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征达瓦齐之战(达瓦齐叛乱)

 2023-09-17  阅读 17  评论 0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清征达瓦齐之战,以及达瓦齐叛乱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历史上以少胜多比例最夸张的战斗是哪一场?说到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很多人脑中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赤壁之战,但是于真正意义上历史上最厉害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相比较来讲,赤壁之战在人员比例上可以说完全不是对手。历史上最夸张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在人员比例上已经不是以一当十,以一当百这么简单了,而是以一当千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清征达瓦齐之战,以及达瓦齐叛乱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历史上以少胜多比例最夸张的战斗是哪一场?

说到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很多人脑中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赤壁之战,但是于真正意义上历史上最厉害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相比较来讲,赤壁之战在人员比例上可以说完全不是对手。历史上最夸张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在人员比例上已经不是以一当十,以一当百这么简单了,而是以一当千。由于是一场遭遇战,所以说这场战役在历史上并没有准确的名称记载,但是,在史书上却有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而这场战争的主角就是后来的刘裕。

队友身死,一人干翻千人

这场遭遇战的主角就是后来的宋武帝刘裕,在参加这场战役的时候,其实刘裕还不是很出名。当初这个侦察兵部队与敌军遭遇,被敌军发现,而此时敌军有数千人,但是侦察兵只有20来人儿。敌军在看到这一队侦察兵的时候那也是异常的兴奋,心想:就你们几个虾兵蟹将还敢过来跟我们斗,定叫你有来无回。于是在敌军的攻击之下,这一队侦察兵没有多久就溃不成军,刘裕身边的队友也死伤殆尽,仅仅只剩下刘裕一人。

这个时候作为天选之子的刘裕的作用就彰显出来了,在与敌人的对战当中刘玉不但没有被敌人斩落于马下,而是一人追着千人打。在资治通鉴当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道:裕奋长刀仰斫杀数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贼皆走,裕所杀伤甚众。 很显然作为历史主角的刘裕在于千人的对战当中并没有败下阵来,反而是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溃败而逃。不过对于这件事情我个人持怀疑态度,因为显然这已经有点脱离实际的范涛了。虽然说刘裕的武力在历史上来看确实是有着不俗的能力,但是,即便是再厉害的人,也难以达到以一个人的能力去与千人对抗。

有明确记载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这一场有明确记载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就是乾隆20年所发生的清征达瓦齐战役。按照清军原本的计划,在人员的比例上,这场战争的人员比例并没有这么夸张,反而是清军占领了一定优势。可是,在与敌军对峙的时候,清军有一位侦察兵首领按耐不住自己的好胜之心,想要率领自己的侦察兵杀敌人个出其不意,以此来让自己另一个头功。于是在自己好胜心的作祟之下,这名将领率领着22名侦察兵想要夜袭敌人的大本营。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个看似不着调的想法却被这位将领实现了。这位将领率领的这22人所组成的侦察兵部队进入敌人大本营的时候发现此时敌人大本营当中有两千人正在熟睡。而这位将领也是抓住此时的好时机,当机立断立刻发起了进攻。敌人在看到清军的进攻以后,说实话也是内心害怕,并没有去看清楚有多少人就开始落荒而逃。

随着敌人的出逃,也造就了这位将领率领20多人对阵敌军2000多人的战争奇迹。

世界战争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啥

先秦时期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vs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 孙伍、伍员、磕闾 3万vs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即墨之战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鄗代之战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彭城之战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井陉之战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潍水之战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昆阳之战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祝阿、临淄之战 耿弇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赤亭之战 虞诩 3千--数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兖州之战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合肥之战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夷陵之战 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凉州之战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前秦灭前燕之战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沙苑之战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玉壁之战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金乡之战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隋唐五代时期

浅水原之战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

虎牢之战 李世民 3500--10余万 歼灭窦建德

唐平萧铣之战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碛口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蔡州之战 李愬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奉天、灵台之战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太原之战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雍丘之战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睢阳之战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嘉山之战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象牙潭之战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六合之战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宋辽金夏蒙元时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战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

达鲁古城之战 完颜阿骨打 不详--27万 大败辽军

护步达冈之战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和尚原之战 吴玠、吴璘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顺昌之战 刘锜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郾城之战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陈家岛海战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采石之战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海州之战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六合之战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庐州之战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边堡寨之战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 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迦勒迦河之战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赛约河之战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鄂州之战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丁家洲之战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厓山海战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虎啸山之战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明清时期

白沟河之战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上峰岭之战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台州之战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浑河之战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宁远之战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贵阳之战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清征达瓦齐之战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浑河之战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近代、现代时期

南京之战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第一次反围剿 *** 、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第二次反围剿 *** 、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第三次反围剿 *** 、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第四次反围剿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黄桥战役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苏中战役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鲁南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莱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孟良崮战役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晋中战役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豫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淮海战役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九连山战斗 不详 不详 5战5捷,歼6个连又1个排

中国国代著名十大以少胜多的战役

排名第十的战役——赤壁之战!

这一定令有些人很失望,因为我要说的是,这一战双方的兵并没有八十三万对八万那么悬殊。

曹操一方到达前线作战的不过是十五、六万人,而孙权派给周瑜的兵最多三万也许还不足两万——需知周瑜因伤而死时麾下的兵只有四千余人,而刘备的部下只有关羽的一万人和刘琦的一万多人,即便加上后来孙权在合肥参加的兵,孙刘联军也不会超过六万人,也许只有四万多人,双方兵力之比只有四比一至五比二之间,再加上曹军的军心不稳、不习水战、骄兵轻敌等等因素,把这一战排在第十位绝对是合理的。

至于另一次重要的战役官渡嘛。我不是瞧不起这么重要的战役,实在是因为双方投入的兵力着实不多,一方是步兵十万,马一万(袁绍);另一方的曹操也没有魏书中所写的一万人那么夸张,大约也有五至七万人吧——曹操此时的战斗主力是当年号称三十万的青州兵,当时收编时大概就没这么多,再加上把年老或年幼的遣送回乡,剩下的绝不超过二十万甚至只有十万左右,以及日后战斗中的损耗和必须在南面和西面防守的兵力,参加官渡的绝不超过一半,即七万以上,也许只有不足五万的兵力,但也不会穷到只有一万人去打这种性命攸关的仗。

所以此战难易度虽大,也只可说是有惊无险,双方兵力之比大约为二比一到十比七之间。

另外在此要说一下的是火烧连营七百里的这一战。

这一战其实刘备跟本没带多少人去。当时接益州的户口来看,刘备所能对吴所动用的兵力不超过四万人,而孙权却给了陆逊五万人,所以战胜一方的陆逊其实比刘备的兵多。

闲话少说,第九位的是南梁与北魏的钟离之战。

这一战其实是由南梁先动的手,结果萧宏在洛口惨败,损兵五万余。其后北魏数十万大军南下(大约有五至六十万人),围攻钟离。

梁武帝萧衍派曹景宗率兵二十万救钟离,由天监四年正月战至三月,大破魏军。

此战双方兵力比约为三比一左右,但是各自都损伤惨重,所以排名第九。

排在第八位的是明清萨木浒之战。

此战明军以二十万之众兵分三路征讨后金,金主努尔哈赤以四旗兵六万,在“管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思想下集中兵力分别击破了二十万明军,一举扭转的明强金弱的局面,为清国最终击败大明奠定了基础。

此战兵力比是十比三,且明军战斗力因明王朝的腐败已经远远比不上满族人的四旗兵,所以排在第八位。

接下来是排在第七位的黄天荡之战。

此战兀术的金兵约是十万人,而韩世忠的兵不超过八千。

虽然此战宋军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但韩世忠以八千兵力抗十万金兵四十余天,毙敌无数,实在已经是能算一场难得的胜利了。如果他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的话,我绝不会将这一战排在延第七位。

排名第六的是采石矶之战。

此战于允文以中书舍人之微下之职,以一万八千兵破金主完颜亮的十万大军,双方兵力比为五十比九,难易度极大,相当于在《三国六》中用一千人去打对方的五万大军。不过此战也没有像一些人说的一千七百人破二十万那么夸张,所以排在第五。

接着是排名第五的井陉之战。

这一战也许知道的人要少些,不过说起背水一战的话大家一定就都明白了。

这一战韩信以一万人大破赵兵二十万,建立了我自己的威信,也一举为刘邦取得天下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不过韩信的战略曾被李左车看破,如果李左车的战略意图得到实施,则韩信必败。所以此战排在第五。

排在第四的是金蒙大昌原之战。

本战在金正大五年发生,时蒙古已灭西夏,拖雷监国,蒙古愈强,金国愈弱已是不争的事实。蒙古灭金已是板上钉钉的事。然而就在这年,金蒙双方在大昌原爆发了一场大战。

结果是金忠孝军提控完颜陈和尚以四百骑兵大破蒙古四杰之一的赤老温的八千骑兵,是金蒙战争以来金军的第一次大胜利。双方兵力比亦以为二十比一。

但由于在相同的比率下,实际上兵少的更难操作。就像两个人打十个人必败,两千人打一万人败未必一样。而且蒙古兵的战斗力在当时是天下无双的,远超过韩信井陉之战的难度,所以排在第四位。

好了,接下来要说前三名了。

TOP NO3。

巨鹿之战!

本战中的项羽破釜沉舟,以八千子弟兵大破章邯的二十万秦兵。

这一战历时三天,一举击败了秦王朝的主力军,使自己的威望达到了全国第一人的地步。双方的兵力比是二十五比一,难度之大几乎难以想像。但是强中更有强中手的是——

TOP NO2——逍遥津之战。

这一战中,张辽以八百步卒大败孙权军十万,几乎生擒吴主孙权。

此战虽然没有什么决定性的意义,但是这一战的惨烈和难度绝对是空前的,使得孙权从此不敢小视张辽。

本战的兵力之比是一百二十五比一,简直悬殊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所以能够击败项羽荣登我的这个TOP TEN的第三位。

NO1是哪一战呢?

是李世民登基后的第一战。

李世民一生中打过无数的仗,最精彩的一战是在他初即帝位时,颉利、突利乘李世民新即帝位,合兵十余万入侵,逾泾州,进抵渭水便桥(今咸阳西南)北,威胁长安。此时长安城内无兵,李世民亲率6骑至渭水南岸,责颉利负约,随后援军赶到,李世民向颉利、突利赂以金帛。颉利见唐军有备,遂请和结盟,退兵。

这一战的兵力对比是多少?

后来赶到的援兵我认为是不应计算在内的。

因为这开始率领的“6骑”实在是太过令人叹服,这七个人如果开战的话绝对不是对方十余万人的对手。那些援军再厉害也来不及赶到救李世民。如果李世民被杀,此后的武则天就绝没有出头的机会——她是李世民选进宫,也是李世民 *** 出来的政治家——也就更谈不上什么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不会有了,中原一定会再度陷入战乱之中。

所以本战其实是李世民用超人的胆略和政治魅力折服了对方,不然对方就是杀了他也是能够全身而退,静观中原之乱的。

本战的兵力比——十万比一!!!

因为那六个骑兵在这种情况下跟本不可能起到什么作用。

李世民,真是古今第一人呀!

一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统治,点燃起我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烈火。一时间,"天下从者如流水"。项梁、项羽起兵于江东,立楚怀王的孙子心为帝,也称作楚怀王,定都于盱眙。张耳、陈余参加了起义,立赵歇为王,在信都(即邢台市附近)定都,建赵国。秦朝统治者对农民起义进行残酷镇压。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率军北上击赵,军于邯郸。赵军不支,退保巨鹿,为秦将王离部所围困。当时,在河北攻赵的秦军,不下三十万之众。而这时在巨鹿城中的兵力不多,粮草将尽。赵将陈余虽领兵数万屯巨鹿之北,但不敢出兵,筑营壁自保。其它援赵的齐、燕诸军,也震慑于秦兵的声势,皆筑垒固守,不敢出战。

巨鹿被围之际,赵使求救于楚。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北上救赵。但宋义为秦军的气焰所吓倒,在妄阳(今山东曹县)逗留四十六天而不敢前进。项羽愤而杀宋义,楚怀王便命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先遣英布和蒲将军率兵二万渡漳攻秦。继而亲率主力渡河,为了表示与秦决一死战的决心,他命令士兵把船只沉没,把饭锅砸破,烧掉营舍,只带三天的干粮。项羽先以雷霆之势包围王离,经过往返九次冲杀,切断秦军通道,获得巨大战果。秦将苏角被打死,王离作了俘虏,涉闻自焚而死。在交战中,楚军"以一当十"、"呼声震天"。而援赵的其它诸军则在营壁上观看,惊恐而不敢出战。之后,项羽又不断击败秦军,章邯不得不竖起降旗,项羽声威从而大振。

巨鹿之战,全歼了秦军主力三十万人。这对最后推翻暴秦统治起了决定性作用。大文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详细地描述和记裁了这一巨大战役,成为名传千古的不朽之笔。"破釜沉舟"、"作壁上观",渐渐成为流传极广的两个成语。

二 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爆发于更始元年(23年),它是绿林起义军推翻王莽 *** 的一次战略性 决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战例。在这次决战中,刘秀等人领导的农民 起义军,以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法,一举全歼王莽军的主力,撞响了新莽 王朝彻底覆灭的丧钟。它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 官渡大战

公元200年,袁绍挑选10万精锐步兵、1万骑兵,以黎阳为大本营;命令颜良为先锋,渡河进攻白马。曹操用荀攸之计,扬言渡河抄袭袁绍后路,袁绍命令颜良分兵一半到延津阻击曹操渡河;曹操命令于禁固守延津,以张辽、关羽为先锋,自己亲自领主力直扑白马,与东郡太守刘延夹击颜良,颜良遂阵亡。

袁绍大怒,命令全军渡河;又命另一心腹大将文丑与刘备为先锋,直扑白马。曹操放弃白马,向延津撤退,并亲自帅精锐殿后,并故意放辎重;文丑、刘备带6000多骑兵追击,四散抢辎重;曹操乘机命令攻击,袁军大乱,文丑本人也被杀;曹操为诱敌深入,退回官渡。袁绍又不听田丰的计谋,并将他押送到邺城。袁绍摆开联营,步步进逼;曹操作出反应,命令于禁、乐进攻击两翼,大胜。袁绍为赢得胜利,在南方向李通、刘辟策反;李通不背叛反而领兵消灭暗通袁绍的地方豪强;曹操又命令曹仁、徐晃带领骑兵星夜前往镇压刘辟、刘备。

袁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写书让江东孙策北上偷袭许昌;曹操谋士郭嘉认为孙策过于轻佻,必死于刺客之手,果然不久,孙策受到仇人阻击,伤重而亡(一说乃郭嘉暗中派遣曹操手下猛士杀孙策)。曹操与袁绍相持日久,军粮不足,意欲退回许昌,荀文若力劝曹操坚守,并最大限度支援前线。公元200年10月,曹操命令曹仁、徐晃等偷袭袁绍大将韩猛,烧毁韩猛押运的几千车粮草。袁绍谋士许攸建议袁绍派偏师偷袭许昌,抢走汉帝,遭到拒绝后又因为家属被审配收监,许攸无奈投靠曹操,并建议曹操偷袭袁军粮草堆放地乌巢;曹操留下曹洪等守大营,自己领夏侯渊、张辽、曹仁等直扑乌巢,同时命令徐晃偷袭袁军另外一粮草堆放地故市;曹军假装袁军,骗过袁军的盘查,偷袭乌巢。

消息传到袁绍耳中,袁绍不听从大将张合应重兵救乌巢的建议;却听从谋士郭图意见命张合、高览率重兵强攻曹军大营,只派出少量骑兵救乌巢。救兵到达乌巢,曹操先集中全力攻下乌巢袁军营,擒守将淳于琼,烧毁所有物资;再回头击败来救的袁军骑兵;同时徐晃也攻下故市,烧毁所有的物资。消息传到袁军大营,郭图为免获罪,造谣说张合为乌巢之败而幸灾乐祸,同时派人通知张合说袁绍要杀张合,张合无奈投降曹军。曹操遂大举反攻,袁军毫无斗志,大部分投降曹军;袁绍等人仅仅与800亲兵逃走;后7万多投降的士兵被曹操下令活埋,天才谋士沮授为曹操诚意所动而投降,后得知家属在河北安好意欲北逃而被杀;袁绍另一重要谋士田丰被听信谗言的袁绍所杀。

官渡大战,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精彩的战役,也是战争史上著名的范例;它标志着曹操正式称雄于北方,为北方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四 赤壁之战

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挥师南下,企图一举消灭据有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权,统一全国。八月,刘表病逝,次子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九月,曹操至新野,刘琮不战而降。因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草兵器等,刘备从樊城向江陵撤退,并命关羽带领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曹操亲率轻骑五千,日夜兼程追赶,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打败刘备,占领江陵。刘备放弃撤往江陵的计划,折向东南汉水方向撤退,和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 并与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联军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图谋联合孙权抗击曹操。

当曹操南下时,孙权派鲁肃出使荆州,吊刘表丧,兼说刘备同心御曹。鲁肃与刘备相遇于当阳,后刘备用其计退至鄂县樊口(今湖北鄂州西北)。时曹操据江陵, 将顺流东下,形势紧迫,刘备遣诸葛亮随肃往东吴。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孙权已接到曹操威胁的书信,说训练好水师八十万,要与孙权在吴地决战。孙权不愿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曹操,又顾虑孙刘联军不能与曹操相匹敌,犹豫不决。诸葛亮对他分析敌我双方的利弊,指出曹操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孙刘联合,定可取胜。孙权部下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张昭为首的主和派也展开了激烈争辩。诸葛亮指出主和派意见的错误,进一步消除了孙权的顾虑。孙权决心联刘抗曹,从鄱阳(今江西波阳东北)召回周瑜。周瑜支持诸葛亮和鲁肃的意见,指出,实际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且已疲惫不堪。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加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这些都是对曹操的不利因素。孙权增强联刘抗曹取胜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锐部队三万人,沿江而上至夏口,与刘备统军两万多人会合,共同抗曹。

孙刘联军溯江西进,与顺流而下的曹军在赤壁(历来有几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相遇(见彩图赤壁之战战场遗址 湖北蒲圻)曹军初战不利,退往长江北岸的乌林(今湖北洪湖东北),双方隔江对峙。北兵不惯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铁索将战船连锁在一起,以减轻风浪颠簸。周瑜部将黄盖建议采用火攻战术以败曹军。曹操骄傲轻敌,相信黄盖的诈降,黄盖带十艘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帷幕伪装,顺风驶向曹船,因风纵火,燔烧曹军船只,火势延及岸上营垒。曹军人马烧溺,伤亡惨重。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曹操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狼狈退却,加以瘟疫、饥饿,曹军损失大半。

赤壁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无力南下。刘备通过这次战争也乘机占据荆州大部。稍后又夺得刘璋的益州。孙权据有江东,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

五 淝水之战

316年,西晋王朝灭亡。第二年,西晋的皇族司马睿(rui锐)在江南重新建立了汉族地主阶级 *** ,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历史上叫做东晋。当时北方出现了十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 ,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叫做“十六国”时期。到了公元四世纪七十年代,氏族人建立的前秦国主苻(pu蒲)坚,统一了黄河流域,形成和东晋南北对峙的局面。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以多打少,不算本事,只有以少胜多,才是最妙的。

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数不胜数,而这样的战役在西方却少得可怜,因为他们让为这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偶尔有个战役,便被吹捧的无以复加,仔细一看,双方加起来不过几万人,居然也敢称会战。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淮海战役胜利后,斯大林一听 *** 用60万打败 *** 军80万,而且歼敌55.5万后,连说奇迹。因为在整个二战中,也没有哪个战役是以少胜多的。在西方,能真正意义上称得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只有奥斯特里茨战役、坎尼战役和哈勒哈河,包括苏沃洛夫在阿尔卑斯山的行军也非常经典。

以下举一些中国战争史上比较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做一下比较,因为资料有限,所以难免会有出入,其中还有一些空缺,网友若有资料,可将其补上。

名称 主要指挥者 双方兵力 结果

[color=orange][b]先秦时期[/b][/color]:

[b]牧野之战[/b]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b]柏举之战[/b]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b]阴晋之战[/b]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b]伊阙之战[/b]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b]即墨之战[/b]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b]代之战[/b]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color=orange][b]秦汉时期[/b][/color]:

[b]巨鹿之战[/b]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b]彭城之战[/b]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b]井陉之战[/b]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b]潍水之战[/b]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b]昆阳之战[/b]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b]祝阿、临淄之战[/b] 耿弇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b]赤亭之战[/b] 虞诩 3千——数万

[color=orange][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color]:

[b]兖州之战[/b]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b]官渡之战[/b]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b]赤壁之战[/b]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合肥之战[/b]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b]夷陵之战[/b] 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b]凉州之战[/b]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b]前秦灭前燕之战[/b]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b]淝水之战[/b]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b]沙苑之战[/b]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b]玉壁之战[/b]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b]金乡之战[/b]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color=orange][b]隋唐五代时期[/b][/color]:

[b]浅水原之战[/b]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

[b]虎牢之战[/b] 李世民 3500——10余万 歼灭窦建德

[b]唐平萧铣之战[/b]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b]碛口之战[/b]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b]蔡州之战[/b] 李靖愬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b]奉天、灵台之战[/b]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b]太原之战[/b]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b]雍丘之战[/b]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b]睢阳之战[/b]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b]嘉山之战[/b]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b]象牙潭之战[/b]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b]六合之战[/b]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color=orange][b]宋辽金夏蒙元时期[/b][/color]:

[b]西夏、吐蕃攻宋之战[/b]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

[b]达鲁古城之战[/b] 完颜阿骨打 不详——27万 大败辽军

[b]护步达冈之战[/b]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b]和尚原之战[/b] 吴绛?、吴璘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b]顺昌之战[/b] 刘锜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郾城之战[/b]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b]陈家岛海战[/b]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b]采石之战[/b]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b]海州之战[/b]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b]六合之战[/b]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庐州之战[/b]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边堡寨之战[/b]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b]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b]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b]迦勒迦河之战[/b]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b]赛约河之战[/b]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b]鄂州之战[/b]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b]丁家洲之战[/b]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b]?山海战[/b]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b]虎啸山之战[/b]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b]鄱阳湖之战[/b]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color=orange][b]明清时期[/b][/color]:

[b]白沟河之战[/b]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b]上峰岭之战[/b]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b]台州之战[/b]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b]浑河之战[/b]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b]萨尔浒之战[/b]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b]宁远之战[/b]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b]贵阳之战[/b]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b]清征达瓦齐之战[/b]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b]浑河之战[/b]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color=orange][b]近代、现代时期[/b][/color]:

[b]南京之战[/b]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b]第一次反围剿[/b] *** 、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b]第二次反围剿[/b] *** 、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b]第三次反围剿[/b] *** 、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b]第四次反围剿[/b]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b]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b]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b]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b]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b]黄桥战役[/b]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b]苏中战役[/b]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b]鲁南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b]莱芜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b]孟良崮战役[/b]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b]晋中战役[/b]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b]豫东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b]淮海战役[/b]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b]九连山战斗[/b] 不详 不详 5战5捷,歼6个连又1个排

以上这些战役,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像伊阙之战、巨鹿之战、虎牢之战、纳忽山和不黑都儿麻之战、迦勒迦河之战、赛约河之战、黄桥战役为全歼敌军的歼灭战。用少数兵力去围歼多数敌军,指挥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像白起、成吉思汗、粟裕都是善于打歼灭的人(我个人认为他们三人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打歼灭战的统帅),项羽则是以勇猛闻名的,李世民则是以疲敌取胜的。这种战役以蒙古时期最多,这也充分体现了其军事思想。

像即墨之战、赤亭之战、玉壁之战、太原之战、雍丘之战、睢阳之战、顺昌之战、六合之战、庐州之战、宁远之战为城邑防御战。这种战役对指挥员的要求有两条:一是沉着,二是智谋超群。此外,军民同仇敌忾也是非常重要的。像韦孝宽守玉壁歼敌7万、李光弼以不满万人守太原歼敌7万、张巡以3千守雍丘屡败叛军,以6800人守睢阳则歼敌12万,虽然最后寡不敌众,睢阳被攻占,张巡被杀,但这并不能否认张巡的军事才能。这样的战役,看后会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像台州之战、萨尔浒之战、第一——第四次反围剿、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苏中战役、晋中战役、淮海战役、九连山战斗为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役。这样的战役,也是 *** 最拿手的。值得一提的是九连山战斗,此战虽小,却集中体现了 *** 的军事思想。

像鄗代之战、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为集中兵力,围歼敌军一部的战役。这种战役也是 *** 的拿手本领。

此外,柏举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祝阿、临淄之战、唐平萧铣之战为连续灵活用兵的战役;夷陵之战、浅水原之战、嘉山之战为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的战役;赤壁之战、陈家岛海战、采石之战、厓山海战、鄱阳湖之战为海战和水战;其他的战役也各有各的特点,像彭城之战、浑河之战、清征达瓦齐之战都是靠勇猛精神获胜的,特别是后两个战役,只能用奇迹来形容!

关于清朝军人的实力,他们究竟有多么的强大呢?

清军战力怎么样?这个问题说实话不太好评价,清王朝强盛时期,清军平三藩,收三藩,平定天山南北,这个战力绝对不能说差;但是衰落的时候嘛,先不说面对欧洲列强了,这是有代差,没办法;就是面对太平军的时候,清军的表现也是令人瞠目结舌,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军这帮“土包子”仅仅花了2年就打下来江宁(南京),清军能力之差,可见一般。

其实军队的战力某种称呼和国力是相配的,鼎盛时期的清军战力的确非常强悍;而嘉道中衰后,清军的战力又下滑到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以下两个例子可以对比。

首先说第一个例子,乾隆时期的清征达瓦齐之战,18世纪中期,准噶尔后院起火,清廷大喜,乾隆帝果断决定,出兵平准,1755年(乾隆二十年)2月,清军出征直到准噶尔的核心——伊犁。

准噶尔末代大汗此时是达瓦齐,其看到清军大军来袭,仓皇逃窜,带着1万多亲兵逃到距离伊犁以南180里处的格登山,清军考察地形后,决定奇袭,结果出现了战争史上十分奇葩的一幕:

清军副将阿睦尔撒纳派遣22名骑兵侦察,发现准噶尔军无准备,这支清军侦察分队便突击,结果准噶尔军误以为大军来袭,溃不成军,结果被后续清军全部歼灭…

22人就镇住了上万人,这是强盛时期的清军战力。

那衰败的时候呢?这里还有个例子,1851年的杜鳌山之战。

独鳌山之战是清军在广西围剿太平军的一次作战,1851年5月21日,洪秀全以及上万太平军主力进入了广西象州的中平镇;6月初,清军副都督的乌兰泰也带着清军来了。

既然两边都来了那就打吧,1851年6月10日,太平军发动奇袭战,这乌兰泰是个火器专家,用火器抵御太平军的冲击,效果还不错,太平军突破不了清军防线,开始撤退,清军自然想多捞点便宜了,开始追击,但清军也只能靠靠火器了,因为,接下来,一件更奇葩的事情发生了。

有7个太平军突然渡河朝清军大营冲了过来,注意,只有7个人,而这个大营中的清军炮手竟然被镇住了,误以为后面跟着很多人,一慌之下,开炮都忘了,从前哨朝大营跑去!

而大营那边的清军一开这情况,误以为是前线 *** 了,也开始狼奔豕突,数千人一哄而散,结果被太平军反打一顿,损失惨重…

清朝准噶尔部亲王达瓦齐简介,以少胜多的清征达瓦齐之战

人物生平 取得汗位

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病故。准噶尔内部为了争夺统治权,陷入争权夺利的内讧,各封建主互相倾轧,内战纷起。噶尔丹策零逝世后,其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勒凭借其母身份高贵而继位,但他荒淫无道,暴虐百姓,被部众废弃。乾隆十五年(1750年),部众拥戴噶尔丹策零庶长子喇嘛达尔札为首领。在位期间,他对内和清 *** 保持密切联系,对外坚决 *** 咄咄逼人的沙俄侵略势力,成为沙俄继续南侵的障碍。

乾隆十七年(1752年),沙俄派人欲收买和硕特拉藏汗之孙,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和准噶尔部大策凌敦多布之孙达瓦齐来推翻喇嘛达尔札,妄图使他们取而代之,建立傀儡 *** ,阴谋未能得逞,后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叛逃至哈萨克,喇嘛达尔扎即派兵前往擒拿。同年底,阿睦尔撒纳唆使达瓦齐暗选精兵一千五百行,由达勒奇岭山路间道赴伊犁,采取买通内奸和突然袭击的手段,杀死喇嘛达尔扎,篡夺了汗位。

反目成仇

达瓦齐为汗后,为表彰阿睦尔撒纳所立汗马功劳,将塔尔巴哈台牧地赐给他,对清朝则采取归附态度,但达瓦齐为人荒淫无度,不理政事,相比喇嘛达尔扎的无道有过之而无不及,使得准噶尔怨声载道,故归降的纳默库济尔噶乘机起事,欲取而代之。达瓦齐在阿睦尔撒纳的帮助和策划下,粉碎了夺权活动,杀死了政敌。但阿睦尔撒纳觊觎准噶尔汗位已非一日,只是因为他不是准噶尔直系血统,得不到贵族支持,因此以拥立达瓦齐为名,积极培植个人势力,抢夺地盘,妄图取而代之。

乾隆十八年(1753年)十月,乾隆帝派人至达瓦齐处,要求管理伊犁以北直至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而让达瓦齐只管辖博罗塔拉以南地区。此举遭到达瓦齐的拒绝,他们的联盟至此宣告破裂,开始互相征伐。乾隆十九年(1754年),达瓦齐亲率兵马直至额尔齐斯河进行征伐,阿睦尔撒纳不敌,陷于绝境,被迫投向清朝。

众叛亲离

面对准噶尔统治集团的内讧和残暴统治,天山南北各民族人民或反叛逃亡,或投奔清朝,大批厄鲁特部众离开了准噶尔地区。乾隆十五年(1750年),准噶尔宰桑萨喇尔反对达瓦齐,率部众千余户内附。

乾隆十八年(1753年),杜尔伯特台吉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蒙克不满与准噶尔的排挤欺凌与控制,认为:“依附准噶尔,也不是长远之计,不如快点归顺大清。”所以率部众三千七百多户,一万五千余人内附。同年八月,辉持部阿睦尔撒纳和其它宰桑、台吉,偕同和硕特台吉班珠尔等前来归降。这对于一直将多位先祖多年未完成统一西北大大业而耿耿于怀的乾隆皇帝来说,不仅削弱了准噶尔部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了解了准噶尔部的各种情况,为出兵准噶尔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条件。

反叛失败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当时清朝全国形势已趋统一,只有西北边疆地区还在准噶尔贵族的统治之中,时时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和北部蒙古族地区的安宁。清朝 *** 为彻底解除来自西北边疆的威胁,一直为统一西北作积极准备。厄鲁特三车凌和阿睦尔撒纳的内附,使清朝完全掌握了准噶尔内讧和互相残杀以及达瓦齐众叛亲离的情况。准噶尔的内乱使乾隆下定决心乘势出兵西域,完成最后统一西北大业。阿睦尔撒纳曾向乾隆建议:“塞外秋弥的时候,我们的马肥,而清廷也是马肥时节,不可贸然进军准噶尔。不如等到春天乘达瓦齐准备不足,而且也不能逃到远处,可以在这时发兵准噶尔,可以一战将达瓦齐擒拿,永无后患。而且准噶尔东部边境以额尔齐斯河与清朝交界,本来就是杜尔伯特原来驻扎的地方,和阿尔泰山接近,大清正好可以在此屯田以备粮饷,大清应该先派兵一万人占据这里的有利地形,派大军两万整装继续前进”。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亲自拟定了讨伐准噶尔的檄文,阐明了出兵准部的原因和目的。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清军兵分两路,北路由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由乌里雅苏台进军;西路命永常为定西将军,萨喇尔为定边右副将军,由巴里坤向伊犁地区进发。

由于厄鲁特和西域各族人民对准噶尔贵族的内江和残暴统治十分不满,希望早日实现统一和安定局面,也由于清朝 *** 制订和贯彻了对准噶尔比较稳妥的政策,因而清 *** 统一西北的行动,受到牧民和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当清军往征达瓦齐途中,准噶尔部大的封建主有的数千户,小的数百户,都拿着奶酪、羊马,络绎不绝前来迎接清军,没有一个抵抗清军的。达瓦齐没有料到清军会提前行动,部下的不战而降使其阵脚大乱,仅带亲信七十余人逃往天山以南投奔乌什,结果为乌什城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获送交清军。

幸运结局

达瓦齐被押送至北京后,在午门举行献俘仪式。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农历四月二十七日,乾隆帝以册封副都统内务府总管和尔经额之女喜塔拉氏为皇子嘉亲王的福晋为由,大赦天下,释放达瓦齐,免死加恩封为亲王,入旗籍,赐地京师,充分显示了乾隆皇帝怀柔远人的用心。

主要成就

达瓦齐为汗后将塔尔巴哈台的牧地赐给阿睦尔撒纳以表彰他的功劳,对清朝则采取归附的态度。但他即位后使得准噶尔怨声载道。达瓦齐在阿睦尔撤纳的帮助和策划下,粉碎了准噶尔纳默库济尔噶的夺权活动,减除了他的政敌。达瓦齐自立为台吉后,又遣使清朝要求贸易。但阿睦尔撒纳亦是个阴谋家、野心家,对准噶尔汗位早就觊觎,因其非准噶尔直系,得不到贵族支持,故以拥立达瓦齐为名,积极培植个人势力,抢夺地盘,妄图取而代之,达瓦齐对阿睦尔撒纳既用且防之,伺机击破阿睦尔撒纳。

乾隆十九年(1754年),达瓦齐亲率兵马三万直至额尔齐斯河征伐阿睦尔撒纳,阿睦尔撒纳不敌,陷于绝境被迫投向清朝,达瓦齐击败了阿睦尔撒纳后巩固了自身的统治。

人物评价

乾隆帝:“即使达瓦齐能痛改前非,输诚投顺,朕亦一体封爵,不令所失”。

家庭成员

祖父:大策凌敦多布

史籍记载

《啸亭杂录·卷3·西域用兵始末》

中国古代著名以少胜多战役有哪些?

中国战争史上比较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

名称 主要指挥者 双方兵力 结果

先秦时期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即墨之战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鄗代之战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彭城之战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井陉之战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潍水之战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昆阳之战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祝阿、临淄之战 耿弇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赤亭之战 虞诩 3千——数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兖州之战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合肥之战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凉州之战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前秦灭前燕之战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沙苑之战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玉壁之战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金乡之战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隋唐五代时期

浅水原之战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

虎牢之战 李世民 3500——10余万 全歼窦建德

唐平萧铣之战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碛口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蔡州之战 李愬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奉天、灵台之战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太原之战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雍丘之战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睢阳之战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嘉山之战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象牙潭之战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六合之战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宋辽金夏蒙元时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战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

达鲁古城之战 完颜阿骨打 不详(一说2万)——27万 大败辽军

护步达冈之战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和尚原之战 吴玠、吴璘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顺昌之战 刘锜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郾城之战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陈家岛海战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采石之战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海州之战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六合之战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庐州之战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边堡寨之战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 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迦勒迦河之战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赛约河之战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鄂州之战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丁家洲之战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厓山海战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虎啸山之战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明清时期

白沟河之战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上峰岭之战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台州之战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浑河之战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宁远之战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贵阳之战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清征达瓦齐之战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浑河之战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近代、现代时期

南京之战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第一次反围剿 *** 、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第二次反围剿 *** 、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第三次反围剿 *** 、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第四次反围剿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黄桥战役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苏中战役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鲁南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莱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孟良崮战役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晋中战役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豫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淮海战役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九连山战斗 不详 不详 5战5捷,歼6个连又1个排

清征达瓦齐之战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达瓦齐叛乱、清征达瓦齐之战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c9fBj0EBQFTUgY.html

标签:叛乱之战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6192秒, 内存占用1.82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