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老和尚(净慧老和尚开示)

 2023-09-15  阅读 20  评论 0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净慧老和尚,以及净慧老和尚开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释净慧的生平释净慧法师,祖籍湖北新洲,生于1933年。1934冬(一岁半)由父母送入湖北黄冈县的汪集仙姑庙,由海善、仁德二尼师抚养;1948年十五岁于武昌普度寺礼宗樵和尚正式披剃,法名妙宗,字净慧。并依止武昌三佛讲寺大鑫和尚学经。(曾师公武昌三佛阁大鑫和尚——师公武昌伏虎山卓刀泉寺宗镒和尚——剃度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净慧老和尚,以及净慧老和尚开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释净慧的生平

释净慧法师,祖籍湖北新洲,生于1933年。1934冬(一岁半)由父母送入湖北黄冈县的汪集仙姑庙,由海善、仁德二尼师抚养;1948年十五岁于武昌普度寺礼宗樵和尚正式披剃,法名妙宗,字净慧。并依止武昌三佛讲寺大鑫和尚学经。(曾师公武昌三佛阁大鑫和尚——师公武昌伏虎山卓刀泉寺宗镒和尚——剃度师宗樵)。奠定超脱出世的宗教品格和献身佛教的理想。

1951年十八岁时由剃度师宗樵和尚送往广东云门寺受比丘戒,得以亲侍中国现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因敏悟过人,深受器重。

1952年即成为虚云老和尚传法弟子。1952年春随侍虚云老和尚离开云门寺北上,经武昌往北京。冬朝礼五台山后,奉虚云老和尚之命,回到云门寺,担任云门寺的监院。

1953 年,佛源和尚升任云门寺的住持后,协助管理云门寺。

1954 年,因病前往云居山看望虚云老和尚,便留云居山侍奉虚公。

1955 年冬,云居山传戒,为第三引礼,在虚云老和尚的指导下完成传戒活动,同年戒子传印,慧通等。

1956年中国佛学院创立,即入学深造。在校期间与虚公书信往来甚密。

1956年到北京中国佛学院学习;

1963年被错划为右派,先后在北京、广东、湖北参加劳动。

1978曾任教于贺桥太平中学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摘帽、改正,奉命重返北京参与中国佛教协会的各项恢复工作。得以恢复僧装再现僧相。

1981年《法音》创刊,任责任编辑, 1983年至2002年任主编;

1982年增补为中国佛协理事;

1987年当选为中国佛协常务理事;1988年受命筹建河北省佛教协会,并被选为会长;

1992年主持柏林寺重建工作;

1993年当选为中国佛协副会长;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

2003年10月应湖北黄梅、当阳有关部门邀请,任四祖寺和玉泉寺方丈;

2004年10月辞去柏林寺住持职务。

2013年4月20日凌晨六时许,净慧法师在湖北省黄梅县四祖寺圆寂。

净慧老和尚的衣钵传给那个法师

净慧长老法门广开,主要法子有 :柏林寺明海法师,邢台开元寺明憨法师,鸡足山惟圣法师,北普陀道极法师,资国寺贤志法师,潮州开元寺达诠法师,大兴善寺宽旭法师,保定大悲阁真广法师,黄梅四祖寺明基法师,唐山龙泉寺明浩法师,五台山能修法师,张北万佛寺明证法师,药山寺明影法师,二祖寺戒毓法师

净慧老和尚与旗福禅寺的关系

净慧老和尚是赵县柏林禅寺的前任住持,出生于1933年。净慧老和尚是中兴柏林寺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法师髫龄出家,早年曾亲近近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并从其承法成为临济宗、曹洞宗传人。法师日常法务繁忙,但精力过人,虽日理万机,但常安详自在。1993年,法师根据自己几十年修学佛法的体会,结合时代潮流,正式提出“生活禅”,作为柏林寺修行弘法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方针。“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能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风采。提倡生活禅的目的在于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互相熔铸,产生出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精神,还其灵动活泼的天机。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趋向智能的人生、圆满的人生。”围绕这一思想,净慧法师提出了一系列修行的方法、原则。他把佛法的思想凝炼为“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作为生活禅的宗旨。几年来,生活禅受到教内外人士的关注和好评。

净慧老和尚:不同发心对往生的不同看法

以前讲过,众生的根性是千差万别的,他们在修行过程中的发心也是各不相同的。若以大乘的菩萨精神来衡量,从事修行的众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众生由于在这个娑婆世界中尝尽了种种痛苦和烦恼,产生了一种极强烈的厌离感,希望能马上离开这个世间,去一个幸福、安乐的国土,永远不再回来,这一类众生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他们适合于修净土宗。还有一类众生,他们虽然也经历过种种痛苦,看到了这个世界苦的本质,但是他们与前一类众生的发心不一样,他们悲心很重,有一种“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精神。所以,他们虽然也厌离娑婆世界,向往极乐国土,但是他们不愿意仅仅做一个自了汉,他们还要改造这个世界,使这个世界变成净土。这一类人虽然也修净土,由于他们发起了无上的大悲心和菩提心,所以他们到了极乐世界、功成圆满之后,还要倒驾慈航,乘愿再来,实现他们度生的愿望。另外,还有一类众生,他们的发心比刚才讲的这一类还要广大高远。他们将自己的生死痛苦置之度外,唯以度化众生、救护众生为己任,所谓“不为己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他们有一种像地藏菩萨那样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精神。这类人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大乘菩萨根器”。他们不急于去极乐世界,他们要在娑婆世界中,逐类随形,为众生担当苦行,作众生的依怙,直到众生度尽,自己方证菩提。像我所住持的那个寺院里的祖师——赵州和尚,就是这一类的人。赵州和尚活了一百二十岁,在他晚年的时候,有一个秀才问他:“老和尚,您修行这么好,功德这么大,百年之后,您准备去哪儿呢?”赵州和尚很干脆地回答说:“我到地狱里面去。”秀才大惑不解:“噢,您老人家这么有修行,还要下地狱?”赵州和尚回答说:“我不下地狱,谁来度您呢?”以上三种类型的发心,决定了他们对“往生”的看法有所不同,因而,在选择修行法门,比如,是选择修禅还是修净等等方面,也会有差别。对于那些悲心重、发心大、敢于直下承担、我执极淡的人来说,他们更愿意修禅;相反一类的人,则适合于修净土。末世众生,根基浅薄,我执心重,自私自利,心怀胆怯,怕苦怕累,所以,不少人认为,适合于修净土。我想,这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末世众生,也有一些大根器的人在。其实,根器的大小,主要看他是不是发起了大悲心,是不是发起了菩提心。有大悲心和菩提心的支持,他就能行菩萨道,就敢于代众生受苦,这个时候,他可能不愿意修净土以求往生,而愿意留在娑婆世界上。同是在生死苦海中,有大悲心和没有大悲心,对生命的感受是不大一样的,前者能够以苦为乐,而后者却感到苦不堪言。一个修行者,一旦发起了大悲心,为了他人,就是上刀山、下火海、进油锅,他都会在所不惜,无所畏惧。大家都可能听说过“老鹰救火”的故事。故事讲: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座大山突然起火了,许多树木、动物都被烧死了,心中无限悲悯,于是变成了一只山鸡,飞到海边,用翅膀沾水灭火。火那么猛烈,你想,一只山鸡的翅膀又能沾多少水呢?真能够把那大火灭掉吗?实在是无能为力。但是,释迦牟尼佛就有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怕力量小,只要肯坚持不懈地去做,总有一天会达到目的。这正是他大慈悲、大愿力、大勇猛的具体落实和表现。

净慧老和尚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净慧老和尚开示、净慧老和尚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5daBj0FBwJXVA0.html

标签:老和尚开示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600秒, 内存占用1.74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