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氏震级(里氏震级的定义)

 2023-09-17  阅读 15  评论 0

摘要:今天给各位分享里氏震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里氏震级的定义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什么是里氏震级?地震破坏的轻重程度用烈度来表示,而地震能量的大小则根据地震仪观测记录的地震波的强弱程度来计算,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震级。1960年5月21日(星期六)早晨6点多钟,南美洲智利阿劳科半岛南端太平洋深海沟,突然发生一次7.9级强烈破坏性地震,居民们刚起床不久就被震得

今天给各位分享里氏震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里氏震级的定义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什么是里氏震级?

地震破坏的轻重程度用烈度来表示,而地震能量的大小则根据地震仪观测记录的地震波的强弱程度来计算,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震级。

1960年5月21日(星期六)早晨6点多钟,南美洲智利阿劳科半岛南端太平洋深海沟,突然发生一次7.9级强烈破坏性地震,居民们刚起床不久就被震得昏头转向,房倒屋塌,死伤甚众,幸存者慌忙逃离残破的房舍,半小时后又发生一次同样强烈的地震。第二天是个灾难更为深重的星期天,快到下午3点又发生一次更大的地震,11分钟后使地球发抖的特大地震惊天动地地发生了。智利从南到北600公里海岸的城镇变成废墟,沿海土地下沉一两米,地下沙水冒出地面淹没大片土地,再加上接踵而来的暴雨造成的河水泛滥、平静了五十多年的普惠火山持续几个星期的喷发、大海啸的反复洗劫和不断发生的强烈余震,使智利人民和太平洋沿岸各国人民陷于严重的震灾和水患之中。一个月内共发生225次强烈地震,其中10次超过7级,3次超过8级,最大一次地震达到9.5级,这是世界上震级最高、强烈地震次数最多的大地震群。

震级是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个科学标度。1935年,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首先创立震级概念和测定方法,他使用伍德—安德生式扭力摆地震仪,观测美国加州南部100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这种地震仪可以把地震波的振动放大2800倍。在距离震中100公里的地方,当地震仪记录下来的地震波水平平均振幅为1微米(即0.001毫米)时,里克特规定这样大小的地震为零级地震;以它为标准推算比它大或比它小的其他地震的震级,称为里氏震级。因为里克特观测到的地震波是在地球内部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地震纵波和横波(统称为地震体波),用它们测定的震级就叫做里氏体波震级,用英文字母ML表示。

1945年,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在观测1000公里范围以外的远地震时,发现地震波中振动周期20秒左右沿地表层传播(不通过地球内部)的地震面波最强烈。后来对于1000公里以外地震的震级就用地震面波来测定,因为其基本原理和方法仍然是里克特创立的,所以这样测定的震级称为里氏面波震级,用英文字母MS来表示。

观测分析和理论研究证明,震级与地震波类型、地震台地基条件、震源情况、地震波传向地震台的方位、地震波传播途中遇到的地质构造情况、地震台使用的地震仪类型及性能等因素密切相关。每次地震只应该有一个震级数值,但由于各地的上述具体情况不同,国内外各地地震台测定的同一次地震震级数值就有差异。例如,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大地震,美国地震报告定为7.9级,美国地质调查所测定为8.2级,美国帕斯登纳地震台测定为7.6级,美国帕默地震台测定为8.2级,美国檀香山地震台测定为8.0级,美国夏威夷地震台测定为8.1级,日本地震报告定为8.0级,日本长野地震台测定为7.5级,瑞典乌普萨拉地震台测定为8.1级,日本气象厅测定为7.5~8.2级,原香港英国皇家地震台测定为8.0~8.2级,原苏联莫斯科地震台测定为7.7级等等,最大相差0.7级。由于唐山大地震很大,我国地震台使用的微震仪记录全部超出限度,不能用来测定震级,只能使用少数强震仪的记录来测定,西安地震台测定为7.8级,兰州地震台测定为7.7级,成都地震台测定为7.9级,渡口地震台测定为7.6级,最大相差仅0.3级。根据以上各地震台测定结果的平均数值,唐山大地震的震级即定为7.8级,这与用其他方法估算的结果基本相同。

各种震级可以通化为一个基本的物理量——地震波能量E。1956年,古登堡给出里氏震级与地震波能量的关系,各级地震的地震波能量大致是:震级相差1级,地震波能量相差31~32倍。最小的-7.9级地震与迄今观测到的最大的9.5级地震,地震波能量相差100多亿亿亿倍。全世界每年地震波释放出来的总能量平均为约1018焦耳。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群的地震波能量超过1019焦耳,超过全世界年平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的数十倍,相当于1945年美国投向日本广岛原子弹威力的5000万倍,足以影响地球自转速率、地极运动,激发地球的自由振荡,所以地震那几天,整个地球颤抖不已,太平洋的海水振荡了一个星期之久,如此巨大的地震波能量,实际上还不到地震释放总能量的1%。在震源处,绝大部分地震能量主要以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电磁波能、位能、势能等多种形式释放转换掉,但这些能量至今还无法直接测定。

汶川地震里氏是多少级?

汶川大地震里氏震级8点0级,矩震级8点3级。

北京时间(UTC+8)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8分04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里氏震级达8.0Ms、矩震级达8.3Mw(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矩震级为7.9Mw),地震烈度达到11度。此次地震的地震波已确认共环绕了地球6圈。

对口支援

2008年6月18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正式颁布,统一部署对口支援任务,创新提出“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明确要求19个省市以不低于1%的财力对口支援重灾县市3年。

在地震发生后不到三个月,就解决了上千万受灾群众的住房安置问题。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同灾区当地结成对子,针对灾区对口实际,派人给物,不惜一切代价,在汶川的大地上留下了一幅幅共建情谊。

里氏震级表是怎么计算的

程度 里氏震级 地震影响 发生频率

极微 2.0以下 很小,没感觉 约每天 8,000次

甚微 2.0-2.9 人一般没感觉,设备可以记录 约每天 1,000次

微小 3.0-3.9 经常有感觉,但是很少会造成损失 估计每年49,000次

弱 4.0-4.9 室内东西摇晃出声,不太可能有大量损失.当地震强度超过4.5时,已足够让全球的地震仪监测得到.估计每年6,200次

中 5.0-5.9 可在小区域内对设计/建造不佳的建筑物造成大量破坏,但对设计/建造优良的建筑物则只会有少量损害.每年800次

强 6.0-6.9 可摧毁方圆100英里以年内的居住区.每年120次

甚强 7.0-7.9 可对更大的区域造成严重破坏.每年18次

极强 8.0-8.9 可摧毁方圆数百英里的区域.每年1次

超强 9.0及其以上 每20年1次

地震有强有弱,用以衡量地震强度的标尺就是震级,震级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其大小与地震中释放能量有关,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目前通用的震级标准,最初由地震学家查尔斯·里克特193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技术学院公布.这个震级表以他的姓氏命名,即里克特震级表,简称里氏震级表.这种简单而实用的震级标准,最初只用于测量南加州当地的地震,但随着日后在全球普及,里克特也名扬天下.

里克特把地震震级从低到高分为1至10级.接近于震级表高端水平的地震很难测量,因为它们鲜有发生,高于里氏8级的地震平均每年只发生一次,科学家们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分析这种顶级地震.

诞生于近70年前的里氏震级表,至今仍是最为通用的地震分级标准.在地震表上,每个级别都比上一级地震的运动和强度增加10倍.

中度地震始于里氏5.0级,超过里氏6.0级就是强烈地震,可以造成现代建筑的损坏.达到里氏7.0级或者更高,就是大型地震,所造成损害范围通常达到数百公里.

目前,科学家开始倾向于使用更加精确的测量法,比如“地震瞬间”,把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量化.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科学家们一般会在地震之初估算出一个震级,然后在获得更多数据后更新.

里氏震级的计数公式

里氏震级的计算公式:

M_L = log (A_max / A_0) [下划线代表脚标]

其中A_0是距震中100公里处接收到的0级地震的地震波的最大振幅,单位是μm;A_max 是指我们关注的这个地震在距震中100公里处接收到的地震波的最大震幅,单位是μm

地震的级数就是当地震发生时,以地震波的形式放出的能量的指示参数

E=10^4.8×10^(1.5M)焦耳

其中M为地震级数前国际上使用的地震震级——里克特级数,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所制定,它直接同震源中心释放的能量(热能和动能)大小有关,震源放出的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里克特级数每增加一级,即表示所释放的热能量大了10√10倍。假定第1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为k,第2级应为10√10k,第3级应为1000k,依此类推,第7级为10亿k。

可见当级数增长时,释放的能量差别巨大。

地震的震级是如何确定的啊?里氏是什么?

震级(earthquake magnitude)根据地震波记录测定的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用来在一定范围内表示各个地震的相对大小(强度)。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一场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代表地震本身的强弱,由震源测得,只同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有关;其他描述地震相关的量如烈度则是另外的标准测量量。

震级作为一个观测项目,是美国地震学家C.F.里克特于1935年首先提出的。最初的原始震级标度只适用于近震和地方震。1945年B.谷登堡把震级的应用 *** 到远震和深源地震,奠定了震级体系的基础,利用宽频带地震仪记录远震传来的面波,根据面波的振幅和周期来计算震级。中国的面波震级计算公式为:

式中A为两水平分向地动位移的矢量合成振幅,以微米为单位;T为相应的周期,以秒为单位;σ(Δ°)为面波震级起算函数,只与震中距Δ°(测点与震中间的大圆弧度数)有关;Cs为台站校正值。

面波震级标度Ms比较适用于从远处(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测定浅源大地震的震级,而且各国地震机构的面波震级测定结果也比较一致,因此世界各国在公布1931年新疆8级地震和交换有关震级的信息资料时 ,一般都使用面波震级。即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另外,为解决巨大地震的面波震级饱和问题,有人提出用震源物理中的地震矩概念推导出一种新的震级标度——矩震级MW。智利大地震的面波震级 Ms=8.5,但矩震级MW=9.5,成为人类已知的最大地震。矩震级已在地震观测中开始试用,但其方法还在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它可作为面波震级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完全取代面波震级。

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 scale)是由两位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地震震级标准。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

里氏震级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里氏震级的定义、里氏震级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a9eBj0EBQFZVAU.html

标签:震级里氏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489秒, 内存占用1.75 MB, 访问数据库17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