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菊隐(焦菊隐文集)

 2023-09-19  阅读 7  评论 0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焦菊隐,以及焦菊隐文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2月28日这天发生过什么大事?● 2月28日是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的生日。马连良在京剧表演艺术中,全面运用唱、念、做、舞等综合艺术手段,创立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马派”老生表演艺术。他的主要演出剧有《群英会》、《甘露寺》、《四进士》等。 ● 1919年2月28日,阿富汗国王阿曼努拉宣布阿富汗独立。阿富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焦菊隐,以及焦菊隐文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2月28日这天发生过什么大事?

● 2月28日是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的生日。马连良在京剧表演艺术中,全面运用唱、念、做、舞等综合艺术手段,创立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马派”老生表演艺术。他的主要演出剧有《群英会》、《甘露寺》、《四进士》等。 ● 1919年2月28日,阿富汗国王阿曼努拉宣布阿富汗独立。阿富汗于18世纪中叶形成为一个国家;战略地位重要。在19世纪是英国帝国主义和沙俄角逐的场所。1838年至1919年英国侵入并发动三次侵略战争。在阿富汗人民的坚决抵抗下,英国被迫同阿富汗签订停战协定,承认阿富汗独立。1979年12月苏联出兵入侵阿富汗,遭到了阿富汗人民的英勇抵抗。 ● 1972年2月28日美国发射宇宙飞船“先锋10”号上安装了精密仪器和摄影机,准备在木星上拍摄照片并 *** 回地球。“先锋10”号经过21个月的太空飞行,在1973年12月靠近木星。飞行器向地球发回了数以千计的木星照片。 ● 2月28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77~846)的生日。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出身于贫苦家庭。他的诗尖锐地揭露政治黑暗,反映出人民的疾苦。他的诗词语言通俗易懂。在文学创作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他写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流传后世,为历代人民所喜爱。 ● 1972年2月28日,《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发表。公报指出: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方面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 *** 是中国的唯一合法 *** ”,“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 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美国方面声明“在台湾海峡两边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 *** 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队设施的最终目标”。● 2月28日是台湾人民反抗 *** 反动统治的“二·二八起义”纪念日。1947年2月27日, *** 军警在台北屠杀了为减税请愿的商贩。2月28日,台北市民罢市、 *** 请愿,又遭到 *** 当局的镇压,激起了全省人民的愤怒,爆发了大规模武装起义,几天之内控制了台湾大部分地区。 *** *** 调集大批军警血腥镇压,杀害群众达3万多人。到了3月13日,起义失败。这次起义是台湾人民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它得到全国人民的声援和支持,对当时祖国解放事业起了配合作用。 ● 1975年2月28日,戏剧家焦菊隐受“四人帮”迫害逝世。焦菊隐,天津人。1930年创办中华戏曲学校,任校长。1935年留学法国。归国后,先后在四川、北平等地从事戏剧教育、导演和译著工作,并创办北平艺术馆。导演《 *** 》,翻译出版聂米罗维奇一丹钦柯的《文艺·戏剧·生活》和《契河夫戏剧集》等著作。建国后,历任北京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兼总导演等职。曾导演《龙须沟》。《明朗的天》、《耶戈尔·布雷乔夫》、《茶馆》、《虎符》、《蔡文姬》、《武则天》、《胆剑篇》等话剧。在导演艺术上勇于探索,创造性地吸收和运用戏曲艺术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独特风格。 ● 1975年2月28日,世界各地文化中心都在庆祝意大利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诞辰500周年,但在他的艺术创作所在地——佛罗伦萨却例外。佛罗伦萨至今仍保留着这位艺术大师的许多杰作,但这座古城却没有安排刻上他的生辰日期。罗马也没有这样做。米开朗基罗在罗马创作了大量传世绝作,包括西斯廷教堂顶以及摩西塑雕。 ● 1999年2月28日,著名作家冰心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红灯记李奶奶的扮演者叫什么名字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弟子,《红灯记》李奶奶的扮演者高玉倩老师于12月23日凌晨2:47仙逝。享年92岁。

高玉倩,1927年出生,北京人,原名高晨。京剧旦角,原工花旦,改工老旦。先后师从王瑶卿、于连泉、韩世昌、雪艳琴、欧阳予倩、程玉箐等。中华戏校解散后,曾受李少春提携,搭入该班演出。

1947年,加入焦菊隐主办的北平艺术馆中华戏校校友剧团,演出新平剧。1950年加入新中国实验京剧团,后改为中国京剧院。她的嗓音高亮,富有激情,参演了许多部戏曲和影视剧节目。在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扮演李奶奶,非常出色,是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演员之一。

高玉倩曾说:“一出现代京剧《红灯记》整个改变了我的艺术人生。”当年高玉倩在中国京剧院演旦角。1964年,剧院导演阿甲给了她《红灯记》的剧本,她从头到尾细读,读着读着眼泪就下来了,觉得这真是出情节感人、催人奋进的好戏,但并没想到自己在这个戏里演什么角色。

龙须沟作者

《龙须沟》的作者是老舍。

《龙须沟》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原本是为配合时事和政策宣传而创作的戏剧,是一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颂歌。剧作完成于1950年,1951年2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焦菊隐导演。

话剧内容:

《龙须沟》描写了北京一个小杂院4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表现了新旧时代两重天的巨大变化。《龙须沟》剧中塑造了程疯子、王大妈、娘子、丁四嫂等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程疯子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解放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前后的不同命运,体现了人民 *** 为人民的中心思想以及人民对党对 *** 的拥护和热爱。治理龙须沟惊动了整个北京城的老百姓。当时北京刚刚解放,好多人不了解 *** 是怎么回事。通过这件事,老百姓了解了 *** 。社会各界人士对治理龙须沟也予以广泛关注。通过龙须沟治理,使百姓认为新 *** 是为人民除污去害。 *** 不像先前的反动统治者那么只管给达官贵人修路盖楼房,也不那么只管修整通衡大路,粉饰太平,而是先找最迫切的事情做。尽管龙须沟是在偏僻的地方, *** 并不因其偏僻而忽视。这因为是人民 *** ,所以真给人民服务。

话剧点评:

1、该剧通过叙述日常生活的小事反映大时代,以市民社会人物的日常言行和家长里短中所体现出的味道,表现生活的真实。

2、该剧是一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颂歌,它以主人公程疯子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解放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前后的不同命运以及他们对党对 *** 的拥护和热爱。

3、该剧原本是为配合时事和政策宣传而创作的戏剧 ,却通过叙述日常生活的小事反映大时代,以市民社会人物的日常言行和家长里短中所体现出的味道, 表现生活的真实。

4、《龙须沟》以人民 *** 改造龙须沟为背景,以大杂院里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表达新旧社会对照的主题。新时期,剧作家李龙云创作话剧《小井胡同》,新世纪他又捧出剧本《万家灯火》,均聚焦龙须沟地区居民的市井生活与人事变迁,既是向他所钟爱的老舍先生的致敬,也是对他生于兹长于兹的北京南城的抒怀。70年来,龙须沟地区旧貌换新颜的时代巨变,呈现在两代剧作家的笔下,更闪耀在老百姓的生活中。

《龙须沟》创作的背后故事:

1949年,刚刚从美国回到北京的老舍,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情,深入到北京南城体验生活,在了解了底层民情之后,创作了三幕话剧《龙须沟》。1951年2月,《龙须沟》首演,轰动京城,连演55场。演出该剧的是当时还是歌剧、话剧、舞蹈等综合性艺术团体的“老人艺”,这也是人艺成立之初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原创话剧。

1951年春,《龙须沟》进入 *** 怀仁堂,为 *** 主席演出。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北京看的第一部话剧作品。因为《龙须沟》的巨大影响力,北京市人民 *** 于1951年12月授予老舍先生“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老舍也是从1949年至今唯一获得这个称号的艺术家。

一年多后的1952年6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建议和关心下,中国第一个专业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正式成立。《龙须沟》由此成为北京人艺的奠基之作。

同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话剧原班人马主演的电影《龙须沟》上映,当年仅23岁的于是之扮演的程疯子成为中国戏剧史和电影史上难以逾越的经典形象。“先有《龙须沟》,后有北京人艺”。回望新中国的演剧史,话剧《龙须沟》是不可逾越的里程碑式作品。它是老舍和焦菊隐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并合作的第一个戏,更奠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剧风格。

《龙须沟》开辟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对北京人艺乃至中国话剧,产生了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迄今依然。

老舍创作的话剧《龙须沟》,取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老北京的底层人民生活,反映了北京南城一个贫民区的变化,是对旧社会的控诉和对新社会的歌颂。《龙须沟》首演于1951年2月1日,恰逢北京和平解放两周年。而老舍的创作大约从上一年的夏天就已经开始了。

1950年7月14日,周恩来总理宴请从美国回来的老舍,鼓励他多为人民而进行创作,多写他自己所熟悉的北京,多写北京解放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老舍当时便表示要以北京龙须沟的变迁为题材写一个话剧,通过新旧社会对比来歌颂 *** 、毛主席和人民 *** 。并表示已约好在第二天就去龙须沟实地采访,周恩来连声说:“对,对,一定要去,等着看你的新戏。”

龙须沟曾是北京南城的一条臭水沟,就在今天天坛北门附近的金鱼池。当时的龙须沟垃圾满地,恶臭不断,居住了很多从外地逃荒来的底层人民,也有一些本地居民。

1950年春,北京市人民 *** 决定修龙须沟。老舍的创作触动也正源于此。

第二天,老舍就和当时的北京人艺院长李伯钊等人一起来到龙须沟实地采访,到工地去看修建工程,为创作《龙须沟》收集素材。但由于老舍的腿病严重,不能经常出门实地踏访。于是,老人艺派出了年轻人林斤澜,由他去龙须沟实地采访,收集素材,供老舍先生创作使用。在仔细阅读了修建龙须沟的文件并结合实地考察后,老舍经历了长达半个月的构思,他回忆说:“在这苦闷的半个月中,时时有一座小杂院呈现在我眼前,那是我到龙须沟去的时候,看见的一个小杂院——院子很小,屋子很小很低很破,窗前晒着湿漉漉的破衣与破被,有两三个妇女在院中工作;这些,我都一一看全,因为院墙已经塌倒,毫无障碍。灵机一动,我抓住了这个小杂院,就教它作我的舞台吧!”

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老舍写出三幕话剧《龙须沟》。剧种讲述了在龙须沟沟沿的一个小杂院里,住着四家人,老舍通过塑造了程疯子、程娘子、丁四嫂等众多性格各异的小人物,通过他们的命运变化,反映了新社会的巨变。

剧本完成后,北京人艺院长李伯钊邀请了当时还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和外语系主任的焦菊隐担任导演。焦菊隐是留学法国的博士,从青年时代起就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1930年创办了“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并任校长,也是把《哈姆雷特》等莎士比亚戏剧搬上中国舞台的第一人。收到人艺的邀请后,焦菊隐隐隐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有机会可以在中国进行艺术实践,建立一个像莫斯科剧院那样的中国话剧院。他辞掉了在北师大的工作,放弃了大学教授的安稳工作,专心来人艺排戏。《龙须沟》是焦菊隐在人艺排的第一部作品,也让他正式走上了导演的艺术生涯。排演之初,老舍的剧本曾面临缺乏“戏剧性”的争议。但是,焦菊隐却从老舍的剧本中看到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契诃夫,他读过剧本之后曾经感叹:“老舍先生以鬼斧神工的手笔,只用三言两语,就能把一个人物的性格和他的思想与情感刻画得生动。”那时候,老人艺剧院刚刚成立不久,演员队伍可以说是一支杂牌军。他们各自所走过的艺术道路不同,各有自己的演剧习惯,因此,如何统一其创作方法,是焦菊隐遇到的第一大困难。他只提出一个要求:演员必须体验生活。焦菊隐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体系为基础,围绕着在舞台上“表现真实的生活”这个中心来进行导演构思。在他的要求下,导演带头,剧组全体人员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深入到龙须沟去体验生活。演员们每天去和当地居民谈心,记笔记。有时还赶上了大暴雨,在还未完全修好的龙须沟周围,淌着漫出的臭水深一脚浅一脚地待到后半夜。焦菊隐发动演员根据体验生活的心得,给剧本提意见。老舍的剧本被改动了70多处。改动的主要是台词,人物没有动。老舍后来说:“这本戏写起来很快。我差不多是一口气写完了三幕的。这,可就难免这里那里有些漏洞:经焦先生费心东安一个锯子,西补一点油灰,它才成为完整的器皿。”

这些实地体验的经历,最终都被他们在舞台上一一鲜明地呈现了出来。那一个个极其鲜活的人物,在舞台上流淌着现实生活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首轮连演55场的《龙须沟》一时风靡北京,被拍成电影后更是在全国收获了巨大的反响。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龙须沟》的艺术影响力从未散去,程疯子、丁四嫂这些形象扎根在几代观众心间,令人难忘。

作为北京人艺的奠基之作,以此剧为开端,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和地道的京味儿,北京人艺独树一帜的演剧风格初步奠定。在其后的六十多年中,人艺始终遵循着《龙须沟》开启的现实主义戏剧道路不断前进。而焦菊隐导演,也由该剧开始了话剧民族化的探索。1953年,北京人艺再度重排此剧,顺应当时的形势做了修改。但在此后长达56年的时间里,《龙须沟》因其过强的历史与时代色彩,未曾再与观众们见过面。直到2009年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北京人艺再度重排了《龙须沟》。老艺术家顾威执导,杨立新出演程疯子。时隔了56年,《龙须沟》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老舍先生思想。2012年,北京人艺成立六十周年系列展演,《龙须沟》作为开篇之作再度隆重上演。

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此后三年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英国的教书生涯使老舍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

1936年9月创作出《骆驼祥子》,引起文坛轰动,后成其代表作。

1936年,辞去山东大学教授一职专心从事写作。9月,《骆驼祥子》在《宇宙风》连载,1939年该书由人间书屋正式发行。

1966年,文革中不忍屈辱,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焦菊隐,中国话剧的殉道者 殉道体现在哪些方面

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2007年北京人艺推出了两本图文并茂的“经典人物”传记,一本是《焦菊隐》,一本是《于是之》。《焦菊隐传记》的撰稿人之一就是他的爱女焦世宏。翻开这本书,就被一段写得既痛切又深切又真切的文字打动了:“焦菊隐并不是一个完人,时至今日,人们私下里评论他时,也是毁誉参半。他一生都没有学会圆滑,学会世故,学会宽容。在他身后,他的刚直为他赢得了众多人的敬重;而在他生前,他的刚愎却给他带来无尽的麻烦。他常常在不适合的时间地点,随意抛洒自己的真性情,展示自己的桀骜与不驯,或许,正是这种真性情,使他能发出不同于别人的声音?他从不依附于任何人,也从不仰视某某权威,或许,正是这种独立精神,令其闪现出思想的亮色?追溯焦菊隐走过的路,似乎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耐人寻味的样本。他一生虽然结过三次婚,也有很多情人,但只有一个是他的更爱,他爱得那么执着,那么投入,那么深沉、狂热、细致、永恒,直至最后献出了全部财产和生命。这个更爱就是‘戏’。而那个能创造出至真至美的舞台,才是他精神最后的归宿!”

性格决定命运

面对如此桀骜不驯地保持自己艺术理念的焦菊隐,我能这样遐想:焦菊隐莫非就是中国戏剧界的陈寅恪?

而让人毁誉参半的焦菊隐,我也想到一位革命哲人讲过的关于老鹰与鸡的比喻:老鹰也许有时飞得比鸡还低,但鸡永远飞不到鹰的高度。

焦菊隐这头雄鹰的最后一次的“一飞冲天”,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北京人艺演了一出很“革命”的戏,破例让早被打入另册的焦菊隐也去看了,以期他说几句好话,但焦菊隐不顾及自己的“待罪之身”,毫不客气地给这戏下了判词:“政治上刚及格,艺术上只能给20分。”这掷地有声的十几个字,是焦菊隐“桀骜不驯”的真性情与“艺术至上”的真追求的最后的也是最耀眼的一次闪光。

焦菊隐桀骜不驯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苦多于欣喜的戏剧人生;而他的近乎“艺术至上”的执着,则由于他的剧院总导演的地位,而投影到了北京人艺的艺术品格上。

曹禺院长在总结北京人艺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经验时,指出了北京人艺的艺术精神:“艺术家们对戏剧艺术的痴迷热爱,对戏剧艺术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治艺精神。”这岂不是在给这个“艺术家们”群体的代表人物——北京人艺总导演焦菊隐作艺术鉴定吗?所以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曹禺院长在1995年给《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作序时的所言:“对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创立,焦菊隐总导演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的。”

“像殉道的教士一样

走进北京人艺”

翻开“焦菊隐年表”,1943年焦先生在失业之后的贫病交加中手不停挥地翻译俄国大戏剧家丹钦科的《回忆录》(即《文艺·戏剧·生活》)最令我感动。这让我想起了《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现在再读焦先生当年写的译后记心里还无法平静:

“……晨曦之前,瞪着东北方的一颗大星……我那因侮辱、欺凌、狡诈而受到的苦痛,就更加剧烈起来。在这时,太阳召唤着我,艺术召唤着我,丹钦科召唤着我,我唯一的安慰,只有从早晨到黄昏,手不停挥地翻译这一本《回忆录》……我从此可以不再偷火,我可以公然地把火搬到伟大的中国的大地上来了!……每次读到《海鸥》经丹钦科的演出而成功的叙述,欣悦和伤感就必然交迫着我的心酸一次。”

三年之后的1946年,焦菊隐又写了一篇纪念丹钦科的文章,文章最后说:“纪念丹钦科,我们必须学习丹钦科的精神。他对创造新的戏剧艺术的热忱,像殉道的教士一样,他以终身的时间和精力,去实现这个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一生以战斗的态度,去击溃一切压迫、侮辱、困难和危险……然而,我们是否因为这个感召而下了决心,也要以八十年的时间去实现中国的新戏剧艺术的理想呢?”

我为什么要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引述焦菊隐在1943年写的翻译丹钦科《回忆录》的译后记,和1946年写的纪念丹钦科的文稿呢?那是因为我认为这能够说明焦菊隐为什么在六十年前的1952年,下决心作出那个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人生抉择:辞去安逸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职,应邀参与分明将遇到极大挑战的创建北京人艺的工作?为什么要与曹禺、欧阳山尊、赵启扬一起效法丹钦科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半个世纪前为了创建莫斯科艺术剧院而长谈十八个小时的经验,而且提出“要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设成像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的剧院”……

而且,也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在离开北京师范大学时,在写给音乐戏剧系的同学们的告别信中,焦菊隐会说出这样的话:“我如果想走一条舒服的路,不如在这里教书,当教授。办一个剧院,办一个中国式的自己的剧院,没有人给我一套现成的东西。这也许是一条痛苦多于快乐的路,但是,我还是要决定走下去,因为那是我多年的梦想,也曾是很多前辈的理想。它只有在今天才能成为现实,至于荣辱成败,由别人去判断吧……”

焦菊隐是像丹钦科那样,怀着“创造新的戏剧艺术的热忱”“像殉道的教士一样”走进了北京人艺。F107

台前幕后

于是之练“兰花指”

梁秉堃

在话剧龙须沟里,于是之扮演的程疯子在整个戏里,左手不断出现一种“准兰花指”手势,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边有个小故事:

当年,排练《龙须沟》以前,按照导演焦菊隐的要求,全体演职员都要深入到龙须沟居民区去体验生活三个月,于是之自然也不例外。在深入生活当中,于是之逐渐接触一些老的曲艺演员,唱单弦的演员,并且发现他们的左手都有一个习惯手势就是“准兰花指”。因为他们在长年的演出当中要用手敲打八角鼓,即左手拿鼓,右手敲鼓,在单弦乐曲的伴奏下边敲边唱。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在生活中,即使是不用八角鼓的情况下,左手也如同拿着鼓一样做“准兰花指”状。于是之捕捉到这个有职业特点的典型动作,很是兴奋,忙向焦先生作了汇报。焦先生听了以后,首先对这个发现给予肯定,其次问准备怎么来使用?于是之表示要把“准兰花指”的手势,直接用到程疯子的某一段戏和某一句台词里。焦先生想了想,摇头说:“不能这样使用!你应当把这个典型性的外部动作,孤立地练习,练习,不断地练习,在反复的模仿中,你会体会到程疯子当时所以这样动作的内在动机,也就是他的思想感情。然后在排练场里,你要忘掉这个动作,只要你情绪掌握对了,这个动作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于是之听过以后,觉得茅塞顿开,就完全按照导演的要求去做了,当戏正式演出以后,剧场的效果很好,主要是这个手势对于刻画人物十分有利。

举个例子来说,程疯子在第三幕龙须沟已经修好以后,有一段异常兴奋地向老街坊们述说光明未来的台词:“您们可别小看我和二嘎子爷儿俩,我们爷儿俩甭坐到一块儿,坐到一块儿就讨论问题儿!……您们听着呀,就拿刚才的事说吧!我说:嘎子,你看,现在咱们这儿有新沟、旧沟两条沟,一前一后夹住了咱们的院子。新沟是暗沟,管子已经都安好了,早已完了工,上面还修好了一条平平正正的马路。二嘎子说,那旧沟也嘁哩喀嚓填好了,也还修了一条马路哪。我就说,咱们房前房后,这么一来,就有两条马路啦。我问二嘎子,马路已然修好了,该怎么办吧?四嫂子,二嘎子可真聪明啊。他说:该种树!他问我:疯大爷,种什么树?我说:种柳树——垂杨柳——美呀!二嘎子说:呸!他说:得种桃树,赶明儿好吃大蜜桃啊!您们瞧二嘎子够多聪明!”在这段台词里,于是之多次使用了“准兰花指”的手势,几乎是等到了喜悦情绪一来就出现,程疯子笑,其他人物笑,观众也都跟着笑,因而让台词得到了很好的烘托和渲染,让一个得到新生的、兴高采烈的人物,生动又鲜明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作者简介

童道明 戏剧评论家,江苏张家港人。1960年肄业于莫斯科大学文学系语言文学专业。1963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任研究员。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论文集《他山集》,专著《戏剧笔记》,随笔、散文集《惜别樱桃园》等,并另有多种译著。

焦菊隐结过几次婚

结过三次婚。

焦菊隐(1905年12月11日~1975年2月28日),中国戏剧家和翻译家,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创建人和艺术上的奠基人之一。1905年12月11日出生于天津,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1930年创办了“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并任校长,致力于中国戏曲研究及教学改革。1935年至1938年留学法国,曾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到祖国,从事戏剧教学和导演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1952年起,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导演总导演和艺术委员会主任。

焦菊隐的生平

焦菊隐,导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奠基者之一。生于1905年,卒于1975年,原名承志,笔名居颖、居尹、亮俦,艺名菊影,后改菊隐。

他早年热衷于散文诗的写作,组织绿波社等文学团体。1928年燕京大学毕业前夕,曾和熊佛西组织了《蟋蟀》的演出。大学毕业后先后任北平市立二中校长、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英国小说作品讲师等。1931年参加筹办北平戏曲专科学校(后改名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为第一任校长,对戏曲教育进行了改革,如实行男女合校体制,在戏曲和音乐传统专业课程以外,设置中文、中外史地、中国戏剧史及西洋音乐原理等课程,并对原有的传统课程提出了革新的要求,为京剧界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1935年秋留学法国,193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教于广西大学文法学院,其间曾应“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西南支部”的邀请,担任《三兄弟》的导演顾问,还曾为国防艺术社导演曹禺剧作《雷雨》和阿英剧作《明末遗恨》等,并和欧阳予倩一起参加了桂剧的改革,为著名桂剧演员尹羲改编了《雁门关》,写了一系列关于旧剧改革的文章。1942年初去四川江安,任教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在中国第一个把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搬上舞台。同年年底至重庆,翻译了高尔基的《未完成的三部曲》、贝拉·巴拉兹的《安魂曲》、聂米罗维奇·丹钦科的《文艺·戏剧·生活》、左拉的长篇小说《娜娜》、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和《樱桃园》等,还撰写了《论戏剧批评》等专论。抗战胜利后,任教于北平师范大学英语系,并导演了《 *** 》。1947年底创办北平艺术馆,导演了话剧《上海屋檐下》(夏衍编剧)、京剧《桃花扇》(欧阳予倩编剧),1948年北平艺术馆被迫解散。焦菊隐又筹建校友剧团,把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为京剧《铸情记》,由翁偶虹导演,还撰写了《戏剧运动在今天》等论文。1949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西语系主任,1950年导演了老舍的话剧《龙须沟》,以完美的舞台艺术形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展示了现实主义舞台艺术的魅力。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改组成为专业话剧院,曹禺任院长,焦菊隐任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和艺术委员会主任。建院初期,焦菊隐相继导演了《龙须沟》、《明朗的天》(曹禺编剧)等剧。1956年通过《虎符》的排练进一步探索话剧向戏曲学习和舞台艺术民族化的道路。1958年导演了老舍的名剧《茶馆》和话剧《智取威虎山》。此后一戏一格地导演了《蔡文姬》、《三块钱国币》、《星火燎原》、《胆剑篇》、《武则天》、《关汉卿》,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原则融汇于自己的导演创造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导演学派。主要戏剧论著有《焦菊隐戏剧论文集》、《焦菊隐戏剧散论》等。 同时,写作了一系列关于旧剧改革的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曾担任过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全国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的常务理事兼艺术委员会主任,第二、三、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焦菊隐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焦菊隐文集、焦菊隐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585Bj0EAgZSUQQ.html

标签:文集焦菊隐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458秒, 内存占用1.78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