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谦初(刘谦初故居)

 2023-09-18  阅读 11  评论 0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刘谦初,以及刘谦初故居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毛岸英牺牲12年后,刘思齐改嫁生育四个子女,长子取名杨小英1938年,一出名为《弃儿》的话剧在延安中央党校的礼堂里上演,舞台上,一个小小的人儿顶着寒风,凄凄奔走,嘴里不断地喊着妈妈的场景让当时坐于台下的毛主席等 *** 们深受感动。 这个小弃儿的扮演者就是当时年仅八岁的刘思齐(又改名刘松林)。 表演结束后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刘谦初,以及刘谦初故居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毛岸英牺牲12年后,刘思齐改嫁生育四个子女,长子取名杨小英

1938年,一出名为《弃儿》的话剧在延安中央党校的礼堂里上演,舞台上,一个小小的人儿顶着寒风,凄凄奔走,嘴里不断地喊着妈妈的场景让当时坐于台下的毛主席等 *** 们深受感动。

这个小弃儿的扮演者就是当时年仅八岁的刘思齐(又改名刘松林)。

表演结束后,毛主席招手将小演员叫到了身边,一问之下,才知道,小姑娘是烈士刘谦初的遗孤,母亲是同为革命党人的张文秋女士。

当年,刘谦初和张文秋在进行革命工作时双双被捕,两人被捕时,刘思齐还在母亲张文秋的肚子里。

后来,刘谦初被敌人杀害,而张文秋被营救出狱后不到一个月,刘思齐就呱呱坠地,张文秋一边抚养刘思齐,一边继续着地下革命事业,而小思齐之所以能将《弃儿》演得入木三分,不仅因为她热爱唱歌跳舞,更因为年幼的她也曾经历过相似的遭遇。

“我做你干爸爸,你做 *** 女儿好吗?”

将烈士后代好好培养长大其实不仅仅是作为母亲张文秋的责任,也是 *** 党员们共同的责任!小思齐就这样成为了毛主席的干女儿。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的刘思齐还没有遇上毛岸英,1922年出生的毛岸英在1936年就被送往苏联学习,因此两人幼时并不曾见过。

而从1938年到1946年,刘思齐经历了继父陈振亚遇害,张文秋也再次被捕入狱,刘思齐也随母亲被关入监狱,这一次,她和母亲在监狱中度过了六年春秋。

1946年6月,在 *** 代表与 *** 谈判及多方努力下,包括张文秋等在内的一百三十多位革命工作者被营救出狱,之后,他们在武装力量的护送下,再次抵达延安,阔别八年,毛主席再一次见到了干女儿刘思齐。

“明天到我家里来玩啊!”

如同多年前一样,作为干爸爸的毛主席再次热情邀请刘思齐到家里玩儿就是这一次的做客,刘思齐与毛岸英相遇了。

彼时,毛岸英是远赴苏联留学归来的高级知识分子,而刘思齐是刚在狱中度过六年光阴的懵懂少女,但命运就是如此奇特,两人之间不仅没有沟通上的障碍,还相处的很融洽。

想起曾经许下的要好好照顾烈士遗孤的诺言,又看到眼前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和自家儿子,毛主席忽然想起,刘思齐被关押了六年,六年来文化学习方面都已经被耽误了,于是,一翻沟通后,将刘思齐送到了大学就读中文系。

青春蒙昧之时,最易让年轻男女产生好感,毛岸英与刘思齐也是如此,他们之间的交往,不仅有“兄妹”之间的包容,更有些许还未被挑明的互生情愫。

但年长的男士觉得,少女尚且年幼,自己应该多多去帮助她,让她成为更好的自己,于是,对于刘思齐身上的一些缺点,毛岸英总是不避讳的指出,提醒刘思齐改正。

于情窦初开时遇见你大约就是刘思齐当时的写照,她对这位“大哥”心有爱慕,可任哪一个年轻的姑娘,大概都不会希望自己的缺点暴露于心慕对向的眼前,还总被其“教导”,于是,矛盾也就产生了……

“您儿子和您干女儿有个矛盾,能不能调和一下?”

“我与思齐的父亲在大革命时期就是无话不谈的同志,小辈之间有什么矛盾要解决,就让他们好好交交心吧!”

这是 *** 与毛主席的一次谈话,这次谈话,无关当局,无关战争,仅关于对后辈的关心,这场谈话让 *** 知道,毛主席其实并不反对毛岸英与刘思齐两人相爱。

*** 私下里找了毛岸英,点破了年轻男女的那点心思,同时还教导毛岸英,既然喜欢人家,那么就要直说,好好和刘思齐谈一谈,否则,怕是两人只能如刘思齐赌气时说的那样——永远只能是“兄妹”关系!

“我想要和刘思齐同志结婚!”

这是和刘思齐确定关系后毛岸英向父亲提出的请求,但是这个请求被毛主席驳回了,理由有三:

其一,二人相处的时间还不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磨合,因为虽然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是算流氓,但婚姻与恋爱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才开始恋爱就着急忙慌的步入婚姻殿堂,是不明智的决定;

其二,当时的毛岸英虽然已经25岁,但是刘思齐只有17岁,解放区的婚姻法规定,女性年满十八周岁才能结婚;

其三,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当时时局不稳,以胡宗南为首的 *** 军队企图消灭陕北解放区,其中攻占延安更是胡宗南最为明确的目标,当时,延安是我党的“星火之地”,也是 *** 的大后方,如果延安被占领,对于我党和 *** 可谓是沉重的打击。

所以,在毛主席看来,这时候提出与刘思齐成婚的毛岸英就是在“搞事情”,大环境如此恶劣,国尚且顾不过来,作为大好男儿的毛岸英怎么都不该耽误于儿女私情才是。

所以,毛主席表示:等战役结束了,腾出手来,再提你们小儿女结婚的事儿。

但是初识情滋味的年轻小伙子哪里等得住,此时的毛岸英与许多普通小伙子一样,恨不得把自己的一切都捧到心爱的姑娘跟前,任卿取予!

毛岸英认为,自己只是想让刘思齐做自己的妻子,让两人的关系更名正言顺,怎么就和时局政事扯上关系了?!于是,也不愿退让,坚持要求尽快与刘思齐结婚。

为人父母的,总是拗不过孩子!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普通人家,即便是伟岸的毛主席,也同样拗不过毛岸英的软磨硬泡,在毛岸英递交保证书并“装病”一场后,毛主席的态度最终还是软化了。

“你就网开一面,不要把岸英逼上绝路喽!”

这是了解过事情始末后的周恩来夫妇等人劝说毛主席的话,为了毛岸英,也为了战友们一句句的劝说,这位一生坚持原则并引领着中国人民走向光明的毛主席最终还是无奈的为毛岸英开了“绿灯”。

但是,即便同意了毛岸英与刘思齐的婚事,毛主席还是很坚定地拥护法律的权威,他要求毛岸英必须等到刘思齐年满十八周岁才能举办婚礼,对此,毛岸英也没有表示异议。

因为工作与种种原因,两人的婚事还没等来,就先等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也终于腾出手来给儿子操持婚礼。

这时,毛岸英已经快年满二十七周岁,而刘思齐也早在半年多前,年满十八,10月15日,在长辈们的祝福下,两人迎来了新婚之礼。

“为岸英与思齐的幸福,也为你的 健康 干杯!”

这是毛主席在两人婚礼上对“亲家母”张文秋说的话,这时的毛主席退去了“领导人”的身份,仅仅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在对一对新人和亲家母进行祝愿。

而嫁女的张文秋,似乎还未从女儿嫁人的恍惚中走出来,一时间,不知用什么话来同毛主席交谈,直至收到了周恩来的提醒,她才回过神来。

“谢谢您百忙中为孩子们的婚事操心,思齐年幼,不懂事,希望主席多加批评指教!”

婚礼过后,毛岸英与刘思齐过得相当甜密,新中国建立了,毛主席及 *** 班子开始更多的着手于新中国的建设,同样,为了祖国的建设,毛岸英也响应了“到人民群众中去”的号召, 成为了北京机器总厂党总支部副书记。

当时,党中央对国家的发展规划是: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恢复生产, 1950年到1951年,国家预算中的军费支出需从占比43%降到30%,另外的70%国家预算将全部投入到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和改善人民生活中去。

而毛岸英也同样有着自己的人生计划,他原打算,在北京机器总厂干上几年,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但可惜的事,无论是国家的建设计划,还是毛岸英的人生计划都在1950年6月被彻底打破,当时,朝鲜爆发了南北内战,很快,美国也加入了这场原本属于朝鲜人民的内部战争。

当时美国不仅派遣远东军协助韩国作战,更派遣舰队驶入台湾海峡游弋,这一举动,不仅威胁到了新中国的安全,更是阻碍了我国对台湾的解放计划。

于是,当年7月,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正式成立,中国抗美援朝的行动正式拉开序幕。

同年9月30日,周恩来发表了“不容忍外国侵略”的言论,10月1日,美国籍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隔空回应:

“在 历史 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麦克阿瑟的回应可谓相当嚣张,因为他不仅没有把中国的表态当一回事,更是暗搓搓的表示:我们不仅要攻占朝鲜,还会跨过鸭绿江……

美帝亡我中华之心不死——这是国人知道麦克阿瑟讲话时的第一反应,于是,在10月8日,朝鲜求援的消息抵达时,党中央当即决定响应朝鲜求援,并紧张组织志愿部队。

“你要到哪里去?”

“有个地方叫朝鲜半岛,你知不知道?”

这是毛岸英与刘思齐的最后一次对话,对话中,毛岸英没有告诉刘思齐自己将以翻译与机要秘书的身份前往朝鲜,反而哄着刘思齐,说他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出差,并且去的地方过于偏远,也许通信也会很困难。

年轻的刘思齐相信了,接受了毛岸英在自己阑尾炎住院期间、甚至是她们的结婚一周年纪念日当天离开,也接受了毛岸英将去进行一趟她不知目的地,也不知归期的“出差”。

10月19日,彭德怀元帅率领着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毛岸英跟随在侧;

10月23日,志愿军部队抵达朝鲜战场;

10月25日,志愿军发起入朝第一场战役,初步稳定战局;

10月25日到11月25日,中国志愿军成为美国联合国军的主要轰炸目标,

11月25日清晨,美空军再次对中国志愿军总部进行突袭轰炸,当时毛岸英还在岗位上处理电报,当警卫员发觉情况不对时,强行将其拉入防空洞才躲过了这次轰炸。

轰炸过后,毛岸英与战友再次从防空洞回到作战室,继续电报处理工作,不曾想,这次美军轰炸机杀了个回马枪!

这次,美空军用了汽油弹,中国志愿军总部在还来不及反应之时便已经火光冲天,毛岸英在这场空袭中牺牲,遗体被烈火烧焦。

“主席……”

“战争嘛……总会有牺牲……”

毛岸英牺牲一个月后,机要秘书向毛主席递上简短的电报时欲言又止,甚至连声音都放得比平常更轻,但是,这份电报由彭德怀司令亲自拟发的战报却不得不交给毛主席,即便……站报上传回的是会让毛主席心痛的消息。

毛主席沉默地看完了战报,无论于国于家,毛主席对于这份电报只能表示接受,甚至,从接到毛岸英死讯到恢复成那个果敢的国家领导人,毛主席只给了自己三,四分钟的时间。

接受不代表不心痛,毛主席甚至用余生的时间来将丧子之痛埋在心底,这是何等压抑啊。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是当彭德怀问毛主席,是否将毛岸英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时毛主席的批复,因为这一句批复,毛岸英与很多抗美援朝英烈一样,葬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思齐还年少,与岸英感情很深,岸英牺牲的消息就先瞒着她吧……”

这是继毛岸英遗体不归国之后毛主席的又一决定,周围的人包括刘思齐的母亲张文秋在内,都统一口径,未曾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告诉刘思齐。

年轻的刘思齐也没有想过还算新婚的丈夫已经牺牲,只是不经意间总会想,什么时候才能收到丈夫的来信呢?

刘思齐这一等就是将近三年,这三年里,刘思齐谨记着毛岸英离开时的嘱托:

多去看望毛主席;一定要坚持完成学业;拜托岳母张文秋多看顾弟弟毛岸青。但是毛岸英的杳无音信和周围人的避而不谈终究还是让刘思齐发觉了不对。

“爸爸,我已经两年八个月又十八天没收到岸英的来信了……”

当刘思齐看到毛主席手里那张毛岸英身穿朝鲜志人民军服的照片时,刘思齐终于明白告别那日毛岸英为何会提起朝鲜,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他会说通信不方便,因为,他去的是战场,战场上,更多的是国与天下,哪有那么多家长里短、儿女情长。

可是,朝鲜战争已经结束,志愿军也已经归国,毛岸英却没能再次出现在自己的眼前,这一切的一切,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毛岸英牺牲在了朝鲜。

面对刘思齐悲伤的、甚至不忍询问的话,毛主席最终不忍心继续瞒着刘思齐,只能沉痛的告诉她:她的丈夫毛岸英在1950年11月25日就已经牺牲在了朝鲜战场。

为了宽慰刘思齐,毛主席还用自己与杨开慧生死两隔以及自己的弟妹等人也在革命过程中牺牲的事情对其进行劝导。

但于刘思齐而言,毛岸英是她的情窦初开,更是她的倾心以待,便是有那么多革命先驱的例子在前,也抹不平毛岸英牺牲对她带来的伤痛,因为她远没有那么坚强……

为了转移刘思齐的生活重心,毛主席选择将刘思齐送到了苏联留学,或许去苏联进修,将心神沉浸到学习中,刘思齐能够更快的熬过失去毛岸英带来的打击。

同时,也可以去看看毛岸英从少年成长为青年的地方,踏过毛岸英走过的路,刘思齐会更明白毛岸英的选择。

刘思齐在莫斯科大学的数学系进修两年后归国,这次回来,她的精神状态已经比刚知道毛岸英牺牲时好了很多。

1958年冬,中国赴朝鲜的最后一批志愿军也成功凯旋,毛主席也开始为这个年轻的长媳做打算,毕竟,1958年的刘思齐也不过是个27岁的女青年,芳华正好。

“思齐,爸爸给你找个对象吧!”

听闻毛主席让自己再找一个丈夫的打算,刘思齐哭得很伤心,但是,她也知道,在忙于国家大事之余,毛主席还能抽空关心她的个人生活是多么难得。

可是……作为妻子,她没能陪伴毛岸英战斗是失职,没能见到毛岸英最后一面是失职,未曾给毛岸英的坟头添一抔黄土,上一柱清香更是失职,这样的自己,又何谈所谓改嫁呢?

“姐姐想要到朝鲜去,去给岸英哥哥扫墓,她说,若没能祭奠过岸英哥哥,她不愿改嫁……”

邵华将姐姐的心思告知毛主席,毛主席也才发觉,虽然时间过去八年,但是长媳的心中依然还有执念,其实毛主席本人又何尝不想亲赴朝鲜,去祭奠自己曾寄予厚望的长子呢?

可是,作为国家的领导人,他不能去,但是若刘思齐以个人的名义赴朝鲜扫墓却是没多大关系的,只不过,刘思齐得悄悄地去,不能惊动政界人物,也不能见报。

刘思齐只是想去给丈夫扫墓而已,对于毛主席“悄悄地”这个要求自然满口答应。

1959年春,在邵华陪同下的刘思齐低调地抵达了中国驻朝大使馆,又在大使馆的安排下,到达朝鲜桧仓郡,在那里,刘思齐见到了一个圆形的白色坟包,坟包里埋葬的就是她的丈夫毛岸英。

“我来看你了,代表父亲来看你来了,这么多年才来,我来晚了……”

抚摸着刻了毛岸英名字的那块墓碑,刘思齐痛哭失声,八年多了,她终于可以以一个妻子的身份来“看望”她的丈夫。

只是她的字字泣血,也只能在丈夫的墓前晕染出很小很小的一片水渍,并且,就如毛岸英会在记忆中渐渐被冲淡一样,这一 *** 泪渍也终究会蒸发。

1962年,这是毛岸英牺牲后的第十二个年头,十二年,子丑寅卯,中国的十二生肖跑了一个轮回,而刘思齐也在毛主席的牵线搭桥下,与曾在莫斯科留学时就见过的杨茂之成婚。

当时的杨茂之已经是中国空军学院的强击机教研室副师级教员,以当时中国的情况,说杨茂之是“国宝”也一点儿不为过。

“女儿,你要听劝,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

这是毛主席写给刘思齐的信,信中他再次苦口婆心的劝说刘思齐再婚,不要因为沉湎于过去而耽误了未来,毕竟,年轻人的未来还很长。

刘思齐这一次听劝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刘思齐与杨茂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们的婚姻得到了毛主席的祝福。

并且,毛主席还提笔写了两幅字给两人作为纪念,还给刘思齐送去三百元人民币的“添妆”。

与杨茂之成婚后,刘思齐也认真经营起了新的人生,甚至为了与过去告别,她还给自己改名为刘松林,因为毛岸英牺牲的地方,处处苍松翠柏,而她,将带着毛岸英那一份儿,一起活下去。

此后,刘思齐被分配进了国家军科院工作,并安稳地工作到退休。

刘思齐一生中生育了四个孩子,孩子们的父亲是杨茂之,但为了怀念毛岸英,在丈夫杨茂之的应允下,她给长子取名杨小英。

此外,她还一直惦记着毛岸英当年的嘱托——多去看看父亲,所以,刘思齐在与杨茂之结婚后,不仅自己去看望毛主席,更会带上杨茂之。

后来,还会带上孩子们,她会让孩子们叫毛主席爷爷而不是外公,大概,这也是刘思齐这个曾经的长媳对毛主席丧子之痛的另一种抚慰。

“岸英,你不在了,我带着丈夫孩子,将你该给父亲的那份孝敬,一并做了,远在异国他乡,你且安息……”

大抵,这就是刘思齐当时的内心写照吧!

刘思齐的父亲是谁

刘思齐的父亲是刘谦初,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人。首先我们要向前辈致敬。

刘谦初8岁开始,先后在私塾和高等小学念书。

1913年春,16岁的刘谦初考入平度知务中学,任学校青年会干事。

1916年春,袁世凯复辟帝制。刘谦初联合13名同学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华革命军东北军第三支队炮兵团。后因作战英勇,被授予“山东三支队义勇奖牌”。

1918年,刘谦初又以优异成绩考入齐鲁大学预科。在大学里,刘谦初继续保持昂扬的学习热情,对所学功课无不细心研读,他的作文时常成为范文被当众朗读。五四运动爆发后,济南多所学校的学生联合组织 *** *** ,刘谦初积极参与街头演讲、分发传单,后因积极宣传爱国思想被反动当局勒令退学。

1922年,刘谦初考入北京燕京大学。在这个新文化、新思想的高地,刘谦初收获了新友、新知。他发起成立了《燕大周刊》,组织撰写《中国国民性的观察》《武力不能统一今日的中国》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文章。颇具才华的刘谦初在同学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在北京求学期间,刘谦初与李大钊领导的学生组织建立了秘密联系,接受 *** 地下党组织的领导。

1927年1月,30岁的刘谦初正式加入中国 *** 。同年,刘谦初遇到了自己的革命伴侣——时任 *** 京山县委副书记、24岁的张文秋。

1927年7月,被分配到 *** 江苏省委工作。

1928年夏任 *** 福建省委书记。

1929年初,党中央调他到山东工作,以齐鲁大学助教身份作掩护。

1929年4月,重新组建 *** 山东省委,任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

1929年7月,他按党中央的指示,和青岛市委的同志一起,领导和发动了持续40多天的青岛大康、隆兴和富士等七大纱厂的总同盟大 *** ,给反动当局和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

1929年8月6日,刘谦初经青岛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时,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同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并以惊人的毅力,在阴暗的光线下,翻译了《反杜林论》。组织狱中同志学习马列著作,把“监狱当学校,法庭变讲坛”。参与领导绝食、 *** 斗争,并运用巧妙秘密的方式写信给党中央和省委,汇报狱中斗争情况。

1931年4月5日,在刑场上,刘谦初戴着沉重镣铐,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 *** 万岁”等口号,慨然就义。

1960年3月,其遗骨迁葬于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早年在湖北工作,并和 *** 结识,与张文秋(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 *** 的巾帼女英雄,女儿是刘思齐)结婚。

刘谦初故居能进去吗

能。平度市刘谦初红色文化园(刘谦初故居)开放时间是八点到17点30分。故居位于青岛平度市田庄镇东刘庄村。文化园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整体布展以“刘谦初烈士革命事迹”为主体,以“红色基因血脉传承”为轴线,着力构建“主题重大、特色突出、链条完整、内容感人、表述生动”的展示脉络。

《潜伏》余则成原型之一刘光典,四九年去台湾,60年后重回大陆

光明是黎明与黑夜牵手后坚毅的温柔。总会有人为了迎接黎明而逆行于如墨的黑夜,而逆行于黑夜里的身影是我们不能忘却的纪念。

他们本可以在熟睡的黎明中迎接满地红旗飘扬;本可以在一觉醒来看到朝霞漫天;原本应该守着亲眷享受家庭的温馨。就差一夜呀!那寒冷的一夜,黑夜里的枪声划破了黎明前的长空。

走进北京西山烈士纪念广场,在花岗岩墙体上,仰望烈士名单第二十七组B67的位置,铭刻着一个可敬的名字隽永如斯。他就是我党隐蔽战线上的忠诚战士、无名英雄、红色特工——刘光典。

刘光典烈士是《潜伏》余则成原型之一,他宝贵而青春的生命停留在了37岁。他的身后撇下了苦苦思念他的妻子与年幼的三个孩子。他被误解为叛徒,家人在联系不到他的时候,同样受着牵连。他身份暴露后,逃亡在深山的不足两米的洞穴里四年,食野果为生的同时继续孤身作战。他被叛徒出卖关进牢狱5年之久,数次审讯,坚不吐实。他就义时面不改色,英勇从容,尽管他的心里有无限的牵挂与不舍和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不甘。而他的妻子盼夫不归,在得不到丈夫一点音讯的数年里,思念着牵挂着于迷茫不解中,32岁的年纪就黯然离世。留下12岁的女儿、10岁的大儿子和7岁的小儿子。而他的身份半个世纪才走出 历史 尘埃,被解开谜底。

一部名为《潜伏》的谍战剧中余则成的形象,深入人心。现实永远比电影振人心魄。

刘光典祖籍山东莱阳,父辈时搬迁到大连旅顺。父亲刘德录是沈阳火车站的调车工人。1922年12月1日刘光典出生于大连旅顺口区原铁山镇大刘家村。

二三十年代的老百姓生活着实辛苦,生活在更底层的人民 穿不暖吃不饱,民生堪忧,遇天灾人祸,饿殍遍地。 刘光典兄弟姐妹6人,他排行老五。父亲收入甚微,家中孩子不算少,其父还要积攒一点家底。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竭尽所能供他读了几年书。因为战乱,其父火车站的工作做不下去了,在旅顺口区铁山街道韭菜房村购下一个小果园,刘家自此迁到这里,以种植果树为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短短四个月时间东三省 80.84 万平方公里山河,落入日寇侵略者魔爪。此时,刘光典正在旅顺老铁山韭菜房的一间公学堂上学。他聪颖好学,成绩一直出类拔萃。或许哪怕在乱世中,一家人也依然可以避免卷入战争,在夹缝中求生存。

刘光典15岁时,父亲刘德录因病中年早逝。家里陷入了困境,没有了顶梁柱。还未成年的他开始外出谋生,由于年龄还小,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药店当学徒。因为有文化基础,两三年以后,他做了煤矿的会计。凭着顽强的毅力,他一边工作、一边设法学习,曾就读于哈尔滨铁道工学院。或许就是这样的童年经历才造就了他骨子中的坚定和责任心。

1942年,刘光典20岁时,经人介绍认识了同样生在铁路工人家庭的他之后的妻子。他的妻子叫王素莲,1923年4月5日出生于河北唐山。毕业于山海关简易师范。两人虽然不是自由恋爱,却也是情投意合,男才女貌,惹人羡慕。

王素莲人如其名,温柔敦厚又美丽大方。结婚前拍过的一张单人照里,她浓郁的披肩发梳着简洁好看的发式,额上是微卷着的刘海儿,五官端正秀气, 稚齿婑媠, 素雅的花朵旗袍得体大方, 气质如兰。

就在当年,刘光典和王素莲在亲人的祝福下在租住的通州西门的一个四合院内结了婚,之后有了美满的小家庭。婚后,他带着妻子来到祖籍山东谋生。婚后第二年,也就是1943年,他们的大女儿刘玉芳出生了。妻子相夫教子,刘光典在枣庄一带的警所任职。

刘光典在警察局工作期间,尽其所能保护当地抗日志士及百姓。逐渐地,爱国情结越来越浓厚。他痛恨日寇的所作所为,看不惯日寇对于警所的傀儡 *** 。不到半年他辞去了工作开始另寻出路。

他奔波于北平、上海、山西、内蒙古等地从事医药、毛皮生意。这两样都是利润颇丰的买卖,刘光典有着聪明的头脑,做事很有条理善,又勤奋诚实。他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渐渐积攒了家底。

有了积蓄,刘光典进入北平辅仁大学进修四年经济管理专业。1945年春,大儿子刘玉胜出生,这个小家庭更增添了温馨笑语。当时他们家就住在北平的东单豆腐巷。他在医药生意上轻车熟路,行业里朋友不少,有两个大学文凭,生意中又学会闽南话和英语。这些资历对于他后来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是有重大帮助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上下沉浸在胜利的喜悦里,渴望统一维护和平的呼声日益高涨。祖国本应该迎来和平发展的年代,1946年6月30日,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以30万大军进攻中原解放区。

在解放战争期间, *** 进行了两个战线的斗争:公开的武装斗争;隐蔽的地下斗争。在国统区的地下工作全面铺开,大批的 *** 地下工作者,进入隐秘战线。地下工作者,他们必须比一般人更有信仰,要吃得苦 受得委屈又必须是大胆、机警、低调的实干者。

东北人洪国式是1938年参加革命的 *** 地下工作者,在上海因生意往来结识了刘光典。同是东北老乡的缘故,他们一来二往熟识起来。洪国式发现刘光典有文化、为人机警诚实,想把他吸纳进来,便向他宣传革命的道理。刘光典那时刚24岁,是个有抱负的热血青年,尽管从戎与从商相比较,前路漫漫,凶险难料。他深知,一个青年人不能只为个体家庭幸福奋斗,他愿意为国尽一己之力。他做出第一个人生重大选择:参加革命。

1947年初,刘光典在大连参加 *** 大连市委 社会 部,经培训,加入 *** 东北 社会 部大连情报处。从而树立了 *** 人的初心,一生践行。洪国式与刘光典一起在上海筹建了 *** 情报站“华石公司”。这是一家表面公开经营的公司,实质是 *** 地下情报机构。

在组建公司时,面对 *** 的困难,刘光典与妻子王素莲商议拿出家中的积蓄,妻子信任他,爱戴他,愿意支持他。刘光典拿出黄金十两,美金一千元(折合30多两黄金)来支持革命,这是他们当年大部分的积蓄,可见他的一片爱国的赤忱之心。

1947年秋,辽沈战役前,刘光典奉调到奉天,继续以自己的生意场来掩护革命工作。在和平区太原街31号租下一栋2层中式小楼,楼下开办了“福生大药房”。雇了两名店员照看,楼上由他们一家人居住。

1948年初,他的小儿子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刘光典一边从事着药房营生,暗中协助洪国式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同年,刘光典加入中国 *** 。一家五口人在奉天住了将近一年,1948年6月中旬, *** 军队对“福生大药房”进行“例行”检查,由于刘光典隐蔽工作做得认真,让来人一无所获,悻悻而去。

虽然有惊无险,但是已经引起了 *** 的怀疑,7月刘光典一家人转移到平津地区。住到东城钱粮胡同西口的南花园14号,房主是刘光典多年的好友耿先生。对面的邻居是刘伯承元帅。

情报组到达北平后,在宣武门内大街124号租得一个小独院,作为工作点。资金筹备不足,甚至连生活费用都成了问题,刘光典再次慷慨解囊,解决了燃眉之急。

以他能力和前途,却选择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冒险的革命工作中,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他,除了他正直的本质外,只能是心中所拥有的高尚信仰。

他的妻子王素莲不得不说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她能理解和支持丈夫的选择,她很欣赏丈夫的为人,对于丈夫带着崇拜的爱恋。刘光典从事隐蔽战线的工作,同时家庭也承担着一定的危险性。她悉心照顾三个幼子,还分出一份爱心,帮助一位生活有困难的邻家女孩。她时时为丈夫的安危提心吊胆,却又深明大义地承担着各种压力,聚少离多的日子里,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那时刘光典虽然奔波于革命解放工作,但是也会和家人短暂的团聚。他在医药生意场上已轻车熟路,座上有嘉宾、家中有贤妻、膝下有儿女,过着美满的生活。

他的大女儿回忆:那时家里有贴着美丽花纹、漆着黄颜色带穿衣镜的大衣橱。柜里挂着父亲的西装、母亲的丝绸旗袍。桌子上摆放着留声机,抽屉里有德国造小孔成像照相机,还有一些小金块等珍贵物件。家里有保姆照料,母亲也是热情又开朗,对他们姐弟温柔爱护,对父亲关怀备至,父亲高大俊朗还文质彬彬,大家都习惯叫他“大刘先生”。

解放战争后期,全国各族人民都在向往着一个新中国的诞生。并开启一段平静的生活。在这个令人激动的重要时刻,刘光典一家也在北平其乐融融。如果时光停止在那时该多好。

在黑暗迈向光辉的黎明深处,总要有人披荆斩棘坻坜前行,推开一扇光明之窗。而刘光典一群人正要迎来最艰巨、最危险的使命。

1949年6月刘光典被派去台湾。那一次运送他离开北平的飞行员唐玉文在晚年的回忆录中说:“飞机从北平起飞,刘光典就坐在副驾驶后面的位子上,没有像往常一样一直跟他聊天说话。他们曾经多次一起执行运输任务,刘光典总是很健谈,乐呵呵得对革命工作无畏又自信。而这一回他似乎内心沉重,好像有话说,又不知道从哪一句开口,他只是一直静静地透过玻璃窗望着,没说一句话。

不久,家里收到他从武汉寄回的一封信,信中只说我要到遥远的地方做生意,最快一两年会回来。到那时如果找不到我,我会在报纸上用刘芳这个名字刊登寻人启事,你们看到便可找到我。这是他留给家人的最后的话。妻子收到这样的一封信后无言垂泪,守着孩子一天一天的等。刘光典去台湾后,于1950年3月也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以后的几十年里家人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刘光典离家时最小的儿子才一岁多,他还没有来得及感受到父亲的爱。稍微懂事了一点的时候,看见别人都有爸爸,他就多次问妈妈:“我的爸爸去哪了?”妈妈就对他讲:“孩子不要问了,等全国解放了,你的爸爸就会回来了。”

他们家属于干属家庭,有组织的照顾,每个月都派专人给他们送去生活费。除了没有爸爸以外,孩子们没有觉得缺少啥。过年过节,父亲以前的同志叔叔阿姨们都会来看望母亲,还会带着几个孩子出去玩。

可是,到了1954年,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先是从钱粮胡同搬到了条件不太好的王大人胡同北新桥一处只有10平米的房子内。尔后,常来家里的叔叔们也不怎么露面了。孩子们发现母亲经常会叹息开始变得愁眉不展,家中开始变卖首饰生活。

说好了一两年回来,几年了王素莲得不到丈夫的音讯,她怎能不忧心呢!现在生活上的突变一定和丈夫有关,虽然组织上并没有说什么,只说刘光典失联。他会不会遭受了什么误解,妻子是最了解丈夫的,他是值得完全信任的,现在她对丈夫的牵挂更深了!无论事大雪纷飞还是大雨如注,王素莲都翘首期盼家门突然打开,看到丈夫伟岸的身影!这些苦,她只能咽下去,她是母亲,她要把三个孩子保护在是非之外。就这样过了一年,王素莲病倒了,住进了 *** ,被确诊为心脏病。躺在病床上的她,回忆起和丈夫一起过的最后一个中秋节,一家五口人围着桌子吃月饼看月亮的情形。

1955年10月18日,王素莲离去了,她才32岁。5年了,她终究没有等到丈夫的归来,哪怕是一点关于他的消息,她带着深深的遗憾与牵念走了。当时,刘玉芳12岁,刘玉胜10岁,最小的刘玉平才7岁,孩子们没有了遮风挡雨的臂弯。而此时远在海峡对岸的刘光典被关押在台北市青岛路的军法处监狱。妻子、孩子的遭遇,他也不得而知。

三个离开父母的孩子,有多可怜,日子多苦,个中心酸滋味也只有他们自己能体会。亲戚中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艰难中他们一点点长大,孩子们都非常有出息,上了大学,有了平凡的工作。这些年一直困扰他们的是:父亲现在在哪儿?他真的叛变了吗?他是否还活着?这些问题像大石头一样压着沉重。子女们一直试图去拨开云雾,苦于找不到线索。

1988年春节,一位从台湾出狱回来的老革命同志,带回一份多达百人的 *** 在台牺牲的隐蔽战线人员名单。那份名单上,刘光典的名字就在上面。可是对于刘光典的记载只有几个字:“刘光典,旅顺人。”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确切得到父亲的消息,内容却那么冰冷。子女们不禁黯然神伤,父亲在离家38年后终于有了下落,可此时他们早已天人永隔。

1991年前后,刘光典所在单位为他落实了政策,并作出公平公正的定论: “我党隐蔽战线上的好同志,值得后人永远怀念。”

1992年,作家李敖出版了《安全局机密文件汇编》详细汇编了1949年至1960年, *** 特务在台镇压、残杀 *** 地下党和其他人士的事实。书中《匪东北局 社会 部潜台匪干王耀东等叛乱案》写着:“刘光典,34(事实上是37岁),旅顺,死刑。执行日期:四十八年(1959年)二月三日。”对刘光典的评价: “匿居山间,掘地为穴,过着长年类似原始人的生活,仍执迷不悟,继续从事反动宣传,由此可见其思想受毒至深。”

读罢这段文字,让人心痛不已,肃然起敬。简短的几行字,已然点明了刘光典在台湾的处境,这让人有说不出的震撼。

冥冥之中,皇天不负英雄情,2008年9月的一天,刘玉平的儿子刘新宇在网上搜“刘光典”三个字,竟然在网上搜出来一本红色的小册子。小册子封面正中印着《一个匪谍逃亡的故事》。

小册子里还原了刘光典在台湾的谜团。

刘光典第一次渡海赴台。驻守在台的各个方面的力量配合人民 *** 工作,搜集情报工作的难度及危险度相对要低一些。11月27日,在台工作一个月后,刘光典接到上级指示,准备返港。刘光典用米汤将这些情报写在一张包茶叶的纸里,带回了香港。

1949年12月10日,洪国式也抵达台湾。为破获洪国式情报组, *** 将两名特务打入洪国式领导的情报组,对此我方并未觉察。在这种极度危险的情况下,1950年1月6日,刘光典再度赴台,处境已经非常危险。

1950年1月29日, *** 特务组织在台北市泉州街二十巷十六号,将 *** 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抓获。蔡孝乾被捕后很快叛变招认一切。 *** 特务利用他吐出的情报于2月18日抓获朱枫,3月1日抓获吴石。这一次1800多人被捕入狱。

我方精心建立的情报组织在一天之内几乎被破坏殆尽,被抓捕的大部分地下党工作者于1950年10月1日被 *** 杀害。在敌人抓捕行动前,刘光典恰巧去台北取出境证,准备购买船票返回香港,躲过了一劫。

洪国式被捕后,当特务问他,交通员刘光典在哪里?洪国式判断出刘光典目前还未落入敌手,为掩护刘光典,他谎称刘光典已于20日返回香港取电台。其实,他知道刘光典当时就住在台北天星旅社。

1950年3月1日,刘光典从联络人王老太太那里听说了洪国式被捕的消息。才知道自己的组织已被敌人彻底破坏,面对如此严酷的局面,刘光典控制着自己的心焦,沉下心思考着手要办的几件事情:一是要保护同志们和自身的安全,向组织报告台湾发生的情况;二是如何处理那些宝贵的情报;最后是要尽快离开台湾,返回香港。

刘光典乘一辆三轮车离开旅社,此时,刘光典已不能再住店,天已很晚,刘光典看了一眼蹬车的三轮车夫,对他说:“朋友,你好!我是来投亲没有找到对方,现在这么晚了,能不能到你家借宿一夜呢?”朴质的三轮车夫说:“可以的,到我家先住一夜吧。”在车夫家破旧昏暗的小房内,刘光典难以入眠。

刘光典想到,目前收集到的情报已经被 *** 特务掌控,已经失去了价值,一旦被敌人发现,反而会招来祸事,需要及时设法将它们毁掉。

3月2日一大早,刘光典暗中处理掉情报后,立即通过邮局给组织发出“俊弟得急性脑炎亡故”的报警,暗示组织已遭到彻底破坏。但是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与此同时,刘光典的处境非常危险, *** 特务机构在全岛发布通缉令: “重要在逃匪谍刘光典,化言刘先农,三十余岁,大连人,高等身材,平时喜穿灰色西装及蓝色中山装,一经发现立即逮捕。”

自1950年3月1日起,至1954年2月13日刘光典被捕时,前后共3年零11个半月。刘光典最初通过还没有暴露的地下党王耀东安排在当地穷苦农民赖正亮家,他家虽然条件很差,但赖正亮尽最大努力安排好刘光典的起居饮食,刘光典每个月交给赖正亮30元菜金,还与他一起下地劳动。

由于怕引起注意力,住了一段时间,刘光典搬到农民李显玉家,后来又转移到一对王氏老夫妻家。刘光典看到这对老夫妻,房子低矮又破又旧,便对他们讲:“解放后,一定给你们盖一所新房子,让你们过上好日子。”以后,刘光典的生活费用逐渐用光,他不能再住老乡家中了,只能以编竹器为生,风餐露宿在深山中。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台湾海峡被封锁,在无法返回祖国大陆的情况下,刘光典不怕苦、不怕难。最后,他在台胞王连福的帮助下,在树林里搭了一个地寮。“地寮”其实就是在地上挖一个洞,洞上面盖上茅草,作为安身之地。那样的艰苦环境一般人难以承受。

后来,王耀东也暴露了,他们二人来到海拔一千米之上的一个小山洞中安身。此洞 *** 宽50厘米、高40厘米,洞里仅长110厘米、宽170厘米。身材高大的他就是在这样的洞穴居住了三四年。

有一次刘光典了解到有一名台湾籍的地下党员,由于拖家带口,生活无法坚持,就要去投降。刘光典马上找到他做思想工作,这名地下党员向刘光典诉苦家中老小,没有吃的,实在坚持不下去。刘光典把他应急的200台币全给了他,对他讲:”你买点儿食品,渡过难关,我们一起坚持斗争。”

1954年2月, *** 特务机构经过近4年的追踪,最终抓获了正在台南一带隐蔽的张璧坤等多名 *** 地下党员及进步人士。

2月9日,被抓捕人之一胡沧霖出卖了组织,他交代:民国三十九年(1950年)三月,一个叫王耀东的曾带一个 *** 重要人物到这里隐蔽,至今还藏在附近的深山里。

1954年2月13日,特务在台南与高雄的交界处沟坪,将刘光典与王耀东抓获。特务知道他是交通员掌握大量情报,刘光典每日受着审讯 。特务机构十分卑鄙地策划、实施了离间计同时为了打垮他的意志。他们对外散布刘光典已弃暗投明,同时安排一个与刘光典长相相似的人到香港发表言论。

此时的刘光典在牢房里得知这一情况,轻蔑以对,毫不屈服,这是真正的勇敢与忠诚。宁可背负着被同志、被组织误解的冤屈,誓不辱没使命。这样的事对任何一个革命者都是最严峻的考验,没有明确的信仰,没有坚如磐石的意志,是很难过这一关的。这也是刘光典烈士事迹中最为震撼人心的地方。

因蔡孝乾叛变,组织上的联络被破坏,刘光典第二次赴台后就已经与组织失联,到他在台南被捕,4年时间里,组织上一直没有他的任何消息。谁曾想1954年2月下旬的一天, *** 驻香港人员却得到刘光典在香港露面公开发表 *** 言论的消息。那时,由于条件限制,党的有关部门得到这一情况后,一时无法做出正确判断,但是又不能不采取防范。 这就使得那时刘光典在北平的妻儿生活状况突变,大不如前。

刘光典被关押了5年。他在牢中的表现,多亏在狱友张家林的回忆文章中再现。

《书城》2016年第6期中写道:

刘光典的案件经过三审,他不低头,不认罪,不抗辩。判决书的最后,拟判处刘光典死刑,时间为1958年11月18日。

*** “国防部长”俞大为于1958年11月27日上报蒋介石,称:“被告刘光典一名,犯情已据讯明属实,恶性重大,拟准照国防部所拟,判处死刑并饬执行。”蒋介石于1958年12月13日收到报文后气急败坏,他大笔一挥:“此案系四十三年(1954年)所破获,为何延至现在始行判决?查报,刘犯死刑照准。”

1959年2月4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万物复苏,应该充满生气的日子。而刘光典年轻的生命却要停驻在这个春天里。

凌晨5时许,执行官金士祥走到刘光典面前,向他出示死刑执行书,问道:“案犯刘光典,你的案子已判决,决定今天执行枪决,有何遗言吗?”刘光典答道:“没有。”这是他留在这世上的最后一句话。但他怎么可能没有!他还有未尽的事业,他有许久未见的朝思暮想的妻儿,他有魂牵梦萦的归途……。

临刑前,特务为刘光典拍下一张照片。四个矮小的宪兵,扭住刘光典的胳膊,身材高大的刘光典面无惧色,保持着他习惯性地头稍向右侧的姿势,这人世最后一张照片就如同结婚时和妻子合影时一样,自信而沉稳,但是明显瘦弱了许多。看着照片上的他,我们才看到什么叫着大义凛然,足以彰显一个真正的英雄!

40多年后,刘玉平的友人王锦松在六张犁纳骨塔骨灰名单中,发现了刘光典的名字。

2008年,隐蔽英雄刘光典的事迹终被厘清,被有关方面追授革命烈士称号。至此,英烈在天之灵得以安息。

他所在单位总参谋部拨出经费,让子女去台湾奠祭并接回父亲。刘光典自1949年离开大陆,至2008年回归故里,近60年孤独光阴。他的小儿子刘玉平在纪念父亲的文中写到: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谁能舍弃,人的青春只有一次 谁舍得抛洒,温暖的家园谁舍得离去。在我们每一天享受和平安康之际,我们怎能忘怀那些逝去的先烈,怎能不追忆峥嵘岁月里那些红色的故事。

感谢你看完全文。

更多文章请点击下方 蓝色 标题查看

刘谦初:毛主席亲家,刘思齐的父亲,未见过女儿,遗书让妻子泪目

母亲——孙仲芳:南京大屠杀,她躲进水塘两天,63年后与儿子相认

母亲——李秀英,南京大屠杀中,身怀六甲被日军刺37刀,活了下来

红色女谍的两个女儿都嫁入主席家,主席:可惜我没有第三个儿子

1927 年的一个春日,北伐军第11军政治部股长刘谦初带着妻子张文秋,来到了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拜访 *** 与杨开慧夫妇。客人们坐下后,杨开慧给刘谦初夫妇泡茶的工夫,不到六岁的毛岸英热情的端出了一盘栗子招待客人,张文秋爱怜的摸着岸英的小脑袋,直夸这孩子真懂礼貌。 *** 笑着说:“我有三个儿子,张女士你将来可得多生几个千金,我们两家好对亲家呐!”

这本是 *** 的一句戏言,没想到后来却成了现实。几十年后,张文秋的 长女刘思齐嫁给了 *** 的长子毛岸英,次女邵华又嫁给了 *** 的次子毛岸青。 张文秋竟然真的成了毛岸英和毛岸青的丈母娘,也成了 *** 的“双料亲家”。

张文秋1903年出生于湖北省京山县, 1917 年考入湖北女子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受到陈潭秋、董必武等人的启发,开始投身革命。1926 年,张文秋加入中国 *** ,并以湖北代表的身份出席了 *** 五大。正是在“五大”上,她认识了后来的丈夫、曾任山东省委书记的刘谦初。

1929年8月,刘谦初和张文秋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身情有孕的 张文秋坚称自己是一位不问世事的家庭妇女,所以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得以出狱。

张文秋在被组织营救出狱时,与丈夫做了最后的告别。来自山东的 刘谦初,给尚未出生的孩子起了个名字,叫做“思齐”, 取“思念齐鲁之意”。分别之时, 刘谦初告诉妻子:“既然我们选择了这条道路,心里就只有党的事业,再没有了个人。即便有,也溶入在党的事业之中了。”这次告别之后,张文秋再也没能见到丈夫——因为 之后不久, 刘谦初便被敌人杀害了。

张文秋出狱后,被党安排到了中央特科负责情报工作。她化名羡飞,在刀光剑影 *** 生入死,为党的事业屡建奇功。美国著名女作家史沫特莱后来根据张文秋的传奇经历,写了一本《 *** 员羡飞》,成为美国的畅销书。瞿秋白也打算把张文秋的经历写成长篇小说,可惜牺牲得太早,这个心愿没有实现。

1930 年 1月,苏联著名红色间谍佐尔格受共产国际委派,来到上海筹建情报网。当时的张文秋刚生下女儿刘思齐不久,经周恩来推荐,张文秋加入了"佐尔格小组"。

为了工作, 张文秋将刚断奶的小思齐托付给了朋友蔡咏裳,在佐尔格的手下搜集 *** 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情报,并加上自己的分析判断后交给佐尔格。佐尔格再进行鉴定后,通过秘密电台发往莫斯科。

在佐尔格小组工作了一年之后,有一天佐尔格带来一位名叫吴照高的德籍华人,要求张文秋与他假扮夫妻,在法租界建立秘密机关。

假扮夫妻后,张文秋必须切断与一切中国亲友的联系,不准与外面的任何人接触,当然也不能去看望小思齐了。张文秋虽然是党员,但毕竟也是一位母亲,所以一时有些难以接受。

周恩来得知这个情况后,派人给张文秋送来一封 *** 。信上不仅指出了这份工作的意义,也对张文秋进行了鼓励。可以说是周恩来的这封信,让张文秋战胜了与组织脱离、与骨肉分离的痛苦。

吴照高对张文秋的工作非常满意,经常表扬她看问题很全面、细致,分析能力也很强,搜集的情报很有价值,是共产国际“在中国的出色合作者,多有几位这样的同志就好了!”

有时,张文秋老还要执行其他的危险任务。有一次,佐尔格派遣张文秋老把一份重要情报送到香港。这份很长的情报极其机密,张文秋必须牢记在脑子里。

张文秋将情报背熟后, 装扮成一个阔太太,乘坐英国“皇后号”客轮来到香港。与香港的接头人见面后,对方问她要情报,张文秋说:“情报在我脑子里”。对方以为她在开玩笑,张文秋解释道:情报太重要了,我把它装在脑子里,任何密探也查不出来。对方感叹道 :“你有这样的好脑子,敌人怎能奈何我们!”

张文秋的表现得到了佐尔格的特别赏识,他不但任命张文秋负责与南方情报网的联系,还打算送她去苏联接受培训,把她培养成一名高级情报人员。但由于佐尔格在1933 年 突然被召回莫斯科,张文秋去苏联受训一事也就无法实现了。

佐尔格离开后,张文秋又在佐尔格的继任者华尔顿的领导下继续工作,并担任了华北情报组长。两年后,由于华尔敦的被捕,这个红色谎报小组被共产国际撤销,组织上安排张文秋带着女儿思齐去了延安,进入 到抗大第八大队学习。

在八大队的开学典礼上, *** 亲临会场做了演讲,坐在台下的张文秋望着台上的 *** ,感慨万千。自武汉一别已有十年,期间杨开慧和刘谦初都牺牲了,只留下了几个年幼的孩子。

散会时, *** 一眼就认出了张文秋,连忙喊住她,询问她的近况。主席幽默的说:“小张,你不够朋友,来延安怎么不来看我?”

在抗大,张文秋结识了 一一五师后方留守处任政治部主任 陈振亚,两人燃起了爱情的火焰。经过半年多的接触,两人于 1937 年冬结婚。婚后,陈振亚对小思齐视如己出,让张文秋十分欣慰。

1938 年初春, *** 等 *** 同志来到延安党校礼堂观看话剧。舞台上一位饰演被 *** 逮捕的地下工作者女儿的小演员,引起了 *** 的注意。只见台上的小女孩,在寒风中奔跑哭喊:妈妈!妈妈!引得在场观众无不落泪。

演出结束后, *** 特地把这个小女孩叫到自己身边,抚摸着她的头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呀?爸爸妈妈是谁呀?”

“我叫刘思齐。我妈妈叫张文秋!”小女孩天真的往前一指。

*** 顺着小女孩手指的方向,看到陈振亚和张文秋正快步走来。 *** 明白了,这个孩子,是刘谦初的女儿,是烈士的后代。

*** 弯下腰,和蔼地对小思齐说:“你做我的干女儿,好不好啊?”

小思齐转头望向妈妈,看到张文秋和陈振亚都在点头,于是脆生生地喊了一声“爸爸!”

*** 一把把小思齐抱在怀里, 笑着对文秋说:“文秋同志,我们好像还有过君子协定吧?记得你和谦初在我家作客时,我们约定你要是生了女儿,我们就结亲家,有这事吧?”说话,主席哈哈大笑起来。

从此,小思齐就成了 *** 家里的常客,从小失去父爱的思齐,有了陈振亚这个继父的爱,又多了 *** 这个“干爹”的爱。

1938年冬,张文秋与陈振亚有了个女儿,起名叫张少华,后来改名叫邵华。

1939 年初,中央决定派陈振亚去苏联,张文秋母女也一同前往。他们在途经新疆时,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扣押了六年之久。其间,张文秋生下了小女儿少林,但陈振亚却在1943年9月与毛泽民、陈潭秋等人被盛世才杀害了。

1946年 7 月,张文秋等人经过党组织的营救,终于返回了延安。第二天, *** 亲自看望了张文秋,第一句话就问:“思齐呢,我的干女儿呢?”刘思齐冲上前去,抱住 *** ,大声喊道:“爸爸好!” *** 握着思齐的手高兴地说:“明天派人接你到我家去玩。”

1947年元月,毛岸英从苏联归国,与常来做客的刘思齐一来二去,产生了恋情。 他们相爱了。

1949年的一天, *** 把张文秋请到自己的住处,与张文秋商量毛岸英和刘思齐的婚事。 *** 告诉张文秋,岸英很爱思齐,自己也同意这门亲事,不知道张文秋对这个女婿满不满意?

张文秋非常高兴,但她也有一个顾虑,怕思齐配不上岸英。 *** 笑着说: “思齐是烈士的后代,懂事,待人接物很有分寸,又是我的干女儿, 你担心我们家会对她不好吗?”

1949 年 10 月 15 日,毛岸英和刘思齐走到了一起,他们举行了婚礼。

婚礼上, *** 向张文秋敬酒:“文秋同志,感谢你教养的好女儿,成了我的儿媳妇。我敬你一杯,祝你 健康 !”张文秋也端起酒杯说:“主席,思齐年幼无知,今后还望主席多加教育。敬祝你身体 健康 !”说完二人一饮而尽。

婚后不久,朝鲜战争爆发,毛岸英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在入朝之前,张文秋送给女婿一块夜光手表,盼望女婿能平安回来。但不幸的是,毛岸英在1950年11月 25日壮烈牺牲,张文秋送他的那块夜光手表,竟成了辨认毛岸英遗体身份的标志。

毛岸英牺牲的消息, *** 一直瞒着张文秋和刘思齐——因为当时刘思齐还在读书, *** 怕影响她的学习。直到有一天,张文秋在协和 *** 看病时遇到一位刚从朝鲜归来的将军,才从这位将军口中得知了女婿牺牲的消息。

张文秋哭了一场后,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在女儿面前装出什么也没发生的样子。在此期间,她也几次去看过 *** ,看到 *** 独自承受着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时, 泪水也只能往心里流。

纸总是包不住火的。后来,刘思齐终于得知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痛不欲生。张文秋强抑悲痛,向女儿讲述自已两次失去丈夫的事,要女儿坚强起来,不能让主席更加伤心。 *** 也对思齐说,“以后你就是我的亲女儿”…….

毛岸英与刘思齐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广为人知,那么张文秋的另一个女儿邵华,是如何再一次嫁给 *** 的儿子的呢?知道这个故事的人可能并不多。

毛岸英牺牲后,为了方便张文秋照顾刘思齐,组织上她担任了“中国盲人福利会”的总干事,从事盲人事业的工作。

毛岸英赴朝前,曾拜托张文秋照顾身体不好的毛岸青。因为 *** 工作很忙,江青对毛岸青并不好,所以岸英也请岳母对岸青的婚事多操操心。

性格内向的毛岸青当时在马列著作编译局担任俄文翻译。他从小在苏联长大,中文并不太好,加上性格内向,所以很少与人交流。而张文秋的二女儿邵华却是个“假小子”,常跟姐姐到 *** 处玩, *** 也很喜欢这个假小子,总是喊她“小跟屁虫”。

岸英牺牲后,张文秋挑起了照顾岸青生活的担子,邵华与岸青也有了更多的接触。 毛岸青在音乐上很有天赋,会弹钢琴,歌唱得也很好,尤其是唱俄语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喀秋莎 》。这样同样爱好音乐的邵华,对岸青的印象越来越好。 在长期接触中,两人终于产生了爱情的火花。

1960年5月1日,毛岸青和邵华结婚了。张文秋也成了 *** 的“双料亲家”。在婚礼上, *** 握着张文秋的手,笑着说:“从前,我们是老亲家。现在,我们是新亲家。老亲家加新亲家,我们是亲上加亲,双重亲家! ”

那天的 *** 兴致极高,他还和张文秋的小女儿张少林开起了玩笑:“可惜我没有第3个儿子,没法让你成为我的媳妇,你就当我的干女儿吧!”

邵华虽然嫁给了毛岸青,但与江青之间的关系并不好,也有着普通家庭的“婆媳矛盾”。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但没想到的是,这种家庭矛盾却被 睚眦必报的 江青用在政治报复上,张文秋和女儿也因此吃了不少苦。

文革中,张文秋和邵华被江青安上“ 钻进毛主席家中的坏分子”的大帽子,遭到了批判和抄家。张文秋只得带着两个女儿到处流浪,有时不得不借住在桥洞下。

张文秋是董必武的学生,董老听说了她的遭遇后,怒不可遏:“她们怎么会成了主席家中的坏分子?江青把家庭矛盾搞到政治上来了!”正直的董老,把张文秋的遭遇写信告诉了 *** , *** 看到信后,大为光火,张文秋这才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灾难。

见扳不倒张文秋,江青又把目光瞄准了刘思齐 和她的爱人杨茂之,通过种种手段,在1971年10月将刘思齐和杨茂之以“反革命”的罪名抓了起来。

江青为什么要整刘思齐夫妇呢?因为 杨茂之说过“江青不可能接班”的话。多疑的江青怀疑这话是刘思齐在毛主席那里听来的,怕杨茂之四处宣扬后,自己的野心就无法实现了。

在被关押了五个月后, *** 终于知道了刘思齐的遭遇,批示“娃娃们无罪”,刘思齐和杨茂之这才获得了自由。

虽然是主席的双料亲家,张文秋还是遭到了迫害,家被抄三次,自己也蒙冤受屈多年。1976年,张文秋被彻底 *** ,并于1982年离休。

离休后的张文秋仍笔耕不辍,撰写了长篇回忆录《踏遍青山》。离休后,她的生活很规律,每天坚持午睡两个小时,晚上9点喝点酸奶后就寝。她还学会了下象棋,与人对奕也是胜多负少。

2002年7月11日, 张文秋在北京 逝世,享年99 岁。

刘谦初的简介

刘谦初:忠勇为党中华魂

刘谦初 (1897 - 1931.04.05),原名刘德元,字乾初,后改为谦初,化名黄伯襄,田庄镇人。1897年生,山东省平度市田庄镇刘家庄人。

五四运动爆发时,他正在齐鲁大学读书,立即参加反帝爱国运动,言行激烈,后因积极宣传爱国思想被反动当局勒令退学。

1913年入平度南关知务中学读书,任学校青年会干事。

1916年初,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组织30多名同学步行到青岛,加入中华革命军,参加讨袁斗争,被校方视为“敌党”开除学籍。

1916年参加讨袁军,1918年夏,考入济南齐鲁大学文预科学习。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

1921年预科结业后,因经济困难,无力升本科,回黄县崇实中学任教。是年因参加征文获奖,被保送去北京燕京大学文理科深造。在校期间,刻苦学习马克思著作,秘密与李大钊领导的学生组织建立联系,接受 *** 地下党的领导。

1923年参与组织燕大文学会,任《燕大周刊》副主编。在“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中,首倡成立燕大沪案后援会,为燕大学生运动的主要负责人。,首倡成立燕大沪案后援会,为燕大学生运动的主要负责人。

1925年9月毕业后,曾在江苏镇江润州中学、广州岭南大学附中任教。

1926年底参加北伐军,任十一军政治部刊物《血路》周刊副主编。

1927年1月加入中国 *** 。

1927年1月加入中国 *** 。7月被分配到 *** 江苏省委工作。

1928年夏任 *** 福建省委书记。

1929年2月被党中央调到山东工作。到济南后,以齐鲁大学助教身份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4月重新组建 *** 山东省委,任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7月,省委机关又遭破坏,不幸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同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并以惊人的毅力,在阴暗的光线下,翻译了《反杜林论》。组织狱中同志学习马列著作,把“监狱当学校,法庭变讲坛”。参与领导绝食、 *** 斗争,并运用巧妙秘密的方式写信给党中央和省委,汇报狱中斗争情况。

1931年4月5日,与邓恩铭等21人被杀害于济南纬八路刑场。

1960年3月其遗骨迁葬于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早年在湖北工作,并和 *** 结识,与张文秋(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 *** 的巾帼女英雄,女儿是刘思齐)结婚。

刘谦初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刘谦初故居、刘谦初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cbbBj0EAAFYVQc.html

标签:故居刘谦初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946秒, 内存占用1.85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