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无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2023-09-14  阅读 12  评论 0

摘要:今天给各位分享心外无物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心外无物是什么意思?心外无物,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

今天给各位分享心外无物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心外无物是什么意思?

心外无物,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

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中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发展了陆九渊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所说的“心”。

指最高的本体,如说“心即道,道即天”;也指个人的道德意识,如说“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这比陆九渊所说的个人本心意义广泛。

王阳明心学语录:

1、“凡人智能相去不甚远,胜负之决,不待卜诸临城,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之间。”

王阳明认为,人只要知识储备足够,彼此之间的智能差别并不大,而一旦上了战场,胜负的归属很大程度上看的是谁的心能不能被千变万化的局势所撼动。

心外无物

心外无物,是一种价值存在。

      简单的批之为主观唯心主义,是不了解王阳明这番话出发点所在的,也不要以为价值存在就小,物理存在,客观存在就大。事实上,从哲学的角度上来看,价值存在是包含物理存在的。

      举一个鲜明的例子,我们都知道量子物理学特别有名的一个是思想实验,叫做“薛定谔的猫”,是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来的。

      薛定谔想象的实验是这样的:

      一只猫被封在一个密室里,密室里有食物有毒药。毒药瓶上有一个锤子,锤子由一个电子开关控制,电子开关由放射性原子控制。如果原子核衰变则放出阿尔法粒子,触动电子开关,锤子落下。砸碎毒药品,释放出里面的氢化物气体,猫必死无疑。

      原子核的衰变是随机事件,物理学家所能够精确知道的只是半衰期——衰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如果一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一天,就过一天,该元素就少了一半,再过一天就少了剩下的一半。物理学家却无法知道他在什么时候衰变,上午还是下午。当然,物理学家知道它在上午或下午衰变的几率,也就是猫在上午或者下午死亡的几率。

      如果我们不揭开密室的盖子,根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可以认定猫或者死或者活,如果我们用薛定谔方程来描述这只猫。则只能说,它处于一种活与不活的叠加态。我们只有在揭开盖子的一瞬间才能确切的知道猫是死是活。

      在量子物理环境下,那只猫的生或者是死,取决于观察者的。意识投射,哪怕看它一眼都能决定它的生与死,没有观察者的意识投入。那种客观物理存在,就永远无法确定。

      我们再从逻辑上来看,价值存在同样包含物理存在,我们说宇宙是什么样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一定是我们现在通过科学了解的那个样子的吗?

      亚力士多德的时代,世界是什么样子,大家认为全世界都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到了哥白尼的时代,从地球中心说突破到太阳中心说,从哥白尼的时代再往后倒开普勒三定律。到牛顿三定律,我们知道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再到爱因斯坦带到波尔,再到现在的量子物理学,我们发现我们所了解的我们所以为的宇宙客观存在,都在不停地被超越。

      如果我们所说的客观物理存在,就是我们现在科学所研究的那个样子,那就证明物理学再也不可能超越再也不可能发展了,而人类的科学史告诉我们,未来的科学一定会超越现在的科学。这种逻辑上证明所知的现在的绝对的客观的物理存在,也肯定不是绝对的客观的物理存在,所有的存在都离不开人类意识的参与,这恰恰又证明了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从训诂学角度看,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即万事万物只有人类意识参与时才能明白,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说的存在是一种价值存在,从量子物理学解读,则证明了王阳明心外无物的价值存在是超越物理存在的。从逻辑学也同样可以证明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一种更大境界的存在。

      这一点很重要。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首先悟的是心外无物,这为他的心学奠定了一个庞大坚实的基础。有了心外无物,这个基石,才有后面的知行合一。才有后面的“致良知 ,才有整个心学的大智慧。

      因此一定要搞清楚心外无物的最大本质就是人的一种价值存在,获得这种价值存在之后,人生就有了一个价值支撑,就有了一个价值出发点。其实,这种价值存在也正是儒家一直所提倡的。

    曾有一则新闻,说一个孩子经受不了高考的压力。毫无征兆的走到窗边跳楼自尽。看到这个新闻之后,作为一个老师的我感到很沉痛,寄哀之不幸,又怒其不争。当时正是六月中旬,大学里最后一课,我在课堂上就讲到这件事情,说现在的年轻人一点挫折,一点坎坷,一点压力都经受不了,动不动就寻死觅活,完全意识不到他的生命不止是他一个人的生命,还是他父母的生命,还是他家人的生命,还是他友人的生命,还是他族群的生命。我当时特别感慨就发了几句牢骚说古代的儒家知识分子,年轻人基本上没有自杀的。

      结果我说了这句话之后,有个学生就说老师,端午节刚过。对呀,那时正是六月中旬,端午节刚过,我说古代知识分子没有人自杀,他告诉我端午节刚过,我说你反应挺快啊,咱们俩交流一下。我说屈原怎么死的?学生说自杀的,你不是说没人自杀吗?我又问怎么自杀的?学生说跳江死的,我再问跳的什么江,学生说泊罗江。我继续问泊罗江在哪里啊?在湖南啊,屈原是哪里人,湖北人。好啦,问题来了,湖北人要跳江自杀,为什么不在湖北跳儿跑到湖南呢?湖北没有江吗?当时的楚国是千湖之国,那屈原为什么要跳泊罗江呢?

      答案很简单,沉江以明志。屈原流放沅湘之际,郢都被破,写下《哀郢》,《怀沙》然后沉江以明志,这叫什么?这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呀,不要说屈原了,田横500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500人可以一起横刀自刎,是为一个更高的价值观去死,为了一种价值去死。

      大明灭亡后,江南多少知识分子集体自尽呐,也是为了一种价值去死,这种价值本身就是支撑生命的所在,当需要为了价值殉道的时候,眉头都不皱一下,但是反过来个人的坎坷个人的挫折个人一点点小小的磨难算得了什么呢?

      屈原怎么说?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孟子怎么说?孟子说虽千万人,吾往矣。

      庄子怎么说?庄子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这都是古代先圣的名言啊,很深刻,可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呢,一点点小小的挫折都是大事,为什么缺乏价值的支撑,无法明白生命的价值存在,所有人都怕死,对不对?人类的终极问题是不朽。怎么追求不朽,每个人的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就算你再饱满,放在阳光下,没多久就会被蒸发掉了,这滴水怎么才能不被蒸发掉呢?很简单,放入旁边的长江大河,汇入汪洋大海之中,就永远不会被蒸发掉,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价值存在,你把这滴水放进长江大河就获得了一种价值存在,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心外无物

      有此心外无物人生就可以如何呢?

      就可以从此——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什么意思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意思是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

心外无物是什么?

心外无物是王阳明提出的一个观点。

个人理解心外无物指的是人的行为是由心动,起心动念造成的。举个例子来说吧,比如, 当你看到一个美女,或者帅哥,他或她长得特别漂亮的时候,你就会对他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 会心动,会想用各种办法去接近她,接触他,然后想在他面前尽量表现良好,给他好的印象,然后想尽可能建立起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

之所以会对其产生心动,产生后续一系列的行为,是因为自己动了美色的心。如果如果单从真实一个方面去考虑,不起任何心念的话,无论她美丑,都只是一个人,而没有其他的美丑色彩和后续行为。

再比如一个人,如果你见他的第一感觉,这个人给你的印象比较好,你就愿意会进一步与这个人接触下去,甚至建立友谊。相反,如果这个人给你的第一印象不太好的话,接下来你会不自觉的进行排斥他,挑他的各种毛病,甚至远离他,疏远他。这是因为你的心动了那个从主观意识上出发的好坏标准的那个念头。

心外无物是什么意思

心外无物,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扩展资料:

王阳明“心本体论”典故:

王阳明有一个著名的关于花的段子。有一次,王守仁和友人一起游南镇。此时正是百花盛开的春天,一路上,只见一丛丛艳丽的花树在山间时隐时现,飘来阵阵的芳香。朋友不禁指着岩中花树问:“你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可是这些花树在深山中总是自开自落,和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王守仁回答:“当你没有着到此般花树时,花树与你的心一样处于沉寂之中,无所谓花,也无所谓心;现在你来看此花,此花的颜色才在你心中一时明白起来,可见,这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他的意思是,你没看见花之前,花的存在与否,你既不能肯定,对你来说也不存在任何意义。你现在看到花了,花在鲜艳在你心中留下了印象,让你感到很开心,这时花对你来说,才是存在的,才是有意义的。

王阳明的哲学主体是“心本体论”,也就是说,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脑子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以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什么世界。或者是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阳明

百度百科-心学

如何理解“心外无物”?

“心外无物”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命题,也是中国哲学中最容易被人误解的命题之一。

很多人认为,物就是指物体、物质。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如果物指物体,那“心外无物”就是说人心之外没有物质存在,这不是说胡话吗?显然王阳明并没有这么糊涂。

事实上王阳明说的物,和人们在日常中说的物并不相同。王阳明对于物有明确的解释: 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果意在于孝亲,则孝亲就是一物,意在于忠君,忠君就是一物。

所以王阳明心学中的“物”,就是“意之所在”,翻译成白话就是“人意识的对象”。你此刻的意识观照在什么对象上,那一对象就是物。

如果理解了物的含义,我们就可以明白“南山花树”的故事是什么意思了。

有一天,王阳明的朋友指着南山中一棵开花的树问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说:“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

也就是说,你没看那花时,你是你,花是花,两不相干,花对你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没有成为你的对象。

只有当你看到那花时,花才进入了你的心中,成为你的意识的对象。从此花便在你的世界中占据了一个角落,你的世界有了花,花的世界有了你。

王阳明把物解释为意识的对象,主要还是为了阐释自己的“格物”学说。

朱熹将格物解释为研究客观事物。但是王阳明认为,朱熹的解释是错误的, “格”是“正”的意思,“物”是“意之所在”,因此格物的意思是:当你的意识在一件事情上时,你就堂堂正正地做那件事,让它符合你心中的良知。

心生万物,何止万物,整个大千世界都

是众生想心造出来的!

“心外无物”,“心外无法”,说得对极了!

“一切唯心造!”心没有了,心寂灭了,就

万物皆空。万法皆空。

一,心外无物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对不了解的事物不瞎说、不乱说,被人误解也不解释,清者自清。心理素质好,不容易被外界的事物干扰内心,兼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二,心外无物即心内亦无物!

三,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心外无物所代表的常识也不同。心外无物,常理尚存!人生处处有“学问”。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是明代思想家王明阳先生的心学理论观点。

王明阳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没有“灵明”,天地万物和 社会 人生都将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无,因此才有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的结论。

“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有良知,如果识得“心外无物”之理那将“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重在解释“心”,告知世人做事须合天理,问心无愧,反之,天地万物皆为虚无即“无物”。

心学认为圣贤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为了遏制伪善流行,王明阳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一次,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王阳明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并非指未见花时,花不存在,除了 *** 才会这样认为吧。

未看花时,花与你同归于寂,表示花也有感知体验,你与未相遇时,彼此不在彼此的内心体验中,你对于花来说是无意义的存在,花对于你来说是无意义的存在,所以同归于寂灭。

当你与花相遇,则有相互提醒的作用,所以感觉到花的颜色一时也明白起来,花的生命也苏醒过来,这是二者互相交融的感觉。必须有一方是有感知的生命,才能有基于生命感知一方的相互体验。两块石头,即便叠压,也互相感觉不到对方,因为他们都没有生命,也就没有内心感知。但人与石头也能有基于人的感知的相互体验。

心外无物,是指基于内心能体验到为准,体验不到的,对内心来说,无意义,即可把它等同于寂灭不存在,而并未说它真的不存在。

心外无物,是人基于自己的内心感知,与外物的交往。

交往不到的,就于内心没有体验。凡是不存在于内心体验的,于内心体验无关的,体验范围外的物质,意识会自动湮灭它于内心的存在,不去想它,因为想它是毫无价值的。能感知的物体,都在心中,暂时感知不到的,暂时在心之外。所以,心外无物,并非是僵死的,凡是能入于个人体验的,都会入于心中,不入个人体验的,不相干的,死活于我何干,不管它,随它去,则不入于心中。

所以心外无物,即是拒绝无意义,不相干的事物占据内心,以能达清明之境。

交往到的,各自即时的体验会存留心中。虽有以往的体验,未见,则会空想回忆,则以往的体验会失真,与见到时会不一样,即空想回忆中的以往体验,是固定的,已逝的,静止的,不是活生生变化着的。

所以,王阳明是要讲求鲜活的个人体验,不能僵死地看待事情,不让乱七八糟的东西占据内心。

王阳明不是唯心者,他是基于个人感知体验的提升,以便有功效于外界的方法论者。

心外无物:一切法由心生,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物由心生,所以说心外无物。物外无心。

主体存在才是万物意义的支点!

“心外无物”是陆王心学的观点。

首先要理解“心即理”。

儒家孟子有重视“心”的传统,孟子的四心之说“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四心是孟子人性善的根源。

陆九渊接过孟子的思路,提出同心同理说,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相同的,都是同一个理。

“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

每个人的心都具有的普遍性,成为一个充塞宇宙的永恒之心。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理不在心外,与心是现实同一的。

其次,又“心即理”出发,把心本论贯彻到底,提出了“心外无物”的命题。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把宇宙存在的价值纳入到“吾心”之中, 万事万物之理皆具于人心之中,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皆是由人心所关照,万事万物存在的意义也是由人心论断。

《传习录》“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所谓“ 心外无物”不是说具体的客观事物只存在人的心中,而是它们被人观照时,被人看时,才会“一时明白起来”,才会显示存在的状态和意义。心是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返身内求,外在世界尽管还在那里,但毫无意义可言。

这里的“心”不是一团血肉,而是指人的内在意识,人的知觉灵明。人的心(灵明)是与天地万物同体的。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

没有我的心,就没有价值判断和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我的心,我的灵明只有在与天地万物感应时,才会呈现出来。

超越生死方明白真正的心外无物。否则只是想象、猜测、思想而已。

所谓的心并不是心,只是取名为心。

一般的心指的是假心----思想(念头、精神、意识、欲求、理想、憧憬、想象、观念、概念、定义、判断、分别……)。

佛教的“万法唯心”的“心”与一般的心完全不同,唯有开悟、觉醒才明白,此“心”不能传递、表达,超越言辞,只可领悟。

所以,把佛法归结为唯心主义是天大的误解,是邪见而已。

物质主义者无法真正明白、理解佛经中的“万法唯心”的“心”。唯物主义思想是其明白、理解的障碍!

“心外无物”其实就是“万法唯心”的换汤不换药的说法,异曲同工。

放下“物质主义”、“唯心主义”、“钱权主义”等等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假心),才真正的明白什么是“心外无物”、“万法唯心”!

这“心”即佛,即当下,即不二,即圆满自在,即极乐,即智慧,即和谐,即永恒,即完美,即中道,即中庸,即至诚至善至情,即存在之源,即上帝,即真主,即慈悲,即良知,即妙明真心,即道,即超越矛盾,即超越生死……

心外无物乃心外有物,无能生有,心中承载万物自然心外无物,强调静心内省。我的浅见

心外无物,就是心不受外在物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活在超然物外,心无挂碍,自在逍遥的思想境界里!道理一说,大家就很容易明白啦!如何做到才需要真功夫!

想要做到真正的心外无物,就是外在的物资生活和环境不能影响您的心境。也可以这样说,有形的物资世界影响不了您无形的精神世界了!您内在的精神世界非常的饱满,独立和自由了!您所有的感觉和体验不在依赖外在的物资有形世界了!例如,您想体验开心快乐的美好感觉,您并不需要得到别人的赞美,或得到外在有形世界实实在在的物资好处,您才会开心快乐起来!您的快乐不在依附于外在的物资和别人的奖赏上了!您的快乐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本体,也就是说,您就是快乐本身,快乐就是您,您就是快乐!您想快乐,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开心快乐起来,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您和快乐是一体的,开心快乐是您最自然和本真的流露。

快乐不是从客体物资上,或别人那里得到的快乐和满足。您发现快乐是如此的简单,所以人们常常说,大道至简!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却经历千辛万苦之后,因为得到那一点物资或别人的赞扬而去快乐!这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这只是在证明自己而已!只有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人,才需用外在的成就和物资来证明自己。只有内心空虚不充实的人,才需要外在的物资世界或别人的赞美来填补和充实。内心强大和精神世界饱满的人,他始终和快乐浑然一体,内心世界无论遇到何种境遇,他都是逍遥自在的。例如,古代的庄子,无论过着多么清贫的物资生活,都不能影响到他内心深处快乐源泉的流动!

想要做到心外无物,最高境界就是要达到天人合一,万物一体。这样你的内心在也没有占有和控制外在世界的念头了!物我两忘,浑然一体,天地之间,皆是逍遥自在!

心外无物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心外无物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533Bj0FBQRQUAQ.html

标签:无物无事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449秒, 内存占用1.78 MB, 访问数据库17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