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道余世存(非常道 余世存电子书)

 2023-07-07  阅读 12  评论 0

摘要:今天给各位分享非常道余世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非常道 余世存电子书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余世存的:非常道 写的怎么样 ? ?初版的《非常道》很“直接”,无序无跋无记,打开就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现场。“你自己都不用加材料,就把它们整理、分类,历史本身就会说话。”余世存认为,历史是有正义、有人性、有审判功能的,中国人没有实际的宗教,却能够以历史为宗教,看重历

今天给各位分享非常道余世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非常道 余世存电子书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余世存的:非常道 写的怎么样 ? ?

初版的《非常道》很“直接”,无序无跋无记,打开就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现场。“你自己都不用加材料,就把它们整理、分类,历史本身就会说话。”余世存认为,历史是有正义、有人性、有审判功能的,中国人没有实际的宗教,却能够以历史为宗教,看重历史和自身、当下的关联。因此,用孔子、司马迁式的春秋笔法就足够。“只要每一代都有代言人写出自己的历史,是非善恶就在我们心中并发挥作用。”

也是因此,余世存说,《非常道》乍看起来都是碎片,但细看其中有魂,这个“魂”就是历史的正义。书虽然看起来像个段子合集,但并不是“段子本位”。所以,《非常道》乍出后,涌现出不少体例相似的跟风之作,如《非常人》、《非常事》等,却都没有达到同样的影响。

旧学不过乾嘉,新学止于赫胥黎什么意思

这是金岳霖评价胡适的一句话,意思是胡适的旧学不过跟乾嘉差不多,新学只到赫胥黎。乾嘉即乾嘉学派,又称“乾嘉之学”,是清朝前期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著称。由于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鼎盛,故得名。因为此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又因此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而有“朴学”、“考据学”之称。

乾嘉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其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阎若璩、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乾嘉学者搜集钩沉,辑佚许多亡佚的文献典籍,例如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出经部432种,史部8种,子部152种。学派研究的对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各朝规章制度的细节,但是总体特点是避免涉及与明清有直接关系的事物。

嘉庆朝以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对于思想学术等的高压统治则不得不放缓,之后的学者于是放弃了只致经典不问世事的姿态,乾嘉学派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虽然学派有一定的压抑新思维和脱离社会的缺点,但是由于百余年间一大批饱学之士刻苦钻研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研究、总结、保存传统典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金岳霖对胡适的学问向来有轻视意味,蔡元培说胡适“旧学邃密,新知深沉”,而金氏却说胡“旧学不过乾嘉,新学止于赫胥黎”(余世存《非常道》),又说“西洋哲学与名学又非胡先生之所长”(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二)等。

从老金表示对胡适不太懂的文章中还曾举过几个小事例,其中一个说:“这位先生我确实不懂。我认识他很早的时候,有一天他来找我,具体的事忘了。我们谈necessary 时,他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必需的或必然的事要做。’我说:‘这才怪,有事实上的必然,有心理上的必然,有理论上的必然……’我确实认为他一定有毛病。他是搞哲学的呀!”又说:“还有一次,是在我写了那篇《论手术论》之后。谈到我的文章,他说他不懂抽象的东西。这也是怪事。他是哲学史教授呀!”(《金岳霖的回忆与回忆金岳霖》)

通过这些小事例,看出金岳霖对胡适这位哲学博士的疑义,同时也隐约透出金氏怀疑胡适当年在博士学位考试中没有合格的信息。

这个信息得到了海内外学术界见仁见智不同的评述,相信者有之,否定者亦不乏其人。

《时间之书》读后感

导语:一部了解中国节气文化的入门书,一部可以按时阅读、读上一年,从而了解时间、空间及其于我们生命意义的作品。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时间之书》读后感,供您参考和借鉴。

《时间之书》读后感 篇1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直观的表述了自然界一年气候因素的变化规律。二十四节气的创造,综合了天文学、气象学以及农学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整合,更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由于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而二十四节气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所以二十四节气的产生,竟有自然环境的决定性因素,又离不开中原文化的影响。

早在春秋战国,我国人民就以圭表测日影的方法定出冬至与夏至的时间,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而后人们根据日月运行位置的变化以及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规律,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等间隔地安排各个节气和中气,每一个等份各占黄径15度,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吕氏春秋》的“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中国人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归纳离不开文化的语境和“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例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则更具天文学的科学观念,反映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这四个节气是反映降水的,而白露、寒露、霜降是反映水汽凝结的,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这些节气的命名,首先与人们对自然现象和农作物生长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相关,同时也体现出了“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与文化隐喻相关。

“二十四节气”既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又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二十四节气”的产生首先是自然环境决定的,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四季分明,先民才能够将二十四节气与历法对应起来,形 *** 类对自然规律理解的独特建树。文化会随着历史的翻覆更迭而变迁,但一个民族的灵魂、精神内核是很难改变的,这也是文化的“动”和“静”。因此,“二十四节气”不能流于浮浅,不可只看现象,不见精神,要从文化中来,到文化中去。

《时间之书》读后感 篇2

时下的各种文艺微公号都喜欢发“中国人没有想象力”、“国人不懂浪漫真谛”这样的腔调,他们喜欢说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灵气闪耀,喜欢说蒂姆伯顿华丽诡奇的哥特人生,喜欢漫威对英雄主义无数脑洞大开的剧情演绎……..这些当然都是人类思维的瑰宝,它们见证不同民族和区域文化的灵魂和心性。

但中国人的浪漫是另外一回事,它是一种十分排他的存在,其实并不容易理解,看似钝感,散漫,毫无逻辑,但却冥冥向心,联结着世界和时空的纤毫微末,用心悟去,竟有灵犀,见天地,见众生。

余世存老师的这本解读二十四节气的书有个非常动听的名字,叫做《时间之书》。是的,这就是中国人的浪漫,最普通的时间,点滴流逝的每一寸日长,每一秒花开,每一瞬荣枯,每一时长消,它们理所当然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周而复始,就是这种寻常的沁入生命肌理的吉光片羽,熔铸了中国人对自然和时空朴素却浪漫的思维交响。

我们智慧的先民用无与伦比的语言天赋和想象力,为他们起了二十四个名字,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这些十分精到而切意的名称当中不乏诗意盎然的表述,短短两个字就可自成乾坤,别有洞天。比如白露、谷雨、清明、霜降,既有色,亦有形,四时盛景历历在目,何其清朗澄明,又何其道法自然!

幼时读红楼梦,最喜欢的就是那些对四时花卉物候与人物生活诗 *** 织的片段,它们像是非常精巧而又独立的绣片,单看华美优雅,滋味深长,但组合起来看就会发现,正是这些完完全全只有中国人才有的心思构成了这部奇书对人、对世界、对时空最宏大的哲思。

比如对薛宝钗调养身体所用的冷香丸就有这样的描写: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起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一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一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一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春夏秋冬,雨水霜雪,四时精华皆在一丸,这冷香丸何尝不是曹雪芹深埋在红楼梦里凝视天地万物,窥见时空流转的深长一撇。这一包容万象的视野凝聚了中国人对自然和时间最普通却又最精炼的想象和智慧。

余老师的这本时间之书将浓缩为四十八字的二十四节气用浓郁华美的笔力研开,旁征博引,加以详实而丰满的情感关联和科学解读。

在余老师构筑起的二十四种节气天地里,我们会看见时间流变、气候更迭、花木盛衰、禽奔兽走,更有对应的卦象和人的生活、习俗、食风,这些在今天的数码虚拟中不复存在的实体,曾经真真切切地浸润着几千年中国人的生活。

在书中有这样的描写,中国的先民用竹子制成十二根竹管,与十二个月对应。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插到土里。竹管是空的,竹管中储存用芦苇烧成的灰,以此来候地气。到了冬至的时候,一阳出。阳气一生,第一根叫黄钟的管子里有气冲出,竹管里的芦灰也飞出来,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叫黄钟,这个时间就是子,节气就是冬至。

如此充满天才想象力的创意究竟是经历了怎样的三观土壤和大脑风暴的淬炼才可能产生的啊。而这其中最吸引人的其实是一些看上去十分没有道理,却又充满神秘巧合的附会,无论科学与否,它揭晓了一种唯美的联结,在天地、万物和众生之间,这些充满灵性的往来和瞬间,在我们不曾注意的角落像漫天星辰一样闪耀在宇宙时空的长河里。

这就是中国人独特的想象和诗意,在二十四节气的草长花开,日升月落,雪融虫鸣里,在天地里,在众生里,在时间里。

《时间之书》读后感 篇3

这本《时间之书》讲的是有关时间的书,它以二十四气节为主线,书写了有关时间的诸多故事,在书中我们可以品味着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更惊叹千百年来先人们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一首关于气节的'儿歌,小时候对气节的最初印象就从这里得知,所以对气节一直没有什么感触。直到看到了余世存老师的《时间之书》,在他的文章里,看到了时间的纹理,突然,对“二十四气节”又有了新的感触。在余老师的书里,一年就像一生,一生就像一天。古人讲,大道为自然。最自然的,乃是踩着时间的鼓点,做一个合乎时间的人。也就是明阳先生所说的“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个羲皇以上人”。

初读此书,我们可以了解到24节气各个不同特点,各节气的物候,它们对农耕的影响,以及从哪些自然现象可以辨别不同节气……深层阅读,会理解节气背后的许多故事,理解天人关系,更好地提升自己在人生百年中的地位。在霜降时期,秋天就要结束了,人们都在此时伐木,因而发现了树的年轮,年轮不仅说明树木本身的年龄,还能说明每年的降水量和温度变化,并且还能记录森林大火,早期霜冻以及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的化学成分,更可以告诉我们以前发生过的事情,及有关未来的事情,人们从这些大自然中得到教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因果律,所以,通过大自然的启示,人们需要反身修德,积贤德而移风善俗,正如那句古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时间之书》里,“二十四节气”只是科普,比之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自然的领悟,以及,人的传统与现在,诗词考据,文化传承,所以《时间之书》,是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出发点,一部真正关于时间的百科全书,至少,他贴近中国人心灵的一部关于时间的书。余老师本人,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更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我最早知道他,应该是某个编辑的书里,他提到了余世存的《大民小国》。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人超越了时间,也失去了时间感。古人有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还有百年大计,有千年忧患。但现代人没有这种感觉。时间感丧失,生物钟就会紊乱,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就会出问题。最直观的,很多人身体不调,上火发炎,脸上长痘痘等,这就是丧失时间感的结果。时间感对现代人的意义不仅仅是健康方面,更是人生幸福和意义方面的。

人的存在是有时间性的,海德格尔在《存在于时间》中说,其实何尝不是如此,生有时,死有时,一生是一天,一天也是一年。时间是个玄妙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时间概念。读了余世存老师的《时间之书》,至少,我们要尊重和诚实对待时间。

《时间之书》读后感 篇4

我们有机器和制度却没有文明,

我们有复杂的感情却无处归依,

我们有很多的声音却没有真理。

——穆旦《隐现》

这首诗是余世存先生在谈及自己文学态度时常常引用的,余世存的名字在中国文化界并不陌生,他是诗人、思想家、学者、自由作家,他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官员、志愿者,还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在他丰富的过往中,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良知近乎偏执的坚守。这种倔强用余世存先生在《重建生活》一书的自序中的话就是:“我更记得鲁迅曾坚定地说,我在生活,我存在着。然而,又有多少人关心生活和存在呢?……我们几乎每天怀揣梦想,放弃了理性、良知、公正、人的自由和尊严,依赖于宏大叙事的许诺度日,我们理解终有一日,我们的所有和生活是尽善尽美的黄金世界,是欲望无限即时满足的人间天堂。一百年的努力使我们伤痛累累,一百年的沧海桑田使我们拥有一切,就是没有拥有过生活。”余世存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更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我们或许有很多愤青,但我们其实更需要鲁迅。

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 *** 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还好,这一回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申遗成功了,没有被邻居莫名其妙地占为己有。鉴于以往我们的习惯,余世存先生的《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以下简称《时间之书》)从某种意义上反而应该被看作是一次“为了忘却的纪念”,因为毕竟圣诞节要来了,年底要拼命了,谁还记得,谁还在乎。

君记否,谁人走笔刻光阴

《时间之书》并非是“应景之作”,这本书的缘由是余世存先生应《国家人文历史》杂志之约开了一个专栏,前后写了整整一年,里面是作者一年来结合《易经》等中古哲学著作的研究成果,更是一种深刻的思索。在如今几乎每个人都很清楚什么时候是圣诞节、什么时候是“双十一”,但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说出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的情况下,人民网称这本书是“第一部全面解读二十四节气的国民读本”并不为过。因为《时间之书》的信息量非常大,涉及天文、地理、农学、生物学等方面,古典诗词、现代诗也引用非常多,如穆旦的诗、里尔克的诗等等,余世存先生表示:“如果借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我的这本书就是讲节气与我们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书,节气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存在与时间;如果借用霍金的话来说,我的这本书是讲中国文化眼里的时间简史。”

根据记载,我国在商周时代就已经知道太阳历的周期,《尚书》明确地指出太阳历是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由于我国古代是采用阴历记载年月的,而阴历和季节、气象没有严格固定的关系,用来掌握农时安排生产活动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的祖先就用测量日影长短和黄昏时北斗星的位置而定出节气来。大约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吕氏春秋》中已记载有八个节气,以后逐渐补充,到二千一百年前的秦、汉时代就完备起来,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一书就已经有了和现在同样的二十四节气了。

余世存先生在之前的《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中已经对中国古人的时间观进行了全面的思索,而这一次的《时间之书》更是一种进一步的研究和印证。《易经》中的时间有两类观察角度,一类是后人抽象出的义理时间,如人们感慨的“豫之时义大矣哉”、“革之时大矣哉”、“随之时大矣哉”之类的,古人把时间分成豫时、随时、革时这样多维度的时间类型,可惜我们现在一般只知道泰时、否时等少数时间类型和否极泰来一类的现象。另一类观察角度就是余世存先生在《大时间》中曾详细论证过的,古人用现代阳历系统来划分的时间,把一个太阳回归年划分成64段,结合这种划分,《易经》分布了各种卦象。而《时间之书》中进一步指出古人若将一个太阳周期分为春夏秋冬四象,一年就会有四象时空,如分成八卦八节,一年就有八种时空,太极生分得越细,每一时空的功能就越具体,意义越明确,在二十四维时间里,每一维时间都对其中的生命和人提出了要求,我们的祖先对于天时有着超出时代的敏锐感和理解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祖先确实曾经雕刻过时光。

那一年,杏花烟雨,草长莺飞

余世存先生在《时间之书》中将“物道”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古人明白粗放与精细劳作之间的区别,明白农作物有收成多少之别,播种也并非简单地栽下,而分选种、育种和栽种等步骤,一切都必须合乎物道。余世存先生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物道的伟大意义,中国古代农民参与生成了对人类农业影响极为深远的水稻土,一亩小麦可以承载的人口是25人左右,一亩玉米可以承载的人口大概是50人,一亩水稻可以承载的人口则是200人左右。在农民这个职业上,中国古人做到了极致,英国农学家在19世纪初写的调查报告中认为,东方农民对土地的利用达到艺术级,一英亩土地可以养活比在英国多六倍的人口,从套种、燃料、食物利用、施肥循环、土壤保护,都非常了不起……所有这些,与农民对时间的认知精细和潜意识里对物道的理解关系重大。

这种对物道的理解和深深尊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式精耕规律,天时即是天道,天道即是物道,余世存在《时间之书》中对节气中的古代农业生产进行了全景展示,让人不由感慨古人已经将时间和生产定格到人与道相印相应乃至合一的状态。“立春”表示着万物复苏的春天开始了,广阔的大地将呈现出一片富有生机的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标明着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立春”以后的“雨水”和“惊蛰”表示降雨开始增多,开始雷呜,冬眠的昆虫开始苏醒。“春分”以后的“清明”和“谷雨”则表示气温转暖,草木萌动,春天朗景象清彻明朗,雨量渐增,适于谷物生长。“立夏”表示风和日丽的春天已逝,已进入夏季农事繁忙季节。“立夏”以后的“小满”和“芒种”表示农作物生长丰满旺盛。“夏至”以后的“小暑”和“大暑”则表示到了最热的季节,也是夏收夏种等农事活动繁忙紧张的季节。“立秋”表示炎暑已过,天高气爽的秋季开始。“立秋”以后是“处暑”和“白露”,表示暑热消退,露华渐浓,天气转凉。“秋分”以后的“寒露”和“霜降”则进一步表示寒霜将临,是大秋作物收获和越冬作物播种的紧张繁忙季节。“立冬”是冬季的开始,预示农事活动已进入一年之末尾,“立冬”以后的“小雪”和“大雪”,表示开始降雪,冬至以后的“小寒”和“大寒”则表示已进入一年中最寒的季节。

杏花烟雨,草长莺飞,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古人虽没有享受过如今的发达科技,但他们的生活却也并非乏味,他们有着自己与物道合一的恬淡惬意生活。当年《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全国,相信所有喜欢这部记录片的朋友在被无数美味震撼的同时,都能深深感受到一种带着浓浓历史厚重感的物道,而这种物道正是源自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余世存先生在《时间之书》中引用一句话说:“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至九月自有答案”,感慨我们今天都知道刷存在感,却对时间的流逝并不敏感,人不分古典现代,都跟时间有深刻的联系。

这里,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情怀

余世存先生《时间之书》的序题叫“行夏之时”,孔子说他的为邦之道就是“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余世存先生从孔子的话生发开来,提出了在全球化时代,孔子的“行夏之时”之说,就是采用公历时间,享用各国产品,保留中国元素,怀抱人类情怀,在这个意义上,《时间之书》完成了从传统到现在的融合,这也是此书最令人感服的地方。余世存先生从《非常道》、《中国男》、《小民大国》等一路走来,后转向研究老子、易经等,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种转变是从青春走向中年的必然,跟从热烈的生活退回宁静的书斋没有关系,他的文字不是学院的、书斋的,他的文字仍是战斗的、撄人心的。《时间之书》无疑是其背负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知识或思想使命的外延,他在努力给社会提供有效的思想资源,校正、安顿世道人心,试图从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自觉角度进行一次次呐喊。

解读非常道:大帅张作霖的N副面孔

1

重读余世存《非常道》,关于张作霖的言行,有八个片段:

其一,1928年5月17日,日本公使芳泽访张作霖,威逼利诱张与日本加深合作,遭张拒绝,张说:“我这个臭皮囊不要了,也不能做这件叫我子子孙孙抬不起头来的事情。”

其二,1925年12月7日,邵飘萍出了一大张二整版的《京报特刊》,以厚纸铜版精印,全是最近时局重要人物的照片,非常醒目。每个人物后面都有他亲自写的评语,如:冯玉祥将军、孙岳将军、岳维峻将军、“保护京畿治安京畿警卫总司令兼京畿警察总监”鹿钟鳞将军、“时势造英雄首先倒奉”之孙传芳、“通电外无所成自岳州赴汉口”之吴佩孚将军、“东北国民军之崛起倒戈击奉”之郭松龄、“忠孝两难”之张学良、“一世之枭亲离众叛”之张作霖、“鲁民公敌”张宗昌、“直民公敌”李景林、“甘心助逆”之张作相等。他不断地发表报道、时评赞颂郭松龄,力数张作霖的罪状,甚至撰文鼓励张学良“父让子继”,连只相信暴力的“马贼”张作霖也慌了手脚,马上汇款30万元赠给邵飘萍,企图堵他的嘴。他收到后立即退回,并继续在报上揭露张作霖。他曾和家人说:“张作霖出30万元买我,这种钱我不要,枪毙我也不要!”他真的不幸而言中!(张作霖下令杀害)

其三,1927年李大钊就义(张作霖下令杀害),报纸上发表消息有谓李在北平“就刑”。傅斯年反驳说,不是“就刑”,是“被害”。1932年陈独秀被捕,他为之辩诬,说陈是“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

其四,张作霖被炸死前,对卢夫人说:“我受伤太重了,两条腿都没了(其实他的腿并没有断),恐怕不行了!告诉小六子(张学良乳名)以国家为重,好好地干吧!我这臭皮囊不算什么,叫小六子快回奉天。”

其五,1921年底,张作霖拥立亲日派的梁士诒组阁,梁与日本密商山东问题,答应用日本借款“赎回”胶济铁路,并同意将该路作为中日“合办”。吴佩孚得知后立即痛骂梁内阁“卖国 *** ”,张作霖则公开指责吴佩孚作乱,破坏统一,两派冲突渐趋激烈,指责电报你来我往。其中吴佩孚 驰电 回击张作霖说:“《大诰》之篇,入于王莽之笔,则为奸说;统一之言,出诸盗匪之口,则为欺世。”

其六,张作霖在孔子诞辰的时候,会脱下军装,换上长袍马袿,跑到各个学校去,向老师们打躬作揖,说我们是大老粗,什么都不懂,教育下一代,全亏诸位老师偏劳,特地跑来感谢云云。

其七,孙中山应邀北上,但到天津后,奉系、皖系跟他的合作就破裂了。张作霖在宴会上说:“我是捧人的,我今天能捧姓段的,就可捧姓孙的。惟我只反对共产,如共产实行,则虽流血所不辞。”

其八,1925年12月27日,张作霖以黄土铺地的仪式再度进入北京,像其他手中有点实力的军阀一样,他想以“临时总统”或“大元帅”的名义于元旦在北京主政,迫不及待地尝一尝当“元首”的滋味。杨宇霆极力反对,劝他在军事上没有把握之前,不要过早行事,以免到处树敌,张作霖听从了劝导,但心有不甘,说:“我终究非干一次不可。”

以上片段,基本是客观的。唯有张作霖死前遗言,尤其对卢夫人所讲,与史实不符。爆炸后,张作霖喉咙为飞片切断,送回大帅府后,一句话没说就死了,并无什么遗言。

2

作为东北人,从儿时起就时常听祖父和外祖父讲“张大帅”的故事。在老人们的讲述中,“张大帅”似乎不是什么坏人,有了他奉天人和东北人才得以在乱世中求得安宁,有了他东北才能在日本人的压迫下保持独立。上学后从 历史 课上知道:张作霖是民国时期割据东北的军阀,他的后台是日本人。——如此说来,“张大帅”并不是什么好人了;可是,为什么老辈人讲述中的他与 历史 书上的不一样呢?

他既是一个身材瘦小、文质彬彬、机警狡黠的白面书生,又是一个满嘴脏话、弹无虚发、杀人如麻的乱世枭雄。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于本就颇具传奇色彩的奉系统帅张作霖来说,在世人眼中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绿林胡子,有人说他是卖国贼,也有人说他是民族英雄。

他又是一个集各种矛盾于一身的人:文化不高却又腹藏雄才;出身胡匪却又拒绝抢劫;杀人如麻却又柔情似水;穷兵黩武却又重视教育;勾结日本却又捍卫国土;迅速崛起却又倏忽殉国……

他有绿林胡子的豪爽与精明,他有汉奸国贼的作为与委屈,他也有封疆大吏的担当与责任, 他是封建主义、民族主义、实用主义结合于一身的军阀。

他的政治谋略包括但不限于:笼络人才、整军经武、开发东北、与日邦交、问鼎中原、应对北京 *** 。

张作霖对待日本人,以及北洋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段祺瑞,总的韬略是能拉则拉,能打则打,能投靠则投靠,该聪明时就聪明,该傻瓜时就傻瓜,联甲制乙,联乙制甲,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

张作霖投机取胜的秘诀,在于“跟着强者走”,直到他自己成为强者,但最终死于当时的强者——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之手。

3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作霖回奉天之前,曾经与日本人发生过激烈的冲突。日本驻华公使芳泽来见张作霖,向他提出兑现承诺,签订中日合资修筑吉会铁路合同。张作霖说:“我这个臭皮囊子不要了(‘臭皮囊’是张作霖常说的口头语),也不能做这件叫我子子孙孙抬不起头来的事情。”

芳泽说,如果答应这个要求,日本可以设法阻止北伐军渡过黄河。

张作霖回答说:“我们家中的事,不劳邻居费心,谢谢你们的好意。”

芳泽说:“你们打得过北伐军吗?”

张作霖说:“若打不过他们,我们可以退出关外。”

芳泽说:“恐怕未必回得去吧。”

张作霖说:“关外是我们的家,愿意回去就回去,有什么不行呢。”

芳泽说:“张宗昌的兵在济南杀死了几十名日本侨民。”“张宗昌是你的部下,你对此事应负一切责任。”

张听罢勃然大怒,由座位上站起,把手上的翡翠旱烟袋猛力向地下一摔,磕成两段,声色俱厉地冲芳泽说:“此事一无报告,二无调查,叫我负责,他妈拉巴子的,岂有此理!”

4

在生命的高光时刻,张作霖派人刺杀革命党张榕和他的老兄张焕相,抄没张家财产,还杀害了革命党宝昆和田亚赞,虽然夺取了奉天省的实权,但是血债累累。之后,他又通电威胁孙中山下野,拥戴袁世凯为大总统,是叛卖辛亥革命成果的罪人。他下令杀害民国一代名记邵飘萍,绞杀 *** 创始者李大钊,可谓血债累累。

在郭松龄反奉之役中,张作霖冒天下之大不韪,答应日本人提出的增筑吉会铁路、给予日人商租权等侵害中国主权的要求,与日本关东军签订了助战密约。对于这个密约,连他的手下张作相在战后都说:“你答应土地商租和杂居,就等于承认日本向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事后张作霖也后悔不已。以后,日本人催促张作霖履行密约。他以各种借口,一拖再拖。

张作霖因为不答应日本人的无理要求,被日本人炸死,虽然下场很惨烈,但却有盖棺论定之效: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民族气节,被当时报纸称为“最有骨气的大军阀”。

4.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孙中山说:“雨亭把东三省治理得很好,不过外有日本掣肘,处境也很难。如果国家统一了,建立革命的中央 *** ,地方的事就好办多了。”

他死后,本正在讨伐他的蒋介石闻讯,也派人送去了花圈。

张学良说:“东北那时候也不是说一定要跟日本人合作,日本就是要我们不要跟南京合作,就是这么一个意思,那时候我的意思是这样,你要不跟南京合作,那你也自个没有完全整个的力量来跟日本人对抗,我父亲并不这样,所以我说他死了,可以把他事情弄清。外头人提他说他亲日,实际上我父亲这个人比我厉害,他反对什么呢,反对日本厉害,日本人后来明白他很会操纵日本人,换句话日本人认为上他当。他比方说他答应了这个事那个事,做不到的事情他都答应,做得到的事他就不答应。所以日本人恨透他了。换句话,我不会那么做,我做不了那能耐,我没有我父亲能耐。我这人什么都来硬来的。”“我父亲也有他的野心了,我父亲自己想当大元帅,我认为我父亲不应做这个事情,何必要统治全国呢?不到时候啊,统御人的事情,不是我要干就能干的事情。那时候我父亲和东北军的名望不是那么好,你应该慢慢地提高你的名望。首先要付出牺牲的代价,你没有代价,你是做不好的。其实你的力量达不到,你只不过有个虚名而已。那个大元帅只是个名义,可虚名之下,是有很多危险的。”“我判断,后来也闻到,日本那些少壮派的人,感觉我父亲不听话,不给他们做傀儡。”“虽然读书读得很少,但是他这个人非常机警,做什么事情都非常的敏感,看什么事情也十分敏感。他没有什么科学知识,但他对外交啊,科学啊。都很敏感,他虽然不懂,但他能看出来了。比如说,奉天发展航空,这都是很新的东西,对此他很敏感。虽然是我去执行,但是,是他要这么做的。所以一般的人都说我聪明,我说我没我父亲聪明” 。老外交家顾维钧评价张作霖:““张作霖对我非常客气。我觉得他有他的特长,虽然他没有受过教育,统御部下,却有他的一套。例如,张宗昌是他的部下,他对于大帅(张作霖)是要磕头的。张作霖要他作什么事,他就作什么事,服从得很。张大帅对部下,晓得他们的脾气。他自己不要钱,对部下手头很宽……而他自己的生活很简单。”

民国教育家缪微流说:“就其治军待人确是外严内宽,不忘旧人,肯用新人。对当年入蒙剿匪出力官兵,卧冰卧雪之艰苦始终不忘。”

东北军旧部,著名的王铁汉将军曾这样评价张作霖:“张雨亭先生气度恢弘,敢用人,肯信人,能容人……他的那种风仪颇为那个时代的人景仰、“

梁敬錞则评论说:“张作霖对于日本,虽甚富友谊,然日本欲其出卖国家,若日韩合并论中,宋秉峻、李容九之所为者,则非张作霖所能忍受。作霖之贤在此,日本满蒙分裂运动之失败亦在此”。

著名爱国将领、教育家冯庸评价张作霖:“归纳起来,雨帅这位杰出人物,我自认很公正地评定他,是忠、诚两个字。他忠,他虽经日本芳泽谦吉公使的利诱威胁,始终不允签订丧权辱国的协定,致遭日本军部之忌,在皇姑屯将之炸死,以身殉职,而终未得爱国人士的同情……”又说“张雨帅用人是推诚委任,不猜疑,不嫉妒,他用人经过面谈后,就决定职权,拨给武器金钱,指定防区,人事任用委以全权,绝不暗中考察。”

颜惠庆评道:“至于他的功罪,一 时尚 难评判,只好留待史家的公正裁决。他所受的教育,十分有限,完全凭借本人天赋的智慧和机变,造成他死前的领袖地位。他能在东三省,日本军阀极度侵略之下,维持地方秩序,经历若干年,其应付能力要非一般武人所能企及。至于他的弱点,中国一般武人所共有,不能对张氏个别加以苛刻指摘。”

著名 历史 教授沈云龙评道:“张雨帅于清末民初,以绿林豪杰崛起关外,际会风云,寝假而绾领封疆,为一方重镇。当然有其过人的才智和不寻常的机缘,是他最大成功的因素……虽身处日俄两大之间,却时刻不忘国家领土主权的维护,不循故常,使觊觎者于既得权益之外,无可再生妄念,得以相安无事……”

中国近代史教授陈崇桥评道:“盖棺论定,张作霖是个做了许多坏事的封建军阀,但也干了一些好事……张作霖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对他持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观点都是不对的。”

《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说:“尽管东北长期处在日本军阀的铁蹄下,张作霖常常不得不奉命行事,但盖棺论定,他无愧一个爱国的中国人。张作霖把自己的大半财产用于兴办教育。他年轻时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在东北亚地区,跟俄国人和日本人玩弄国际政治这副牌时,却是一个精明的牌手,应付裕如,得心应手,始终保持了东北领土的完整。”

5

正如著名 历史 学家唐德刚的评价:“张作霖由于秉性忠烈,不可能作汉奸,因此不为日本帝国主义所容,终于兵败之后,为日人所暗算而以身殉国。” “张作霖「军阀」也,然作霖竟以拒签「五路条约」而死国。......大节无亏,均足垂名青史。”

“以故所谓「军阀」者,固不可一概而论。盖我国近代史的发展,从中古 社会 走向现在 社会 ,实有其极显著的「阶段性」。舜犹人也,各阶段的英雄豪杰,都是各该阶段的特殊产品。各阶段有各阶段的通性,各阶段亦各有其贤与不肖。非此阶段人物多属圣贤,而彼阶段(如军阀时代)所产者,尽属不肖也。治史者「秉笔直书」,绝不可先有成见而一竿打翻一条船也。”

余世存是什么人

余世存

余世存(1969年-),出生于湖北随州,毕业于北京大学,诗人、思想家、自由作家。 他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多次入选年度华人百名公共知识分子,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更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

中文名

余世存

出生地

湖北随州

出生日期

1969年2月

国籍

中国

职业

诗人、思想家、作家

性别

民族

汉族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代表作品

《重建生活》《非常道》

收起

作品集

我看见了野菊花

中国男

人物信息

余世存

姓名:余世存

性别:男

生日:1969年2月

籍贯:湖北随州

毕业学院: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版著作

余世存 著《黄昏的缤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12月

余世存 著《重建生活》,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

余世存 著《我看见了野菊花》,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9月

余世存 编《非常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

余世存 编《非常道》(第二版),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4月

余世存 编《非常道》(第三版),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

余世存 著《中国男》,九州出版社,2010年3月

余世存 著《老子传》,海南出版社,2010年9月

余世存 编《非常道Ⅱ》,中信出版社,2011年7月

余世存 著《大民小国》,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10月

余世存 著 《一篇读罢头飞雪》,海豚出版社, 2013年1月

余世存 著《家世》,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年1月

其他:

余世存等 注译《类人孩》,珠海出版社,2007年

余世存(笔名钱波)等 著《原来如此:1840-1949中国底本》,文汇出版社,2009年

社会活动

自有未注册组织北京当代汉语研究所,自2001年起主持“当代汉语贡献奖”。以表彰对当代汉语做出贡献的机构和个人。

余世存曾追随李慎之先生左右,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类人孩’般的认知品性生发锥心之痛”,出版的《类人孩——动物庄园另类解读》,从文明史的角度,说明:“‘类人孩’状态才是我们需要告别的一种生活”,否则,“他和他组成的社会就只能在文明的边缘徘徊”。

2005年,余世存的一本《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以新的体裁和客观的史料展现,使汉语世界的近现代史写作有了可信的材料。这些截取自晚清、民国而至解放后的历史片段,记录了大量历史人物的奇闻逸事——这些话语中讲述了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同治重臣,以孙中山、袁世凯为代表的辛亥豪雄,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先锋,以钱钟书为代表的传统文人,以李敖、王小波为代表的文坛斗士等演绎的现代史的悲喜剧。

2007年出版的《常言道——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话语录》,将近代资源学术化运用得更加具体,借重新 *** 与申说,讲述了一百年前的大学学人,诗人乃至军阀刺客留下的宝贵遗产。

余世存的非常道1和2有什么区别

内容,理念。

1、第一本《非常道》还挺有意思,借助于类似《世说新语》的体例,把很多清末民初的各种言论分门别类编辑,挺下功夫,也很有阅读 *** 。

2、《非常道Ⅱ——1840-2004的中国话语》,国内的近现代史是一个苦恋现代性并遭受无数折磨的历史。

非常道余世存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非常道 余世存电子书、非常道余世存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826Bj0GAwRVUQ.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707秒, 内存占用1.81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