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张仪(历史张仪是什么人物)

 2023-09-17  阅读 5  评论 0

摘要:今天给各位分享历史上的张仪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历史张仪是什么人物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历史上真正的张仪是个什么样的人?纵横家代表人物! 张仪,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309年。魏国贵族的后代,曾经与先谷子学过似横术,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战国时,众国林立,诗供亨霸,割据战争迷读不断。各诗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大都采取合从达横的策略。或合纵合

今天给各位分享历史上的张仪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历史张仪是什么人物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历史上真正的张仪是个什么样的人?纵横家代表人物!

张仪,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309年。魏国贵族的后代,曾经与先谷子学过似横术,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战国时,众国林立,诗供亨霸,割据战争迷读不断。各诗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大都采取合从达横的策略。或合纵合众弱以攻一,防止强国的吞并,或事一强以攻众弱迷横,以此来兼并土地。张仪正是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列国兼并战手形势的变化。

一、楚国受辱,秦王重用

《史记 张仪列传》记载:尝从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醇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张仪游说诸侯之时,有一次,他在楚相令尹那里赴宴饮酒。席散后,令尹发现自己身上佩戴的玉璧不见了,相府的幕客们都认为是张仪做的。他们说张仪这个人,家里很穷,品德也不怎么好,肯定是他偷相国玉璧的!于是众人把张仪捉住,打了他几百竹板。张仪强忍着痛死活都不承认,大家也拿他没有办法,只好把他给放了。回到家里,张仪的老婆叹着气对满身是伤的张仪说:唉!你如果不去读书游说,又怎会遭到这般侮辱呢?张仪对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禁不住笑着回答:舌头当然还在。张仪说:只要有舌头在,这就够了。可见,张仪对自己的舌头是多么看重。如果战国时代有保险公司的话,那么张仪一定会为自己的舌头投下重保。但是,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件事情,使得楚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得安生。其后,张仪就凭借这张三寸不烂之舌,巧施纵横之术助秦国统一天下。

与此同时,张仪的同窗苏秦也在游说六国,合纵抗秦,大获成功。苏秦佩六国相印,以三寸不烂之舌左右天下政局,正处于春风得意之状态。这一年秦国派兵打败魏国,魏国不得已割地求和。苏秦料到,赵国作为合纵抗秦的盟主,势必要被视为眼中钉,列为首要进攻的目标。如果秦国对赵用兵,肯定会惊散刚刚建立的列国合纵,便想派人游说秦惠王,让其暂时不要出兵。赵国尽管有许多文臣武将,名士游客,但苏秦筛来选去,觉得没有一个人适合的。忽然他想起了同窗张仪。他了解张仪的为人,请将不如激将,于是他叫来手下叮咛嘱咐了一番,便打发他去了。

苏秦既不亲自前往,也不堂而皇之地遣使邀请,而是让手下人乔装打扮,暗示张仪说:当初,先生与苏秦交谊至深,现今苏秦仕途亨通,您为何不前去见他,让他帮您实现愿望呢。张仪想想也是,毕竟自己和苏秦是同窗好友,他也不可能不管他,于是张仪千辛万苦,满怀希望地来到赵国,呈上名贴,请求会见苏秦。苏秦就告诫手下的人不给张仪通报,直到第五天,看门的才给他通报,那人回来说:今天相国很忙,他说请您留下,改'日去请您。张仪只好又回到客店,耐心等待。度日如年地又熬过了几天,苏秦才接见了他。尽管先前的冷漠已使张仪料到,此番接见肯定也不会怎么隆重和热情,但实际情况竟比他的预料还要糟糕。张仪整整衣冠,擦着袖子,上了台阶。只见苏秦孤傲地坐在堂上,见张仪进来,动也不动。张仪忍气吞声地向苏秦作了一个揖,却见苏秦慢条斯理对他说:多年不见,你好吗?说着,指着下面的一张桌子,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奴隶吃的饭菜,还屡次责备他说:凭着你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难道我不能推荐您让你富贵吗?只是你不值得录用罢了。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

张仪本以为两人是同窗好友,自己远道来求他,一定会受益匪浅,不料毫无所得,却空受番羞辱。聪敏过人的张仪,万万没想到自己会落入他的圈套,一时怒火中烧,生气地说道:季子(苏秦的字)我以为我们是同窗,才不远千里地来找你。想不到你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连同学的情义都没有!你……你……你真是太过分了!说完,拔腿就走。

张仪决定弃赵而去,投奔他邦。去哪儿呢?张仪细想列国形势,其他诸侯皆不足成事,又考虑到诸侯中没有谁值得侍奉的,只有秦国能侵扰赵国,于是就去秦国了。在他看来,投奔秦国,小则可以打击赵国,借彼一洗私冤:大则可倚此一展宏图,实现自己终生的政治抱负。于是,他毅然就道,西行入秦,投奔秦惠王。

张仪走后,没多长时间,苏秦对他身边亲近的人说:张仪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我大概也比不上他啊。如今,幸亏我比他先受重用,而能够掌握秦国权力的,也只有张仪,然而,他又很穷,根本没有进身之阶,我担心他以小的利益为满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业,所以把他召来羞辱他,用来激发他的意志,你替我暗中侍奉他

西行之路,关山重重,千里迢迢,张仪又囊中羞涩,想去秦国,想见秦王,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然而,张仪居然时来运转,刚踏上.征程就遇见了一位慧眼识英雄的好心人。看得出,这位好心人是个家资万贯的富豪,可对张仪就像忠实的奴仆对待高贵的主人一样,伴他同行同宿,代为支付一切费用,使他一帆风顺地到了秦国。要见秦王,一定得有人引荐。可是,张仪根本没有这笔可作敲门砖的资财。于是,这位令张仪感恩不尽的好心人再一次慷慨解囊,不惜金银,帮他在朝廷内外频繁活动。终于,这位好心人的金银财宝,为他铺就了走向秦王宫殿的辉煌之路。当时秦惠王正后悔失去了苏秦,见张仪能言善辩,足智多谋,立刻拜为客卿,参与谋划军国大事。

这时,帮助张仪的人要走了,张仪对他说你帮助我见到了秦王,我还没有报答你呢。帮助他的人这时才说出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让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张仪听后,对苏秦的感激之情就如同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如同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并立刻向苏秦表示忠心,说:只要在苏先生当权之时,我绝对不打赵国的主意。况且如果苏先生当政,我张仪哪有这个能力呢!

当然,张仪之所以不打赵国的主意,并不是为了报恩,而是另有打算。尽管苏秦对自己有恩,却并不妨碍他实现自己的目标:最大限度地猎取富贵,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当他知道逼他赴秦是苏秦的巧计安排,从心底里对苏秦感激过,佩服过。但是,那时他的羽翼未丰,要想左右秦王的决策并不那么容易,故而发誓要报答苏秦,但当他一步一步登上秦国的权力顶峰,做了秦的相国时,派人告诉楚国的相国说:当初我跟从你共饮,我没有偷你的璧,你打我。你好好守着你的国家,我就要偷走你的城丨从此,他就再也顾不上同窗情义了,也不再按苏秦的指挥办事了。既然秦国重用了他,他就打定主意要在秦国干出一番事业。

他仔细分析了天下形势后了解到:当今天下秦国强,六国弱。假若秦国能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就很有可能统一天下。但苏秦推行的合纵战略如果真的得到巩固,认真实施,那对秦国无疑是一个严重威胁。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拆散六国联盟,对山东各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威胁与利诱并举,这就是连横主义。

至此,张仪开始了拆散合纵,推行连横的行动!

二、饰身相魏,计破合纵

之所以要连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拆散齐楚联盟,就是要孤立对秦国争霸造成影响的国家,并首先选择了魏国。为了更好的完成使命,张仪先决定去魏国当相国。

《史记 张仪列传〉》记载: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于秦。秦惠王欲发兵以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秦……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哀王于是乃倍从约而因仪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三岁而魏复背秦为从。秦攻魏,取曲沃。明年',魏复事秦。

军事上的胜利并没有使秦惠王忘乎所以,对于六国诸侯联盟所造成的威胁,使他惶恐不安,梦寐以求地想要拆散六国联盟。

一天,秦惠王向大臣们询问拆散联盟的良策。有一位大臣进谏道:联盟是赵国开头的,大王应先攻打赵国。谁去救赵国,咱们就打谁。六国诸侯无一不惧怕我们秦国,恐怕都会各揣心腹事不去救援赵国。这样一来,六国联盟自然就拆散了。

众臣全部赞同。只要秦惠王一点头,就可以马上攻打赵国了。

我看不能这样做。张仪急忙站出来反对。他早就料到秦国众臣会提出此议,当然也做好了力排众议的准备。他说:六国刚订立联盟不久,彼此无隙,硬拆焉能拆散?现今,诸侯之地5倍于秦,诸侯之兵10倍于秦,如若我们发兵进攻赵国,韩、楚、魏、齐、燕一起联合起来攻打我们,敌众我寡,后果将不堪设想。

张仪这句话说到秦惠王的心里,他正担心会出现这种局面,急忙问道:依你的意见呢?张仪胸有成竹地说:硬拆不如软拆。依我之见,不需大动干戈,只要设法让他们相互猜疑,拆散他们的联盟便指日可待了。而离秦国最近的是魏国,最远的是燕国,不妨先从这一远一近入手。把从魏国拿来的城邑退还他几座,魏国准会感激大王。另外,只要大王把女儿许配给燕国太子,和燕国成了亲戚,这样,秦国就不再是孤立的了,而且六国也会彼此暗存戒心,联盟也会随之瓦解/接着,张仪提出了一条总的战略方针:进攻与政治怀柔两手策略交替使用,集中力量打击近邻的魏、韩两国。

惠王觉得张仪说得非常有理,便依张仪计策行事。其后不久,秦国便主动将占据的焦、曲沃二地归还于魏,并派公子繇出质于魏,谋求和好。

这一打一拉,弄得魏国且喜且惧。趁此时机,张仪又身人其国,游说魏惠王:秦国对魏国如此宽厚,魏国可不能失礼呀!魏王慑于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又感谢秦国归还土地,便迷迷糊糊地钻人瓮中,把上郡、少梁15县献给了秦,以感谢秦王。

占有全部河西之地后,秦国在战略上占据了极为有利的地位。它的西面和北面不再有强敌,南有秦岭,使它与巴蜀和楚国相隔,东依黄河、函谷关一线天险,可将各诸侯国拒之关外。张仪此举,既帮助了赵国,又拆散了联盟,使秦国名利双收,既多得了别国土地,又落了个睦邻友好的美名。同年,秦惠王仿照东方诸国的制度,设置相国之职,由张仪担任。仅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张仪便名声大振,凭借其出色的辩才和足智多谋,成为秦国历史上第一个做相国的人。

公元前325年,张仪亲自为将,率兵攻占魏国的陕地,却把当地民众归还于魏,用的又是且打且拉的策略。

两年后,张仪鉴于魏国竭力拉拢齐国对抗秦国的行动,建议秦国用连横策略。于是,张仪亲自和齐、楚大臣在桑地相会,交好齐、楚,迫使魏臣服于秦。只是他的这一策略被由秦人魏的公孙衍识破,公孙衍为此发动了韩、魏、赵、燕、中山等五国共同称王的运动,即所谓五国相王,互相结盟以对抗秦、齐、楚。但由于这五国的统治者各怀异心,四分五裂,根本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联盟。就在当年,楚国派兵在襄陵打败魏国,夺取了魏的8个邑。

张仪在秦国做了6年宰相,有一天却突然被免了职。几天后他摇身一变,居然成了魏国的宰相。可见弱国岂止无外交啊,简直无内政嘛!张仪当魏相不做别的事,成天就游说魏襄王西面事秦,做诸侯的表率。可见他当初被免职纯粹就是个阴谋。不,是个大阴谋。

张仪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又对魏国内政了如指掌,再凭借他那巧舌利口,向魏惠王展开了凌厉的攻势。他能够成功说服惠王主要分为四点:

第一,纵论魏国兵微将寡,地无险助,又四面受敌,既不能战,也不能守。

第二,合纵抗秦是画饼充饥,难于成事,亲兄弟之间都有争夺钱财的人,六国君主却要依靠苏秦欺诈虚伪的谋略,实难成事。这是很明显的

第三,接着,又讲了背秦之害:大王不交好于秦国,秦王若下令进攻魏国河西之地,占据卷、衍、燕、酸刺等地,劫卫取阳晋,那么,赵国不能南下,魏国就无法北上,魏国不能北上那合纵就会因此而受阻。合纵若一旦受阻,那大王的国家就会危在旦夕了。秦国挟持韩国而进攻魏国,韩国惧怕秦国,秦、韩联合为一体,魏国势力很快灭亡。这是我之所以替大王忧虑的原因啊!

第四,他又大谈联秦之利:基于上述原因,替大王考虑,魏国不如和秦国交好。如果大王与秦交好,那么楚、韩两国一定不敢轻举妄动,没有了楚、韩两国的忧患,大王自可高枕无忧,不必再担心国家安危了。况且,秦国真正要削弱的是楚国,而能够使楚国削弱的也只有魏国。楚国虽然有富强辽阔之名,实际上非常空虚,楚国的士卒虽然众多,但却不堪一击。调动魏国全部兵力进攻楚国,一定会大获全胜。与楚国绝交有利于魏国,削弱楚国而迎合秦国,既可退祸于楚,又能安邦定国,这是大好事啊。大王如果不听从我的忠告,一旦秦兵东伐魏国,到那时候切就晚了。

张仪趁势再说魏惠王:六国合纵表面上看像是兄弟,可就算亲兄弟为了争夺家产也要大打出手,何况诸侯间的矛盾呢?今大王如不事秦,秦国出兵河东,先切断赵、魏的联系。而韩国素来畏惧秦国,绝不敢出手相救。如此魏国孤危,亡可立待。魏惠王无奈,只好背叛纵约,与秦盟和。

张仪滔滔不绝,言语间时而语含珠玑,时而夸大其辞,虚声恫吓,直说得魏惠王真伪难辨,将信将疑,犹豫不决。如此数年,魏国的对外方针一直都是举棋不定。这就为秦国的发展及其分头打击关东诸侯争取了时间。

公元前319年,随着秦国势力的不断扩大,张仪作为秦国间谍的面目暴露无遗。魏国驱逐了张仪,拜公孙衍为相。张仪不辱使命,重新又回到秦国。第二年,公孙衍联合赵、韩、齐、燕、楚合纵抗秦,推举楚怀王为从约长。这是六国第二次大规模的合纵活动。但是,由于各国利害的不同,因此态度也不一样:楚、燕并不热心此举,不肯出兵与秦作战,齐国更是隔岸观火,坐收渔人之利。只有魏、韩、赵三国由于历史上和地理上的亲密关系,出师同秦国交兵。结果,函谷关一战,秦军大败三国联军。然后,秦国派智囊樗里疾率兵攻打魏、韩、赵三国,大败联军于修鱼,俘虏韩将军申差,斩首8万。五国伐秦之举虽喧嚷一时,但仍以失败告终。

张仪功成,继续回秦做其宰相。

不可否认,张仪对于先秦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有人视纵横学派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末流,而非议张仪为诈人。其实,历代封建统治者往往袭用其诈,而饰之以堂堂正正之名。

历史上张仪结局有多惨?

历史上张仪结局不惨,张仪是病死的。

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文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

受封为武信君,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去宠信,出逃魏国,担任相国。公元前309年,张仪病逝。

张仪的故事:

陈轸,是游说的策士,和张仪共同侍奉秦惠文王,两人都得到国君的赏识,于是两人纷纷争宠。张仪在秦惠文王面前中伤陈轸说:陈轸用丰厚的礼物随便地来往于秦楚之间,应当为国家外交工作。

如今楚国却不曾对秦国更加友好反而对陈轸亲善,足见陈轸为自己打算的多而为大王打算的少啊。而且陈轸想要离开秦国前往楚国,大王为什么没听说呢?

秦惠文王很生气,找来陈轸问是怎么回事。陈轸巧妙地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化解。陈轸在秦国过了一整年,秦惠文王最终还是任用张仪做宰相,而陈轸投奔楚国。

张仪是哪个朝代的人

张仪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 外交家和谋略家。下面大家就随我一起去了解他吧!

张仪是哪个朝代的人

战国时期

人物介绍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人物历史故事

张仪折竹

典出《 拾遗记》。张仪是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年轻时替人家抄书,遇到没有见过的好句子就写在掌中或腿上,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写,久而久之,就集成册子。后人遂以“折竹”或“张仪折竹”形容勤奋刻苦学习。

张仪受笞

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他曾陪着楚国国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是张仪拿的,就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拘捕起来,拷打了几百下。可是张仪始终没有承认,大家只好释放了张仪。

张仪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呀。”张仪说:“这就够了。”

张仪出任秦国国相以后,写信警告楚国国相说:“当初我陪着你喝酒,我并没偷你的玉璧,你却鞭打我。你要好好地守护住你的国家,我反而要偷你的城池了!”

历史上的张仪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历史张仪是什么人物、历史上的张仪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e8cBj0EBQNZUQA.html

标签:人物历史上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728秒, 内存占用1.76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