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法华经最震撼四句)

 2023-08-08  阅读 9  评论 0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法华经,以及法华经最震撼四句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法华经讲的是什么呢?《法华经》讲的是:会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实。妙法莲华经,佛教经典,简称《妙法华经》《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共七卷。是天台宗依据的主要经典。此经主要思想是空无相的空性说和《般若》相摄,究竟处的归宿目标与《涅槃》沟通,指归净土、宣扬济世以及陀罗尼咒密护等,可谓集大乘思想之大成。其突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法华经,以及法华经最震撼四句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法华经讲的是什么呢?

《法华经》讲的是:会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实。

妙法莲华经,佛教经典,简称《妙法华经》《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共七卷。是天台宗依据的主要经典。

此经主要思想是空无相的空性说和《般若》相摄,究竟处的归宿目标与《涅槃》沟通,指归净土、宣扬济世以及陀罗尼咒密护等,可谓集大乘思想之大成。其突出重点在于会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实。

此经起源很早,流传特盛。据学者研究,大约产生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但有的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认为产生于公元前二至三世纪。

教义

《法华经》的两个主要教义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一个圆满觉悟的佛;佛遍一切时、一切处。在此以前,修行者以为他们可以成为阿罗汉,实现涅槃,熄灭欲望和烦恼之火,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能成佛。

他们以为当个阿罗汉就足够了,因为他们只想结束自己的痛苦。《法华经》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打消这种错误的见解,教导人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一个圆满觉悟的佛。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法华经

《法华经》要旨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妙法莲华经》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妙法莲华经》

        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

———《妙法莲华经》

        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

———《妙法莲华经》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妙法莲华经》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妙法莲华经》

        世尊重说偈言: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増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妙法莲华经》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 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妙法莲华经》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讲的是什么?

《法华经》主要讲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众生,无论三乘五乘,最终皆归于一佛乘,无有余乘。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 ,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比喻“妙”在什么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不露。

《法华经》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

在大乘佛法兴起的时代,有了以“声闻”、“缘觉”为二乘或小乘,以“菩萨”为大乘的说法。《法华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结集的代表作品,提出了“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融会三乘为一乘(佛乘)。

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权)说,“二乘”终究要以成佛为最终目标(如“化城喻品”所说),开启了“回小向大”的门径,这是一种崭新的学说思想,也是本经的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扩展资料

《法华经》的评价

《法华经》教导我们:那里有苦难众生我们必须去救度。饥饿的人们我们要去施食。病苦的人们我们要去施药和打理。无智愚痴的人和地方我们要去弘法。把欢乐的福荫带给大家,使沉溺在生死苦海的人们脱离苦海,那就是成佛必须具备的慈悲喜舍菩萨心。

《法华经》最大的特色是唯有一佛乘,方便说有三。明知道修学佛法是为了成佛,而方便说有三,使我们能渐渐积功德,而又不觉得累。虽未成佛,但由于修学福慧,也能得到快乐,直到得证菩提成佛作祖。

法华经》对佛教有着无尽的贡献 , 那是经中之王度生无量的魅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的精髓是讲什么?

《法华经》的精髓如下:

十方三世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的诸佛世尊,都在以佛法极大地利益众生,使众生悟入佛之知见,这些佛随顺众生不同的根性,以无量无数的善巧方便、种种的因缘、种种的譬喻言辞为众生演说诸法。

所演说的法都是唯一的佛乘,众生从诸佛处闻法修习,终将获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所有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只是在教化菩萨,所说的法没有二乘、三乘之别,只有众生根性的不同。

《法华经》的评价

《法华经》教导我们:那里有苦难众生我们必须去救度。饥饿的人们我们要去施食。病苦的人们我们要去施药和打理。无智愚痴的人和地方我们要去弘法。把欢乐的福荫带给大家,使沉溺在生死苦海的人们脱离苦海,那就是成佛必须具备的慈悲喜舍菩萨心。

《法华经》最大的特色是唯有一佛乘,方便说有三。明知道修学佛法是为了成佛,而方便说有三,使我们能渐渐积功德,而又不觉得累。虽未成佛,但由于修学福慧,也能得到快乐,直到得证菩提成佛作祖。

我想问问法华经是什么法门

是一佛乘的法门,是万流归宗的法门。以五时八教来说,是第五时,就是最后的法华涅盘时,大众经过了前四时,根性成熟,可以接受最究竟的法门了,前四时是为最后说法华经铺垫引导的。以八教来说,属于圆教、顿教。圆就是究竟了义、唯实无权(权是方便引导的意思),顿是当下成就的意思,即闻即证。所以这部经的重要性无与伦比

法华经讲什么

问题一:法华经到底说了什么? 《法华经》的核心是第二方便品: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qiān)贪嫉妒(jídù),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便不复志求阿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你要明了两重思:一,诸佛出世之本怀。二、一切法都是成佛的妙法,没有大小称的区别,只有众生根性的不同,众生闻法修学,毕竟成佛!!!

问题二:《法华经》讲的是什么?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妙法”意为佛陀所说的教法微妙无上, “莲华”比喻经典的纯洁无瑕。该经产生于公元前后的古印度,后秦鸠摩罗什于公元406年将它译成汉语,共7卷27品,后人增添为7卷28品。另有晋译隋译两种,流传不广,所以古来所谓的《法华经》即专指什译本。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见大正藏第9册。 《法华经》精警形象,极富哲理性与文学性,对禅宗思想、禅悟思维、禅宗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禅宗充分汲取《法华经》精华,并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转换,衍生了睿智灵动的机锋公案,形诸回肠荡气的吟咏。唐代诗人亦充分汲取《法华经》精髓,对形成唐诗丰厚凝重的文化底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法华经》与禅韵诗情交相辉映。 《法华经》以大乘佛教般若理论为基础,集大乘思想之大成,蕴含着极为重要的佛学义理,主要有会通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实思想、诸法性空无所执着的超越思想、人人皆可成佛的佛性论思想等。由于此经义海雄阔,辞畅文雅,颇具文学色彩,所以在整个佛教思想史、佛教文学史上均具有重要价值。自从什译本问世以来,此经在中国一直盛行不衰,成为古来流传最广的几部佛经之一。在总括历朝佛门高僧的四部《高僧传》所列举的讲经、诵经者当中,以讲、诵此经的人数最多;在号称佛法宝藏的敦煌写经中,以此经所占的比重最大;在历史上因诵经而获得神奇感应的故事中,以持诵此经者最多;在所有的经典注解论疏中,也以对此经的注疏为最多。《法华经》对中国文化影响之巨,由此可见一斑。 《法华经》深受禅宗推崇,对禅宗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禅宗与《法华经》有着极其深厚的缘分,或有因听闻《法华经》而得出家者《五灯》卷13《幼璋》, 或有以试《法华经》得剃度者,参《五灯》卷14《道楷》、卷14《清了》、卷16《居讷》。 或有听闻、吟诵《法华经》而得以开悟者,参《五灯》卷5《仲兴》、卷14《法恭》、卷19《袁觉》。 或有以《法华经》印证禅心者《楞伽师资记・僧璨》, 或有以持诵《法华经》为修行要务者,参《五灯》卷2《志言》、卷10《延寿》、卷11《省念》、卷20《自回》。志言有“法华志言”之称,省念有“念法华”之号。 或有刺 *** 写《法华经》以示虔敬者。齐己《送楚云上人往南岳刺血写法华经》:“剥皮刺血诚何苦,欲写灵山九会文。十指沥干终七轴,后来求法更无君。” 诗见《全唐诗》卷846。 虔诚的信仰加速了禅宗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与发挥。禅宗对《法华经》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继承中升华,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这从禅宗对只知机械诵读经文却不明经意的讲经僧之贬斥中可以看出端倪。 参《五灯》卷6《亡名古宿》、卷8《休复》、卷19《清远》,《古尊宿》卷6《睦州》。 禅宗汲取《法华经》精髓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典型的例子是慧能对法达的开示。法达禅师七岁出家,诵《法华经》,进具之后,礼拜六祖,自恃“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头不至地,露出傲慢之色,六祖遂示偈以指出其过:“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闻声,明心号菩萨。”法达听罢,顿时明白了自己 “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的过失,遂向六祖谢罪,并请求六祖开示经中义理。六祖遂告诫他:“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六祖强调人人心中皆有“佛之知见”,人人皆有修行成佛的可能。仅靠诵经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明心见性。六祖还指......

问题三:《妙法莲华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妙法莲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法华经》二十八品共八万余字,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思想也无法深刻领会。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法华经》主要讲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众生,无论三乘五乘,最终皆归于一佛乘,无有余乘。由之而来佛陀对一乘之法的功德赞叹在经文中随处可见,读诵者往往只看到佛对一乘和法华功德的赞叹,却没有注意到一佛乘思想均贯穿其中。第二、本经流通分共有十六品,不但流通品目比其他经文多,且按本迹二门的分法而有两个流通分,失去往常序、正、流通三分法的一般次序,使读诵者无法清楚把握《法华经》全体的格局。有鉴于此,笔者从《法华经》会三归一、开迹显本的要旨出发,对本经的基本架构作一大略概括,按品分科,显明重点,使读诵此经者对法华经能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真正悟解佛说这部经典的一乘妙意,契入佛陀出世的本怀,达到学有所获,修有所证的目的。

问题四:法华经讲什么? 法华经大义:

序品第一 :佛陀放光现瑞,欲说法华。文殊释众疑: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方便品第二(本经的重点):佛告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譬喻品第三:舍利弗听了佛的言说,明了诸佛方便教化之事,佛即为他授记,舍利弗见大众还有疑惑,又再请佛细说,佛便以三车作譬喻,再次显示方便,以引导众生。-----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暗蔽,永尽无余。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暗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着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冤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

问题五:法华经到底讲了什么真谛,为什么散乱心也可以成佛道 法华经为纲,楞严经为目;楞严经为体,法华经为用。两部经一脉相承,可以说是一部经,讲的是一心三藏的真理。真正明白一心三藏,就明白了楞严经说的真真如性,就是入佛知见,散乱心也可以成佛道

问题六:佛当年开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到底有多人退席?不是成佛的法华吗?为什么讲法华经还有人退席? 五千人退席,占的比重不小。在诸多佛经中只有一切佛弟子欢喜踊跃、殷诚谛听的场景,从未出现过有佛弟子退席而佛不阻止的场景,唯独这部《妙法莲华经》中极其稀有的出现了。“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法华经 方便品)” 原因是“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法华经方便品)

舍利佛请法三次,等此五千增上慢弟子退席了之后才正式开演《妙法莲华经》。“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真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法华经方便品)”所以退席了佛也不加阻止。

五千人退席后,佛对大众说了一个秘密,诸佛出世真正的目的就是说法华经佛之知见,小乘、中乘、权教大乘都是方便引导,“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还说“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只有说一佛乘的法华经是真实,别的是方便引导,在《法华经 方便品》有详说。佛还多处强调法华经是诸经之王。增上慢者是很难接受这些的,难解难信,因此退席,佛也不阻止。那时有五千退席,今世若能接受法华真实义,是很难得的,这是我们要在意的地方。

” 五千弟子退席也是释尊预料之中的,因为法华经难解难信,“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而此经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况灭度后!(法华经 法师品)”

“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药王,若有菩萨闻是《法华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新发意菩萨。若声闻人闻是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增上慢者。(法华经 法师品)”

“宿王华,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诸水之中,海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如来所说经中,最为深大・・・・・・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法华经 药王菩萨本事品)“

问题七:法华经里所说成佛法门是什么 具体是什么才可以解脱 很多学法华经的同修是会有这样的问题,感觉用很多篇幅说如何殊胜,却感觉没有提到怎么修行,是什么法门?佛在第二品就说诸佛智慧“难解难入”,舍利弗再三恳求,佛才愿意说。而且五千弟子当众退席了。一直强调难解难信,殊胜无比,第十品又说,“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而此经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况灭度后”。所以说起来石破天惊,是什么呢?

实际上,《法华经》里就没谈修,只是概括讲万法的实相,然后反复强调,秘密在经题就已经揭示,就是华开莲现,花果同时,在明白万法真相,明白什么是佛、明白自己就是佛(穷子喻就是形象说明众生本就是佛)的同时,就已经成就,所以你看《法华经》里,佛说一段法后,无量众生当下成就,证到什么什么,都是当下,没有修,明白了什么自己就是什么。你要说是修也行,那就是修心,不是修行,心是什么,自己就是什么,心明白自己原来是佛,自己就是佛。龙女当下彻悟了,当下成圆满佛,与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还有的弟子领悟到什么就是什么,虽然不能马上成圆满佛,成佛也是一定的了,只是要慢慢圆满自己,故此佛为之授记。你若问是什么法门,没有法门,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后你怎么修都成就,哪怕“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何况你用心去修呢。你就是不修,你还是成佛,我们知道罗罗密行第一,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修行的,“罗罗密行,唯我能知之”,罗罗其实就是没有修的例子,因为罗罗已经明白法华秘髓,明白万法皆是当下一念。实际上,这个道理,藏在《法华经》里,不细心的人,或者依文解义的人不容易捕捉到、体会到,但是在《楞严经》里是明明白白在讲这个道理,楞严是细说,逐渐推导出“一心三藏”的法理,而法华是高度概括、反复肯定如来藏的道理,两部经是相通的,是一部经,所以大德们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如果《法华经》明明白白讲如来藏的法理,像《楞严经》一样的详细明显,恐怕法华经也会像《楞严经》那样更先灭吧。你要问什么法门,也可以说是如来藏心地法门?明白法华楞严,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开悟,悟后进修,提升圆满而已。不开悟而修,就难免盲修瞎练。实际上,《法华经》从一开始,就不断有人成就,法会一开始就不断有人成就,有的人可能看一下经题就明白了,看一下佛显现的神通就悟到了,那是大根器的人,好比舍利佛,很快就明白了。《法华经》里大菩萨来参加法会,经过的国土被一些众生看到了,这些众生都开悟成就了。这些需要大善知识点破,否则怎么看懂《法华经》呢?所以要看印广法师的讲法视频。

师兄应该好好在《楞严经》《法华经》上下功夫,“风起云涌演楞严,石破天惊观法华”。要好好学习印广法师的开示,比如《过五关斩六将证菩提》、《如是我闻真实义》等,还有《楞严经》《法华经》等经典的讲义,土豆、尤酷都有视频

问题八:哪个法师讲的【法华经】简单明了容易理解? 净界法师答:

简单地说就是古人讲的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楞严经》偏重在体性,偏重在空性。虽然我们讲真如是不变性跟随缘性,但是《楞严经》它偏重在那个清净的本体,偏重在从假入空这一部分,让我们找到我们的本性,所谓的明心见性,所谓的开悟,对于广修六度在本经当中讲得很少。

刚开始佛陀在法门当中做了很严重的定义说:修五戒可以成就人道,修十善可以生天,修四谛成就阿罗汉,修六波罗蜜成就菩萨道。到法华会上说,那都是方便说,其实是以心为本。你发菩提心,都是成佛的资粮,没有这种五乘的差别。所以智者大师判教说,在方便的教法、所谓的权教当中是用法门来摄心的。佛陀看这个人还不能了解本性,先用法门来摄持你。等到真实法、开权显实以后,那是以心来摄法,你是发什么心,你修什么法门都跟你的心相应,那是以心做根本。

《楞严经》谈到的心是本体的心,它强调把心带回家,《法华经》的心是从家里面出来,发菩提心广修六度,一个是摄用归体,一个是依体起用。所以我们的修学次第应该先了解《楞严经》,先摄用归体,那么《法华经》是告诉你依体起用,差别在这里。

法华经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法华经最震撼四句、法华经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48cBj0CAA1WUww.html

标签:法华四句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596秒, 内存占用1.78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