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林(苏雪林的诗)

 2023-09-12  阅读 7  评论 0

摘要:今天给各位分享苏雪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苏雪林的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文坛的常青树苏雪林简介近代人物 中文名:苏雪林 出生地:浙江省瑞安县县丞衙门里 出生日期:1897年3月26日[1] 逝世日期:1999年4月21日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北京高等女子师范 主要成就:屈赋研究 代表作品:《蝉蜕集》 表哥:冯友兰 (历史lishixinzhi.c

今天给各位分享苏雪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苏雪林的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文坛的常青树苏雪林简介

近代人物

中文名:苏雪林

出生地:浙江省瑞安县县丞衙门里

出生日期:1897年3月26日[1]

逝世日期:1999年4月21日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北京高等女子师范

主要成就:屈赋研究

代表作品:《蝉蜕集》

表哥:冯友兰

(历史lishixinzhi.com)

丈夫:张宝龄

籍贯:安徽太平县岭下村[2]

苏雪林人物生平

童年经历

由于祖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世俗偏见,苏雪林不能像男孩子一样读书,她七岁开始,才跟着叔叔及兄弟们“名不正、言不顺”地在祖父衙署所设的私塾里跟读,只是不解其意,囫囵吞枣地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女四书》《幼学琼林》等。在私塾里只跟读一二年,男孩子们都纷纷去学校读书了,她不得不辍学。跟读辍学后,闲着无聊,便利用在私塾里学得的一二千汉字,从叔叔和哥哥那里借一些通俗小说当作课本自读。久而久之,她不仅能读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等,也能粗读文言的《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之类的书,整日埋头于书海,自得其乐。从此,一颗寂寞的心找到了新的寄托。后来,苏雪林的叔叔、哥哥们都先后进入上海新式中学或大学,每年寒暑假回家都要带回一些新旧图书和当时流行的报刊,苏雪林便借机有挑选地阅读起来。《史记》《汉书》,她读过一些选本;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以及历代名家的专集也都涉猎个大概,连当时流行的译作《天演论》《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十字军英雄记》等,也都读得着迷。这一段童年和少女时代的苦读史,为她后来的创作及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4年,父亲为工作方便而迁居安庆。一位叔叔曾留学日本,思想比较开明,对他父亲进行劝说,苏雪林才得以进入当地一个基督教办的小学读书。其间模仿写作古典诗词,仅半年,便又随母亲迁回岭下村,停止学业。不久,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师范登报恢复招生,苏雪林得知消息后,“费了无数眼泪、哭泣、哀求、吵闹”,终于说服了祖母和乡里顽固长辈。苏雪林回忆说:愈遭压抑,我求学的热心更炽盛燃烧起来。当燃烧到白热点时,竟弄得不茶不饭,如醉如痴,独自跑到一个离家半里,名为“水上”的树林里徘徊来去,几回都想跳下林中深涧自杀,若非母亲因对女儿的慈爱,战胜了对尊长的服从,携带我和堂妹至省城投考,则我这一条小命也许早已结束于水中了。

女子师范

21915年,苏雪林考入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师范。在校期间能诗善画,很引人注目。

1919年,毕业后即留在母校附小教书。在这段极短的教书生涯中与庐隐女士相识。苏雪林不甘于做一辈子小学教师。于是,再一次向家长提出继续升学的要求,祖母以婚嫁为由进行阻挠,后因苏雪林大病而停止逼婚,还满足了她的升学愿望。这一年,她与庐隐结伴同行,离开安庆,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在系主任陈钟凡先生的帮助下,很快从旁听生转为正科生。 苏雪林在北京高等女子师范读书期间,正值“五四”运动发生不久。新文化运动带来的一股蓬勃、新鲜的空气,弥漫北京;加之苏雪林受教于胡适、李大钊、周作人、陈衡哲等知名教授、学者,同学中又有庐隐、冯沅君、石评梅等追求女性解放的才女,在师友的影响下。她的思想也深受震动,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如她在《己酉自述--从儿时到现在》(1969年4月15日《国语日报》)中所说:“……我便全盘接受了这个新文化,而变成一个新人了。”同时,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并开始用白话文写作,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国风日报》副刊“学汇”及《晨报》“副镌”等处发表政论性文章,参加社会问题的论争。

国外留学

1921年秋,前往法国留学,为了顺利成行,她瞒着家庭,直到临行当天的晚上,才告知母亲。她考入吴稚晖、李石曾在法国里昂创办的海外中法学院,先学西方文学,后学绘画艺术。赴法三年,由于水土不服,经常生病。加

之不断收到家中来信,父亲病故,母亲生病,婚姻问题也困扰、煎熬着她,只好辍学。

1925年,提前回国,苏雪林在法期间患了一次很严重的病,躺在 *** 里, *** 里一些天主教修女细心照顾,使她的病逐渐好转并恢复健康,苏雪林深受感动。在一位外国好友的劝说下,皈依了天主教。 回国后,遵照母命,与从未谋面的五金商人的儿子张宝龄完婚。张宝龄原籍江西南昌,肄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赴美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理工课程。婚后不久,母亲病故,她便随丈夫去苏州安家。其夫在苏州东吴大学执教,苏雪林则应苏州基督 *** 创办的景海女师之聘出任中文系主任,并由陈钟凡先生介绍在东吴大学兼授古典诗词课。苏雪林是一位新女性,但在婚姻问题上受传统思想约束,不能自主。在法国期间,她曾和未婚夫通过几次信,已发觉性情不合,便写信给父亲要求解除婚约,但父亲在回信中对她大加申斥,母亲在病榻上也托人写信劝说,甚至哀求女儿,为了父母双亲,她只好“认”了这门亲。在法国读书期间,不乏多情男子的追求,其中有一位曾大胆向她求婚,苏雪林也为之动情,甚至倾倒,但为了父母亲的面子,只好拒绝一切爱与不爱的求婚者。她的身上依然保留着古老的中国封建传统女性的道德。

苏雪林名人名言警句大全精选

苏雪林(1897年2月24日 —1999年4月21日,享年102岁)苏雪林,女,原名苏小梅。乳名瑞奴、小妹,学名小梅,字雪林,笔名瑞奴、瑞庐、小妹、绿漪、灵芬、老梅等。后因升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将“小”字省去,改为苏梅。由法回国后,又以字为名,即苏雪林。笔名有绿漪、灵芬、老梅、天婴等。1897年生于浙江省瑞安县县丞衙门里,自嘲为半个浙江人,原籍安徽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岭下村。一生跨越两个世纪,杏坛执教50载,创作生涯70年,出版著作40部。她一生从事教育,先后在沪江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后到台湾师范大学、成功大学任教。她笔耕不辍,被喻为文坛的常青树。她的作品涵盖小说、散文、戏剧、文艺批评,在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成绩卓著。

苏雪林 名人名言 警句:

春不像夏的沉郁,秋的肃穆,冬的死寂,它是一味活泼,一味热狂,一味生长与发展,春是年青的。

那云海铺成后,一望无际,受了风的鼓荡,洪波万叠,滚滚翻动,受了阳光的灼射,又闪耀蓝紫光华,看去恍惚有吞天浴日的气派,有海市蜃楼的变幻,有鲸?鳌掷的雄奇,谁说这不是真的大海?

不阴不晴的天气,乍寒乍暖的时令,一会儿是袭袭和风,一会儿是镑镑细雨,春是时哭时笑的,春是善于撒娇的。

他在有限中见着永恒;他的精神似一粒无形的埃尘,追随造化车轮不停地前进;他的灵海中常常啸响着伟大的波涛,应和更伟大的脉搏,更伟大的灵潮。

他以一支生花妙笔,写明月、星群、晴霞,山岭的高亢、流水的光华;写那朝雾里轻含闪亮珍珠的小花草;写爱、写光明、 *** 美善。甚至雪中哭子的妇人,垃圾桶边捡煤屑的穷人,深夜拉车过僻巷的老车夫,跟着钢丝轮讨钱的乞儿,沪杭车中的老妇,蠢笨污秽的兵士,都予以无限的同情。

云海有几种,一种是白雾蒙蒙,漫成一片,那未免太薄相;一种是银色云像一床兜罗棉被平铺空间,说是海亦未尝不可。只是没有起伏的波澜,没有深浅的褶纹,又未免太单调。

春在工作,忙碌地工作,它要预备夏的壮盛,秋的丰饶,冬的休息,不工作又怎么办?但春一面在工作,一面也在游戏,春是快乐的。

春光如海,古人的比喻多妙,多恰当。只有海,才可以形容出春的饱和,春的浩瀚,春的磅礴洋溢,春的澎湃如潮的活力与生意。

蔚蓝天上,桃色的云,徐徐伸着懒腰,似乎春眠未足,还带着惺忪的睡态。流水却瞧不过这 *** 腔,它泛着潋滟的霓彩,唱着响亮的新歌,头也不回地奔赴巨川,奔赴大海……春是烂漫的,春是永远的向着充实和完成的路上走的。

压在你眉梢上的那厚厚的灰黯色的云,自然不免教你气闷,可是他转瞬间会化为如纱的轻烟,如酥的小雨。

树枝间新透出叶芽,稀疏琐碎地点缀着,地上黄一块,黑一块,又浅浅的绿一块,看去很不顺眼,但几天后,便成了一片蓊然的绿云,一条缀满星星野花的绣毡了。

民国才女苏雪林:与冰心齐名,却半生“鞭尸”鲁迅,因爱而不得?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坛,苏雪林是与冰心齐名的著名女作家,人们将她们合称为“冰雪聪明”。

苏雪林的散文成就很高,被称为“女性作家中更优秀的散文作者”。此外,苏雪林对鲁迅、周作人、沈从文等人的文学研究也非常具有独创性,被不少后代文学史家称为“现代文学研究的先驱”。

但这样一位才情无双的著名女作家,却在鲁迅逝世后做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扬言要鞭尸,大骂鲁迅,而且一骂就是大半辈子,至死方休。

有人说,苏雪林之所以从崇敬鲁迅转变为“鞭尸”鲁迅,是因为她爱而不得,致使内心扭曲。事实真的如此吗?欲知详情,且看下文分解。

苏雪林原名苏梅,字雪林,安徽省太平县人。1897年,苏雪林生于祖父任职的浙江省瑞安县县城衙门,一直在那生活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被推翻,苏雪林便跟随家人回到了安徽老家。

1915年,苏雪林考入安徽省立安庆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五年后,苏雪林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和后来的著名女作家庐隐、冯沅君是同学。胡适、周作人、李大钊等著名学者,则是苏雪林的老师。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苏雪林读到了鲁迅的文章,并对鲁迅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之后,苏雪林出版了散文集《绿天》与小说《棘心》,在文坛引发轰动。因为苏雪林的文笔清丽秀气,和冰心非常相似,因此很多人都将她和冰心相提并论。毅真在《几位当代中国女小说家》中,把苏雪林和冰心都归入闺秀派作家。

《苏雪林的辞藻》一文中,则提出了“冰雪聪明”的说法: 冰心女士和雪林女士,她们作品的才情笔调,可以用她们名字的第一字,称为“冰雪聪明” 。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苏雪林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令人感到惊艳,在文学研究方面也非常出色。比如苏雪林当时对鲁迅作品的评价,放到今天来看都是经典论断。苏雪林是这样说的:

这些文字不仅把握住了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也充分肯定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还表达了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之后,苏雪林又多次在文章中对鲁迅的作品进行了高度评价,并且在现实中结识了鲁迅。

1936年10月19日,鲁迅溘然长逝。全国文艺界为文坛领袖的殒落悲恸不已,鲁迅的葬礼引发了声势浩大的“民众祭”。但一向尊崇鲁迅的苏雪林,这个时候却一反常态在日记中写道:

之后,苏雪林又在《奔涛》第1期和第2期上,接连发表两人写给胡适和蔡元培的两封信——《关于当前文化动态的讨论》和《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正式开始“鞭尸”鲁迅。在《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的长信中,苏雪林捏造了鲁迅的种种“劣迹”,骂鲁迅为“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

在《与胡适之先生论当前文化动态书》中,苏雪林更是如泼妇骂街一般写道:

但胡适并不认同苏雪林的说法,他在回信中写道: 凡论一人,总需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 。此外,胡适还开导苏雪林:

众所周知,胡适与鲁迅非常不对路,多次被鲁迅讽刺、痛骂过,因此苏雪林才会想要利用胡适攻击鲁迅。但胡适在做人方面非常厚道,不仅没有被苏雪林利用,反而苦口婆心地劝苏雪林。遗憾的是,苏雪林根本没有把胡适的话听进去。

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苏雪林一直在写文章对鲁迅进行“鞭尸”,肆意污蔑鲁迅,态度蛮横语言恶毒,如同泼妇骂街。1966年10月,苏雪林借鲁迅逝世30年之际,将她骂鲁迅的文章结集为《我论鲁迅》,在文星书店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在常人看来,苏雪林的行为无疑极为可笑。但苏雪林本人却对此因此为傲,她曾宣称: 反(骂)鲁迅 , 是我大半生的事业 。不得不说,将骂鲁迅当成自己的事业,这也是文坛的一道奇景,只不过是非常可悲可笑的奇景。

此时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苏雪林为何会突然改变对鲁迅的态度?为何她在鲁迅去世前那么尊重、敬佩鲁迅,而在鲁迅逝世之后忽然就大骂鲁迅?有人提出了“爱而不得”的说法,认为苏雪林对鲁迅有强烈的爱,但因长期爱而不得,因爱生恨导致心理扭曲,最终在鲁迅去世之后忽然改变态度。

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根据,因为苏雪林极为欣赏鲁迅的创作才华,再加上她本人也是文学创作者,因此对鲁迅的爱很可能超越普通读者对偶像的敬爱。再加上苏雪林虽受过现代高等教育,却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嫁给了一个自己并不爱的男人,导致婚姻非常不幸福。在这种情况下,她对鲁迅确实有可能产生爱,或者说产生期待。只不过和鲁迅的初次会面,却使苏雪林非常受伤。

1928 年7月7日,苏雪林受邀参加北新书局老板举办的宴会,鲁迅正好也出席了。对于这次宴会,鲁迅在日记中也有所记载: 午得小峰柬招引于悦宾楼,同席矛尘、钦文、苏梅、达夫等 。鲁迅日记中的苏梅,正是苏雪林。

在这之前几天,苏雪林托人送了一本自己新出版的《绿天》给鲁迅。因此,当苏雪林见到鲁迅之时,心中应当是无比希望鲁迅能主动跟她谈起《绿天》这本书。但不知是因为鲁迅还没来得及看这本书,还是看了但没什么特别的感受,总之鲁迅没有主动跟她提起这回事儿。

这本是一件小事,但却使苏雪林倍感失落。毕竟鲁迅向来以乐于提携后辈作者而为人所称道,比如萧红刚到上海想要出书,鲁迅就帮了很大的忙。

在苏雪林90多岁高龄之时,当她回忆起当年的这次会面,仍耿耿于怀地写道: 鲁迅对我神情傲慢,我也仅对他点了一下头,并未说一句话 。

当然,我们只能说这件事在苏雪林心中埋下了疏远鲁迅的种子,并不能说她从此就因爱生恨。苏雪林从尊崇鲁迅到反对鲁迅,再到“鞭尸”鲁迅,心路应当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变化过程,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最关键的因素可以总结为两个字——立场。

苏雪林内心疏远鲁迅之后,和胡适、梁实秋、陈西滢、凌叔华、杨荫榆等人走得非常近,而这些人恰好都是鲁迅的论敌。以杨荫榆为例,她曾在女师大风波中被鲁迅大骂是“寡妇主义”,而苏雪林与杨荫榆的经历又极为相似,自然也就更能够理解杨荫榆,从而厌恶鲁迅。

杨荫榆年少时被许配给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少爷,新婚之夜才发现对方是一个低能儿。杨荫榆以决绝的态度进行了抗争,之后终身独居。因此,鲁迅在《寡妇主义》中讽刺道: 在寡妇或拟寡妇所办的学校里,正当的青年是不能生活的 。

苏雪林也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与丈夫一同生活没多久便分居了,婚姻名存实亡,可谓半个寡妇。因此,当苏雪林和杨荫榆成为好友之后,自然就会有比较强的代入感,容易与杨荫榆“同仇敌忾”。

此外,苏雪林的文学思想偏向于自由主义,当鲁迅与凌叔华、徐志摩等新月派文人发生冲突时,苏雪林自然也就倒向了新月派这边。因此,当鲁迅逝世之后,苏雪林才会这样说: 自女师大风潮之后,挟免官之恨,心理失其常态,转其笔锋,专以攻讦私人为事 。

苏雪林为何会在鲁迅逝世之后忽然爆发出对鲁迅的恨意?这主要是因为鲁迅逝世后引发了声势浩大的“民众祭”,被尊称为“民族魂”。苏雪林性格非常偏狭,见不得鲁迅去世后获得这样的赞誉,同时也担心这会对自己所处的阵营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便选择了忽然发难。

至于苏雪林为何能将“反鲁”当成大半生的事业,则是因为她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离开了大陆,辗转流离许久才得到一个栖身之所,此后的她只能一条路走到黑,既是为了生存,也是自欺欺人以坚守信念。

总之,苏雪林将“反鲁”当做事业,孜孜不倦于“鞭尸”,根本原因在于她的立场和鲁迅的立场相反。苏雪林把逝世后的鲁迅想象成为一个巨大的敌人,把自己想象成了勇猛的英雄,于是她宛如堂吉诃德般吹响进攻的号角,浑然不觉自己的可笑与可悲。

苏雪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苏雪林的诗、苏雪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6a1Bj0GBgBSUwE.html

标签:的诗苏雪林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505秒, 内存占用1.75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