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遥感技术的特点)

 2023-09-14  阅读 5  评论 0

摘要:今天给各位分享遥感技术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遥感技术的特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遥感技术可以运用到哪些方面?遥感可以分为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多谱段遥感、紫外遥感和微波遥感。1、可见光遥感: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遥感方式。对波长为0.4~0.7微米的可见光的遥感一般采用感光胶片(图像遥感)或光电探测器作为感测元件。可见光摄影遥感具有较高的地面分辨率,但只能在

今天给各位分享遥感技术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遥感技术的特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遥感技术可以运用到哪些方面?

遥感可以分为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多谱段遥感、紫外遥感和微波遥感。

1、可见光遥感: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遥感方式。对波长为0.4~0.7微米的可见光的遥感一般采用感光胶片(图像遥感)或光电探测器作为感测元件。可见光摄影遥感具有较高的地面分辨率,但只能在晴朗的白昼使用。

2、红外遥感:又分为近红外或摄影红外遥感,波长为0.7~1.5微米,用感光胶片直接感测;中红外遥感,波长为1.5~5.5微米;远红外遥感,波长为5.5~1000微米。中、远红外遥感通常用于遥感物体的辐射,具有昼夜工作的能力。常用的红外遥感器是光学机械扫描仪。

3、多谱段遥感:利用几个不同的谱段同时对同一地物(或地区)进行遥感,从而获得与各谱段相对应的各种信息。将不同谱段的遥感信息加以组合,可以获取更多的有关物体的信息,有利于判释和识别。常用的多谱段遥感器有多谱段相机和多光谱扫描仪。

4、紫外遥感:对波长0.3~0.4微米的紫外光的主要遥感方法是紫外摄影。

5、微波遥感:对波长1~1000毫米的电磁波(即微波)的遥感。微波遥感具有昼夜工作能力,但空间分辨率低。雷达是典型的主动微波系统,常采用合成孔径雷达作为微波遥感器。

这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可查询到高分一号、高分二号、资源三号等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扩展资料

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例如航空摄影就是一种遥感技术。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大大推动了遥 感技术的发展。

现代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完成上述功能的 *** 系统称为遥感系统,其核心组成部分是获取信息的遥感器。遥感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照相机、电视摄像机、多光谱扫描仪、成像光谱仪、微波辐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传输设备用于将遥感信息从远距离平台(如卫星)传回地面站。信息处理设备包括彩色合成仪、图像判读仪和数字图像处理机等。

任何物体都有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特征。航空航天遥感就是利用安装在飞行器上的遥感器感测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特征,并将特征记录下来,供识别和判断。把遥感器放在高空气球、飞机等航空器上进行遥感,称为航空遥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遥感技术

什么是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以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它是20世纪60年代在航空摄影和判读的基础上随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综合性感测技术。任何物体都有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特征。航空航天遥感就是利用安装在飞行器上的遥感器感测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特征,并将特征记录下来,供识别和判断。把遥感器放在高空气球、飞机等航空器上进行遥感,称为航空遥感。把遥感器装在航天器上进行遥感,称为航天遥感。完成遥感任务的整套仪器设备称为遥感系统。 航空和航天遥感能从不同高度、大范围、快速和多谱段地进行感测,获取大量信息。航天遥感还能周期性地得到实时地物信息。因此航空和航天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军事的很多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例如应用于气象观测、资源考察、地图测绘和军事侦察等。

“遥感”从词义上讲就是遥远的感知。遥感技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或外层空间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器,通过摄影、扫描方式,对电磁辐射(包括发射、反射、吸收和透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目标物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系统技术。例如航空摄影就是一种遥感技术。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大大推动了遥感技术的发展。现代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完成上述功能的 *** 系统称为遥感系统,其核心组成部分是获取信息的遥感器。遥感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照相机、电视摄像机、多光谱扫描仪、成像光谱仪、微波辐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传输设备用于将遥感信息从远距离平台(如卫星)传回地面站。信息处理设备包括彩色合成仪、图像判读仪和数字图像处理机等。

在地球上空日夜飞行的地球资源卫星,不断向地球发回照片,既反映了地球各区域的地形、地物,也反映了地质构造和岩石矿物,为地质研究和勘探提供十分宝贵的信息,从而创立了一门崭新的科学——遥感地质学。野外地质是近距离观察,而遥感地质,则是运用遥感技术的远距离观察。

遥感为野外地质调查插上了“翅膀”。地球资源卫星给地面拍摄的相片,是按一定比例缩小了的、客观的、真实的地表自然景观的详细记录。放大以后,就是一幅立体的地形图。按照地质工作的需要,采取合适的遥感所拍摄下来的卫星照片,能够把地形和各种岩石分布、地质现象、构造现象等一览无余地记录下来,还能把地下一定深度的地质构造等反映出来。这些照片经过地质解释和绘制工作,就成为勘探人员所需要的“地质图”。因此,遥感地质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野外地质人员跋山涉水,人工填图,特别是在地形艰险、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区”,给地质人员带来了福音。卫星在地球上空拍摄照片,可以说是“居高临下”、“高瞻远瞩”,人在地面上看不到的地质现象、矿产露头,卫星都能“看到”并且忠实无误的拍摄下来(图4.7)。

图4.7 卫星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

“遥感”一词最早由美国海军研究所伊夫林·L·普鲁特提出,1962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第一次国际环境遥感讨论会上被采用。遥感是从远距离高空及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电磁波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研究地面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变化的现代技术学科。

(一)遥感发展概况

遥感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航空遥感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利用飞机上的望远镜和照相机进行侦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航空遥感不断发展,目前已成为军事侦察和自然资源调查的重要手段。第二是航天遥感阶段。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从外层空间探测地球的先河。美国航天局在20世纪60年代发射了“雨云”等气象卫星和“阿波罗”等载人航天器,用摄影机拍摄了第一批地球卫星照片。经过长期准备,特别是对各种地物光谱特征和遥感图像数据处理、分析判读技术进行研究后,美国于1972年7月23日发射了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ERTS),专门从事地球资源遥感,之后又发射了第二批地球资源卫星(LANDSAT)。1998年,LANDSAT7号卫星发射升空;1999年9月,美国发射了IKONOS商用卫星,它的对地分辨率为1米,标志着美国的民用遥感已远远走在世界的前列。目前,美、俄、法、加、日、英、印、中等国家已成为世界上应用遥感技术较为成熟的国家。

(二)遥感技术及其特点

1.遥感技术的内容

遥感是能源作用下目标反射辐射→介质传输→遥感器→信息处理和应用的一个过程,实现这个过程所采取的各种技术手段统称为遥感技术,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1)遥感器技术,是专门研究制造感测目标信息和收集目标信息设备的技术。

(2)信息传输技术,是专门研究如何将遥感器收集、记录的信息资料 *** 到信息处理中心的技术。

(3)实地采样技术,是专门研究收集目标信息特征,为处理目前信息资料时判别目标提供依据的技术。

(4)信息处理技术,是分析判释和应用技术,包括信息数据的压缩、传输和校正技术及图像显示记录技术。

(5)识别分析判释技术以及信息存储和应用技术。

2.遥感技术的转点

遥感技术的主体是空间遥感技术,比较典型的如资源环境监测、气象预报等技术。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发射了地球资源技术卫星,后来我国也成功地发射了气象卫星。空间遥感技术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获取信息量大。

(2)资料新颖,能迅速反映动态变化。

(3)获取的信息内容丰富。

(4)成图迅速。

(5)获取信息方便,全天时、全天候,不受地形限制等。

这些特点不仅使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而且还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

空间遥感技术可以在数百万千米的高度通过遥感平台获取各种大、中、小比例尺的遥感影像,可称之为现代遥感技术。

(三)遥感的发展热点

1.传感器研制日趋深入

(1)遥感分辨率正日益多样化,遥感技术正朝着“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为了满足精确探测物体或大规模研究目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末期及21世纪初发射的卫星传感器,大都注意把分辨率作为其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指标。加拿大于1995年11月发射的RADARSAT卫星4种作业方式下的空间分辨率分别为10米、28米、35米和50/100米,其扫描宽度相应为50千米、100千米、180千米和300/500千米。以色列发射的EROS-A和EROS-B两颗卫星的地面分辨率分别为2米和1米,扫描宽度分别为11千米和30千米。

目前,普遍认为,在卫星各项基本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缩小扫描范围,降低卫星高度就可以提高分辨率。以美国LANDSAT5为参考来看法国SPOT和以色列的EROS-A、EROS-B卫星,扫描幅度缩小了,而分辨率提高了。目前,各种遥感探测器的分辨率由千米级、百米级,发展到米级、分米级,形成了观察地球及其宇宙空间的影像金字塔,为研究多种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推动着遥感及其相关学科研究的不断发展。

(2)传感器波段更加细化。传感器的波段是衡量传感器性能优劣的重要参数,针对研究目的的不同,许多传感器设置了专用波段,而且波段的划分也更为精细。

RADARSAT卫星具有25种波束(Fl~F5,S1~S7,W1~W3,SNl~SN2,SWl,H1~H6及L1),加之其SAR数据的获取工作时间是ERS-1和JERS-1工作时间的两倍,因而能满足多领域遥感应用的需要。美国NASA计划1998年发射的EOS地球观测系统空间站搭载0.40~1.041微米的64波段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0.40~2.50微米的92波段高分辨率成像光谱仪,1.4G赫兹(L波段)与6~90G赫兹6波段高分辨率微波辐射计,还有包括L波段(24厘米)、C波段(5.7厘米)和X波段(3.1厘米)在内的不同极化方式的EOS-SAR合成孔径雷达。可以看出,波段的增多与细分对提高传感器的探测精度及增强传感器的探测目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传感器愈加专业化。针对事先拟定的研究对象及目标,许多遥感平台上都携带了专门的传感器。例如,欧洲空间局(ESA)于1995年4月发射的ERS-2卫星,安装有合成孔径雷达(SAR)和风力散射计组成的主动微波遥感系统(AMl),另外还搭载雷达测高仪、红外扫描仪、全球臭氧监测光谱仪、微波测深仪、精密测距仪以及激光反射仪等传感器,为多层次、多方位地研究环境问题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

目前,许多传感器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专业特点,有专门研究海水温度的传感器,也有为地质找矿设计的传感器,还有研究植被变化的传感器等等。传感器的专业特点愈强,研究的准确性就可能愈高,专题研究就可能愈加深入。

2.应用领域更为广阔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遥感,已远远超出了其发展初期的狭隘范围,并正在向多方位、多层次发展。

(1)资源与环境研究十分活跃。土壤学研究是遥感应用得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正因为如此,ISPRS第七委员会下设了再生资源、地质矿产资源、土地退化与荒漠化、灾害损失和环境污染、人类居住、陆地生态系统监测、雪、冰、海洋和海岸线监测以及全球监测等10个工作组,这些工作组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资源与环境遥感的侧重点及发展方向。

在新的世纪,生存与发展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世界各国都试图把治理环境、减少灾害作为未来研究的重点,而遥感技术则具有巨大的优越性。美国NASA的LANDSAT、法国的SPOT以及ESA的ERS等,都把地球作为一个研究对象,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研究臭氧、植被、海水温度、大气状况的基础资料,同时也为人类研究地球,保护自己的家园提供更为翔实的测试信息及图像资料。

(2)宇宙遥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目前遥感的发展已超出了“空对地”的范畴,发展到了“地对空”及“空对空”等多个方面。由美国、俄罗斯、法国等联合开展的火星(Mars)计划,就是宇宙遥感领域的代表。目前,它不仅把整个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作为研究对象,而且把探测范围扩大到地球以外的日地空间。

宇宙遥感的发展,使人们的认识水平及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同时也帮助人们探讨一系列重大的学术问题。从目前火星探测器上发回的图像及数据分析中,科学家们已获得了许多有助于研究生命起源、星体形成、宇宙演化等重大问题的基础信息,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大地构造和宇宙资源的探测提供帮助。

3.多种高新技术日趋一体化

“3S”技术一体化是目前发展比较活跃的领域,在短短的几年中,数字摄影测量系统(DPS)及专家系统(ES)又悄然与“3S”技术融为一体,出现了所谓的“5S”技术。这些技术的交汇与融合是当今计算机科学和空间科学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遥感学科本身以及相关学科(如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管理科学等)的相互渗透与相互综合,进而形成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地理信息学,成为信息科学和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科学的发展,又影响到几乎是全球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影响了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Internet的广泛普及使信息获取及共享更为快捷,使计算机渗透到辅助设计、辅助加工、辅助测试分析、经营管理等领域。

(四)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的结合

GIS与RS的结合主要表现为RS是GIS的重要信息源,GIS是处理和分析应用遥感数据的一种强有力的技术保证。两者结合的关键技术在于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的接口问题:遥感系统数据普遍采用栅格格式,其信息是以像元形式存储的;而GIS数据主要采用图形矢量格式,是按点、线、面(多边形)形式存储的,它们之间的差别是由于影像数据和制图数据采用不同的空间概念表示客观世界的相同信息而产生的。

对于RS与GIS一体化的策略,Ehlers等提出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采用数据交换格式把两个软件模式联结起来;第二阶段,两个软件模式具有共同的用户接口,且同时显示;第三阶段,具有复合处理功能的软件体。

(五)遥感的地学实际应用

近年来我国关于RS和GIS结合集成的研究较多,经历了由初步探讨向逐渐成熟发展的过程。其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RS数据作为GIS的信息源;二是GIS为RS提供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的手段。张继贤在国内较早提出综合GIS信息中的地学知识和遥感数据可以提高遥感分类的精度,消除应用单一遥感图像判读所存在的若干弊端。但是,两者的结合由于存在数据转换的问题,因而相应软件的研究也很重要。任小虎等在应用RS与GIS集成系统GRAMS的过程中,认为该软件虽然可以实现表面无缝的结合,但是就其内部格式的转换上却还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与自由转换。初期的关于RS如何为GIS提供数据和信息的研究也开展得较多,如刘滨谊等在对城乡区域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就借助RS作为主要信息源来采集区域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向发灿在对湖北武昌和陕西安塞的土地评价中,也应用RS获取评价因子的值作为信息源,进行复合和叠加,并在此基础上,由GIS进行加工和处理,实现了动态快速的土地资源评价。具体到RS与GIS完全结合与数据格式的转换问题,秦志远提出了“结合锥”的结合模式和混合Freeman链码结构,以解决这一问题。

目前,RS与GIS一体化的集成应用技术渐趋成熟,在植被分类、灾害估算、图像处理等方面均有相关应用报道。在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为RS数据提供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的研究中,多是考虑GIS的DEM数据、气候、环境等因素的空间分布。如刘纪远等在对中国东北植被综合分类的研究中,探讨了将GIS提供的地理数据与遥感数据复合的可行性,尝试在GIS环境下将气温、降水、高程3个影响区域植被覆盖的主要指标,按一定的地面网格系统和数学模式进行定量化,生成数字地学影像,并使之与经过优化、压缩处理的NOAA-AVHRR数据进行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李震等在对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的研究中,以RBV、MSS、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提取冰川界线,形成冰川边界图;以GIS为工具分析该冰川群的变化,得出了布喀塔格山峰北部冰川的变化规律。综合应用GIS和RS进行旱情监测、土地利用分类的技术也已相当成熟。黄家柱等充分发挥RS、GIS、计算机制图技术及网络技术等学科前沿的优势,研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遥感卫星动态决策 *** 系统”,代表了RS和GIS结合并综合其他多学科技术的新方法。

遥感技术有什么应用事例

遥感技术应用事例:

一、影像地图

影像地图是指一种带有地面遥感影像的地图,是利用航空像片或卫星遥感影像,通过几何纠正、投影变换和比例尺归化,运用一定的地图符号、注记,直接反映制图对象地理特征及空间分布的地图。

影像地图的发展与航空摄影、航空测量技术、航天技术发展息息相关。航空摄影测量经历了从20世纪30年代模拟测量到20世纪70年代的解析摄影测量;20世纪80年代末数字摄影测量兴起,发展到当今的全数字化摄影测量阶段。

二、遥感影像

用计算机处理的遥感图像必须是数字图像。以摄影方式获取的模拟图像必须用图像扫描仪等进行模/数(A/D)转换;以扫描方式获取的数字数据必须转存到一般数字计算机都可以读出的CCT等通用载体上。

计算机图像处理要在图像处理系统中进行。图像处理系统是由硬件(计算机、显示器、数字化仪、磁带机等等)和软件(具有数据输入,输出,校正,变换,分类等功能)构成。图像处理内容主要包括校正、变换和分类。

三、农业遥感

农业遥感系指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业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农业病虫害监测,农作物估产等农业应用的综合技术,可通过获取农作物影像数据,包括其农作物生长情况、预报预测农作物病虫害。

它是将遥感技术与农学各学科及其技术结合起来,为农业发展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主要包括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资源的调查,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农作物长势的监测与分析,病虫害的预测,以及农作物的估产等。是当前遥感应用的最大用户之一。

四、灾害遥感

由于遥感技术在洪涝灾害中的应用比较成熟,所以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但因中长期天气预报等世界尖端难题未得到解决,因此预测工作较弱。其应用主要集中在快速反应、紧急救灾和灾后重建方面。

五、水质监测

水质监测,是监视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各类污染物的浓度及变化趋势,评价水质状况的过程。监测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未被污染和已受污染的天然水(江、河、湖、海和地下水)及各种各样的工业排水等。

主要监测项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水质状况的综合指标,如温度、色度、浊度、pH值、电导率、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等;一类是一些有毒物质,如酚、氰、砷、铅、铬、镉、汞和有机农药等。为客观的评价江河和海洋水质的状况,有时需进行流速和流量的测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遥感

遥感技术可以干什么

遥感技术可以数字测图、无人机摄影、像片控制、数字摄影 、软件倾斜摄影等等。

1、遥感技术具有使用数字测图软件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的能力;

4、遥感技术具有进行无人机低空摄影、无人机摄影测量内外业数据处理的能力;

3、遥感技术具有进行像片控制点的布设与施测、常见地形元素调绘的能力;

4、遥感技术具有使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制作DEM、DOM、DLG、D *** 产品的能力;

5、遥感技术具有使用软件进行倾斜摄影三维建模、三维模型测图与编辑的能力。

遥感技术是什么

遥感技术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它是60年代在航空摄影和判读的基础上随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综合性感测技术。任何物体都有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特征。

航空航天遥感就是利用安装在飞行器上的遥感器感测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特征,并将特征记录下来,供识别和判断。把遥感器放在高空气球、飞机等航空器上进行遥感,称为航空遥感。把遥感器装在航天器上进行遥感,称为航天遥感。

遥感技术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遥感技术的特点、遥感技术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92cBj0FBQFZVwU.html

标签:遥感技术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1002秒, 内存占用1.77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