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俊亭(筱俊亭经典唱段简介)

 2023-08-15  阅读 11  评论 0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筱俊亭,以及筱俊亭经典唱段视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沈阳评剧院能解散吗不能。沈阳评剧院始建于1959年11月11日。剧院曾以拥有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艺术名家,蜚声国内外戏剧界。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系剧院的三大支柱。沈阳评剧四大名旦是谁?1935年“奉天落子”在上海演出时,正式开始使用“评剧”这一名称,寓“评古论今”之意。新中国成立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筱俊亭,以及筱俊亭经典唱段视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沈阳评剧院能解散吗

不能。沈阳评剧院始建于1959年11月11日。剧院曾以拥有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艺术名家,蜚声国内外戏剧界。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系剧院的三大支柱。

沈阳评剧四大名旦是谁?

1935年“奉天落子”在上海演出时,正式开始使用“评剧”这一名称,寓“评古论今”之意。

新中国成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发展成为全国性的一个大剧种。随着社会的发展,评剧也进行了改革,剧目表现题材范围的开拓和男演员迅速崛起是变革的显著标志。

评剧的艺术特点也日趋鲜明: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话。表现时代生活气息浓郁,具有亲切的民间风味,形式活泼、自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韩少云在评剧《小女婿》中扮演杨香草(左一)

“奉天落子”发展阶段在评剧史中占有位置,其诞生地沈阳自然具有深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鑫艳玲从沈阳的舞台上出发,风靡全国,被称为“沈阳评剧四大名旦”,乃至最终形成的“韩、花、筱”三大评剧流派艺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韩少云和她的“小河流水”韩少云(1931—2003)原名王守贞。河北省山海关人。九岁时加入“三合班”(京、评、梆),专工评剧旦行。1951年入东北戏曲研究院实验评剧团任主任。曾先后受教于评剧前辈刘子熙、金开芳门下。刚入道时深受白玉霜、喜彩莲评剧艺术风格的影响,又非常崇尚爱莲君、刘翠霞的落子艺术。自上世纪50年代起,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她主演的《小女婿》(饰演杨香草)一剧红遍大江南北。

花淑兰在评剧《茶瓶计》中扮演春红

韩少云的唱腔多彩多姿,在继承了传统戏剧唱腔程式基础上独辟蹊径,创作了《小女婿》中“小河流水”评剧音乐经典唱段——第一句“小河流水呀还是哗啦啦地响”的唱腔,她借鉴了传统剧《花为媒》里“下来了八五(哇)一十三层”一句加以改造而成。“小河流水呀”半句出现了小波浪的感觉,“哗啦啦地响”后半句出现了起伏的旋律,优美动听。第二句“河边的柳树还是(还是)那么样的弯”,用了两个“还是”,然后在“弯”字后用一个小腔修饰,表现了杨香草既有影子依旧的感觉,又有“景物依旧人不在”的痛苦复杂心情。第三句“那一天薅草回来天色晚”,曲调简单,含意深刻。表现了回想起几天前她和田喜哥同时同地幸福会面的心情。第四句“满天的彩霞太阳下了山”,也是从唱腔中借鉴过来的。既有东北民歌小调的地方韵味,又形成了新的一套唱腔。

韩少云的唱腔有三绝:“字清、腔纯、板正”,加上甜美的音色、清晰的吐字和别具特色“娇”嫩的颚音,演唱的“疙瘩腔”别具一格。表演和唱腔浑然一体,形成了总体的艺术风格,被称之为“韩派”。上世纪60年代,韩少云的艺术又进入新的高峰,演出了许多现代戏。六十余年的舞台生涯,她上演了二百余出剧目。主要代表剧目有《小女婿》《杨三姐告状》《洪湖赤卫队》《江姐》《杜鹃山》《人面桃花》等。韩少云的传人主要有:著名演员宋丽、杨小彦、刘虹、胡桂秋、周丹等。

花淑兰把《茶瓶计》演绝了花淑兰(1929—2005)原名葛淑兰。河北唐山人。八岁随母亲刘玉芳(评剧艺人)学戏,十二岁开始在唐山、秦皇岛、天津等地演出。十四岁拜刘子熙为师,深受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刘翠霞唱腔风格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唱特色。1945年,她在张家口参加《血泪仇》《白毛女》《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现代戏的演出。1954年,她随锦州评剧院调到沈阳为辽宁评剧院二团,后为沈阳评剧院主演兼副院长。她一生中演了许许多多戏,有几出戏是保留剧目,其中《茶瓶计》一演就是五十年,让她演绝了。大幕拉开,花淑兰扮演的春红走上台来,这个俏丽而活泼、天真而善良的丫环顿时让人眼前一亮。花淑兰在“闻喜”“窥婿”两场戏中边舞边唱,充分利用她的唱功、圆场功和优美的身段表演,将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花淑兰生前曾介绍:当年她练跑圆场时,先是用膝盖的两腿中间夹着笤帚跑,后来是夹着细竹竿跑,练小碎步时夹的笤帚和竹竿不许掉。如果步子跑大了,笤帚或竹竿就掉了。这样越跑越快,越练越好。如气儿在空中飘,像鱼儿在水里游,似鸟儿在云中翔。

花淑兰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一方面继承前辈的传统艺术,博采众长,另一方面,广泛吸取京剧、梆子、大鼓等剧种、曲种的艺术营养加以融化,进行发展和创新,创造出“高遏行云,低逐流水”的花派唱腔。她嗓音清脆甜亮,音质纯净,唱腔高亢挺拔。人们赞誉她的演唱有“三高”即:“弦高、腔高、音高起唱”。她享有“金嗓”“戏曲的美声”“花腔女高音”的美称。六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演出大小剧目二百多出,主要代表作有《白毛女》《茶瓶计》《琼花》《谢瑶环》《花木兰从军》《志愿军的未婚妻》等。她热心传授技艺,各地弟子四十余人,主要有:冯玉萍、王镇之、吴丹阳、徐蕴玉、张丽华、郑桂芳等。可谓“一代栋梁木,满园桃李花”。

筱俊亭创造老旦全新唱腔筱俊亭原名张宗善,1921年生在天津,祖籍山东乐陵。她八岁拜师杨义,走街串巷卖唱。后又拜朱金才为师,十岁在天津加入白玉霜戏班。十四岁离开白玉霜戏班,流动于天津、唐山等地。1952年以后,她先后担任锦州评剧院三团团长、辽宁评剧院二团演员队队长及沈阳评剧院副院长。

1956年,筱俊亭三十六岁,嗓音已经定型,浑厚纯正、甜美圆润、刚柔相济。她的身形已经发胖,更适合演一些老年妇女为主要角色的戏。在传统戏中从没有过以老旦挑大梁的剧目,筱俊亭却大胆实践,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老旦形象,创造出一套全新的老旦唱腔。她的《杨八姐游春》唱腔刚毅、洪亮、豪放、巧妙。在“要彩礼”一折中,她以细腻传神的表演将佘太君的刚直不阿、幽默风趣的性格层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佘太君要的“几色彩礼”是:“我要你一两星星二两月,三两清风四两云,五两火苗六两气,七两黑烟八两琴音,火烧龙须要你三两六,搂粗的牛毛要三根,公鸡下的蛋要八个,雪花晒干要二斤”“一步一棵摇钱树,两步两个聚宝盆,摇钱树上拴金马,聚宝盆上站金人,金人身高一丈二,不沾铜铁全要金”。老太君字字句句铿锵作响,直逼皇帝昏君儿的心窝。“泰山不倒女儿不出嫁,黄河不干女儿不成亲,万岁要选杨八姐,等八十八岁再成亲”。要得老丞相心中暗喜,随波逐流;要得宋仁宗目瞪口呆,怒气冲天。

筱俊亭发挥了中音区浑厚、低音区沉稳的长处,创造出一套比一般评剧唱腔低四度的唱腔,创立了评剧老旦行当。筱派唱腔粗犷豪爽,低回浑厚,刚柔相济,韵味浓郁。善于运用“掏、闪、顶、垛、急、顿、搓、抡”等手法,节奏变化绚丽多彩。代表剧目有:《打金枝》《对花枪》《母女俩》《南海长城》《杨八姐游春》《穆桂英挂帅》等。筱俊亭热情传授评剧艺术,弟子有:曹小雄、刘彩玉、滕文秀、新少敏、李冬梅、郑筱娣等。时任文化部部长高占祥称道她的唱腔“韵味醇厚,低回婉转,柔刚相济”。戏迷看她的戏无不凝神屏息,连声叫绝。

2006年年末2007年岁首之际,已年逾八十五岁高龄的筱俊亭在北京参加了“全国评剧名家演唱会”引起了轰动。筱俊亭是当今评剧界旦角六大流派(白、新、鲜、韩、花、筱)唯一健在流派创始人。筱老晚年一直致力于评剧振兴活动,每年都有数十场的演出。这次在女儿小筱俊亭的陪伴下,为首都的观众演唱了她的代表剧目《小院风波》和《杨八姐游春》的精彩唱段。

筱俊亭在评剧《打金枝》中扮演皇后(左二)

三大青衣之一的鑫艳玲鑫艳玲(1926—1988)山东省人。幼年家贫,被父母卖给人家,她不知父母是谁。十一岁时,她被养母带到吉林省海伦县(今黑龙江省)送进戏班,拜张振东(艺名四季红)学艺。十六岁正式登台,闯荡江湖,经常演唱的戏有《刘翠屏哭井》《珍珠衫》等。1949年,她参加唐山评剧团(后改为东北戏曲研究院评剧实验剧团)。新中国成立后。她积极演出新剧目,如:《王贵与李香香》《血泪仇》《折聚英》等。1949年在沈阳戏曲汇演时,她演出的《新贪女泪》荣获特等表演奖;1952年在全国戏曲观摩大会上,她演出的《新打狗劝夫》荣获表演一等奖;1953年,她与武宝盛合演的《杨二舍化缘》(晏甬创编),荣获东北大区戏曲汇演表演奖;1963年沈阳市现代戏汇演,她主演《霓虹灯下的哨兵》荣获优秀表演奖;1961年,她演出的《祥林嫂》深受好评。

鑫艳玲主演的评剧《祥林嫂》

鑫艳玲扮相秀丽,嗓音甜美,唱腔优美,善于传情,尤其擅长扮演悲剧人物,真切感人。她与小白玉霜、鲜灵霞三人被誉为“评剧三大青衣”。“文革”中下放农村,返城后因身体欠佳,过早地离开了舞台。

“韩、花、筱”三大评剧流派艺术是一个文化区域内艺术特色的代表,也是辽沈人的骄傲和自豪。韩派的《小女婿》、花派的《茶瓶计》、筱派的《对花枪》奠定了三大流派艺术的基础,已成为沈阳评剧院评剧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东北评剧艺术的主体构成。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韩、花、筱”三大评剧流派。加上沈阳评剧院的鑫艳玲(已被列入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并称为东北评剧“四大名旦”,在全国评剧艺术界占有重要席位。1961年,沈阳评剧院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剧院。

描写评剧洪派唱腔的词语

1.形容唱腔的成语

尹派:深沉隽永,缠绵柔和。

张派: 张云霞创立。(旦角)曲调细腻婉转,深情意浓;音色柔和甜润,韵味足。

袁派:质朴平易,委婉细腻,深沉含蓄,韵味醇厚。

徐派:华彩俊逸,洒脱流畅,奔放高亢,感情炽热,曲调大起大落,跌宕明显。

王派:自然流畅、平易质朴、情意真切的风格。

戚派:感情真挚浓厚,曲调朴实,花腔不多,但组织严密,节奏鲜明,音型简练并经变化反复出现,形成给人印象深刻的特征。

吕派:在质朴细腻、委婉深沉的袁派基础上,增加了其绚丽多彩、雍容花俏的唱腔。她的唱腔乐感强,有越剧界“抒情女高音”的美誉。

陆派:不尚华丽、不喜雕琢、朴实清丽、自然流畅。

金派:高雅得体。唱腔婉转回荡,吐字清晰,运气自然、富于韵味。

毕派:发声清脆且富有弹性,音域较宽,善于唱法的变化来塑造人物形象,她吸收了范派和尹派的唱腔精华,袁派的表演技巧,融汇贯通自成一格。

范派:朴素大方,咬字坚实,旋律起伏多变,带男性气质,阳刚之美。

傅派: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

2.评剧的唱腔发展

评剧的男腔和女腔,是在莲花落、蹦蹦戏的音乐基础上,逐步吸收并借鉴梆子、京剧的唱法形成的。伴奏以胡胡(板胡)为主,打击乐器与京剧大体相同。评剧女腔是由月明珠等人创造的,男腔是由倪俊生等人创造的。

评剧唱腔是在唐山民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东北二人转、京剧、河北梆子等冀东和京津一带地方戏曲的音乐成分形成。其特点为抒情性强,流畅自然,乡土味浓。唱腔为板腔体结构,由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等四种节拍形式组成。常用的板式有慢板、反调慢板、二六板、垛板、流水板、散板、尖板等。

慢板即一板三眼,是评剧唱腔的基本曲调,过去为旦腔专用,后来逐步发展为旦、生共用。 慢板由上、下两个各四小节的乐句组成,每句又可分为三个小分句,其特点是多从头眼(第二拍)起唱,分句常以小过门来加以衔接。

反调慢板,是在正调慢板基础上,利用转调手法发展而成,旋律性和抒情性均较强,常用来表观悲伤、哀怨的情绪。

二六板,一板一眼,是评剧唱腔中最常用的一种板式,既可抒情,亦可叙事,各个行当均可应用。 又可分为小生二六与原板二六两种形式。小生二六的上、下句各为六小节,每句常由两个分句组成,是生行的主要唱腔。原板二六的上、下句各为四小节,是旦行的主要唱腔,其他行当有时兼用。

垛板,一板一眼,旦腔应用较多,其特点是节奏感较强,常为板起板落,速度变化较大,又分快、慢两种:慢垛板擅长叙事,快垛板擅长抒情,特别是表现激动的情绪。

流水板,有板无眼,生、旦共用,其待点是唱词与旋律结合密切,口语化,但旋律性不强。散板,无板无眼,节奏较自由,旋律扩展与缩减的变化较大,由于伴奏上的区别,又可分紧打慢唱,慢打紧唱等形式。

尖板,无板无眼,系从河北梆子唱腔中吸取来的,起始过门与锣鼓仍与河北梆子保持相同格式。除了这些基本板式外,建国后还发展了许多新的板式,从而丰富了唱腔的表观力。

在唱、做、念、打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评剧的唱功最为突出,早期的男旦演员月明珠和女演员李金顺等,都曾以唱功称绝一时。李金顺的“李派”唱腔对后辈影响甚大,在其影响下,30年代初的奉天落子时期,又产生了著名评剧声腔革新家白玉霜。她大胆运用低腔,发展了评剧的中音唱法,形成“白派”。与白玉霜同时,刘翠霞创造了高亢脆亮的“刘派”唱法,爱莲君创造了“爱派”的疙瘩腔唱法。此外,还有在北京与白玉霜相对峙的喜彩莲创造了华丽而清新的“喜派”唱法。四名女演员在建国前被称为评剧“四大名旦”。继之而起的是筱白玉霜,她继承和发展了“白派”唱腔。

建国后,新凤霞在演出《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祥林嫂》《刘巧儿》等新戏过程中,创造了不少新的唱腔,人称“新派”。她的唱腔清新甜润,玲珑婉转,富于华彩,塑造了一批新型妇女形象。她还与新文艺工作者合作,创造了蜻蜒调、凡字调、送子调等新板式,为丰富和发展评剧女声唱腔作出了贡献。天津的鲜灵霞在“李派”和“刘派”的基础上形成了天津大口落子“鲜派”唱腔;沈阳的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在建国后也分别博采众长形成了“韩派”“花派”“筱派”旦角声腔艺术。

评剧男腔,建国前行当不全,无花脸唱腔,老生腔也不健全。建国后,新的文艺工作者,如马可等,参加了评剧音乐革新,改革了评剧伴奏方法,努力发展评剧男腔。20世纪60年代,在评剧演员和音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反调、二八扳、慢流水板、A调慢扳、快流水、顶七板等男声越调音乐形式。 著名男演员魏荣元用两种方法演唱评剧大面腔和老生腔,为评剧大面相老生的旋律和演唱方法奠定了基础,创立了“魏派”唱腔,著名男演员还有马泰形成了“马派”;小生演员张德福也形成了“张派”小生唱腔流派。评剧发源地唐山的洪影形成了“洪派”女小生唱法。男生唱腔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大大增强了评剧表现力。

3.形容唱腔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唱腔的成语有以下三个:

1、有板有眼

【拼音】: yǒu bǎn yǒu yǎn

【解释】: 板:演奏民族音乐或戏曲时用来打拍子的乐器;眼:戏曲中的拍子。指唱腔合乎节拍。亦指言语行事有节奏、有条理。

【出处】: 杨匡满 郭宝臣《命运》十:“她的嗓子还不错,唱出的歌有板有眼,又洪亮又圆润。”

2、声情并茂

【拼音】: shēng qíng bìng mào

【解释】: 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申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

【出处】: 清·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张玉秀》:“余于王氏水阁听演《寻亲记·跌包》一出,声情并茂,不亚梨园能手。”

3、怪声怪气

【拼音】: guài shēng guài qì

【解释】: 形容声音、语调、唱腔等滑稽或古怪难听。

【出处】: 鲁迅《二心集·宣传与做戏》:“以关老爷、林妹妹自命,怪声怪气,唱来唱去,那就实在只好算是发热昏了。”

小白玉霜新凤霞唱腔特点

特别是新凤霞被称为“新派唱腔”,她的蜻蜓调、凡字调、送子调等新板式,丰富了评剧女声唱腔,她的鼻腔共鸣、特有的疙瘩腔和吐字归韵独具一格。

有评剧研究者指出,有三位老艺术家在评剧唱腔中有这样的特点,那就是:小白玉霜气儿,筱俊亭的劲儿,花月仙的字,被称为绝唱!

比如小白玉霜,他的特点就是悠着劲儿并且提着气唱,既用丹田气,又不让声音完全发出去,而是让声音保持不炸不喊,又能送远,再结合运用鼻腔共鸣的发声,同时注意口形的掌握,使多大劲也不大张口,给人一种自然美、悠扬美的艺术享受。

例如,在《秦香莲》见皇姑一场中,第一个乐句的“观只见两旁站的本是宫娥太监”,一张嘴的前三个字就“懒”着出来,尤其是句尾的“监”字的甩腔,要“懒”着唱到接上过门音乐。给人一种连绵不断、情丝递进的感觉。

其实这种唱法也贯穿于整个唱段中,并形成一种特有的个性。这一个性主要体现在她的“换气法”,她的换气法有别于任何一个流派的换气方法。

筱俊亭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筱俊亭经典唱段视频、筱俊亭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df1Bj0BBAdXUgM.html

标签:唱段简介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440秒, 内存占用1.75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