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斩蹋顿(阵斩蹋顿威震江东)

 2023-09-20  阅读 9  评论 0

摘要:今天给各位分享阵斩蹋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阵斩蹋顿威震江东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曹操灭乌桓的详细情况一。概述: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破袁绍于官渡。 [ 转自铁血社区 ]建安六年在仓亭再败袁绍。 建安九年占领业郡。 建安十年春正月斩袁谭于南皮,袁尚和袁熙投奔北方的乌桓部落,夏四月,乌桓攻 鲜于辅于犷平,秋八月曹操赶到,将乌桓逐至塞外。 建安十一

今天给各位分享阵斩蹋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阵斩蹋顿威震江东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曹操灭乌桓的详细情况

一。概述: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破袁绍于官渡。

[ 转自铁血社区 ]

建安六年在仓亭再败袁绍。

建安九年占领业郡。

建安十年春正月斩袁谭于南皮,袁尚和袁熙投奔北方的乌桓部落,夏四月,乌桓攻

鲜于辅于犷平,秋八月曹操赶到,将乌桓逐至塞外。

建安十一年四月破壶关,秋八月东征海贼管承,彻底解除关内的忧患;同时,曹操

开始着手准备北征辽西乌桓,由董昭负责开凿了两条漕运:平虏渠和泉州渠。

[ 转自铁血社区 ]

建安十二年五月,为了彻底解除关外的威胁,曹操率领大军到达无终,准备出塞作

战。但是,当地夏秋季节常见的阴雨天气导致进辽西的滨海道不通。

七月,曹操任命当地人田畴为向导官,避开滨海道,北出二百年人迹罕至的“卢龙

塞”,一路开山填谷,长途奔袭,途经“白檀”,“平冈”,率领精锐骑兵万骑出大凌河

,行程达800华里,出其不意的进攻辽西乌桓的巢穴“柳城”。

八月,距离柳城还有“二百里”时,乌桓单于蹋顿等人才察觉,仓促集结数万骑兵

[ 转自铁血社区 ]

抵挡,两军在“白狼山”遭遇,曹操大破乌桓,占据柳城,袁尚袁熙投奔辽东公孙康。

不久,公孙康杀二袁,归顺曹操。

至此,曹操北征之战大获全胜。九月,曹操从柳城胜利回师。

曹操此次作战,历时近一个月,行程400余公里,其中包括无数的的山河险阻,难行

之地,还有一次大型遭遇。解除了“三郡乌桓”对中国北部的威胁,扫清了袁氏的残余势

力,彻底统一河北。并且收编乌桓精骑,增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

[ 转自铁血社区 ]

二。三郡乌桓。

乌桓,亦作乌丸,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

自匈奴击破东胡后,乌桓役属于匈奴。后来汉将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

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并在幽州置护乌桓校尉,监领乌桓,使不得与匈

奴通。新莽建立,乌桓又降匈奴。东汉初,乌桓常与匈奴联兵扰乱代郡以东各地。光武时

,乌桓一部南迁,并置乌桓校尉于上谷宁城。

[ 转自铁血社区 ]

汉末大乱,朝廷屡次征乌桓部落镇压起义。

后来,张举、张纯等造反,利用幽州乌桓,寇掠青、徐、幽、冀四州,屠戮百姓。

《三国志》记载:“三郡乌丸承天下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馀万户”。公孙瓒,刘虞

和袁绍也都利用或者对抗过乌桓。

初平元年(190),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死,其侄蹋顿即位,有武略,统一辽东、辽

西、右北平三郡乌桓。“蹋顿又骁武,边长老皆比之冒顿”。当时他们活跃在今天大小凌

[ 转自铁血社区 ]

河以及克尔沁草原一带。袁绍灭公孙瓒占河北,占有三郡乌丸,“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

。《汉末英雄记》记载,袁绍在给乌桓的文中说:“控弦与汉兵为表里,诚甚忠孝,朝所

嘉焉。”

曹操攻南皮时,乌桓就蠢蠢欲动,二袁投奔更是直接导火索,曹操北征乌桓是势在

必行。

三。战前准备。

[ 转自铁血社区 ]

早在建安十一年,曹操让董昭修建了两条漕运:

一是“平虏渠”,由今河北省饶阳县至沧州市。

一是“泉州渠”,在今天津市宝坻、武清二县境。

这样做是为了便于运粮北上。

在北上之前,曹军很多将领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袁尚已经完啦,秋后的蚂蚱没

几天蹦达拉。如果我们孤军深入,后方的刘备肯定会劝刘表趁虚进攻许都。那时侯恐怕就

[ 转自铁血社区 ]

进退不得!

针对这种言论,曹操的大谋臣郭嘉做了精辟的分析,他说:乌桓恃其边远,肯定不

会做准备,我们应该出其不意,这样即使孤军深入也一定能击败他们。况且袁氏与乌桓关

系非同一般,而河北百姓对袁家还有一些感情,一旦今天我们放过袁尚,等到来日他养成

气力,则“民夷俱应”,到那时再想制住他就难啦!所以一定要迅速灭亡袁氏。至于刘备

更不足虑,现在他依附刘表,刘表不会重用他,所以,即使是“虚国远征”也不用担心。

[ 转自铁血社区 ]

从事后来看,郭嘉言论的预见性之强令人叹服。

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决定北征乌桓。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五月,曹操率领

大军抵达无终(今天津市蓟县),兵临塞口,准备出滨海道,过碣石,进攻柳城。

从曹操此次北上带到无终的将领来看,除了本地人,就是一些骁勇的“骑将”,可

见曹操是做好大规模骑兵作战的准备,他们分别是:

张辽、徐晃、张合、张绣、韩浩、史涣、鲜于辅、阎柔、曹纯;另外有牵招、郭嘉

[ 转自铁血社区 ]

等人。

可眼看大军就要启程进军辽西,天公却不做美,夏秋季节大雨连绵,“浅不通车马

,深不载舟船”,“傍海道不通”,进军时间不得不一拖再拖,一直到了秋七月。

此时的乌桓也已经有了准备,“遮守蹊要,军不得进”。

这样看来似乎只有退军这一条路了。如果此时退兵,那么将前功尽弃,任由二袁养

成气力,将来乌桓骑兵一定会时常骚扰幽州,那时曹操的背后就永无宁日。

[ 转自铁血社区 ]

曹操当然不会轻易的离去,他在徐无山(今河北玉田东北二十里)请出了当地的“

地理通”----田畴。

四。出塞之路。

自古以来,从蓟到辽西有两条路:

(1)最著名的一条就是“滨海道”,位于狭长的滨海平原,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辽

西走廊”。这条路从蓟出发,经玉田,丰润,延山海关取锦州。在中国历史上它经历了太

[ 转自铁血社区 ]

多的沧桑,而山海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但是,这些情况大多发生在唐宋之后,而在东汉时期,这条路虽然也是通往辽西的

主要通道,但其交通条件比起后世就差太远了。

要知道西汉辽西郡所辖十四县无一位于今天锦州到山海关之间的沿海地带。这条路

在没有坏天气的情况下,塞外游骑就直插右北平和渔阳的内地郡县。而一旦遇到夏秋季节

的大雨,这条路又成了不可行之路,曹操偏偏就遇到这种情况,“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

[ 转自铁血社区 ]

”,只能说秦汉时期中国的东北地区交通条件相当恶劣。

而那时还没有山海关,近代考古证明,东汉末年的山海关一带叫做“碣石”,在今

辽宁省绥中县西南的海滨,西距山海关约三十里。《太平御览》引《淮南子》记载:“东方

之极,自碣石过朝鲜,贯大人之国”。

后来司马宣王平公孙渊就是过碣石,《晋书》记载:“经孤竹,越碣石,次于辽水

”,看来司马懿的运气比曹操好多了,他没有遇到这么恶劣的天气。

[ 转自铁血社区 ]

(2)另一条路就是田畴说的“卢龙塞”,《三国志》记载:“旧北平郡治在平冈,

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这条路就

是今天河北喜峰口到冷口一线,古称“卢龙塞”。

这条路在中国历史上同样有太多的故事。东晋时前燕慕容儁进兵中原,经由此塞。

明末皇太极避开袁崇焕的山海关防线,从喜峰口突进遵华,进围京师,使崇祯逼死袁崇焕

,史称“己巳之役”。日本侵略中国时, *** 二十九军在喜峰口抗击日军,阻止其进关

[ 转自铁血社区 ]

,在此血战一场。

当然,这些都发生在东汉以后,可以说是曹操北征乌桓之后,这条路的价值才重新

显示出来。和滨海道一样,卢龙塞也是在后世才逐渐形成较为优良的交通条件。

在西汉时期,汉与匈奴在右北平一带长年作战,卢龙塞还是畅通的,但是从东汉建

武年间直到建安年间,长达两百年的时间这条路人迹罕至,只有“微径可从”,基本来说

这是一条没有路的路。要不是田畴这个“辽西通”,看来当时是没人能想到从这条路出塞

[ 转自铁血社区 ]

的。

曹操当时从这条路出塞,将面临塞外的“五百里”险地,“堑山堙谷”,越过白檀

(今河北承德市西南古北口东北一百四十里滦河之滨)之后,一直到达平冈(今内蒙喀喇

沁左翼)才算进入平地。可以直指乌桓的巢穴柳城(今辽宁朝阳西南)。

五。血战白狼山。

建安十二年七月,郭嘉建议曹操抛弃辎重,率领轻装部队千里奔袭。曹操同意,于

[ 转自铁血社区 ]

是,命田畴为向导官,大军从无终出发。

临走前,曹操又命人在滨海道旁立个牌子,上书:“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

冬,乃复进军”,表面是通令全军的路标,其实是为了麻痹敌人。乌桓人看到,信以为真

,“诚以为大军去也”,不做准备。可他们无论如何没想到曹操会出卢龙塞。

在田畴的带领下,曹军过卢龙塞,出关,一路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尤其是塞外“

五百里”绝地,大大延缓的曹军的行程。直到到达平冈一带,曹军才真正可以急行奔袭。

[ 转自铁血社区 ]

实际上即使是到了平冈,离柳城还是有百余公里的距离。

曹操真不愧是战术大师,曹军一直急行军到距离柳城不足“二百里”的白狼山(今

建昌县城东的大黑山)附近,二袁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才仓皇集

结“数万骑”向西迎敌。两军在白狼山遭遇。

这是场遭遇战,其实也是场决战。如果曹操战败,那么全部曹军势必全军覆没于辽

西,因为他们没有退路。如果乌桓战败,那么他们的柳城势必失守。

[ 转自铁血社区 ]

当时乌桓的优势是以逸待劳,兵马“盛众”,但他们面对曹军的到来却措手不及,

而且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他们单兵能力强,但整体作战弱。

曹操的优势是出其不意,手下都是勇冠三军的猛将和百战余生的精锐骑兵和“虎豹

骑”,不过他们经过十几天的山路和急行军,体力已经大打 *** ,更何况他们的重装主力

步兵在后面,面对多于自己的乌桓军很多人也都发怵。

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 转自铁血社区 ]

曹操登白狼山观敌阵,看到乌桓军阵不整,阵形松散,便命令张辽、张合二人为前

锋冲阵。

别人也许害怕,张辽可不怕,他“劝太祖战,气甚奋”,曹操看他气吞山河,勇猛

无畏,“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张辽拍马下山,直冲敌阵,在张辽的带动下,曹军的

精锐骑兵与乌桓骑兵在白狼山下一场血战。

徐晃、张合、韩浩、史涣、鲜于辅、阎柔、曹纯奋勇争先,数万骑兵的大混战,可

[ 转自铁血社区 ]

以想象战斗的惨烈。

乌桓原本就人心惶惶,一看曹军如此勇猛,其阵行开始崩溃,混战中,曹纯麾下虎

豹骑“获单于蹋顿”,斩首。

乌桓群龙无首,最后终于被杀得七零八落,“死者被野”,三郡乌桓的主力骑兵在

这场决战中开始全面崩溃,《三国志》记载:“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

者二十馀万口。”

[ 转自铁血社区 ]

白狼山之战曹操大获全胜,并一举平定了三郡乌桓的“亲袁势力”,直接占据柳城

六。行军时间和兵力问题的探讨。

(1)行军时间:

《三国志》只记载:“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引军出卢龙塞.....八月

,登白狼山”,并没有具体的走了几天,只知道七月启程,八月到白狼山。

[ 转自铁血社区 ]

这样看来是用时一个月,但这显然时间是太长了。这条路全程400公里(800华里)

,如果在平原旷野,步兵急行军一昼夜可达120公里以上,这400公里也就是三天三夜多点

的脚程,除去一昼夜的休息时间,不到四天的时间也就可以走完。再除去“五百里险地”

多用两天的时间,那充其量其时间也不会超过七天。更何况到平冈之后曹军的前锋是骑兵

,这就更要快了。

那么曹操到底用了多少时间呢?我认为曹操请田畴应该是在七月初,那么“田畴

[ 转自铁血社区 ]

献策”是在这几天中,之后包括路线制定,军队动员,这又要几天,也就是说,曹操临离

开无终是在七月十日左右,到达白狼山则肯定是八月初。

曹操一共用了10到20天的时间走完这400公里的路。

那么这个速度也还是太慢,千里袭敌,不带辎重,那“五百里”路又不是“阴平

”,就算是一直爬山也该比这快,更何况他们还有很长的路是骑马。平均起来只有每天20

到40公里的行程,这对以快速机动著称的曹军而言,太不可思议。

[ 转自铁血社区 ]

是什么原因造成曹操应该很快的“奇袭”速度却显得不快呢?原因就出在“马”

身上!

如果在南方作战,多步兵,双方白刃相交,可以不带马。但对付以“控弦”著称

的乌桓骑兵,如果不带马,光靠步兵要想取胜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曹操可以不要辎重,

可以把重装步兵丢在后面,但马却无论如何不能丢。

而在那“五百里”的险地,人可以过去,但马就未必能过去了,因此,《三国志

[ 转自铁血社区 ]

》才会说:“堑山堙谷”,目的在“开路铺路”,让马通过,正如《邓艾传》记载:“凿

山通道,造作桥阁”至今阴平还有邓艾修的栈道一样,曹操开的路也流传到后世。

换句话,马不但没有加速曹军形成,反而拉了后退,拖延了时间。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10天曹操能以这样“边开边走”的方式走完这

400公里,那他的行军速度其实是相当惊人的。如果是20天,也不算慢。

(2)兵力问题:

[ 转自铁血社区 ]

郭嘉说曹操是“虚国远征”,再联系曹操带的将军名单和战略意图来看,曹操带

到无终的兵力应该不会少,起码几万人。在数量上讲曹操的部队应该超越乌桓部队,最少

是持平。

而面对“数万”乌桓骑兵时,“左右皆惧”,明显曹军成了以寡敌众。应该是对

等的兵力怎么变成了“万余对数万”?

前面在讲“白狼山之战”时,我说过曹军是“万骑”,其实这只是曹军出塞的前

[ 转自铁血社区 ]

锋而已。

《三国志》说:当时“公车重在后”。可见曹操的主力步兵是出塞到了辽西的,

只是没有参加白狼山会战。

那么这几万步兵来干什么?上一个问题说了,沿途需要修路铺桥,这些步兵很可

能承担了这些劳动,为骑兵节省体力,同时他们还要携带干粮和武器。等到马匹越过山区

,骑兵立刻上马“涉鲜卑庭,东指柳城。”,这样这些重装步兵就远远落后了。毕竟从平

[ 转自铁血社区 ]

冈到柳城还有上百公里的路程。

曹操和众大将率领虎豹骑、亲随精锐骑兵和田畴、邢颙的“五百部曲”急行军,

丢下主力步兵,结果在白狼山和乌桓主力遭遇,于是就上演了“白狼山之战”那一幕。

为什么说曹操的骑兵是“万骑”?这只是约数,可能是万余,也可能是数千。《

曹瞒传》曰:“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

丈乃得水。”

[ 转自铁血社区 ]

这个“杀马”不知道是杀自己部队的马还是杀当地辽西马。

而再联系“白狼山”之战曹军以少胜多,并能击溃“数万”骑兵,那么曹军骑兵

的数量级应该保持在“万人”是比较合理的。

也就是,曹操带到辽西的部队总数量要超越乌桓的部队,但是真正打败乌桓主力

的却是比乌桓部队少的曹军骑兵。

七。东临碣石。

[ 转自铁血社区 ]

白狼山之战后,曹操“屠柳城”。

他没有进一步追击逃亡到辽东的二袁,而是坐等二袁的人头。果然,没多久公孙

康就把它们送来了。这就是著名的“隔岸观火”,《演义》里是郭嘉的计谋,名为“遗计

定辽东”。

是不是郭嘉的计谋我们不知道,但郭奉孝确实死于此时此地,当时环境恶劣,“

寒且旱”,连曹操自己也说:“这次赢得困难,赢得侥幸!”

[ 转自铁血社区 ]

郭嘉英年早逝很可能是因为水土不服,这也成为曹操志满意得之际美中不足的原

因。

紧接着,曹操收编三郡乌桓骑兵加入自己的军队,“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

。大大发展了曹军的骑兵部队。

建安十二年九月,曹操从柳城班师,此时滨海道可行,曹操途经碣石,策马上山

,遥望渤海,回想自己功盖寰宇,意气风发,于是留下《观沧海》:

[ 转自铁血社区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转自铁血社区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千七百四十七年之后, *** 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词中说:“往事越千

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两个伟人,一种心境,只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而已!

张辽白狼山之战阵斩蹋顿,关羽官渡之战刺颜良于马下哪个比较厉害?为什么?

张辽在曹操远征乌桓的前哨战--白狼山之战中,作为曹操的前锋,指挥精锐的虎豹骑骑兵与乌桓骑兵作战,并在最终的战斗中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及十几名乌桓颇有声望的王,大败乌桓人,前后击杀及俘虏了近20万人。关羽在曹操与袁绍发生的官渡之战的前哨战--白马之战中,作为曹操的前锋,冲向围攻白马的袁绍大将颜良,关羽望见了颜良的麾盖,冲向主将颜良,一举刺死颜良,斩了颜良的首级,袁军也因此大败。张辽与关羽都有阵斩敌方主将的战绩,如何评判张辽与关羽,孰强孰弱,谁更厉害呢?

1、比较两场战争的性质首先得比较两人进行的两场战争的情况,白狼山之战是曹操远征乌桓的一场关健性战役,曹操在北征乌桓的战争中,是采取了麻痹别人、出其不意、轻装上阵、攻其不备的谋略,曹操假意因为天气原因做出撤军的假象,然后率领轻骑兵另辟蹊径,出其不意从乌桓人想不到的道路突袭。当乌桓人发现曹操大军时,双方相距也就是只有两百里路,乌桓虽然仓促应战,多少还有些准备时间。而白马之战是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发生的一场重要的突袭战,曹操以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假意攻打延津,然后突然调转马头攻打白色的颜良,当颜良发现曹操大军的前锋时,两军相距只有十几里路,颜良能够做出反应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二十分钟左右,颜良在前后受敌、措手不及的情况,被关羽一战砍了首级。

也就是说,关羽的白马之战比张辽的白狼山之战,留给敌人的时间更短,所以取得胜利的客观条件也就越强,关羽与张辽的强弱与战争的客观条件成反比,理论上是张辽取胜的难度更大。2、比较两场战争的规模从战后的俘虏情况看,白狼山之战的规模更大,乌桓方面光是被俘虏就有20万人,可见乌桓人参战人数至少是20万人,而曹操军队参战的主要是虎豹骑骑兵及其他轻骑兵,因为曹操是轻装上阵,重装步兵走的慢,还在后面行进,曹操参战的军队人数估计只有一万人,这已经是曹操能够养得起骑兵数量的极限了。而白马之战,颜良作为袁绍大军的前锋,用来攻打曹操这边的东郡太守刘延,刘延只有三千人,从刘延向曹操求援来看,颜良率领的大军肯定不止三千人,能够包围刘延至少也有一万人。

曹操通过声东击西亲率大军前往白马攻打颜良时,关羽和张辽作为前锋率先进攻,这部分前锋人数一般只有三四千人,而曹操率领大军还在后面,所以曹操方参与白马之战的主要就是关羽和张辽的前锋,再加刘延原来的三千人,曹军参与白马之战的总人数约有七千人。白狼山之战,张辽所部一万人应战乌桓大军20万人,白狼山之战敌我双方人数对比是20:1,而白马之战,关羽所部四千人+刘延部三千人合计七千人应战颜良的一万人,白马之战敌我双方人数对比是10:7。所以白狼山之战更难打,因为人数处于绝对的劣势。

3、比较两场战争参与的将领白狼山之战曹操方面几乎是精锐尽出,除了作为前锋领军的张辽外,还有徐晃、张郃、曹纯、韩浩、史涣、鲜于辅、阎柔等将领,都是曹军名将,他们的对手是乌桓单于蹋顿以及乌桓中有声望的王。白马之战曹操方面参与的将领有关羽、张辽、刘延,张辽可是同时参与了白狼山之战和白马之战,白马之战在前,白狼山之战在后,他们的对手只有颜良,虽然有记载说淳于琼和郭图也参与这场战争,但记载很少。白狼山之战曹操方的名将明显很多,而白马之战就很少,所以白狼山之战曹操有将领优势。

4、比较张辽与关羽在战场上的表现白狼山之战是一场遭遇战,曹操的一万骑兵遇到了乌桓的20万骑兵,但乌桓的20万大军还没有形成阵型,由于敌我双方兵力悬殊,曹操手下有些将领畏战,而张辽亲自向曹操请战,趁对方没有排成阵型,应该赶紧进攻,曹操听从了张辽的意见。于是双方骑兵大会战,曹军骑兵全是精锐的虎豹骑骑兵,身经百战,富有作战经验,而且参与的将领很多,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是张辽亲手在战场杀了乌桓单于蹋顿,因为这场战争是张辽指挥的,所以这个功劳也可以记在张辽身上。至少张辽在白狼山之战的具体表现就不得而知,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从张辽一贯的勇武来说,张辽至少是冲在前面的,况且徐晃、张郃等将也不会示弱。因为也有记载是说曹纯的虎豹骑俘虏了蹋顿,然后才斩首的,也有可能蹋顿是死于乱军之中的,三国死于乱军之中的名将不少,有文丑、夏侯渊等。

所以张辽斩蹋顿很大可能就是领导之功,而不是亲手斩杀的。但你看关羽的白马之战就不一样了,史书明确记载了关羽亲手斩杀了颜良,《三国志关羽传》明确记载了关羽亲手斩杀颜良: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这可是冷兵器时代,千军万军混战中,史书明确记载了单人单骑独斩敌方主帅的行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勇猛,也是三国之中唯一有证据表明是亲手阵斩,关羽斩颜良的含金量非常高,这也是关羽被称为“万人敌”、“熊虎之将”的直接证据。所以论个人勇武,关羽在白马之战的表现远胜张辽在白狼山之战的表现。

如果要通过两场战争,来比较两位武将谁更厉害,似乎有些片面,但可以这么说,张辽在白狼山之战面对的困难比关羽在白马之战中遇到的困难大得多,但是关羽的个人勇武远胜张辽。

张辽白狼山之战阵斩蹋顿,关羽官渡之战刺颜良于马下哪个比较厉害呢?

曹操麾下猛将张辽曾经在白狼山一战中,阵斩单于蹋顿,而关羽在白马坡万马军中取颜良之首级,两相比较,哪个难度更大,谁的战绩更加辉煌呢?

张辽斩蹋顿是在白狼山之战,《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三回中。

回目: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向导田畴引领着张辽的先头部队到达白狼山,与蹋顿、袁熙和袁尚组成的联军共“数万骑前来”。张辽将这个消息迅速汇报给曹操。曹操亲自骑马登上高坡瞭望敌情。曹操发现敌方“兵无队伍,参差不整”。于是曹操对张辽说:“敌兵不整,便可击之。”曹操把统率军队的令麾交给张辽。张辽引领着许褚、于禁、徐晃兵分四路,一齐冲下山去,“奋力急攻”,蹋顿的军阵顿时大乱。张辽抓住机会,“拍马斩蹋顿于马下”。

咱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1.双方是一场遭遇战;2.蹋顿的军队和袁尚、袁熙的残部是联军,多头指挥,凝聚力差,配合生疏;3.蹋顿联军数量“数万骑”;4.蹋顿联军“兵无队伍,参差不整”,纪律混乱,毫无战斗准备;5.曹操军队由张辽、许禇、于禁、徐晃四人分路出击,个个都是猛将,锐不可当。6.蹋顿没有什么战绩,可以确定他的武艺很一般。

此战之前,张辽的军衔是“荡寇将军”,爵位是“都亭侯”,斩蹋顿之后,张辽的军衔并未晋升,爵位也没有提高,也未增邑。

咱们再看看关羽白马坡斩杀颜良的战斗,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二十五回中。

回目: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袁绍派麾下第一猛将,“河北四庭柱”之首颜良率领“前部精兵十万”,大军兵至白马,排开阵势后,曹操“骇然”。曹操先派吕布旧将宋宪出马迎战,“战不三合”,被颜良斩杀。战友魏续前去报仇,又被颜良“照头一刀”剁掉。猛将徐晃出马,二十合“败归本阵”,吓得曹军“诸将栗然”,无人再敢迎战。

曹操无奈之下,听从谋士程昱的建议,调来关羽。关羽观阵之后,提刀纵马冲下山来,河北人马“如波开浪裂”,关羽直冲彼阵,颜良尚未来得及答话,就被关羽“手起一刀”,刺于马下,携首级而回。

咱们看看关羽斩颜良之时的情况:

1.双方是一场阵地战;2.河北军中颜良是主将,挟必胜之心而来,军令统一;3.颜良的兵马是“前部精兵十万”;4.颜良的军阵“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被曹操赞为“河北人马,如此雄壮!”;5.关羽是单骑冲阵;6.颜良是“河北四庭柱”之首,超级猛将,三战三胜,威震曹军“诸将栗然”。

关羽斩杀颜良后,曹军众将“尽皆称贺”,惊为天人。曹操立即上表晋升关羽为“偏将军”,封爵“汉寿亭侯”。

通过这样的对比,大家可以一目了然,无论军队的数量、军容、战斗力、组织水平,蹋顿和袁尚、袁熙的联军都远远不及颜良所部;蹋顿的武艺根本不能与超级猛将颜良相提并论;张辽是在许禇、徐晃、于禁的配合下集体作战,而关羽是单骑冲阵,难度也远远高于张辽。而且,在曹军诸将还是曹操的眼中,无论功劳还是辉煌程度,张辽斩蹋顿都远不及关羽斩颜良更加令人震骇。

如果把关羽放到白狼山,他毫无疑问照样能够斩杀蹋顿,而张辽在白马坡则根本不敢直视颜良。

所以我们可以确定,关羽白马坡斩颜良远远胜过张辽在白狼山刀劈蹋顿。

曹操北征乌桓这个字音怎么读

桓的读音是huán。

一、桓的释义

姓。

二、笔顺

横、竖、撇、点、横、竖、横折、横、横、横。

组词

一、盘桓 [ pán huán ]

徘徊;逗留住宿。

二、桓文 [ huán wén ]

春秋五霸中齐桓公与晋文公的并称。

 

曹操北征乌恒,败还是胜

胜了。

建安十二年(207)夏,曹操统军出无终(今天津蓟县),东攻乌桓。时雨涝道路阻塞,乌桓军扼守要道,曹军受阻。曹操采纳当地名士田畴出偏僻小道以攻其不备的建议,乃回师,诈称待秋冬进军。

乌桓军因此戒备松弛。曹操以田畴率部曲为向导,上徐无山(今河北遵化东),轻骑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一带),于崇山峻岭中疾行数百里。

八月,两军相遇于白狼山(今凌源东南)。乌桓军队的数量很多。当时,曹操的主力重兵还在后方,尚未到达前线,而曹操身边只有少量的军队。曹军将士们希望等待后续部队,并对当前的危险局面都感到恐惧。

在“左右皆惧”的曹军氛围中,张辽力排众议,反对等待后方的重兵,极力劝说曹操应当趁着胡虏的阵势不整,立刻进行交战,劝战气势壮气奋发。

于是曹操令张辽率军突击,大破乌桓军队,并临阵斩杀了以“骁武”著称的乌桓单于蹋顿。蹋顿及名王多人死于阵前。胡、汉降者20余万口。

扩展资料:

曹操北征乌桓的原因:

第一,乌桓与袁氏家族世代交好,所以当袁绍在官渡之战忧郁而死之后,袁绍长子袁谭被曹操所杀时,袁绍另外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则投靠乌桓,企图联合乌桓,东山再起,恢复故地。曹操为了彻底消灭袁氏的残余势力,巩固自身的统治,北伐乌桓势在必行。

第二,曹操的志向的一统中国,所以曹操的北伐是必然会发生的,只是袁氏后代逃到乌桓给曹操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接口。毕竟古代出师讲究的是“名正言顺”。后来南征,名不正言不顺,最后于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第三,乌桓在北方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造成了北方边境的不稳定,曹操为了彻底稳固后方,北伐乌桓势在必行。这也是曹操为了南下,必须要解决后顾之忧,巩固后方,所以必须平灭乌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操征乌桓之战

阵斩蹋顿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阵斩蹋顿威震江东、阵斩蹋顿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97eBj0LBgJXUwI.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718秒, 内存占用1.79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