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妣事略(先妣事略选自)

 2023-09-19  阅读 9  评论 0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先妣事略,以及先妣事略选自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先妣事略所以先妣辞世悠悠十载,不肖无只言志母,一恸!(唯先母辞世时有《祭母文》一篇) 农历五月十三是先妣的忌辰,端午既过,忌日日迫。无论如何不肖也要在先妣赴归道山三千六百日之际,为伊纪略,以不负鸣机课子之恩,也不算枉读诗书若许年!先妣四子中不肖是唯一略通文墨者,诸兄姊妹皆早早辍学。我若不记述先母盛德,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先妣事略,以及先妣事略选自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先妣事略

所以先妣辞世悠悠十载,不肖无只言志母,一恸!(唯先母辞世时有《祭母文》一篇)

农历五月十三是先妣的忌辰,端午既过,忌日日迫。无论如何不肖也要在先妣赴归道山三千六百日之际,为伊纪略,以不负鸣机课子之恩,也不算枉读诗书若许年!先妣四子中不肖是唯一略通文墨者,诸兄姊妹皆早早辍学。我若不记述先母盛德,恐吾母高风不久即湮没于荒烟蔓草间矣。

故此特沐手焚香再拜,端坐案前,敬书先妣生前之万一。

先妣樊氏讳桂莲。先妣在娘家一直叫存妞,先大姨叫盘妞,先三姨叫染妞。讳桂莲是先妣嫁至王岗若干年后,上了初中的才女先三姨给先妣起的名讳,同时也给先大姨起了名讳桂英。先三姨自己后来的名讳美芹,依稀记得是其中学老师给伊起的,一看就知道老师的学养。“美芹”典出《列子·杨朱》,后来爱国词人辛弃疾有《美芹十论》。

先妣生于公历1930年1月1日,农历一九二九己巳年十二月初二日,属相蛇小龙,星期四。卒于公历2007年6月27日,农历二零零七丁亥年五月十三日,星期三。享年78岁。

伊娘家系新密市曲梁乡全庄村,嫁至本乡王岗村,两村相距“一去二三里”之遥,庶几“鸡犬之声相闻”欤!

先妣大约19岁(1948年)嫁至王岗村,时年先考17岁。第二年公元1949年生育先长兄(所谓共和国的同龄人)。

先妣嫁至王岗时,吾家乃王岗所谓首富(先父语),先妣娘家乃一般小户人家。所以时人多认为先妣嫁了个好人家。先外祖父母也欣欣然。先大姨嫁到了新郑市裴李岗村一贫苦人家,先大姨夫还长伊十来岁。亲人多认为先妣有福命好,先大姨没福命不好。

然世事无常,命途多舛。先妣嫁到王岗一年许,即遭“土改”。 吾家据先父说共有70亩地,起先并没有划成所谓“高成分”,后经村人检举揭发,终被划成“富农”。从此以后,先妣开始了长达漫漫30年的悲惨生活,成了倍遭歧视的“富农婆”。而先大姨家咸鱼翻身一跃成了自豪的贫农,先大姨夫因厨艺高超,竟也被招工,成了吃商品粮的“干事人”。后来吾家长达二三十年,都要靠先大姨、先三姨和舅舅们的接济度日。二姐妹命运由此颠倒悬殊,令人不胜唏嘘!

先妣嫁至吾家时,尚有公婆,第二年先祖父因土改而郁结于心,咯血归阴。先祖父的第三任妻子改嫁而去。先祖父一生娶了三个妻子。第一任妻子生了先大伯,第二任妻子生了先父,第三任妻子生了先姑姑。三任妻子,不是所谓一妻二妾,而是死后再续弦。

就是说先妣嫁的是后婆婆。据先妣说她根本不亲,还常常为难先妣。不过先妣与先大伯的遗孀先伯母妯娌情深。先伯母因儿早夭,先大伯“自卖壮丁”后,杳无音信,黄鹤一去不复返,故而待弟弟(先考)、弟媳(先考妣)如至亲,先长兄如有头疼脑热,先伯母日夜呵护,视先长兄如己出。那时家产被没,家境惨淡,人如涸辙之鲋,先考妣与先伯母,相濡以沫,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后来无产阶级专政形势日益严峻,先伯母被迫改嫁。三位长辈,抱头痛哭,依依难舍,举手长劳。

先妣一生共育有九个子女。先长兄下面有两个姐姐,早夭,没有留下名字。接着是姐姐李宝珍,因先大姨、先大姨夫没有生育,姐姐两岁时就嗣继了先大姨,随了先大姨夫李姓。然后是二哥、三哥、不肖、妹妹、幺妹。幺妹活到约七八岁而殇,患有软骨病,一直都不会坐,不会走路,一直在“座叵”里。所谓“座叵”就是现在儿童坐的小推车。不过那时是木材做的。先妣怀胎幺妹时,自身弱不胜衣,幺妹生下来岂能不病?

众所周知,我们社会主义中国,从1949年到1979年,三十年间,普遍贫穷,天灾人祸不断。吃不饱,穿不暖,常常是饥寒交迫。在那样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先妣能把我们兄弟姊妹六个拉扯 *** ,实在不易!

可谓艰辛备历,可歌可泣。

记得小时候一家人的身体都算正常,没什么大毛病,唯有先妣常年体弱多病。现在想来,是长期营养不良所致。

因为家里人丁多,家务繁重,先妣无法再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先妣就负责主内,主要负责家务。做饭一项就是相当繁重的劳动。中午的饭锅很大,广口黑铁锅。大约能盛一桶水。那时候生活艰难,饭食没有油水,我一个小孩都能吃三大碗,全家人能吃多少,可想而知,所以要用这样的大铁锅,这样的大锅,做好饭后很重,先妣要端下来是不可能的。得先考和兄长们下工回来才能起锅。

先妣做好饭,从未和我们一起吃,总是等到全家人吃好了,她再吃。总是紧着孩子吃,紧着丈夫吃。可以想见,当时生活贫困,物质贫乏,饭不会做得很足,我们吃剩下的残羹冷炙,也是时有时无,有了先妣就凑合着吃点,没有了,先妣就饿着肚子!

全家七口人,四个壮劳力(先父和三个兄长),两个小孩(我和妹妹),还有不能行走常年有病的痴呆幺妹,一大家子的吃喝拉撒睡,都要先妣操心。尤其幺妹,虽然她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但先妣对幺妹更好度,从不嫌弃,从不惧麻烦,顿顿给她加小灶,让她吃更好度的。所谓更好度也就是白面做成的饭食。我们大家平时吃的都是粗粮和野菜。但,约七八岁时,先妣还是没有留着她。

不肖小时候能吃能睡,虽没有其它毛病,但曾有一度头上长了满头黄水疮。这疮有个特点,就是不痛,但奇痒。无钱医治,偏方用尽,一时不见有效,只能任其肆虐。夜里几乎不能睡觉。一会儿黄水就流出来了,一流水就奇痒,一痒我就哭闹。先妣就用布给我揩拭。这样先妣彻夜几乎不能怎么睡觉。白天还有一大堆事等着先妣去做。夜不能寐,身体岂会不累?少不更事,不谅先妣,今日想来,吾母何苦!吾母何累!不肖不孝,思之何痛!

在抚育不肖等兄弟姊妹长大 *** 的历程中,累点苦点,恐怕先妣不怎么挂怀。让先妣于心难忍、备受心灵折磨的,应该是由于家境艰难,孩子有病无钱医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或者使用不花钱的偏方,结果只能等着孩子或自愈或自生自灭,自己仅仅能尽一些人事而已,作为一个母亲能不椎心哀痛吗?宝珍姐姐前面的两位姐姐,一个落地没气,一个长到两三岁,因病无钱医治,眼睁睁看着她病死,而无能为力。还有幺妹,也是无钱医治,只能给她做些全家人舍不得吃的白面而已。想来此时才是先妣黯然神伤,倍感锥心之时。我想就像先妣临终医药无效,不肖等只能眼睁睁看着先妣咽气的情状是一样的!谁能忍心眼睁睁看着至亲离开自己,而束手无策,其痛苦何以言状!更何况是先妣看着自己的小骨肉有病,无钱医治而致其死亡!耳不忍闻,笔不忍述!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繁重的家务劳动和操心孩子外,还要不时被无产阶级专政恐怖一下,威吓一下!先考和先长兄经常遭受批斗。先妣能不经受恐怖吗?

就这样,先妣经常处于饥饿、疲累、战战兢兢状态,岂能不病?贫血、乏力、浮肿,腿上一捺一个坑。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大概贯穿我整个童年时期,我的记忆里,先妣总是一副少气无力,稍微干点重活,就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病恹恹的,脸色苍白,脸颊瘦削,形销骨立,哀哀可怜。

先妣!伊貌虽瘦,肥我全家!想先妣生前慰心之处,当在于此!

先妣一生目不识丁,没有读过《女箴》《女德》之类的书,但是冠之相夫教子,贤妻良母,当之无愧。

先妣这一生,除了伟大的牺牲精神和养育不肖等长大 *** 备历艰辛之外,最让我感念缅怀的就是伊的盛德高风:勤劳、善良、宽厚待人。

全家伊起得最早,起来即开始干活,扫地、喂猪、喂鸡、洗衣、做饭忙个不停。家人不论谁出远门,无论多早,伊都要早早起来给你做饭,让你吃了饭再出门。一年四季,不管寒暑冬夏,都是如此。冬天再冷,老人也要起来,等到你起来,饭已做好。

兄妹几个上学,那时的初中小学,都在本村,全是走读。那年头,家里没有钱买闹钟,叫我们上学,掌握时间,全靠公鸡打鸣。公鸡打鸣不会很准,又有鸡叫一遍二遍三遍之说。这样的情形,先妣夜里哪会睡得踏实,喊我等上学那根神经恐怕得时时绷着。长年累月如此,兄妹五个上学得历时多少年啊!先妣的身体岂能不受亏损?

至今几十年过去了,先妣为我上学、考学,有两件事我还记得清清楚楚。一次是上小学,先妣可能也不太清楚是鸡叫几遍,就喊我去上学了。我迷迷糊糊就去了。学校没开门,我就在大门前等,不知什么时候居然趴在门墩上睡着了。老师来开门时,才把我喊醒。还表扬我,说我来得早。我也没怨先妣,没有闹钟哪里能把握那么准?

还有一件是考密县三初中时,在牛集考试。我也醒得较早,先妣不让我起来,让我先躺在被窝里等。我看见先妣在煤油灯光的映照下,在有节奏地和面,准备给我做面条吃,我看到先妣精神焕发,满面春风的样子。那是1979年,先妣50岁,在我幼年少年时代,这是先妣给我留下的少见的印象!在那一揉一搓的动作里,先妣该对她的小儿子寄寓多少厚望啊!

在先妣身上,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她的善良她的宽厚。

我们小时候,生活非常艰难,先妣自己时不时还不能吃饱,但是只要有乞讨上门的,先妣一定要给行乞之人点吃的东西,从不空手。还直抱歉,说家里拮据没什么东西,就这点,凑合着吃吧。

先妣在乡邻的口碑里就是一个好人、善人。都说她的东西看得不重,力不肯里(方言,就是不惜乎力,肯助人)。左邻右舍到我家很随便,该吃吃该喝喝该拿拿,我一个小孩都有点看不过。

先妣干什么活,有一个特点就是快,麻利。尽管身体病弱,但是一干起活来,却不肯后人。农村烙馍,翻馍,一般都要两个人,一个人不好玩转。邻居烙馍一般都要喊先妣帮忙,先妣有求必应,说声就到,甚至先人后己。而先妣烙馍翻馍从未找人帮忙,自己烙得又快又好。伊烙的馍型好,口感好。又圆又薄,且不见熰(音偶,指馍被烧煳了)痕。

说到先妣的能干,不只体现在烙馍上技高一筹。先妣包饺子,炸菜角,这些费事麻烦的活儿,她总是一个人就拿下来了。供一大家子七八口人吃。要知道家里四个棒劳力,还有我和妹妹两个小吃才。要包很多饺子、很多菜角才能使一个个饕餮之胃餍足。一个人,干这麻烦活,问先妣你就不会找邻居帮帮? 先妣常说人家有人家的事,不要老麻烦人,自己能干的事就自己干。

先妣未读圣贤书,但先妣行的尽是圣贤之道。严以律己,恕以待人。

先妣的教诲有很多我至今铭记。

我们这里常说谁谁麦秸火脾气,猛一红,暴脾气。伊教育我们要克制自己,不要随便发脾气,以免后悔。

这是先妣经常教育我们的话。她经常说她的经历。当年生产大会战,做义务工,修水库。有时很多人偷懒,甚至都跑光了,就剩她一个,她还在干活。她说那些人不老实,回来要挨斗,有的还要挨打。她胆小老实,又是“富农婆”,但是从没因偷懒耍滑而挨斗、挨打。不但不挨斗、挨打,还受表扬,得红旗。

他常常给我们唠叨她生命历程里对她好的人。他常说1958年,没啥吃,大集体干活,又累又饿,有一个干部叫张长海,很关照她。她念叨了一辈子。

先妣逝后,遗物荡然,仅存一把生前在我这里住时的钥匙和一个小马扎,还有她睡过的床。生前除了身份证上的照片,其余几乎找不到遗照可供瞻仰。这点是我最痛心疾首,椎心泣血,想起来就肝肠寸断的。先妣生前, *** 什么了,为什么就不给母亲多照些照片呢?难道这就是乡邻口中的孝子形象、作为?

先妣一生行状,拙笔陋文何可胜道也哉?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所述说者,因不学无术,才疏学浅,必辱损我先妣劭德亮节!(罪该万死)

谨以此为先妣仙逝十周年祭奠,焚化于先妣荒草萋萋的墓前!

文言文先妣事略原文及翻译

《先妣事略》是明代归有光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全篇主要借回忆母亲生前的几件事情,表现母亲治家的勤俭、对孩子的期望以及他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文言文先妣事略原文及翻译,我们来看看。

【原文】

先妣事略

清·张惠言

先妣姓姜氏,考讳本维,武进县学增维广生。其先世居镇江丹阳之滕村,迁武进者四世矣。先妣年十九,归我府君。十年,凡生两男两女,殇其二,惟姊观书及惠言在;而府君卒,卒后四月,遗腹生诩。是时先妣年二十九,姊八岁,惠言四岁矣。

府君少孤.兄弟三人,资教授以养先祖母。先祖母卒,各异财,世父别赁屋居城中。府君既卒,家无一夕储。世父曰:“悟弟不幸以殁,两儿未成立,是我责也。”然世父亦贫,省啬口食,常以岁时减分钱米,而先妣与姊作女工以给焉。惠言年九岁,世父命就城中与兄学,逾月时乃一省归。一日暮归,无以为夕飨,各不食而寝。迟明,惠言饿不能起,先妣曰:“儿不惯饿惫耶?吾与而姊而弟时时如此也。”惠言泣,先妣亦泣。时有从姊乞一钱,买糕啖惠言。比日昳,乃贳贷得米,为粥而食。惠言依世父居,读书四年,反,先妣命授翊书。先妣与姊课针黹,常数线为节,每晨起,尽三十线,然后作炊。夜则燃一灯,先妣与姊相对坐,惠言兄弟持书倚其侧,针声与读声相和也。漏四下,惠言姊弟各寝,先妣乃就寝。

先妣逮事白太孺人五年,尝得白太孺人欢,于先后委宛备至,于人无所忤。又善教诲人,与之居者,皆悦而化。姊适同邑董氏,其姑钱太君,与先妣尤相得,虚其室假先妣居,先妣由是徙居城中。每岁时过故居,里中诸母争要请,致殷勤,惟恐速去。及先妣卒,内外长幼无不失声,及姻亲之臧获皆为流涕。

呜呼!先妣自府君卒,三十年更困苦惨酷,其可言者止此,什伯于此者,不可得而言也。尝忆惠言五岁时,先批日夜哭泣,数十日,忽蒙被昼卧,惠言戏床下,以为母倦哭而寝也。须臾族母至,乃知引带自经,幸而得苏。而先妣疾,惠言在京师,闻状驰归,已不及五十一日。呜呼!天降罚于惠言,独使之无父无母耶?而于先妣何其酷也!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五百六十篇》)

注:①映(die):午后日偏斜。②课:规定时间和数额工作。  黹(zhY):做针线,刺绣。③先后:兄弟之妻互相的称谓,犹“妯娌”。④臧获:奴仆。⑤伯:十倍百倍。

【译文】

亡母姓姜,十九岁时,嫁给我父亲。十年内,共生了两男两女,但夭折了两个,只有姐姐观书和我存活下来。然而父亲去世了,去世四个月后,母亲生下遗腹子翊。那时母亲二十九岁,姐姐八岁,我只有四岁啊。

父亲从小就成了孤儿。  (父亲)兄弟三人,凭靠教书供养祖母。祖母去世后,兄弟各分家,大伯另外租了房屋在城里居住。父亲去世后,家里没有一晚的粮食储备。大伯说:  “我弟弟不幸去世,两个孩子还没有成家立业,这是我的责任啊。”然而大伯也贫穷,省吃俭用,常在年节时分点钱粮周济我家,我母亲和姐姐做些针线活以供家用。我九岁时,大伯让我到城里和堂兄一起读书,过一个月才回家探望一次。一天傍晚回家,却没有晚饭吃,于是全家都没吃晚饭就睡了。第二天凌晨,我饿得起不了床,母亲说:  “我

儿不习惯挨俄啊?我与你姐你弟经常这样挨饿呢。”我哭了,母亲也哭了。当时有一个堂姐给了一文钱,买了块糕点给我吃。等午后日偏西,才赊欠了点米来,煮点粥吃。我寄居在大伯家,读书四年。回家后,母亲让我教弟弟翊读书。母亲和姐姐规定时间和数额做针线活,常以线数为限,每天早上起来,做完三十根线,然后才做早饭。晚上就点一盏灯,母亲和姐姐相对而坐,我和弟弟端着书靠在她们身边,针线的声音和读书声互相应和。钟漏响过四下,我和姐弟各自就寝,母亲才去睡。母亲侍奉祖母白太夫人五年,尝颇得白太夫人的欢心,和妯娌们的关系处理得细致周到,对待别人也没有什么抵触冒犯的。她又善于教育开导别人,和她相处的人,都心情愉快并受她的感化。姐姐嫁给同乡的一个姓董的人家,姐夫的姑姑钱老夫人,与母亲相处得特别好,就空出一间房子来借给母亲住,母亲从此迁到城里居住。每当过年过节时拜访老家,村里的大婶大娘都争着邀请母亲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唯恐母亲马上回城里去。等到母亲去世,家族里里外外无不失声痛哭,亲戚及其仆佣都为她痛哭流涕。

唉,母亲自从家父去世,三十年来更加困苦凄惨,可以说出来的,就只能是这些,那些十倍百倍于此的,就没有办法用语言说出来了。还记得我五岁时,母亲日夜哭泣,过了几十天,忽然母亲大白天蒙看被子睡觉,我在床前嬉戏,以为母亲哭得累了才睡的。不久族母来了,才知道母亲是拿着带子上吊,幸而苏醒过来。而母亲生病在床,我在京城,听到情状急忙跑回来,还不到五十一日。唉,老天爷要惩罚我,唯独让我无父无母吗?而这对于母亲又是多么残酷啊。

先妣事略全文翻译是什么?

先妣事略全文翻译:

亡母周孺人,生于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十六岁嫁到夫家。过了一年多,生下一女淑静,就是我的大姐。一年后,生下我,又过一年,生了一男一女双胞胎。夭折一人,另一个满周岁时也死了。又过一年多,生下有尚, *** 足有十二个月。第二年生下生淑顺,过一年,又生下有功。生有功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更费力。于是经常皱着眉头向婢女们讲:“我生这么多孩子,真吃够苦头了!”有位老婆婆端来一杯水,泡着两只田螺,说:“喝下这水就不会老 *** 了。”母亲举起杯来一饮而尽,从此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母亲溘然长逝。儿女还小,见家里人哭,也跟着哭起来,可心里还以为母亲睡着了。真是伤心呀!那时家里请来画师,为先母画遗像,喊出大姐和有光来,嘱咐人家:“鼻子以上,照着有光画,鼻子下面,照淑静姐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长得最像母亲。

先母名桂,外曾祖叫周明,外祖父叫周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代代住在吴家桥,离县城东南三十里地。从千墩浦往南,对着桥头直到港湾以东一带,住户聚集,全是周姓人家。外祖父和他的三位兄长,家境都很殷实,为人敦厚、崇尚简约、朴实,与村人拉起家常来,言辞和蔼,待晚辈也无不亲善。

先母去吴家桥时,抽空就纺棉花,回到城里,总忙着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忙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头打发人来问暖问寒,送些土特产。母亲从不愁吃愁穿,却仍然辛苦劳作,好像朝不保夕似的。冬天,让婢女们把烧过的炉灰,再和成炭团,层层叠叠地放整齐,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所有的东西都物尽其用,全家也看不见一个闲人。大孩子在身后牵着衣襟,怀里还抱着吃奶的孩子,即便如此,母亲手中还是不停地做针线活。家中打扫得窗明几净。对奴婢也宽厚有恩,他们哪怕挨了打,也都不忍心说怪话。过年时,吴家桥送来的鱼蟹果品,全家不分主仆,人人有份。所以只要听说吴家桥人来了,大家个个兴高采烈。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一起进了学堂。每逢刮风下雨,堂兄总留下不走,我尽管心里恋恋不舍,却不能留在家中(不去上学)。母亲半夜醒来,就督促我默读《孝经》,如果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母亲便十分高兴。

母亲死后,外祖母也去世了。周家不幸得了急性传染病,舅母死了,四姨嫁给顾家,也死了。全家相继死去三十口人,只有外祖父和二舅幸免于难。

母亲故去十一年后,大姐嫁给王三接,是母亲生前亲自许配的人家。十二年后,我进入官学。在十六年上,有光娶妻,也是母亲在世时订的亲。婚后一年,有了一个小女儿。每当抱起 *** ,思母之情,愈加强烈。夜深人静时与爱妻谈及先母,两人忍不住相对而泣。追记母亲生平一点琐事,恍如昨日,其他的都已茫然若失了。世上竟有失去母亲的人,天哪,这有多么令人痛心啊!

原文: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痾。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释:

1.先妣(bǐ):先母。

2.孺(rú)人:明清时代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封孺人,后成为古人对母亲或妻子的尊称。

3.弘治: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

4.来归:嫁来。

5.逾(yú)年:过了一年。

6.生女、子:生一男一女双胞胎。

7.殇(shāng)一人:生时死了一个。

8.期(jī):满一年。

9.不育者:无法抚养。

10.妊(rèn): *** 。

11.乳:养育。

12.加健:加倍费力。

13.颦(pín)蹙(cù):皱眉头。

14.老妪(yù):老妇人。

15.妊不数(shuò)矣:不会经常 *** 。

16.举之尽:端起来喝完了。

17.喑(yīn):哑。

18.正德: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

19.卒:死。

20.寝(qǐn):睡着。

21.延画工画:请来画工(为死去的母亲)画象。

22.肖(xiào):像。

23.讳:封建时代称死去的尊长名字为讳。

24.太学生:太学的学生。太学为全国最高学府,在明代就是国子监。

25.直桥:对着桥头。

26.并:依傍。

27.资雄:有钱。

28.姁(xǔ)姁:言语温和亲切。

29.之:到。

30.木棉:棉花。

31.缉纑(lú):把麻搓成线,准备织布。

32.荧(yíng)荧:闪动的样子。

33.夜分:半夜。

34.问遗(wèi):馈赠。

35.不谋夕:本意指贫家吃了早饭没晚饭。这里是形容作者母亲的勤劳俭约。

36.累(lěi)累:繁多的样子。

37.暴(pù):同“曝”,晒。

38.靡(mǐ):无。

39.攀衣:拉着衣角行走。

40.乳抱:抱在怀中喂奶。

41.纫(rèn)缀不辍:缝缝补补。

42.洒然:整洁的样子。

43.遇僮(tóng)奴有恩:对待奴仆很讲情义。

44.棰(chuí)楚:杖打,一种用木杖鞭打的古代刑罚。

45.不忍有后言:不肯在背后说埋怨的话。

46.致:送给。

47.率人人得食:都能人人吃到。

48.从(zòng)兄:堂兄。

49.辄(zhé)留:请假不去上学。

50.恋恋:依依不舍。

51.中夜觉寝:半夜睡醒。

52.龃(jǔ)龉(yǔ):牙齿上下不整齐,指不顺畅。

53.羊狗之疴(kē):疾病,羊癜风。

54.许聘:定下的亲事。

55.学官弟子:即秀才,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生员。学官是各级地疗教官的统称,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负责管教在学的生员。

56.有妇:结婚。

57.追惟:追念。

赏析:

这是作者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篇首到“以二子肖母也”,叙母亲生卒年月、致病原因及去世当时的情境。作者母亲生于明弘治元年,死于正德八年,算来仅得年二十六岁,那是非常年轻,还未能充分享受人生的年龄。一可伤也。她十六岁出嫁,七年间生七胎,其中夭折两人。文中用近乎流水账的记叙诉说出母亲生活的沉重和酸辛。虽然这里表情的话仅数句:“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日:‘吾为多子苦!”’然只此数句也够了,因为事实比语言本身更有力。二可伤也。为了免除没完没了的多育之苦,母亲接受了老妪所献的民间 *** 偏方,饮尽盛二螺的杯水,不意落下暗哑的后遗症,不过三年便去世了。应当指出,这里作者未直接叙写母亲死前悲苦心情。因为当时他的长姊还不到十岁,他更小一岁,无从记忆,不宜虚构:却记载了失母的孩了们不大省事的情状:“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死在儿女待哺的盛年之际,三可伤也。“伤哉”二字,分量极其沉重。

于此,作者又记下当时事,即家人延请画工描绘遗容,却以作者与火姊共作模特儿 “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这最平常的叙事中包含的深厚微妙的感情,对具有重视亲缘关系的文化传统的读者,至今仍是心有灵犀,不难体会的。“二子肖母”此文无字处有着极复杂的情味,妙在笔墨省净。

第二部分从“孺人讳桂”到“无一字龃龆,乃喜”,也是全文的主要部分。叙述母亲娘家境况门风、母亲的德性及生平事略。叙述外祖家风等于交代母亲德行的根源,乃题中应有之义。周氏是昆山县的一个大家族,聚居在县城东南三十里的吴家桥,从千墩浦往南至桥,沿小港以东一带,便是其居住范围。外祖是国子监监生,又是地方上有钱的人。但崇尚俭朴,与本家关系和睦 “与人妁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后文还补叙了他对子女的慈爱(母亲嫁后“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从这样一个温暖实际的小康之家长成的母亲具有勤劳、俭朴、宽厚、聪慧、识理种种品性,也就不足为怪了。以下便通过具体事略表彰母亲的上述德行。

文中描述母亲回吴家桥娘家,则纺木棉:到县城婆家,则搓麻线。虽然并无盐米短缺之忧,却忙碌得像吃了早饭没晚饭的样子。可见她是勤劳成性的。又说冬天生炉火剩下的炭屑,她也吩咐婢女团起来,一排排晾在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可见其俭朴。尽管拖累很多,“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却“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可见其善于持家。再说她待僮仆的好处,虽不免有责罚,却不忍在背后出恶语怨言。娘家每年送来尝鲜的“鱼蟹饼饵”,大都与家人共享,故“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由此可见母亲的厚道。

最后忆及母亲对作为长子的作者所施的教育:有光七岁时与从兄有嘉入学,遇到雨天,有嘉便不上学了;有光自己也不想上,但母亲却不允许。可见她对子女决不一味溺爱,俨有孟母之风。每每半夜母子睡醒,母亲便“促有光暗诵《孝经》”,倘能熟读到十分流利,“无一字龃龉”,便很高兴。可见母亲教子很严。这部分通过一系列家庭琐事的追忆,凸现了一个能干、慈爱而有见识的母亲的形象。正由于作者是通过亲闻亲见的琐事描写加以反映,所以决无空洞浮夸的感觉,而使人觉得非常真实可信。

第三部分从“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叙述母亲死后两家人事变迁,引出沉痛的思念。其中一段叙母亲及外祖母相继亡故后,外家遭遇的不幸。由于一场瘟疫,夺去了舅母、四姨等三十人性命,唯外祖父与二舅幸存下来。这种自然灾祸,与母亲的死似乎无关,又似乎隐约有一种“祸不单行”的神秘关系。作者只记事实,言下却有无穷感慨。

以下一段则叙母亲死后十一年,有光人学,且与大姊各完婚嫁。作者这里特别说明,大姊的归宿为“孺人所许聘者”,有光所娶也是“孺人所聘者”。盖旧时儿女婚事概由父母之命,这在母亲死前一一已有安排。这种念念不忘的口吻,涵味仍是深厚复杂的。文中写道,“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一些印象较深的往事记忆犹新,但更多的往事却已记不分明,令作者黯然神伤,故末句伤痛之语便觉水到渠成。

文中所表达的既有对母亲特有的短暂、辛苦而不无光华的一生的诚挚的纪念,又有人伦中最普遍最深切的一种感情。即对母爱的歌颂与依恋。作者力求客观叙事,绝去粉饰。尤其突出的一点,便是尽量地减去了直接的、主观的抒情。该文用第三人称叙事,除“伤哉”、“天乎痛哉”两短语,几乎全篇是不动声色地叙事。然而由于所叙皆作者印象最深、涵味极厚的生活细节,款款叙来,自足动人。如文中记儿女或牵衣或乳抱,母亲却劳作不息,那形象是极平凡而又可歌可泣的。

特别是首尾两部分,最质木无文,却最见功力。最有特色,情性横溢,潜台词极多。文章不仅文字简练,而且富于含蕴。例如写母亲之死,诸儿不知悲痛,仅随人而泣,令人感到双重的可悲。又记画工以遗孤为模特儿画遗容,仅说“二子肖母”,令人反思母亲当时如何撇得下如此小儿女,越觉其以浅语表深哀.催人泪下。作者用了即事寓情的手法,满足于款款叙事,赋予了全文以不动声色而感人至深的特殊风采。

纵观全篇,并没有过多作者强烈而直接的感情抒发,而是通过白描的手法对生活细节进行描述,却将自己厚重的感情融于字里行间,融于这些看似简单平凡的事件。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平凡淡然的背后却是隐藏着作者对亡母的深深的怀念与对亡母逝世的沉痛之感以及亡母高尚美好的品德。

创作背景:

归有光母亲十六岁嫁到归家,十八岁生下他,二十六岁去世,当时归有光只八岁。十六年后,归有光二十四岁,已娶妻生子,可能出于养儿更知父母恩的原因,这篇怀念母亲之作就是在这时写的。

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明代官员、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先妣事略翻译及原文

先妣事略翻译及原文如下:

翻译:

先母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十六岁嫁到我家。第二年,生下女儿淑静。淑静,就是我的大姊。过一年,生下我,又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又过了年,生下有尚, *** 十二个月。第二年生淑顺,过一年生有功。

有功生下以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更费力。于是她常常皱着眉头对几个女佣说:“孩子这样多,我真苦死了。”有一个老婆子用一杯水盛着两个田螺送上来,说:“把这杯水喝了,以后就不会常 *** 了。”先母举起杯,把水一气喝完,从此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病故。儿女都还小,看见家里大人哭,也跟着哭,但是还以为娘是睡着了。真是伤心啊!接着,家里请来画工为先母画遗像,把两个孩子带到画工眼前,对他说:“遗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淑静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面容象母亲。

先母名桂。外曾祖父名明;外祖父名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辈辈住吴家桥。吴家桥在昆山县城东南,离城三十里,经过千墩浦,到南直桥,沿着小河往东就到。村子里聚居着许多人家,全都姓周。

外祖父和他三个哥哥都因为富有而出名,为人忠厚正直。外祖父常常和和气气和村里人谈家常,看到小辈外甥侄子个个都喜爱。

先母到吴家桥娘家,就做棉花活。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劳动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天差个人来送点东西。

家里不缺吃食,先母却终日劳苦象是穷得揭不开锅。冬天生炉火用的炭屑,叫丫环做成炭团,一颗挨一颗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没有废物,家里没有闲人。儿女大的牵着衣

服,小的抱在怀里,手里还不停地缝缝补补,间间房里干干净净。待佣人有恩惠,佣仆虽然被责打了,背后也不忍心责怪她。吴家桥每年要送来鱼、蟹、糕饼,总是人人可以吃到。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

来,个个都欢喜。

我七岁的时候和堂兄有嘉进学塾读书。每逢阴雨天气,堂兄总是在学塾里过夜,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开,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先母常在半夜醒来,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要我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

孺人故世以后,外祖母何孺人也病故了。周家染上了瘟疫。舅母病故;四姨妈嫁在顾家,又病故;一连死了三十个人才停止。只有外祖父和二舅还健在。

孺人故世十一年后,大姊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孺人生前应允的。故世十二年后,我补上了生员,十六年后,我娶妻,婚事也是孺人生前给我订定的。

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喜爱女儿,格外想念孺人。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象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么!天啊,多么悲痛啊!

原文:

先姚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直,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蕴,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

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昊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姐悟,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疴。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先妣事略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先妣事略选自、先妣事略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7a8Bj0EAgNYVAE.html

标签:事略选自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565秒, 内存占用1.81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