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变(土木之变成泪别)

 2023-09-06  阅读 14  评论 0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土木之变,以及土木之变成泪别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土木之变”发生在哪一年?明正统初年,宦官王振利用英宗年幼,专断朝政,扩张势力,一时权倾朝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刺太师也先率军进攻大同。王振一心欲出兵扬威,于是胁持英宗,率50万大军往大同迎战。八月初,明军进至大同时,也先已率军退走。王振本欲进兵,却在听到其他明军败北的消息后害怕起来,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土木之变,以及土木之变成泪别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土木之变”发生在哪一年?

明正统初年,宦官王振利用英宗年幼,专断朝政,扩张势力,一时权倾朝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刺太师也先率军进攻大同。王振一心欲出兵扬威,于是胁持英宗,率50万大军往大同迎战。八月初,明军进至大同时,也先已率军退走。王振本欲进兵,却在听到其他明军败北的消息后害怕起来,急忙下令班师回京。开始,王振欲经紫荆关回京,想让皇帝经过他的家乡蔚州(今河北蔚县),以显 *** 势。但大军前进40里后,又突然觉得大军经过会损坏他的田园,于是改变命令,转而由北路经宣府(今河北宣化)由居庸关回师。

本已撤军北归的也先,闻明军突然回师,遂率军突破长城,反扑过来。十四日,明军沿驿路退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沙城东南,是由京师至宣府、大同的重要驿站)时,因王振等待其运送他沿途收刮来的财物的千余辆辎重车,而未能及时人据相距仅20里的怀来城。黄昏时分,也先军追来,控制了土木堡周围的各要点。明军掘地二丈无水,而堡南15里处的河流已为瓦刺军控制,军心因此而动摇。也先指挥军队乘夜发起攻击,明军战不能胜,又饥渴难忍,至天明时已疲惫不堪。也先见一时难以取胜,便令军队稍退,派使诡称议和。英宗于是派两个人前去谈判。王振误以为和谈将成,竟下令移营就水。饥渴难当的明军将士闻令,急忙向南奔跑,阵势大乱。也先乘机挥军从四面攻击,大败明军。混战中,明英宗被俘,英国公张辅等50名随从大臣均死于乱军之中。护卫将军樊忠激于义愤,击杀王振,而后冲入敌阵,杀数十人后壮烈殉国。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土木驿因此而广为人知,成为宦官专权误国、误军的见证。

什么是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又作“土木堡之变”、“土木之役”。明初,蒙古地区分鞑靼、瓦剌、兀良哈三大部,英宗正统年间,瓦剌部统一蒙古各部。正统四年(1449年),瓦剌部首领也先大举进攻明朝。此时明英宗昏庸腐朽,宦官王振掌军政大权,不顾朝中大臣如兵部侍郎于谦等人反对,怂恿英宗御驾亲征。七月,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五十万大军出征。八月至山西大同,闻前线战败消息后,王振决定回师。退至离河北怀来县城尚有二十余里的土木堡时被也先率军包围,军队死伤惨重,王振被杀,英宗被也先俘去,史称“土木之变”。“土木之变”使明朝国力受到严重削弱,成为明朝由前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

土木之变是什么事件? *** 明朝历史上的土木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路线图

土木之变是什么事件

土木之变也叫土木堡之变,是指发生在公元1449年(即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伐瓦剌的惨败事件。

公元1449年6月,蒙古瓦剌部落大肆进犯明朝边境。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一再撺掇下,决意率兵亲征瓦剌。大部队行至大同的时候,前线不断传来明军战败的消息。宦官王振决定班师回朝,孰料天不遂人愿,王振军队在回退至土木堡时遭到瓦剌首领也先围攻。一番争斗之后,明军惨败,王振被杀,大约66名朝廷重臣也惨死其中,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掳走。历史上将这一事件称为“土木之变”或“土木堡之变”。

1449年7月17日,明英宗朱祁镇、王振与随行的文武大臣率数十万大军从北京出发,儿戏般的地开始了亲征。由于准备极不充分,一路之上,“士兵乏粮,僵尸满路”,没等作战便开始严重减员,随行的文武官员纷纷上书劝止前行。王振为这场亲征的始作俑者,对于随行官员劝退这事儿自然是不能同意的,纷纷呵斥前来劝退的官员。

瓦剌首领也先得知明英宗大军赶来,于是佯装撤退,引诱明军深入,打算一举将其消灭。这时,太监郭敬赶到,报告了明军惨败的消息,明英宗吓破了胆儿,打算撤退 *** 京。也许,一开始的亲征并非出自明英宗的本意,大概是被王振怂恿而来的。

这时选择撤退,有两条路线,北路和南路,北路极易遭到瓦剌军队的侧面攻击,非常危险,所以明英宗选择了路途较远的南路。也先见到明军撤退,率军3万一路尾随明军,打算寻找合适的时机一举歼杀。

几十万大军在明英宗、王振胡乱的指挥下越来越混乱,士兵疲弊不堪。八月初十到达宣府时,也先兵马追到,恭顺侯吴克忠任殿军抵御,兵败战死。之后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4万人出战,结局也不容乐观。

骁勇的瓦剌军看到明军不堪一击,胆气顿壮,准备开展决战。

8月14日,英宗大军退到土木堡,这里仅离怀来20里。次日,也先率军赶到,为了争取时间,他身边只有先头部队2万骑兵,但仍然迅速占据桑干河,阿剌知院的数万骑兵也全部赶来支援,埋伏于附近,将明军包围。

瓦剌首领也先深谙战争之道,明军作战能力不怎么样,但是胜在数量庞大。于是,也先假装议和,将明英宗军队内的金银珠宝全部骗到手之后,佯装撤退。被也先军队围困多日的明军得知解围之后,心里落了个大石头。这场闹剧的始作俑者王振眼看着瓦剌部队离开,立即下令全军撤退。心惊胆战之余的明军,得到开拔的命令,明军行列大乱,士兵争先奔逃。

趁着明军大乱之际,也先率领瓦剌部队四面攻击,混乱的明军一路溃败,损失过半,御驾亲征的朱祁镇也在这场战乱中被瓦剌掳走。明英宗是不作死就不会死,倘若不一意孤行,听从群臣的建议,还不至于落得个被俘的下场。

明朝土木之变

#心动的瞬间#

术语表达

土木之变:蒙古瓦剌部大败明军的一场战役,因战役地点发生在土木堡,故称“土木之变”。瓦剌部与明朝有朝贡贸易的关系,1449年,也先遣使2000人到北京贡马,而诈称3000人,要求按虚报名额给予赏品。权宦王振坚持一定要按实际人数给赏,而且大减马价。也先大怒,于该年七月分兵四路大举南下,进攻大同。王振不顾群臣反对,未做充分准备,就挟英宗领兵50万亲征。八月初,大军抵达大同,听到前线各军屡败后,因惧怕而退兵。回师到土木堡(河北怀来境),被瓦刺军追上,兵士死伤过半,英宗突围不出,王振被护卫将军用锤打死,此即“土木之变”。明军大量军事辎重、衣甲、器械,尽为也先所得,土木之变后,明朝对北方蒙古不再具有压倒性优势,而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

口语理解:

土木之变:明朝与蒙古瓦剌部的一场战争,因发生在土木堡,故称土木之变。这场战争明军大败,之后明朝军事对蒙古不再具有压倒性优势,处于军事被动防御阶段。

学者观点

谭超:明朝统治者继承了中国历代帝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的的华夷观,在太祖即位之初即布告天下召各国来华朝贡,而对于分裂混战却始终为心腹之患的蒙古,明廷根据“散则易制,得并为一则势专难图”的统治经验,对蒙古各部扶弱抑强,并通过朝贡和互市来拉拢部分蒙古封建主。双方的贡市贸易自明成祖时成为定制,明朝还以回赐的名义送给瓦剌封建主大量贵重物品,以羁縻蒙古。脱欢与也先都十分重视与明廷的朝贡往来,随着东西蒙古的暂时统一,明蒙朝贡贸易体制也进入全盛时期。明朝“薄来厚往”的回赐政策成为蒙古封建主扩大使团人数的动力。事实上正统年间(1336年——1449年)蒙古历次朝贡,王振几乎都“以藻饰太平为名,赏赉金帛元算,凡所请乞,亦无不予。”这就为后来也先使团谎报人数埋下伏笔。大规模的迎来送往,使明朝财政不堪重负。明朝方面虽欲扭转局面,但迫于形势而被迫如旧。有学者因此指出:“正统年间的朝贡已经脱出贸易常规成为也先讹诈的一种手段,在此背景下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再次遣使朝贡,又虚报使臣人数企图多领赏赐,王振怒极之下,下令以实际人数给赏,即瓦剌所奏请的五分之一,由此惹恼也先习区兵南下,并最终导致 了“土木之变”的发生。(从朝贡贸易的角度看明蒙之间的矛盾)——谭超:《明蒙朝贡贸易矛盾与“土木之变”》,《黑龙江史志》,2013年第21期

于默颖:“土木之变”后,明朝对蒙古的政策演变为一种消极的固守应付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上不再与蒙古使命往来,不再派遣使臣前往蒙古高原。明朝虽然迫于瓦剌的强势,不情愿地接受了蒙古庞大的朝贡使团,却坚决不再向蒙古派遣使臣。第二,经济上对朝贡贸易消极应付,多方限制,至嘉靖年间,顽固拒绝与蒙古进行通贡互市贸易,人为隔绝长城南北的经济联系。如限制蒙古朝贡使团人数,限制入京使臣人数,只允许极少数紧要使臣前往京师,其余绝大部分使臣只能留在大同等边境地区进行贸易。第三,军事上消极防御,战守无策。明朝形成了主要依托长城(明代称为边墙)“固守边疆”的北边消极防御政策,以修边筑堡,摆边固守作为防御蒙古入边抄掠的一项主要手段。大规模的修边筑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其作用却有限,“不过使蒙古人的入侵更加困难和代价更大,但它们不能消除入侵的原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蒙古不断南下威胁明朝北部边境的问题。(土木之变后明朝的蒙古的政策)——于默颖:《“土木之变”至隆庆和议前明朝对蒙古的消极固守应付政策》,《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 科学版)》,2012年第6期

王大伟: 明英宗能不能被称作人质? “土木之变” 后他到底是什么身份?这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明英宗朱祁镇是在战斗中被瓦剌人捉住的,因此许多人有可能会认为他是俘虏,不是人质。构 *** 质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到对方控制, 失去人身自由。第二,对于较量双方来说,人质的重要价值在于他是一个筹码, 是人质持有方用来要挟对方做出政治让步, 从而达到自己政治目的,获得更多政治利益的一个工具和手段。工具性和交换性是人质的两个重要属性。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证,我们对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后的身份问题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即对于瓦剌人来说,他既是俘虏,又是人质。作为单单一种战争的成果、战利品来讲,他是俘虏。而作为用做进一步向明朝施加压力,迫使明朝廷做出政治让步,获取政治利益的工具来说,明英宗朱祁镇则是人质。——王大伟 慕三英:《明代“土木之变”对于处置战争背景下政治型人质事件的启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 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学者观点分析:

土木之变是明朝 历史 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使明朝对北方的控制受到严重削弱,北方侵扰不断。对于这样一个重大事件,自然是学者们热议的话题,学者们往往从土木之变的原因、对明朝与蒙古的影响探讨,谭超认为明蒙之间的贸易关系必然导致双方关系的恶化,不过是因为土木之变爆发出来;于默颖探讨了土木之变后明朝对蒙古的消极应付政策;王大伟从明英宗身份看土木之变,另辟蹊径,观点独特。

土木之变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土木之变成泪别、土木之变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58dBj0ABQJWWwU.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601秒, 内存占用1.73 MB, 访问数据库16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