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大鼓鞭打芦花(乐亭大鼓芦花荡唱词)

 2023-09-20  阅读 21  评论 0

摘要:今天给各位分享乐亭大鼓鞭打芦花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乐亭大鼓芦花荡唱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天津津门曲荟问题第一届"津门曲荟"节目单第一届"津门曲荟"节目单 (1962年10月) *综合场(一)* 辽宁大鼓 紫罗袍(张良辞朝) 和平区曲艺杂技团(传统节目) 演唱者:孙玺珠 伴 奏:胡宗岩.刘元魁 天津时调 放风筝 南开区曲艺团 演唱者:魏毓环 伴 奏:沈

今天给各位分享乐亭大鼓鞭打芦花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乐亭大鼓芦花荡唱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天津津门曲荟问题

第一届"津门曲荟"节目单

第一届"津门曲荟"节目单

(1962年10月)

*综合场(一)*

辽宁大鼓 紫罗袍(张良辞朝)

和平区曲艺杂技团(传统节目)

演唱者:孙玺珠

伴 奏:胡宗岩.刘元魁

天津时调 放风筝

南开区曲艺团

演唱者:魏毓环

伴 奏:沈文祥.倪炳祥.翟万兴

张显志.孟庆信

乐亭大鼓 洪月娥做梦

天津市曲艺团(纪希整理)

演唱者:新韵霞

伴 奏:马涤尘

单 弦 小白菜

天津市曲艺团(夏之冰.朱学颖作)

演唱者:石慧儒

伴 奏:王富贵

快 板 书 劫刑车

天津市曲艺团(李润杰.夏之冰作)

演唱者:李润杰

京韵大鼓 光荣的航行

天津市曲艺团(陈寿孙.朱学颖作)

演唱者:小彩舞

伴 奏:李默生.锺吉瑞.张子修

对口相声 珍珠衫

天津市曲艺团(传统节目)

表演者:常宝霆.白全福

*综合场(二)*

河南坠子 王婆骂鸡

天津市曲艺团(夏之冰整理)

表演者:王宝霞.王元堂

伴 奏:宋东安.曹宜训

梅花大鼓 傻大姐泄机

天津市曲艺团(陈寿荪整理)

演唱者:花五宝

伴 奏:李默生.锺吉瑞

王福元.矫恒谨

快 板 书 百鸟朝凤

天津市曲艺团(王允平作.姚惜云整理)

表演者:王凤山

京韵大鼓 愚公移山

和平区曲艺杂技团(阎秋霞.孙世甲作)

演唱者:阎秋霞

伴 奏:韩德荣.韩玉山

单 弦 开吊杀嫂

红桥区曲艺团(传统节目)

演唱者:廉月儒

伴 奏:卢秀岩

乐亭大鼓 朱买臣休妻

天津市曲艺团(传统节目)

演唱者:王佩臣

伴 奏:马涤尘

对口相声 写 对 子

天津市曲艺团(马三立整理)

表演者:马三立.赵佩如

*单弦专场(一)*

群 曲 百花献瑞

全体演员(集体创作.张剑平执笔)

劫 皇 杠 (姚惜云作) 天津市曲艺团

演唱者:阎凤华

伴 奏:孟继尧

花 木 兰 (传统节目) 红桥区曲艺团

演唱者:李艳萍

伴 奏:卢秀岩

武松探兄 (谢芮芝作) 天津市曲艺团

演唱者:谢舒扬

(自弹自唱)

水 莽 草 (德寿山作) 红桥区曲艺团

演唱者:廉月儒

伴 奏:卢秀岩

碰 碑 (传统节目) 特 约

演唱者:屈振庭

伴 奏:李墨生杜 十 娘 (石连城整理) 特 约

演唱者:石连城

伴 奏:马涤尘

鞭打芦花 (张剑平作) 天津市曲艺团

演唱者:石慧儒

伴 奏:王富贵

*单弦专场(二)*

群 曲 百花献瑞

全体演员(集体创作.张剑平执笔)

棒打薄情郎 (姚惜云改编) 红桥区曲艺团

演唱者:新韵虹

伴 奏:陈鹤鸣

武松打虎 (张剑平作) 南开区曲艺团

演唱者:新小谭

伴 奏:沈文祥

高 老 庄 (传统节目) 特 约

演唱者:刘洪元

伴 奏:谢舒扬

老少 *** (张剑平作) 南开区曲艺团

演唱者:桂月樵

伴 奏:沈文祥

黄 继 光 (石连城作) 特 约

演唱者:石连城

伴 奏:马涤尘

悲歌散楚 (隋世杰作) 和平区曲艺杂技团

演唱者:张伯扬

伴 奏:张伯华

孔雀东南飞(张剑平作) 天津市曲艺团

演唱者:石慧儒

伴 奏:王富贵

*梅花大鼓专场*

劝 黛 玉 (传统节目) 南开区曲艺团

演唱者:阎丽云

伴 奏:沈文祥.翟万兴.

刘雨晨

黛玉思亲 七音大鼓(传统节目)特 约

演唱者:周麟阁

伴 奏:侯树茳.锺吉瑞.

李墨生.矫恒谨等

青楼遗恨 (传统节目) 红桥区曲艺团

演唱者:花云宝

伴 奏:谢瑞东.锺吉瑞.

李元通

王二姐思夫(传统节目) 特 约

演唱者:刘连玉

伴 奏:李墨生.李国梁.

马涤尘

红叶题诗(李瑞熙作.张鹤琴整理)

天津市曲艺团

演唱者:史文秀

伴 奏:侯树茳.阮文禄.

李元通

安安宋米(张鹤琴整理) 和平区曲艺杂技团

演唱者:周文如

伴 奏:韩德荣.王福春.

王恩洪

杜 十 娘(程树棠作.张鹤琴整理)

天津市曲艺团

演唱者:花五宝

伴 奏:李墨生.锺吉瑞.

王福元

指日高升 特 约:演唱者:周麟阁

伴 奏:李墨生.李国梁.

马涤尘.锺吉瑞

*时调专场*

大 数 子 蚂蚱蝻出殡(传统节目) 特 约

演唱者:朱文良

伴 奏:卢秀岩.锺吉铨

新鸳鸯调 闺 怨(姚惜云.王家齐改编) 特 约

演唱者:朱凤霞

伴 奏:卢秀峰.阮文禄锺吉铨

二 六 板

老鸳鸯调 求情五更(传统节目) 特 约

演唱者:张子青

伴 奏:朱文良.卢秀峰. 锺吉铨

老鸳鸯调

慢 板 风吹铁马(传统节目) 特 约

演唱者:魏墨香.朱凤霞(双唱)

伴 奏:朱文良.卢秀峰. 锺吉铨靠 山 调 七 月 七(传统节目)

南开区曲艺团

演唱者:魏毓环

伴 奏:沈文祥.翟万兴.孟庆信

张显志.倪炳祥

老鸳鸯调

慢 板 采 莲 曲(姚惜云作) 特 约

演唱者:许成有

伴 奏:卢秀岩.卢秀峰.

锺吉铨.戴连升

落五时调 叹 秦 楼(传统节目)红桥区曲艺团

演唱者:谢韵秋

伴 奏:卢秀峰.雷万和.刘福山

小 板 柳 青 娘(音乐合奏) 特 约

伴 奏:卢秀峰.雷万和.刘福山

朱文良.张鸿翼.高墨林

演唱者:刘小斋.王志诚.

王学敏.刘虎臣

靠 山 调 特 约

老 调 大 五 更 演唱者:屈振庭

二 六 板

老鸳鸯调 尼姑思凡(传统节目) 特 约

演唱者:梁慧珠

伴 奏:卢秀峰.锺吉铨

叠落金钱 琴棋书画(传统节目)

红桥区曲艺团

演唱者:姜二顺

伴 奏:卢秀峰.雷万和.刘福山

时 调 打 孩 子(传统节目) 特 约

演唱者:屈振庭

伴 奏:朱文良.李墨生.锺吉铨

落尺反调 责 婢(姚惜云改编) 特 约

演唱者:赵小福

伴 奏:吉宗义.吉洪林.李元通

彩唱拉哈调 要 女 婿(传统节目) 特 约

演唱者:朱文良.李玉花

伴 奏:卢秀岩.卢秀峰.李墨生

*京韵大鼓专场(一)*

南 阳 关(韩德荣整理) 和平区曲艺杂技团

演唱者:刘凤霞

伴 奏:张伯华.韩玉山

长 坂 坡(传统节目) 天津市曲艺团

演唱者:桑红林

伴 奏:李国梁.阮文禄.

李元通

马 鞍 山(传统节目) 和平区曲艺杂技团

演唱者:金慧君

伴 奏:张伯华.韩玉山

华 容 道(传统节目) 特 约

演唱者:宋明元

伴 奏:马涤尘.李墨生

洪母骂畴(张鹤琴作) 天津市曲艺团

演唱者:小岚云

伴 奏:李国梁.李元通.

陈鹤鸣

宝玉娶亲(传统节目) 和平区曲艺杂技团

演唱者:阎秋霞

伴 奏:韩德荣.王福春.

刘宝光

七 星 灯(传统节目) 天津市曲艺团

演唱者:小彩舞

伴 奏:李国梁.锺吉瑞.

李墨生

*京韵大鼓专场(二)*

甘 露 寺(夏之冰整理) 天津市曲艺团

演唱者:小映霞

伴 奏:马涤尘.矫恒谨.

张子修

单 刀 会(传统节目) 特 约

演唱者:宋明元

伴 奏:马涤尘.李墨生

枪挑小梁王(传统节目) 红桥区曲艺团

演唱者:张玉昆

伴 奏:王德恒.锺吉铨

金定骂城(传统节目) 红桥区曲艺团

演唱者:林红玉

伴 奏:桑振奎.张文华.

许庆山

太虚幻境(传统节目) 和平区曲艺杂技团

演唱者:阎秋霞

伴 奏:韩德荣.王福春.

刘宝光

卧薪尝胆(陈寿孙作) 天津市曲艺团

演唱者:小彩舞

伴 奏:李墨生.锺吉瑞.

张子修

子期听琴(夏之冰整理) 天津市曲艺团

演唱者:小岚云

伴 奏:李国梁.李元通

陈鹤鸣

*相声专场(一)*

家 庭 会 议

南开区曲艺团相声队

表演者:姜宝林.穆祥林

美 名 远 扬(苏文茂作)

天津市曲艺团

表演者:苏文茂.朱相臣

杠 刀 子(郭荣启整理)

天津市曲艺团

表演者:郭荣启

宇 宙 锋(刘宝瑞.马 季作)

和平曲艺杂技团相声队

表演者:刘文亨.刘文真

打 砂 锅(传统节目)

天津市曲艺团

表演者:常宝霆.白全福

买 猴(何 迟作)

天津市曲艺团

表演者:马三立.赵佩茹

*相声专场(二)*

学普通话(徐德魁作)

天津市曲艺团

表演者:徐德魁.李寿增

卖 布 头(传统节目)

和平区曲艺杂技团相声队

表演者:阎笑儒.尹寿山

武松打虎(传统节目)

天津市曲艺团

表演者:常连安

卖 五 器(传统节目)

和平区曲艺杂技团相声队

表演者:高英培.范振钰

醋 点 灯(传统节目)

天津市曲艺团

表演者:马三立.赵佩如

听 广 播(常宝霆作.常宝华整理)

表演者:常宝霆.白全福

*学员专场(一)*

单 弦 鞭打芦花 (张剑平作)

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

演唱者:张春荣

伴 奏:李孝生

教 师:石慧儒.王富贵

京韵大鼓 祭 晴 雯(沈鹏年改写)

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

演唱者:刘春爱

伴 奏:张子修.毛家华.

王福元

教 师:小彩舞

快 板 书 夜袭金门岛(李润杰作)

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

演唱者:张志宽

教 师:李润杰

乐亭大鼓 太公卖面(传统节目)

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

演唱者:姚雪芬

伴 奏:韩宝利

教 师:王佩臣.谢瑞东

拉 哈 调 要 女 婿(夏之冰整理)

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

演唱者:邱凤兰.邢惠兰

伴 奏:戴玉民.毛家华.

胡景湛.赵学义.张志宽

教 师:王毓宝.马涤尘

梅花大鼓 探 晴 雯(传统节目)

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

演唱者:刘长玲

伴 奏:孟庆信.毛家华

王福元

教 师:史文秀.谢瑞东等

河南坠子 李 三 娘(李逢春整理)

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

演唱者:李如凤

伴 奏:郝世成

教 师:程玉兰.陈广发

对口相声 捉 放 曹(传统节目)

南开区曲艺团

表演者:佟守本.王志新

教 师:田立禾

学员专场(二)

山东快书 武松赶会(传统节目)

红桥区曲艺团

表演者:李金梁

教 师:李德余等

京韵大鼓 取 四 郡(传统节目)

和平区曲艺杂技团

演唱者:马希英

伴 奏:韩德荣.韩玉山

教 师:侯月秋

京东大鼓 昭君出塞(传统节目)

河西区书曲队

演唱者:张振东

伴 奏:张舒扬

教 师:刘文彬.张舒扬

梅花大鼓 黛玉葬花(传统节目)

红桥区曲艺团

演唱者:张雅琴

伴 奏:陈文利.王洪中.

张文华

教 师:花五宝.王文奎

对口相声 卖 布 头(传统节目)

和平区曲艺杂技团

表演者:王天明.张 河

教 师:刘玉凤

京韵大鼓 闹江州(传统节目)

红桥区曲艺团

演唱者:刁丽英

伴 奏:许庆山.张文华.

杨金城

教 师:林红玉.桑振奎

单 弦 打鱼杀家(李广武作)

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

演唱者:李宝华

伴 奏:李广武

教 师:李广武

时 调 绣 荷 包

演唱者:张雅丽

伴 奏:张文华.许庆山.

王洪中.陈文利

教 师:姜二顺.雷万和

评书西河大鼓专场

(鸟市曲艺厅)

(一)

评 书 秦琼卖马【隋唐演艺】片 断

红桥区曲艺团

表演者:边豫棠

评 书 双枪老太婆 【红岩】片 断

南开区曲艺团

表演者:邵增涛

西河大鼓 转 幽 州 【杨家将】片 断

红桥区曲艺团

演唱者:艳桂荣

伴 奏:赵启文

(二)

评 书 王 者 【聊斋】片 断

河西区书曲队

表演者:刘立福

评 书 战斗在敌人的心脏

表演者:于枢海

西河大鼓 花 神 庙 【三侠五义】片断

塘沽区书曲队

演唱者:常起震

伴 奏:贾庆华

(三)

单琴大鼓 火焚石矶【封神演艺】片断

南开区曲艺团

演唱者:梁祥林

伴 奏:梁祥森

评 书 打冈村 【铁道游击队】片断

河北区书曲队

表演者:许连和

西河大鼓 日接三诏 【精忠传】片断

和平区曲艺杂技团

演唱者:郝艳霞

伴 奏:王连凯

(四)

评 书 杨志卖刀【水 浒】片断 南开区曲艺团

表演者:冯玉春

评 书 双 诈 降【包公案】片断 红桥区曲艺团

表演者:刘杰谦

西河大鼓 智擒安乐侯 【隋 唐】片断

和平区曲艺杂技团

演唱者:田荫亭

伴 奏:贾庆华

(五)

评 书 伍 秋 月 【聊 斋】片断

南开区曲艺团

表演者:王文玉

西河大鼓 薛刚赴宴 【薛刚反唐】片断

河西区书曲队

演唱者:王田霞

伴 奏:张俊永

评 书 三顾茅庐 【三 国】片断

河东区书曲队

表演者:姜存瑞

(六)

评 书 红色跤场 (邵增涛作)

【大闹铁路局】片断

南开区曲艺团

表演者:孟祥光

评 书 大 罢 工【赤胆忠心】片断

表演者:赵田亮

评 书 揭 阳 镇【水 浒】片断

表演者:顾存德

每年10月

你了解关学曾多少?

关学曾(

1922.08.01~2006.09.27),男,满族,原名关士清,出师后取艺名“学曾”,1922年生于中国北京,“单琴大鼓”第二代传人,北京琴书创始人。生前曾任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关学曾与常年合作的琴师对“琴书”的唱腔、板式、表演进行了改良,唱腔上吸收了“乐亭大鼓”和“单弦牌子曲”的腔调;板式上由原来的三眼一板发展为慢板、快板、散板等;唱法上由原来只有“跺句”,发展为“双跺句”、“

大跺句”等;伴奏上使用扬琴、四胡、二胡,使音乐表现力更为丰富;曲目大都改为短段子,多以现实题材为主。2006年9月27日,关学曾在北京辞世,享年84岁。关学曾去世前一个月,荣膺“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和北京“德艺双馨楷模”称号。代表作品:《杨八姐游春》、《鞭打芦花》等。

中文名

关学曾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满族

出生地

北京·东城区

出生日期

1922年8月1日

逝世日期

2006年9月27日

职 业

北京琴书演员

主要成就

中国曲艺终身成就奖

代表作品

《杨八姐游春》、《鞭打芦花》、《长寿村》

儿 子

关少曾

孙 女

关晓彤、关晓珊

收起

人物关系

关少曾

子女

个人经历

学艺生涯

14岁学艺,拜常德山为师习唱单琴大鼓。参与组建了北京曲艺团、北京曲剧团,积极编演新曲目。与琴师吴长宝合作期间,成功改良了单琴大鼓,并更名为北京琴书。《杨八姐游春》、《鞭打芦花》、《长寿村》为其保留曲目。创作作品百余段,演唱过上千个段子,演出近2万场。曾两次赴朝慰问演出。抗美援朝的前线、自卫反击战的猫耳洞,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声音。1996年参与发起曲艺进校园活动,并参加了数十场演出。出版了《关学曾北京琴书经典唱段专辑》CD。有北京琴书泰斗之誉。享受 *** 特殊津贴。200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2003年获第四届中国金唱片奖。2006年9月荣获中国曲艺终身成就奖。

演出经历

关学曾老先生从艺60多年来演唱过上千个段子,演出近2万场,作品题材丰富,经典佳作不断,在艺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他的噪音洪亮、宽厚,表演神形兼备,字正腔圆,唱腔优美动听,板式铿锵有力,在演唱上自成一家,让人爱听、爱看、过目难忘。

1922年8月1日生于北京,其祖父时家已败落,“过年都吃不上一顿饺子”。为了谋生,关学曾卖过“门神”,也卖过臭豆腐,但最终还是迷上了“五音大鼓”。他13岁学艺,14岁上台演出,赶庙会、站地摊儿、上电台,无所不干。老艺人们管在天桥演唱叫作“平地抠饼”,意思是就凭着艺人的两片嘴,凭着演唱的功夫,挣出一口饭来,“抠”出什么吃

什么。在艰苦的磨练中,关学曾书艺渐进,形成了“说似唱,唱似说”自然质朴的风格,很快拥有了一批老听众。20多岁时,听众给他送去一块匾,上书“琴书泰斗”。

关学曾天生是唱琴书的料。自从干上这一行,他就没离开过鼓和扬琴。有人统计过,从艺几十年来,他演唱过1000多个段子,其中的220多段是他自己编写的。他精心钻研,把单调的“五音大鼓”、“单琴大鼓”不断发展、丰富。日子久了,他见到全国各地琴书多得数不胜数,各地的琴书都有地方特色。既然自己唱的是京腔京韵,纯粹的“北京特产”,何不就叫“北京琴书”呢?于是,在北京前门箭楼的一次演出中,关学曾正式打出了“北京琴书”的名目。40多年后,他在书中这样写到:“我觉得路是走对了。没有当初的改名,就没有今天的发展。”“拿现在的‘北京琴书’唱段跟当年我师傅教我的对比,那就没法比了。”

关学曾与老舍先生是朋友。一次,老舍看了演出,给曲艺团提了意见:“别把什么曲种都掺合到一块堆儿,搞杂八凑儿的戏。就用曲艺唱,剧种就叫曲艺剧。”后来,“曲艺剧”定名“北京曲剧”,关学曾参演了最早的几出剧:《柳树井》、《光明大道》、《罗汉钱》等。改革开放以后,《茶馆》、《龙须沟》等名剧也搬上了曲剧舞台。

关学曾为人谦和,但在艺术上一丝不苟。不论演出条件多么艰苦,他从不挑剔,打鼓就唱。战场上、工地中、田野间,都有他乐观爽朗的歌声。他在北京曲艺团干了40年,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走到哪儿,写到哪儿,唱到哪儿。上了岁数,加上“文革”中的折腾,他身体不好,兜里装着一摞医生开的假条,依旧在台上谈笑风生。老伴劝他休息,他说:“我这时间可丢了不少哇!”退休后,他仍然坚持创作、演出,只要有观众爱听,他就不计报酬、不论条件,一定唱得观众满意。老舍茶馆刚开张,他张罗着曲艺界的老朋友去演出:“我们在这儿唱,在这儿演,那就是让民族文化占领舞台,为弘扬民族文化作了点实事,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北京琴书发源地

北京琴书

开放分类: 曲艺、艺术、北京、曲种

中国北方曲艺曲种。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源于河北廊坊及北京郊区的五音大鼓。19世纪末逐渐有职业艺人在北京、天津演唱。20世纪30年代演员翟青山在广播电台播唱时,只用一台扬琴伴奏,称为单琴大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演员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定名为北京琴书,加了四胡伴奏。由于演员关学曾和琴师吴长宝的长期探索,进行艺术革新,唱腔借鉴京韵大鼓说唱转圜自然的风格技巧,创造了多板式的不同节奏的唱法,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艺术特点。

北京琴书的曲调接近平谷调,只是板式全用一板三眼。早期以说唱长篇大书为主,有《七国演义》、《回龙传》等十余部;短篇唱段有《杨八姐游春》、《鞭打芦花》等;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以《考神婆》、《一锅粥》较为有名。

北京琴书产生于北京,流行于天津、河北等地的大鼓曲种之一。本世纪40年代前后,北京通县乐亭大鼓艺人翟青山等,改三弦为扬琴伴奏演唱,唱腔曲调与乐亭大鼓近似,被称为单琴大鼓。之后,又有关学曾和琴师吴长宝合作演唱。他们改用北京语音演唱,伴奏乐器除扬琴外,又增加了一把四胡,进一步改革和发展了这一曲种。50年代以后正式定名为北京琴书。北京琴书的唱词注重口语化,唱腔旋律简洁,板式变化较丰富,宜于叙事。

前身是清代流行于河北安次县一带及北京郊区农村中的五音大鼓,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19世纪末叶逐渐有艺人到京、津两地演唱。20世纪30年代,演员翟青山在广播电台播唱时,只有一台扬琴伴奏,称为“单琴大鼓”。1949年,因演员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定名为北京琴书,用四胡伴奏。板式用一板三眼。早期以说唱长篇大书为主,有《三国演义》、《回龙传》等lO余部。现在多以演唱短篇唱段为主。经过整理的传统曲目有《杨八姐游春》、《鞭打芦花》等。

京东大鼓的历史溯源

京东大鼓 起源于京东三河、宝坻、香河一带的农村。

据艺人祖谱及口碑资料,早在清乾隆中叶.河北省南皮县贾九堡村木板大鼓名家李文通(一说山东人,名尚志,绰号弦子李)从家乡逃荒来京东行艺.他吸收了京东广为流行的汉族民歌小调“靠山调”,丰富了木板大鼓的唱腔,增加了京东乡音,很受当地群众欢迎,因他的演唱讲求韵味,人称这种京东风味的木板大鼓为“小口”木板大鼓,李在行艺中收徒张百奎(河间人)、曹占奎(大城人)、李振奎(义子)、崔登奎和邓殿奎,世称“清门五奎”,其中以邓殿奎(一说邓连奎)最为有名。

邓殿奎,原名不详,殿奎系拜师学艺后之艺名,香河县刘宋镇人,后迁居马厂,生卒年不详,世传1754年在世。

相传他有“三钢”,即钢性子、钢嗓子和钢板。

他喜欢唱民歌,尤爱唱《放风筝》。

邓继承乃师的创造精神,改革木板大鼓“小口”派唱法,将一板一眼的单一板式改为“慢板”、“平板”、“垛板”等多种演唱板式,并吸收了京剧西皮“快板”唱腔,用在《华容道》、《古城会》等段子的结尾处演唱,名之为“二簧柳儿”(京剧在河北称二簧)。

他演唱“二簧柳儿”时,仍用木板击节,而在演唱其它板式唱腔时,则用钢(铁)板替代木板击节,这些改革得到师父赞赏及听众首肯,新腔很快流行开来。

这种新腔在北京演唱时,因是京东乡音,故被京城人称做京东怯大鼓

京东大鼓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形成于河北和天津。

它是刘文斌等艺人在以京东方音演唱平谷调的基础上,吸收河北民歌《 *** 告状》及落腔调的旋律而形成的。

它曾名乐亭大鼓。

建国前,在诸多京东大鼓艺人中,刘文斌的风格最突出,影响最大。

他除演唱大书外,还移植了《武家坡》、《拆西厢》、《昭君出塞》、《王二姐思夫》、《诸葛亮押宝》等短篇唱段。

通过演唱短段,对京东大鼓的板式和唱腔做了进一步加工。

他的演唱通俗幽默,平易无华,吐字清楚,明白如话,颇为一般市民观众、特别是家庭妇女所喜爱。

但当时仍使用“大鼓”、“杂曲”、“乐亭调”、“乐亭大鼓”等名称,直到1935年正式定名为“京东大鼓”。

不过,由于他的行腔板眼均不甚考究;所唱鼓词,文字也较粗糙,20世纪40年代末期,该曲种已日趋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市业余演员董湘昆继承了刘文斌的演唱艺术,并在刘文赋唱腔特色的基础上,将宝坻区方音改用京音,进一步加工、规范唱腔,不断创作出适应时代的新曲目,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董湘昆等人的不懈努力下,60年代至70年代,京东大鼓音乐出现了高峰期,其曲种的影响也遍全国各地。

美国纽约时间2月19日晚上7点30分。

中国蒲公英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新春音乐会,准时拉开维幕,当节目演到第十三个的时候,剧场气氛抖然热闹起来。

这个节目是中国儿童文化艺促进会、中国河北省曲艺家协会、中国河北廊坊市京东大鼓艺术研究会选送的京东大鼓《话谜买卖》演唱者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东大鼓传承人、河北廊坊市京东大鼓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崔继昌。

奥地利时间8月12日19时,由奥地利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和国际佛光会维也纳协会联合主办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夏季音乐会准时拉开了序幕。

女主持人用流利中文说到:接下来的这个节目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东大鼓。

由京东大鼓传承人崔继昌表演,观众给予了礼节性的掌声。

男主持人复述一遍后, 京东大鼓代表性传承人崔继昌一身乳白色服装,代表性传承人的授带左肩右挎,左手手端矮架书鼓,右手手拿三弦,雄赳赳气昂昂走上场来,先放下左手矮架书鼓,再放下右手三弦,拿起两副鸳鸯板,一副演唱京东大鼓特制书板,一副山东快书用板。

他把书板绑在左腿膝下,右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母指夹鼓键子,大母指和食指弹三弦,弦响鼓响板响三响一体奏完前奏开口就唱。

刚唱两句场内就史无前列地响起掌声一致叫好。

一段由崔征创作的京东大鼓《新劝人方》唱罢,场内顿时响起激烈掌声。

至此,崔继昌自2013年春将京东大鼓首次带出国门,又梅开二度,将京东大鼓第一次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成为两次将京东大鼓带出国门第一人。

主要历程

1930年,唐山人刘俊海以平谷调大鼓之名灌制唱片《鞭打芦花》、《红月娥做梦》、《情人顶嘴》、《蓝桥会》等十一张。

平谷县张士诚在天津演唱此曲种,灌制唱片时,也称“平谷调”,后到北京演出时,又称“乐亭调”。

张永德(黑张、盖京东)在承禧地区演唱,初称“四平调大鼓”,后又挂牌“乐亭大鼓”,其徒钟响鸣久在承德演出,称所演为“乐亭大鼓”。

民国二十二年(1933),于七之徒香河县独立庄乐亭调艺人于景元在天津仁昌电台演播《石兰传》时,将京东怯大鼓去掉“怯”字,称为“京东大鼓”。

清末以来,许多河北籍在北京成名的艺人,如侯五德、杨才得、傅士亭、张士诚、张新泉、石金荣、王佩臣、李兴海等都是以相同的表演形式演唱相同的曲调,且均称所唱为乐亭调大鼓或乐亭大鼓,亦有因用铁片击节伴奏而称铁片大鼓的。

在承德和京郊还称过乐腔调(又作落腔调),或因四人分别持三弦、二胡、洋琴等乐器伴奏,一人击鼓板站立演唱而称为五音大鼓。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成名的三河县人陈怀德及宝坻县人魏西庚,在演唱上各有千秋,所唱又被称为“落腔调”,分别被称为“陈派”和“魏派”。

他们二人均以巧唱俏唱著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乐亭调大鼓演员多宗此两派,尤以魏派流行更广。

魏酉庚是张增德弟子,他于1937年后在天津仁昌、中华电台演播时.与刘文斌、齐文周被称为京东大鼓的“三杆大旗”。

与魏西庚的演唱不同的是,刘文斌和齐文周在唱腔上宗法张增德,以“十三咳”见长。

民国十四年(1925)四月,北京中华印书局出版的第三版乐亭调大鼓唱本有《马前泼水》、《关王庙》、《玉堂春》,《王定保借当》(中篇)、《红月娥做梦》、《鞭打芦花》等多种。

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之后,上述多种名称即渐次统称为乐亭调大鼓了。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京东大鼓有了女艺人,城市里女艺人更多一些,且大都在坤书馆演唱,知名度较高的有王佩臣等。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京东大鼓艺人编演宣传抗日救国的段子,有的艺人还投身革命。

1939年冬, *** 青(龙)平(泉)县委即派地下工作者、京东大鼓艺人彭友全从董家口出关,以卖艺为名宣传抗日。

相继还有刘汉臣(化名金福臣)、邢海洲、张阁云、胡成(又名胡玉生,外号胡瞎子)、刘幼军(绰号卯金刀)等京东大鼓艺人探宽城的峪耳崖、亮甲台、东川、山泉湾子、大地、铧头一带,以行艺作掩护,发动群众,宣传抗日。

几个月里,在三十多个村子建立了保国会,会员达千名以上。

1938年,三河县京东大鼓青年艺人康福元参加冀东十四分区五十三团宣传队,自编自演了许多宣传抗日的书段。

抗战胜利后,他又编演了许多配合解放战争的新书目,如《打死胡歪嘴,吓跑姜子亭》、《劝夫参军》等。

1945年,张家口京东大鼓艺人龙铁山编演的《解放张家口》,曾被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将曲率印发全区,为众多民间艺人传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东大鼓得到空前发展,许多新演员成长起来。

宝坻县的高函,三河县的陈怀德、王芳、康福元,蓟县的魏宝华,承德的胡德江、叶连春,香河的赵学勤,雄县的王艳秋(女),安次的王临风,张家口的刘富增等是这一时期的知名艺人。

众多艺人积极参加旧书目的改革及新曲目的创作和演出。

承德的钟响鸣在热河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演播中、长篇新书目《杨靖宇殉国》、《洋铁桶的故事》和《新儿女英雄传》等。

参加1958年河北省首届曲艺会演的乐亭调大鼓演员有安大有、石子玉、刘富增、康福元、魏宝华等。

刘富增和康福元还获得演员三等奖;魏西庚参加大会并作了示范演出,获老艺人荣誉奖。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老艺人刘文斌在电台演播过中篇新书《白毛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的传人、天津市业余演员董湘昆以普通话革新演唱,并在三弦伴奏的基础上,加上了扬琴伴奏,所唱书段《毛主席的书我更爱读》风靡一时,影响很大,河北省的许多文艺宣传队及其青年演员竟相仿效,遂使这种以普通话演唱的新的京东大鼓空前普及。

发展区域

京东大鼓流行于河北廊坊、唐山、承德、保定、沧州、天津宝坻,北京东郊的部分地区。

在不同时期和地方有过不同的称谓,先后有京东怯大鼓、 乐亭调、平谷调大鼓、平谷调、乐亭调大鼓、四平调大鼓、乐亭大鼓(与流行于河北唐山一带的乐亭大鼓名同实异)、铁片大鼓、铁板大鼓、承德地方大鼓等十数个名称。

其中尤其乐亭调大鼓在河北成名时间久长。

乐亭大鼓的代表作品

乐亭大鼓的剧目很多,有传统剧目,有现代剧目。有长篇、中篇和短篇。还有一种微型剧目,乐亭大鼓叫书帽儿,多则十几分钟,少则几分钟,长篇大鼓能连续说唱一两个月,中篇能说唱十天八天,短篇的则说唱一个晚上,约2个小时。乐亭大鼓世代相承的传统曲(书)目达三百多个,长、中、短篇均有,《东汉》、《隋唐》、《三侠五义》、《呼延庆打擂》、《金陵府》、《小上坟》、《蓝桥会》、《古城会》、《玉堂春》、《长生殿》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保存下来和有据可查的中长篇书词有200多部,短篇和书帽就更多了。长篇的传统剧有《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等,中篇传统剧有《瓦岗寨》、《回杯记》、《呼延庆》等。长篇的现代剧目主要是《烈火金钢》、《桐柏英雄》、《平原枪声》等;中篇的现代剧目主要有《夺印》、《火烧中家潭》等。这些剧目大多是根据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由作者进行再创作的,更多融入了乐亭的地方语言,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鼓剧目。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大鼓艺人不但完善发展了乐亭大鼓的唱腔、伴奏,而且创作了许多书目。

大鼓名段

(1)红风传;(2)大八义;(3)小八义;(4)刘公案;(5)绿杜丹;(6)回杯记;(7)月明楼;(6)双圣旨;(9)康熙私访;(10)包公案;(11)千里驹;(12)紫金镯;(13)杨州夺印;(14)双镖记;(15)隋唐外史;(16)烈女传;(17)鹦鹉记;(18)双合印;(19)施公案;(20)彭公案;(21)回龙传;(22)三公案;(23)呼家将;(24)错断颜查散;(25)杨家将;(26)秦英征西;(27)破孟州;(28)三省庄;(29)锤打徐州;(30)粉妆楼;(31)拿花蝴蝶;(32)三打天门阵;(33)忘恩负义;(34)曹家将;(35)青去剑;(36)杨三姐。

集锦小段

(1)锁山;(2)鲁达除霸;(3)蓝桥会;(4)浔阳楼;(5)金山寺;(6)杀院;(7)合钵;(8)十字坡;(9)古城会;(10)貂蝉进帐;(11)借箭;(12)十问十答;(13)开水关;(14)二戏貂蝉;(15)长板坡;(16)凤仪亭;(17)芦花荡;(18)刘金定观星;(19)铡侄;(20)王二姐思夫;(21)黄爱玉上坟;(22)小姑贤;(23)草桥断后;(24)小姑狠;(25)三下寒江;(26)夜宿花亭;(27)黄老打犬;(28)韩湘子讨封;(29)梨花招亲;(30)苏三起解;(31)大西厢;(32)青楼遗恨;(33)拷红;(34)闹天宫;(35)华容道;(36)猪八戒拱地;(37)斩华雄;(38)诸葛亮押宝;(39)昭君出塞;(40)下扬州;(41)罗成算卦;(42)玲珑塔;(43)大劈棺;(44)拆西厢;(45)听琴;(46)汾河湾;(47)摔琴;(48)活捉三郎;(49)露泪缘;(50)武大郎显圣;(51)全德报;(52)武松打虎;(53)百年长恨;(54)洛阳桥;(55)吕蒙正赶斋;(56)鞭打芦花;(57)渔樵耕读;(58)截江夺阿斗;(59)忆真妃;(60)杨八姐游春;(61)芈建游宫;(62)富贵荣华;(63)开店;(64)五子登科;(65)野猪林;(66)排王赞;(67)八仙庆寿;(68)借东风;(69)小俩口争灯;(70)单刀赴会;(71)姜子牙卖面;(72)杨志卖刀;(73)马前泼水;(74)王宝钏剜菜;(75)宫娥刺虎;(76)徐母骂曹;(77)秦雪梅吊孝;(78)空城计;(79)铡美案;(80)火烧战船;(81)刘伶醉酒;(82)樊金定骂城。

新书目

(1)苦菜花;(2)节振国;(3)苏家镇;(4)平原枪声;(5)烈火金刚;(6)儿女风尘记;(7)林海雪原;(8)艳阳天;(9)桐柏英雄;(10)大刀记;(11)连心锁;(12)占地红樱;(13)闪闪的红星(以上为长篇);(14)与民复仇;(15)新十问十答;(16)火烧钟家潭;(17)双恨美;(18)骂汪精卫;(19)自由结婚;(20)送夫参军;(21)保卫和平;(22)劝夫归队;(23)杨母坠楼;(24)骂崔明辅;(25)银环探监;(26)打高大鹏;(27)韩英见娘;(28)十二月开花;(29)朱老巩护钟;(30)地主恢心;(31)董存瑞;(32)顽固回头;(33)徐学惠;(34)开明地主;(35)老贫农;(36)四季生产;(37)白维鹏;(38)劳动英雄;(39)黎明的战歌;(40)送梳子;(41)红梅赞;(42)渔家女;(43)雷锋擒敌;(44)地下苍松;(45)绿宝石; (46)计划生育;(47)二百鸡子;(48)新婚赞;(49)要嫁装;(50)摔子劝夫;(51)夫妻夜话;(52)进城路上;(53)破镜重圆; (54)好村长;(55)桃园会;(56)阖家欢;(57)燕去凤来。

关学曾的经历如何?

关学曾(1922.08.01~2006.09.27),

男1988年,关学曾被选为北京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此后10年,他多方联络,积极奔走,组织文艺“三下乡”、曲艺“进校园”等活动,为繁荣发展曲艺事业尽心尽力。在北大、清华,他的演出引起了大学生们极大的热情。一些外宾到了北京,也指名要听他唱的北京琴书。1994年,国务院向关学曾颁发了“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改革开放以来,生活节奏加快,关学曾加强了对小段的研究,提出“5分钟艺术”的概念。他创作的不少小段为观众津津乐道,作品《长寿村》还入选了中学课本。相声演员李金斗说:“关老是曲艺界最与时俱进的人。”

活动年表

1949年7月22日,农历己丑年六月廿七日: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委会成立

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委会成立,连阔如任社长,演员有单弦艺术家曹宝禄、奉调大鼓艺术家魏喜奎先生、演唱拆唱八角鼓的顾荣甫、尹福来,唱河南坠子的姚俊英、马玉萍,唱琴书的关学曾先生。

1952年9月28日,农历壬辰年八月初十日: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

9月28日至12月5日以刘景德镇范为总团长,陈沂、胡厥文等人为副总团长的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北京戏剧、曲艺界著名演员谭富英、裘盛戎、小白玉霜、高元钧、曹宝禄、关学曾、白凤鸣、尹福来、顾荣甫、王世臣等参加文艺工作团赴朝。

1953年10月4日,农历癸巳年八月廿七日: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赴朝

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5000余人离京赴朝,总团团长为贺龙,老舍为14人总团副团长,刘芝明任文艺工作团总团长,马彦祥任文艺工作团副总团长。参加慰问团的北京市的艺术家有:梅兰芳、洪深、陈沂、史东山、程砚秋(第一总分团副团长)、谭富英、裘盛戎、马连良、新凤霞、陈书舫、喻宜萱、王昆、张君秋、良小楼、白凤鸣、关学曾、尹福来、顾荣甫、魏喜奎、王世臣、李忆兰、邢韶英等;上海市的艺术家有:周信芳(任副总团长)、袁雪芬、丁是娥、石筱英;武汉高盛麟、陈鹤峰、王玉蓉、于宗琨、陈伯华;以及袁金凯、常香玉、丁果仙等。北京市文联和北京市文艺处干部江山、考诚分别担任慰问团评剧团的协理员、辅导员赴朝协助工作与体验生活。,满族,原名关士清,出师后取艺名“学曾”,1922年生于中国北京,“单琴大鼓”第二代传人,北京琴书创始人。生前曾任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关学曾与常年合作的琴师对“琴书”的唱腔、板式、表演进行了改良,唱腔上吸收了“乐亭大鼓”和“单弦牌子曲”的腔调;板式上由原来的三眼一板发展为慢板、快板、散板等;唱法上由原来只有“跺句”,发展为“双跺句”、“大跺句”等;伴奏上使用扬琴、四胡、二胡,使音乐

表现力更为丰富;曲目大都改为短段子,多以现实题材为主。2006年9月27日,关学曾在北京辞世,享年84岁。关学曾去世前一个月,荣膺“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和北京“德艺双馨楷模”称号。代表作品:《杨八姐游春》、《鞭打芦花》等。

中文名

关学曾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满族

出生地

北京·东城区

出生日期

1922年8月1日

逝世日期

2006年9月27日

职 业

北京琴书演员

主要成就

中国曲艺终身成就奖

代表作品

《杨八姐游春》、《鞭打芦花》、《长寿村》

儿 子

关少曾

孙 女

关晓彤、关晓珊

收起

人物关系

关少曾

子女

个人经历

学艺生涯

14岁学艺,拜常德山为师习唱单琴大鼓。参与组建了北京曲艺团、北京曲剧团,积极编演新曲目。与琴师吴长宝合作期间,成功改良了单琴大鼓,并更名为北京琴书。《杨八姐游春》、《鞭打芦花》、《长寿村》为其保留曲目。创作作品百余段,演唱过上千个段子,演出近2万场。曾两次赴朝慰问演出。抗美援朝的前线、自卫反击战的猫耳洞,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声音。1996年参与发起曲艺进校园活动,并参加了数十场演出。出版了《关学曾北京琴书经典唱段专辑》CD。有北京琴书泰斗之誉。享受 *** 特殊津贴。200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2003年获第四届中国金唱片奖。2006年9月荣获中国曲艺终身成就奖。

演出经历

关学曾老先生从艺60多年来演唱过上千个段子,演出近2万场,作品题材丰富,经典佳作不断,在艺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他的噪音洪亮、宽厚,表演神形兼备,字正腔圆,唱腔优美动听,板式铿锵有力,在演唱上自成一家,让人爱听、爱看、过目难忘。

1922年8月1日生于北京,其祖父时家已败落,“过年都吃不上一顿饺子”。为了谋生,关学曾卖过“门神”,也卖过臭豆腐,但最终还是迷上了“五音大鼓”。他13岁学艺,14岁上台演出,赶庙会、站地摊儿、上电台,无所不干。老艺人们管在天桥演唱叫作“平地抠饼”,意思是就凭着艺人的两片嘴,凭着演唱的功夫,挣出一口饭来,“抠”出什么吃什么。在艰苦的磨练中,关学曾书艺渐进,形成了“说似唱,唱似说”自然质朴的风格,很快拥有了一批老听众。20多岁时,听众给他送去一块匾,上书“琴书泰斗”。

关学曾天生是唱琴书的料。自从干上这一行,他就没离开过鼓和扬琴。有人统计过,从艺几十年来,他演唱过1000多个段子,其中的220多段是他自己编写的。他精心钻研,把单调的“五音大鼓”、“单琴大鼓”不断发展、丰富。日子久了,他见到全国各地琴书多得数不胜数,各地的琴书都有地方特色。既然自己唱的是京腔京韵,纯粹的“北京特产”,何不就叫“北京琴书”呢?于是,在北京前门箭楼的一次演出中,关学曾正式打出了“北京琴书”的名目。40多年后,他在书中这样写到:“我觉得路是走对了。没有当初的改名,就没有今天的发展。”“拿现在的‘北京琴书’唱段跟当年我师傅教我的对比,那就没法比了。”

关学曾与老舍先生是朋友。一次,老舍看了演出,给曲艺团提了意见:“别把什么曲种都掺合到一块堆儿,搞杂八凑儿的戏。就用曲艺唱,剧种就叫曲艺剧。”后来,“曲艺剧”定名“北京曲剧”,关学曾参演了最早的几出剧:《柳树井》、《光明大道》、《罗汉钱》等。改革开放以后,《茶馆》、《龙须沟》等名剧也搬上了曲剧舞台。

关学曾为人谦和,但在艺术上一丝不苟。不论演出条件多么艰苦,他从不挑剔,打鼓就唱。战场上、工地中、田野间,都有他乐观爽朗的歌声。他在北京曲艺团干了40年,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走到哪儿,写到哪儿,唱到哪儿。上了岁数,加上“文革”中的折腾,他身体不好,兜里装着一摞医生开的假条,依旧在台上谈笑风生。老伴劝他休息,他说:“我这时间可丢了不少哇!”退休后,他仍然坚持创作、演出,只要有观众爱听,他就不计报酬、不论条件,一定唱得观众满意。老舍茶馆刚开张,他张罗着曲艺界的老朋友去演出:“我们在这儿唱,在这儿演,那就是让民族文化占领舞台,为弘扬民族文化作了点实事,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乐亭大鼓鞭打芦花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乐亭大鼓芦花荡唱词、乐亭大鼓鞭打芦花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973Bj0LBARWUwE.html

标签:乐亭芦花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494秒, 内存占用1.81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