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传人)

 2023-09-19  阅读 11  评论 0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武氏太极拳,以及武氏太极拳传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武式太极拳的概述 武派太极拳,亦名武式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在上世纪60年代编写太极拳著作的时候,根据当时的习惯叫的。在此之前,曾称李架、郝架、小架、开合架和郝派太极拳。武派式太极拳是太极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是最早 引文入武 ,形成 文人化 的太极拳。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 一:沿革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武氏太极拳,以及武氏太极拳传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武式太极拳的概述

武派太极拳,亦名武式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在上世纪60年代编写太极拳著作的时候,根据当时的习惯叫的。在此之前,曾称李架、郝架、小架、开合架和郝派太极拳。武派式太极拳是太极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是最早 引文入武 ,形成 文人化 的太极拳。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

一:沿革

武式太极拳起始于19世纪中叶的清直隶广平府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广府镇。

武禹襄1812-1880,广平府东街人。因科举不中,遂绝意仕途,居家研文习武,以教授子侄为业。同乡杨禄禅在外闯荡多年旋里后,以拳 艺示诸同好,武禹襄深爱其艺之精,常相聚交流,一年时间,已基本掌握了杨禄禅拳艺的路数和特点。愈研兴趣愈浓,欲罢不能,于是南下温县赵堡镇,造访当地名 拳师陈清平,研究月余,满意而归从此,武禹襄对拳艺更加爱不释手,并以自己的博学融入拳理的钻研之中。他的两位兄长先后辞官而归,也都十分关注习武格斗之 技。他的两个外甥李经纶、承纶也随其深习此艺,这样在武禹襄周围就形成了一个研习拳艺的浓厚氛围。他们在研习过程中,得到散落民间的一本王宗岳的“拳 论”,该拳论以清代初期蔚为风尚的“太极”学说立论,对拳术格斗之艺进行了精微深刻的论述,提出不尚力、不尚快、阴阳相济等重要理念,从而使拳艺摆脱了 “有力打无力”的所谓“先天自然之能”,为拳艺的质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这篇拳论对武氏兄弟的影响很大,启发他们沿着一条充满浓郁理论色彩的习武之路不 断开掘。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氛围之中,在他们的理论研究成果“老三本”里,破天荒地出现了一个特定名词“太极拳”,这是“太极拳”首次现身的历史文献。

武禹襄传人李经纶以拳艺高超名闻遐适,更以手订“老三本”而名垂青史。他的传人郝为真传拳邢台,邢台成了这一派拳艺广为传播的一个重要桥梁。 郝为真进京传拳孙禄堂,孙禄堂集太极、形意、八卦于一身,遂有后来的“孙式太极拳”问世。郝为真受聘为省立十三中学教员,公开集体传授太极拳。河北清河人 葛顺成李经纶传人,闫志高郝为真传人将太极拳带回清河,葛顺成传人霍梦魁、顾胤柯加上闫志高先后赴沈阳传拳,被称为“清河三杰”,开始了太极拳在 东北的早期传播。郝为真后人继承先人余绪走出去传拳,在南京、上海成绩卓著,培养了徐震、张士一等重要传人。李经纶之子李逊之借永年国术馆阵地在家乡纳徒 授拳,培养了魏佩林、姚继祖等一代名家,成为后来永年本土的一支重要太极拳力量。

武禹褒被尊称为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邯郸永年广府被称为武式太极拳的发祥地。  

二:武式太极拳的理论著作

最早是李经纶的“老三本”,即李将王宗岳、武禹襄和其本人的相关论述汇编一册,手抄三本,一本交弟子郝为真,一本交胞弟李承纶,一夺自藏,人称“老三本”。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形成体系的太极拳理论典籍,被太极拳各流派奉为圭臬,并成为中华武术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有徐震的《太极拳考信录》,《太极拳发微》,郝少如的《武式太极拳》,姚继祖的《武氏太极拳全书》,吴文翰的《武派太极拳体用大全》,翟维传的《武式太极拳述真》,李剑方的《太极文武论》等。

三:武式太极拳套路

武式太极拳套路在传播过程中,因受各地原有拳术的影响,形成较大差异。永年姚继祖《武氏太极拳全书》上所列套路名称如下:

起式,左懒扎衣,右懒扎衣,单鞭,提手上式,白鹅亮翅,左搂膝拗步,右搂膝拗步,上步搬拦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手挥琵琶式,懒扎衣,单 鞭,提手上式,高探马,肘底捶,倒撵猴一、二、三、四,手挥琵琶式,白鹅亮翅,左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式,按式,青龙出水,三通背一、二、三,单鞭,云手 一、二、三,单鞭,提手上式,左高探马,右高探马,右起脚,左起脚,转身蹬一脚,践步栽捶,翻身二起,跌步披身,伏虎式,踢一脚,转身蹬脚,上步搬拦捶, 如封似闭,抱虎推山,手挥琵琶式,斜懒扎衣,斜单鞭,野马分鬃一、二、三,手挥琵琶式,懒扎衣,单鞭,王女穿梭一、二、三、四,手挥琵琶式,懒扎衣,单 鞭,云手一、二、三,单鞭,下势,更鸡独立一、二,倒撵猴一、二、三、四,手挥琵琶式,白鹅亮翅,左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式,按式,青龙出水,三通背一、 二、三,单鞭,云手一、二、三,单鞭,提手上势,高探马,对心掌,十字脚,上步指裆捶,上步懒扎衣,单鞭,下势,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脚摆莲,弯弓射 虎,懒扎衣,退步双抱捶,收势。

四:武式太极剑

最早见于李福廕编著的《太极拳谱》,名称为“太极连环十三剑”。剑法有抽、带、提、撩、截、点、崩、托、挂、劈、刺、挑、剪十三剑法。

其套路名称:

起势,进步崩剑,退步剪形,进步裹砍,上步刺剑,转身劈头剑,进步炮剑,退步勾挂,藏身剑,左右劈剑,抱剑,托剑,进步阳手剪腕,跟步阴手剪腕,收势。

五;武式太极刀

又称十三刀。以柔化见长,主要技法有劈、扫、撩、砍、崩、挑、格、托、刺、抹、截、按等。套路名称:

起势,按刀,青龙出水,风摆荷花,白云盖顶,背刀,迎坟鬼迷,震脚提刀,拔云望日,避刀,霸王举鼎,朝天一柱香,拖刀败势,灵猫打鼠,收势。

另有四刀法对练,名称顺序:

里剪腕,刺心;外剪腕,刺背;挫腕,抹头;撩腕,削腿。

六:武式太极杆

杆术即枪术,杆用白腊杆制成,性韧而结实,不易断裂。主要技法有挑、合、按、缠、扎等。武式太极杆又称太极十三杆,名称如下:

起势,朋杆,青龙出水,童子拜观音,饿虎扑食,拦路虎,拗步,斜劈,风扫梅花,中军出队,宿乌归巢,拖杆败势,灵猫打鼠,手挥琵琶,收势。

另有四杆术,用于对练,其中粘黏四杆为:

平刺心窝,下刺脚面,斜刺膀尖,上刺锁项。

四散杆为:

平刺心窝,斜刺膀尖,下刺脚面,上刺锁项。

七:武式太极拳推手

分定步、活步。活步又称三步半活步推手。

武氏太极拳传承历史

1. 武氏太极拳是由哪位传承人创编的

武氏太极拳的创始人为武禹襄先生!

武禹襄(1812-1880),河北永年县(就是现在的广府镇)人,他和杨氏太极创始人杨露禅(1799年-1872年)是同乡,而且关系不错。杨露禅从陈家沟学艺回来,就是和武禹襄研究改进,而逐步形成杨氏太极拳之流派的。当武禹襄在掌握杨氏太极后,又去陈家沟和赵堡有学习了一段太极拳,并参阅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融会贯通,从而创出武氏太极拳。

杨露禅和武禹襄故居距离非常近,就是几分钟的车程,多年前我去那里游览过。

2. 武式太极拳的传承情况 更好度越详细越好

作为太极拳的一种运动形式,武派(式)太极拳,从其创始人武禹襄起,到其传人李亦佘,为有别于河南温县所流行的太极拳形式,从理论到技术,从练意练气练功到实践,都总结出一套代表武禹襄和李亦佘自己理解的拳理拳法,为后人举起家派大旗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号廉泉,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人(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廪贡生,受时风及家庭影响,诵读经史同时也研习武技。他的太极拳得益于河南温县起堡镇拳师陈清平(1795-1868)。

据传,武禹襄之兄武澄清在舞阳盐店偶获王宗岳之《太极拳谱》,转授于禹襄。武禹襄得王宗岳之《太极拳谱》后,渐得其奥,又经自己多年拳术研习实践,并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道、医家经络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技击家蓄发提放之巧,始创编了流传到现在的“武派”太极拳。

因此可见,“武派”太极拳与其 他许多家派的拳术一样,乃为某个历史阶段、某位对拳术颇有研究,实践经验颇为丰富,而又善於总结前贤拳理拳法的武术家的个人经验体会的拳术体现。当然,这些武术家往往深深地影响著后辈学者传人。

成功的后辈学者传人又不断地渗以自己具个异性的经验体会影响著此拳术家派的承传发展,正如武禹襄的传人李亦佘的拳 理拳术著作与武禹襄的太极拳著作,今天还在影响著“武派”太极拳传人,以及“陈派”、“杨派”、“吴派”、“孙派”的太极拳传人和千千万万的太极爱好者 们。 (一) “武派”太极拳的历史在近10多年间,已为许多拳家、学者研究整理并陆续在许多书刊中刊载,我不在此重复。

今天,我们能看到武禹襄留给后人的也只有他的 《十三势行功要领》、《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略》、《四字秘诀》、《打手撤放》、《身法八要》等拳论和习拳要旨。因没有图像的留存,今 人甚为遗憾的是无法感知领略武禹襄的拳技拳风及武艺功夫。

假如说武禹襄的历代传人都能将“武派”太极拳的武学精粹承传三五而又能以身体运动语汇表达出来的 话(其他武术家派均一样),那麽,近代有代表性的武派太极拳家可提到河北的韩钦贤、李圣端、李香远、郝中天、郝月如、阎志高等人,他们都是现代对“武派” 太极拳传播推动颇有影响的,他们都是现代郝少如、马荣、陈国安、吴文翰、浦公达、刘积顺、姚继祖、陈明洁等人的直接传授者。 解放后最早见诸书籍出版的“武派”太极拳当为20世纪60年代由郝少如先生整理,并以他的照片动作绘制成套路图刊出的《武式太极拳》一书。

此书可说是 代表郝月如支系的“武派”太极拳的一个总结。1982年我到上海采访组稿时,曾经上海市武协同志的推介联系找过几位太极拳的前辈,包括傅钟文、马岳梁、郝 少如,后只联系到傅钟文和马岳梁先生,郝少如没能联系上。

不久郝少如去世。有幸的是我后来通过香港武术界的朋友,调出他们收藏的1964年在上海拍摄五家 太极拳代表演练太极拳的录影,其中武家的是郝少如演练的。

录影虽花了点,却能领略到郝少如的太极拳拳风。 而体现到“武派”太极拳河北各系、东北系的其他“武派”、“武式”太极拳书籍,就直到80年代后期始见有出版,如由陈固安著的《武式太极拳新架》、《太极棍》(1988年出版),吴文翰著的《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2001年出版),姚继祖著的《武氏太极拳全书》(1999年出版)等。

由於传承拳师个人因素和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武派”太极拳承传至今大致可分为四大支系,一是以韩钦贤、李圣端、李香远等师兄弟们传下的马荣、陈固 安、吴文翰等人,他们集中在河北、北京一带;二是以郝为真之孙郝少如在上海一带的传人浦公达、郝向荣、刘积顺等人;三是以李亦佘后人族人传下的以姚继祖为 代表的河北广府拳师;四是以郝为真的弟子阎志高传至东北一带的弟子。 对於武派太极拳的广泛传播起到重要作用的,应是郝为真先生。

武禹襄创武派太极拳,其理论与功夫的主要承传者公推为李亦佘。李亦佘不仅继承了武禹襄的拳 理,而且给予丰富、细化,这当然与李亦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不开。

从李亦佘后,太极界将武禹襄与李亦佘的太极理论,与其他先贤的理论一起,视为太极之经 典理论。而将武禹襄、李亦佘的理论实践加以研究印证,广泛与当时武术界各派交流的李亦佘传人中,恐拍就算郝为真先生了。

我们从郝为真的弟子中,看到了习形 意八卦时在北平的孙禄堂,也看到杨澄甫高足之一的董英杰,还有自小习练形意拳,后期在东北发展的阎志高。另外,郝为真的弟子李香远,也时常与杨澄甫的弟子 交流,杨澄甫的高足之一的李雅轩晚年回忆太极高手的功夫表现时,提到李香远“……一辈子的苦功,身势的曲折柔软很够,尤其是他的发劲比任何人都充实。

其劲 能人里透内,确实是一把好手。”此评价出自习练杨派太极拳的李雅轩,可想像当年郝为真的弟子也时常与武术界朋友交流。

由於郝为真的功夫为当时武林界承认, 又大江南北交流传艺,使武派太极拳流传于祖国各地,武派太极拳的风采也为武林界所认识。 (二) 从文字上更先介绍武派太极拳特点的是20世纪30年代马立伯先生著。

3. 武禹襄拳式是哪代武氏太极拳传承人创作的

武禹襄(1812--1880)为武氏太极拳创始人,姓武,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省永年县人。

祖辈时代传文习武,兄弟三人,两兄皆进士后任职,禹襄自幼习文好武,性孝友,侠尚义,乡秀才,廪贡生,侯选训导。约1850年同乡杨露禅(1799-1872)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禹襄兄弟爱其术而从学陈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

1852年禹襄亲赴河南,从温县赵堡镇陈青萍学习陈氏新架太极拳二路有馀,得其精妙,并从长兄武澄清处得山石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式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创出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以气成式的太极练法。

此式既不同于陈使老架和新架,也不同于杨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 ”。武式研究太极拳,创试验之法,每招致乡勇以自验其技,并反复笔录修订,故拳式中式势可用,无一空架。

武氏一身虽然研究太极拳术最为精深,但终以教读自任,故此拳传人甚少,只传其甥李经纶(字亦佘)技艺最精。 武氏论著较多,先著后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武氏著作结根据其本身体验而写成,所以已故著名武术家顾留馨先生称武氏著作为“简练精要,无一浮词”。

4. 邯郸武氏太极拳的来历、形式、特点

太极拳 【解释】 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棉拳”、“十三势”、“软手”。

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

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

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

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 3个方面: 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

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

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基本方法】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 、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 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

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42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01: 起势 02:右揽雀尾 03:左单边 04:提手 05:白鹤亮翅 06:搂膝拗步 07:撇身捶 08:捋挤式 09:进步搬拦捶 10:如封似闭 11:开合手 12:右单鞭 13:肘底捶 14:转身推掌 15:玉女穿梭 16:右左蹬脚 17:掩手肱捶 18:野马分鬃 19:云手 20:独立打虎 21:右分脚 22:双峰贯耳 23:左分脚 24:转身拍脚 25:进步栽捶 26:斜飞式 27:单鞭下势 28:金鸡独立 29:退步穿掌 30:虚步压掌 31:独立托掌 32:马步靠 33:转身大捋 34:歇步擒打 35:穿掌下势 36:上步七星 37:退步跨虎 38:转身摆莲 39:弯弓射虎 40:左揽雀尾 41:十字手 42:收势 【练拳要领】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

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 *** 。 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

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 *** ,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 *** 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

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

5. 沈阳武氏太极拳传人

沈阳蔡老师 「小神仙」!吴海青弟子 亲口赐名小神仙! 蔡老师简介沈阳武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蔡宝童-号小神仙,生于公元1971年。

蔡宝童先生自幼天性善良,聪明好学,在18岁时在沈阳体育宫得武术家张福生传授散打两年有余。21岁时幸遇武式太极拳一代宗师“吴海清”先生学习武式太极拳五年有余;尽得心法真要,吴师赐名:小神仙。

吴师仙逝后,蔡先生又拜沈阳五行通背拳名家程利印先生,学习五行通背拳,成师仙逝后;蔡宝童先生为完善自身所学,了解中国传统武术,四处访师求学。曾求学于沈阳武术家大成拳传人:高伦真、刘明杰、张金龙等先生学习壮法与力量的结合运用。

曾求学于沈阳卢氏心意六合拳传人:李海峰先生学习卢氏结构;并向辽宁锦州陈氏太极第十二代传人:杨家祥先生学习精架陈氏太极拳。向沈阳杨氏太极拳名家:汪秉权、金扬学习传统杨氏太极拳。

求教于杨氏太极杨振基得意传人“常关成”先生学习杨氏家传心法。 近些年又得师兄(吴海清先生五公子),吴世遐先生与同门师兄:陈圆通先生细心指导,深的武氏太极拳精华于自身! 蔡宝童雅号(小神仙)积各家武学心法精华于一身,不断学习体悟,入理贯通,传武之奥妙;自成教学体系,以独特的教学方式,让学习太极拳的爱好者不受文字困扰、不受太极膝病的干扰,最快的体悟太极拳的“八门劲路”掌握太极拳养生之道、推手用劲之道。

感知心灵与命运间的真理大道!感知练武得道的人生真谛! 蔡宝童(小神仙)不仅在武学人体动态力学上,造诣颇深,同时对易学、佛学、风水学也极其精通;其子蔡中平,自幼受父影响 少年拜访全国民间周易、风水明师,的各路明师用心真传 现已是一代易学风水佼佼者! 蔡宝童(小神仙)愿以毕生所学,结识天下传统武术爱好者、愿结识天下传统文化爱好者;让武之粹、易之魂发扬光大! 祝愿中华人民共和国:。

6. 武禹襄拳式是哪代武氏太极拳传承人创作的

武禹襄 (1812-1880),武氏太极拳创始人,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

河北永年广府城内人士,出身武术世家,其兄为河南舞阳县知县,本人虽为晚清贡生,但其秉性豪爽,崇尚侠义,自幼即跟父亲练习外家拳术,后乘奉母命前往舞阳省兄之机,经永年城内西大街太和堂药店掌柜介绍,便道过河南温县陈家沟,拜访陈长兴,但陈长兴年事已高,卧床不起,复介绍其到赵堡镇拜访当地名师陈清萍,并得到陈清萍倾囊相授,研究月余,奥妙尽得。到舞阳后,又从其兄澄清处获得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从此,无意仕进,一心从事太极拳的研究,其拳技精益求精,直至登峰造极,并结合实践著有 《太极拳解》三则、《十三势说略》、《十三势行功要解》、《四字秘诀》、《打手撤放》、《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

先生罕于课徒,只授其外甥李亦畲弟兄。 详细资料看看中国国际太极拳网。

7. 武禹襄拳式是哪代武氏太极拳传承人创作的

武禹襄 (1812-1880),武氏太极拳创始人,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

河北永年广府城内人士,出身武术世家,其兄为河南舞阳县知县,本人虽为晚清贡生,但其秉性豪爽,崇尚侠义,自幼即跟父亲练习外家拳术,后乘奉母命前往舞阳省兄之机,经永年城内西大街太和堂药店掌柜介绍,便道过河南温县陈家沟,拜访陈长兴,但陈长兴年事已高,卧床不起,复介绍其到赵堡镇拜访当地名师陈清萍,并得到陈清萍倾囊相授,研究月余,奥妙尽得。到舞阳后,又从其兄澄清处获得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从此,无意仕进,一心从事太极拳的研究,其拳技精益求精,直至登峰造极,并结合实践著有 《太极拳解》三则、《十三势说略》、《十三势行功要解》、《四字秘诀》、《打手撤放》、《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

先生罕于课徒,只授其外甥李亦畲弟兄。

8. 邯郸武氏太极拳的来历、形式、特点

你好!! 太极拳 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棉拳”、“十三势”、“软手”。

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

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

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

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 3个方面: 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

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

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基本方法: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 、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

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42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01: 起势 02:右揽雀尾 03:左单边 04:提手 05:白鹤亮翅 06:搂膝拗步 07:撇身捶 08:捋挤式 09:进步搬拦捶 10:如封似闭 11:开合手 12:右单鞭 13:肘底捶 14:转身推掌 15:玉女穿梭 16:右左蹬脚 17:掩手肱捶 18:野马分鬃 19:云手 20:独立打虎 21:右分脚 22:双峰贯耳 23:左分脚 24:转身拍脚 25:进步栽捶 26:斜飞式 27:单鞭下势 28:金鸡独立 29:退步穿掌 30:虚步压掌 31:独立托掌 32:马步靠 33:转身大捋 34:歇步擒打 35:穿掌下势 36:上步七星 37:退步跨虎 38:转身摆莲 39:弯弓射虎 40:左揽雀尾 41:十字手 42:收势 练拳要领: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

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 *** 。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

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 *** ,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 *** 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

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

武式太极拳的拳式名称

武式太极拳为我国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其理法原理丰富完整又邃密细腻,"以求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其技艺特点是"因敌变化、借力打人",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达到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的神奇境界。下面是我专门为您整理好的:武式太极拳的拳式名称。

武式太极拳拳式名称顺序

第 一 式 预备式                                                第二十式 右倒撵硬

第 二 式 左懒扎衣                                            第二十一式 左倒撵猴

第 三 式 右懒扎衣                                            第二十二式 右倒撵猴

第 四 式 单鞭                                                    第二十三式 手挥琵琶势

第 五 式 提手上势                                            第二十四式 白鹤亮翅

第 六 式 白鹤亮翅                                            第二十五父 搂膝拗步

第 七 式 搂膝拗步                                            第二十六式 手挥琵琶势

第 八 式 手挥琵琶势                                        第二十七式 按势

第 九 式 搂膝拗步                                            第二十八式 青龙出水

第 十 式 手挥琵琶势                                        第二十九式 翻身

第十一式 上步搬揽捶                                        第三十式 三甬背

第十二式 如封似闭                                            第三十一式 单鞭

第十三式 抱虎推山                                            第三十二式 下势

第十四式 手挥琵琶势                                        第三十三式 纭手

第十五式 右懒扎仅                                            第三十四式 单鞭

第十六式 单鞭                                                    第三十五式 提手上势

第十七式 提手上势                                            第三十六式 高探马

第十八式 肘底看捶                                           第三十七式 左伏虎势

第十九式 左倒撵猴                                           第三十八式 右起脚

第三十九式 右伏虎势                                       第六十八式 左倒撵猴

第四卜式 左起脚                                               第六十九式 右倒撵猴

第四十一式 转身蹬脚                                       第七十式 手挥琵琶势

第四十二式 单鞭                                               第七十一式 白鹤亮翅

第四十三式 践步打捶                                       第七十二式 搂膝勘步

第四十四式 翻身二起                                       第七十三式 手挥琵琶势

第四十五式 披身                                               第七十四式 按势

第四十六式 退步踢脚                                       第七十五式 青龙出水

第四十七式 转身蹬脚                                       第七十六式 翻身

第四十八式 上步搬揽捶                                   第七十七式 三甬背

第四十九式 如封似闭                                       第七十八式 单鞭

第五十式 抱虎推山                                           第七十九式 下势

第五十一式 手挥琵琶势                                  第八十式 纭手

第五十二式 右懒扎衣                                       第八十一式 单鞭

第五十三式 斜单鞭                                           第八十二式 提手上势

第五十四式 下势                                               第八十三式 高探马

第五十五式 野马分鬃                                       第八十四式 对心掌

第五十六式 单鞭                                               第八十五式 转身十字摆莲

第五十七式 玉女穿梭                                       第八十六式 上步指腊捶

第五十八式 手挥琵琶势                                   第八十七式 右懒扎衣

第五十九式 右懒扎衣                                       第八十八式 单鞭

第六十式 单鞭                                                   第八十九式 下势

第六十一式 下势                                               第九十式 上步七星

第六十二式 纭手                                               第几十一式 退步跨虎

第六十三式 单鞭                                               第九十二式 转脚摆莲

第六十四式 下势                                               第几十三式 弯弓射虎

第六十五式 更鸡独立                                       第九十四式 双抱捶

第六十六式 左倒撵狭                                       第九十五式 手挥琵琶势

第六十七式 右倒撵硬                                       第九十六式 收式

武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以及身法要求

说到 太极拳 大师,大家很容易就想到张三丰,很多人对于太极拳的兴趣都源于对一代大师张三丰的崇敬。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武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以及身法要求。欢迎阅读!

武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

一、手型:武式太极拳的基本手型分为掌、拳、勾三种。

1、掌:武式太极拳掌的要求是,五指自然伸展,互不靠拢,但也不要太开,以手掌宽为度,大拇指自然松弛,虎口自然圆开,掌心不要太凹或太张,以自然舒适为度。食指领劲,用意不用力。掌形成瓦棱状。

2、拳:武式太极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拢,一起向内卷屈,手指肚贴于掌心,大拇指扣住中指,腕部不可外仰或内勾。拳握的不宜紧或太松,应以自然握实为度。

3、勾:武式太极拳的勾手的做法是指尖朝下,轻轻捏合在一起,手心圆空,手向内勾,腕部自然凸起,但不要用力。

二、步型:武式太极拳的基本步型分为开立步、弓步、虚实步、侧弓步、仆步、独立步、跟步、实转步、扣步九种。

1、开立步:武式太极拳开立步的基本要求是:两脚平行站立,距离与肩同宽,脚尖朝前,两个肩井穴与两个涌泉穴成两条直线;百会穴与会阴穴成一条直线,两腿微屈,不要用力。

2、弓步武式太极拳的弓步具体要求是:先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向前移使全脚踏实,弓腿之膝不可超过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的太直。凡弓步,都要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

3、虚实步武式太极拳虚实步的基本要求是:虚实分清,实步为全脚掌着地,全身坐实,承担体重的70%。虚步为脚尖或脚跟着地,承担体重的30%。拳论云:“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

4、侧弓步武式太极拳侧弓步的基本要求是:先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外侧迈出,先以脚跟着地,脚尖向外撇,随着重心前移使全脚踏实,两脚成丁八字,前腿弓,后腿蹬,成侧弓步。

5、仆步武式太极拳仆步的基本要求是:以左仆为例:右脚外撇,重心后移,周身骨节均需松开,使身体重心向下坐,两脚掌着力,左腿不要伸的太直,左脚尖不可翘起。

6、独立步武式太极拳独立步的基本要求是:一腿站立,不可挺的太直,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下垂,脚尖向前。

7、跟步武式太极拳跟步也称随步,它的基本要求是,不管是进步还是要撤步,另一条腿或是向前跟或是向回撤,使两腿统一如一条腿,转换灵活。拳论云:“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和“进退须换得灵”。

8、实转步武式太极拳的实转子步是武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之一,它的基本要求是,身体旋转时,必须以实脚跟为轴,虚脚掌辅助转动。

9、扣步武式太极拳的扣步也称掼步,它的基本要求是,以历扣步为例:左脚站稳,历脚横扣手左脚尖前,距离一脚远,扣步是武式太极拳在技击中的主要步形,可左右练习。

三、躯干躯干的形态也称为身形,武式太极拳的身法在拳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身法的“身”在这里是指人的头、肩、胸、臀、腰五个部位。

1、头头部包括眼、耳、嘴和头部的形态。

2、肩对肩臂的要求是:沉肩坠肘。它是指练拳的时候,肩关节要松沉灵活,不可耸起,也不可前扣或后张。肘要下坠,自然弯曲,不可僵直,结合沉肩做到肘不贴肋,肘不离肋,使手臂仍有圆转松活之意。

3、胸对胸部的要求是:含胸拔背。练拳时胸不可前挺,要明显内收,而且松舒自然,拔背是脊椎有放松拔长之意。胸背部肌肉有自然松落之感,能含胸则能拔背,达到体态中正自然。

4、臀武式太极拳对臀部的基本要求是:臀部要收敛。不可突出或者左右摇摆,,腰脊意向下,脊尾骨向上翻,小腹松舒自然,使尾闾保持正中。

5、腰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松”是为了气沉丹田和转动灵活;“沉”是为了气不上浮,下肢稳定有力;“直”能使节节松舒,有上下拔长之感,使转动时能够保持中正安舒,同时腰脊椎骨有后撑之意。拳论云:“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机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故松腰是练拳的关键要领所在。

武氏太极拳身法要求

太极拳是一整体运动,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二静无有不静”。意欲通过整体运动,达到能够整体发力之目的。基于这一根本要求,武派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先生就特别重视武氏太极拳。

习拳的质量,基础砸得磁实,才能有好的拳术质量。俗语云:“树从根脚起,水自源处流。”武禹襄借鉴了李呈芬《射经》中有关身法要点,提出了《身法八要》: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到了第四世郝月如先生又增加了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成为十三条。

(一)提顶

头有提携全身之势,头顶百会穴与档部会阴穴应上下一线贯串,走架打手时,将头颈骨竖起,头顶百会处若有一线上提,则可领起整个身体如悬空中,神态自然,脊骨拉长,伸缩自如,周身骨节得以节节贯串,圆活灵通。能提顶,头不求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头直目正,顶悬身拔,左右旋转,轻灵如意。

(二)吊裆

吊裆系与提顶相对而言,头顶百会穴与裆部会阴穴如有一线串,提顶可携起全身,裆部首先给予配合,犹如井中打水,上面提起绳子,下面水桶即被吊起。

(三)涵胸

胸区(胸口和两肩窝)要松空含蓄,既不前挺,也不后缩两肩微向前合,锁骨胸骨和胸肋肌肉松沉下降,有助于气沉丹田。郝月如先生说:“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气。”如不能涵胸,气易上涌,影响呼吸通畅,精神紧张,故要涵胸。但涵胸不是凹胸,习者应肖弄清二者之不同。

(四)拔背

简言之,拔背就是将脊骨自然竖起?(肩背肌向下松沉不可紧张),在于改造人体脊柱后天形成之弯曲,以求人体后天缺乏运动部位有所动作。前能涵胸,后能拔背,周身动作才能协调一致,发放时脊柱才能如弓一样产生弹力,才能“力由脊发”。

(五)松肩

肩关节要放松舒展,既不要“耸肩”,端起肩头,也不可肩关节向里过于收紧,使肩头僵滞。肩松则臂活,力才能达于梢节。与人相触,接触点要沉,肩肘关节要松,才能控制对方,才能含蓄有力,如棉裹铁。

(六)沉肘

肘关节常有下沉坠落之意,不可上扬高抬。肘沉则臂缩,肩才能松;肘舒则臂长,力始达于指尖;肘裹则气聚,身势趋于缜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撑,撑则劲整,多用于以肘击人。

武氏太极拳风格与特点

武氏太极拳拳架既不同于陈氏太极拳大架与小架,也不同于杨氏太极拳.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分虚实,胸,腹部进退皆旋转,身体中正,用内动的虚实来支配外形(叫内气潜转),左右手各管半边,不相逾越,出手不过足尖.原来有跳跃动作,到四传郝月如(1877--1935)改为不纵不跳。

武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以及身法要求相关 文章 :

1. 武氏太极拳的动作要领

2. 武式太极拳的招式及动作要领

3. 太极拳的基本功和身法要领

4. 杨式太极拳的身法要领解析

5. 太极拳的身法问题

6. 吴氏太极拳的身法特点

武式太极拳的特点是什么?

武式太极拳虽然来源于陈氏老架太极拳和陈青萍的新架太极拳,由受教于杨露禅的武禹襄所创,但亦不同于杨式或陈式太极拳。它的特点是:姿势幅度较小,动作舒缓、紧凑,步法分清虚实,身体始终保持中正,强调动作由内及外,行拳变势时要由内劲的变化推动外形的变化。手法以竖掌为主,左右手各管半边身体,不相超越。出步幅度不过足尖,是典型的小架子。武式太极拳原来也有跳跃动作,到郝月如一代,减去了跳跃动作,因而更显出“文静”的秀才风格。

武氏太极拳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武氏太极拳传人、武氏太极拳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a6dBj0EAgFZWgA.html

标签:太极拳传人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642秒, 内存占用1.82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