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调腔(新昌调腔白蛇传奇)

 2023-07-23  阅读 12  评论 0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新昌调腔,以及新昌调腔白蛇传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中国绍兴主要戏曲剧种有哪些,并指出它们的特点1、越剧民国10年(1921),绍兴文戏改原来的徒歌清唱为以丝弦伴奏,称为[丝弦正调],出现魏梅朵、王永春、支维永、马阿顺、张云标、白玉梅、马潮水等一批优秀艺人,男班进入全盛时期。民国12年(1923),嵊县首次出现绍兴文戏女子科班。特点:长于抒情,唱腔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新昌调腔,以及新昌调腔白蛇传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中国绍兴主要戏曲剧种有哪些,并指出它们的特点

1、越剧

民国10年(1921),绍兴文戏改原来的徒歌清唱为以丝弦伴奏,称为[丝弦正调],出现魏梅朵、王永春、支维永、马阿顺、张云标、白玉梅、马潮水等一批优秀艺人,男班进入全盛时期。民国12年(1923),嵊县首次出现绍兴文戏女子科班。

特点:

长于抒情,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

2、绍剧

绍剧,即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兴起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唱辞以七字齐言对偶为基础,有独立完整的唱调,即[三、五、七]与[二凡]。剧作内容多为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之事。焦循《花都农谭》谓“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

特点:

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30年代称“越剧”,1950年定为“绍剧”。流行于绍兴、宁波、杭州、嘉兴、湖州及上海一带。

3、新昌调腔

明代,越地出现调腔,俗称高腔或高调。张岱《陶庵梦忆》所云之朱楚生者,即为当时著名之调腔戏演员,调腔流行于旧绍兴府、台州府所属各县和宁波、舟山、温州及浙西等部分地区。

特点:

曲牌体、唱腔有调腔、昆腔、四平,以调腔为主,并有帮腔,是绍兴地区唯一以南北曲为剧本,曲调体系的剧种。民国以后,各地的调腔演出活动浙趋减少,至1959年,新昌县成立专业高腔剧团,调腔即以“新昌高腔”之名入载典籍。

扩展资料:

绍剧的剧目颇为丰富,从题材上看,以历史戏居多,家庭戏次之。就其风格特点来说,多为情绪愤慨、斗争激烈、感情奔放的一类戏,流传的传统剧目达三百多个。整理后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谦》、《龙虎斗》、《芦花记》等,得到一致好评。

各行脚色均有各自的拿手戏,如二手戏《游园吊打》、《磨房串戏》,花脸戏《打太庙》、《打半山》,老生正生戏《轩辕镜》、《渔樵会》、《芦花记》,花旦戏《香罗带》、《哭箱诉舅》等。

绍剧传统剧目主要有以“二凡”为主腔的《高平关》、《后朱砂》、《千秋鉴》、《龙虎斗》,以“三五七”为主腔的《双贵图》、《双核桃》、《龙凤锁》,唱“阳路”(吹腔)的《和番》、《醉酒》,以及属目连戏的《男吊》、《女吊》、《调无常》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绍兴戏曲

你知道浙江省的地方戏曲是什么?:

越剧

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在浙东乡镇演出。

婺剧

婺剧是浙江省主要剧种,俗称金华戏,流行于浙江金华、丽水、台州地区和杭州的建德、淳安、桐庐及赣东北一带,因金华古称婺州,1949年秋定名为婺剧。

绍剧

绍剧又名“绍兴乱弹”、“绍兴大班”。流行于浙江省绍兴、宁波、杭州地区及上海一带。明嘉靖年间,余姚腔、弋阳腔盛行,绍兴一带出现了“调腔”。初为海外侨胞唱道士班和堂名班等坐唱形式,一人兼唱多行脚色,并以大锣、大鼓、铙钹伴奏。搬上舞台后,称绍兴高调班。明末清初,昆腔盛行,继而乱弹传入,高调班纷纷兼唱昆腔和乱弹,形成三全班。至乾隆年间,盛极一时,多以“群玉”二字作班名。到了咸丰、同治年间,高腔和昆腔逐渐失去观众,特别在农村,乱弹备受欢迎,于是艺人改唱乱弹为主,称绍兴乱弹班。

瓯剧

瓯剧,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的古老剧种,它以“书面温话”作为舞台语言,原称“温州乱弹”,因温州地处瓯江下游,古称“东瓯”,1959年定名为瓯剧。

新昌高腔

调腔又名绍兴高调、新昌高腔。其出处尚存争论:一说是明代余姚腔的遗音,另一说是出自弋阳腔,或受弋阳腔影响。由于调腔长期在浙东山区活动,艺人又多来自新昌、宁海、奉化交界处的山坑冷岙,受外来影响较少,至今尚保留其固有特色,对余姚腔的探索研究有一定价值。

宁海平调

宁海平调,是宁海县的一个地方剧种,约始于明而盛于清,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它的唱腔,属天调腔的一个支派。具有声调高亢而婉约,一唱众帮,锣鼓助节,不托管弦的特点。其帮腔有混帮、清帮、全句帮、片段帮、一字帮等多种形式。

松阳高腔

松阳高腔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浙江八大高腔系统中的独立分支,属单声腔剧种。由于松阳县玉岩镇的白沙岗高腔班演出松阳高腔从未间断,在这一声腔的传承中占有突出地位,故松阳高腔又被称作“白沙岗之土调”,当地人则称为“高腔”。它起始于明代,以松阳地方杂剧为主,吸收昆腔等外来声腔的艺术因素而最终成型,在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时期。松阳高腔现在主要流行于以松阳为中心的浙西南农村地区,远及闽、赣、皖等地

杭剧

杭剧,又名武林班,杭州地方戏曲剧种,源于宣卷(宣讲宝卷的简称)。宣卷始于元明时,流行于江浙地区,宣唱的曲调称宣卷调,无乐器伴奏,仅以木鱼击拍,一人独唱,众人合唱一句尾声“南无阿弥陀佛”,内容多劝人为善。由于曲调、词句通俗,易被群众接受,至清末民初已成为杭州织绸工人自我 *** 的一种说唱形式,并逐渐在杭城内外广为流行。

甬剧

甬剧,早期曾名“串客”,宁波滩簧。它是源于浙江宁波地区、流行于浙江东部和上海市的戏曲剧种,与浙江的姚剧、湖剧一样,同属滩簧腔系。

新昌调腔有什么特色?

新昌调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又名“掉腔”、“绍兴高调”、“新昌高腔”,以新昌为中心,流布于浙东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嵊县、宁海等地。

由于新昌调腔长期在浙东山区活动,演员又多来自新昌、宁海、奉化交界处的山坑冷岙,受外来影响较少,依然保留其固有特色,对余姚腔探索研究有一定价值。

明代,越地出现调腔,调腔一名最早见于明末清初绍兴人张岱《陶庵梦忆》:

朱楚生,女戏耳,调腔戏耳。

张岱《陶庵梦忆》所说的朱楚生,是当时著名的调腔戏演员,女戏是指唱新昌调腔的女戏子。

新昌调腔以其“不托管弦、徒歌干唱、人声帮接、锣鼓伴奏”为其演唱特点。新昌调腔流行于旧绍兴府、台州府所属各县和宁波、舟山、温州及浙西等部分地区。

到了清代,新昌调腔的班社可谓遍地开花,单是新昌一地就有宋凤台、老凤台等几十家演出团体。当时有句俗语叫:

年终封箱,演员返乡,

说声做戏,即可登场。

由此可见当年盛况。

清代初期,新昌调腔进入全盛期,以杭州为中心向四外流传。曲牌体、唱腔有调腔、昆腔、四平,以调腔为主,并有帮腔,是绍兴地区唯一以南北曲为剧本。明末至清多中叶,新昌调腔与昆腔一起在绍兴盛行。

清代末期,昆腔趋向衰落,而新昌调腔独受宁、绍、温、台一带观众欢迎。绍兴城里有群玉班,新昌先后有老凤台、凤舞台、大通元,俗称有12副半新昌调腔班,从业人员达200人。

1959年,新昌县成立专业高腔剧团,调腔即以新昌高腔之名入载典籍。虽历经曲折,新昌调腔仍活跃于舞台。

新昌调腔的唱腔系曲牌联套体,在长短句中偶尔有三、四、五、六、七言的不同叠句。唱时每句句尾大多采用一字或数字帮腔,或迟一拍用不同旋律重复句尾几字,帮腔都由乐队以人声帮和,每个乐句的旋律趋向下滑,故有人认为调腔即掉腔的讹音。

新昌调腔的伴奏不用管弦,只有打击乐,分文武场,不同音色的文武场打击乐器有28种之多,后因受当地昆腔和乱弹剧种影响,在极少数折子戏中增加了笛子及板胡伴奏,仍保留尾音帮腔,演员称它为“四平”。

新昌调腔音乐可分为剧唱音乐和场面音乐两部分。剧唱音乐由文、乐两者构成。文就是唱辞,乐就是唱腔。剧唱的文体以曲牌为基本结构单位。

新昌调腔唱词严谨,曲牌丰富,传统曲牌360多个,分套曲和只曲两大类。套曲由多个曲牌按一定规律连缀而成,有点绛唇套、新水令套、一枝花、九转套、梁州序套等32套。

只曲是由单一曲牌作反复演唱,有桂枝香、孝顺歌、驻云飞、风入松、急三枪等37支,其中,风入松、急三枪两支连缀体中,竟还能找到唐宋时期古典歌舞踏歌和转踏的遗响,真是弥足珍贵。在浙江各路调腔曲牌中,新昌调腔曲牌最为丰富。

新昌调腔不用管弦伴奏,仅以打击乐配合演出,后因受昆曲和乱弹的影响,在少数折子戏中采用笛子和板胡伴奏。调腔的伴奏乐队构成极为简单,仅由6人组成,负责鼓板、小锣等的演奏。

现代的新昌调腔唱腔中已夹杂着各种各样的乐器,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变化而成的。

新昌调腔剧目丰富,贯穿了整部戏曲发展史。有始于北宋的目连戏、始于宋南渡时的老南戏、形成于元代的元杂剧、明清时期的传奇剧,直至近现代的新编历史故事剧和现代剧。

新昌调腔剧团又是全国唯一能演元杂剧《北西厢》、《汉宫秋》的表演团体。

目连戏是我国最早的戏曲表演形式,而新昌调腔目连戏在我国目连戏大家族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在167出剧目中,人无我有的曲目多达72出。特别是《无常》和《女吊》深受鲁迅先生的喜爱,并撰文对唱腔、表演、音乐、服饰等作了详细介绍。

新昌调腔演唱风格独特,最有代表性的是干唱、帮腔和叠板。其中帮腔是演员在演唱时,唱腔的句尾由后场帮唱或接唱。

它既不是简单的一唱众和,更不是其他戏剧中常用的那种幕后合唱,而是根据剧中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和典型环境有规律、分层次地予以应和。同样一句唱词,在新昌调腔中通过帮腔这一形式,就能达到其他音乐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

干唱是一种“不托丝竹,锣鼓助节,前场启齿,后场帮接”的古老唱腔形式,如果没有相当高的演唱技巧,是难以把握的。

新昌调腔还有一个独特的曲谱符号蚓号,因形似蚯蚓而得名。它附注在古抄剧本的唱句之旁,是一代一代的新昌调腔老演员积累并辗转相承的,调腔演员就是根据这些特定的曲牌和蚓号唱出不同的腔调的。

新昌调腔由于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风格,不但古戏演得好,贴近生活的现代戏演来也十分得体,所有通过新昌调腔排演的剧目不但深得戏曲界专家学者的好评,广大人民群众对此也喜闻乐见,档次之高,居南方片折子戏之首。

新昌调腔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新昌调腔白蛇传奇、新昌调腔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8b6Bj0LAwxZUw.html

标签:新昌白蛇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925秒, 内存占用1.74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