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着火(北京故宫失火)

 2023-09-10  阅读 18  评论 0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故宫着火,以及北京故宫失火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历史上故宫发生过50多起火灾,为何现在没有发生了?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后,故宫作为我国历史文物中的瑰宝被严密保护起来,在现代化保护措施下,自然不会发生火灾了。明代紫禁城经常失火,是设计有误,还是风水不好?在历史上,紫禁城曾经着过很多次大火。著名的火灾就是光绪14年,也就是1888年皇帝在结婚之前发生了大火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故宫着火,以及北京故宫失火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历史上故宫发生过50多起火灾,为何现在没有发生了?

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后,故宫作为我国历史文物中的瑰宝被严密保护起来,在现代化保护措施下,自然不会发生火灾了。

明代紫禁城经常失火,是设计有误,还是风水不好?

在历史上,紫禁城曾经着过很多次大火。著名的火灾就是光绪14年,也就是1888年皇帝在结婚之前发生了大火,这场大火之后,也导致皇后只能够从临时搭建起的彩棚之中走进皇宫。还有一次是1923年发生的一场大火,但怀疑是太监们为了消灭自己的罪证而故意烧的火。这两起火灾看上去是因为清代的国力日渐衰败导致的。

其实紫禁城从明代修建开始,宫中就着过大大小小的火,而且从来没有中断过,与清朝和民国时期的紫禁城火灾相比,真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一四二零年紫荆城基本建成,刚刚三个月时间就因为遭受了大雨之中的雷击而着火。大火势不可挡,扑也扑不灭,一直蔓延到了其他宫殿。

奉天殿在明代的作用相当于清朝的太和殿,属于三大殿之中最重要的一座,这么一个重要的地方,着火了,永乐皇帝觉得宫殿建成就会引发火灾,是老天对于自己的惩罚。朱棣对于老天的惩罚知道自己道理上说不过去。所以吃不下饭,心里很担忧,于是就下了一份罪己诏。

结果老天爷一看这个人,虽然野心比较大,但是道歉的态度还算诚恳,于是决定让紫禁城继续着火,接下来的十几年时间里,皇宫之中的火灾几乎就没有中断过。虽然比不上那场因为大雨而遭受雷击的大火,但是小火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工匠们加班加点,历时21年,才终于修建好了三大殿。可以想象,在20年的时间里,皇帝每天面对烟熏火燎的皇宫,心里的压力有多大?其实着火的原因就是因为易燃材料和木头被绑在了一起。

故宫在古代是怎么防火的?故宫防火的方式有哪些?

在为巴黎圣母院的惨况忧虑之时,我自然而然也想到了我国的故宫,故宫是世界五大宫之首,其名气和世界影响力并不逊色巴黎圣母院。故宫有着和圣母院相似的存在时间,同样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雨飘摇,其中还有多次差点失火,让这一伟大建筑毁之一旦,但每次都能够化险为夷,才能完整地呈现给世人。那么问题就来了,故宫作为和圣母院同级别的古建筑,是如何逃过多年的火灾,保存至今的呢?跟我一起来看看“故宫防火方式”的前世今生吧。

通过刷漆料来隔绝空气,降低着火的可能性

故宫最开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在发完靖难之役之后,成功从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手里夺得了皇位,当时帝都在南京,但是自古以来北平都是“龙兴之地”,因此朱棣将都城迁移到了北平。故宫的建立,就是朱棣下的命令,如此浩大的工程量,光是准备就花了十多年的时间,而且极其凶险。为了获得上好的楠木,派工人上深山老林去砍伐原料,中间诸多险阻才成就了这一伟大的工程,曾有古籍描述:

入山一千,出山五百。

描述的就是当时寻找建造故宫原料的人们,为了建造故宫,搭上了不少的性命。最后能够成为当时最盛大的建筑,和他们的牺牲脱不了关系。而且,即便是如此盛大的宫殿,由于古代的科技比较落后,因此故宫的原材料包括柱子等等都是用木材所制,这就加大了故宫着火的风险。

古代人民的智慧还是很厉害的,精巧的工匠,在按照平衡的原理建造故宫之后,为了降低着火的可能,便将柱子等木制品涂上大量的漆料,用来隔绝空气,降低了着火的可能性。其实这一技术我们早已学到,古人竟然能够提前百余年,真是令人赞叹,起火的三要素:

一是可燃物,二是氧气,三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古人就是利用漆料可以隔绝空气(氧气),来减少火灾的。

故宫外面有308个大水缸,用来扑火之用

故宫的构造十分惊奇,在《周礼·考工记》中曾有描述: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这样的构造的确可以增加美感和平衡感,但是却让火灾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宫殿是一个挨着一个,四通八达,一旦真的着火,火势就会迅速蔓延开来,人们如果跑到河里打水,那根本来不及,于是古人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宫殿门口打造了308口大缸,不仅让其空间看起来更加饱满,而且每一口大缸都可以盛水几千余升,只要宫 *** 现火势,奴才们便可惜迅速来到宫殿外头从缸中取水,迅速浇灭火势。值得一提的是,这308口大缸制作精美,有铜制和铁制,如今还保存在故宫之外,去旅游的人都可以看得到。

在相邻的建筑之间,加上很多空的石洞

上面所提,故宫的布局十分紧凑,不仅是为了看起来具有气势,也是为了古代皇帝能够行动方面,因此各个宫殿的距离并不远。但是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一间房子不小心着火,那么火势如果无法瞬间扑灭,就很容易殃及旁边的房子,在故宫之中,很多的布料和丝绸用来装饰四周,燃点是十分低的,只要着火,就会迅速增大火势。

于是聪明的石匠们想了一个办法,在相邻的房子之间,加上了很多空的石洞,用来减少接触面积,这样就算着火,火势也不会特别大,如果人们及时发现,就可以控制火势。

建造“吻兽”用来避雷防止火灾,是避雷针的前身

古代的火灾,抛除人为因素不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雷电导致火灾,故宫建成之后的几次大型火灾,罪魁祸首其实都是雷电。由于古代的科技水平落后,每当有雷电灾祸的时候,人们也只会求神问卜,祈求上苍,其实这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后来,人们创造出“吻兽”,这个“吻兽”被人们当做避雷针的前身,但是古人并不是认为它可以避雷,只是用来当做祈福的装饰而已。在《唐会要》中记载:

鱼虬尾似鸱。

这里描述的“似鸱”,其实就是“吻兽”,吻兽其实起不到避雷的作用,重要的导线并没有连接到地面上,所以,它是没办法真正避雷的,不过每当古代因为雷电引起火灾,皇帝就会派人祈福,而吻兽,其实也是祈福的一种装饰,虽然实质的作用很少,但是为后来研发出避雷针,埋下了伏笔。

后来到了民国时代,真正的避雷针应运而生,眼尖的人们就会发现,在建国之后的故宫宫殿上,有用铁丝做成的避雷针,虽然还是很粗糙,而且避雷的效果很差,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为雷电引起的火灾,算是时代的一个进步。

建国至今,对故宫的防火措施更加用心

其实,除了上述的防火措施,古人对防火的概念一直很重视,古人防火有着自己的一套习惯:

冬凿冰、夏注水、春除草、秋清叶。

其实就是为了减少火灾的产生,冬天将冻上的河水凿破,以备不时之需,夏天在缸里注满水,春天铲除宫殿里杂草,秋天清理落下的枯叶,都是很好的防火措施了。

而发展到现代,故宫是我国留下的巨大遗产,对故宫的防火保护成了重点事情,故宫成立了专门的消防队伍,每一个消防员都是身经百战的出色队员,而且在故宫四周布满了几百个消防栓,每个月都会进行大型检查,将可能产生火灾的因素一一排除,确保宫殿的正常。这就是故宫防火方式的前世今生。

明故宫三大殿为什么三次失火

明故宫三大殿三次失火的原因主要是遭受雷击。

公元1421年,故宫三大殿被雷击起火,其主殿奉天殿被烧成白地。虽然朱棣千方百计加强安全措施,随后的十多年里故宫仍然年年火灾。一直到朱棣死的时候,三大殿的重修都还没有完工。

1443年,正统皇帝重修好的奉天殿再次被雷击起火。幸好时值大雨,火情被及时控制。正德皇帝时代的火灾则极富个人色彩。为了热闹气氛,他命人在皇宫中广置彩灯、大放鞭炮。鞭炮引燃了连串的彩灯,彩灯又点燃了囤积的鞭炮,最终烧毁宫殿六间。

到了1557年的嘉靖皇帝统治时期,雷击再一次让三大殿起火。这次火势依旧凶猛,一共烧毁三殿二楼十五座宫门。幸好嘉靖指挥人及时运走了永乐大典,不然这部大作可能早在嘉靖朝就已经被大火吞噬了。

万历统治时期还有不可思议的三大殿第三次遭雷击事件。这一次雷击大火几乎和嘉靖时的那场大火一模一样,将三大殿的主建筑群完全夷为平地。明朝为此花了30年时间,才再一次重建了三大殿。

扩展资料:

明故宫营建原则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

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 主要殿座以 *** 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

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故宫

故宫首次发生火灾是在什么时候?

首次火灾发生在明永乐十三年正月壬子日,即1415年2月22日,《明史·成祖纪》称“北京午门灾”。火灾的原因是燃放爆竹。当时,为燃放爆竹临时支搭了一座用杉木板构筑的“鳌山”,约10多米高,上面放置烟火、爆竹,有些烟火内部通过导火索相连接,点燃后,可连续燃放数小时,并会出现不同颜色的花样,还会显现花鸟和亭台楼阁等奇景,并不时出现重重帷幕,甚为壮观。这个鳌山搭在午门的前面,当皇太子及皇宫里的文武大臣在午门上观看烟火时,鳌山突然起火,并迅速殃及午门,不少燃放烟火者和围观群众被活活烧死。武将马旺,官拜都督,在指挥救火中不幸身亡。“都督”是保卫皇宫安全的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军队中的卫戍司令。火灾中皇太子虽安全无恙,但永乐皇帝朱棣“闻之惊惋”,令皇太子作了一番“检讨”把事情了之。明沈德符著《万历野获编》载:“永乐十三年正月壬子,鳌山火发,焚死多人,都督马旺亦与焉。时上在北京,闻之惊惋,命太子修省”,可明证。

故宫着火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北京故宫失火、故宫着火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77eBj0HAw1YVw0.html

标签:故宫失火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448秒, 内存占用1.74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