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达主义(达达主义起源于)

 2023-09-07  阅读 16  评论 0

摘要:今天给各位分享达达主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达达主义起源于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达达主义是什么意思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绘画风格。达达主义是一种无 *** 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 *** 活动表达了他

今天给各位分享达达主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达达主义起源于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达达主义是什么意思

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绘画风格。

达达主义是一种无 *** 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 *** 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达达主义的倡导人查拉在宣言中为达达主义下定义说:“这是忍不住的痛苦的嗷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命。”达达主义的目的和对新视觉幻象及新内容的愿望,表明了他们在以批判的观念重新审视传统,力图从反主流文化形式中解脱出来。达达破坏的冲动给当代文化以重要的影响,成了本世纪艺术的中心论题之一。

达达主义,语源于法语“达达”(dada),这是他们偶然在词典中找到的一个词语,意为空灵、糊涂、无所谓;法文原意为“木马”。它采取了婴儿最初的发音为名,表示婴儿呀呀学语期间,对周围事物的纯生理反应。宣称作家的文艺创作,也应象婴儿学语那样,排队思想的干扰,只表现官能感触到的印象。查拉在草拟的《宣言》中,曾为"达达"下了这样的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东西和不合逻辑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活。”有人还作过进一步的解释:“达达,即什么也感觉不到,什么也不是,是虚无,是乌有。”

阿尔普(Jean Hans Arp)

特里斯坦·查拉(Tristan Tzara)

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

奥托·狄克斯(Otto Dix)

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 , 1887-1968 )

达达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初出现在瑞士的苏黎世。瑞士是当时战争的中立国家,一 *** 战国的青年因躲避战乱而云集苏黎世从事艺术活动,借以发泄和抚慰紧张不安的心灵,其中有德国的雨果·巴尔(1886-1927年)、汉斯·里赫特尔(1888-1976年)和理查德·胡森贝克(1890-1963年);有法国人汉斯·阿尔浦(1887-1966年);还有罗马尼亚人特里斯坦·扎拉和马塞尔·扬科以及一些其他国籍的艺术家。

这些流亡的艺术家们有着强烈的反战情绪,他们看到人类文明惨遭践踏,深感前途渺茫,于是在他们中间滋长了无 *** 主义和虚无主义,他们要组织起一个国际性的文艺团体,创造出符合他们新的理想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于1916年2月举行成立大会时,歌唱家罗瓦夫人随意在法文字典中发现“达达”一词,意即孩子不明确的呀语,没有什么意义,人们认为这个名称很怪诞有趣,用着他们团体名称很好,不久他们发表了达达宣言,大意是:

“达达--意思就是无所畏,我们需要的著作是勇往直前的、勇敢的,切实的,而且是永远不能懂的,逻辑是错误的,道德永远是罪恶的,我们所视为神圣的,是非人的动作的觉醒......”

“达达什么都不相信,恋爱、工作。”

“达达不求什么,达达就是达达。”

“达达的反感,

消灭记忆:达达

消灭考古:达达

消灭未来:达达

绝对的,无可争辩的一切,

上帝,立刻的,自然性的产品。”

达达主义信奉的是流行的巴枯宁哲学,打倒一切,排斥一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达达主义艺术思想的狂热和对传统的决裂。在当时达达主义影响很大,扩及到德国、西班牙、法国、甚至远到美国,似乎形成了一个国际性的文艺团体,达达之所以造成如此强烈反响,其原因如里德所说:“达达主义开始时,实际上的意思是企图摆脱一切古代传说的重荷,无论是社会的还是艺术的,而不是要创造一种新的艺术风格。这种运动的背景,是普遍的社会的不安,战争狂热和战争本身,以及俄国革命,达达主义分子是无 *** 主义者,在某些情况下是原始法西斯分子,他们采用巴枯宁的口号:破坏就是创造!他们全力摇撼资产阶级(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应付战争责任),而且他们准备在恐怖的想象范围内运用任何手段——用垃圾制造绘画(拼贴画),或者把酒瓶架或小便盆之类的东西抬到艺术的高贵地位。”

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有马塞尔·杜尚(1887-1968年)和马克斯·恩斯特。

什么是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艺术流派的一种艺术运动,一种无 *** 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

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 *** 活动,来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历史影响:

尽管达达主义在很大范围内得到了传播,但它终究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文艺思潮。到1924年,达达主义基本被新生的超现实主义所吞并,达达主义艺术家们也纷纷投奔其他流派,包括社会现实主义以及其他现代艺术流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欧洲的许多达达主义者再度流亡美国,有一些则死于 *** 的集中营之中,原因是 *** 不喜欢有颓废色彩的艺术。二战之后,许多新的文学和艺术流派纷纷诞生,达达主义的影响更加微弱。

什么是达达主义?

苦枯朋友,“达达主义”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超现实主义”。

有关“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资料如下:

超现实主义

一、概念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在文艺及其他领域里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强调表现超现实、超理性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他们超越了现实世界的种种束缚,重直觉,认为潜意识、梦幻才是最真实的。主张无意识的写作,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作品怪诞、夸张、晦涩、神秘,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均产生了影响。

从1919年布勒东和苏波合著“下意识书写”的作品《磁场》开始,到1969年让.许斯特正式宣布超现实主义团体的解散,共半个世纪的时间。

规模上,由一个只有十几人的巴黎小组,发展成为跨越 *** 亚非四大洲的国际性运动。

影响上,不仅对小说、诗歌、戏剧方面发生作用,而且在雕塑、绘画、建筑、电影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名称的由来:阿波利奈尔在1917年发表的剧本《蒂雷西亚的 *** 》的序言中说:“人当初企图模仿行走,所创造的车轮子却不象一条腿。这样,人就在不知不觉中创造出超现实主义。”在阿波利奈尔看来,所谓超现实主义,只应从现实中受到启发,而不必做照相似的模仿。布勒东为了纪念自己的精神导师阿波利奈尔,便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了这个名字。

按照布勒东自己的解释:

“超现实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学自发现象,主张通过这种方法,口头地、书面地或以任何其他形式表达思想的实实在在的活动。思想的照实记录,不得由理智进行任何监核,亦无任何美学或伦理学的考虑渗入。

哲学背景: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信仰超级现实;这种现实即迄今遭到忽视的某些联想的形式。同时也是信仰梦境的无穷威力,和思想能够不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种种变幻。它趋于最终地摧毁一切其他的精神学结构,并取而代之,以解决人生的主要问题。” (《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

二、文学渊源

1、上溯到18世纪英国哥特式小说

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哥特式小说的主人公通过想象出来的事物获取了生活中的精华,并且表达了他们想要彻底摆脱人在道德、心理、乃至生理方面所受限制的愿望。他们的潜意识里显示出一种说不情所以然的力量,这力量竭力和压制它们的“超我”抗争。总之,他们用解放性的“魔鬼- *** -潜意识”的概念来对抗压制性的“上帝-灵修-意识”的概念。

2、也可追溯到爱伦.坡的怪诞故事:

他轻视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只追求效果和气氛,用 *** 原则代替了真实原则。

3、还可以把法国作家萨特奉为神明: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的哥特小说:反教会态度、政治上的乌托邦观点、对欲望之力量的赞颂、在 *** 中对绝对的追求、对传统价值观念及其体现者的蔑视、作为幻想者的才能。布勒东把萨特和弗洛依德、傅利叶并称为“欲望的三个伟大的解放者”。

4、德国的浪漫主义诗人们也为他们开启了大门:

布勒东承认可以把超现实主义看作是浪漫主义的尾巴,“然而却是一根很有攫握力的尾巴”。荷尔德林、诺瓦利斯等,真实存在于梦幻、爱情和诗歌之中,想象通过梦幻和爱情才得到最自由、最广阔、最富有创造力的发展。

5、直接影响他们的是几位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兰波、(内瓦尔、洛特雷阿蒙)和阿波利奈尔。

波德莱尔:艺术家只属于他自己。神奇的事物就藏在表面看来平庸乏味的日常生活中,诗人或艺术家的任务便是通过各自的体验去发见这些神奇的事物并把它们表现出来。

兰波:强调“交感”,诗歌的暗示性,诗歌的力量不在于抒情或雄辩,而在于它所激起的想象和联想。用象征和隐喻表达内心和潜意识。“我要当一个诗人,我致力于使自己成为通灵者,这就是要通过各种感觉的错乱来把握未知的事物,我是他人。”

内瓦尔:(1808-1855),1855年的小说《奥蕾利亚或梦幻生活》,“梦幻是第二生活”。

洛特雷阿蒙:(1846-1870),1869年写的《马尔多洛之歌》,在1918年一下抓住了三个人:布勒东、苏波、阿拉贡。下意识写作,诗人应该把精神生活而不是日常生活作为表现对象。

阿波利奈尔:《行走与轮子》。

三、哲学基础

黑格尔的辩证的统一观点,使生活和梦幻、现实和超现实统一起来。

柏格森的生命冲动说和意识绵延说。

弗洛依德的梦幻、直觉、潜意识理论。布勒东和阿拉贡都学过医,布还见过弗洛依德。

--加上科学的迅猛发展,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催化剂。见《未、超、魔》P98页。

四、发展历程

1、达达主义的准备时期(1919-1924):

达达主义:一战期间出现的现代派文艺流派,也叫早期超现实主义。领袖是法国诗人斯特里唐.查拉。

最初是从绘画领域开始的,1913年,杜尚把一个自行车座倒置在一张凳子上。被奉为达达的先驱。《蒙娜丽莎》。

1916年,许多知识分子不愿进入“血腥的屠宰场”而避居瑞士,一位德国作家鲍尔在苏黎世组织了一个“伏尔泰小酒店”俱乐部。2月8日,罗马尼亚人查拉将一把裁纸刀 *** 一本德法辞典,然后在刀尖所指的那页上随意用“达达”作为流派的称号,Dada,儿语,意思是“马”。用它作为文艺活动的旗号,并无任何意义,又恰恰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一切都具有偶然和不可知性,也就是毫无理由、毫无意义。

查拉的宣言给达达的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令人抽搐的痛苦的号叫,一切对立物、矛盾、怪诞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便是生命”。“让每个人叫喊吧:有一件催毁性的、否定性的伟大工作要完成。清除吧,扫荡吧。”--虚无主义、无 *** 主义。达达的精神--破坏一切,否定一切,甚至包括达达自身。

法国:布勒东、苏波、阿拉贡号称“三剑客”,1919年3月在巴黎办了一份名为《文学》的杂志,取名文学是种反讽,其宗旨是反对一切文学传统。同年开始接触达达主义。1920年,查拉来巴黎组建了法国的达达主义集团,三人全部加入。在1922年宣布“抛弃达达”。

2、《第一次宣言》时期(1924-1929):

1924年布勒东发表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以布勒东为首,阿拉贡、艾吕雅、苏波等形成声势浩大的潮流,与达达不同,他们有理论、有奋斗目标、有比较成功的作品。

同年在巴黎格勒奈尔街15号,建立了常设机构“超现实主义研究办公室”,提出以生活本身为原料,欢迎一切追求创新、和现实生活不和谐的人。

同年还创办了机关报《超现实主义革命》杂志,在上流社会眼中是“世界上最 *** 的一份杂志”。出版了十年。

传单、小册子,《一具死尸》,讽刺刚去世的法朗士:“随法朗士而去的,是人的一些奴性。让我们把埋藏诡诈、传统主义、爱国主义、机会主义、怀疑主义、现实主义和懦弱的那一天作为节日来欢庆吧。”

逐渐转向法国 *** ,比如阿拉贡,内部分裂。

3、鼎盛时期(1929-1941):

1929年12月,布勒东《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纯化超现实主义”。阿拉贡事件,1930年阿拉贡参加苏联举行的第二届国际革命作家代表大会,结果没有捍卫超现实主义路线,导致与布勒东的决裂。

参加西班牙内战。

组织十几个国际超现实主义展览会。

大量作品问世。

被二战打断。

4、战后时期(1946-1969):

1947年,布勒东召集巴黎举行的国际超现实主义博览会,重振旗鼓。

拓展为世界现象,延伸到各个领域。

1966年,布勒东去世,让.许斯特接替,1969年宣布解散。

五、理论

1、现实和梦幻可以统一。统一之后的名字就是“超现实”。

2、理性是枷锁,精神错乱和梦幻才是创作的源泉。

3、彻底抛弃一切传统的艺术形式,自动写作。

六、方法

1、下意识写作: 例如《磁场》的片段。

2、对梦的研究:催眠术。疯狂和想象。

3、集体游戏:精美的尸体。

七、代表作家与作品

布勒东(1896-1966):

法国人,1927年曾参加法国 *** 。

1928年发表小说《娜佳》。

电影:布努埃尔和达利合作的《安达卢西亚之犬》。

美术:达利、米罗。

诗歌:埃利蒂斯、帕斯。

达达主义

关于“达达”一词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更流行的一种说法是,1916年,几个流亡在瑞士苏黎世的文学青年,包括罗马尼亚人特里斯唐·查拉、法国人汉斯·阿尔普以及另外两个德国人,聚集在伏尔泰酒店,准备为他们的组织取个名字。他们随便翻开一本法德词典,任意选择了一个词,就是“dada”。达达主义,语源于法语“达达”(dada),这是他们偶然在词典中找到的一个词语,意为空灵、糊涂、无所谓;法文原意为“木马”。它采取了婴儿最初的发音为名,表示婴儿呀呀学语期间,对周围事物的纯生理反应。宣称作家的文艺创作,也应象婴儿学语那样,排除思想的干扰,只表现官能感触到的印象。查拉在草拟的《宣言》中,曾为"达达"下了这样的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东西和不合逻辑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活。"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陷入一片战火之中。战争使人们陷入无休止的噩梦之中,战争在摧毁人们的肉体同时,也给那些幸存者的心灵上留下无可弥合的伤痕。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几乎在瞬间破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烈的幻灭感与虚无感。而达达主义者带有明确而彻底的无 *** 主义与虚无主义思想不谋而合,这是一场有着强烈破坏性的文化运动,对于敏感的艺术家来说,疯狂的宣泄也许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他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追求幻灭感、无意义、偶然性。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并宣称:

早在一战以前,许多艺术家已经开始在作品中加上展示日常生活的实物及碎片,通过种种新媒介来探索时间和空间的意义,以试图打破传统。其中毕加索和他著名的拼贴技法,将绘画的概念延展至画布以外。毕加索在绘画作品上粘贴上报纸、桌布、麻绳,试图打破绘画性特征而加上新鲜的生活内容。

只不过一战的爆发使艺术家们被迫终止这场艺术实验,但一战后诞生的“达达”主义者们,却借鉴了战前艺术家们的手法和作法,只是他们走得更远,做得更极端。

达达主义者认为“达达”并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反艺术”。无论现行的艺术标准是什么,达达主义都与之针锋相对。由于艺术和美学相关,于是达达干脆就连美学也忽略了。传统艺术品通常要传递一些必要的、暗示性的、潜在的信息,而达达者的创作则追求“无意义”的境界。对于达达主义作品的解读完全取决于欣赏者自己的品味。此外,艺术诉求于给人以某种感观,而达达艺术品则要给人以某种“侵犯”。

尽管达达主义如此的反艺术,达达主义本身就是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流派。“达达”作为对艺术和世界的一种注解,它本身也就变成了一种艺术。

在1916-1923年间瑞士、德国和法国的艺术家纷纷加入达达主义运动。自1919年在巴黎成立了达达团体后,巴黎就成了这一流派活动的基地,文艺杂志《文学》则达了达达主义者的喉舌。

达达主义作为一场文艺运动波及范围却很广,但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到1921年,巴黎的一些大学生抬着象征"达达"的纸人,把它扔进塞纳河"淹死",以表示对达达主义的憎恨。

1923年,达达主义流派的成员举行最后一次集合而宣告崩溃,许多成员随即转向参加到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

汉斯·阿尔普(Jean Arp,1887-1966年)是达达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抛弃了传统的油画,采用木刻、编织、拼贴及其他媒介,来创作抽象的、妙趣横生的作品,包括彩色木浮雕、抽象形式的雕塑、彩色纸的拼贴画等。

对于达达主义者来说,“偶发”的即兴创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达达主义代表艺术家汉斯·阿尔普的作品是偶发的很好例证。他开创了运用偶发来构成形象,他厌倦了他正在创作的与某些立体主义相关的样式,而是将几张纸撕成大致的方形,让他们随意散落在地板上的一张纸上,并将它们粘贴成由此形成的布局,这些形状的直线性保证了某种程度的规则图式,但是偶发却引入了一种不平衡。

对于阿尔普来说,这似乎是将一种他想要保留的神秘活力归还给他的作品。《按照偶发规则排列的拼贴》便是他用这种方法创作的一幅作品。

采用偶发还有另外一个目的,一个秘密的目的,这便是使艺术作品恢复它的原始神秘力量,发现一条返回直观性的道路。由于偶发抛弃了艺术上的控制,阿尔普相信,当他创作作品时,偶发增强了达达固有的无 *** 状态和颠覆性。

一战后,和苏黎世一样,纽约也成为欧洲的文学家、艺术家逃避战乱和征兵的避难所。1915年,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弗兰西斯-毕卡比亚和曼-雷在纽约相遇,不过这时还没有“达达”的名称,他们的形象是激进的反艺术行为。直到后来纽约的一家杂志《纽约客》把他们挑衅性的行为称为“达达”,而他们也认可这一说法,并且后来他们还一起创办了一个名为《纽约达达》的杂志。

纽约达达的目标不是政治的,不是反帝国主义战争或反资本主义社会,他们反的是艺术和文化的制度,不论是传统还是现代主义,都在这个制度之内。

在杜尚没有"现成品"这个概念的时候,已经开始做他的现成品。

1913年,他把一个自行车的架子装在凳子上,做成了他的第一个现成品作品。这件作品实际上是一个“辅助性的现成物品艺术”:一件普通的物品(自行车轮圈)被稍作改动,上下颠倒着放置在另外一件普通物品之上(厨房高凳)。

"现成品"是杜尚对于艺术史作出的总重要的贡献。《自行车轮圈》是杜尚第一件现成物品艺术,"现成品"于杜尚而言不仅仅是找到了他所谓的逃离绘画的途径,更是摆脱了"艺术"的途径。

杜尚做《自行车轮》时是带有消遣性的,"这个车轮很滑溜很畅快的转动……我看着它觉得有趣,就像我看着壁炉中跳动的火苗一样。"而杜尚在做《瓶架子》时,消遣的因素已经不存在,瓶架子达到了杜尚想要的效果——

杜尚用瓶架子这类现成品介入艺术,就是最大程度的蔑视艺术的权威,否定艺术中的美、趣味、高尚的东西,杜尚用现成品,希望得到的就是彻底的冷漠、无趣味,

但杜尚最出名的现成品艺术作品是《泉》。

1917年4月,杜尚从JL Mott杂货店买了一个小便器,准备作为参加"独立艺术家展"的作品。他把小便器倒置过来,写上“R Mutt”和日期。杜尚后来解释,R代表Richard,是法国俚语“钱包”的意思,Mutt来自两个漫画人物Mutt和Jeff。展览的组织者本来是想体现自由和民主的精神,展览不设评委会,每个艺术家只要交六个美元就可以参展。杜尚交了六个美元,就把“喷泉”搬到了展览馆。但是这个作品被拒绝了,而且是以投票的方式由组委会拒绝的。

虽然《泉》未能成功展出,但《泉》的出现使艺术家们开始反思:“什么是艺术?”如果“小便池”是艺术,还有什么不是艺术?如果没有什么不是艺术,那就什么都是艺术。如果什么都是艺术,也就意味着什么都不是艺术。如果什么都不是艺术,那么,艺术也就只剩下了对艺术本身所发出的质疑和追问。 

杜尚这幅给《蒙娜丽莎》画胡子的作品被达达派视为标志性旗帜,因为它比任何作品都更能体现反权威的立场。1919年,杜尚拿来一张印有列奥纳多的《蒙娜丽莎》的画片,在“蒙娜丽莎”的脸上画了两撇山羊胡,命名为《有胡须的蒙娜丽莎》。在画片的下面写上L.H.O.O.Q,如果用法语朗读这几个字母的话,发音就像“她有一个热屁股”。杜尚此举不仅是对崇拜天才艺术家及其杰作的蔑视,也讽刺了性别在文化上的严格区分。

而从艺术的取材来看,这幅名画是作为印刷复制品的图片而出现的,图片《蒙娜丽莎》是一个现成品,而且是批量复制的、可广泛传播的工业产品。当杜尚在这个名画的复制品画上胡须的时候,也意味着复制对于绘画的取代。很多年后,杜尚说道:“达达是对绘画的物质性的极端 *** 。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态度。它在实质上与观念上都与‘文学’相联系。它是一种我仍旧非常同情的虚无主义。”杜尚把达达对绘画的态度看作虚无主义,实际上也是看到了绘画的作用正在消失,它可能被新的图像手段所取代。很多人只是看到了达达的破坏与否定,但正是在图像问题上,达达并非虚无主义,而是创造与建构。正因如此,虽然杜尚与达达在反一切既定价值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杜尚并未亲身参与过达达,杜尚的一生在一种不声张中强烈的影响着艺术的发生以及艺术的处境,就像那句评价一样——"他似乎从不寻求机会来 *** 他的影响,但机会总是会自己找上他。"

达达主义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达达主义起源于、达达主义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892Bj0ABw1SUgQ.html

标签:主义起源于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755秒, 内存占用1.77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