蛇”,一般无毒,属于游蛇科。而游蛇科是蛇类的“第一大宗”,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蛇属于此科。

沈括一笔带过的双头蛇,乃中国传统观念中的一个“恶兽”,只要见过它的人,非死即伤。西汉初期的大文豪贾谊,就在其《新书》里,讲过春秋时期楚国名相孙叔敖与双头蛇的传闻。说有一天,年幼的孙叔敖外出旅游,回来后却很郁闷。原来他在路上遇到一条双头蛇。常言道,见双头蛇者必死。他的母亲却只是问他蛇怎么样了。他说因为怕其他人再次碰见这种恶蛇,便当机立断,将其杀之。母亲便坚持认为没事,总是为别人着想,乃积阴德之举,上天不仅不会降灾于孙叔敖,反而会眷顾他。

孙叔敖这才释然。贾谊写孙叔敖儿童时代的这个故事,有怎样的微言大义呢?人与一般的蛇相遇,在古典文献的很多记载中,有时是福,有时是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反复复,莫衷一是。但碰见双头蛇,则结论很肯定,绝对是摊上大事了。可孙叔敖是一个特例,他不仅遇见,还灭之,反而一点事都没有,长大了还做了楚国的丞相。

要知道,古人杀蛇,造成家破人亡的记录非常之多,更何况孙叔敖杀的可是传说中的双头蛇。足可见,上天的确是对他相当垂青。也难怪,小小的一个孩子,既能深谙杀双头蛇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又能反其道而行之,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为民除害。

贾谊写双头蛇,恐怕是在深深地钦羡孙叔敖的传奇。亚圣孟子所言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举了很多由 *** 丝变为“大师”的例子,其中一位曾“举于海”的牛人,便是他。当年的海边,可不是今天先富起来的沿海地区,反而相当于是偏远贫困山区。孟子是否有所夸张,孙叔敖是否就真的曾惨到这个地步,这都不重要了。关键是,这位小时候就有杀双头蛇壮举的同志,被楚庄王慧眼识英才,提拔做了国相。君臣相得益彰,千载难逢。孙叔敖是当年诸侯各国搞民生工作的第一高手,而雄才大略的楚庄王,有了他的辅佐,真的就不飞则已,一飞冲天,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反观贾谊,就非常悲催了。他生活在汉文帝时期,当时汉代的统治思想,依然延续着黄老无为而治的路数。虽然早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就有儒家学者想要扭转乾坤,搞儒家那一套,但都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贾谊也是儒门人士,他坚持认为无为而治让很多人都“无法无天”了,必须大彰孔孟之道。汉文帝虽赞同贾谊的.主张,两人的交情也颇深,但汉文帝做不了楚庄王,贾谊也做不成孙叔敖。

汉初,黄老哲学的地位相当稳固,而汉文帝也不是一个有魄力的霸主,他只是一个守成之君而已。汉文帝待贾谊不薄,让他做了小儿子梁怀王的老师。梁怀王刘胜是汉文帝最疼爱的幼子,可偏偏在做贾谊的学生时,骑马摔死。贾谊自责万端,竟也跟着郁闷而死。后来北宋的苏东坡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贾谊论》,来探讨贾谊的非正常死亡。苏大才子认为,贾谊之死,并非仅仅是因为梁怀王的意外事故,而是他本人气量太小,愤怒过大,不死才怪。

苏东坡还说,贾谊其实没必要如此,一个有才华的人,如果被欣赏并委以重任,那当然是好事。但如果终身怀才不遇,那也只能说明这个世界有问题,而不是人才有问题。既如此,就没有必要闹情绪了,可以慢慢等待机会。即便到死都没等来“戈多”,那也是天命如此,该喝酒吃肉,照样吃喝不误。

正所谓,得之我幸,不得我亦不哀。如果一千多年前的贾谊听到苏东坡这番教诲,肯定要反唇相讥:你姓苏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确,苏东坡活着的时候就是享誉九州的大文豪,死后更是被推为古典全能型才子第一人。你要别人等,你自己等等,看是个什么滋味。苏东坡是后来人,不知他是否杀过双头蛇,反正贾谊只能拿更早的孙叔敖作为偶像。大抵贾谊连单头蛇都没有杀过。要不,他怎么会满腹经纶,却抑郁而亡呢?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苏轼的人生态度

一、 苏轼的简介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政治家,其作品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作品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其父苏洵、其弟同列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著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苏轼一生几经起落,因在北宋多次的政治斗争中坚持己见,多次遭到降职、罢贬,曾先后流落于黄州、惠阳及儋州。虽然历经如此波折宦海沉浮,但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很难发现郁郁寡欢、悲观叹气之作,反而是展现了一种放任自然、洒脱达观的精神面貌。为何苏轼会有如此的人生态度,而苏轼又经历了哪些人生逆境呢?通过分析苏轼逆境中所表现的旷达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中国文人精神中刚韧不挠的部分.

二、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对人生忧患的化解虽异常圆通而彻底,但这并未将他导向虚无和消极,积极入世仍是他人生的主导倾向。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 不畏强权,不计利害,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参政、议政

苏轼少年时期就积极关心当时社会的人情风俗和北宋王朝的政治措施,对北宋逐渐形成的积贫积弱的局面深感忧虑。早年,曾向朝廷进呈了策论25篇,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任凤翔府签判时又写了《思治论》等论文,提出革新弊政才是改变积贫积弱现实的途径。表现出心系国事、锐意进取的政治家风范。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变法,苏轼上书反对。因此为新党所不容而出任地方官。但这一挫折并未使苏轼收敛锋芒。元礻右元年司马光上台后,苏轼被调京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加上他自己与司马光的私人交情,他日后自然可以飞黄腾达。然而他正月任中书舍人,二月便与司马光论役法利害,引起司马光不悦,三月便被免,十月遭朱光庭弹劾,旋又获罪。所以,苏轼在多年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倾轧中,一直扮演着一种奇怪的角色。无论旧党还是新党上台,他都不讨好。但正是在这里,反映出他的为人品格的一个基本方面。那就是在他的一生中,对国家的政治事务,不管其见解是否正确,总是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做圆滑的官僚,不盲从,不徇私,始终保持黑白分明、表里如一的精神。作为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他具有坚定执着的品格。

(二) 关心民间疾苦,努力兴利除弊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主要的人文精神之一就是忧患精神。孔子讲:“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忧道的积极入世品格,使忧国悯民精神得以提升,而与仁相融合。苏轼继承了这一忧国忧民与仁爱的传统精神,而又有所光大,其民胞襟怀更为广博而深挚。正是基于这种民胞情怀,苏轼对广大人民在天灾虐政下的痛苦生活给予了充分的反映和深切的同情。更为可贵的是,在他任地方官的20多年中,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始终一如既往地为百姓做好事,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杭州,带领百姓治理蝗灾、水灾。在密州,开仓放粮,收养被弃儿童,并呈文朝廷,为民请命。在徐州,开放铁禁,医治病囚。黄河决口时,亲自把守城门,誓与徐州城和百姓共存亡……苏轼一生为各处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杭州不少百姓家都供奉着苏轼的画像,每天向他顶礼膜拜,感念他的功德。

三、 苏轼在逆境所表现的旷达精神

旷达的人生态度中国文人在面对困境时的一种乐观表现,历代文人都有旷达的代表,如阮籍的放浪形骸,李白的恃才傲物,欧阳修的玩赏游戏等等,因此旷达不是苏轼所独有的,但苏轼的旷达却有着和其他文人本质上的不同之处。苏轼的旷达并非因仕途的不畅而移情别处,而是长久的保持一种积极进取和建功立业的心态,从未放弃救世济世的理想,其在儋州创办学堂就可看出这一特点。苏轼能够将旷达与积极入世有机结合,这与其思想构成密不可分。苏轼的思想中包含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并能够将其融会贯通。苏轼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并立下兼济天下的终身志向。虽然在面对低谷是他能旷达以对,达未免有君恩未报与壮志未酬的遗憾,“世事饱谙思缩手,主恩未报耻归田”。但儒家同样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这就不难理解苏轼为何曾多次提请离京任职,远离政治漩涡。而儒家思想提倡的忠君爱国和自我完善,也是支撑苏轼历经沉浮的信念之一,其在低谷期时刻准备着入世,他从未真正的隐退和归田过,“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三”。

四、 结束语

苏轼不但留给后人众多的文学作品,也留给了后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拥有了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就可以真正摆脱俗世间的纷纷扰扰,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从而能够更好的认清现实,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做事情,这也是苏轼思想闪耀今世的金玉所在。

苏轼的人生态度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否受到人生经历的影响、苏轼的人生态度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438Bj0GBgdTUwM.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1325秒, 内存占用1.75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