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五人(晋城五人行)

 2023-09-15  阅读 9  评论 0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晋城五人,以及晋城五人行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新五代史》 卷七十二 四夷附录第一呜呼,夷狄居处饮食,随水草寒暑徙迁,有君长部号而无世族、文字记别,至于弦弓毒矢,强弱相并,国地大小,兴灭不常,是皆乌足以考述哉!惟其服叛去来,能为中国利害者,此不可以不知也。自古夷狄之于中国,有道未必服,无道未必不来,盖自因其衰盛。虽尝置之治外,而羁縻制驭恩威之际,不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晋城五人,以及晋城五人行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新五代史》 卷七十二 四夷附录第一

呜呼,夷狄居处饮食,随水草寒暑徙迁,有君长部号而无世族、文字记别,至于弦弓毒矢,强弱相并,国地大小,兴灭不常,是皆乌足以考述哉!惟其服叛去来,能为中国利害者,此不可以不知也。自古夷狄之于中国,有道未必服,无道未必不来,盖自因其衰盛。虽尝置之治外,而羁縻制驭恩威之际,不可失也。其得之未必为利,失之有足为患,可不慎哉!作《四夷附录》。

新五代史·附录夷狄,种号多矣。其大者自以名通中国,其次小远者附见,又其次微不足录者,不可胜数。其地环列九州之外,而西北常强,为中国患。三代猃狁,见于《诗》、《书》。秦、汉以来,匈奴著矣。隋、唐之间,突厥为大。其后有吐蕃、回鹘之强。五代之际,以名见中国者十七八,而契丹最盛。

契丹自后魏以来,名见中国。或曰与库莫奚同类而异种。其居曰枭罗个没里。没里者,河也。是谓黄水之南,黄龙之北,得鲜卑之故地,故又以为鲜卑之遗种。当唐之世,其地北接室韦,东邻高丽,西界奚国,而南至营州。其部族之大者曰大贺氏,后分为八部,其一曰伹皆利部,二曰乙室活部,三曰实活部,四曰纳尾部,五曰频没部,六曰内会鸡部,七曰集解部,八曰奚枿部。部之长号大人,而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统八部。至其岁久,或其国有灾疾而畜牧衰,则八部聚议,以旗鼓立其次而代之。被代者以为约本如此,不敢争。某部大人遥辇次立,时刘仁恭据有幽州,数出兵摘星岭攻之,每岁秋霜落,则烧其野草,契丹马多饥死,即以良马赂仁恭求市牧地,请听盟约甚谨。八部之人以为遥辇不任事,选于其众,以阿保机代之。

阿保机,亦不知其何部人也,为人多智勇而善骑射。是时,刘守光暴虐,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阿保机乘间入塞,攻陷城邑,俘其人民,依唐州县置城以居之。汉人教阿保机曰:“中国之王无代立者。”由是阿保机益以威制诸部而不肯代。其立九年,诸部以其久不代,共责诮之。阿保机不得已,传其旗鼓,而谓诸部曰:“吾立九年,所得汉人多矣,吾欲自为一部以治汉城,可乎?”诸部许之。汉城在炭山东南滦河上,有盐铁之利,乃后魏滑盐县也。其地可植五谷,阿保机率汉人耕种,为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汉人安之,不复思归。阿保机知众可用,用其妻述律策,使人告诸部大人曰:“我有盐池,诸部所食。然诸部知食盐之利,而不知盐有主人,可乎?当来犒我。”诸部以为然,共以牛酒会盐池。阿保机伏兵其旁,酒酣伏发,尽杀诸部大人,遂立,不复代。

梁将篡唐,晋王李克用使人聘于契丹,阿保机以兵三十万会克用于云州东城。置酒。酒酣,握手约为兄弟。克用赠以金帛甚厚,期共举兵击梁。阿保机遗晋马千匹。既归而背约,遣使者袍笏梅老聘梁。梁遣太府卿高顷、军将郎公远等报聘。逾年,顷还,阿保机遣使者解里随顷,以良马、貂裘、朝霞锦聘梁,奉表称臣,以求封册。梁复遣公远及司农卿浑特以诏书报劳,别以记事赐之,约共举兵灭晋,然后封册为甥舅之国,又使以子弟三百骑入卫京师。克用闻之,大恨。是岁克用病,临卒,以一箭属庄宗,期必灭契丹。浑特等至契丹,阿保机不能如约,梁亦未尝封册。而终梁之世,契丹使者四至。

庄宗天祐十三年,阿保机攻晋蔚州,执其振武节度使李嗣本。是时,庄宗已得魏博,方南向与梁争天下,遣李存矩发山北兵。存矩至祁沟关,兵叛,拥偏将卢文进击杀存矩,亡入契丹。契丹攻破新州,以文进部将刘殷守之。庄宗遣周德威击殷,而文进引契丹数十万大至,德威惧,引军去,为契丹追及,大败之。德威走幽州,契丹围之。幽、蓟之间,虏骑遍满山谷,所得汉人,以长绳连头系之于木,汉人夜多自解逃去。文进又教契丹为火车、地道、起土山以攻城。城中熔铜铁汁挥之,中者辄烂堕。德威拒守百余日,庄宗遣李嗣源、阎宝、李存审等救之。契丹数为嗣源等所败,乃解去。

契丹比他夷狄尤顽傲,父母死,以不哭为勇,载其尸深山,置大木上,后三岁往取其骨焚之,酹而咒曰:“夏时向阳食,冬时向阴食,使我射猎,猪鹿多得。”其风俗与奚、靺鞨颇同。至阿保机,稍并服旁诸小国,而多用汉人,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又制婚嫁,置官号。乃僣称皇帝,自号天皇王。以其所居横帐地名为姓,曰世里。世里,译者谓之耶律。名年曰天赞。以其所居为上京,起楼其间,号西楼,又于其东千里起东楼,北三百里起北楼,南木叶山起南楼,往来射猎四楼之间。契丹好鬼而贵日,每月朔旦,东向而拜日,其大会聚、视国事,皆以东向为尊,四楼门屋皆东向。

庄宗讨张文礼,围镇州。定州王处直惧镇且亡,晋兵必并击己,遣其子郁说契丹,使入塞以牵晋兵。郁谓阿保机曰:“臣父处直使布愚款曰:故赵王王镕,王赵六世,镇州金城汤池,金帛山积,燕姬赵女,罗绮盈廷。张文礼得之而为晋所攻,惧死不暇,故皆留以待皇帝。”阿保机大喜。其妻述律不肯,曰:“我有羊马之富,西楼足以 *** ,今舍此而远赴人之急,我闻晋兵强天下,且战有胜败,后悔何追?”阿保机跃然曰:“张文礼有金玉百万,留待皇后,可共取之。”于是空国入寇。郁之召契丹也,定人皆以为后患不可召,而处直不听。郁已去,处直为其子都所废。阿保机攻幽州不克,又攻涿州,陷之。闻处直废而都立,遂攻中山,渡沙河。都告急于庄宗。庄宗自将铁骑五千,遇契丹前锋于新城,晋兵自桑林驰出,人马精甲,光明烛日。虏骑愕然,稍却,晋军乘之,虏遂散走,而沙河冰薄,虏皆陷没。阿保机退保望都。会天大雪,契丹人马饥寒,多死,阿保机顾卢文进以手指天曰:“天未使我至此。”乃引兵去。庄宗蹑其后,见其宿处,环秸在地,方隅整然,虽去而不乱,叹曰:“虏法令严,盖如此也!”

契丹虽无所得而归,然自此颇有窥中国之志,患女真、渤海等在其后,欲击渤海,惧中国乘其虚,乃遣使聘唐以通好。同光之间,使者再至。庄宗崩,明宗遣供奉官姚坤告哀于契丹。坤至西楼而阿保机方东攻渤海,坤追至慎州见之。阿保机锦袍大带垂后,与其妻对坐穹庐中,延坤入谒。阿保机问曰:“闻尔河南、北有两天子,信乎?”坤曰:“天子以魏州军乱,命总管令公将兵讨之,而变起洛阳,凶问今至矣。总管返兵河北,赴难京师,为众所推,已副人望。”阿保机仰天大哭曰:“晋王与我约为兄弟,河南天子,即吾儿也。昨闻中国乱,欲以甲马五万往助我儿,而渤海未除,志愿不遂。”又曰:“我儿既没,理当取我商量,新天子安得自立?”

坤曰:“新天子将兵二十年,位至大总管,所领精兵三十万,天时人事,其可得违?”其子突欲在侧曰:“使者无多言,蹊田夺牛,岂不为过!”坤曰:“应天顺人,岂比匹夫之事。至如天皇王得国而不代,岂强取之邪?”阿保机即慰劳坤曰:“理正当如是尔!”又曰:“吾闻此儿有宫婢二千人,乐官千人,放鹰走狗,嗜酒好色,任用不肖,不惜人民,此其所以败也。我自闻其祸,即举家断酒,解放鹰犬,罢散乐官。我亦有诸部乐官千人,非公宴不用。我若所为类吾儿,则亦安能长久?”又谓坤曰:“吾能汉语,然绝口不道于部人,惧其效汉而怯弱也。”因戒坤曰:“尔当先归,吾以甲马三万会新天子幽、镇之间,共为盟约,与我幽州,则不复侵汝矣。”阿保机攻渤海,取其扶余一城,以为东丹国,以其长子人皇王突欲为东丹王。已而阿保机病死,述律护其丧归西楼,立其次子元帅太子耀屈之。坤从至西楼而还。

当阿保机时,有韩延徽者,幽州人也,为刘守光参军,守光遣延徽聘于契丹。延徽见阿保机不拜,阿保机怒,留之不遣,使牧羊马。久之,知其材,召与语,奇之,遂用以为谋主。阿保机攻党项、室韦,服诸小国,皆延徽谋也。延徽后逃归,事庄宗,庄宗客将王缄谮之,延徽惧,求归幽州省其母。行过常山,匿王德明家。居数月,德明问其所向,延徽曰:“吾欲复走契丹。”德明以为不可,延徽曰:“阿保机失我,如丧两目而折手足,今复得我,必喜。”乃复走契丹。阿保机见之,果大喜,以谓自天而下。阿保机僣号,以延徽为相,号“政事令”,契丹谓之“崇文令公”,后卒于虏。

耀屈之后更名德光。葬阿保机木叶山,谥曰大圣皇帝,后更其名曰亿。德光立三年,改元曰天显,遣使者以名马聘唐,并求碑石为阿保机刻铭。明宗厚礼之,遣飞胜指挥使安念德报聘。定州王都反,唐遣王晏球讨之。都以蜡丸书走契丹求援,德光遣秃馁、荝剌等以骑五千救都,都及秃馁击晏球于曲阳,为晏球所败。德光又遣惕隐赫邈益秃馁以骑七千,晏球又败之于唐河。赫邈与数骑返走,至幽州,为赵德钧所执,而晏球攻破定州,擒秃馁、荝剌,皆送京师。明宗斩秃馁等六百余人,而赦赫邈,选其壮健者五十余人为“契丹直”。

初,阿保机死,长子东丹王突欲当立,其母述律遣其幼子安端少君之扶余代之,将立以为嗣。然述律尤爱德光。德光有智勇,素已服其诸部,安端已去,而诸部希述律意,共立德光。突欲不得立,长兴元年,自扶余泛海奔于唐。明宗因赐其姓为东丹,而更其名曰慕华。以其来自辽东,乃以瑞州为怀化军,拜慕华怀化军节度、瑞慎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其部曲五人皆赐姓名,罕只曰罕友通,穆葛曰穆顺义,撒罗曰罗宾德,易密曰易师仁,盖礼曰盖来宾,以为归化、归德将军郎将。又赐前所获赫邈姓名曰狄怀惠,抯列曰列知恩,荝剌曰原知感,福郎曰服怀造,竭失讫曰讫怀宥。其余为“契丹直”者,皆赐姓名。二年,更赐突欲姓李,更其名曰赞华。三年,以赞华为义成军节度使。

契丹自阿保机时侵灭诸国,称雄北方。及救王都,为王晏球所败,丧其万骑,又失赫邈等,皆名将,而述律尤思念突欲,由是卑辞厚币数遣使聘中国,因求归赫邈、荝剌等,唐辄斩其使而不报。当此之时,中国之威几振。

距幽州北七百里有榆关,东临海,北有兔耳、覆舟山。山皆斗绝,并海东北,仅通车,其旁地可耕植。唐时置东西狭石、渌畴、米砖、长扬、黄花、紫蒙、白狼等戍,以扼契丹于此。戍兵常自耕食,惟衣絮岁给幽州,久之皆有田宅,养子孙,以坚守为己利。自唐末幽、蓟割据,戍兵废散,契丹因得出陷平、营,而幽、蓟之人岁苦寇钞。自涿州至幽州百里,人迹断绝,转饷常以兵护送,契丹多伏兵盐沟以击夺之。庄宗之末,赵德钧镇幽州,于盐沟置良乡县,又于幽州东五十里筑城,皆戍以兵。及破赫邈等,又于其东置三河县。由是幽、蓟之人,始得耕牧,而输饷可通。德光乃西徙横帐居揆剌泊,出寇云、朔之间。明宗患之,以石敬瑭镇河东,总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御之。应顺、清泰之间,调发馈饷,远近劳敝。

德光事其母甚谨,常侍立其侧,国事必告而后行。石敬瑭反,唐遣张敬达等讨之。敬瑭遣使求救于德光。德光白其母曰:“吾尝梦石郎召我,而使者果至,岂非天邪!”母召胡巫问吉凶,巫言吉,乃许。是岁九月,契丹出雁门,车骑连亘数十里,将至太原,遣人谓敬瑭曰:“吾为尔今日破敌可乎?”敬瑭报曰:“皇帝赴难,要在成功,不在速,大兵远来,而唐军甚盛,愿少待之。”使者未至,而兵已交。敬达大败。敬瑭夜出北门见德光,约为父子,问曰:“大兵远来,战速而胜者,何也?”德光曰:“吾谓唐兵能守雁门而扼诸险要,则事未可知。今兵长驱深入而无阻,吾知大事必济。且吾兵多难久,宜以神速破之。此其所以胜也。”敬达败,退保晋安寨,德光围之。唐遣赵德钧、延寿救敬达,而德钧父子按兵团柏谷不救。德光谓敬瑭曰:“吾三千里赴义,义当彻头。”乃筑坛晋城南,立敬瑭为皇帝,自解衣冠被之,册曰:“咨尔子晋王,予视尔犹子,尔视予犹父。”已而杨光远杀张敬达降晋。晋高祖自太原入洛阳,德光送至潞州,赵德钧、延寿出降。德光谓晋高祖曰:“大事已成。吾命大相温从尔渡河,吾亦留此,俟尔入洛而后北。”临诀,执手嘘嚱,脱白貂裘以衣高祖,遗以良马二十匹,战马千二百匹,戒曰:“子子孙孙无相忘!”时天显九年也。

高祖已入洛,德光乃北,执赵德钧、延寿以归。德钧,幽州人也,事刘守光、守文为军校,庄宗伐燕得之,赐姓名曰李绍斌。其子延寿,本姓刘氏,常山人也,其父邧为蓚县令,刘守文攻破蓚县,德钧得延寿并其母种氏而纳之,因以延寿为子。延寿为人,姿质妍柔,稍涉书史,明宗以女妻之,号兴平公主。庄、明之世,德钧镇幽州十余年,以延寿故,尤见信任。延寿明宗时为枢密使,罢,至废帝立,复以为枢密使。晋高祖起太原,废帝遣延寿将兵讨之。而德钧亦请以镇兵讨贼,废帝察其有异志,使自飞狐出击其后,而德钧南出吴皃,会延寿于西唐,延寿因以兵属之。废帝以德钧为诸道行营都统,延寿为太原南面招讨使。德钧为延寿求镇州节度使。废帝怒曰:“德钧父子握强兵,求大镇,苟能败契丹而破太原,虽代予亦可。若玩寇要君,但恐犬兔俱毙。”因遣使者趣德钧等进军。德钧阴遣人聘德光,求立己为帝。德光指穹庐前巨石谓德钧使者曰:“吾已许石郎矣。石烂,可改也。”德光至潞州,锁德钧父子而去。德光母述律见之,问曰:“汝父子自求为天子何邪?”德钧惭不能对,悉以田宅之籍献之。述律问何在,曰:“幽州。”述律曰:“幽州属我矣,何献之为?”明年,德钧死,德光以延寿为幽州节度使,封燕王。

契丹当庄宗、明宗时攻陷营、平二州,及已立晋,又得雁门以北幽州节度管内,合一十六州。乃以幽州为燕京,改天显十一年为会同元年,更其国号大辽,置百官,皆依中国,参用中国之人。晋高祖每遣使聘问,奉表称臣,岁输绢三十万匹,其余宝玉珍异,下至中国饮食诸物,使者相属于道,无虚日。德光约高祖不称臣,更表为书,称“儿皇帝”,如家人礼。德光遣中书令韩颎奉册高祖为英武明义皇帝。高祖复遣赵莹、冯道等以太常卤簿奉册德光及其母尊号。终其世,奉之甚谨。

高祖崩,出帝即位,德光怒其不先以告,而又不奉表,不称臣而称孙,数遣使者责晋。晋大臣皆恐,而景延广对契丹使者语,独不逊。德光益怒。杨光远反青州,招之。开运元年春,德光倾国南寇,分其众为三:西出雁门,攻并、代,刘知远击败之于秀容;东至于河,陷博州,以应光远;德光与延寿南,攻陷贝州。德光屯元城,兵及黎阳。晋出帝亲征,遣李守贞等东驰马家渡,击败契丹。而德光与晋相距于河,月余,闻马家渡兵败,乃引众击晋,战于戚城。德光临阵,望见晋军旗帜光明,而士马严整,有惧色,谓其左右曰:“杨光远言晋家兵马半已饿死,何其盛也!”兵既交,杀伤相半,阵间断箭遗镞,布厚寸余。日暮,德光引去,分其兵为二,一出沧州,一出深州以归。二年正月,德光复倾国入寇,围镇州,分兵攻下鼓城等九县。杜重威守镇州,闭壁不敢出。契丹南掠邢、洺、磁,至于安阳河,千里之内,焚剽殆尽。契丹见大桑木,骂曰:“吾知紫披袄出自汝身,吾岂容汝活邪!”束薪于木而焚之。是时,出帝病,不能出征,遣张从恩、安审琦、皇甫遇等御之。遇前渡漳水,遇契丹,战于榆林,几为所虏。审琦从后救之,契丹望见尘起,谓救兵至,引去。而从恩畏怯,不敢追,亦引兵南走黎阳。契丹已北,而出帝疾少间,乃下诏亲征,军于澶州,遣杜重威等北伐。契丹归至古北,闻晋军且至,即复引而南,及重威战于阳城、卫村。晋军饥渴,凿井辄坏,绞泥汁而饮。德光坐奚车中,呼其众曰:“晋军尽在此矣,可生擒之,然后平定天下。”会天大风,晋军奋死击之,契丹大败。德光丧车,骑一白橐驼而走。至幽州,其首领大将各笞数百,独赵延寿免焉。是时,天下旱蝗,晋人苦兵,乃遣开封府军将张晖假供奉官聘于契丹,奉表称臣,以修和好。德光语不逊。然契丹亦自厌兵。德光母述律尝谓晋人曰:“南朝汉儿争得一向卧邪?自古闻汉来和蕃,不闻蕃去和汉,若汉儿实有回心,则我亦何惜通好!”晋亦不复遣使,然数以书招赵延寿。

延寿见晋衰而天下乱,尝有意窥中国,而德光亦尝许延寿灭晋而立之。延寿得晋书,伪为好辞报晋,言身陷虏思归,约晋发兵为应。而德光将高牟翰亦诈以瀛州降晋,晋君臣皆喜。三年七月,遣杜重威、李守贞、张彦泽等出兵,为延寿应。兵趋瀛州,牟翰空城而去。晋军至城下,见城门皆启,疑有伏兵,不敢入。遣梁汉璋追牟翰及之,汉璋战死。重威等军屯武强。德光闻晋出兵,乃入寇镇州。重威西屯中渡,与德光夹水而军。德光分兵,并西山出晋军后,攻破栾城县,县有骑军千人,皆降于虏。德光每获晋人,刺其面,文曰“奉敕不杀”,纵以南归。重威等被围粮绝,遂举军降。德光喜,谓赵延寿曰:“所得汉儿皆与尔。”因以龙凤赭袍赐之,使衣以抚晋军,亦以赭袍赐重威。遣傅住儿监张彦泽将骑二千,先入京师。晋出帝与太后为降表,自陈过咎。德光遣解里以手诏赐帝曰:“孙儿但勿忧,管取一吃饮处。”德光将至京师,有司请以法驾奉迎,德光曰:“吾躬擐甲胃,以定中原,太常之仪,不暇顾也。”止而不用。出帝与太后出郊奉迎,德光辞不见,曰:“岂有两天子相见于道路邪!”四年正月丁亥朔旦,晋文武百官班于都城北,望帝拜辞,素服纱帽以待。德光被甲衣貂帽,立马于高冈,百官俯伏待罪。德光入自封丘门,登城楼,遣通事宣言谕众曰:“我亦人也,可无惧。我本无心至此,汉兵引我来尔。”遂入晋宫,宫中嫔妓迎谒,皆不顾,夕出宿于赤冈。封出帝负义侯,迁于黄龙府。癸巳,入居晋宫,以契丹守诸门,门庑殿廷皆磔犬挂皮,以为厌胜。甲午,德光胡服视朝于广政殿。乙未,被中国冠服,百官常参,起居如晋仪,而毡裘左衽,胡马奚车,罗列阶陛,晋人俯首,不敢仰视。二月丁巳朔,金吾六军、殿中省仗、太常乐舞陈于廷,德光冠通天冠,服绛纱袍,执大珪以视朝,大赦,改晋国为大辽国,开运四年为会同十年。

德光尝许赵延寿灭晋而立以为帝,故契丹击晋,延寿常为先锋,虏掠所得,悉以奉德光及其母述律。德光已灭晋而无立延寿意,延寿不敢自言,因李崧以求为皇太子。德光曰:“吾于燕王无所爱惜,虽我皮肉,可为燕王用者,吾可割也。吾闻皇太子是天子之子,燕王岂得为之?”乃命与之迁秩。翰林学士张砺进拟延寿中京留守、大丞相、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德光索笔,涂其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止以为中京留守、大丞相,而延寿前为枢密使、封燕王皆如故。又以砺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故晋相和凝并为宰相。砺,明宗时翰林学士,晋高祖起太原,唐废帝遣砺督赵延寿进军于团柏谷,已而延寿为德光所锁,并砺迁于契丹。德光重其文学,仍以为翰林学士。砺常思归,逃至境上,为追者所得,德光责之,砺曰:“臣本汉人,衣服饮食言语不同,今思归而不得,生不如死。”德光顾其通事高唐英曰:“吾戒尔辈善待引人,致其逃去,过在尔也。”因笞唐英一百而待砺如故,其爱之如此。德光将视朝,有司给延寿貂蝉冠,砺三品冠服,延寿与砺皆不肯服。而延寿别为王者冠以自异。砺曰:“吾在上国时,晋遣冯道奉册北朝,道赍二貂冠,其一宰相韩延徽冠之,其一命我冠之。今其可降服邪!”卒冠貂蝉以朝。三月丙戌朔,德光服靴、袍,御崇元殿,百官入阁,德光大悦,顾其左右曰:“汉家仪物,其盛如此。我得于此殿坐,岂非真天子邪!”其母述律遣人赍书及阿保机明殿书赐德光。明殿,若中国陵寝下宫之制,其国君死,葬,则于其墓侧起屋,谓之明殿,置官属职司,岁时奉表起居如事生,置明殿学士一人掌答书诏,每国有大庆吊,学士以先君之命为书以赐国君,其书常曰报儿皇帝云。

德光已灭晋,遣其部族酋豪及其通事为诸州镇刺史、节度使,括借天下钱帛以赏军。胡兵人马不给粮草,遣数千骑分出四野,劫掠人民,号为“打草谷”,东西二三千里之间,民被其毒,远近怨嗟。汉高祖起太原,所在州镇多杀契丹守将归汉,德光大惧。又时已热,乃以萧翰为宣武军节度使。翰,契丹之大族,其号阿钵,翰之妹亦嫁德光,而阿钵本无姓氏,契丹呼翰为国舅,及将以为节度使,李崧为制姓名曰萧翰,于是始姓萧。德光已留翰守汴,乃北归,以晋内诸司伎术、宫女、诸军将卒数千人从。自黎阳渡河,行至汤阴,登愁死冈,谓其宣徽使高勋曰:“我在上国,以打围食肉为乐,自入中国,心常不快,若得复吾本土,死亦无恨。”勋退而谓人曰:“虏将死矣。”相州梁晖杀契丹守将,闭城距守。德光引兵破之,城中男子无少长皆屠之,妇女悉驱以北。后汉以王继弘镇相州,得髑髅十数万枚,为大冢葬之。德光至临洺,见其井邑荒残,笑谓晋人曰:“致中国至此,皆燕王为罪首。”又顾张砺曰:“尔亦有力焉。”德光行至栾城,得疾,卒于杀胡林。契丹破其腹,去其肠胃,实之以盐,载而北,晋人谓之“帝羓”焉。永康王兀欲立,谥德光为嗣圣皇帝,号阿保机为太祖,德光为太宗。

“靖康之耻”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靖康之耻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和靖康之变。

历史背景

公元1120年,宋金两国结成海上之盟,协议金攻辽中京,而宋攻辽燕京,事成之后,燕云十六州归宋,其余国土归金。后来金兵攻破辽中京,而宋朝二十万大军大败。燕京被金人所攻占,天祚帝被俘,辽国灭亡。金灭辽之役严重暴露宋军的腐败。宋廷竟要求金人履行,金人反指宋人没有履行攻打燕京的盟约。宋廷则用岁币将燕云十六州买回。公元1123年7月,前辽国将领、金平州(今河北卢龙)留守张觉以平州降宋,事败逃奔刚成为北宋燕山府的原辽燕京,金人以私纳叛金降将为由问罪。北宋燕山府不得已斩了张觉,造成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均感到不满。公元1125年八月,金国以张觉事变为由攻宋。

事变开始

公元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东路由完颜宗望领军攻燕京。西路由完颜宗翰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赵桓在哭哭啼啼中登上皇位,是为宋钦宗。公元1126年1月,宗翰率金兵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金人要求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并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宋钦宗亲自至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

金国第一次攻宋

公元1125年8月,完颜宗望、完颜宗翰以张觉事变为由奏请攻宋。十月,东路完颜宗望率军自平州(今河北秦皇岛市卢龙县)攻燕山府(今北京西南)。宋易州(今河北保定市易县)戍将韩民毅投降。公元1126年1月2日),于白河(今北京密云县白河峡谷)和古北口(今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大败宋军;两天后,宋将郭药师降,宋燕山府防卫崩溃;不久破宋中山(今河北定州)派来援军三万人,1月14日又破宋兵五千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1月22日克信德府(今河北邢台)。

西路左副元帅完颜宗翰则率军自大同攻太原(今均在山西),没有宗望顺利。公元1125年12月29日攻克朔州(今山西朔州),公元1126年1月6日破代州(今山西代县),1月13日中山投降,1月15日包围太原,但在太原受阻。以至贻误军机,直到得知完颜宗望已经和宋讲和以后才罢兵。 公元1126年1月27日,完颜宗望军渡过黄河。第二天攻下滑州(今河南滑县),1月31日,包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因汴京守御使李纲抵抗得力而未能破城。2月,胁宋以康王赵构、太宰张邦昌为人质,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今属河北)三镇议和。

宋金第一次开封围城战

此时只有完颜宗望的金国东路军参与围攻开封。完颜宗翰的金国西路军不但在太原被绊住,而且又拒绝完颜宗望提出的隔断西军(宋朝征西夏的边防军,是宋当时最精锐部队)的部署,以至种师道率十万西军顺利赶到开封,完颜宗望被动后撤到开封西北远郊孟阳扎营寨。姚平仲军劫完颜宗望营寨被全歼一事,有人指是投降派李邦彦、李棁为逼主战派李纲、种师道议和而有意无意透露给奸细邓圭所致。劫寨失败以后,李纲、种师道被撤销军权。金兵复至开封城下,宋钦宗大恐,遣使说:“初不知其事,且将加罪其人。”。李邦彦又使宋钦宗下令不得得罪金兵,一霹雳炮手发炮后竟被枭首处死。完颜宗望再攻城时被西军击退,于是停止进攻,改肃王赵枢为人质,康王赵构得以回归。

金国第一次撤军

完颜宗望的金国东路军第一次围攻开封不果,临走前派人入城辞行,并送来一封拜辞信,说是“非不欲诣阙廷展辞,少叙悃愊,以在军中,不克如愿,谨遣某某等充代辞使副,有些少礼物,具于别幅,谨奉书奏辞。”完颜宗望退军之时,种师道之弟种师中率领的西军精锐秦凤军三万人开到东京开封,种师道即命他率部尾随金军之后,俟其半渡而击之,完全消灭其尚在南岸的一半,将金国最精锐的东路军打残以消后患。李纲也建议用澶渊故事“护送”金军出境,密告诸将有机会就纵兵追击。宋钦宗也同意李纲表面上的建议,派军十万,紧紧“护送”。但吴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又最终压倒了主战派,派人在黄河边上树立大旗,严令军队不得绕过大旗赶金军,否则一概处死。 以后种师道又提出亡羊补牢的办法,建议集合大军驻屯黄河两岸,防止金军再次渡河,预为下次“防秋”之计。宋钦宗准奏施行,不久又被吴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大臣压到,认为万一金军不来这笔巨大的军事费用会被浪费,拒绝采用种师道之言。以后种师道气愤致疾,以至病死。李纲则被外调河北河东宣抚使,无所作为,最后被逐到江西。

金国第二次攻宋

不久,金国以萧仲恭使宋,耶律余睹监军。宋钦宗认为此二人都是原辽国贵族,可诱而用之,以蜡丸封了一封书信让萧仲恭送耶律余睹,使为内应。萧仲恭忙跑回金国见完颜宗望,以蜡丸书信献之。八月,宗望以此为由集合军队重新伐宋。第二次攻至汴京仍然是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两人的比赛。

第一阶段,西路完颜宗翰于公元1126年9月5日和第一次攻宋一样从大同出发,第二天破宋张灏军于文水(今在山西),9月21日克太原。东路完颜宗望9月8日从保州出发,当天破宋兵于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县)、中山(今河北定州)。9月15日,攻下新乐(今在河北)。9月26日,破宋大将种师中于井陉,取天威军(今河北井陉县),克真定(今河北正定)。

第二阶段,经过休整,西路完颜宗翰11月18日自太原向汴京进攻,22日攻下威胜军(今山西沁县),29日克隆德府(今山西长治),渡盟津(今河南孟津)。宋西京(今河南洛阳)、永安军(今河南偃师东)、郑州(今河南省会)皆投降。12月4日,完颜宗翰克泽州(今山西晋城市)。东路完颜宗望11月20日自真定向汴京进攻;12月4日宗望诸军渡河,随后攻下临河县(今河南浚县东北临河村南)、大名县(今在河北)、德清军(今河南清丰)、开德府(今河南濮阳);于12月10日克怀州(今河南沁阳)并到达汴京城下。12月16日,宋出兵拒战,被完颜宗望等击败。12月17日,完颜宗翰才到达汴京城下,又被完颜宗望抢了先。

宋金第二次开封围城战

和第一次开封围城战相比,第二次围城战宋朝的处境要困难得多: ①王禀守卫的太原在被完颜娄室的五万金军围困二百五十多天后终于失守,完颜娄室的这部分军队南渡黄河,西趋洛阳,封锁了潼关,把宋朝最精锐的西军关在潼关以内,断绝了其东来的勤王之路。 ②第一次围城战时,只有完颜宗望的东路军到达开封城下,兵力有限,攻城的活动限于西、北两隅,有时蔓延到东北角,南面诸门则始终未受攻击。第二次围城时,金军两路合攻,四面合围,陷东京于彻底孤立。 ③第一次围城以前,北宋朝廷在完颜宗望到达开封的前夕定下了战守之策。李纲被任命为亲征行营使和御营京域四壁守御使,取得主持战守的大权。而第二次围城时,李纲已经因为姚平仲劫寨失败一事和种师道一起被褫夺军权,宋钦宗把战、守、和的全权都授给宰相何?。何?一边迷信妖人郭京的六甲神兵,一边派出枢密使冯澥到完颜宗翰军中求和,自以为双料保险,却不是守城之道。宋钦宗又临时派待罪在京的刘韐提举四壁守御,另外又以次相孙傅为守御使,事权不一,掣肘实多。孙傅和何?一样,把希望寄托在妖人郭京的六甲神兵身上。 ④第一次围城时,完颜宗望的东路军全军六万人,这次增加到八万人,主要将领完颜阇母、完颜昌、刘彦宗等仍在军中,只有郭药师以燕京留守的名义,留驻燕京。西路军仍以完颜宗翰、完颜希尹、完颜娄室三大将为主副帅,完颜银术可等战将都属麾下,汉人高庆裔,时立爱为谋主。完颜娄窒、完颜希尹两人轮流至潼关外督师阻止宋朝的西军勤王。西路军的总人数,原来与东路军相等,也是六万余人,经过长期的围攻太原,兵力不断补充,总数增加了一倍以上,这时除封锁潼关的五万人外,仍有七八万人参加第二次开封围城。计东西两路金军的兵力已超过十五万人,比第一次围城战增加了一倍半。而宋朝这边,第一次围城时开封原来的禁军加上西北陆续开来的勤王军,总数达到二三十万人。解围后,这些大军没有安放到应当去的地方,一部分被遣送复员回西北,一部分参加太原解围战而遭到损失,一部分在黄河南岸溃散,还有一部分被投降派大臣唐恪、耿南仲以经济上的理由遣散。以致第二次围城时城内守军不满七万。各地勤王军早已受到唐恪、耿南仲的命令而裹足不前。只有南道总管张叔夜与两个儿子伯奋、仲熊违抗这一投降式的朝命,募兵一万三千人勤王,在颍昌府遭遇完颜宗翰部,大小十八战互有胜负,最后全军突入开封城,这是第二次围城之役中唯一的一支能够进入开封城的勤王军。

公元1127年1月9日,因为郭京作祟,完颜宗望、完颜宗翰与诸将破城,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

徽、钦二帝被俘

公元1127年3月20日,北宋宣告灭亡。金太宗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贬为庶人,强行脱去二帝龙袍,随行的李若水抱著钦宗身体,斥责金人为狗辈。完颜宗翰初时想招降李若水,过了几天看看无效,就随便让手下处理他。李若水骂不绝口,被宗翰的手下割裂咽喉而死节。4月20日,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随后分两路撤退;一路由宗望监押,包括徽宗、郑皇后及亲王、皇孙、驸马、公主、妃嫔等一行人沿滑州北去,另一路由宗翰监押,包括钦宗、朱皇后、太子、宗室及孙傅、张叔夜、秦桧等人沿郑州北行,其中还有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百姓男女不下10万人等北返。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

《靖康稗史笺证》对这次国难所记很详细,书中所记因为非常耻辱,正史多无法记载,故参考价值颇高。其中《瓮中人语》记载:靖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宝寺火。二十五日,虏索国子监书出城。”次年正月,“二十五日,虏索玉册、车辂、冠冕一应宫廷仪物,及女童六百人、教坊乐工数百人。二十七日,虏取内侍五十人,晚间退回三十人。新宋门到曹门火。二十八日,虏索蔡京、王黻、童贯家姬四十七人出城。”金兵围攻陷汴京前后,烧杀掳掠,奸 *** 女。除金银财物之外,大量掳掠宋朝官员和百姓,其中女性尤多。金人特意索要“女童六百人”,却没索要男童。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二十七日,金兵掠巨室,火明德刘皇后家、蓝从家、孟家,沿烧数千间。斡离不掠妇女七十余人出城。” 据《南征录汇》载:靖康元年十二月初十,宋臣“吴开、莫俦传宋主 宋徽宗意,允以亲王、宰执、宗女各二人,衮冕、车辂及宝器二千具,民女、女乐各五百人入贡。”金军守城千户陆笃诜杀死其兄尚富皂,原因是尚富皂“踞大宅,淫及陆(笃诜)所掠女””。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原定犒军费金一百万锭、银五百万,须于十日内轮解无阙。如不敷数,以帝姬[4]、王妃一人准金一千锭,宗姬一人准金五百锭,族姬一人准金二百锭,宗妇一人准银五百锭,族妇一人准银二百锭,贵戚女一人准银一百锭,任听帅府选择。”“自正月二十五日,开封府津送人物络绎入寨,妇女上自嫔御,下及乐户,数逾五千,皆选择盛装而出。选收处女三千,余汰入城,国相(完颜宗翰)自取数十人,诸将自谋克以上各赐数人,谋克以下间赐一二人。”次月五日夜,完颜宗翰宴请手下将领,令宫嫔换装侍酒,不从者即处死,当时有郑氏、徐氏、吕氏抗命不从,被斩杀,又有“烈女张氏、曹氏抗二太子(完颜宗望)意,刺以铁竿,肆帐前,流血三日。初七日,王妃、帝姬入寨,太子指以为鉴,人人乞命。”

《开封府状》载:“选纳妃嫔八十三人,王妃二十四人,帝姬、公主二十二人,人准金一千锭,得金一十三万四千锭,内帝妃五人倍益。嫔御九十八人,王妾二十八人,宗姬五十二人,御女七十八人,近支宗姬一百九十五人,人准金五百锭,得金二十二万五千五百锭。族姬一千二百四十一人,人准金二百锭,得金二十四万八千二百锭。宫女四百七十九人,采女六百单四人,宗妇二千单九十一人,人准银五百锭,得银一百五十八万七千锭。族妇二千单七人,歌女一千三百十四人,人准银二百锭,得银六十六万四千二百锭。贵戚、官民女三千三百十九人,人准银一百锭,得银三十三万一千九百锭。都准金六十万单七千七百锭,银二百五十八万三千一百锭。”被抵押折价的各类女子统计竟有11635人。 《 *** 语》载:“被掠者日以泪洗面,虏酋皆拥妇女,恣酒肉,弄管弦,喜乐无极。” 《青宫译语》载:完颜宗翰长子设也马看中宋徽宗之女赵富金,完颜宗望于是要徽宗将富金交给设也马,徽宗因为富金已经出嫁为蔡京的儿媳而不同意。完颜宗翰大怒道:“昨奉朝旨分虏,汝何能抗令?堂上客各挈二人。”徽宗道:“上有 金军劫掠后北上的凄惨场面

天,下有帝,人各有女媳。”然而无用,设也马北上途中就以富金为妻,回到上京后,金太宗诏许,“

赐帝姬赵富金、王妃徐圣英、宫嫔杨调儿、陈文婉侍设也马郎君为妾。”宋钦宗的朱慎妃在北上中途解手时,遭到千户国禄的调戏,其他妇女惨遭蹂躏而死者甚多。开始共有三千多人的宗室队伍,到达燕京后,只剩下一千几百人,而且十人九病。

《宋俘记》载:临行前俘虏的总数为14000名,分七批押至北方,其中第一批“宗室贵戚男丁二千二百余人,妇女三千四百余人”,靖康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自青城国相寨起程,四月二十七日抵燕山,存妇女一千九百余人。”一个月内,有近半数1500名妇女死去。1900名未死者中,一部分送往上京,听从金太宗发配,其中上千妇女被赐给金国留守方的人员,另有三百人留住浣衣院(即官妓院),这些人都被迫随女真乡俗,“露上体,披羊裘”。徽宗的郑皇后、钦宗的朱皇后也被同样处理,朱皇后不堪受辱,回屋后自缢,被救后又投水自尽而死。另一部分留在燕京被赏赐给伐宋的金兵,许多妇女被卖进娼寮,有的还被完颜宗翰以十人换马一匹,有的被卖到高丽、蒙古作奴仆。《 *** 语》引《燕人麈》说这些妇女,“十人九娼,名节既丧,身命亦亡”,“甫出乐户,即登鬼录”。《燕人麈》作者记录其一位铁匠邻居,“以八金买倡妇,实为亲王女孙、相国侄妇、进士夫人”。被扣留在金国的北宋使臣宇文虚中曾遇见沦为歌妓的北宋宗姬,作《念奴娇》词称其为“宋室宗姬,秦王 *** ,曾嫁钦慈族”,另一使臣吴激作《人月圆》词也说:“南朝多少伤心事,犹唱 *** 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历史影响

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沉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押解至东北的赵宋宗室上千。后来后金满族第一大姓“伊尔根觉罗”据《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又作“宜尔根觉罗”、“民觉罗”或“伊尔根”,满语“民”的意思。其汉姓为“赵”(也有“佟”“顾”“伊”“萨”“公”“兆”“曹”“包”“哲”“席”等)。《黑龙江志稿·氏族》载:“觉罗者,传为宋徽、钦之后。”清代满文创始人噶盖之裔汉姓“赵”,尚书顾八代之裔汉姓“顾”,副都统萨哈岱之裔汉姓“萨”,大学士伊桑阿之裔汉姓“伊”。不排除有满州望族是宋皇室后裔。 [2]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别不服气!晋城或是 《西游记》故事重要发源地

孙悟空手持的不是金箍棒,八戒手里拎的不是钉钯……在晋城市泽州县柳树口镇东中村南的紫金山上,一座700多年前的寺庙背后的悬崖绝壁上,雕刻有精美的三藏取经摩崖造像。

《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19年后出版,距今有400多年历史。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晋城市学者裴池善认为,由于元代《西游记》人物石雕的出现,加之在晋城境内当地与其相关的实物及民间传说等资料相佐证推断:晋城或是《西游记》故事重要发源地。

【小山村藏着“大云院”】这座被发现的寺院名为大云院,就在泽州县柳树口镇东中村南面的紫金山上,而发现这座元代寺院却是在8年前。

王鹏飞是泽州县旅游文物局文物科科长。2009年7月,担任泽州县第三次文物普查队队长的王鹏飞来到东中村,走访村民了解线索。一位60多岁的老人告诉他,在村南的紫金山上有座古庙。

来到紫金山下,在半山腰的一片绿树丛中,隐约可见一座红墙寺庙。

紫金山虽不高,可弯曲陡峭的山路却并不顺畅。走了三四公里路,王鹏飞等人才到达寺院。让他惊喜的是,这座身藏深山的大云院创建于元代,在寺院背后的绝壁山崖下,有个禅师修行的“老师洞”,而崖壁上还雕刻一窟亮月观音造像。

兴奋的王鹏飞在现场当即拨通裴池善的 *** 。裴池善是晋城市有名的考古学者,当时担任晋城市遗址专题调查队队长。由于当时文物普查任务繁重,直至2010年,他才前往大云院实地考察。眼前的情形,让他震撼不已。

【元代石雕“西游记”】泽州县柳树口镇东中村,位于晋城市东南部。虽与市区相距约40公里,但地处山区,弯曲山路艰险陡峭,驱车前往竟耗费1个多小时。

东中村的赵海发,原在晋城市某单位工作,退休后就回到村里。与其他村庄相似,几百口人的东中村,如今也只留下老年人。2015年5月6日,在赵海发的带领下,记者徒步登上紫金山。

途中,听赵海发说,原来通往大云院的路不好走。虽然每年逢年过节都有村民上山焚香许愿,“但一年下来,羊肠小道总被乱树木及灌木丛遮挡个严实。”

大云院被发现后,前来紫金山的游人日趋增多。为了安全,有人从山脚下网上山拓宽一条土路,一直通至大云院的石阶下。

石阶步道虽不长,却很直立陡峭。“这都是元代所修建的。”跟着赵海发顺着台阶绕行十几分钟,一座面阔三间的明清风格的大殿出现在眼前。

坐东朝西的大殿为三圣殿,南北两侧分建耳房,是大云院仅存的一座建筑。南面的石壁下,立有五通明清时期的石碑,最早的是勒石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的《重修紫金山老师洞大云院碑记》。但这些碑文中并未提到大云院的创建年代。

站在三圣殿前平台上环视四周,群峰挺拔,植被茂盛,潺潺流水声不绝于耳。

在山崖石壁上,出现许多人工开凿的小方形石洞,赵海发说,这些都是寺院建筑所用的卯榫结构,可以看出,原来的大云院并非现在模样,当时规模应当不小。“三圣殿是2005年村民们集资重新修建的。”

顺南侧耳房的石阶绕到大殿背后,不远处有座方形石洞依崖壁而凿。原来这就是“老师洞”,深约2米,内置石榻,是僧人修行之所。石洞前一通石碑躺倒在地,碑首散落一旁。石碑为《重修老师洞记》,落款为“大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

“古名之老师山者……山半有洞甚异,亦从山名者。”紫金山又名老师山,洞从山名,所以称“老师洞”。“从碑文来看,应是先有老师洞,后有大云院。”赵海发说。

从石碑文字可以看出,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就有禅师道逸居洞修行。金天会八年(1130年),在洞前建三圣殿,应为大云院的前身。金皇统元年(1141年)周弱水在此隐居。金末由于战乱,“老师洞”、三圣殿荒废。直到元至元九年(1272年),道凝禅师来此隐居。

道凝禅师俗姓范氏,为潞城壶口程村人。九岁出家,先在古黎甘泉村大云院授业于普泰禅师,后又赴长子大觉寺随临济宗师龙安和尚学佛十年之久。住持“老师洞”后,他又受请外出开堂讲经,期间度弟子五人,后复修行于“老师洞”。

沿“老师洞”南侧山崖边缘石阶而上,前方壁立如削的陡峭山崖上,出现一方形平台,一窟石刻造像雕刻崖壁之上。

整个石刻长约2米,“观音经变”位置居中。只见水月观音侧身端坐石龛内,右腿抬起踏在佛台之上,左脚踩踏莲花,两名力士分立一旁,狮子、麒麟恭顺身旁。可惜的是,水月观音像上半身被毁,佛容难觅。

“三藏取经”石刻,虽然分列“观音经变”之下的南北两侧,但整个石刻所呈现的内容却融为一体。南面为手持笏板、身着朝服的官员、猴行者、白龙马;而北面则是双手合十的三藏法师、八戒和驮经马。仔细观察石刻的细节:三藏法师面部虔诚,礼拜观音;头戴僧帽的猴行者双腿交叉站立,右手置于额前“手搭凉棚”,作观望状,左手执棒形法器;壮硕的八戒肩抗长杆,左手执杆尾,杆头挑雨伞、葫芦形水壶,右手牵马,马背驮经书。

再仔细观察两匹白龙马,造型却不相同:猴行者身后的白龙马,背上只有马鞍及马镫,四蹄落地,在低头悠闲吃草;而八戒身后的白龙马俯首遥拜,身披鞯褥,前后左蹄高抬,扬蹄行走,似为三藏坐骑。

与《西游记》中人物相比,石刻中看不到沙僧,却多了位峨冠博带的官员。

这座摩崖石刻创作于何时?在水月观音的佛台的正中,记者看到一行题记:“时大元至元三十年岁次癸巳季春上旬有六日住持大云老人道凝镌观音之记。”题记中的时间落款,恰巧与“老师洞”前的元代的《重修老师洞记》相吻合,这说明,这尊摩崖石刻造像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西游记》故事与晋城有关?】“大云院西游记石刻造像的发现,是首次在晋城以石刻的形式描写了唐僧取经的故事。”2015年5月7日上午,晋城市考古专家、市遗址专题调查队队长裴池善认为:“由于其产生时间为元代,而西游记成书在明代,据此推断,晋城乃至上党地区,应为西游记故事重要的发源地。”

裴池善觉得,这座摩崖石刻的发现说明,西游记故事当时在晋东南地区广为流传,后来被作者收录到一起创作小说《西游记》。

裴池善查阅资料得知,《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流传至今的最早版本为“明刊金陵世德堂”版,刻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离作者吴承恩逝世仅十多年,也是最接近于吴承恩原著的刻本。

从其他相关资料也可以得知,《西游记》成书前,有关西游记的版本已经很多,其中有元末明初杨景贤(生于元顺帝在位时期,逝世于明永乐年间)的《西游记》杂剧,元代中叶还有《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及《西游记》话本,金代也有《唐三藏西天取经》院本,南宋更有《唐三藏西天取经诗话》。“也就是说,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在诗话、杂剧、评话等的基础上,整理、加工后创作出来的。”

就大云院西游记摩崖石刻的时间来看,雕刻的时间,就比《西游记》成书早280年。

在裴池善看来,晋城与《西游记》故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晋城的历史上,有一条明代以前就开通的“南阳丝绸古道”。在沁水县土沃乡南阳村至阳城县董封乡十几公里的古道中,群峰叠嶂,林木茂盛,溶洞成群,地河纵横。

从古到今,这里的人们有关西游记人物的传说不绝于耳:土沃乡马后园村是弼马温养马之处;在马后园村旁有条东西流向的流沙河;流沙河的北岸有个村子叫高家庄,庄子的背后有个不足30户的高老庄;高家庄对面有个褚家庄,原名“猪家庄”;褚家庄旁有条“洞子沟”,沟内有“红孩儿洞”“蜘蛛洞”“牛魔王洞”“八戒洞”“狐仙洞”等九妖十八洞。

虽然西游记故事传说在国内流传盛广,但与其相关的实物并不多见。然而,晋城境内的一些寺庙在修建中,却能发现相关的内容。

记者前往高平市神农镇故关村炎帝行宫。这座神庙正殿廊檐上,西游记人物木雕赫然其上: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及白龙马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脚踩风火轮的哪吒形象出现。

虽然炎帝行宫创建年代不详,但庙内现存一通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重修炎帝行宫碑》。这从侧面说明,这组西游记人物木雕的创作时间,比小说《西游记》成书时间早98年。

无独有偶。2015年5月3日,特种邮票《西游记》(一)在晋城市陵川县五行山风景区首发。西游记首日封和邮册的设计者张楠认为,西游记中的五行山就是陵川县的五行山。

“大云院摩崖石刻造像是元代的早期雕刻作品。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和考证证明,《西游记》早在元代以前就被广泛流传,它源于民间传说、后被作家写成小说的。”裴池善认为:“可以这样推断,晋城乃至上党地区是西游记的故事重要的发源地。”

千古一帝康熙是如何评价手下“优秀公务员”张玉书陈廷敬等5人的?

1、康熙皇帝对陈廷敬的评价是八个字:“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对他的诗赞誉有加,称赞:“清新授紫毫”,“李杜本诗豪”,陈廷敬逝世后康熙又作《大学士陈廷敬挽诗》,仍不忘怀念陈“世传诗赋重”。可见陈廷敬诗赋的成就确实为康熙所赞赏。

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陈廷敬因耳疾乞休,被允准。陈廷敬入禁苑谢恩,康熙帝谕曰:“卿是老大人,是极齐全底人。《清史稿》中载康熙皇帝“深惜之”,亲笔为他写下了挽诗:“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励,国典玉衡平。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

2、张玉书,在任期间,辅佐康熙帝治理朝政,清正廉明,国泰民安,被誉为“太平宰相”。直至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寿终正寝,享年70岁。康熙皇帝亲书挽章,加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贞”。正是:有缘千里能相会,绝非偶然得惠泽;不是龙飞凤翔地,何孕帝王将相群。

康熙三十五年(1696),随皇帝征噶尔丹叛乱。历官凡五十年,为太平宰相二十年。久任机务,直亮清勤,朝廷倚以为重。康熙十八年(1679)主持修《明史》,先後出任《平定朔漠方略》、《佩文韵府》(1704—1711)、《康熙字典》的总裁官。他数度勘视河工,支持靳辅主持治河工程。

扩展资料:

1、张玉书,字素存,号润浦,又称京江,明崇祯十五年六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镇江。顺治十四年丁酉科举人,十八年辛丑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踏入仕途。后授编修,充任日讲起居注官,接受康熙帝的询问。因其所答为帝赞赏,遂加詹事衔。康熙二十年,擢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次年二月平定吴三桂叛乱后,康熙帝前往盛京祭陵,张玉书奉命随侍。不久升任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2、陈廷敬一生编著有多部书籍。其中属于他个人的诗、文集主要有:《午亭文编》、《河上集》、《参野诗选》、《说岩诗集》、《山礼指要》、《午亭归去集》等;。陈廷敬多次主持编撰国家典籍史志,主要有《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鉴古辑览》、《三朝圣训》、《政治典训》、《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统志》、《佩文韵府》、《方舆路程》、《康熙字典》等。

参考资料:陈廷敬-百度百科

张玉书-百度百科

康熙皇帝对张玉书陈廷敬等五人的评价

1、康熙皇帝对陈廷敬的评价是八个字:“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对他的诗赞誉有加,称赞:“清新授紫毫”,“李杜本诗豪”,陈廷敬逝世后康熙又作《大学士陈廷敬挽诗》,仍不忘怀念陈“世传诗赋重”。

可见陈廷敬诗赋的成就确实为康熙所赞赏。

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陈廷敬因耳疾乞休,被允准。

陈廷敬入禁苑谢恩,康熙帝谕曰:“卿是老大人,是极齐全底人。

《清史稿》中载康熙皇帝“深惜之”,亲笔为他写下了挽诗:“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

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

朝恩葵忠励,国典玉衡平。

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

” 2、张玉书,在任期间,辅佐康熙帝治理朝政,清正廉明,国泰民安,被誉为“太平宰相”。

直至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寿终正寝,享年70岁。

康熙皇帝亲书挽章,加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贞”。

正是:有缘千里能相会,绝非偶然得惠泽;不是龙飞凤翔地,何孕帝王将相群。

康熙三十五年(1696),随皇帝征噶尔丹叛乱。

历官凡五十年,为太平宰相二十年。

久任机务,直亮清勤,朝廷倚以为重。

康熙十八年(1679)主持修《明史》,先后出任《平定朔漠方略》、《佩文韵府》(1704—1711)、《康熙字典》的总裁官。

他数度勘视河工,支持靳辅主持治河工程。

扩展资料: 1、张玉书,字素存,号润浦,又称京江,明崇祯十五年六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镇江。

顺治十四年丁酉科举人,十八年辛丑科进士。

授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踏入仕途。

后授编修,充任日讲起居注官,接受康熙帝的询问。

因其所答为帝赞赏,遂加詹事衔。

康熙二十年,擢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

次年二月平定吴三桂叛乱后,康熙帝前往盛京祭陵,张玉书奉命随侍。

不久升任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2、陈廷敬一生编著有多部书籍。

其中属于他个人的诗、文集主要有:《午亭文编》、《河上集》、《参野诗选》、《说岩诗集》、《山礼指要》、《午亭归去集》等;。

陈廷敬多次主持编撰国家典籍史志,主要有《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鉴古辑览》、《三朝圣训》、《政治典训》、《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统志》、《佩文韵府》、《方舆路程》、《康熙字典》等。

参考资料:陈廷敬-百度百科 张玉书-百度百科...

乾隆皇帝为啥去陈庭敬家

人物概述 陈廷敬以清廉正直闻名。

先后任职于礼部、吏部、户部、刑部等重要部门,长期担任侍读、侍讲学士,直至文渊阁大学士。

在掌管户部期间,陈廷敬曾爬梳积弊,令钱法一清。

他发现,当时一些奸商纷纷毁钱铸铜,使制钱数量日减而质量日差,威胁到国家的金融基石,于是提出制钱改重就轻,并停收采铜税,以增加铜源,杜绝毁钱铸铜的现象。

这一举措无疑有利于维护币制稳定。

在掌管吏部时,陈廷敬要求考察督抚须以养民教民为称职,督抚保荐州县官吏,无加派火耗、无赎货诉讼等劣迹的方才获准。

在担任左都御史时,陈廷敬发现云南巡抚拖欠国家军用钱粮90万两,便毫不姑息,令部严惩。

一时之间,京城内外官吏为之惶恐,吏治得以整肃。

为政清廉 陈廷敬为政清廉,《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评价。

在官居吏部尚书时,陈廷敬曾严饬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

他到礼部上任,曾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

”陈廷敬出自书香门第,素习儒风,特别注重个人修养。

他胸怀宽广,公道正派,且口风极严。

官居相位,不端架子,与周围的同僚都相处得很好。

周围有才能出众者,他均极力举荐。

康熙曾召各部大臣举廉能官吏,陈廷敬举荐的灵寿县令陆陇其、清苑县令邵嗣尧皆清官,颇有政声,康熙遂将他们提拔为御史,又升为尚书。

有人告诉陈廷敬:这两个人廉而刚,刚易折,而且都是刺儿头,有股怨气,说不定将来会怨到你头上。

陈廷敬表示,刚一些,提意见多一些,有什么不好,我不在乎。

康熙对陈廷敬的为人为官都非常赞赏,夸他“卿为耆旧,可称全人”。

学者气质 陈廷敬还是个颇有成就的学者兼诗人。

他为文功底深厚,有思想,见地深远。

他诗宗杜甫,语多沉郁顿挫之气。

他曾随康熙下江南,眼见沃野千里,莺飞草长,留下不少带有灵秀之气的作品。

他写历史风云,大气磅礴;写自然景物,清新俊逸;无论是寄情寓理、熔辞炼句,都匠心独具,被称为“燕许大手,海内无异词焉”。

平生勤于写作,几无搁笔,有《午亭文编》50卷问世,其中诗20卷、杂著4卷、经解4卷、奏疏序记及其他文体20卷、《杜律诗话》2卷。

他曾将《午亭文编》送呈康熙御览,被康熙夸为“拟诸姚房李杜”,所作各体诗“清雅醇厚,非积字累句之学所能窥者”。

到晚年,他又手定《尊闻堂集》以及《河上集》、《三礼指要》、《午亭归去集》等。

可谓著作等身,成就斐然。

陈廷敬多次主持编撰国家典籍史志,主要有《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鉴古辑览》、《三朝圣训》、《政治典训》、《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统志》、《佩文韵府》、《方舆路程》、《康熙字典》等。

其中,《康熙字典》四十二卷,收录四万七千多字,创当时的字书之最,对后世影响很大。

生平经历 陈廷敬原名陈敬,顺治十五年(1658年) *** 戊戌科进士。

因同榜有同名者,因此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名为廷敬。

陈廷敬生平好学,诗、文、乐皆佳。

与清初散文家汪琬,著名诗人王士祯皆有往来,“皆能得其深处,而面目各不相假”。

康熙对陈廷敬有“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的评价。

乾隆皇帝亲书“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楹联,对陈廷敬及其家族予以褒奖。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皇帝命张玉书、陈廷敬领导编纂一部大型字典。

后张玉书病逝,陈廷敬独任总裁官。

陈廷敬编纂《康熙字典》付出了极大的心力,亲自审阅文稿、编订目录、考校典籍、查阅大量古代辞书。

这部字典是在前人《字汇》和《正字通》的基础上补充而成的,共收四万七千多字,是清代最大的字典。

陈廷敬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有五十卷《午亭文编》收入《四库全书》,其中诗歌二十卷,还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作品。

陈廷敬在家乡所建的午亭山村保留至今。

人物功绩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

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改为庶吉士。

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

陈廷敬先后担任大清康熙帝师、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

陈廷敬以清廉正直闻名。

比如他任左都御史时,陈官场上行贿受贿、营私舞弊成风。

于是,他上书皇帝要求制定严厉的制度,以改变不良风气。

他的建议被康熙采纳,责令都察院严惩不法之徒。

此举对于治理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他非常重视发现和重用有识之士,经常向康熙皇帝推荐人才,比如有名的王士祯、汪琬、陆陇其、邵嗣尧等人,都是经他力荐而受到朝廷重用的。

由于陈廷敬很有才华,在任翰林院学士时,曾和掌院学士喇沙里、侍讲学士张英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表扬他们“每日进讲,启迪朕心,甚有裨益。

”康熙曾特赐予他和喇沙里、张英三人貂皮各五十张,表里绸缎各二匹。

王跃文写的《大清相国》中曾这样赞扬他: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他原名陈敬,21岁中了进士,因同科进士...

书韵飘香手抄报资料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

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

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

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

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

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

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

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

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

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

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

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

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

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

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

我的脑子不肯休息。

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 *** 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

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

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 *** 回忆书中的情节。

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

赞美人物才华横溢的诗词歌赋

1、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唐·杜甫《不见》译:世上那些人都要杀了他,只有我怜惜他是个人才。

文思教捷下笔成诗千首,飘零无依消愁唯酒一杯。

2、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译:当年有位洒脱狂放之人名叫李白,人称谪仙。

看到他落笔,风雨为之感叹;看到他的诗,鬼神都为之感动哭泣。

3、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译:他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必将万古流传。

4、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宋·陆游《文章》译: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

5、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宋·苏轼《和董传留别》译: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6、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译: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7、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译: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

8、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 *** 数百年。

——清·赵翼《论诗五首·其二》译: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9、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唐·韩愈《调张籍》译:李白、杜甫诗文并在,犹如万丈光芒照耀了诗坛。

10、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

——唐·李白《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译:令人羡慕的是你们二位前去应举,真如同二条出渊的胶龙,何况你俩又有冠盖当世的才情。

赞美宋代风俗画的诗词

望海潮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最有名又切合题意的一首。

赞美徐霞客的古诗词

黄山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奇山”、“人间仙境”,以独特的峰林地貌构成奇、伟、险、幻的奇观,以怪石、奇松、温泉、云海“四绝”著称于世。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览黄山后盛赞:“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

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人将此话演绎成“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成为数百年来赞美黄山的名句。

赞美忘年交的诗词有哪些?

诗歌中赞美忘年交者众多,其 *** 彩者例举如下:1.《徒步归行》唐▪杜甫明公壮年值时危,经济实藉英雄姿。

国之社稷今若是,武定祸乱非公谁。

凤翔千官且饱饭,衣马不复能轻肥。

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

2.《奉和子龙大监与舍弟赠答之什》唐▪徐铉 石渠东观两优贤,明主知臣岂偶然。

鸳鹭分行皆接武,金兰同好共忘年。

怀恩未遂林泉约,窃位空惭组绶悬。

多少深情知不尽,好音相慰强成篇。

3.《题李处士幽居》唐▪温庭筠 水玉簪头白角巾,瑶琴寂历拂轻尘。

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春。

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画静无人。

南山自是忘年友,谷口徒称郑子真。

4.得意忘年心迹亲,寓居同县日知闻。

——白居易5.就店煮茶古堰边,偶逢父老便忘年。

——陆游

第一课   文化产业的基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工业化、后工业化推动了经济的飞跃发展,但同时产生的利益至高的理念,却往往违背自然,违背规律。而农耕文化却在劳作中顺理成章地建立起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之间最为密切的关系。作为炎帝故里,高平似乎尚遗存着朴实敦厚的气息。

经济转型期的高平小城经历了失落与迷惘,但几千年农耕文化的滋养使他天生具备了不焦不躁、悠闲自足的气质,因此便拥有了可贵而踏实的慢时光。农耕文化的理念还在这里孕育出了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如涓涓细流滋润诗意着这方土地。

高平黑陶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仅选料方面就要经过暴晒、浸泡、澄泥、过箩、发酵等多道工艺,如果省却了某个环节,那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就会大打 *** 。

黑陶制作更好度的原料是红土胶泥,而高平则具备红土储量巨大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于是将敦厚的土与优雅的水搅拌缠绵,直至完全融合,再经高温淬炼,当柴火烧制达到理想温度,再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这个过程产生的浓烟,便会神奇地形成一种独特的无釉无彩的碳化窑变。浴火重生后的黑陶黑中透莹,望之如金,坚实凝重,叩之如磬,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争美。

数千年前,祖先炎帝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耕而作陶”“作瓦曰陶”。2015年,考古人员在羊头山山顶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就有大量陶片。如今,高平黑陶以其独特的姿态绽放出“人类童年的智慧之花”。如今,后世子孙们正继承着先祖的工艺和精神,向着深不可测的未来继续绵延。

高平还是潞绸的原产地,而且是潞绸延续至今的惟一传承地。人类从炎帝织麻为布的远古走来,经过智慧的筛选与演变,衣料也由粗陋到精致。当浙江杭州等南方的丝织业尚未发达之时,伴随着清脆的驼 *** 到达西域各国的丝绸大都来自山西。直到明清两代,丝绸业最为发达,便也是潞绸的鼎盛时代,当时的八大丝绸产地,潞绸是惟一的北方代表,与杭缎、蜀锦齐名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21个儿子朱谟就藩潞安府后,除了组织本地的潞绸机户,还从外地征集了许多机户来潞州织造潞绸。明弘治四年,朝廷在潞州设“织造局”,负责管理潞绸生产、调剂、运输、上贡等事宜。潞绸织造自此走上由官方督办的规模生产。

据史书记载,明嘉靖时潞安府每年上缴户部农桑绢300匹,生丝绢1200匹,大潞绸30匹,小潞绸50匹。特别是双丝泽绸,以织工精细、质地优良而畅销大西北。

历史上从没有哪一位皇帝像万历这样对潞绸痴迷。他执政皇权48年,坐派潞绸半个世纪,即使在弥留之际,也没有将其忘记。大殓内的万历一手摁下的是12个五十两的黄金大锭,另一手托上的是来自山西潞安的64匹丝绸。三百多年后,当考古人员徐徐打开万历棺椁的那一瞬间,山西的潞绸终于重见天日,再一次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绚丽和旖旎。

如今,高平“吉利尔”早已享誉世界,延续着千年不衰的潞绸文化,传承并创新着这一古老而不朽的传统文化遗产。

作为农耕文化的发源地,高平从来都不是一个缺乏信仰的地方。在科技文明还不发达的时代,面对各种天灾人祸、疾病伤害,原始质朴的人们学会了通过祈祷神灵的帮助来舒缓痛苦与无奈。

于是,每逢节日庆典、迎神赛社、结婚迁居或寿辰周年等,便会以乐铺设,隆重举行一些庆祝、祭祀活动。

八音会则是指主要用鼓、锣、钹、旋、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进行民间音乐演奏的临时性班社。它以自发的群众组织形式,活跃在民间各种 *** 场合,起着相互帮忙和助兴的作用。

明清时期,上党地区的八音已非常普遍,只要有十几户的自然村庄就会有一伙八音会,大村有两三伙也不鲜见。人们以它所在的村庄或街坊称之。遇有活动,便被请去吹打一番,锣鼓喧天热闹非凡。配合的乐手们,则做出相应的表演,或喜或悲,或怒或怨,浑然一体,完整和谐。

这种流于民间业余的演出队伍,客观上为上党梆子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一些较高水平的、较为专业的八音会,逐渐演变为上党梆子职业戏班。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音调高亢明朗,粗犷朴实,音乐曲调丰富,音响强劲。以表现古代英雄、忠臣良将、外抗侵侮、内惩奸贼题材为主,许多剧目浸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富有积极意义。

《通鉴外纪》记载:炎帝“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炎帝制琴作乐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劳动之余的 *** ,更重要是为了以乐匡正天下,和谐人心,教化民风。

如今,上党梆子已把承载的情怀深深植根于高平人民的心中,戏迷乐此不疲,票友随处可见,群众百看不厌。上党梆子已成为晋城乃至整个晋东南地区的地域文化符号。从1991年至今,上党梆子先后在中国戏剧最高舞台上获“梅花奖”的共五人,其中有四人是高平美女,另一个是高平帅婿。人称“高平梅花四朵半”。

首阳巍巍,丹水汤汤,高平人一面紧跟时代的步伐,一面铭记着来自远古“以人为本”的先祖的告诫,不慌不忙继续演绎着属于高平的精彩。

晋城五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晋城五人行、晋城五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884Bj0FBwVRWg0.html

标签:晋城五人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893秒, 内存占用1.88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