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庞对华态度(勒庞的观点)

 2023-09-20  阅读 9  评论 0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勒庞对华态度,以及勒庞的观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是怎样传入中国的,中国人怎么会有他的书勒庞的《乌合之众》传入中国甚早。译本最早在民国九年(1920年)就由商务印书馆推出,当时书名译为《群众心理》,译者为吴旭初,此后重印数次。在民国初期,勒庞(当时也有译为 黎朋、勒朋、赖朋)影响是非常大的近期以《乌合之众》为名的翻译是2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勒庞对华态度,以及勒庞的观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是怎样传入中国的,中国人怎么会有他的书

勒庞的《乌合之众》传入中国甚早。译本最早在民国九年(1920年)就由商务印书馆推出,当时书名译为《群众心理》,译者为吴旭初,此后重印数次。

在民国初期,勒庞(当时也有译为 黎朋、勒朋、赖朋)影响是非常大的

近期以《乌合之众》为名的翻译是2000年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

我们当中的大多数:解读勒庞《乌合之众》

古斯塔夫·勒庞这个名字对于很多国人来说是陌生又熟悉,我们或许对这位心理学家的生平并不熟悉,但是我们一定听过他的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的名字,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加印几十次,至今我们仍然可以在心理学畅销榜上看到它名列前茅,那么这本书究竟有什么魔力呢?

美国心理学大师奥尔波特曾大胆地断言:“在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当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在我看来,这本小书拥有的魔力取决于勒庞对群体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度的解读。

心理学上所谓的群体是指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形成的集体心理相同的聚集体,但并不是说许多人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群体,有时候许多人聚在一起也不会形成,但是有时候几个人就可以形成一个群体,群体的形成取决于特定的条件。

在群体中,个人的自觉个性会消失,个人固有的思想将会被低智的群体所同化,激昂的感情可以导致群体勇敢无畏也可以导致犯罪。

群体的道德是极端的,往往比个人高尚或者低劣,很少会被利益的考虑所左右。有时候,他们怀有类似宗教的情感为了民族和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而不求回报,我们把这种感情叫 *** 国之情。

但更多的时候,群体被野心家错误地引导激发起了内心的人之恶念,群体会聚在一起明目张胆地犯罪。因为群体认为“法不责众”,单个人的行动会受到内心的道德谴责,而群体的聚集给了他安全感,所以说群体是无知而狂热的。而在集体中,不管多么明智的人都会受到感染从而被同化,群体的狂热是会传染的。

群体不仅冲动易怒,急躁多变,而且群体不会深思熟虑,并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而轻信事实,或者把自己产生的幻觉当做现实,即使再有教养的人在群体中和最无知的人也没有区别。

在勒庞的观点中,他提到史学著作的价值微乎其微。这句话并不正确,但不无道理,历史都是由胜利者进行书写的,真实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如果一个统治者足够英明,那么,我们看到的历史也只是相对真实的。群体的情绪夸张而单纯,他们绝对不允许怀疑和不确定,保持着极端的感情。群体偏执,专横而保守,面对强权会卑躬屈膝,一时的革命本能不能妨碍他们的极端保守和对变化与进步的本能敌视。

关于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勒庞指出,群体的领袖专制而独裁,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且领袖的动员三个手段:断言,重复,传染也在历史上得到了证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 , *** 建立的法西斯纳粹 *** 是独裁的 *** , *** 本人也是如此。

*** 本人曾经说过:“群众就像女人宁愿屈从于坚强的男人,而不愿统治懦弱的男人;群众爱戴的是统治者,而不是恳求者;他们更容易被一个不宽容对手的学说折服,而不大容易满足于慷慨大方的高贵自由,他们对这种高贵自由能做些什么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遗弃了。”

*** 本人读过《乌合之众》我们不知,但是这段话几乎是在复述勒庞的观点,这也从另一面说明,即使勒庞在学术上并不正统,甚至有些言论还是错误的,但并不妨碍勒庞以近乎直觉的魔力分析到了群体心理最透彻的本质。

不过,平心而论,勒庞的群体心理学理论中,并没有包含 *** 般狂热的种族主义,虽然他认为:“遗传赋予每个民族中的每个人以某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加在一起,便构成了这个种族的气质。”

每个种族虽然都有着相较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征,但在大的历史事件或重大变革上,人类是相通的,当参与社会变革的个体为了某个特殊的目的聚集在一起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区别于平时的心理特征。

首先,群体中的个人会有着比平时更强烈的从众心理,勒庞在书中把它称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规律”,就是这种精神统一性的倾向往往造成了重要后果,比如教条主义,偏执和不可战胜的感觉,以及对于社会责任感的淡漠。用勒庞的话来说就是:“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者绝对谬论。”

即使是绝对的谬论,也会在特定的情况下变成真理,而人们被自己的幻觉所蒙骗却深陷其中,坚信自己是对的。在我的家乡有一个小孩子掉进水库里淹死了,尸体被打捞出来时,一个中年妇女从人群 *** 来,指着孩子的尸体哭着说道“这是我家的孩子”,还有与孩子是同学的小女孩也确定那个孩子是他的同学,大家都深信不疑,最后调查得知,那个孩子是邻村的。

由于群众只有简单的思维模式,群众并不认为自己无法理解的真理是社会的真理,他们总会倾向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群体中激情氛围中的某个人,又会感到自己处于正确的一面。个人或许可以接受错误或者与他们产生的矛盾,进行讨论,群体却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在演讲的时候,演讲者如果想要获得群众的呐喊和认同,就必须顺着群众的心理来进行。

在我高中的时候,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来到我的学校演讲,群众总是对有一定名望的人进行美化和崇拜,即使他们不了解这个人,也丝毫不影响群众为他呐喊。李阳左手拿着一本英语书,右手握拳,高喊“英语就是汉语下的蛋”,下面的同学甚至是老师也站起来高声呐喊,喊得最热烈的往往是英语差的,似乎他们认为英语学不好是十分光荣的一件事。看着四周起身的同学,神情狂热地挥着右手高声呐喊,这让我想起了1938年的 *** 在演讲时的情景。如果李阳上来就说学英语的重要性,大力赞扬英语,一定会被同学们的嘘声赶下台,演讲者即使做出了最轻微的反驳,群众也不会允许的。

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勒庞观察到的另一条心理学规律:“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体中失去了效力”。此外,在艺术上,群众分不清现实和假定的现实,在我国上个世纪,表演坏人的话剧演员在表演过后甚至会遭到殴打,群众全凭自己的想象,将艺术形象代入了真人。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国人,因为某个演员演的坏人入木三分而在微博上遭到群众的责骂和“亲切问候”。

群众们很清楚,如果是孤立的个人,他绝对不敢做出上述行动,由于周围的人给了他力量,身为群众的一员,他认为自己有着可以改变社会的力量。攻占巴士底狱的人们肆意处置他们认为的敌人,虽然杀人在法律上是犯法的,但是他们认为自己处置“人民的敌人”是正义的行为,所以就没有了负担。

关于群体的论述,勒庞的叙述可谓是准确而一针见血的,虽然其本人是法国人,他的思想是属于西方的,但是不得不说,他本人具有先知的思维,你可以在书中看到一些观点直到现在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群体本身是低智的,他们对超过其生活范围的东西根本无法理解。人类的社会虽然是由人民群众所创造的,但是确是在一部分精英的引导下进行的。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真理和权力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群体很容易被专横而残暴的领袖所吸引,并被平等和自由的虚假口号所洗脑,甚至是毫不犹豫地维护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即使他们本身并不了解,也不妨碍他们对其乐此不彼。

拿中国来说,历来农民起义较为成功的一次,即太平天国运动,主张“耕者有其田”和其他一些空洞的口号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和现代世界上的政治家们如出一辙。民众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很容易被洗脑,而不会主动质疑实现的可能性,暴力和专制在合法和合理的情况下进行,而民众却不为所知。

我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或许是米兰·昆德拉所说的媚俗,历来在中国,高中或者大学时期,在入学时,都会对学生们进行军训,学生们迎着酷热的太阳流着汗水,被告知军训是为了培养其意志力,所以流下的汗水都成了不屈的象征。军训的时候对教官“恨之入骨”,教官离开时“如丧考妣”,甚至上演了学生抱着教官痛哭的“悲剧”。

在群体中,我们丧失了应有的理智。对于教官来说,进行教导仅仅是任务,结束之后对他们来说是轻松的,对学生来说也是如此,仅仅是陌生人的简单接触,却被自己和集体营造出的幻觉洗脑,觉得不难过就是没有人性,恰恰是难过才违背人性。对自己熟悉的人却漠不关心,对陌生人却待若亲人,看见群体被幻觉洗脑后,群体是无知会和狂热的,这恰恰是群体容易被利用的原因。

世界上所有的制度都是为了迎合统治者服务的,而围绕着统治者这个巨大齿轮的群众就是那些细小的齿轮,缺少了它们世界就不可能运转。群众们因为某种共同利益而短暂结合就形成了团体,大的团体,可为政党,统治一国,小的团体,可为协会,统治一领域。

不同的团体有着不同的利益,但群体精神代表着野蛮精神,也就是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所以人性的恶念就会由此萌发,种族精神代表着文明精神,所以中国人创造了五千年而不衰的文明,是群体智慧的结晶。

了解大众心理,可以让我们在群体中保持一定的自我意识,以避免沦为无意识的一员。在社会变革的今天,我们或许可以在汹涌的波涛中存活,不至于沦为其中细小的泡沫,然后成为幻影,转瞬即逝。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 无物永驻 ,多平台同名。

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

勒庞的着作,书中勒庞认为现代生活逐渐以群体的聚合为特征,并且一旦人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就湮没了,群体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表现出情绪化、低智商等特点。

这是这本书的开头简介,我也正是因为看到这种鲜明而又强烈的观点特意买了本回来读,通读全书之后发觉这本并不是很厚的书确实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和特殊的意义。

代译序第一句引用了《韩非子。外储说》中的“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一下子从法国回到了中国文化,不得不说在这些伟大的思想方面,思想家们的观点出奇的一致。

这本书写的有些极端,但是正如作者自身所说,想要得到群体的注意,就必须刻意突出强调自身的观点而否认其他。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作者这篇文章的局限性就否认这篇文章的价值,至少乔治米徳、奥尔波特和罗伯特莫顿等心理学泰斗们对于勒庞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谈谈书中的主要内容,一共分为三卷,第一卷是群体心理,第二卷是群体的意见与信念,第三卷是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勒庞认为,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是盲目和低级的,群体的观念、推理和想象力也非常荒谬,“单独一个人的时候绝对不会做这种事情”。

很明显勒庞对群体是持讽刺态度的,但是又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群众容易煽动并且为了所谓的共同理想而随时准备牺牲性命”推动了历史和时代潮流的发展。

作者经历了着名的法国大革命事件,从中深刻体会到了这些道理。勒庞还阐述了群体领袖和他们的说服方法。

面对群众,一群热血高涨的群众,领袖深谙其中奥秘,一声令下便让这些人愿意放弃一切去为之卖命。

和鲁迅先生一样,勒庞也认为群众具有深厚的奴性,嚷嚷着崇尚自由,却愿意为了拿破仑或者凯撒大帝之类的人去厮杀。

在和平民主与统治之间,群众口口声声追求的自由民主却完全变成了对凶残的统治者的崇拜,甚至认为这些统治者是伟大的英雄。

作者还分析了犯罪群体、陪审团、选民和议会的特征,并且全部都持批判的态度,让人不禁觉得群体心理如此愚昧。

同时,作者还提到了种族的问题,虽然没有进行种族之间能力高低的评价,却时刻流露出对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崇拜向往和对自身所处群体的失望之情。

第一次读这本书,书中的很多观点和思想我还不能完全的理解和接受,但是弗洛伊德评价这本书的时候说它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着,极为精致的描述了集体心态”。

我想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我将更好地领悟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

古斯塔夫·勒庞想表达什么?

读了第二遍了,看着他本人画像,想知道他想要表达什么?

激起他人的厌恶情绪,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尊重。冒犯大多数人,验证自己独立的观点。或者,企图改变这个世界认知?让群众心理为阴谋家利用?

不管怎么样,他是一个深刻思考的人。

必须依靠自己独立思考,才能得到真知。 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有“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之称。

自1894年开始他写作了大量的心理学著作,如《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其中《乌合之众》更具有代表性,影响广泛,被翻译为20多种语言。

读《乌合之众》,可以感受到愤世嫉俗,文化精英的高高在上的情感状态。对群众的心理、意见和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但是,每一行字都是真实想法,独立思考的结论。

这种风格和写作手法,告诉读者自由独立的重要性,之所以不必担心冒犯,因为说假话才是冒犯,因为人类需要真知。

历史不可相信,伟人只是群众的想象。 “那些被记载进入历史书的历史事件,也未必是有价值的产物。而那些皓首穷经的所谓智者,也远非像他们所说的那样秉笔直书。”在他看来,记录这样的虚假历史,几乎是在虚度光阴。如果没有文学作品保留下来,如果没有音乐、绘画一脉相承,加入没有那些流传千年的不朽作品,我们可能对过去时代的真相一无所知。

伟大的人物真实的生平对于群众无关紧要,群体想要的只是能够满足他们需要的,打动他们心灵的伟人。

在他看来,没有在感性领域超凡脱俗的人。“大凡事情一旦涉及情感领域,人与人的差距就消失了。尤其是在涉及信仰、政治观点、道德评价、个人爱憎这些近乎纯粹感性表达的领域中,最杰出的才智之士也不见得就比一个凡夫俗子更加高明。”

未来的发展,建立寄托在精英人物身上。 对于普通大众的智力,包括团体,古斯塔夫勒庞都表示出了一种蔑视的态度,在他看来,只要有人聚集在一起,智商都会迅速下降。所以关键问题,如社会发展、立法实施等等,必须通过精英阶层的设计和管控。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正是这些心慈手软、悲天悯人,哪怕看到一只鸟儿受伤都会流泪的善良人,却毫不犹豫的听命于最残暴的提议,最后把完全无辜的人送上断头台。”

在他看来,群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往往用不了多少时间。群体没有任何长远打算,并且不承认障碍。希帕蒂亚的遭遇充分说明了一切,她成了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之间血腥暴动的牺牲品,仅仅因为她是科学和哲学研究的领路人。

人类社会如果能够长远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精英人物。

人类社会物极必衰,是因为放弃了理想。 在他看来,一个民族进入存亡的关头,是文明达到一定的强盛和复杂程度之后,便会止步不全,而一旦止步不前,它注定会进入衰落的过程,老年期就会来到了。

随着古老理想的消失,种族的才华也完全消失了,它仅仅是一群独立的个人,因而回到了自己的原始状态——即一群乌合之众。

作为时代清醒的人物,古斯塔夫·勒庞只是真实的表达了自己的认知,很多人对他的作品存在反感,对他自诩精英,蔑视乌合之众的看法不以为然,但是最后,还是会认真的对照测量,自己是否符合乌合之众,也许这就是他写作的最大的意义,并努力告诉我们的东西。切不要媚俗,人应该努力脱离乌合之众的认知,有自己真正的思考。并且在任何时候,不要放弃理想。堕落就在放弃之时。

勒庞对华态度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勒庞的观点、勒庞对华态度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9d0Bj0EDQ1WVQY.html

标签:对华态度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472秒, 内存占用1.75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