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将军(巴顿将军是几星)

 2023-09-17  阅读 7  评论 0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巴顿将军,以及巴顿将军是几星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巴顿将军小乔治·史密斯·巴顿George Smith Patton(1885. 11.11~1945.12.21)美国陆军四星上将。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雷克维尼亚德一军人世家。1903年进入弗吉尼亚军校。1904年进入西点军校。在第一学年,巴顿因外语、数学成绩较差,留级一年。1909年美国陆军军官学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巴顿将军,以及巴顿将军是几星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巴顿将军

小乔治·史密斯·巴顿George Smith Patton

(1885. 11.11~1945.12.21)

美国陆军四星上将。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雷克维尼亚德一军人世家。1903年进入弗吉尼亚军校。1904年进入西点军校。在第一学年,巴顿因外语、数学成绩较差,留级一年。1909年美国陆军军官学校(西点军校)毕业后在骑兵部队服役.1916年作为J.J. 潘兴的副官参加对墨西哥的武装干涉。 1917年随美国远征军赴法参战。 同年11月负责组建美军第一个装甲旅。1918年 9月指挥该旅参加圣米耶勒战役。1919年回国后在坦克训练中心工作。1932年毕业于陆军参谋学院。1935年任夏威夷军区情报处长。1940年7月任装甲旅旅长。12月晋少将,任第2装甲师师长。1942年任第1装甲军军长。同年11月作为北非远征军西部特遣部队司令,率部参加北非登陆战役,占领法属摩洛哥。后负责组建美国第7集团军。1943年3~4月任美第2军军长。4月晋中将。7~8月指挥美第7集团军参加西西里岛登陆战役。1944年1月在英国就任美国第3集团军司令。7月赴法国诺曼底,8月1日率部投入战斗,突入布列塔尼半岛和法国中部。尔后协同盟军其他部队在法莱斯战役中重创德军,并向洛林方向追击逃敌。阿登战役中,奉命率部驰援被围困在巴斯托涅的美军,击退德军进攻。1945年3~5月率军突破齐格菲防线,强渡莱茵河,突入德国腹地,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西部,进抵捷奥边境。德国投降后任巴伐利亚军事长官。同年10月转任第15集团军司令,12月因车祸丧生。他作战勇猛顽强,指挥果断,富于进攻精神,善于发挥装甲兵优势实施快速机动和远距离奔袭,被部下称为“血胆老将”;与同样满嘴骂人字眼、在战场上大胆泼辣的海军五星上将哈尔西相比,巴顿实为貌似大胆真小心。巴顿所做的一项改革迄今仍影响美军,即随军牧师主日讲道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

巴顿,1885年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军人世家。他从小爱出风头,立志要成为将军。

1919年回国后,返回骑兵部队任职,同时从事坦克研究工作。

1932年毕业于陆军参谋学院。

1935年任夏威夷军区情报处长。

1940年春夏,德国以坦克为主力兵种横扫西欧后,美国开始重视装甲兵建设。巴顿于 7月被起用为装甲旅旅长,12月升任为新成立的第 2装甲师师长,并晋升为少将。

1942年再升任第 1装甲军军长。同年 11月,作为北非远征军西部特遣部队司令,率部参加北非登陆战役,占领法属摩洛哥。后负责组建美国策 7集团军。

1943年 3~4月,他参加整装被隆美尔击败的第2军,并接替弗雷登道尔任该军军长;4月晋升为中将。同年 7~8月,指挥美军第 7集团军参加西西里岛登陆战役,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拿下了该岛首府墨西拿。

1944年 1月,到英国就任美国第 3集团军司令。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率第 3集团军跟进,8月进入布列塔尼半岛和法国中部,随即协同盟军在法莱斯战役中重创德军,并向洛林方向追击。在当年 12月开始的阿登战役中,他奉命率部驰援被围困在巴斯托捏的美军,打退了德军。

1945年 3~5月,巴顿率部突破德国“齐格菲防线”,强渡莱茵河,突入德国腹地,进至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边境。德国投降后,调任第 15集团军司令兼巴伐利亚军事行政长官。

巴顿作战勇猛顽强,重视坦克作用,强调快速进攻,有“热血铁胆”、“血胆老将”之称.

1945年 12月 21日死于车祸。

巴顿将军简介?

《巴顿将军》是由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于1970年出品的历史片,该影片由弗兰克林·斯凡那执导,乔治·C·斯科特、卡尔·莫尔登、詹姆斯·爱德华兹等主演。

影片主要介绍了1943年在北非,英美盟军遭到绰号叫“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率领的德军反击,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斗,结果美军遭到惨败陷入了困境的故事。

《巴顿将军》是美国导演福兰克林·沙夫纳1970年以真人真事为依据的军事传记片,根据迪斯拉斯·法拉戈所著的《巴顿:磨难与胜利》和奥马尔·N·布莱德雷所著的《一个士兵的故事》两书内容所创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巴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毁誉参半的经历,包括殴打士兵、发表不慎重的政治言论等都得到了如实的反映。它把巴顿将军塑造成一个既高大雄伟、又具体实在的艺术形象,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污点”;不仅功勋垂世,而且“劣迹”昭彰。

虽然用意是“军方宣传片”,不过这部战争片要从归类来说却还是属于传记体,以二战为背景,传神地描绘出了美国历史上著名乔治·巴顿将军在二战期间的经历。影片有意把巴顿描绘成“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悲剧式的英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顿将军

二战时期的巴顿将军的死因到底是因为什么?

作为二战时期最伟大的将领之一,巴顿将军的死亡原因一直都存在着争议,关于巴顿将军死因的阴谋论也是一直存在。

说起整个第2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最出名的战争英雄,那么非巴顿将军莫属了。这位果敢的指挥官曾经率领着盟军装甲部队在整个法国横冲直撞,直接打破德军诺曼底地区防御。在后人看来,巴顿将军就是德国闪电战战术在美国军队的发扬者,也是美国军队中最有能力的野战指挥官。同时他也有一句名言,那就是军人更好度的死法,就是在最后一场战争中死于最后一颗子弹,只不过他最终的死亡可并不是在战争中。

在二战刚刚结束的1945年年末时,巴顿将军在一次普通的行车过程中发生了车祸,而这次车祸直接让他失去了生命。1945年12月9日,巴顿在德国曼海姆打猎途中遭遇车祸,12月21日,在德国海德堡 *** 不治身亡。耐人寻味的是巴顿是一名极其勇敢的战地指挥官,他经常敢冲到前线指挥作战,甚至不会畏惧炮火。站在马路中间指挥坦克纵队行驶,也成为许多盟军军官对他的印象。很难想象在整个战争期间没有受到损伤的巴顿,会在和平时期,紧紧因为一次普通的车祸而失去生命。

这不仅让后人猜测,巴顿真正的死亡原因难道真的是因为平常的一次车祸吗?从后人的眼光看,巴顿的政治立场恐怕才是他真正失去生命的根源。西方和苏联本来就并不是朋友,只是因为要联手对抗共同的敌人才站在了一起,在战争结束之后,西方和苏联的关系立刻变得微妙起来,几年之后冷战就开始了。而巴顿这个人则是狂热的战争分子,他曾经多次叫嚣盟军应该立即与苏联开战。更有甚者他甚至指责盟军一直以来打错了对象,应该攻击的不是德国人,而是对面的苏联人。

关于巴顿这方面的态度,有几个经典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是他曾经对记者表示,如果他的军队在德国军队和苏联军队中间,他会两边都打。另一次故事则是巴顿在一次与苏联将军的酒会上面对过来敬酒的苏联将军,他说了一句我不与任何俄国 *** 的喝酒。幸亏对面的苏联将军反应机敏,表示两个 *** 的可以一起喝,这才避免了一次严重的外交纠纷。事实上有一句话最能说出巴顿的想法,那就是既然盟军和苏联早晚都要开战,那么为何不就趁现在趁美国的军队还在欧洲,立刻就和苏联打呢!

 但是从当年的政治格局来看,面对一个强大的苏联红军,美国并不想现在就开战。毫无疑问的是,如果真的要打热战,没有人能够从中获取绝对的胜利,巴顿的战争思想并不为美国的政客所宽容。同时面对这么一个极端威胁的战争狂热分子,苏联人也是欲除之而后快。所以很多分析认为,巴顿真正的死因应该是出自美国情报人员或者苏联情报人员的暗杀。无论如何不管是苏联人干的,还是美国人自己干的,巴顿这种极为激进的政治态度就导致他不可能在战后生存。他自己也承认只是个军人不懂政治,这也就注定了他未来的命运。

巴顿将军简介

美国著名将领乔治·巴顿生前在组建与训练坦克部队,在指挥坦克战等诸方面,表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战功显赫,功勋卓著,成为举世闻名的坦克战将。 巴顿生于1885年11月11日。1909年6月毕业于西点军校。1917年11月9日巴顿负责组建美军第一个坦克营的命令。为此,他先后赴英,法等国的坦克学校见习。而后回国建立一个训练中心,招收学员,实施严格紧张的训练,后来,马歇尔将军说“他是美军真正的第一个坦克兵”。到1918年7月巴顿已组建二个坦克营。1918年9月12日到15日,美军第一集团军在进攻凡尔登西南地区以及9月26日进攻阿尔贡地区时,都有巴顿的坦克部队参与。然而,绝大多数坦克战绩甚微。巴顿却因战场上的表现和战斗热情,获十字勋章,晋升为上校。 1919年5月巴顿奉调回国,任米德堡坦克训练中心少校营长,同时兼任陆军坦克 *** 委员会委员。而直到二次大战之前,这许多年年他先后担任过10多种职务,虽无卓著的业绩,但对坦克兵事业的兴趣丝毫未减。通过讲演和撰稿为组建独立的坦克部队大声疾呼,鸣锣开道。二次大战之初,他一面密切注视着德军集中运用坦克部队实施“闪击战”的战况,一面潜心研究古德里安著述中有关坦克战术的战况文件。恰在此时,时来运转,在骑兵出身的阿德纳查飞(后被称为“美国装甲兵之父”)等人的努力下,1940年7月10日美国正式成立了装甲兵司令部,并组建二个坦克师。巴顿 *** 出任第二装甲师旅长。1941年4月巴顿任第一装甲军第二装甲师师长,并晋升为少将。1942年初,巴顿升任第一装甲军军长,率部赴沙漠训练中心,模拟北非战场特点,组织训练为参战作好一切准备。 1942年11月,巴顿率部在北非登陆成功。1943年3月巴顿任第二军军长,指挥了战果辉煌的突尼斯战役,同年5月任第7集团军司令,配合英军在意大利西西里登陆作战。他率部一举攻战巴勒莫、墨西拿,向敌纵深推进速度之快,令英军望尘莫及。巴顿因战攻显赫再度获得十字勋章。1944年6月,巴顿率第三集团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大胆的以装甲兵为开路先锋,长驱直入,战果辉煌。1944年底的阿登战役中巴顿率部在进攻方面上来了个90度大转弯,直插重镇巴斯托尼,成功的实施反包围作战。1945年3月巴顿军团率先渡过莱茵河,与苏军会师。一周后攻克法兰克福。不久攻入捷克境内。巴顿指挥的第三集团军诸兵种的总兵力最多时达4个军,54万人。赫赫战攻使巴顿威望大增,官运亨通,晋升为四星上将,甚至被吹捧为“指挥坦克的奇才”。 巴顿在第二次大战中有鲜明的用兵特点:(1)不拘泥传统战术,善于灵活调动部队;(2)声东击西,善用坦克迂回敌侧翼或敌后实施攻击;(3)在远程突击和追击中敢于推进;(4)重视发挥各级军官的整体作用;(5)拥有一支直接听命于他的侦察部队,收集情报;(6)治军级严,很重视军人仪表,训练严格;(7)重视身教,以身作则;(8)善于激励士气。 巴顿暴躁自大,出言粗俗,曾因两次到 *** 殴打厌战的伤兵,险些断送自己的前程。 1945年12月巴顿因车祸死亡,时年60岁。艾森豪威尔在1945年5月给巴顿的信中说:“你使你的军队变成一支无坚不摧的力量。”1948年巴顿被评价为“最能有力作战的杰出代表”。他变成了一个传奇人物。 巴顿从一位年轻的士兵变成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一定程度上,他对于恐惧和战争的理解促成了这种转变。他说:“人如果想要在战场上勇敢无畏,就得首先战胜自己与生俱来、根深蒂固的自我保护意识。”他写到:“一个胆小鬼穿得和勇敢的人一样,那么也可能变成英雄。”因为胆小鬼至少可以装得和勇敢的人一样有勇气。 巴顿热切地渴望认可、赞许和成功。他想要的,就是掌声。对他而言,掌声就意味着胜利。他相信“如果不是命中注定,那就是命运”。无论做什么事,他都追求完美,从不会对自己的表现满意。他总是担心自己有许多的缺点和不足,缺少那种能使他梦想成真的能力。 在他20多岁时,在军校期间曾在日记上这样写到:“乔治·巴顿。你已经看到热情对于成功有多么重大的意义。你必须要靠自己努力得到掌声和赞许,而这也是你应得的,尽管在和平年代这可能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这却是生命中惟一值得追求的一件事了。为了追求最高荣誉,生命与世俗的欢乐只是小小的牺牲。你曾尽了最大的努力,失败了;现在你要尽最大的努力获取成功,这正是你活着的目的所在。你必须这么做,你必须成就一番事业,一直不停地追求吧,直到你达到了事业的顶峰或是进了坟墓。”一般人都会认为巴顿粗暴怪僻,张扬自吹,而这种印象事实上掩盖了他的军事天才。巴顿对于科技的发展一直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能准确地预测新型武器运用于作战的作用。他兴趣广泛,对于现实和环境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于历史也有着敏感的洞察力。他喜欢把观察到的问题和他所熟知的远古时期的战争知识融合在一起。他曾经写到:“一幅没有背景的图画既无趣又会误导人的思想。为了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现代画卷,我们必须把历史背景加进去。” 他从不回避战争中的流血死亡。他曾写到:“不幸的是,战争意味着拼命,拼命意味着死亡。”而军事训练的真正目的就是使士兵学会“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作战,并且要比敌人更有效地作战”。他曾以一种冷酷的幽默写到:“自从人类怀着值得称赞的杀人欲望,闹哄哄地挤在一起,战争就变成了一种肮脏的勾当。”“但是战争也是一场角逐”,是“一场为了赢得可能获得的最高的赌局的斗争”——对于国家,对于军人来说就是“生命和甜美的成功”。 他从他的偶像约翰·潘兴那儿受益匪浅,他细致入微地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并据此来塑造自己,通过观察,他懂得了完美与介入对于细枝末节的注意是息息相关的。他像潘兴那样对办事不力的下属毫不留情,同时要求下属们绝对服从。正是由于潘兴和他周围的军官福克斯克纳、德洛姆、萨姆沃等,在极大程度上培养了巴顿非凡的军事才能,是他们帮助巴顿熟练地掌握了复杂奇妙的战争艺术。 巴顿是一个行动者,同时他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阅历丰富,聪明过人,他能够发现自己最出众的天才即是行动。巴顿,被证明是美国最杰出的军人之一,世界上最伟大的统帅之一。

什么是《巴顿将军》?

《巴顿将军》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依据而拍摄的电影。但它不是严格意义的人物传记片,而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战争题材故事片。它巧妙地把教化功能和艺术性、观赏性结合起来,成为一部成功的好莱坞作品。

影片基本采用写实的手法,着重表现了战争与人的关系,成功地塑造了有“暴戾军神”之称的巴顿将军。因此巴顿的独特性格无疑成为构成影片魅力的重要因素。他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是西点军校的高材生,又是美国最富有的将军。他常常用粗话骂人,脾气暴烈,喜欢打硬仗,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美国人一向是爱斗的”,“美国人爱胜利者”。他酷爱战争,是一个典型的战争动物,是没有战争就无法生存的人。他对布莱德雷将军说:“一个职业军人应该死在最后战争的最后一仗里,被最后一颗子弹打中。”这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而书生意气恰恰是巴顿不同于一般军事将领的一个重要特征。从本质来说,巴顿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书生意气与将军本色的天然合体。巴顿的古典气质和书生意气在美军墓地和参谋一起漫步的一段中有明显的表达。远景中巴顿和参谋立在沙漠里,背后是两行脚印,切到近景,巴顿谈起他想和“ *** 天才”隆美尔像古代骑士一样单独决斗:“隆美尔和我各乘坦克,相隔20步停下,出来握握手,再进坦克进行战斗,就我们俩。这次战斗决定战争的胜负。”参谋笑着说他的想法已经不时兴了。因为这已是20世纪。巴顿感慨地说:“天哪,我真恨20世纪!”

影片中用手枪打飞机的情节也显示了他的这种个人英雄气质。盟军飞机掩护跟不上,制空权被德国人控制,巴顿一人冲出司令部,用手枪向飞机开火。仰角拍摄的巴顿将军正面立着,向天上敌机喊:“打吧, *** ,对准我的鼻子打!”这时,盟军官员在二楼阳台上叫他:“快回来,乔治,我们需要一个司令官,不是一个伤员。”巴顿不理会,举枪向飞机发射。这时片中插入腿的特写,巴顿两只穿皮靴的脚占据了整个画面,透过其画面上的腿,敌机正飞过。接着一个中景,巴顿向飞机射击,摇镜头跟了一周。当然,他不可能打到飞机,但他的英雄气质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塑造性格鲜明的巴顿形象,影片采用了对比方法。与巴顿不同,布莱德雷和蒙哥马利是另外类型的将军。布莱德雷是一个理性的将军,正如他自己对巴顿所说的:“我打仗是因为他们训练我打仗,你打仗是因为你爱打仗。”他老成持重,斯文,有政治头脑,没有诗意,却更善于协调关系,做了集团军司令。事实也证明,他被授予五星上将,而巴顿却只是四星上将。蒙哥马利在影片中被丑化以衬托巴顿。巴顿走路、敬礼的动作严正规范,而蒙哥马利走路摇摇晃晃,敬礼五指分开,毫无大将风范。然而,战争结束后,蒙哥马利得到了女王的接见,成为英国下任帝国军队的参谋长,而巴顿却因失言被解除军职,离开他视为生命的军队。布莱德雷和蒙哥马利在性格和命运上与巴顿的对比恰好使巴顿的性格更为突出。

影片不仅正面描写巴顿,也利用德军反应来强化巴顿形象,而且更有说服力。史其格尔上尉向隆美尔汇报情况既是德军的实际需要,又避免了正面叙述,突出了巴顿的性格特征:“他爱写诗,提倡死而复生,他祈祷虔诚,又会用下流话骂人。他的格言是永远进攻,决不退缩。”这恰恰从侧面突出了巴顿将军的形象。

巴顿将军是怎样的一个人

艾森豪威尔给巴顿下结论说,他有一种“非凡而又残酷的推动力”。英国亚历山大元帅评论说:巴顿是一个推进器,随时准备去冒险,他应该生活在拿破仑战争年代——他会成为拿破仑手下一位杰出的元帅。

德军的布卢特里特将军(担任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的参谋长)写道:“我们对巴顿将军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是盟军中最敢作敢为的‘装甲兵将军’,一个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性和雷厉风行的人。他和我们自己的‘装甲兵将军’古德里安很相似。

大概是由于他最接近于我们对古典军事统帅的概念,因而他的作战指挥给我们的印象尤其深刻。他甚至进一步提高了拿破仑的基本教义——兵贵神速。”

扩展资料

巴顿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呈现出鲜明的个人性格特点,粗鲁、野蛮是他在战争中留给后人的印象,潘兴上将甚至把他叫作“美军中的匪徒”。引起世人不同评论,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位统率大军的天才和更具进攻精神的先锋官”和“二十世纪的拿破仑”;

但也有人认为他“勇猛有余、智谋不足”、“骄傲自大、华而不实”。军事学者指出:“作为统帅人物,巴顿将军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他自己的尚武精神去激励部下,用他的个性去影响部下在战场上奋勇向前。”。

他作战勇猛顽强,指挥果断,富于进攻精神,善于发挥装甲兵优势实施快速机动和远距离奔袭,被部下称为“血胆老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小乔治·史密斯·巴顿

巴顿将军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巴顿将军是几星、巴顿将军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e9bBj0EBABVUAU.html

标签:巴顿将军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9024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311秒, 内存占用1.77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