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大主义(事大主义 知乎)

 2023-09-20  阅读 11  评论 0

摘要:今天给各位分享事大主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事大主义 知乎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事大主义是什么意思?和“有奶便是娘”意思差不多就是跟着老大混事大主义的基本意思就是侍奉大国强国,追随大国强国,做大国强国的小跟班。"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只有仁人能以大国的地位侍奉小国,有聪明的人能以 小国的地位侍奉大国。原文节选:孟子对

今天给各位分享事大主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事大主义 知乎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事大主义是什么意思?

和“有奶便是娘”意思差不多

就是跟着老大混

事大主义的基本意思就是侍奉大国强国,追随大国强国,做大国强国的小跟班。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只有仁人能以大国的地位侍奉小国,有聪明的人能以 小国的地位侍奉大国。

原文节选:

孟子对曰:“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整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於时保之。”

白话译文:

只有仁人能以大国的地位侍奉小国,所以商汤曾侍奉葛国,文王曾侍奉混夷。只有聪明的人能以 小国的地位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曾侍奉獯鬻,勾践曾侍奉吴国。能以大国地位侍奉小国的,是乐於听从天命的人;能以小国地位侍奉大国的,是畏惧天命的人。

乐於听从天命的能安定天下,畏惧天命的能保住他的国家。《诗经》上说:‘畏惧上天的威严,才能得到安定。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梁惠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扩展资料:

《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孟子》共七篇,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皆分为上、下,后人从之。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yīng),又称梁惠王,《竹书纪年》作“梁/魏惠成王”。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70年即位,在位52年。

魏惠王魏罃即位正是魏国鼎盛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魏国亦称梁国。 但在以后的战争中,“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他死于公元前319年。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当时的徐州在今山东滕州)。

最近日本说韩国“事大主义”,这个事大主义是什么意思?

事大主义(朝鲜语:사대주의)是一种儒家的外交理念,是基于强弱力量对比情况之下小国侍奉大国以保存自身的策略,特指1392年—1895年朝鲜王朝对中国明朝和清朝称臣纳贡的政策。“事大”一词出自《孟子》中的“以小事大”一语,事大主义早期运用于中国历史上的割据分裂时期,后引入朝鲜并成为朝鲜王朝对华政策的代名词,如朝鲜礼曹中“事大司”居于各司之首,近代朝鲜开港后主张效忠清王朝的官僚集团被称为“事大党”,“事大”一词亦被广泛应用于朝鲜与中国有关的文书中。

希望能帮助你,谢谢!

什么是事大政策?

你好,历史上的所称的事大主义:(朝鲜语:사대주의),指的是古代朝鲜半岛上的新罗、高丽和李氏朝鲜三王朝的外交政策。“事大”一词来源于《孟子》的“以小事大”。如在朝鲜王朝,主张效忠清王朝,反对日本进入的人被称为“事大党”。事大主义的形成与传统的华夷秩序有密切的关系。17世纪明朝灭亡,满洲人入主中原后,朝鲜的儒者们自认为朝鲜才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是为所谓的“小中华思想”。而事大主义也被认为是朝鲜王朝末期妨碍朝鲜近代化的原因之一。

事大主义在朝鲜的起源

朝鲜世宗时,崔万里等上疏称“我朝自祖宗以来, 至诚事大,一遵华制”。

事大主义是儒家一种外交理念

是小国保存自身、应对大国的策略.它发端于东周,广泛存在于古代的儒家文化圈之内.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亦存在于分裂时期诸 *** 之间、周边藩国与中央王朝之间.而在朝鲜半岛与中原王朝交往中尤其重要.朝鲜王朝高举事大主义的大旗,诚心事奉中原王朝.形式上它依从儒家礼仪制度,奉行朝贡之策;思想上归依中华。

事大主义的朝鲜的事大主义

朝鲜半岛臣服中原王朝已有数千年历史,而统一的新罗、高丽和朝鲜三朝亦曾对中国唐、宋、辽、金、元、明、清诸朝“事大”。不过,新罗、高丽都曾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而且有学者指出统一新罗虽然加入了以唐朝为中心的华夷秩序,但中国中心的世界观的影响并不彻底 ;高丽王朝甚至还曾采取“天子”、“皇城”等称谓,持有多元的世界观。 因此,真正坚持奉行“事大主义”的只有1392年到1894年的朝鲜王朝。与“事大”相应的是中原王朝的“字小”(爱护小国),朝鲜“事大”愈是恭顺,中原王朝的“字小”也愈是热情,因而朝鲜亦是中国明朝和清朝最典型、最亲密的属国,在《明史·外国传》和《清史稿·属国传》中名列第一。《明史》称“朝鲜在明虽称属国,而无异域内,故朝贡络绎,锡赉便蕃,殆不胜书” ,所以朝鲜王朝也是东亚宗藩体制中最恪守“事大主义”的国家。因而“事大主义”无疑最适用于1392年到1895年的朝鲜。

在朝鲜王朝时期,其外交政策是“事大交邻”,所谓“事大”,即是指侍奉中原王朝;“交邻”则是指与日本等邻国的往来。因此“北不失礼,南不失信” 成为朝鲜王朝的祖训,而“事大”则成为朝鲜对华政策的代名词。众所周知,朝鲜王朝是以威化岛回军为契机而建国的,1388年,高丽王朝策划北伐明朝,大将李成桂坚决反对,指出出兵北伐有“四不可”,其中第一个就是“以小逆大”。 但高丽还是执意北伐,李成桂率军行进至鸭绿江威化岛时果断回师,其理由便是“以小事大,保国之道”,而北伐明朝之举违背事大主义,“今不俟命,遽犯大邦,非宗社生民之福也”。 李成桂在威化岛回军后就夺取了高丽的 *** ,并在1392年取代高丽王朝,建立朝鲜王朝,并立刻遣使通报明朝,称臣于明朝,由明太祖朱元璋下赐“朝鲜”国号。可以说,朝鲜王朝本身就是在事大主义的基础上建立的,朝鲜太祖李成桂也将事大主义奉为基本国策,几乎与朝鲜王朝相始相终。 在明朝时期,朝鲜王朝对中国的事大主义主要表现为:第一,在政治上向明朝称臣,奉大明正朔,定期朝贡,并于节庆时遣使朝贺,朝鲜派遣的使节名目有谢恩使、进贺使、冬至使、圣节使、陈奏使(或奏闻使)、进香使、问安使、告讣使等,统称为“事大使行”。《大明会典》载:“李成桂代王氏,请更其国号,诏更号朝鲜,永乐初赐印诰。自后每岁圣节、正旦(嘉靖十年,外夷朝正旦者俱改冬至)、皇太子千秋节,皆遣使奉表朝贺、贡方物,其余庆慰谢恩无常期。若朝廷有大事、则遣使颁诏于其国,国王请封、亦遣使行礼。其岁时朝贡,视诸国最为恭慎”。 与之相应的,朝鲜国王、王妃、世子必须经中国朝廷册封才为合法,并且其死后必须由中国朝廷主持祭祀,并赐予谥号,因此作为宗主国明朝亦派遣册封使、吊祭使等使节。在中国敕使抵达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时,朝鲜国王必须亲自前往西郊迎恩门,举行盛大的“迎敕”仪式。可见朝鲜王朝的事大主义在形式上是非常完备周到的。第二,朝鲜王朝盛行“慕华”思想,一切事物模仿明朝,并以中国的儒家性理学统一思想,正如朝鲜古书《象院题语》中所说:“虽在海外,三纲五常,中国一般了;敦行孝悌,遵守礼法,刑政法度,依着大明律条行。”这种“慕华”思想,既是事大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是事大主义的重要体现。1444年朝鲜世宗创制谚文(训民正音),大臣崔万理等便上疏反对道:“我朝自祖宗以来, 至诚事大,一遵华制,今当同文同轨之时,创作谚文,有骇观听。……若流中国,或有非议之者,岂不有愧于事大慕华?” 可见在朝鲜士大夫心目中,“事大”与“慕华”是紧密相关的,朝鲜的所作所为不能丝毫违背于中国,否则就是违背事大主义。在这种事大慕华观念的影响下,朝鲜将宗主国中国奉为“天朝”、“中华”,而自诩为“小中华”(参见词条小中华思想)。第三,朝鲜依附明朝,获得明朝保护,确保国家安全。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1要求朝鲜借道,以便日军“超越山海,直入于明”,遭到朝鲜的严正拒绝。丰臣秀吉遂于1592年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史称“壬辰倭乱”。朝鲜不敌日本,国王宣祖直奔中朝边境的义州,向“父母之邦”明朝求援。明神宗遂派大军援助朝鲜抵御日本侵略,到1598年终于驱逐全部日军。朝鲜通过明朝庇佑得以复国,亦将此视为“再造之恩”,事大主义更加强化。总而言之,朝鲜王朝诚心事奉明王朝,政治上朝鲜依从儒家礼仪制度,外交政策则采取朝贡方式,思想文化上归依中华文化,并接受明朝保护,这就是朝鲜王朝高举事大主义的大旗的体现。

在清朝时期,朝鲜王朝仍然奉行事大主义的基本国策,但相比明朝已有所变化。1627年,清朝的前身后金入侵朝鲜,史称“丁卯胡乱”,朝鲜与后金确立了“兄弟之邦”的关系。1636年,皇太极率领清军直捣汉城,征服朝鲜,史称“丙子胡乱”。朝鲜国王仁祖被迫投降满清,向清朝称臣,其“事大”的对象由明朝变成清朝。在1637年春朝鲜与清朝签订的确立两国宗藩关系的“三田渡盟约”中,明确规定:“其圣节、正朝、冬至、中宫千秋、太子千秋及有庆吊等事,俱须献礼,命大臣及内官奉表以来;其所进表、笺程式及朕降诏敕,或有事遣使传谕,尔与使臣相见,或尔陪臣谒见及迎送、馈使之礼,毋违明朝旧例。” 也就是说,朝鲜对清朝的事大主义在形式上完全继承明朝,特别是1644年清军入关、逐渐统一全国以后,中朝关系恢复了明代的正轨。不过,正如韩国学者全海宗所说:“朝鲜对明朝真诚地奉行着事大主义,而对清朝只是采取事大的形式”。 朝鲜对明朝“事大”不仅仅是由于明朝是大国,更是出于内心对明朝的仰慕与认同。朝鲜对清朝则不然,完全是屈从于清朝强大的力量,内心则鄙视和仇恨满清,甚至在朝鲜孝宗即位后掀起了“北伐论”,而“尊周思明”的思想也弥漫着整个清代朝鲜社会。这一方面是出于儒家思想的“华夷之辨”、朝鲜自居“小中华”而将满清视为蛮夷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朝鲜不能摆脱旧的主人(明朝)的阴影而对其异常怀念,对于新的主人(清朝)则一时无法适应,这在本质上也是事大主义。随着时间的流逝,朝鲜对清朝的仇恨逐渐减少,甚至在18世纪后期发展出“北学”(即学习清朝)思潮,到19世纪以后已经心甘情愿地做清朝属国,在继续尊崇明朝的同时内心承认清朝为宗主国,接受清朝保护。进入近代以后,在英国、法国、美国等 *** 列强相继叩关之时,朝鲜即以事大主义标榜,恪守“藩臣无外交”,拒绝与之通商。19世纪后期朝鲜 *** 中主张效忠清王朝的官僚也被称为“事大党”。 尽管明清两代的状况有所不同,总的来说朝鲜王朝在这五百年间一直坚定奉行事大主义,朝鲜人也将小国依附大国视为天经地义之事。丙子胡乱后,朝鲜致清太宗的降表开头就表白:“小邦以海外弱国,与中土绝远,唯强且大者是臣是服,丽朝之于辽、金、元是也。” 朝鲜英祖年间,朝鲜一度谣传西鞑(准噶尔)将攻入,但朝鲜大臣却晏然自如,表示:“我国弱国也。蒙古来,则待之如清人;西鞑虽来,亦如之而已。” 可见朝鲜的事大主义已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惯性。然而朝鲜自19世纪后期逐渐打开国门、开拓眼界之后,受到了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和主权观念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朝鲜人开始怀疑、批判和摒弃事大主义,并试图摆脱宗主国清朝的控制,寻求独立自主,这些人主要以朝鲜上层的“开化党”为主。开化党领袖金玉均明确称朝鲜是清朝属国乃“万无之耻” ,另一名开化党人尹致昊则对事大主义更加系统地批判道:

“今我国与清国干系,五洲之众,三尺之童,孰不知之?然而以今比古,事变顿异:古则为其属邦,甘处其下,不但势所使然,亦是保国一策;今则惜守宗国,苦守旧规,何啻事宜无益,反必则国乃已。且古则输诚事上,惟望其庇;今则甘心居下,却受人辱,必须勉图自振,以期独立。”

也就是说,开化党人认为事大主义在古代固然合理,但到19世纪后期应当完全抛弃。开化党在这种独立思想的指导下,于1884年发动“甲申政变”,杀死效忠清朝的大臣,宣布“朝贡虚礼议行废止”,不过很快被袁世凯率领的驻朝清军镇压。除了开化党之外,当时的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也颇有独立思想,“时以三千里山河臣服于华为耻” ,并企图借助 *** 日本等列强力量脱离中国。1890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以宗主国身份派往朝鲜的使节续昌、崇礼以吊祭神贞王后赵氏的名义抵达朝鲜时,高宗千方百计地回避前往迎恩门“郊迎”并行三跪九叩之礼等延续了数百年的事大传统,但最后还是被袁世凯强迫前去。从这一事例中可见朝鲜高宗对事大主义的反感。

当时的朝鲜既有反对事大主义的一派,自然也有坚持事大主义的一派,这些坚持事大主义的朝鲜官僚被称为“事大党”,他们效忠清朝,希望借助清朝的力量 *** 外国干涉,更有甚者(如兴宣大院君)还提议将朝鲜设为清朝的一个行省。事大党与开化党等反对事大主义的派系对立,而清 *** 为确保最后一个属国,也在此时加紧对朝鲜的干涉,派袁世凯常驻朝鲜,并对事大党加以扶持,维系事大主义在朝鲜最后的命脉。随着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战败,朝鲜王朝奉行了五百年的基本国策——事大主义亦走到尽头。1895年朝鲜高宗宣誓《洪范十四条》,第一条即称“割断依附清国虑念,确建自主独立基础”。 朝鲜半岛与 *** 上千年的宗藩关系就此终结。1896年,朝鲜拆毁了迎接中国“天使”的迎恩门,改建为巴黎凯旋门式的“独立门”,以庆祝脱离中国独立。

虽然表面上的或者狭义上的事大主义(即对华事大主义)结束了,但这种政策和理念对朝鲜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就以反对事大主义的金玉均和朝鲜高宗而言,金玉均主张“深结外国中公正且强之一国,始终赖其保护之力” ,可见其仍未克服事大主义,只是对象不再是中国而已;朝鲜高宗也在获得“独立”后反复尝试依赖某大国来 *** 日本的侵略,仍是事大主义的体现。而1910年日韩合并,朝鲜人所“事”的对象由中国变成了日本,并且日本是实行殖民统治而非古代中朝的封贡体制,但本质上仍属于事大主义。事大主义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延续至今。

如何评价朝鲜半岛特有的“事大主义”

事大主义是一种儒家的外交理念,是基于强弱力量对比情况之下小国侍奉大国以保存自身的策略,特指1392年—1895年朝鲜王朝对中国明朝和清朝称臣纳贡的政策。

从1895年起,朝鲜半岛脱离中国,正式开始与事大主义决裂;而对于事大主义的批判,也一直在进行中。这种对事大主义的批判的直接表现就是否定中国。

1945年朝鲜半岛摆脱日本殖民统治,既而分裂为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朝鲜和韩国均对历史上留下的遗产——事大主义持否定态度。事大主义被韩国当代的部分学者认为是朝鲜王朝末期妨碍朝鲜近代化的原因之一。而大韩民国总统朴正熙亦曾对事大主义进行批判。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对事大主义的批判远甚于韩国,朝鲜的伟大领袖金日成更是不遗余力地批判事大主义。金日成全面否定事大主义,很大程度上并非民族大义使然,而是出于政治斗争的因素。1956年金日成表示既要反对亲苏派(即“莫斯科派”)的“教条主义”,也要反对亲华派(即“延安派”)的“事大主义”,因而展开了对这两派的肃清。20世纪70年代主体思想确立之时,“事大主义”和“教条主义”也被定为“主体思想的主要斗争对象”。——分析推理言语篇

事大主义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事大主义 知乎、事大主义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5bcBj0LBQFWUww.html

标签:主义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1257秒, 内存占用1.75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