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修二(中村修二为什么去美国)

 2023-09-21  阅读 18  评论 0

摘要:今天给各位分享中村修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村修二为什么去美国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中村修二是如何实现n掺杂和p掺杂中村修二实现p掺杂是靠控制工艺中的氢气浓度。实现n掺杂是改变气流的流速。经报道镁掺杂的氮化镓薄膜利,用电子束辐射可以实现空穴导电,但是中村修二实验发现只要控制工艺中的氢气浓度就,可以大规模地得到p型掺杂材料。二六族可以做蓝光,他做的是氢化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村修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村修二为什么去美国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中村修二是如何实现n掺杂和p掺杂

中村修二实现p掺杂是靠控制工艺中的氢气浓度。实现n掺杂是改变气流的流速。经报道镁掺杂的氮化镓薄膜利,用电子束辐射可以实现空穴导电,但是中村修二实验发现只要控制工艺中的氢气浓度就,可以大规模地得到p型掺杂材料。二六族可以做蓝光,他做的是氢化镓,创新上面喷射的一个气流,它改变了流速,解决了氢化镓的掺杂问题,以前都是还原掺杂用,硅锗硒来实现三族的N型掺杂,从而使得P-N成为可能。

什么专利能拿2500亿专利费

世界上有哪些专利更赚钱?第一名源于一个神奇的意外

知识产权虽然是无形资产,但其价值也是不容小觑的,有时候一个小小的专利,就能达到数十亿,甚至百亿美元。圈内有大佬盘点了世界上更赚钱的专利都有哪些,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按照从公开渠道找到的资料及对行业的理解来做一个大胆的排序。

1、百亿美元以上级别专利;

2、十亿美元以上级别专利;

3、数亿美元专利。

看到一些答案提到“Lipitor”(立普妥)专利,其价值估算已经达到上千亿US刀的水平了,但这估计并不是单件专利发挥的价值,从这个专利范围分析看,辉瑞为Lipitor注册的专利至少包括5件:

专利家族分析

这样平摊下来单件专利也能达到上百亿美元以上的收益。价值最大的专利是US4681893,于1987年被授予专利权。

作为类比, *** 的专利也排得上是史上更赚钱的专利之一,尽管最初研发它是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现在产生如此大的价值不得不说是个神奇的意外。

在未找到更赚钱的专利证据前,把它与US4681893一起排在第一位,列属百亿美元门槛的专利之列:

01/吡唑并嘧啶酮抗心绞痛药

优先权日:1990年6月20日;

专利号:US5250534;

发明人:Andrew S. Bell, D *** id Brown,Nicholas K. Terrett

至于这件专利实际的价值,找了下专业的数据来源(The Statistics Portal)进行核实,辉瑞公司由销售 *** 获得的收入大约每年不会超过20亿美元,满打满算20年,不会超过500亿US刀。

*** 营收统计

专利的实际价值应该在上百亿美元,当然像辉瑞这样的公司前期投入也是极大的(动辄上亿美元)。

专利在2011年还得到了延期允许,延期使用283天,印象中在美国专利有效期延至2020年(如果专利在审查中的周期拖得太长,作为一种补偿如果满足条件就能得到延期)。

延期允许

你有时很难说得清,到底是专利成就了公司,还是公司成就了专利。这又回到那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比如,当大家口口声声说苹果三星的专利牛逼得一塌糊涂的时候,你很难假设如果没有这几件专利 ,他们会不会照样牛逼。如果你认为答案是的话,那么维持这几件专利也许只是因为巨头们能付得起高昂的律师费,让这个本不该存在的专利还能一直存续下去打下去而已,如果这样推导的话那么某些高价值专利只是由果导因的那个果罢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但是经常被忽略的因素就是:专利价值很多时候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并体现的。典型的例子就是通讯领域,如高通、爱立信、华为、中兴等等的专利组合了(吴军老师把这样的专利组合叫做“专利长城”还真有点形象的)。

综合以上几个因素,给出更具价值专利的两大评选标准,包含:

(一)专利更好度由中小公司(或者个人)早期提出,而不是等到公司大到像阿里这样放个屁都能把人吹起来再提出(医药企业除外,前期投入实在太大,动则上亿美元);

(二)专利必须足够基础,否则市场上无数后入者随随便便就能避开它自己挖坑种地去。换句话说,专利应该能让拥有者获得垄断权。

再重申:如果专利无法获得垄断权,那就别提它能不能赚钱了。

基于这两个标准,个人觉得最有价值的专利还包括:

02/改善电报

授予:1876年3月3日;

专利号:US 174465;

发明人:Alexander Graham Bell,Thomas Watson

贝尔专利文档

大名鼎鼎的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1847年3月3日-1922年8月2日)获得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 *** 机的专利权,关于这件专利,从公开的渠道看还有很多争议。据说1876年3月3日(贝尔的29岁生日),贝尔的专利申请被批准,专利号为美国174465。

而同时在贝尔申请 *** 专利的同一天几小时后,另一位杰出的发明家艾利沙·格雷也为他的 *** 申请专利。由于这几个小时之差,美国最高法院裁定贝尔为 *** 的发明者(这事儿2000年后还翻盘:美国国会2002年6月15日判定意大利人安东尼奥·梅乌奇为 *** 的发明者)。

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

无论怎样,这件专利为贝尔的崛起提供了垄断基础,一年内,由于具有专利垄断权,贝尔 *** 公司成立,专利发明也转化成为了实际业务。

这件专利按照今天的标准已经很难进行估值衡量了,但它直接促进了后来一家超级垄断企业的诞生。1899年,贝尔 *** 公司被美国 *** 电报公司(后改名为 ATT )收购,该公司继续才是真正的垄断,曾长期垄断美国长途和本地 *** 市场。后来不管怎么分拆和重组,都能在世界500强中窥视到它的影子。

这件专利的价值,个人把它排在百亿美元的门槛内,与 *** 的专利位列同一梯队。

类似百亿美元级别的专利还应包括这一件:

03/秘密通讯系统

申请日期:1941年6月10日;

专利号:US2292387;

发明人:海蒂拉玛

海蒂拉玛

被誉为CDMA之母的海蒂拉玛,很多人津津乐道于她电影名星的身份。

这件发明被认为奠定了当今手机与无线通讯系统的基础,后来的很多专利都直接间接引用自它(从google patent看到引证数量达到112件)。

发明视图

高通(Qualcomm)于 1985 年将这件专利涉及的CDMA技术民用化,并围绕着功率控制、同频复用、软切换等技术构建了专利墙,可以说成为了当今专利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每年专利授权收入达到几十亿US刀。

高通利润增长

接下来是十亿美元级别的专利:

04/链接数据库中节点排名的方法

专利号:US 6285999,

授予:2001年9月4日,

发明人:Lawrence Page

拉里佩奇

US6285999是Google着名的PageRank专利。这个专利的基本思想是,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通过“链接流行度”在层次结构中进行编目或排序; 一个页面的链接越多,越是流行,就越应该被排在更高的位置上(随便翻译)。

这件专利及期技术导致搜索结果有了更大的相关性或“准确性”(也就是有了这件专利实施效果会很好,但不是非有它不可,比如百度就用了其它的算法,效果...),很快就说服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雅虎使用Google提供的搜索结果,后来Googleg正式成立,这件专利及其所确立的PageRank继续为所有Google的网页搜索工具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件专利拥有者为斯坦福大学,但专门授权给Google。据说斯坦福大学收到了180万股Google的许可费用,2005年以3.36亿美元 *** 。

专利视图

好了,由于有了比较确切的许可费,那么我们要评估这件专利的实际价值就变得有些依据了。google现在及2005年的市值比较,十位间google这家公司的市值增长了10多倍(2005年为500多亿美元,今天已经逼近7000亿美元)。

google市值

从这个角度看,这件专利放在今天的许可费可以逼近50亿美元。

另外,从专利的持续期限(20年)来看,这件专利目前尚处于有效期限内,继续为google这家牛逼公司发着光和热(写这篇答案时搜索引擎全部使用google,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搜出来的结果都是 *** 了...)。

05/蓝光404号专利

中村修二

这件专利在业界非常有名,发明人中村修二甚至因此这个专利技术获得了20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3年,中村发明了双流式MOCVD方法,日亚化得以量产实用级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并取得LED照明市场的全球独霸地位,其后数年获利达数千亿日元(wiki的资料)。

中村后来围绕着专利与专利转让问题,与日亚化展开了一系列诉讼。

2004年1月30日,中村正式控告日亚化,要求补偿发明的对价。一审法庭基于“中村的发明贡献不小于一半”的判断,判决日亚化需支付200亿日圆。但东京高等法院最终在2005年1月11日做出“建议和解”的裁决,日亚化支付中村8亿4000万日圆。

也就是说,中村认为专利的实际价值为2亿美元,但最终却只能拿到区区几百万美元(约合US刀900万,中村修二及其律师在记者会曾抨击“日本司法制度很烂”)。

不管怎样,以这件专利在LED业界所发挥的作用,这个几百万美元绝对是被远远低价的,实际价值应合理分在上亿美元的区间内。

06/戴森专利

1986年,戴森获得了他的第一个美国专利(美国专利4,593,429,涉及吸尘器技术)。

戴森没有将自己的发明卖给主要制造商后,而是成立自己的制造公司戴森有限公司。1993年6月,他在威尔特郡的马姆斯伯里开设他的研究中心和工厂。

于是有了后面一系列的产品:

1999年,戴森起诉胡佛(英国)专利侵权。该高等法院裁定,胡佛曾故意使其三重漩涡无尘袋吸尘器范围内复制他的专利设计的基本组成部分。胡佛同意支付400万英镑的赔偿金。这件专利的实际价值也在上亿美元的范围内。

总结

1、真正好的专利通常都是行业内最早提出来的基础专利;

2、专利如果无法获得垄断权,那就谈不上是高价值专利;

3、大部分人喜欢开源,但专利垄断权对发明人的激励作用,和公众的利益怎么平衡,永远都是一个难点。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历年得主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 *** 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诺贝尔奖的奖金数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其范围约从11000英镑到30000英镑(72000美元)。奖金的面值,由于通货膨胀,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3万多美元,60年代为7.5万美元,80年代达22万多美元。

2005年,美国科学家罗伊·格劳伯、约翰·霍尔和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亨施因为“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和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而获奖。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归属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他们发现了粒子物理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

2003年,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因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奖。

2002年,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作出了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取得的成就。

2001年,美国科学家埃里克·康奈尔、卡尔·维曼和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克特勒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根据玻色-爱因斯坦理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

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美国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两位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利川敏英。南部阳一郎因为发现次原子物理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而获奖,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利川敏英因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而获此殊荣。

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分享。这两名科学家获奖的原因是先后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

2006年,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因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而获奖。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比利时理论物理学者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两人因预测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而获奖。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与美国科学家大卫·维因兰德获得,两位物理学家因为在量子光学领域对光与物质间的密切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研究而获得表彰。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物理学家布莱恩·施密特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表彰他们“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石墨烯是目前已知材料中最薄的一种,被普遍认为会最终替代硅,从而引发电子工业的再次革命。

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美国科学家阿瑟·阿什金、法国科学家热拉尔·穆鲁及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以表彰其在激光物理学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贡献。

2017年,雷纳·韦斯(Rainer Weiss),巴里·巴瑞斯(Barry C. Barish)和吉普·索恩(Kip S. Thorne)因引力波探测研究获奖。

2016年,英国科学家大卫·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因在理论上发现了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而荣获该奖项。

2015年,日本科学家_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亚瑟·麦克唐纳共同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人因发现中微子振荡,证明中微子有质量而获得了这一奖项。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是日本科学家赤崎勇、日裔美国科学家中村修二(60岁)及日本科学家天野浩。他们开发了蓝色发光二极管(LED),使节电的高亮度照明器材成为可能,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并因此受到高度评价。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教授因什么发明而获得诺贝尔奖

发明“高效蓝色发光二极管”而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村修二(ShujiNakamura),1954年5月22日出生于日本伊方町,毕业于日本德岛大学,日裔美籍电子工程学家,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学院材料系教授。

中村修二于1993年在日本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NichiaCorporation)就职期间,基于GaN开发了高亮度蓝色LED,从而广为人知。当时,开发一种蓝色LED被认为是不可能的,此前的20年间只有红色和绿色LED。

因研发蓝光LED而获得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村修二于2015年1月16日在东京的驻日外国记者协会举行记者会,批评了日本的专利制度和整个东亚教育体系。他抨击了日本的教育制度,称大学入学考试制度非常糟糕,中国和韩国也都如此,所有高中生的教育目标都是考入著名大学。

他毕业于日本三流大学,从 *** 丝逆袭获得诺奖,后来过得怎么样了呢?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

早成熟的人不一定有成就,晚通达的人不一定将来不显达。在历史上,也有很多大器晚成之人。

姜子牙72岁时才被周武王发现,封为太师。

汉高祖刘邦48岁斩蛇,集合三千子弟,51岁才称王。

林肯年轻时经历各种失败、被拒绝,51岁才当选美国总统。

齐白石在前半生一直靠卖画解决温饱,65岁时才出人头地。

人生经历

在日本,也有这样一位奇人。他是一位中年大叔,名叫中村修二。他毕业于日本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三流大学——德岛大学,这所大学连物理系都没有。

大学毕后,他就职于一家小工厂,工作内容就是操作石英管。在车间,经常会发生石英管爆炸的事件,每当发生爆炸时,同事们异口同声的说道:又是中村!

领导每当看到他时,便会情不自禁的问道:你咋还不辞职?别留在这里添乱了,石英管快被你炸没了。

可谁也没想到,这位老师眼中的学渣,领导眼中的废材,却在工作中发现了量产蓝光LED的方法。由此,一举拿下了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他身后,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获奖现场

童年平淡,考上三流大学

中村修二,1954年出生于日本伊方町的一个普通渔民家庭,童年时的中村平淡无奇,成绩也是中下水平。

日本由四个岛构成,而最小的那个岛正是中村的出生地,高中毕业后,中村以很低的分数被日本三流的德岛大学录取。在大学里,他所学的专业是电子工程,为何要选这个专业呢?因为长辈说这个专业将来好找工作。在班里,他不是学霸,成绩中下,混个毕业证而已,并在大学期间他便结婚了。

毕业后,他在事业上没有远大的理想,也不像其他年轻人立志去大城市闯荡,他家中还有老婆和孩子需要照顾。换言之,他这样三流大学毕业的学生,去松下、丰田这样的大公司,人家也不要。他只想在家门口找一个小厂子,安稳地过日子就好啦。

工作中的中村修二

工作一般,惨遭白眼

1979年,为了养家糊口,中村来到当地一家小企业上班,公司主要生产彩电和荧光灯的荧光粉,整个公司不到100人。

当时,整个日本生产荧光粉的市场基本已经饱和,公司想要开发新的LED,提高市场的竞争力。于是,大学毕业的中村就被招了进来。

有些人可能疑问,公司想开发新的LED,为何要招一个三流大学的学生呢?答案是招211、985大学的学生,他们工资太贵,而且人家也不愿意来。其次,公司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压根也没报什么希望。

当时的红光和绿光的LED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如果开发新的呢?很多大公司都很难会有突破,更别提一个100人的小公司,一没技术,二没人才,三没资金。开发不出来,领导不愿意。中村想实施呢,领导又不给钱。

所以,中村在公司也是左右为难,大家都认为他是吃闲饭的。产品一个没做出来,计划也没有,工资还一分没少拿。大家自然觉得心里不平衡,凭啥他什么都没做,和我们开一样的工资。在公司,中村自然惨遭大家的白眼。

甚至每次公司的领导见了他,都会问到:你咋还不辞职?换做是平常人,早就说:老子不干了!

国外进修,立志突破

中村也很郁闷,摆在自己面前的是一道大山,跨过这座山谈何容易?面对着同事们的冷嘲热讽,他将愤怒化为动力,领导越看不起他,他越要证明给所有人看,他不是个吃闲饭的!

但凭借着他目前的文化水平,肯定不行,他向领导申请去国外进修。领导天天看见他也不顺眼,干脆死马就当活马医,同意他出国了。

1988年,中村来到美国。人活一口气,他发誓自己一定要学点东西,回去给公司做出点成绩。当时红光和绿光LED技术已经成熟,中村考虑再三,他想在蓝光LED上有所突破。

同样,中村在美国也是受气,他基础差,又没有过像样的成绩,大家对他都冷眼相待,中村又憋了一肚子气。他又想起了自己的座右铭:愤怒是他工作的动力。

回国再遇打击,勇往直前

在国外憋了一肚子气的中村,归国后想大展宏图。突然领导对他说:我们这个项目取消了,你去干点别的吧。

现实像一把无情的刀,但丝毫没有改变中村的模样。他这么多挫折都经历了,也不差这一个。于是,在工作之余,他偷偷研究蓝光LED。每天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同事们都以为他脑袋进水了,跟着他一起研究的两个徒弟感觉看不到什么希望,陆续也都辞职了。

在实验室,每次发生爆炸时,同事们都习以为常,淡定的说道:中村又在搞什么鬼。

经过了无数的失败,总结,再继续失败,再找原因。终于在有一天,中村成功了,他兴奋地手舞足蹈。同事们异口同声的说道:这次中村彻底疯了。

不被看重,最终破冰

他将论文拿给公司的领导,领导根本不屑一顾。他将论文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在网上,直到他的论文轰动了 *** 物理界,日本人还不知道中村是谁。日本一向以大学或公司为名头来判断个人的能力,在他们眼里,中村可能是个骗子,也可能是抄袭别人的。

1993年,中村的LED蓝光发布。公司的 *** 被媒体打爆了,领导才注意到,这小伙子站起来了,真的开发出一件非常牛的产品。

这时候日亚公司突然醒悟了,中村是我司的优秀员工,感谢他为公司所做的贡献。然后,中村的LED专利被公司抢先申请了,申请后,公司开始大量生产蓝光LED,他的发明为公司挣了很多钱,日亚一跃成为了LED中的巨头公司。

中村发明的蓝光LED有多牛呢?有人说,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点亮了20世纪,中村修二发明的蓝光LED将点亮了21世纪。

公司给最大贡献的中村发多少奖金呢?仅仅两万日元,兑换 *** 民币为1304元。

中村又憋了一肚子气,很明显,公司没拿他当回事儿。

移民美国,抨击日本

公司不拿他当回事儿,但有人特别看重他,美国加州大学把中村挖走了,还为他配置专业的研究团队、资金、设备应有尽有。中村很感动,于是便去了美国。

日亚公司急了,凭啥说走就走。你要走也行,去美国两年内不能研究LED蓝光技术。

这简直是霸王条款,中村当然不签,不签不行,养老金不给你。

中村愤怒的回复:不给我也不要了。

45岁的中村从公司愤然辞职,从一工人变成了美国物理科研界的领军人物。日本人还是不肯放过中村,追到美国要他签霸王条款。

这次中村不忍了,选择与公司对抗到底。他向法庭起诉日亚公司,要求返还专利,并给予赔偿金。

2002年,法院一审判决,专利归公司所有,但日亚公司需要向中村支付200亿日元买断专利。日亚这一次真的傻了,哭爹喊娘的说自己没钱。最后,经过庭外调解,日亚向中村支付8.4亿日元。其实,这都是日亚公司咎由自取的。

2014年,因为中村发明的蓝光LED对物理学贡献巨大,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生活中,我们已经离不开LED,汽车大灯、手机、电视等等都是由LED显示。

如今,中村已经移民美国,在美国,他敢于抨击日本的教育,抨击日本对于科学工作者的轻视,甚至鼓励日本年轻人离开日本。

一个日本国家的栋梁,却最不喜欢日本,无疑这是最悲哀的。

屡获诺奖,教育关键

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在近19年,拿了19个诺贝尔奖,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日本人的获奖次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尤其是医学类的诺奖,日本拿了很多。这跟他们的教育是的分不开。日本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探索意识。

201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隅良典说:“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

重视大自然的教育,是日本教育的特色。

中村修二:东亚教育反思(转载)

进入21世纪,日本科学家获奖人数快速增长。包括物理奖8位、化学奖6位、生理学或医学奖3位,共计17位,平均下来差不多一年一位。

日本获得这么多诺贝尔奖项,日本的科研环境、评价机制以及经费保障等因素都功不可没。但对于日本的教育现状,以及整个东亚教育体系,中村修二(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表示担忧。

中村修二认为,亚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费时间,年轻人应该学习不同的事情。东亚国家现代的普鲁士教育体制阻碍了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对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害无益。

因研发蓝光LED而获得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村修二批评了日本的专利制度和整个东亚教育体系。他抨击了日本的教育制度,称大学入学考试制度非常糟糕,中国和韩国也都如此,所有高中生的教育目标都是考入著名大学。他认为亚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费时间,年轻人应该学习不同的事情。

中村修二是个非典型的日本科学家:

出身普通渔民家庭,考试能力也平平,上了日本三流大学德岛大学;

他动手能力非常强:上午调仪器,下午做实验;

自学能力非常强:中村对物理学具有深刻的理解,但他完全是靠自学而来的。他读的德岛大学甚至没有物理系。

中村修二,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这样的人在日本饱受压制,他对于日本教育制度的批评,也是言出有因。

一、东亚教育:效率低下,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东亚的教育体制是比较特异的,经常是得到局外人的赞赏和局内人的诟病。日本的教育体制已经相对算东亚三国里比较宽松的了,有些国家就别提了,老师、学生、家长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至于韩国也是以极端的应试主义和学历主义闻名的。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丽大学(KoreaUniversity)和延世大学( Yonsei University)总称为”SKY”,韩国最大规模企业的总裁们,70%是这三所大学的毕业生,而80%的司法机构公务员来自这三所大学。

韩国孩子几乎都要上补习班,2009年韩国补习班获利总额约73亿美元,这比三星电子的盈利还多,教育支出庞大是韩国人不敢生育更多孩子的最大原因。2012年,经合组织进行了”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在数学和阅读项目上,韩国学生在所有成员国中排名第一。但是,这项成就是以相当低的效率取得的,有评价说: “这些孩子是靠双倍的努力加双倍的花费……才得到这样的成绩。”

为何东亚会有这样的教育体系呢?我觉得,是因为东亚国家在现代教育体系本来就有的普鲁士的基因,再加上了东亚儒家和科举传统。 而对于有的国家来说,可以说又加上了苏联式教育的实用速成导向和思想灌输功能。

二、东亚教育具有循规蹈矩的 “普鲁士基因”

在十九世纪之前,教育其实是个类似手工业的学徒制,不管是东方的私塾还是西方的家庭教师。但是随着科目的增加和对受基本教育的劳动人口的需求,出现了所谓的 K-12(也就是我们亚洲的普通中小学)教育制度。

现代各国的标准教育模式,是我们已经以为天经地义的几个基本要素:

早上七八点钟走进教学楼;

在长达40-60分钟的课程中全程坐着听课,在课堂上,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

穿插在课程之间的有午餐以及体育课的时间;

放学后,学生回家做作业。

在标准化课程表的禁锢下,原本浩瀚而美不胜收的人类思想领域被人为地切割成了一块块,一块块便于管理的部分,并被称为”学科”。同样,原本行云流水、融会、融会贯通的概念被分成了成了一个个单独的”课程单元”。

这个模式,是在18世纪是由普鲁士人更先实施的。是他们更先发明了我们如今的课堂教学模式。普鲁士人的初衷并不是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管理的国民,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价值观让他们服从包括父母、老师和教堂在内的权威,当然,最终要服从国王。

当然,普鲁士教育体系在当时的很多方面都具有创新意义。这样的教育体系让上万人成了中产阶级,为德国成为工业强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原动力。基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要在普鲁士王国实现人人都接受教育的目标,最经济的方法或许就是采用普鲁士教育体制。

然而,该体制阻碍了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对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害无益。不过,在19世纪,高水平的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也许不如思想上服从指挥、行动上掌握基本技能那么重要。

在19世纪上半叶,美国基本照搬了普鲁士的教育体系,就像在普鲁士一样,这一举措能够大力推动中产阶级的构建,使他们有能力在蓬勃发展的工业领域谋得一份工作。除了美国,这个体系在十九世纪也被其他欧洲国家仿效,并 *** 到 *** 以外其他国家。

但是,如今的经济现状已经不再需要顺从且遵守纪律的劳动阶层,相反,它对劳动者的阅读能力、数学素养和人文底蕴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需他们有能力提出新颖的想法并付诸实施,不幸的是,普鲁士教育体的目标与这一社会需求恰恰相反。如今的教育完全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异常美妙的多样性与细微差别,而正是这些多样性性与细差别让人们在智力、想象力和天赋方面各不相同。

三、普鲁士基因以外,东亚教育还深受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影响

东亚三国在19世纪末为了追赶西方列强而开始引进这种现代教育制度时,又不可避免地由于自己的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而对这个制度作出了潜意识的扭曲和偏重。

1、对大学入学考试和科举制度的混淆

东亚国家对大学入学考试,总是会和他们长期的科举传统混在一起。古代社会对创造力没有那么大的需求,所以科举是个很好的制度,以最小的冲突完成了社会管理者的选拔,且完成了一个以智力取代门阀的准绳的建立。

如果要和科举模拟的话,现在的对应物应当是公务员考试或者某些大公司的入职考试。因为这些考试和科举一样,是需要选拔出已经训练有素的成年人,马上就可以从事某些工作。

而大学入学考试,目标则是要选出可塑性强而又有志向者进行下一步的教育,这样的人要好像从熔炉里取出的液态玻璃,可以旋转拉长,可塑性极强。而科举考试得到的人员,则要像上了釉彩的出窑瓷器,马上就可以使用,但是如果你做什么改动,不是破裂就是刮伤。

此外,考试是个用处非常有局限的工具。古代的科举对人才的遗漏尽人皆知,而现代不管哪种考试,能考得出考生的兴趣、志向、想象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有哪些呢?即使是已经看起来最客观最可衡量的数学考试,也会遗失很多东西。

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举了代数为例子。在学习代数时,学生们多半只专注于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考试的内容仅仅是各单元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考生们只记住了一大堆X和y,只要将X和y代入死记硬背的公式,就可以得到它们的值。考试中的X和y体现不出代数的力量及其重要性。代数的重要性及魅力之处在于,所有这些X和y代表的是无穷的现象和观点。

在计算上市公司的生产成本时使用的等式,也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太空的动量;同样的等式不仅可以用来计算抛物线的更佳路径,还可以为新产品确定最合适的价格。

计算遗传病患病率的方法同样可以在橄榄球赛中用来判断是否应该在第四节发起进攻。在考试中,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代数视为探索世界时简单方便且用途多样的工具,反而其视为亟待跨越的障碍。

所以,虽然考试是很重要的,但是社会必须能认识到考试的极大局限性,并削弱它在选材中的位置。

美国的教育制度以双保险的方式抑制学生在在考试上过分浪费精力:其一,SAT的考分只是录取考虑的诸因素中的一项,过于重视SAT是不明智的;其二,SAT每年有6次报考机会。

台湾、中国的教育制度则以加倍的方式促使学生浪费青春:其一,联考分数是录取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其二,联考一年一度。

2、东亚国家对复习的过度重视

2009年释出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显示:78.3%的中国普通高中学生平时(不包括周末和节假日)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在8小时以上,韩国为57.2%,而日本和美国几乎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中国学生每日学习的时间最长。各国学生所学内容的多少相差不会太大,那么如果学习时间过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复习时间所占比重过大。这是扼杀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最大手段。

说起复习的重要性,人们经常会引用”学而时习之”, 这个”习”就是复习。但是,孔子时代与今天社会有个巨大差异,是学习的内容。孔子时代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礼”,扮演者唯反复演练才可达到效果。

但是,人类的社会生活演化到近现代,学习的主要内容由”礼”转变为认知。认知是拓展和变化的,其本质是创造或学习新的东西。如果教育过度强化复习,是产生不出创新人才的。

而且,正如保罗葛兰素所说的”即使在更好度的高中里学到的知识,和大学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以文科为例,那几本高中需要反复诵读的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和随便几本大学历史系必读书比起来如何?至于数学呢,即使是中学数学都掌握很好了,还没有学到十七世纪就出现的微积分。

何况,随着知识的爆炸,1900年所有的数学知识可以塞进1000本书里, 到2000年已经需要10万卷书了(德夫林《数学犹聊天》)。可见,花了人一生中精力最充沛的几年时间反复学习这么有限的知识,是多么低效的学习法啊。

这几年有个流行的一万小时理论,对反复练习好像是个理论上的支持。但是,这种论述的多在【认知复杂性】较低的活动,如象棋、钢琴、篮球、出租车驾驶、拼写。但是,对于【认知复杂性】较高的活动,如创作、管理等作用就很难找到足够的证据。其实,这一点反而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钢琴小提琴这类技艺的训练在西方业已式微,而在东亚国家却大为兴盛。

这类十九世纪就已经蔚为大成的技艺,特点是难度训练阶梯比较固定,知识总量也已经限定,只需要多加练习即可,而且学习的进度,又可以通过曲目难度或考级来衡量。这正好切合了东亚偏爱的学习法。

所以东亚国家这些琴童家长,多半既没有音乐爱好也不了解古典音乐背景知识,却让孩子花了大量时间练习,其内在出发点,就好像著名笑话中那位因为路灯比较亮,就只在路灯下找钥匙的愚人一样。

3、平均主义和匮乏心态的影响

很多对联考的辩解,都是说,虽然联考不尽如人意,但是是最公平的。这是儒家传统上”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响。公平并没有错,但是如果为了公平,就反而一刀切压制了不同类型的人才发展途径,那就很可悲了。东亚国家的人口基数那么大,这种人才浪费的机会成本也是高得很难估量。

举个其他国家的例子。欧洲学术界有个比较,像英国和德国都算是古典学术的学霸类国家,但是英国这方面的人才要出色不少。究其原因,反而是因为英国的教育制度不够公平。 英国有一些中学进去后由于传统原因,上好大学的可能性非常高,这样里面的学生很早就可以不慌不忙地淫浸在庞大的古典学术中。

反过来,德国比较公平,所有学生上大学都要通过考核,这样,学生反而要花更多精力在通用的备考科目上面。结果英国这种表面的不公 *** 而有可能造就优质人才。

这就像彼得‧提尔的《从0到1》中的举的商业上的例子,表面上完全竞争好像比较公平,实际上参加这样竞争的企业利润会变得像刀刃一样薄,朝不保夕,只能顾着眼前利益,不可能对未来做长远规划。

而类似谷歌这样的垄断企业,因为不用记挂着和其他企业竞争,反而可以由更大的自主权关心自己的产品和做各种长远得简直不靠谱的计划。所以学生如果长期处在考试的竞争压力下,自然也就不可能有长远的自我成长计划,而只能把心思集中在将会决定一生道路的一次次考试上。

另一方面,东亚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的学习卡位战和争夺战,其实质是对有限的高质量教育资源的争夺,这个并非没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为何这个地区的争夺会达到这样的火热程度呢?那也许要归咎于长期物质匮乏导致的稀缺心态。

去年大热门的《匮乏经济学: 为什么老是在赶Deadline? 为什么老是觉得时间和金钱不够用?》指出,当人陷入稀缺的状态(物质或是时间)时,稀缺会俘获大脑时,人注意力的俘获,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所见的速度,而且也会影响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认识。而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

我觉得稀缺是东亚民族特有的状况。因为这些国家几千年来都是水稻密集型种植经济,一方面是可以在同等耕地情况下养活更多人,一方面当然是需要付出更多劳动和忍受更大拥挤。到了十七世纪后,就都陷入了内卷化的陷阱。

就以日本为例,15至19世纪,日本人口波动在1000万到2000万之间,约为英国同期人口的四倍。庞大的人口赖以生存的适耕土地,面积仅相当于英格兰的一个县,生产力却又不及英格兰的一个郡县。所以在德川时期,为了维持生存,日本人不但把勤劳节约发挥到了极点,甚至有两个匪夷所思的现象。

一个是日本 *** 出面来鼓励溺婴,以至于300年间人口零增长。另外,因为宝贵的土地不能用来给家畜提供饲料,日本人系统性地取消了车轮和家畜的使用这两项基础性农业技术,其结果呢,来一个形象的比喻,他们把鼻子保持在水以上,只要发生意外灾难或意外支出,就可能惨遭溺毙。这种东亚民族特有的匮乏和焦虑心态,不管是东南亚的土著民, *** 人,甚至非洲人,都无法理解。

所以对于教育资源,如果是狭义地理解为配备良好的教室、高阶教师之类的,那确实是有限的,对于长期处于稀缺的心理状态的东亚人来说,是一定要参与争夺的。

但是,实际上,孩子要成才,更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各自家庭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的言传身教、志向和视野的潜移默化,那根本和那种”你上了这个学校我就上不了”那样的零和博弈无关了。

而且,如果家长在稀缺心态的驱动下,让孩子从小沉浸在补习班和题海里,希望能先去抢到眼前看起来很稀缺的学校资源,也许从长远来看,就反而浪费了孩子最大的资源-有无限可能性的少年时光和天生的好奇心,那就是爱之适足以害之了。

4、工业化追赶带来的心态

影响近代工业化的起源在西欧,所以他们不管是经济社会还是教育体系,都有个比较和缓的自然进化发展期。而东亚国家是被裹挟进现代社会的,为了赶上其他国家,在工业体系上无一例外的采取了国家层面上有计划的指导下的发展。日本的工业化要归功于通产省的官僚们,韩国则是 *** 支持几个财阀来配合整个发展计划,而中国现在还有那么个五年计划在指导。

这种国家级计划是建立在十九世纪的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其内含的想法,是认为世界上没有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因而可以通过科学的考察而预测出事物将来准确的发展方向。

这种想法运用在教育体制上,就是假定某个机构可以准确地预测某个年纪的孩子需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某种考试可以选拔出什么样的人才等等,这种自信令人细思恐极。

而具体到学校和学习的具体操作上,为了适应工业化的人才需求而专门设立的东亚教育制度,比起自然发展的西方体系来说,更有工业化追赶期那种对效率的疯狂追求。这样,这些后进工业国的教育体系,反而比前驱工业国更像工厂的流水线一些。

在二十世纪初,泰勒制(Taylori *** )在美国产业界盛行一时。泰勒认为、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效率。为此,他采取了制定工作定额、选择更好度的工人、实施标准化管理、实施 *** 性的付酬制度、强调雇主与工人合作的”精神革命”等。

这就将工人的潜能发挥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有人形容,在实行泰勒制的工厂里,找不出一个多余的工人,每个工人都像机器一样一刻不停地工作。泰勒理论的前提是把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看作是”经济人”,利益驱动是该学派用以提高效率的主要法宝。现代最著名的泰勒制工厂莫过于富士康了。从报道中大家也可以猜想到这种高压环境对工人心理的影响。

而如果把东亚教育制度和泰勒制工厂来对比的话,我们会发现几乎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制定很高的学习量和需要考核的大量知识点、选择成绩好的学生组成重点学校、全国统一的考核标准、大量考试形成的 *** 性奖惩、还有学校内部的各种打鸡血活动。学校目标也是要发挥学生的潜能,每一分钟都要致力于得到更好度的成绩。

所以批评这种教育体系的人经常说,孩子好像是流水 *** 的工业制品,或者说,学生是老师的童工,他们的成绩就成为老师的绩效,所以师生的利益关系经常不是一致的,是相反的。这并不是简单的激愤之词,而是有一定的内在逻辑。

当然,因为东亚国家的勤劳传统,孩子们这么辛苦,如果确有效果,也不是不能接受。但问题就在于这个有效性上。

这种教育上的泰勒制,本质上是把学生当成体力工作者来对待。对于体力工作者,因为他们的工作状态是可见的,所以工厂管理比较容易,对他们的要求是”把事情做对”,而不是”做对的事情”。

而现代学生呢,我觉得更像德鲁克所定义的”知识工作者” (知识工作者不生产有形的东西,而是生产知识、创意和信息,谁也看不出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而且从培养目的上也是要大多成为知识工作者。学生时代的真正成果,不是他们交上去的作业和考卷,而是他们所真正学习到和思考的内容。这些在技术上是无法进行严密的督导的。

所以要成为好学生,不是像体力劳动者一样忠实地完成老师的作业,而是要像知识工作者一样,具有有效性,也就是”做好该做的事情”。好学生一定得做到:要自我决定学习的侧重,衡量自己知识的掌握度,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这就需要具有极大的主动性和自由度。

所以,悲剧的是,由于东亚教育体制的工业时代基因,他们是用训练体力劳动者的做法,来培养他们心目中未来的学者和企业家,这不免就南辕北辙了。

中村修二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村修二为什么去美国、中村修二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8c0Bj0LAwBZWgU.html

标签:中村美国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449秒, 内存占用1.81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