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崇年(阎崇年挨巴掌)

 2023-09-13  阅读 14  评论 0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阎崇年,以及阎崇年挨巴掌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为何阎崇年特别推崇清朝?国内的学者对他的看法认可吗?当年的《百家讲坛》令阎崇年红极一时,俗话说的好,人红是非多。当阎崇年在台上对清朝历史侃侃而谈时就注定了喜欢他的人会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不喜欢他的人会仇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总而言之,阎崇年就是在充满争议中成名了,那么时至今日,为何国内会有如此多的人痛恨他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阎崇年,以及阎崇年挨巴掌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为何阎崇年特别推崇清朝?国内的学者对他的看法认可吗?

当年的《百家讲坛》令阎崇年红极一时,俗话说的好,人红是非多。当阎崇年在台上对清朝历史侃侃而谈时就注定了喜欢他的人会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不喜欢他的人会仇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总而言之,阎崇年就是在充满争议中成名了,那么时至今日,为何国内会有如此多的人痛恨他呢?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是一名清史专家,而清朝也是一个充满争议性的朝代,阎崇年当年在《百家讲坛》讲清十二帝时,言谈之间或许会有意无意的参杂了很多个人的偏见,导致很多人认为他这是在刻意的贬低明朝,推崇清朝,由此引发明粉的不满。

但事实上,那些贬低阎崇年的人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完整看完他在《百家讲坛》上的讲述的,要知道,他讲的是清史,就一定会有对清朝歌功颂德的地方,清朝国祚278年,也总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吧?而且阎崇年也并非对清朝极尽夸赞之词,比如道光,咸丰,第一,二次 *** 战争等等,他也作出过很多批评性的评论。

当然了,总的来说,阎崇年对清朝还是好感十足,尤其是当年阎崇年曾总结了清朝作出的十大贡献,更让很多人难以接受,这里就列举出来,以供大家评论。

清朝十大贡献

一,屹立于世界东方。这一点咸鱼不完全赞同,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汉人所创造的文明,其繁荣程度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不管是强汉,亦是盛唐,即便是明朝,也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所以屹立于世界东方并非清朝专属。

二,奠定中华版图。清朝最强盛时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疆域面积大过汉,唐,明等大一统王朝,这一点是必须承认的,但同时清朝对外战争频频失利,割让的土地也是最多的,清朝末期朝廷能直接控制的土地已经非常少了,而我国之所以能保持现有地土地,并非继承清朝,而是中华民族通过艰难斗争所争取而来的,若不是如此,所谓的“中国”早就被西方列强瓜分掉了,又何谈复兴?

三,多民族的统一。个人认为这是清朝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纵观历史,北方游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原王朝最大的边患,而新疆,西藏等地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也是若即若离,满清入住中原后才彻底解决了民族问题,对新疆,西藏的控制也大大加强。

四,创立满文。这是一个民族发展到成熟阶段所必然出现的结果,但创立满文在中华文化史上并非一件大事,从古至今,有太多民族的文字消亡,也有很多新兴的民族会创造自己的文字,但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他们最终都会融入汉族之中。

五,兴修皇家园林。这一点本人很是不解,修建皇家园林本质上是拿着百姓的钱给皇族享用,皇家园林可不是老百姓可以进去游玩的,这算是什么贡献?

六,杰出人才层出不穷。历朝历代都会涌现出很多人才,但若说清朝独树一帜,就未免夸大了。

七,编修典籍,传承中华文化。汉文化虽然在满清一朝没有断代,但已经被 *** ,思想趋于保守愚昧。

八,人口激增。明朝末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大关,到了清朝,全国人口一直呈递增之势,康熙时期突破两亿,乾隆时期突破三亿,道光时期突破四亿。那么清朝人口为何会增长如此之快呢?一是朝廷改革土地,奖励开垦,二是玉米,地瓜等农作物在中国的广泛种植,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九,开发三北地区。三北指的是东北,北方以及西北地区,东北是满清的老家,北方蒙古人与满清联姻,西北地区是满清使用武力平定下来的,开发这些地区有利于维护满清的统治,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也确实加强了这些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十,保护文化遗产。这里主要指的是满清入关后没有大肆焚毁前明都城及宫殿。

以上便是阎崇年总结的清朝十大贡献。

阎崇年为什么美化吹捧满清?

有些是网友对历史的不了解,有些是网友造谣的。

阎崇年不断因其历史观点而各方引起争议,大部分观众、读者对阎崇年的非议,集中在他过于歌颂满清皇朝,有美化清朝,替满族说话之嫌,憎恨他的人甚至伪造及散播他的死讯,甚至在一次签名售书时,还有人当众掌掴阎崇年,被警方拘留……

阎崇年说,他本身不上网,也从不理会网上的批评,但中国网民却为他编了个“阎崇年语录”,他原本不知道,直到有一天,有朋友下载了“语录”给他看,他才惊觉所谓的“阎崇年语录”全是杜撰伪造的;其中有一条有关“文字狱”的语录,尤其为他招来骂名,惹来不少麻烦。

阎崇年的研究重点尤其着重于清朝前期历史,但他说,有关清朝前期的历史恰恰又是许多人不熟悉的部分。

前年他到台湾南华大学开讲“清史通论”,发现台湾很多教科书对于清朝前期历史着墨不多,关于清史的部分主要开始自 *** 战争、辛亥革命,中国教科书也是如此,因此一般人较为熟悉的是清朝腐朽的后期历史,对于其前期繁盛的部分一般了解不多。

扩展资料

阎老二十出头的时候专攻先秦史,一次他拿着自己一篇研究先秦史的论文,请中国科学院的杨向奎教授指教,杨老先生看后连连叫好。几天后,杨老先生写来一封信,强烈要求阎先生“改行”转攻清史,理由是先秦历史大多依靠关中的地下发掘,身在北京只能吃人家的“残羹剩饭”。

而宫廷建筑、清宫档案集中在北京,并且是未开垦的处女地,丢下一粒种子就能有大收获。在“闭门”思考了一个月之后,阎老毅然作出抉择,开始了他42年漫长的清史治学之旅。

42年来阎老潜心于满学和清史研究,撰著了22部学术著作,可谓著述等身。交谈中,阎老走到书房踩上凳子,从书柜顶上小心翼翼地取下一册书,包的书皮上面工工整整地用钢笔写着“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打开一看,原来是宋本清版的《十三经注疏》。

阎老说:“那个时候这样的封皮有伪装作用,现在已成为我那段岁月的见证了。”

参考资料来源:国际 *** -阎崇年:拨开迷雾正说清史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阎崇年:讲清史惹骂名 坚持历史应普及

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经典语录大全

阎崇年,汉族,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著名历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阎崇年经典语录:

历史是镜子,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 我觉得挫折、坎坷都不怕,就是怎么笑待这些坎坷和困难。

我这个人就是碰到很多很多的困难,很多的曲折,但是我有一条,我就总是看到光明,在最困难的时候我都很乐观,我觉得这是暂时的,最后还是可以光明。就像黑天一样,你不管怎么黑暗,你是暂时的,太阳总要从东方升起。

我的学术思想从来不是肯定一切或是否定一切,有功就歌,有德就颂,有错就批。

明清28位皇帝,真正称得上崇文的,只有两位,就是康熙和乾隆。真正称得上宣武的,明朝有洪武,永乐,清朝有太祖,太宗,康熙,乾隆。

重视治河,寻根溯源,任用能臣,御前辩论,集思广益,会议裁决,实践验证,改正错误,断不出书,以上九点能够做到一点,可以称作明君。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仁者受到小人的攻讦,智者受到庸人的嫉妒,勇者受到敌人的仇恨,廉者受到贪人的不满,而袁崇焕以仁、智、勇、廉的高尚品格,虽为当世所不容,却为后世之楷模。

我受了渔民、农民、商人的影响,在我的个人的文化呢,我受了渔业文化、农业文化、商业文化影响,我身上有这三种文化的影子:第一,有一点勇敢精神;第二,有一点务实的精神;第三,有一点通变的精神。

我觉得对历史首先是要敬,因为历史不是一两个人,是几千年人类经验的总结。所以要敬。为什么要畏呢?人类历史有很多的挫折,有很多的教训,甚至是血的教训。对于这些教训,不能掉以轻心,要有一个畏的态度。把这些教训吸取了,我们今天尽量避免那些教训,使我们国家更兴旺,民族更复兴。

红楼梦百家讲坛主讲人刘心武简介和经典语录

刘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以《班主任》闻名文坛,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茅盾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20xx年推出最新长篇小说《飘窗》。

刘心武经典语录:

用自己的逆境与别人的顺境对比,是糊涂。用自己现在的逆境同自己以往的顺境对比,是愚蠢。用自己的逆境和他人的逆境相比,是卑微。

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高出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麻雀如果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它照样会过得很幸福!

对不起是一种真诚,没关系是一种风度。 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风度,那只能说明对方的无知与粗俗!

我筑自己的灶,熬自己的汤,谁爱喝谁喝,从不逼人家,但谁也别想来拆我的灶,倒我的汤。

理想不是一只细磁碗,破碎了不能锔补;理想是朵花,谢落了可以重新开放。

惆怅隶属于善良;绝无惆怅感的人也许非常不凡,但毕竟非善良之辈。

脱离了男女双方在思想上、情感上、情味和气质等方面的共鸣倾慕,仅是单纯的两性关系,是不能称之为爱情的。

与其讨好别人,不如武装自已;与其逃避现实,不如笑对人生;与其听风听雨,不如昂首出击!

要做一个真正的人,最起码的条件和最终的要求就是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无论生忧患之中,还是处落魄之境,无论自幼至长,还是自长至老,在这个问题上应无一刻的松动。

人渴望被承认,也就是别人的目光,但是同时,当别人的目光围拢过来的时候,他又感到窒息,感到不自由。获得承认和追求自由之间,有一个多么辩证的关系。

生活中的选择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细微的选择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百家讲坛更佳学术主讲人王立群经典语录摘抄

王立群,安徽省六安市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河南省省管专家,河南省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2006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人物并出版相关图书,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更佳学术主讲人,是七年来连续在《百家讲坛》担任主讲人的学者。

王立群经典语录: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让人生有些光彩,必须具备四个行,第一自己要行,第二要有人说你行,第三说你行的人得行,第四你的身体得行。

小人和君子,只是对人才的一种道德的断定,并非是对人才能力的一种断定,小人不一定无才,君子不一定有才,而且一人之身,既有小人的基因,也有君子的基因。

人一但飞黄腾达,你是睚眦必报,还是既往不咎,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心胸,但是在冥冥之中,似乎也牵引着个体的轨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命运之环,总是如此,相成又相悖,这就是历史的法规。

麻雀木油变成凤凰,未尝不是一种解脱,人们常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悬在别人头上的利剑,也许有一天会落到自己的头上。

人才只有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的上升期、鼎盛期得到重用,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益,才能被时人与后人牢牢记住。再优秀的人才,如果出现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代,都无法将效益发挥至最大化。

一个人一生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就像老鼠一样,关键看他在什么平台上。这就是李斯非常有名的老鼠哲学。

赞扬本身是一门大学问:赞扬与自己实力相当的人,是胸怀宽广;赞扬不值得赞扬的人,是借力打力;赞扬比自己更强大的人,是勇敢无畏。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超隐隐于网。

人才只好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度、一个单位的上升期、昌盛期得到重用,才能发扬出最大效益,才能被时人与后人牢牢记住。再优良的人才,如果出现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期,都无法将效益发扬至最大化。

世上有5种人:1、只琢磨事,不琢磨人的人,这种人为的是事业。2、只琢磨人,不琢磨事的人,这种人为当官。3、只琢磨钱的人。这种人为了发财。4、既琢磨事又琢磨人的人,这种人能成大事。5、既琢磨事又琢磨人还琢磨钱的人,这种人了不得了。

中央电视台选百家讲坛讲师有两个标准,一是要年纪老,一是要长得丑。像我一张脸惨不忍睹,不会分散听众的注意力,听众(观众)注意的是我讲的内容。

我把老年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一年不如一年;第二个阶段:一月不如一月;第三个阶段:一天不如一天。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让人生有些光彩,必须要具备四个行:第一,自己要行;第二,要有人说你行;第三,说你行的人得行,第四,你的身体得行。

麻雀没有变成凤凰,未尝不是一种解脱,人们常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悬在别人头上的利剑,也许有一天会落到自己的头上。

人一但飞黄腾达,你是睚眦必报,还是既往不咎,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气量,但是在冥冥之中,似乎也牵引着个体的轨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命运之环,总是如此,相成又相悖,这就是历史的规律。

一个人能否成气候,不在于表相是否柔弱,而在于有没有一颗强悍的内心。

故事的荒谬可以是滑稽,但人生的荒谬往往是残酷。

人生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接力赛,有时领先,有时落后,但是你只要在路上,就有机会,及时行乐,就像是一支 *** ,它能够点燃幸福的华彩,也能加速生命的衰败,所以人还是要适当的有一些节制。

小人和君子,只是对人才的一种道德的判断,并非是对人才能力的一种判断,小人不一定无才,君子不一定有才,而且一人之身,既有小人的基因,也有君子的基因。

《诸子百家》名家经典语录美句

儒家

1、市之无虎明矣,三人言而成虎。——《新序·杂事篇》

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2、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孔子家语·五仪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为了理想的实现,耐得住寂寞,也守得住清贫。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新序·杂事篇》

任何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缺点。我们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家语·致思》

孝顺父母不是哪天心血来潮就去做的事情,而应该在平日里时时刻刻都要去做的事情。

5、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孔子家语·三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金子总会发光,所以不必为自己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

6、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孔子家语·贤君》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治病的好药通常味道很苦,忠心规劝的话听起来却令人不快。

8、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择方,仕必择君。——《孔子家语·六本》

纷繁尘世,只有用清醒的头脑加以选择,才不至于身陷困境。

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孔子家语·哀公问政》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这就需要我们做事应当未雨绸缪,而不能临渴掘井。

10、过而能改,其进矣乎。——《孔子家语·辩乐解》

犯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而不觉,犯错之后能够改正,就是进步的表现。

11、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篇》

知识的海洋是无边的,而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样以有限随无穷,只能不断地学习。

1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篇》

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人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

人当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去追求伟大的成功。这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一个道理。

14、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盐铁论·本议》

过分强调文饰与修辞,内容就会受掩敝而显得软弱无力,也即形式重于内容,其实就是舍本逐末。

15、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篇》

囿于片面性,人就不能全面的看问题,以至于造成决策的失误,认识事物应当把握全局。

16、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荀子·正论篇》

对待有些人,我们只作一笑了之,不必过于计较。

16、前事之不忘后之师。——《新书·过秦论》

“前车之鉴”当牢记,重蹈覆辙是愚蠢者的表现。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

17、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孔子集语·论人》

星星的明亮,不如月的阴暗,万物都存在于某种限度之中。

18、德胜者威广,力盛者骄众。——《新语·道德篇》

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施以仁义之德,这样它的善政可以泽及百姓而流传很广。

19、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敏于行而慎于言。——《新语·本行篇》

君子,当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言行既要符合道义,又要讲求策略。

20、治大者不可以烦,烦则乱;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则废。——《盐铁论·刺复》

管理大事业要提纲挈领,办理小事则要勤谨。

道家

2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

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原,都是可以说出来的,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本原。

2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世间“好”与“不好”,“善”与“不善”,都是同等地位的,是一个事物的两面,相生相克,互为其根;没有绝对的“好”与“善”。

2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

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24、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

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应是不作修饰的,真正的巧不在于违背自然的规律去卖弄自己的聪明,而在于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

2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在顺境中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志得意满,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灾祸,由福转祸;逆境中百折不挠,勤奋刻苦,可变逆境为顺境,由苦而甜。

26、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

欲壑难填,未来占有不尽的财富而争得头破血流,甚至你死我活,为什么不学学鹪鹩和偃鼠的洒脱呢?

2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做什么事都不要绝对化,要适可而止。永远有你达不到的东西,又何必苛求。

28、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

要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

29、以众小不胜而为大胜也。——《庄子·秋水》

小胜小败无关大局,虽多次小败,亦不会大伤元气;大胜大败则生死攸关,具有决定性意义,不可不慎。

30、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当面阿谀奉承他人,背后又大加诋毁,这种两面三刀之人,是我们所应该唾弃的。

31、 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列子》

有得必有失。很多人因为某些爱好和追求,从执着变成了执拗。盈亏却是此消彼长,看似得到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失去。

兵家

32、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虚实篇》

学会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33、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篇》

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方法。

34、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计篇》

兵不厌诈,也是这个道理。一定要透过事物看本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35、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孙子兵法·计篇》

对于个性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做生意时这条特别适用。

36、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谋攻篇》

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37、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孙子兵法·九地篇》

有时候身陷绝境,必须逼自己一把,否则一直停留在舒适区,会一直止步不前。

38、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仁本》

时刻有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未雨绸缪,方能防患于未然。

墨家

39、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染》

正确地选择自己的朋友,“近贤人,远小人”,只有这样才会受到好的熏陶,否则只能得到坏的影响。

40、 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墨子》

现实中,有人往往为谦卑的躬腰而感动,为精美的诱饵而动心。生活的,爱情的,事业的,在私欲面前,我们会少了判断力,及而没有了自我。

41、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墨子》

君子对待别人较宽容,因而自己进步很大,那些修养不高的人遇事却总爱责怪别人,所以自己老是止步不前。

42、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墨子》

有德之君不夸耀自己德行的高远,这样才能做众人的领袖。

43、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墨子》

珍爱自己的声誉,珍惜自己的形象,就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名誉之重,由此略见一斑。

44、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偏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墨子》

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也不会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不值得和他 *** ;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也不值得和他交游。

法家

45、事以密成,语以泄败。——《韩非子·孤愤》

炫耀什么,就容易失去什么。管好自己的嘴巴,也是成熟的标志。

46、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也。——《韩非子·奸劫弑臣》

做事情应明察秋毫,才不至于做错事和蠢事。

47、因可势,求易道,故用力寡而功名立。——《韩非子·观行》

做事情不能不考虑外在的环境和形势,方式、方法很关键,选好路子,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48、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要通过社会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

49、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50、圣人裁物,不为物使。——《管子·心术下》

能安己心,推己及人,方可安他人之心。人应站在较高的层次上,不为外物所役使。

杂家

51、谋定而后动。——《鬼谷子》

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否则追悔莫及!

52、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季春纪·诚廉》

具有高洁品质的人是不会因外界压力而改变操守的,即使粉身碎骨,精神也是永存的。

53、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孝行览·义赏》

得与失永远是一对矛盾。世上没有绝对的得和失。所以明智的人考虑到了失,失时看到了得,在得失之间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5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季春纪·尽数》

不断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使思想不僵化不保守,保持活力和先进。

55、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离俗览·聚难》

人无完人,选贤举能应该求其大善,而不应该责其小过。人们要认识到不足,不要吹毛求疵。

阎崇年是谁啊

阎崇年 (1934年4月-),中国山东省蓬莱市人,从事满学研究。 因激起一普通民众的愤怒、被当众扇耳光而引起巨大争议。阎崇年创立了中国内地第一个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现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北京满学会会长。他同时还被北京市 *** 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 *** 特殊津贴,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自2004年起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主讲“清十二帝疑案”,2006年9月1日起主讲“明亡清兴六十年”,在百家讲坛的出镜率很高。他发行的历史书籍以正式历史为卖点。 阎崇年生于1934年,在山东省完成小学课程。1949年北京解放后在北京六中读书。 阎崇年在1963年开始研究满学,1980年在北京社会科学院工作至今。近年常出版书籍和举行讲座发表清朝历史研究论文和最新研究成果。 2008年10月5日,阎崇年在无锡新华书店进行签售时,遭一网名为大汉之风(真名黄海清,函授大专学历,做服装生意)的年轻男子掌掴。打人者之弟称其哥因无法认同阎崇年关于明清历史的一些观点,才动手打人。 打人者“大汉之风”在其被结束拘留后,在《我为什么掌掴阎崇年》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其动机:打人者认为阎崇年粉饰屠杀、肯定文字狱、拒绝质疑和沟通(包括拒绝回复大汉之风在阎崇年在公共讲演时的所谓“正当质疑”)等。并以英国右翼学者戴维·欧文因否认纳粹大屠杀被奥地利维也纳一家地方法庭判3年徒刑为自己辩护。后接受了天涯社区的访谈邀请。 部分支持阎崇年的网民认为,阎未否定清朝入关前后所存在的屠杀,只是企图淡化由屠杀带来的仇恨,以一种较为冷静中立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打人者的所谓“粉饰屠杀”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对明清历史的极端立场。 阎崇年研究清朝历史和满学主张如下: 强调清编明史。 符合天时地利,对清朝要宽容,寻求心理、生理和伦理平衡。

阎崇年个人资料,阎崇年个人资料

1现任职务

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满学会会长

北京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蓬莱市戚继光研究会名誉会长[3]

2人物经历

1934 年4月24日,阎崇年出生在山东蓬莱的解宋营一户渔民家庭,阎崇年在这个半渔半农的村子一直生活到15岁。谈起童年,他还有很清楚的印象。那时他随着家里务农,也随着渔民出海,体会过烈日炎炎的辛苦,也见过波涛汹涌的危险场面。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人生道路影响很大。也正是在村里,阎崇年开始上学读书,也初次接触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满学。

治学历程

敬畏历史

“我们应当对历史感到敬畏:为什么要“ 敬”?因为吸取前人经验会得到宝贵的智慧;为什么要“畏”?因为重蹈前人错误要受到历史的惩罚。应当敬畏历史,既不要忘却历史的耻辱,更不要抹去历史的辉煌。”[4]

学术足迹

阎崇年曾应邀赴 美国 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达特茅斯学院等常青藤盟校讲学,并到 日本 、韩国、蒙古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访问研究和参加学术会议。

阎崇年回忆说:“我在中学时开始喜欢历史,从高中毕业后我就开始学历史,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我的中学是北京市第六中学,是当时全市更好度的中学之一。考试时,我的历史成绩非常好。我的数理化成绩也很好,考过班上与全年级的第一。大学历史课学完后,就要选择某段历史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最初选择的是先秦的历史。当时,我二十多岁,去找一位我很崇拜的老先生,给他看我写的文章。老先生说好,鼓励我。他又提出自己的看法,说你更好度不要研究先秦史,研究先秦史的优势在西安,陕西的考古发现与文献的第一手资料在那里。你在北京,从地理区位的优势上讲,你更好度研究 清朝 历史,北京是清朝历史的重地。我觉得老人家讲得非常有道理。从1962年开始,我就开始研究清朝历史,一直没有动摇过。”[5]

百家讲坛

回报民众

从2004年3月走上《百家讲坛》,阎崇年已经渐渐成为一个公众人物。有人评价其大器晚成,到了70岁才盛名在外。但阎崇年却认为,成功是一个过程,没有终点。

“其实我到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之前,同行都知道我。世界上从事清史和满学研究的同行,也都知道我。但是走向广大的观众,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群体,我却还是第一次。”阎崇年指出,一个专家学者,首先必须要同行认可才行,其次,才要广大群众的认可。“一个人得到两个认可是很难的。纯学者的话,有同行认可就可以了。能够走向广大群众,再得到他们的认可,当然就更好了。”

在求学路上屡获助学金帮助的阎崇年,更是把回报民众作为学者的职责之一。“一个学者有多种责任,第一种责任叫做学术责任。主要是与同行交流,推动学术交流。但学者还应有别的责任,就是把所学的知识,来自人民的,还要还给人民。我学习和研究清史有50年了,我想把我学的东西尽可能地回报给社会,回报给民众。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学者应该有的责任。

正说风尚

2004年,阎崇年初登CCTV-10频道“百家讲坛”,主讲《清十二帝疑案》系列,共37讲。阎崇年自此成为“百家讲坛”走出低谷的转折点,并开创了正说历史的风尚。当时,阎崇年出版过

一本《努尔哈赤传》,因此被认为是讲《清十二帝疑案》第一讲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更佳人选。栏目制片人聂丛丛拿着聘书到阎崇年家,阎崇年很是犹豫,只答应试一试。结果试讲效果非常好。录完以后,聂丛丛和编导请阎崇年吃饭,并提出请他负责讲完全部《清十二帝疑案》。阎崇年不敢答应,只同意再讲一集皇太极。讲完皇太极后,《清十二帝疑案》的收视率开始节节高升,“百家讲坛”的综合排名保持在科教频道的第二位。阎崇年也慢慢有了信心,于是又讲了康熙、雍正、乾隆,就这样延续下去,一直讲到了宣统。《清十二帝疑案》讲完了,阎崇年又开始讲《清十二帝疑案总说》、《清十二帝疑案答疑》,创下了当时科教频道的最高收视率0.57。[6]

阎崇年在讲稿基础上出版了《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热销数十万册,好评如潮。阎崇年曾说:这本书的读者面比较宽,上到院士,下至8岁的小学生都可以读。具体说来,这本书在四个方面有所尝试,即“正说”、“细说”、“通说”、“新说”。

“正说”——与“戏说”历史不同,这本书强调“正说”。“正说”是按照历史原貌,向广大受众公正地、真实地讲述历史。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清朝历史和清朝皇帝情有独钟,并且逐渐“戏说”成风。这既引发了人们对清史的关注,又对它的真实性疑惑不解。人们普遍期待“正说”清史,这本书卖得好正是“久旱逢甘雨”的结果。其实,人们对“正说”与“戏说”都需要,既不能要求史家去“戏说”,也不必苛求影视家去“正说”。对受众来说,看“戏说”时应该知道这是“戏”,看的是热闹,不可当真;看“正说”时,应该知道这是“史”,了解的是“真实”,不能只图热闹。老百姓的文化素养提高了,就能辨别。

“细说”——历史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过去的历史书比较粗,教科书和史学著作通常是概括地梳理历史发展脉络,阐述重大历史事件,评述重要历史人物。比如光绪皇帝的死,就一个“崩”字。但这些小事件往往是观众、读者关注的重点、热点和疑点。阎崇年就把有关光绪帝死因的五种说法详细列出,从以前的档案、文献、口碑、论著的观点与资料出发,分析综合,加以解说。既有鲜明的观点、丰富的史料,又有细致的讲说、深入的分析,并讲述自己的见解。这样,历史就变得有血有肉,读起来就有味儿了。

“通说”——阎崇年认为,对一个朝代的兴盛衰亡,横着看不出来,只有纵着看才可以。清朝全史、清朝列帝其贯通的内在联系,其兴衰、成败、治乱、福祸之镜鉴,需要系统地进行解说。比如,清朝十二帝各有其历史贡献,也各有其政弊。那么,清朝的兴、盛、衰、亡,有些什么经验与教训呢?清太祖努尔哈赤既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也埋下了“光宣衰世”的基因。显然八旗制度是其“种子”与“基因”的一个枢轴。八旗制度是清朝根本性的社会制度。八旗盛则清兴,八旗衰则清亡。

“新说”——对清朝的好多事件,阎崇年做了“新说”。比如 *** 战争,以前中学教科书突出“落后就要挨打”,阎崇年讲 “落后可能挨打”,认为 *** 战争失败的责任主要由道光帝承担。当时英军入侵,后方在大西洋那边,如果号召“勤王”,道光皇帝是有可能打败敌军的。弱胜强,少胜多的例子,历史上是很多的。道光皇帝的祖先,当年进行的萨尔浒之战、松锦之战,八旗军都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5]

讲坛传奇

2006年9月,阎崇年再登“百家讲坛”,主讲《明亡清兴六十年》系列,共46讲,并出版同名图书。

2008年3月,阎崇年三登“百家讲坛”,主讲《康熙大帝》系列,共23讲,并出版同名著作。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当阎崇年研究清史时,就是从研究康熙入手的。1964年,他写出论文《评康熙帝》,但过了多年才获发表。尔后,他研究重点转到清入关前,但对康熙朝历史的关注从未懈怠。“四十多年来我一直没有放弃对康熙朝历史的学习与关注,时时事事处处,始终萦绕于心。”也因此,在百家讲坛完成《康熙大帝》系列讲座,当他对康熙朝历史做一次系统的梳理后,他认为这也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7]在《康熙大帝》一书中,阎崇年从国际、平民、电视、公正和人文等五大视角,对康熙的成长经历、丰功伟绩、日常生活、遗憾缺失等一一进行阐述,视野开阔,情节跌宕,分析精当,给读者呈现出一位性格鲜明、大智大勇、文韬武略的千年一帝的丰满形象。[8]阎崇年说,希望这本书成为励志读物,他认为,励志的对象可以说是遍及各种读者类型。对于小读者而言,康熙的自强不息值得推崇,他小时候就失去父母,还患过天花,但他克服困难,一步步实现自己的宏愿。对于中年读者来说,应该从书中了解康熙如何为了国家进行不屈不挠的奋斗。而作为特定读者群的公务员从中会汲取营养,那就是了解康熙如何治国。而说到康熙个人修养、自身学习时,阎崇年很推崇一句话:“圣人、贤人和凡人、俗人有什么区别,就两个字——志、学。”[9]

故宫热潮

2012年,阎崇年第四次登上“百家讲坛”,主讲《大故宫》系列,共64讲。同时出版《大故宫1》、《大故宫2》、《大故宫3》三部著作,在全国掀起关注、学习和研究故宫的热潮。阎崇年担任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等职务,其历史研究课题多与故宫相关。在多次实地考察北京明清故宫、沈阳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地后,阎崇年首次提出“大故宫”概念,旋即引发了创作灵感DD在大中华文化背景下,从故宫入手,寻求解读历史的突破口。在这一灵感的激发下,阎崇年决定打开故宫外延,首次将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沈阳故宫、南京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等,纳入故宫姻系,并以此为脉络,透彻解析绵延千百年的封建皇家族系、机制构架、社会人文、文化渊源,以及建筑、文物、民风等,做一个“故宫大百科”式的宏大项目。

阎崇年说,他以往的讲坛类节目,主要沿历史人物的生命轨迹,以时间为顺序,逐渐演绎推进;这次主讲《大故宫》,则是以建筑空间为顺序,作为讲述的主线索。每一讲,都先设定一个空间的概念,再让这个空间里的时间、人物、事件、建筑、文物等“落地生根”。

在阎崇年看来,要讲清楚“大故宫”,必须“先看世界,再看中国”。为此,阎崇年广泛联系了国外史学家、汉学家,并与两岸故宫博物院“掌门人”,以及建筑、历史、文物等领域的诸多专家沟通,力求为“大故宫”获得立足于东西方比较文化根基之上的多视角、多元化解读。阎崇年说,仅仅是资料搜集、联系专家等准备工作,就花费了他整整一年的时间。[10]

阎崇年的“大故宫”构架,主要从五方面概括:

——规模大。“大故宫”概念中的北京故宫,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故宫内有各类殿宇房屋 9000余间,外有高10米、周长3428米的紫禁城墙,城外有一条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这里是明清盛时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版图、四万万人民和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集中展现。

——历史久。北京故宫先后有明清二十四位皇帝和一位慈禧“女皇”在此治居,统治中国近500年。故宫从决策兴建至今已经609年,举世无双。

——珍宝多。北京故宫现珍藏文物180万件,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传世珍宝65万件、档案约40万件,还有分藏于国家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承德避暑山庄、南京博物院、颐和园管理处、天坛公园管理处的文物,以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1000万件档案、200万件满文档案等,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是中华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涵盖广。“大故宫”不仅包括紫禁城,还包括与故宫相关的坛庙寺院、皇家园林、行宫陵寝,及沈阳故宫、避暑山庄、木兰围场、明中都和明南京相关历史遗迹等,还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的珍品等,凡原内务府管理的范围,大体都涵盖在“大故宫”之内。

——子午线。故宫的建筑严格地遵循对称规则,沿一条南北走向的子午线,即中轴线,依次排列,对称展开,无论是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建筑形式,都显示出庄严、雄伟、壮丽、中和的气度。故宫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正安和理念的精髓。[11]

3个人作品

(1)《努尔哈赤传》,北京出版社,25万字,1983年,北京。

(2)《满学论集》,民族出版社,35万字,1999年,北京。

(3)《正说清朝十二帝》,中华书局,25万字,2004年,北京。

(4)《明亡清兴六十年》中华书局,2006年(上),2007年(下),北京。

(5)《康熙大帝》中华书局,2008年,北京。

(6)《大故宫》(1)(2)(3),长江文艺出版社,80万字,2012年,北京。

(7)《古都北京》,朝华出版社,1986年,北京。

(8)《合掌录:阎崇年对话星云大师》,九州出版社,2009年,北京。

(9)《努尔哈赤全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江苏。

阎崇年,汉族[1],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2]。著名历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清史、满学,兼及北京史。出版专著数十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作品被翻译成英、德、日、韩等国文字。为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和“大故宫”系列讲座,在国内外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被誉为《百家讲坛》的“开坛元勋”。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步集》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2]。

倡议并创建了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倡议并主持第一至第五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 *** 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先后赴美国、日本、韩国、蒙古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或学术交流。

为何感觉阎崇年特别推崇清朝?国内的学者对他提出的清朝十大贡献认可吗?

阎崇年为何推崇清朝,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1、身份认同的问题

阎崇年是满族人,回到“清王朝”,他就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贵族”。在政治上、经济上可以享受各种特权。所以他怀念“大清朝”是蛮正常的事情。

而对于广大的汉族人而言,蒙元、满清的入侵意味着杀戮与毁灭,是民族历史上的一道伤疤,自然看不惯阎崇年的说法。

2、阎崇年抬 *** 朝也是为了给自己“贴金”

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是做摄影内容的自媒体,那么我对目前主流的“手机淘汰相机”说法肯定是持抵触态度,而且会在不同场合向大家宣传、介绍相机的优势。原因也很简单,如果“手机淘汰了相机”,那么我掌握的摄影知识、相机知识就变成无人问津的垃圾知识。但如果大众普遍认为相机拍照更专业、更艺术,那么我在这个领域的知识积累就是有价值的。(在这里举个例子,看官见仁见智,不强求认同)

同样的道理,阎崇年是搞“满族文化”、“清朝历史”研究的。

如果把清王朝的历史地位抬高到汉朝、唐朝的高度,那么阎崇年的学术研究就是高大上的研究。搞不好写一些“清史对大国崛起的启示”之类的跪舔文章,他就可以“登堂入室吃皇粮了”。

反之,如果我们把“满族文化”评价成通古斯的野人文化,把清朝评价成“野蛮对文明的最后一次反噬”,那么阎崇年的研究就跟在“粪堆上淘金”差不多。

3、阎崇年的“清朝十大贡献”有对有错

1、作为大一统国家屹立东方

这一条我是认可的,历史上中国王朝完全掌控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只有西汉、东汉、隋唐、元、清。

2、奠定中华版图

这一条牵强了。满洲前期武功赫赫,征服了蒙古、中亚、青藏地区,这固然为现代中国的版图提供了法理依据。但一个国家的领土疆域,更多的是由实力决定。现代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与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疆要归功于全国各族先烈,而不是满清!

3、多民族的统一

我认为“多民族的统一”应该是在统治期间,消除各族差异,融合成全新的群体。而满清与某些朝代的做法则是加强了民族差异,增加民族隔阂。这就不配叫“多民族统一”,这叫“多民族奴役”。

例如满清对旗人的特权、禁止满汉通婚、禁止汉人开发东北等等,都明显与“多民族统一”搭不上边,明显属于 *** 。更有甚者,整个准格尔蒙古被屠杀灭族了……这满清的“多民族统一”就是靠钢刀来执行的?

也许阎崇年的真实想法应该是“满清牛逼啊,成功的征服、奴役了多个民族”。

4、创建满洲文字

“创建满洲文字”算什么贡献呢?也许某一天满族人要搞独立自治,就有现成的满文、满语可用,对满人算是一个贡献吧。

而满文对中国其他民族毫无意义,满洲文字本身就是为了对抗“汉化”而创造的,而缺乏文化底蕴的文字毫无生命力,“满文”作为“正在死去的文字”,只配扫入历史的垃圾堆里。

5、兴建皇家园林

秦始皇修长城,隋炀帝挖大运河,都是历史功绩。因为这些大工程都是基于国家整体的国防、经济利益出发的。而兴建纯属权贵享乐的皇家园林也能成为“十大贡献”?

阎崇年估计是把自己代入成满族皇室了,如果让他去搬砖抬石头,或许能让他清醒清醒。

阎崇年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阎崇年挨巴掌、阎崇年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900Bj0GAgJVVwQ.html

标签:阎崇年巴掌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773秒, 内存占用1.82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