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课堂(太空课堂观后感300字)

 2023-09-19  阅读 7  评论 0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太空课堂,以及太空课堂观后感300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太空授课:世界上“最高”的课堂,师生相隔400公里却如身临其境无论是古人的夜观天象、占卜星辰,还是如今的宇宙 探索 、星际遨游,人类都始终对外太空充满着好奇与幻想,无论是神话故事,亦或是坊间传说,人们都渴望能一飞冲天,去看看地球外面的世界。但古人们可能做梦也想不到的是,随着科学技术在最近两个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太空课堂,以及太空课堂观后感300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太空授课:世界上“最高”的课堂,师生相隔400公里却如身临其境

无论是古人的夜观天象、占卜星辰,还是如今的宇宙 探索 、星际遨游,人类都始终对外太空充满着好奇与幻想,无论是神话故事,亦或是坊间传说,人们都渴望能一飞冲天,去看看地球外面的世界。但古人们可能做梦也想不到的是,随着科学技术在最近两个世纪的突飞猛进,人类终于完成了夙愿。我们不但将宇航员送出了地球,甚至还在外太空开启了课,实现了天地互动的课堂。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被称为世界上最高的课堂:太空授课。

让我们把时间调回到1984年8月27日,时任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公布了一个名为《太空教师Teacher in Space》的项目,该项目计划将一名非宇航员的平民教师送上太空。NASA之所以选择平民教师,是希望借此拉进航天项目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尤其是学生)更加支持航天工程,并激励民众更多的在航天领域求学、求职。

该消息发布后,有超过40000份邀请函被发给各地的教师们,而有11000名教师表示愿意参与该项目,并向NASA提交了申请书。之后,NASA将这些申请书进行分类,然后发送到各个州的教育部门,再由每个州筛选出2-3名合格者,被选中的114人会聚集在一起进行下一步考核,最终筛选出10名选手进行决赛。这10个人会接受更为专业的培训,以观察他们身体条件是否能胜任太空任务。

隔年,在1985年7月19日,由时任美国副总统的乔治·布什宣布:36岁的女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Christa McAuliffe,作为该项目(STS-51-L)的第一位太空教师。而当时34岁的女教师芭芭拉·摩根Barbara Radding Morgan也被同时选中,以作为麦考利夫的后援。前者本以为自己是一名幸运儿,她计划在航天飞机上教授两节15分钟的课程,却不曾想这次航天计划,对她而言是个有去无回的不幸之旅。而后者,也就是芭芭拉·摩根,却在20年后成为了美国第一位太空教师。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屏幕前的各位长按点赞键支持老范,我们继续往下看。

在1986年1月28日,代号STS-51-L号任务正式启动,全球的目光聚焦在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作为第一位太空教师,麦考利夫激动地做了升空前的最后讲话,并希望大家能准时观看自己在太空中讲课。当日11时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搭载着7名宇航员,开始了自己的第十次飞行任务。然而,就在火箭升空73秒后,由于航天飞机的右侧 *** 火箭上的SRB密封圈失效,导致火箭中的燃料泄露,在一声巨响中,挑战者号爆炸解体并化作一股浓烟,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这其中也包括本来应该成为太空教师第一人的克里斯塔·麦考利夫老师。而更具不利影响的是,这次发射任务进行了全程直播,几乎全美的学生们都亲眼目睹了这次悲惨的事故,以及一名优秀教师的丧生,美国的第一次太空教师计划,就这样以悲剧收尾。

在事故发生后的当天,当人们还沉浸在悲痛中时,里根便在国家电视台发表讲话,向全国保证太空教师计划将继续进行。然而,NASA却在1990年决定取消太空教师计划,理由是太空飞行太危险,不能危及平民教师的生命。(PS:光速打脸之快,真是让老范我都措手不及啊!)

就在两年后,也就是1992年,我国也制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第二步,在第一艘航天飞船成功后,解决飞船与空间飞行器的对接等问题。而这个战略的最终目标便是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太空空间站。

话说回来,虽说NASA打了里根的脸,不过里根却选择了另辟蹊径。既然太空教师计划被驳回,那换个名字不就好了么?于是,在1998年1月,一个新名词诞生:教育家宇航员,意思就是让教师放弃自己的教学生涯,成为航天任务专家,即 *** 宇航员。(在这里老范不得不说,美国佬的思路果然奇葩,换个名字就能解决问题吗?航天飞机爆炸又不是宇航员造成的!这么做不等于掩耳盗铃响叮当吗?)

在2007年8月8日,当初麦考利夫的替补队员芭芭拉·摩根,在苦苦等待21年后,于STS-118号任务中担任机械臂操作员和转移协调员,乘坐“奋进”号航天飞机,飞往国际空间站。在国际空间站狭小的空间里,55岁的芭芭拉·摩根老师,开设了人类史上的第一个太空课堂,而其他几名航天员便成为了摩根的助理。在25分钟的直播课程中,摩根老师展示了航天员们在太空中的生活,以及太空空间与地球空间中的区别,并回答了学生们实时发来的问题,而这也使得芭芭拉·摩根老师,成为了人类史上的第一位“太空教师”。

隔年,也就是2008年,这一年我们举办了世界上最宏伟的奥运会。另外,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同年9月还有另外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继我国首位太空人杨利伟先生于神舟五号迈出了“三步走”计划的第一步后,我国神舟七号飞船又搭载着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三明宇航员,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一阶段,实现了我国首次太空出舱行走。

到了2011年9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天宫一号”是我国在太空中的第一个空间实验室,也是我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值得一提的是:“天宫一号”虽然仅在太空中停留了四年时间,便停止了数据服务,并于2018年重新进入大气层,返回陆地。但“天宫一号”却先后多次与 神舟八号 、 神舟九号 和 神舟十号 飞船完成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不久后的2011年11月和2012年6月,我国的神舟八号和神舟九号飞船又先后升空,它们分别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无人空间交会对接,和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从此,中国人靠自己的努力,突破并掌握了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

在2013年6月,神舟十号顺利完成了我国第五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这一次任务中的三名航天员分别为:指令长聂海胜,协助员张晓光和另一位女协助员王亚平。那么本期老范要着重给大家介绍的,便是女宇航员王亚平老师。有朋友可能会问了:“怎么一会儿叫协助员,一会儿叫宇航员,后来又成了老师了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在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钟,王亚平老师作为主讲师,通过直播连线的方式,给地球上的人们上了一堂视频科普课程。王亚平老师说:“ 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中小学生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而在长达50分钟的课程中,三位老师以生动而又亲切的方式,展示了在“天宫一号”中的生活状态,以及多个生动的实验。具体实验内容老范就不给大家背书了,打在屏幕上与大家一起分享: 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如果你不能理解屏幕上的这些词汇,或者对课程内容感兴趣的话,老范真的推荐大家去看一看。虽说这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的群体是中小学生,但作为80后的老范我来说,也是津津有味地从头看到尾。而最主要的是,我惊奇地发现,咱们的“天宫一号”比那个什么国际空间站更像空间站,给大家放张图来看一看,这国际空间站真的好拥挤啊!摩根老师当时教这个课实属不易!不过,2013年62岁的“太空教师”第一人芭芭拉·摩根老师,在看过王亚平老师的授课之后。这位老前辈还专门写信致敬了王亚平,对她的授课活动给出高度评价和期盼,并表达了对神舟十号航天员们的亲切问候与祝福。而还在天宫一号中的王亚平老师,在看到来信后,也通过电子邮件给摩根女士进行了回信,回信内容如下:

“亲爱的芭芭拉·摩根女士:在遥远的太空收到您的来信,我和我的同事感到很高兴,谢谢您对我们的关心和祝愿,对您为世界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敬意。今天,我们顺利完成了太空授课活动,与亿万中国学生一起分享了太空的神奇和美妙,收获了知识和快乐,希望您和世界各地的教师、学生看到后能够喜欢。飞行期间,我经常会通过舷窗遥望我们美丽的家园。太空寄托着人类美好的向往,知识是走向太空的阶梯。我们愿与您一道为开启全世界青少年朋友热爱科学、 探索 宇宙的梦想共同努力。”

这一刻,老范仿佛看到了新老两个世纪航天人的交接,相差30岁且不同地域的二人,却因为同样的事业与梦想交汇在一起。我们虽然语言不同,却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对彼此的敬意。我们同住在一颗星球,也同样向往浩瀚的宇宙,所以我们都在不懈地努力着。而摩根老师交给王亚平的信,仿佛也如国际空间站即将退出 历史 舞台,而中国空间站将屹立在太空之上一样。此刻,希望屏幕前的各位,为中国航空航天点赞。

时间来到2021年,我国的天宫空间站已经完成组建和测试,它在太空中静静地等待着第一批来客。同年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 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 空。三人于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并顺利完成了为期三个月的飞行任务。同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又顺利将三名宇航员送回地球,这也是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而仅仅过了两个月之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于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飞往中国空间站。而此次的三位宇航员分别为指令长翟志刚,协助员叶光富,以及曾在2013年于天空一号中授课的女宇航员王亚平老师。三位宇航员除了要在为期六个月的时间里完成各种太空任务之外,还抽出了宝贵的时间,在天宫空间站中开设了第一节“天宫课堂”,并由中央电视广播总台进行全程直播。而主讲师还是王亚平老师,指令长翟志刚化身为工具人,并由杨洪波老师进行辅助拍摄,三位老师再次合力为地球上的人们,举办了一场生动而又内容丰富有趣的科普课堂。(PS:在此,老范还是想给屏幕前的各位朋友强烈推荐一下,天空课堂的内容,大家有机会一定要看一看,真心的赞!)

我们的天宫空间站课堂不仅内容丰富、老少皆宜,它还取代了国际空间站,成为了人类有史以来的“最高”课堂。此话怎讲呢?要知道国际空间站的轨道高度约为:近地点32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而我国的天宫空间站轨道高度约为:近地点400公里,远地点450公里,是名副其实的“最高课堂”。另外,我们不光在高度上领先,看看对比图你就会发现,我国的空间站内部,无论是规整度,还是面积大小,都要优于国际空间站。而老范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人家的空间站是好几家一起攒的,而我们的空间站是自己独立完成的,我想此处当有掌声。

好了,朋友们,这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最后老范想问问屏幕前的各位,如果有机会进入太空,亲身上一节最高的天宫课堂,你愿意去吗?欢迎各位评论区留言讨论。视频制作不易,希望大家能够在屏幕下方长按点赞键支持我,我是老范,关注订阅我的频道,我们下期见,拜拜。

三次太空授课分别是什么

十三号。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宫课堂”第一课定于2021年12月9日15:40开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

天宫课堂”活动采用天地互动的方式进行,在400公里天外的太空课堂,展示了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授课历史

2013年6月20日,航天员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协助下进行首次太空授课,全国6000余万中小学生观看授课直播,产生巨大社会反响,在一代人心中播下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了太空授课。

2022年3月15日至20日, *** 公众号中国载人航天征集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学习心得,对“太空教师们”的祝福、想说的话,期待在“天宫课堂”学到的知识。

“天宫课堂”第二课定于2022年3月23日下午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配合进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面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

2022年3月23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并直播。这次太空授课活动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西藏拉萨、新疆乌鲁木齐设2个地面分课堂。

2022太空课堂第二课观后感(7篇)

“天宫课堂”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推出的首个太空科普 教育 品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2太空课堂第二课 观后感 范文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22太空课堂第二课观后感1

我喜欢挂在“天宫”空间站的美丽夺目的中国结,它正对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这样的空间站是太空中最靓丽的风景线,也使我们倍感亲切。

在太空里要控制自己的身体以适应失重感,像一条鱼儿一样四处游走。吃的饭菜原来是在地球上事先做好的。培育太空植物,是飞行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太空中,虽然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样冲热水澡,但是洗脸洗头发都没有问题。科研人员专门研制了分解洗发液——不仅可以把头发洗得很干净,还十分节约水。空间站的水非常宝贵,所以要尽可能地节约用水。

在空间站睡觉就更有趣了。只要一个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舱壁上,但只要你愿意,也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

在空间站也有许多休闲活动,可以和家人打视频 *** ,可以从舷窗边欣赏日落时美丽的地球,还可以进行晨练,晨练项目是中国传统健身项目—— 太极拳 。

最重要的也是最激动人心的就是出舱活动了。穿好“飞天”服,通过气闸舱来到舱外,通过地面调度人员和舱内同伴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在舱外完成相关任务。

在太空也有许多喜事: 种植 的水稻抽穗了,迎来了太空快递员,也迎来了新伙伴来进行工作交接。在太空驻留了三个月,很快就要告别“天宫”空间站返回地球了,想到很快就能见到地球上的亲人,非常激动。

太空本身已经非常迷人,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每每出现带有五星红旗的一切,都愈发使每一位中华儿女倍感亲切与自豪!

2022太空课堂第二课观后感2

此次太空授课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难见到的物理现象,当这些奇妙而精彩的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我在地面课堂的现场多次听到了学生们的惊呼和掌声。离大屏幕很近的我也深受这些美妙现象的震撼。当王亚平老师进行高难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贴中国结时,我感觉到现场所有的听众都摒住了呼吸,那个小小的图标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当它被稳稳的贴在水膜上时,那种欣喜和感动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这种通过凸显天地差异来进行教学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太空、对航天乃至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这次授课活动在青少年头脑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定会伴随学生们一生的求索过程。

航天员作为科普教师亲切地与学生进行对话,拉近了代表我国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与公众的距离,增进了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了解与关注,对青少年来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中国情怀的传递。航天员们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和精准的实验演示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不得不叹服他们过人的智慧,出众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体素质,当然从中也能反映出他们勤奋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们的表现为我们教师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们学习。

这次太空授课实现了航天工程领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养青少年方面的无间协作,这对物理教师的鼓励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艺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团结的温暖。这也激励着我们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与其他社会教育力量的联系与合作,从其他领域听取教学意见,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对知识的领悟,从而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2022太空课堂第二课观后感3

古时候,人们总是想把一些探测器送上太空。不过,功能单一,并不能完 *** 们对太空的探索。于是,人们开始想办法:怎么让人上天!我们这次采用的是“长征二号火箭”和“神州十二号飞船”组成。

上一次太空,要花费很多钱,如果只上去三四个小时又觉得不划算,我们想建一个像酒店一样能让宇航员住的地方,就是空间站。

按照计划,空间站一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个是“载人飞船”,主要接送宇航员;第二个是“问天实验舱”,是用来做一些地球上完成不了的实验;第三个是“梦天实验舱”,和“问天实验舱”差不多,也是用来做实验的;第四个是“天和核心舱”,我们国家的宇航员就是住在这里面;第五个就是“货运飞船”,主要是负责运送各种物资的。不过,这个计划还没完全完成,现在的空间站只有两个部分:“天和核心舱”和“运货飞船”。据说,在2022年的时候,空间站就能补齐了。

传说 有个广寒宫,是在月球上的,而咱们的空间站是飘在太空里的。太阳每天都会朝地球放射“能量”,不过我们在地球上晒太阳时,太阳离我们较远,危险不大。宇航员在太空中晒多了太阳可能会得癌症,所以规定空间站不能高于地球1000千米。科学家们在考虑到经费、实验效果等各种因素,最终,把空间站定在了离地球400千米的太空。

在地球上,你扔的东西都会掉到地上,这就是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如果,我们站在平地上扔东西,就会下落;那要是我们把飞船以非常快的速度“丢”上去,它下落的程度,就和地球的弧度保持一致,那飞船就可以沿着地球飞了。空间站飞得很快,一个半小时就能转地球一圈。

从古至今,人来想要在地球上看整片天那是不行的。如果从空间站上就看的一清二楚,因为站得高,看得远。

太空环境下能做一些地球上做不了的实验,比如说找出一些比手机芯片更紧密的芯片,或是一些环境下能变色的东西。

这次的宇航员上太空主要有几个小目标:住上三个月左右;调试一下各种设备;做一些不可思议的实验;出舱看太空和空间站的全貌。

中国的空间站,让我们能探索太空更多的奥秘。

2022太空课堂第二课观后感4

此次太空授课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难见到的物理现象,当这些奇妙而精彩的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我在地面课堂的现场多次听到了学生们的惊呼和掌声。离大屏幕很近的我也深受这些美妙现象的震撼。当王亚平老师进行高难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贴中国结时,我感觉到现场所有的听众都摒住了呼吸,那个小小的图标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当它被稳稳的贴在水膜上时,那种欣喜和感动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这种通过凸显天地差异来进行教学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太空、对航天乃至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这次授课活动在青少年头脑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定会伴随学生们一生的求索过程。

航天员作为科普教师亲切地与学生进行对话,拉近了代表我国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与公众的距离,增进了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了解与关注,对青少年来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中国情怀的传递。航天员们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和精准的实验演示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不得不叹服他们过人的智慧,出众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体素质,当然从中也能反映出他们勤奋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们的表现为我们教师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们学习。

这次太空授课实现了航天工程领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养青少年方面的无间协作,这对物理教师的鼓励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艺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团结的温暖。这也激励着我们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与其他社会教育力量的联系与合作,从其他领域听取教学意见,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对知识的领悟,从而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2022太空课堂第二课观后感5

启迪心智需要“仪式感”。“天宫课堂”的受众主要是中小学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阶段最宝贵的财富。课本中高度浓缩而又晦涩的知识往往学起来较为枯燥,而当被这些理论支撑的科学实验,在孩子们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师”演示出来的那一刻,牛顿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题海里让人停滞的知识之锚,因为它们全都活了起来。 科普知识 的活力会转化为心智未开的少年求学途中的动力,到未来,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个孩子为追寻当年的太空实验而成为颇有建树的科学家。

理解科学需要“仪式感”。除过那些无人不知的科学天才,没有多少人天生对物理公式或数学推导有近乎纯粹的兴趣。就像科幻小说或电影的功用一般,“天宫课堂”就是一部现实中的科幻作品。《三体》三部曲的问世从感性的角度让一代人拥抱科学,认识宇宙,“天宫课堂”则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用更理性的视角帮助青少年理解科学之美。

对外宣传需要“仪式感”。“天宫课堂”开播面向全球,授课内容可根据新媒体平台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切实把科普教育这堂大课上出了“国际味”。能在国家空间站做“天宫课堂”的项目,无疑是我国科技软实力的彰显。用航天事业“夹带私货”,早已是世界强国们做 *** 宣传的高端玩法,例如俄罗斯就曾在索契冬奥会和世界杯期间将奥运圣火和 足球 带上太空造势。航天工业需举国力以成,在太空里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闻。我国打造独一无二的“天宫课堂”品牌,象征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又一里程碑时刻。

搞科普教育需要“仪式感”。把课堂搬上太空并非浮于表面的科学作秀和 *** ,而是因为它同科学本身的“神秘感”相互补,用一种说服力的方式,向每一个崇尚科学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验证理想的契机。这样的“仪式感”值得再多“亿”点。

2022太空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

中国航天员王亚平在距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上向全国中小学生讲授科普课。新颖的授课方式、直观的物理现象等等,将给孩子们植下热爱航天、热爱科学的萌芽,给青少年学子打开认知世界、追逐梦想的大门。

浩瀚宇宙,苍茫太空,自古以来就令全人类神往。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诸多传说和 故事 。太空有太多的未知和无穷的奥秘等着人类去探索、去发现。

通过“天宫一号”授课,孩子们知道了为什么水滴在太空与在地面会呈现不一样的状态、失重条件下如何测量物体质量、陀螺的旋转有何奥秘……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的直观表现,也是人类追逐太空梦的具体成果。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不会停歇。仰望星空,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后继。

壮丽而神秘的星空吸引了无数先驱和智者。他们用超越时代的智慧和勇气乃至生命留下了惠泽后世的壮举。哥白尼仰望星空发表了“日心说”,布鲁诺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仰望星空,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思考、探索,使伟大的科学精神在民众间生根发芽,使思想之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照亮人类文明进步的旅途。

相对于深邃寥廓的宇宙,人的一生短暂而渺小。但也正因为生命和梦想的存在,才让寂寥的宇宙富有生机和意义。追逐梦想,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学理想和精神,更需要脚踏实地勤奋实践。仰望星空,会让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让人们懂得在有限的生命中,该如何认识个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个人对国家和历史的责任。把个体生命同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梦想放置于集体的梦想之中,不骄不馁、不断奋进,人生的意义必将更加深邃。

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有希望。让更多学子仰望星空,激发起他们探索世界奥妙的激情,中华民族的前途必将更加广阔, *** 必将更加宏阔壮观。

2022太空课堂第二课观后感7

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现代航天器将人们带入了崭新的航天时代。我热爱宇宙,更热爱航天,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航天事业的战士,乘着载人飞船去遨游太空,探索宇宙。

我对航天的理解很浮浅,认为飞机、火箭飞上天就是航天,实际航天领域研究的东西非常广泛,也非常深奥,不管我对航天认识的深与浅,但我非常喜欢航天。

记得小时候,大人们给我买的玩具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飞机,现在家里还有两架 *** 飞机模型保存的好好的;还记得我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我和爷爷一起做了一支火箭模型,并在全幼儿园观展;上了小学我参加的是航模兴趣小组,在小组里我做了六架飞机模型。当我制作的飞机模型飞在天空中的时候,我想起了杨利伟叔叔,他乘着我国自己建造的载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这一创举在全世界面前为我们中国人争了光露了脸。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不断增长,我对航天的理解也逐渐加深了,同时脑子里的疑问也一个一个的接踵而来,如:火箭没有翅膀是怎样飞起来的?人造卫星在天上会不会掉下来?再如:载人飞船为什么能遨游太空?……带着这些问题我买了一些有关“宇宙、太空、自然科学”方面的 百科 全书。通过学习我初步了解到:火箭是利用发动机向后喷 射高温高压的燃气产生及作用力以获得前进推力,并由此向前运动的飞行器,它一般由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结构系统三部分组成。人造卫星和太空探测器是无人驾驶的航天器,它拥有高度精密的自动控制装置,迄今为止它们已先后对月球、金星、火星、哈雷星等近距离或实地考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人类称它为“宇宙信息的侦察兵”。人类除了派人造卫星和探测器到太空考察外,也希望自己能够飞上太空,载人飞船就是人类遨游太空的工具之一,它一般由座舱、轨道舱、服务舱、对接舱和应急救生装置等部分组成。座舱是飞船的核心,轨道舱内装有各种实验仪器,服务舱则是为航天员提供生活保障的地方。载人飞船可以独立进行航天活动,也可作为往返于地面和空间站之间的“渡船”,并能与空间站或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联合飞行。我国自行研制的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于11月3日凌晨1时36分首次空间对接成功,这是在美国、俄罗斯进行首次交会对接试验40多年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自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这说明我们国家的航天技术已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我为之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也更加热爱航天了。

我是一名少年 儿童 ,是祖国的未来,我知道宇宙间还有许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航天领域里还有许多难题在等着我们去认识和攻关,因此,为了实现自己遨游太空探索宇宙的美好理想,长大后为我所爱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从现在起我要努力学习科学 文化 知识,牢牢掌握过硬本领,争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2022太空课堂第二课观后感(7篇)相关 文章 :

★ 央视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通用7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2022观后感7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2022观后感作文7篇

★ 央视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通用7篇

★ 2022央视《天宫课堂》直播观后感6篇

★ 中国太空站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通用7篇)

★ 2022天宫第二课堂观后感7篇

★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10篇

★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通用11篇)

★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范文10篇)

太空课堂观后感300

2021太空课堂观后感300

2021太空课堂观后感300,这是一次生动的太空授课;更是一次振奋民族精神的太空授课。无论身居国内,还是远在天涯海角,都会为国家而骄傲自豪!2021太空课堂观后感300

太空课堂观后感3001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体会2021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有梦想才会有追求的动力,才会有美好的未来。航天,是我始终的梦想。我希望自己能像古代官员万户一样勇于为梦想而奋斗;像杨利伟叔叔一样勇于飞向天空;向背后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一样勇于探索和发现……

每每听到有关航天的故事,看到有关航天的新闻,总会牵出我童年的飞天梦。我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时,就经常听爸爸妈妈提到杨利伟叔叔,夸他了不起,称赞他是航天英雄。英雄?幼稚的我那时还不大懂‘英雄’二字的含义,但是看着大人们满脸羡慕的表情,我不由得暗暗下决心:我也要当英雄。渐渐地,我上了小学,翻开词典,我真正知道了英雄的含义;英雄就是令人敬佩的人。当我真正明白英雄的含义后,我自言自语道:“我一定要当英雄,而且要当像杨利伟叔叔一样的英雄。”

光阴似箭。虽然童年已经悄然离去,但是那时的飞天梦我还记忆犹新。渐渐地,我了解的科普知识多了起来,还知道了《嫦娥奔月》的神话,看到了古代人民对天宫的向往。后来,我还知道了古代官员万户的飞天故事,他那敢于为飞天梦想献身的精神非常值得后人学习。当然,航天飞行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我也听说过航天飞船在空中爆炸的消息,但无论怎样都阻挡不了我对航天的渴望,都抹不去我的航天梦。现在我国科技越来越发达,神五神六接连上天,又发射了嫦娥卫星,还制定了登月计划。看着这一个接一个的成就,我心里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以后好好学习,勤奋读书,掌握航天知识,锻炼航天本领,早日实现我的航天梦。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体会2021

在太空制作水膜、太空制作水球、太空单板运动……这在地面上可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有重力的影响,水膜一出水就容易破裂。而在太空中,由于失重状态。水的表面张力就会大显神威,所以就能轻松地形成水膜。

这是一次生动的.太空授课;更是一次振奋民族精神的太空授课。无论身居国内,还是远在天涯海角,他们都会为国家、为民族而骄傲自豪!中国国力强大起来了!中华民族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啦!

看今朝,国富民强,中国已位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终于可以,而且永远可以。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啦!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体会2021

还记得小时候坐飞机时,总会望着机窗外的蓝天白云,内心充满了自豪,因为我终于飞上天了!长大以后才明白,这根本不算什么,宇宙飞船能带我们飞到浩瀚的宇宙,宇航员还能去月球玩呢!从此我便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一名宇航员。

虽然成为一名宇航员对我来说,还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但是有一天,我却梦到我变成了一名帅气的宇航员,与杨利伟叔叔一同登上了月球。那天我来到了文昌卫星发射中心,领取了小号宇航服后,便在杨利伟叔叔的带领下登上了飞船。飞船上应有尽有,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挂在壁上的睡袋。因为空中没有重力,一躺就会漂起来,宇航员只能钻到睡袋里面挂着睡。很快倒数声响起,“10、9、8、7、6……”,只听“轰”的一声,飞船在火箭的推送下升空了!我瞧着窗外那一闪一闪的星星,心情无比激动。总觉得广袤的太空美得惊心动魄,让人无法形容。经过两天的漫长旅行,我们终于到达了月球。我怀揣着兴奋的心情跑出了飞船。谁知月球的引力很小,我只是轻轻一跳,就已经打破了跳高的世界纪录。可是,还没玩多久,我就感觉到四肢无力。杨利伟叔叔告诉我:“这是受太空中压力影响,很正常的,习惯就好了。”我从来没想过,原来成为一名宇航员还要克服身体的各种不适,要习惯种种压力,还真是不容易啊!就在我大发感慨时,陨石探测仪忽然发出了“嘀——嘀——”的声音。杨利伟叔叔大喊道:“一颗陨石正向我们飞来,赶快进入月登车!”我们一上车,叔叔便以最快的速度发动了月登车。车子子弹似地刚冲出去,便听“轰”的一声,陨石砸落在刚才停车的位置。这时,我终于从梦中惊醒,吓出了一身冷汗。

从梦中醒来,心头沉甸甸的。我忽然明白,作为一名宇航员还要时刻面对各种不可知的危险。于我而言,成为一名宇航员不再仅仅是帅气和好玩,更是意味着伟大和牺牲。此时,我对宇航员的敬意和成为一名宇航员的自豪感更是油然升起,我更加坚定地想成为一名宇航员。今后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带着成为一名航天员的梦想,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插到月球上。

太空课堂观后感3002

小学生《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感【1】

能到太空旅行,一直是我的愿望。

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穿着又笨又重的太空衣向月球飞去。渐渐地,我的身体越来越轻,有说不出的兴奋。我透过太空船的窗户看见一群小星星在我身边闪过,只要伸手就可以抓住它。太空船越飞越高,下面的建筑物小的像一只只蚂蚁,长江就像一条长长的小溪,太平洋像一个小小的池塘

不久,太空船在月球上停了下来,月球上坑坑洼洼,一点也不平坦,还有许多环形的小山。我轻轻一跳,跳的好高好高,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我看见月球上的石头很平常,只不过比陆地上的石头亮一些。但是它们所含的各种元素比陆地上同样的矿石所含元素多得多。

我想,如果月球上有家园、学校,该多好,这样,我就可以让爸爸、妈妈来月球上住,让同学们在月球上课,做游戏,下课可以玩猜谜语,捉迷藏,跳皮筋,跳绳,玩的多开心。因为月球引力小,所以不用走路,非常的轻松不费劲。没过一会儿,我们又回到了那艘漂亮的宇宙飞船里去了不知过了多么长的时间,我们又回到了地球。

我躺在床上回忆刚才的梦,感到十分神奇,虽然是一场梦,但我深信,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个美丽的梦一定会成为现实。

小学生《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感【2】

我喜欢挂在“天宫”空间站的美丽夺目的中国结,它正对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这样的空间站是太空中最靓丽的风景线,也使我们倍感亲切。

在太空里要控制自己的身体以适应失重感,像一条鱼儿一样四处游走。吃的饭菜原来是在地球上事先做好的。培育太空植物,是飞行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太空中,虽然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样冲热水澡,但是洗脸洗头发都没有问题。科研人员专门研制了分解洗发液——不仅可以把头发洗得很干净,还十分节约水。空间站的水非常宝贵,所以要尽可能地节约用水。

在空间站睡觉就更有趣了。只要一个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舱壁上,但只要你愿意,也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

在空间站也有许多休闲活动,可以和家人打视频 *** ,可以从舷窗边欣赏日落时美丽的地球,还可以进行晨练,晨练项目是中国传统健身项目——太极拳。

最重要的也是最激动人心的就是出舱活动了。穿好“飞天”服,通过气闸舱来到舱外,通过地面调度人员和舱内同伴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在舱外完成相关任务。

在太空也有许多喜事:种植的水稻抽穗了,迎来了太空快递员,也迎来了新伙伴来进行工作交接。在太空驻留了三个月,很快就要告别“天宫”空间站返回地球了,想到很快就能见到地球上的亲人,非常激动。

太空本身已经非常迷人,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每每出现带有五星红旗的一切,都愈发使每一位中华儿女倍感亲切与自豪!

小学生《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感【3】

未来,到2120年的时候,太空旅游已经成为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了。今天是我第一次到太空旅游,心中不免有些激动。对了,忘了告诉你,这时我们人类已经破译了基因密码,可以活到200岁。

我来到太空旅游基地,顺着那些比钢铁结实百倍而且非常轻的碳纳米管天梯进入“逐梦号”飞船里。望着窗外一闪而过的白云,我不禁想象着宇宙美丽的面孔——神秘的黑洞,美丽的银河像一条嵌满了宝石的丝带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还有月球上的环形山、陨石坑和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木星上气态的奇花异草……

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月球。月球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管道网,那是月球上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上有许多的私人飞船在飞速行驶着,形状还千奇百怪:球状的、箭头状的、汽车状的……

我在月球上找了一间名叫“广寒宫”的旅馆休息,旅馆里装扮成仙女的服务员热情地招待了我。旅馆里的氧气装置,源源不断地向旅馆输送着氧气。走去房间的路上,雾气环绕,还有小兔子在周围蹦跳嬉戏。房间内的墙壁是充气的,因为在月球上没有地心引力,当你睡觉时脱去防护服就会到处飘浮。所以不想头撞到墙长个包的话,就要在墙上装气垫啦。

休息过后,我在月球上逛了逛,人们已经把这里建设得很美丽了。行走在道路上,脚下会有一些“星光孢子”物质一闪一闪的',像点点星光奇妙极了。道路两旁的花草树木都是气态植物,那棵高高的树木是一种叫“珍木”的气态大树。气态的荧光花还会闪着朦胧的微光,有的花瓣一张一回,有的五彩缤纷还会变颜色,真是太神奇了!

随后我转乘“探险号”星际飞船飞往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木星。我先后经过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 终于,我看到了这颗表面有众多彩色条纹图案的木星。但木星上的高温和风暴闪电实在太强烈了,我不敢靠得太近,于是更改飞行航道去水星了。

水星因为离太阳最近,所以反而一滴水也没有。不过人类发明了一种超级绝热体,让水星变成了一个气候宜人的宇宙游泳池。在那里,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游泳、泡温泉。有时候外星生物也会来这游泳,你不用担心受到攻击,它们和这里的人们都能友好相处。

接着我驾驶飞船来到了火星,火星通红通红的像颗红宝石。惊奇的是我遇到了在火星生活的外星人!它们个子不高,两只火眼金睛的大眼睛很可爱。它们有着让物体着火的超能力,它们还把我带的零食香肠变成了香喷喷的烤香肠。

最后我返回月球并采集了几颗太空石头留作纪念,然后再次驾驶我的“逐梦号”飞船回到了地球。这次奇妙的太空之旅让我恋恋不忘!太空,我会再来的!

太空课堂观后感3003

天宫课堂观后感(1)

奋斗是圆梦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试验田”中勤恳耕耘,心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天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在反复试验求索中砥砺前行,在精益求精攻关下追求卓越,敢闯难关、勇开新路。一个个航天员在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中学经验、强本领,飞天遨游、出舱行走需要扎实的功底,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寒来暑往的刻苦训练让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为了伟大的航天事业,航天工作者与航天员,将艰辛与曲折作为事业发展的“阶梯”,以志气锻造骨气,以骨气厚积底气,在接续奋斗中实现航天事业更高水平的创新与突破。

从“神一”的发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成果丰硕。在“追梦”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双脚踏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出来的。从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坚持,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少不了弯路,闯前人没闯过的关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为先驱,方能成为先锋,唯有敢闯,才能闯出新天地,抢占“新高地”。

伟大事业孕育着伟大精神。回望航天事业发展史,无论是“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还是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

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嫦娥”奔月与“天问”探火,从大胆设想到成功实践,无不彰显着中国与时俱进的航天实力。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艰辛跋涉再到取得辉煌业绩,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必将引领着14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齐奋斗,激荡起磅礴伟力,奋进新征程,逐梦 *** 。

天宫课堂观后感(2)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_年前,“太空教师”王亚平为全国6000多万名学生太空授课时的寄语尚萦绕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寻声凝望,原本神秘遥远的深邃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个美丽的“飞天梦”正成为现实。

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此时距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时间。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组”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此次任务将实现与核心舱径向交会对接、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等多个“首次”,还将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搭载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历时21小时23分钟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18年来,7次载人飞行,间隔期从以年计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频率更快、衔接更顺畅,准备更从容,展现着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太空之旅从“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时间更长,步伐迈得更大更远更坚定,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

从“两弹一星”、“嫦娥”问月,到“北斗”指路、“天宫”揽胜、“天问”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游苍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进,中华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从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阳;中国人民目光所及,正在从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质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区域。

“中国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满天神话变成现实”。的确,浩瀚太空里越来越多的中国航天身影,正在将中华民族对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怀,谱写成探索太空的现实诗篇。根据安排,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们在轨驻留6个月,中国人将第一次在太空中度过春节。期待除夕守岁时,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听到同胞来自太空的祝福。

天宫课堂观后感(3)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_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每次飞行任务都是一项“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血智慧。为确保任务顺利实施,各系统各单位全力备战,以优异成绩迎接未来。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工作人员穿行在飞船箭体与测试仪器之间,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发箭”,任何环节都事关成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丝不苟的态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数十人的吊装团队协同执行任务,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错,吊装对接误差更是小而又小。每个产品只允许一次吊装落位成功,没有重来的机会,不能有丝毫闪失。吊装对接火箭,一圈数十个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对准连接。”基地工作人员石创峰承担吊装工作,为了做到既快又稳,他自创训练方法,在吊钩上系着焊条,操作吊车从高空将其插入啤酒瓶口里。练到最后,他和同事挥动笨重的吊车铁臂,就像挥动自己的手臂一样灵活自如。

飞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团队把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作为底线,在神舟十三号发射、飞行、对接、停靠、返回等任务各阶段,都准备了确保航天员安全的预案和举措,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全力保证航天员安全往返天地间。

只有真正了解载人航天工程的起点在哪里、道路在哪里,才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

太空课堂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太空课堂观后感300字、太空课堂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e77Bj0EAgVXVAU.html

标签:太空课堂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379秒, 内存占用1.82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