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虞美人草(夏目漱石虞美人草翻译)

 2023-09-19  阅读 15  评论 0

摘要:今天给各位分享夏目漱石虞美人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夏目漱石虞美人草翻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虞美人草》 讲的是怎样的故事《虞美人草》夏目漱石小说 内容简介 《虞美人草》是根据作家夏目漱石(1867.1.5—1916.12.9)写于1907年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同父异母兄妹间的畸恋。 出身于官宦之家的藤尾就像是日本古画中袅袅婷婷

今天给各位分享夏目漱石虞美人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夏目漱石虞美人草翻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虞美人草》 讲的是怎样的故事

《虞美人草》夏目漱石小说 内容简介 《虞美人草》是根据作家夏目漱石(1867.1.5—1916.12.9)写于1907年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同父异母兄妹间的畸恋。 出身于官宦之家的藤尾就像是日本古画中袅袅婷婷的美人,看似气质如兰的她内心深处却涌动着一股可怕而炽烈的情感,她不合适宜的爱上了自己同父异母兄长钦武,而且还放任自己沉溺于这种 *** 的感情深渊中。 在大学读书的钦武是个气质非常好的年轻人,性格沉静、内敛。他同样也沉浸在这种畸恋所带来的痛苦中,为了摆脱这种悖离社会论理道德的爱,当在英国大使馆任外交官的父亲突然自杀身亡后,他决定跟随父亲的朋友到中国去做事。 这一理性的抉择令藤尾很痛苦,藤尾任由自己不正常地爱恋如同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失去了理性之光,当她无法驾驭自己和哥哥时,便试图用一种惨烈的孤注一掷地方式来达到了自己的目地。这种自幼就存在的不正常的恋情使她的人格遭到了扭曲,也使她始终无法摆脱自己深陷其中的畸恋,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挣扎后,濒临绝望的藤尾没有倏然反悟,找回自我,反而任由这种充满危险的感情象巨浪般吞嗜了自己,这无比惨烈的情死令人观后全身血液为之沸腾、为之冰冷!

语文文言文虞美人草

1. 虞美人古诗词文言知识归纳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2. 求夏目漱石《虞美人草》中文版

(一) 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Natsume Souseki) (1867~1916) 日本近代作家。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

写作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精确细微的描写开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

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 【生平】 本名夏目金之助,生于1867年(庆历三年)2月9日,东京人。

夏目家在江户地方有庞大势力,金之助身为家中幺子(排行第八),由于在他出生前家境已逐渐没落,双亲并不希望这位幺儿的降生,所以出生后一度被寄养在别人家,两岁时便被过继为严原家的养子,此后因养父母情感不睦以及养父的工作影响而经常迁居。十岁时才总算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然而这样的幸福日子极其短暂,父兄一向与他不睦,并对他浓厚的文学志向不以为然;其母在他十五岁时便因病去世,金之助十九岁时就已离家开始其外宿生涯。

这些遭遇相信对于金之助的心境及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从几部带着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如《少爷》、《三四郎》、《之后》、《道草》等等都可见其端倪。

故事里的主人翁多半有着良好的家世,却不受父兄所重视,也因此他们往往是孤独地,很早就意识到要自力更生,但内心里则无不渴求亲情的温暖。有人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

作家因自身的遭遇或基于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意识到真实世界的不完满,呕心沥血发而为文,才有感人的作品问世,但这份感动人心的力量往往来自于苦痛与不幸。重新回顾夏目漱石的生平,便知此言不虚。

1874年,七岁,入浅草寿町的户田学校。夏目自幼喜欢汉学,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出世。

1888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中学。与同学——后来的俳句运动倡导者正冈子规结为挚友,22岁那年,便以汉文来评论正冈子规的《七草集》诗文集,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

就在这年,首次使用“漱石”为笔名。这个颇具汉学意涵的名字据说其典故取自于中国的《晋书》孙楚传,相传孙楚年轻时想体验隐居生活,便对朋友王济说要去「漱石枕流」,王济对曰:“流不能枕,石不能漱。”

孙楚于是辩称:“枕流是为了洗涤耳朵;漱石是为了砥砺齿牙。”这个故事显现了孙楚的不服输。

金之助以「漱石」为笔名正符合他坚强的意志,但也有另一说法是金之助和孙楚均被视为怪人,故以“漱石”的典故以自喻。 从此明确了“以文立身”的人生宗旨。

同时他察觉到学习英语成必然的趋势,唯有精通英语才得以跟上时代潮流、强化国家,跻身为社会菁英份子。 1890年,23岁夏目漱石的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英文科就读,成绩斐然,并不时发表学术论文,因此1893年大学一毕业,他就在校长的推荐下顺利进入东京高等师范任教,同时积极参与正冈子规的俳句革新运动。

两年后他辞职到爱媛县松山中学任教,次年转入熊本第五高等学校。此后便一直担任教职到33岁(1900) 1900年,夏目漱石奉教育部之命前往英国留学两年。

夏目漱石不以在英文的优异表现自满,相较于明治维新之后时人竞以西学为尚的举动,夏目漱石却以他原有的汉学及日文基础,积极创作,发表了不少诗歌、俳句。 苦读的生涯自然也影响身心健康。

27岁罹患肺结核,为了养病,赴镰仓圆觉寺参禅,参禅的生活丰富了日后创作的题材,但他的病情并未十分好转,再加上神经衰弱,厌世的心情由是萌发。回到东京后没多久与中根镜子结婚并于同年升任教授,但镜子后来因歇斯底里而企图自杀,平静的家庭生活也染上了阴影。

留学时期,夏目漱石体认到所谓的英国文学和他以前所认识的英文有着极大差异,精通英文不足以增强国势,这使夏目漱石赖以生存的理想几乎幻灭,再加上留学经费不足,妻子又因 *** 而极少来信,他的神经衰弱因此更为加剧,一直到回国后他始终为神经衰弱所苦,但也 *** 他更专注于写作。 1903年返回日本,任第一高等学校英语教授和东京大学英国文学讲师,并常给《杜鹃》杂志撰写俳句、杂文类稿子。

1905年,38岁时在(杜鹃)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我是猫》,备受好评,应读者要求而一再连载。深受鼓舞的夏目漱石因而有了创作的力量,此后十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

接着中篇小说《哥儿》、《旅宿》和短篇小说集《漾虚集》等接踵而出,夏目漱石一跃而为日本文坛的知名作家。 1907年,他辞掉教职,从事专业创作,为《朝日新闻》写连载小说。

探讨爱情与遗产问题的长篇小说《虞美人草》开始连载,接着又陆续发表了《三四郎》、《其后》、《门》三部曲。 【植物-虞美人】 【学名】Pap *** er rhoeas L. 【别名】丽春花、赛牡丹、小种 *** 花、蝴蝶满园春。

【科属】 *** 科(Pap *** eraceae), *** 属 【原产】欧、亚大陆温带,世界各地多有栽培,比利时将其作为国花。如今虞美人在我国广泛栽培,以江、浙一带最多。

是春季美化花坛、花境以及庭院的精细草花,也可盆栽或切花。 【生态习性】 一年生草本植物。

虞美人株高40~60cm,分枝细弱,被短硬毛。全株被开展的粗毛,有乳。

3. 夏目漱石的

日本电影《虞美人草》是根据作家夏目漱石(1867.1.5—1916.12.9)写于1907年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同父异母兄妹间的畸恋。

出身于官宦之家的藤尾就像是日本古画中袅袅婷婷的美人,看似气质如兰的她内心深处却涌动着一股可怕而炽烈的情感,她不合适宜的爱上了自己同父异母兄长钦武,而且还放任自己沉溺于这种 *** 的感情深渊中。

在大学读书的钦武是个气质非常好的年轻人,性格沉静、内敛。他同样也沉浸在这种畸恋所带来的痛苦中,为了摆脱这种悖离社会论理道德的爱,当在英国大使馆任外交官的父亲突然自杀身亡后,他决定跟随父亲的朋友到中国去做事。这一理性的抉择令藤尾很痛苦,她无以发泄自己的幽怨之情,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段非常感人的表演,藤尾貌似平静地走进哥哥的房间,将书柜里的书拿出向窗口走去,钦武忙问:

“干什么?”

“你不是不要这个家了吗?这些书还留着干什么?扔掉它们。”藤尾美丽的脸上充满了怨恨。

钦武见状连忙上去从后面抱住妹妹和她夺书,藤尾在哥哥的怀抱中使劲的扭动着,书陆续落在地上,钦武突然难以自己地紧紧抱住了藤尾,脸上流露出痛楚而迷惘的神情,而藤尾则痴迷地将头倚在了哥哥的肩上。这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凄美而又悲哀,男女之间的恋情的是那么的美好,是不应该受到压抑的,但是这种类似被弗洛伊德称之为“伊赖克特拉情结”却不应该任其发展,它是那么的不道德,就像艳丽而又脆弱的虞美人草。使人在谴责中又深感遗憾,因为这对同父异母的兄妹是那么的讨人喜爱。

其实藤尾也不是没有在这种可怕的恋情中挣扎过,就在钦武离家的那天,她看似平静的去琴师家学琴,一路走去清秀的脸上带着一种凄清的微笑,她坐在琴师家的檐廊下默默注视着飘洒的雨丝,最后仍然无法遏制自己内心的 *** 冒着大雨赶回了家。

钦武的几位同学和朋友都赶来给他送行,藤尾若无其事的走进钦武的房间,几缕被雨水打湿的秀发紧贴在脸颊上,她由衷地对哥哥说:

“我终于回到了这个家,真好啊!我知道我离不开这个家,哥哥也离不开的。”

“我今天就走。”钦武极力淡漠地说,并且看都不看妹妹一眼。

藤尾用蕴含着泪水的眼睛紧盯着哥哥,最终她还是隐忍着拿出父亲遗下的金表意味深长地送给钦武并请他好好保存。

钦武紧捏着金表,他很明白这只金表的含义,父亲曾对幼年的藤尾说过等她长大后可以将此表送给自己心爱的男人,如果钦武接受了妹妹的金表那就意味着自己的离去毫无意义了。于是他狠狠将金表地甩到地上,表示了自己决绝的意愿,藤尾拾起被摔裂的金表对哥哥悲切地说:

“你不应该这样做的。”然后小跑着回到自己房间。

屋内的人都沉默着。蓦地钦武像是醒悟到什么似的朝妹妹的房间跑去,只见打开的金表遗弃在地上,藤尾则蜷伏在梳妆台前。深感不妙的钦武一把抱起妹妹才发现她已吃下了暗藏在金表夹层的毒药,他充满悔恨地大声喊着妹妹,藤尾则幸福地对哥哥说:

“这次你永远也忘不了我了。”她带着满足的微笑闭上了眼睛,一个灿如朝花的少女转瞬凋谢了。

藤尾任由自己不正常地爱恋如同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失去了理性之光,当她无法驾驭自己和哥哥时,便试图用一种惨烈的孤注一掷地方式来达到了自己的目地。这种自幼就存在的不正常的恋情使她的人格遭到了扭曲,也使她始终无法摆脱自己深陷其中的畸恋,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挣扎后,濒临绝望的藤尾没有倏然反悟,找回自我,反而任由这种充满危险的感情象巨浪般吞嗜了自己,这无比惨烈的情死令人观后全身血液为之沸腾、为之冰冷!生命是不该为这种畸恋而毫无意义的消逝。

4. 【浪淘沙 赋虞美人草】整首诗的意思

参考这个,不难理解 1、虞美人草:《梦溪笔谈》:“高邮桑景舒性知音,旧传有虞美人草,闻人作虞美人曲则枝叶皆动,他曲不然。”

2、不肯句: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3、玉帐:军帐之美称。

4、匆匆: 忙忙的样子,指项羽四面楚歌,自刎乌江。

5、唱着句: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6、儿女句: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7、湘娥句:舜帝死后,二湘妃泣泪落翠竹,在竹上留下斑迹,人谓之斑竹。张泌《临江仙》:“翠竹暗留珠泪怨,闲调宝瑟波中。”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8、舜盖二句: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5. 虞美人草的典故

姜夔

夜阑浩歌起,玉帐生悲风[2]。

江东可千里,弃妾蓬蒿中[3]。

化石那解语[4],作草犹可舞。

陌上望骓来[5],翻愁不相顾[6]。

思想感情

此诗便是姜夔借虞美人草,以拟人化的手法忆及西楚霸王之作,从中也隐含了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作品注释

[1]虞美人草: *** 科草本植物名,初夏开花,花朵艳丽。旧时传说虞美人草听人唱《虞美人曲》便枝叶摇动,仿佛应拍起舞。

[2]“夜阑”二句:夜已深沉,项王高唱哀歌与虞姬诀别,军帐中一时充满悲凉气氛。夜 阑:夜深。玉帐:张 膗《云谷杂记》:“盖玉帐乃兵家厌胜之方位。谓主将于其方置军帐,则坚 不可犯,犹玉帐然。”(见《说郛》三十)杜甫诗《奉和严郑公军城早秋》:“玉帐兮弓 射虏营。”

[3]“江东”二句:江东辽阔,还是大有可为,而大王意气不振,自取殒灭,致我含悲而 死,被抛撇在荒野之中。江东:指长江东岸地区。项王当时从垓下突围至乌江(在安徽省和 县入长江),因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而死。蓬蒿:代指荒草、杂草。

[4]化石:湖北武昌山有望夫石。《幽明录》:“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 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

[5]骓:毛色苍白相杂的马,指项羽的坐骑。项羽《虞兮》歌有“时不利兮骓不逝”之句 。

[6]翻:意同“反”。顾:看顾。

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有什么文学价值?

19世纪末,日本兴起了“言文一致”运动,知识分子们呼吁改变日本过去的书写习惯,要求文字与口语统一,剥离日语中某些中文的用法,转而使用贴近西方语言的文字和口语形式。在这种环境中,文学界开始讨论如何改良日语,或者使用何种文体就行创作,面对大多数人希望彻底抛弃传统的做法,忧心忡忡的夏目漱石写成了《虞美人草》。

虞美人草指的是一种初夏盛开的鲜花,颜色妖艳,外形美丽,因此在古文中常寓意美人。但同时,这种花又带有剧毒,所以也用来比喻带来灾祸的美色。在夏目漱石的小说中,虞美人草的意义,表面上是指女主角藤尾对男主角小野形成的致命诱惑,实际上,他设计了一个隐喻:看似美丽的西方文明,实际上给日本带来的繁华只是暂时的假象。夏目漱石想通过这部小说,表达自己对于改革日本传统文学的看法。

《虞美人草》的故事与隐喻

《虞美人草》的情节复杂,但基本上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女主角藤尾是一个漂亮、聪明、优雅,且喜爱文学的女孩。她深知自己条件优越,所以自视甚高,看不起一般的凡夫俗子,她认为普通人不过是“贤妻良母型的可悲女人”或是“粗鲁的人”,既没有高尚的理想与品格,也不值得尊敬。追求藤尾的男生很多,但都被她玩弄于股掌之间,不过,最终出现了一个名叫小野的诗人,藤尾被他的才气吸引了,二人开始交往。

虞美人草

然而,小野其实并不喜欢藤尾,他之所以和藤尾虚与委蛇,其实是为了藤尾家的家产。同时,他认为如果能够跟藤尾结成连理,自己也十分荣耀,毕竟藤尾不论外表还是才华都是百里挑一的水平。

虽然没有喜欢过藤尾,但因为相处日久,小野也受到了对方的影响,不仅张口闭口说着诗词文学,也开始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并对钱财的态度转变,花钱大手大脚,完全跟过去的生活一刀两断。

小野的变化,全都被藤尾同父异母的哥哥,哲学系毕业生甲野看在眼里,虽然甲野试图提醒自己的妹妹,但她根本不听。藤尾深陷在小野对她千依百顺的虚荣满足中,认为哥哥只是食古不化的老古董哲学家,只会说一些空洞的大道理,根本不懂她和小野之间只能以“文学”来说明的浪漫意境。

《虞美人草》

藤尾和小野充满了感性的冲动,与之相对的就是甲野以及甲野的朋友宗近,甲野和宗近两人通晓西方的历史、知识和思想,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陷入对西方的盲目崇拜中,而且旗帜鲜明地反对日本社会的全盘西化。

他们认为当时的日本虽然引入了大量的西方事物,却并没有认真地吸收、消化,就像一个追求时髦的女生,不管合适不合适,只要新奇好看的衣服都想试一试,盲目而肤浅。

甲野和宗近在讨论“日本的命运”时,洞若观火地指出,“人通常在不知不觉中被杀死”,实际上是隐喻日本文化的消亡。甲野表示“欲封堵过去的人”通常只是满足于眼前的生活,倘若眼前的生活又不景气,他们就会憧憬未来,然而,这种对未来的憧憬并不是经过反思的结果,而是一种幻觉,只是为了缓解“自己是否能被现代社 *** 容纳”所产生的焦虑。

整个《虞美人草》,其实都是夏目漱石对于“西方文化如何影响日本”的一种思考,他用藤尾、小野、甲野的身份设计了一个隐喻:简单来说,藤尾以及她所追求的知识,其实代表了西方文化,挑剔而傲慢;而小野则是急于迈入现代化的日本,对藤野唯唯诺诺,但实际另有所图;甲野则是夏目漱石个人精神的一部分投影,他看出了小野(日本)对藤尾(西方)的功利动机,他认为小野和藤尾的盲目结合不会有好结果。

夏目漱石不赞成日本的全盘西化,坚决反对为了获得国际认可,从而急功近利地吸收西方文化,甚至不惜切断本国文化的传承的做法,除了用《虞美人草》的人物关系做隐喻,他还在写作时故意采用了古典日语夹杂白话的写法,旗帜鲜明地表达个人的态度。

《虞美人草》的语言风格

在写作《虞美人草》时,夏目漱石采用了一种与以往风格截然不同的复古风格。一般来说,夏目漱石的语言风格简单、清晰、流畅,文字近乎口语,阅读起来毫无困难,绝对没有佶屈聱牙的感觉,但《虞美人草》却大量使用骈文、俳句、和歌等古典文学形式,部分使用白话日文。

这种做法,与当时努力西化,倡导白话写作的日本文学界背道而驰,夏目漱石用复古的语言风格,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的肯定,并展示了自己对西化的焦虑。

夏目漱石

这本书夹杂了大量汉字、典故,以及华丽的骈句、诗词,不过,即便以模仿古典文学形式写成,《虞美人草》读起来其实并没有那么繁琐,甚至还别有意趣。比如,在描写甲野爬山时,夏目漱石既用了诗句——“山中春意渐阑珊,春至山顶残雪寒”,同时也用了白话——“京城的春天像老牛慢走,既长且安静”,这种文白夹杂的写法,打破了以往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隔阂,既让白话文显得文采盎然,也让文言文变得通俗易懂,读者彷佛化身为故事中的甲野,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山野的气息。

再比如,在写到二十四岁还没有嫁人的女孩子时,夏目漱石用“眼看迟日将穷尽,怀抱瑶琴幽怨多”来形容,短短两句诗便把读者带入画面感强烈的意境里,表现了古典文学传情达意的高妙,然而,毕竟这部小说讲述的是现代社会,古典诗词显得有些疏离,于是话锋一转,又以“女人以静如春风的声音袭向男人”的白话语句救场,化开了过于浓厚的古典意境,使得“怀抱瑶琴幽怨多”更加形象,也更加真实。

之所以采用这样的书写方式,夏目漱石试图让当时日本的现代文明以一种奇特的形象在读者眼前展开。读者在阅读时,是在古典的意境下去观看、阅读现代城市生活的繁华与成熟。

通过古典诗词华丽、缥缈的描述,对照着现代文明事物的新奇,读者不仅不会认为日本古典文学比西方文学更加苍白、贫瘠,相反,还会觉得二者同样博大精深,都值得赞扬。最重要的一点,这种写法完全表现了原本被传统教育熏陶的日本知识分子在接触西方文化时产生的特殊精神——在保持古典意境的书写模式下,试着体会现代文明冲击带来的心理变化。

也就是说,夏目漱石在《虞美人草》中的语言风格,是将现代社会外表下潜藏的日本情调完全表现出来了,他的意图很明显:反对抛弃古典书写方式,表达了对于日本传统文学的支持,同时,用自己的文字证明,西方文化可以与日本传统文化共存。

《虞美人草》的价值

当年《虞美人草》一出版,立刻遭到了文学界的口诛笔伐,不少文学家,例如自然主义文学大师正宗白鸟就认为,《虞美人草》完全表现了夏目漱石的傲慢,全篇都在炫耀自己的文笔,以过时的方式讲了一个蹩脚的故事,嘟囔了一堆无用的大道理。

《虞美人草》之所以会受到当时文学界的恶评,完全在于夏目漱石的写作方式与彼时文学界强调写实、自然或浪漫主义的风格截然不同,另外,夏目漱石的行文方式,明显就是“逆历史潮流”,明眼人一下就能体会背后的意思,他根本就是在批评当时文学界模仿西方文学的创作态度。

夏目漱石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宁愿承受批评也要出版《虞美人草》,其实是想告诉日本人:

首先,一味模仿外国文化和思维的做法不可取,对待日本文化的正确态度是透过引介外国的事物,来拓展、开发本国旧有文学的新空间,而非直接抛弃旧有的文体。

其次,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并非不可融合的两个范畴,只要愿意尝试,总能写出融合性的作品。比如《虞美人草》就体现了古典文学可以像新文体一样多变,既能表现复杂的处境、感受,同时也能补充新文体不容易表达到的意境。

夏目漱石雕塑

《虞美人草》的文学价值放在今天毫不褪色,而且显得更加珍贵,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学总会在新的潮流面前显得落后,然而,我们改革传统文学的方式,并不是一味的否定和嫌弃,也不是固执的因循守旧。正确的做法是透过改良和创新,想办法让其书写能够呼应、表达当代人遇到的问题,用“旧瓶装新酒”,用“老词说新事”。这样一来,我们不仅保证了传统文学的生命力,同时还会收获一种新旧结合的文学新体验。

走进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

提到日本文学,有一个名字永远都绕不过去,那就是—— 夏目漱石 。即便不熟悉他的人也一定知道《我是猫》《心》《少爷》等一系列作品吧。

夏目漱石(1867年2月9日-1916年12月9日),日本作家、评论家、英文学者。 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23岁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现东京大学),1889年就学期间因受好友正冈子规等人影响而开始写作。 代表作品《我是猫》、《明暗》、《过了春分时节》等 ,1916年,因胃溃疡去世。 夏目死后,家属将他的脑和胃捐赠给东京帝大的医学部。他的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

在日本,他众人皆知、家喻户晓。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甚至在1984年,日 *** 将他的头像印在了日钞上,直到2004年。

在中国,他备受鲁迅的推崇。鲁迅先生曾评价夏目漱石的作品: “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早年所登在俳谐杂志《子规》上的《哥儿》、《我是猫》诸篇,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即便没读过他作品的人,或许也听过一句浪漫而含蓄、流传至今的情话金句:“今夜月色真美。”对日本文学稍有了解的人便知道,这话是大文豪夏目漱石对“我爱你”的独到翻译,表达出本就闷骚的大和民族含蓄而婉转的情感。

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他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在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比如: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

相信没有一个人会否认他作为文学家的功绩,作为“大作家”,夏目漱石的文学水平自有读者与评论家评判,但是怎样的作家才能被冠以“国民”二字呢? 我想除了受到国民的追捧之外,一定得具有超出文学界的影响才行。作为明治时代少数的“作家”(这里指的是专注于写作,而非文学评论的人),夏目漱石作品的语言风格都带有浓烈的庶民气息,在民间影响非常广泛。

解读夏目漱石的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 今天摘选的是一篇饱受百年争议却永不褪色的传奇巨制——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

《虞美人草》

漱石踏上专业作家之路后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是长篇小说《虞美人草》。5月28日,东西《朝日新闻》刊登作者自己起草的预告。6月4日,作者动笔写作;8月31日或9月1日,最后完成全书。在东西《朝日新闻》连载,则自6月23日起至10月29日止,计127回。

漱石离开大学,参加报社,走进职业作家行列,曾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一场轰动。这次《虞美人草》预告一发,三越店立即 *** 虞美人草浴衣,玉宝堂发卖虞美人草戒指,车站报童也纷纷叫着“漱石的《虞美人草》”,兜售《朝日新闻》,闹得满城风雨。 在这种气氛下,漱石怀着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动手写作这部走向新生活的第一部小说,在文笔方面、主题方面、人物方面以及布局结构方面,自然都要格外费一番苦心了。

虞美人草是一种草本植物,花有紫红、洋红、粉红等颜色,果实球形,供观赏用。据说漱石觉得此花虽然鲜艳,但是也有一种妖冶之态,暗合自己这部小说的趣味。在这部作品最后,女主人公藤尾的灵堂里摆着一架屏风,上面画的便是虞美人草。其中可能含有以花喻人,暗寓华而不实之意,所以书名定为《虞美人草》。

关于这部作品的写作情况,我们可以从当时漱石写给友人的信里得到一些消息。 举例来说,6月写的一封信表示,自己已经没有写长信的余裕,因为每天都在考虑《虞美人草》的事。但好不容易花费许多心思写出来了,写完重新一读,又觉得很无聊。另一封信表示,今天暂停写《虞美人草》,一生起气来就想咔嚓一下砍掉妻子和女仆的头;不过我必须为此 *** ,所以只好暂时忍耐下来。7月写的一封信表示,《虞美人草》变得讨厌了,我想早些把女主人公杀掉。另一封信表示,《虞美人草》尚未写完,气长可惊;我胃部不适,想去旅行。

不过,漱石深深懂得,虽然如此厌烦,仍然不能勉强煞住,只有听其自然发展。所以,在8月写的一封信中表示:想要草草结束《虞美人草》当然容易,但是如果违背自然法则就会走板跑调,自己无论如何也没有违背自然法则的道理。如果违背自然法则,这部小说便不能成立。因之,不管是自然派还是什么派,也必须顺从自然的命令写完这部小说。呜呼苦也!

小说的故事在四个家族之间展开,即甲野和藤尾兄妹的家,他们的亲戚宗近和系子兄妹的家,小野的家,小野的恩师孤堂先生和他女儿小夜子的家。 外貌美丽、心地高傲的女主人公藤尾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新型女性。父亲刚刚死去四个多月,她便与母亲合谋,千方百计要将异母哥哥甲野赶出家门,以便独吞全部家产。甲野看穿藤尾和继母的心意,懂得她们口头上说“你别离开家吧”,其实是“你赶快离开家吧”的意思;她们口头上说“你继承家产吧”,其实是“你把家产让出来吧”的意思。他以道义为重,厌恶这种勾心斗角的把戏,愿将全部家产让给妹妹,自己只身出走。藤尾在恋爱方面,也只懂得为我的爱,从未想过为他的爱;只能戏弄男人,决不为男人所戏弄。于是,她抛弃了长期以来心向往她的宗近,因为觉得宗近既不容易驾驭,又没有什么才干;以浓艳的魅力迷住了既有才又无我的小野。小野则既迷恋藤尾的如花美貌,又羡慕她的丰厚家产,如醉如痴,六神无主,竟然辜负多年以来费尽心血栽培他的老师孤堂先生的深情厚谊,无视孤堂先生的女儿小叶子对他的纯真爱慕,残酷拒绝这门相约五年之久的亲事,不顾一切要与藤尾结合。在这个关键时刻,宗近出于一片诚心,严肃指出小野所谓当初与小叶子没有正式婚约,与小叶子结婚便当不上博士,当不上博士便要受人耻笑等等借口纯属无稽之谈,并且启发小野认识到藤尾游戏式爱情的真相。因此,小野毅然改弦更张,决心断绝与藤尾的关系,与小叶子重归于好;藤尾则恼羞成怒,竟然落得个绝命身亡的悲惨结局。

小说情节的 *** 是一个富于戏剧性的场面: 藤尾和小野约定当天下午三点在新桥车站会面。藤尾如约前往,一贯小心谨慎的小野却不见踪影。这使藤尾愤怒异常。她在盛怒之下回到家来,发现众人都聚集在这里,其中也有小野,小叶子也在场。于是——

宗近君向前迈出两三大步,把小野君推到旁边,让小个子的小叶子站到前面来,说道:

“藤尾君,我来介绍吧,这是小野君的妻子。”

藤尾的表情忽然变成憎恶,憎恶又渐次化为嫉妒,当嫉妒达于极点时,便突然呆立不动了。

“现在还不是妻子,但是早晚要成为妻子。据说从五年前就有约定。”

小叶子垂着哭肿的眼睛,低下细细的脖子。藤尾握紧发白的拳头,纹丝不动。

“胡说!胡说!”她连喊两遍,随又说道,“小野君是我的丈夫,我未来的丈夫。你说的什么,太失礼了!”

“我只是好意告诉你这个事实,顺便介绍小叶子君。”

“你想侮辱我!”

在僵化的表情后面,血管骤然破裂。紫色的血潮再度涌起,怒容满面。

“我是好意呀,好意呀。你要误解就麻烦了。”宗近君反倒心平气和地说。

小野君终于开口了:

“宗近君的话都是真的,她确实是我未来的妻子。藤尾君,我以前实在是个轻薄的人。对不起你,对不起小叶子,也对不起宗近君!从今以后我要改过,做个正派的人。请原谅我!到新桥去,对你对我都不好,所以我没去。请原谅!”

这时,藤尾的表情第三次发生变化。破裂血管的血潮被纯白色所吸收,只有浓厚的轻蔑之色留在脸上。脸型忽然间走了样。

“哈哈哈哈”——歇斯底里的笑声冲破窗外的雨高高扬起。同时,她把握紧的拳头伸进厚织袋中,拉出一根光滑的长链。深红色的末端闪着奇异的光亮,左右摇摆不定。

“那么,这个对你没用了?那好,宗近君,就送给你吧!”

她嗖地一下伸出白皙的胳膊,怀表准确地落在了宗近君赤黑色的手掌上。 宗近君朝着暖炉走近一大步,劈开大腿,“嗨”的一声,赤黑色的拳头凌空而起,表在大理石角上摔得粉碎。

“藤尾君,我不是为了要表才来故意打搅你的。小野君,我不是为了想要一个爱慕别人的女人才来搞这种恶作剧的。这样把它摔碎,你们就会明白我的精神了吧?这也是第一义活动的一部分。对吧,甲野君?”

“是的。”

藤尾呆然而立,面部肌肉突然僵化。手硬了。腿硬了。犹如失掉重心的石像一般,撞翻椅子,倒在了地板上。

小说的主旨何在呢? 漱石在当时写的一封信里涉及这个问题,大意是说:对藤尾这个女人不必那么同情。她是个讨厌的女人。有诗意但不老实,缺乏德义心。最后杀掉她,是全书的主旨。不能顺利杀掉就予以救助。但即使救助,此人也毫无用处。结尾附以哲学。这个哲学是一种学说。我是为了阐明这种学说而创作这部作品的。

漱石在这里所说的“哲学”,即指甲野的日记而言。这则日记内容如下:

悲剧终于发生了。 对于必然发生的悲剧,我早就有所预料。之所以听任预料到的悲剧自然而然地发展,是因为我知道对罪孽深重者之所为,一只手是无能为力的。是因为我知道悲剧的伟大。是为了使之体会悲剧的伟大力量,从根底上洗去跨越三世的罪孽。并非我不热情,若举一只手则失一只手,动一只眼则失一只眼。我失手失眼而第二者的罪孽却依然不变。不仅如此,还会时时刻刻深化。我袖手闭目并非出于害怕,微意不外使之直接感受比手眼更伟大的自然之制裁,于敲石出火之瞬间认清本来之面目。

悲剧比喜剧伟大。 一般认为, 悲剧使死亡封住万种孽障,所以伟大;悲剧使人陷入无法挽回的命运之底而不能自拔,所以伟大;犹如流水逝而不归,所以伟大。 命运若仅为宣告最终结局,则不伟大。命运在转眼之间变生而死,所以伟大。命运当人们不在意之际点出被忘却的死,所以伟大;使恶作剧者突然正襟,所以伟大;使他们正襟而始感道义之必要,所以伟大;使他们在头脑里树立起人生第一义乃道义之命题,所以伟大;使道义之运行逢到悲剧才能畅通,所以伟大。人们殷切期望别人实践道义,而自身却难以实行。但悲剧迫使人们去实践,所以伟大。道义之实践对别人最有利,对自己最不利。当人们致力于此时,便会促进一般的幸福,将社会导向真正的文明,所以悲剧伟大。

问题无数。 小米呢,大米呢,是喜剧;工呢,商呢,也是喜剧;这个女人呢,那个女人呢,也是喜剧;丝绸呢,锦缎呢,也是喜剧;英语呢,德语呢,还是喜剧。一切都是喜剧。最后留下一个问题——生呢,死呢,则是悲剧。

10年计3600日。 普通人从早到晚劳顿身心的问题都是喜剧。3600日一直扮演喜剧的人,终将忘记悲剧。烦恼于如何解释“生”的问题,而不将“死”字放在心上。因为忙于此一生彼一生之取舍,便会忽视生与死的最大课题。

忘却死的人便会过分。 一浮也在生之中,一沉也在生之中,一举手一投足都在生之中,所以如何跳,如何狂,如何恶作剧,都不担心会越出生之范围。过分发展便成大胆。大胆蹂躏道义,跳梁于大自在。

万人皆由生死这个大问题出发,表示要舍弃死,喜欢生。因此万人向着生前进。万人仅在舍弃死之点上一致,所以应当相互默契遵守道义,因为道义是舍弃死的必要条件。但是,万人日日向生前进,日日与死远离,自信跳梁于大自在而毫无脱离生路之虞,因之便不再需要道义。

万人不将道义置于重要地位,牺牲道义扮演各种喜剧而洋洋得意。 恶作剧、骚闹、欺诈、嘲笑、愚弄、踏、踢——皆是万人由喜剧所得到的快乐。这种快乐随着向生前进而分化发展,这种快乐随着牺牲道义才得以享受,所以喜剧的进步不知终止,道义的观念逐日而下。

道义观念极度衰微,达到难以圆满维持求生的万人社会时,悲剧便会突然发生。 于是,万人的目光都转向自己的出发点。开始悟出生之近邻是死。悟出当狂舞乱跳时,人已离开生之境界,踏入死之范围。 悟出你我都厌恶的死,终归是不可忘却的永劫陷阱。 悟出陷阱周围正在腐朽的道义之绳不能随意攀越。 悟出绳索必须重新结扎。悟出第二义以下的活动是无意义的,并第一次懂得了悲剧的伟大。

这部小说的登场人物显然分为互相对立的两组: 一组是利己主义者藤尾和她的母亲,另一组是以理性和道义为第一义的甲野、宗近和系子,小野则摇摆于二者之间。这两组人物在处理上有些理想化的因素:藤尾和他的母亲的自私自利没有任何可以辩解的余地;甲野等人的行为又仿佛完美无缺,令人无懈可击。这种纯粹的善与纯粹的恶的对立,不免给人以失真之感。与此同时,对于这些人物的性格,作者又缺乏具体化的、个性化的、深入细腻的描写,没有更加充分发掘他们的内心世界。漱石自己似乎也感觉到这一点,所以此后的作品不再出现类似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虞美人草》虽然未必能说是十分成功的作品,却可以称为作者创作发展道路上一个有益的探索。

《虞美人草》的文体是有特色的,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俳句连缀式的”。 这种文体在他的初期作品《幻影之盾》和《薤露行》 *** 现过。然而,那些都是短篇,要用这种文体敷衍而成300多页的长篇巨作,实在堪称一种奇迹。文章是绚丽多彩的,发人深省的警句,巧妙贴切的比喻,生动感人的抒情俯拾即是,随处闪现出作者的诗人才气。同时,绚烂的文章又和绚烂的内容互相映衬,诸如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对照鲜明的人物性格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漱石此后的长篇小说再也没有用过这种文体,这可能是因为他深深地感觉到这种写法之难吧。

祝各位开卷有益,更希望你有时间来找这位大作家的书来看看~

推荐阅读

《夏目漱石和他的一生》

内容简介:

夏目漱石是一位善于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的作家。 他生活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大变革的时代,不可能将自己的头脑封闭在日本和日本文学的狭小圈子里。他从小就接受了汉学的教育,受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深刻影响,长大以后又接受了西学的教育,受到了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学的深刻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所走的道路也就是日本近代文学所走的道路。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夏目漱石一生的创作经历,并对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缜密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有助于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夏目漱石的人生经历、创作历程以及他的作品风格。

作者简介:

何乃英 1935年生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东方文学和日本文学教学、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60余篇,译文17篇,出版著作50余部(其中自己编著17部,主编4部,二人合编2部,其余为多人合作编著),译著10余部。 主要著作有《新编简明东方文学》、《川端康成小说艺术论》、《泰戈尔——东西融合的艺术家》(以上为自己编著)、《东方文学概论》(主编)等。

夏目漱石虞美人草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夏目漱石虞美人草翻译、夏目漱石虞美人草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d30Bj0EAgNWUwM.html

标签:虞美人翻译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1120秒, 内存占用1.81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