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行(桃源行拼音版)

 2023-09-13  阅读 6  评论 0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桃源行,以及桃源行拼音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桃源行原文及翻译原文及翻译如下:桃源行唐代 王维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桃源行,以及桃源行拼音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桃源行原文及翻译

原文及翻译如下:

桃源行

唐代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译文翻译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

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

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

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

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桃源行 王安石 的解释 和译文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桃源行 王安石 的解释 和译文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山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山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注释】物外:世外。【简析】: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源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但王维这首诗妙在毫无雕饰,更能引起人们的兴味,使桃花源更加有名。这是诗人十九岁时的作品。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好的诗应当象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著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象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你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接着,我们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著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自然也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何处?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人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试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吧。 王维这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今人多有非议。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应当说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颇为后人称道。清人王士禛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更佳者,王摩诘(维)、韩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极高的评价。翁方纲也极口推崇道:这首诗“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可谓定评。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 详文参考: :poem.8dou.poem/0/poem_941.s

桃源行王安石诗歌鉴赏答案

王安石的这首《桃源行》发挥了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故事,其中把造成秦末之乱的原因概括为赵高“指鹿为马”和秦始皇修长城。诗人也像陶渊明一样,通过对桃花源的描写,寄托了希望和平与安宁的社会理想。

此诗开头四句意在典出桃花源的来历。诗一赵高的指鹿为马说明秦时的朝政昏暗,大权旁落,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又以修筑长城而人民死者枕藉,表明了民不堪命。下面引出桃源避世的叙述。“此来”四句描写桃花源中与世隔绝、平静安逸、没有等级、没有压迫的社会生活。“渔郎”以下四句写渔人误入桃源及于桃源中人彼此感叹人世变幻的情景。最后四句借桃源中人之口,感叹天下纷扰不安,太平盛世一去不返。最后一句,不仅有感于改朝换代的沧桑之变,而且隐含历代的君主统治都与残酷短命的嬴秦相类似的意思,与开头二句遥相呼应,反映出作者致君尧舜的高远理想,故全诗的意义也就超出了歌咏桃花源的范围,而富有强烈的现实精神了。

自晋末陶渊明创作了一篇《桃花源记并诗》之后,历代文人歌咏桃花源之事的篇什便层出不穷。王安石的《桃源行》就是利用这个传统题材加以发挥,凭著自己的想象,作了一番再创造。全诗一反历来桃源诗以景象描写为主的传统,主要由议论出之。更洗削神仙氛围,而着眼于历史的兴亡。既表达了对乱世的不满,又道出了对淳朴平等社会的向往,反映出作者致君尧舜的理想,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诗作特点。

王安石被贬到了哪里?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庆历新政失败后,韩琦被贬到扬州做了主座,他看到年纪轻轻的王安石,上班总是瞌睡 后来韩琦了解到王安石刻苦勤恳、见识高超,想收他做学生,王安石哪里肯。 检视原帖

求《王安石传》和《郑尚书诫子》的翻译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王安石传》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但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又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更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这样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御史中丞吕诲论述王安石十大过失,皇上因此贬吕诲外出任官,王安石推荐吕公著代替他担任原职。韩琦的规谏上疏承到皇上那儿,皇上有所感觉醒悟,想听从他的意见,王安石自己请求离开。司马光代皇上答复他的辞官诏书,上面写有“天下士人大夫群情汹涌,黎民百姓纷纷骚动”的话,王安石大怒,抗拒诏书自我申辩,皇帝谦恭的安慰辞谢他,命令吕惠卿颁布旨意,韩绛又劝皇上留下王安石。王安石入朝答谢,因此借机向皇上进言说朝中内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拉帮结党的状况,并且说:“皇上想要靠先王的正道来战胜天下流习恶俗;因此与天下恶俗做个轻重权衡,如果流俗恶习占上风,那天下人就都从流习了;如果陛下您的权力大,那天下人将都会归顺陛下左右的。权力与东西互相为轻重权衡,即使千钧重的东西,增加损失的不过是写钱财罢了。现在奸邪之人想败坏先王治世正道,来阻碍陛下的行动,于是皇上您与流俗恶习争权的时候,增加金钱开支,发挥的作用很小,而天下的权力将转移道流习恶俗一边了。这才是新法纷纷扰扰的原因。”皇上认为有道理。于是王安石急需负责政事,韩琦的进谏没有成功。 《郑尚书诫子》没找到 只找到诸葛亮的...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 *** 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王安石的桃源行最后两句表达了哪些情感

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源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但王维这首诗妙在毫无雕饰,更能引起人们的兴味,使桃花源更加有名。这是诗人十九岁时的作品。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好的诗应当象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著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象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你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接着,我们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著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自然也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何处?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人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试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吧。

王维这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今人多有非议。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应当说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颇为后人称道。清人王士禛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更佳者,王摩诘(维)、韩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极高的评价。翁方纲也极口推崇道:这首诗“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

王安石的儿子王雯怎么死的?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通常的说法是没有儿子.一说有一个儿子,叫王旁.一说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王雱,一个叫王旁.但缺乏考证. 民间传说王安石有一个儿子,但体弱多病,早死.儿媳年轻守寡,所以"扒灰"这个词和王安石有关,但可能是污蔑. 下面的材料可以一看: 王安石的后裔今何在 王安石(1021~1086) ,中国宋代改革家,思想家 ,文学家。字介甫 ,号半山。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二年(1042) 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 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的万 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 弱的局势,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 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由于深得 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 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援,不能 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 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王安石有否在其出生地的江西留下直系后裔一事,近日通过 *** 与王安石纪念馆负责同志取得联络,始知在王安石故里已没有他的直系后裔,他的兄弟的后裔却非常繁盛。王安石的同乡晚学傅林辉先生花费近20年时间,完成了《王安石世系传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一书,对王安石的世系和生平作了非常详尽的叙述。傅林辉先生在该书的自序写到:“王安石研究会的熊焰先生又提供给我大量的王氏家谱,金溪柘岗的吴氏后裔,我的文友吴文丁和吴汉又为我提供了王安石岳家和外祖家的柘岗吴氏家谱,掌握了王安石上三代,下三代与王安石有关人物一百多人的资料。”其中王氏家谱就有《抚州市孝桥璜溪三修王氏宗谱》、《临川县展坪竹溪王氏十一修族谱》、《金溪县陈坊王氏四修宗谱》、《临川县展坪乡大阪三公王氏族谱》、《抚州市长岭九井王氏宗谱》、《金溪县陈坊城湖吴氏宗谱》。 据该书介绍,王安石兄弟姊妹十人。兄弟有安仁、安道、安国、安世、安礼、安上。姊妹三人。在江西临安的王氏宗谱记载可知,王安石没有直系后裔繁衍至今。唯有《抚州市孝桥璜溪三修王氏宗谱》在王安石的名下载有子王旁。清梁启超在所著《王荆公》第十九章《荆公之家庭》中说:“公子二:曰雱,曰旁。惟公集有题旁诗一首,亦可征其早慧。”《金陵新志??王安石》对旁有一点记载:“雱弟旁,旁生桐,桐生瓙、珏 ”陆游《老学庵记》载:“荆公所玉带阔十四……真宗朝赵德明所贡,至绍兴末,王氏犹藏之,曾孙奉议郎瓙始复进入禁内。”可见王旁还有后代,这就证明王安石有直系后代。王安石长女鄞女早夭、次女婿为吴持节, *** 婿为蔡卞,蔡京之弟。王安石的两位女儿,想必也会有后裔流传至今,可惜未作详考。

谁有《核舟记》所有字的解释和译文?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一)基础知识 1﹒注意粗体字的音。 mǐn wǎng yí yòu jī shǔ ruò 器皿 罔贻有奇 高可二黍许 箬篷 sǎn rán zhě zhǔ qū 青糁 髯 各隐卷底衣褶中 不属 诎 shǔ jí céng jì 可历历 数楫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椎髻 2﹒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 (诎——“屈”,弯曲。) 左手椅一衡木 (衡——“横”,横著)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拣”挑选) 约八分有奇 (有——“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3﹒古今词义不同 奇 今义:奇数,跟偶数相对。 古义:零数 比 今义:比 古义:挨着 注释 语音发音 洢(yī)皿(mǐn) 贻(yí)罔(wǎng) 黍(shǔ)髯(rán) 椎(zhuī)髻(jì) 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 词类活用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著。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线整数和零数。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的美称。 古今异义词 : 1、卧右膝: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梳着椎形发髻。 重点词语解释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特殊精湛的技艺。 2、能以径寸之木: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圆形物的细小。 3、为宫室、器皿、人物:为,做。这里指雕刻。 4、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因,根据、依据。这里指就著。象,模拟 。 5、尝贻余核舟一:贻,赠送。 6、盖大苏泛赤壁云:泛,乘船浮行。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奇,零数。 8、高可二黍许:可,大约。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缓缓地。 兴,起。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11、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12、佛印绝类弥勒:绝,极。 类,像。 13、舟尾横卧一楫:楫,船桨。 14、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15、其船背稍夷:背,脊背。这里指船底。夷,平。 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古代加在男子名字后面的美称。 17、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18、其色墨:墨,黑。 19、其色丹:丹,朱红色。 20、为人五;为窗八:为,刻。 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 盈,满。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长而窄。 23、篛篷: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篛,“箬”的异体字。 特殊句式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判断句 十、朗读节奏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重点语句翻译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王叔远)(或“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轼游赤壁。(关键词:贻泛)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开启窗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或“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相对着”)。(关键词:启望) 3、嘻,技亦灵怪矣哉! *啊,技艺真是太奇妙了!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核舟的精致(精细,精巧),赞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艺(或“古代艺人的技艺精湛”)

王安石的《贾生》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这是一首著名的讽刺诗。诗的前两句,是欲抑故扬,汉文帝名为求贤,而无求贤之实。后两句以“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鞭挞文帝不重视人才,感叹贾谊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只是为了满足文帝的好奇心。全诗显然寄寓著作者不能施展抱负的哀叹,感慨深沉。

王安石《桃源行》(1)诗歌的一,二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此诗开头意在典出桃花源的来历。赵高的指鹿为马说明秦时的朝政昏暗,大权旁落,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又以修筑长城而人民死者枕藉,表明了民不堪命。引出下面桃源避世的叙述。

王安石的《黄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抒写英雄抱负的主题; 这首诗写在深秋之时,清晨,天上繁星点点,残月渐逝,周遭还有阵阵鸡鸣。因着战乱,朝廷不得不征兵。战马嘶鸣,仿佛是对离人的不舍。回看自己的亲人,泪流满面。在这黄河之上,河水滚滚不停歇,这湍流之水,被击打的飞溅,远看那云,却好似惹上的淡淡哀愁。出征在外的人又想起了在家的亲人,也不禁愁容满面。不觉走到了野外,地势低平开阔,却有一股寒意袭来,身冷,心更冷,这棠棣的叶子也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作者通过对野外凄凉萧瑟环境的描写,对亲人被征做征夫而不能骨肉团聚,对征夫的心理,描写表达了对战乱的痛恨,对人民生活的深深担忧。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桃源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懊,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本诗是王维19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其题材取自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

诗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读者的想像慢慢地跟着诗人的描述向前推近,终于来到了桃源。

全诗的主要部分即为中间的十二句。开始两句点明“物外起田园”。接着,便一连展现了桃源中多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极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诗情画意。渔人的闯入也令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争”、“集”等一连串动词,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人们的神色动态和心理,表现出桃源中人热情、淳朴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接下来诗人紧扣住桃花源景色的特色,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的美妙,并追述了桃源的来历。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变快。作者紧紧把握住人物的心理活动,一口气写下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等许多内容。意境迷茫,韵味飘忽,令人回味无穷。

诗中展现的是多幅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像力,去玩味、想像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便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桃源行》诗词鉴赏

《桃源行》诗词鉴赏1

古诗原文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译文翻译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注释解释

逐水:顺着溪水。

古津:古渡口。

坐:因为。

一说“行尽青溪忽值人”。见人:遇到路人。

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旷望:指视野开阔。旋:不久。

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

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物外:世外。

房栊:房屋的窗户。

喧:叫声嘈杂。

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引:领。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平明:天刚亮。闾巷:街巷。开:指开门。

薄暮:傍晚。

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去:离开。

灵境:指仙境。

尘心:普通人的感情。乡县:家乡。

游衍:留连不去。

自谓:自以为。不迷:不再迷路。

峰壑:山峰峡谷。

云林:云中山林。

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诗文赏析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好的诗应当像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读者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接着,读者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已不知在何处了。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读者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王维这首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现代的人多有非议。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颇为后人称道。清代王士禛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更佳者,王摩诘(王维)、韩退之(韩愈)、王介甫(王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极高的评价。翁方纲也极口推崇说,这首诗“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这正是结论性的评价。

《桃源行》诗词鉴赏2

《桃源行》

作者: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视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注解】:

1、逐水:顺着溪水。

2、去津:古渡口。

3、坐:因。

4、隈:山崖的幽曲处。

5、物外:世外。

6、房栊:窗户。

【韵译】:

渔船顺着溪流走观赏山水一溪春;

古老的渡口夹岸的桃花艳丽缤纷。

坐看红花一树树忘却究竟走多远;

行至青溪尽头空空荡荡不见有人。

有一山洞入口暗行小径开头曲折;

走不多远旋即看见陆地广阔无垠。

远远望去有一个云树相聚的去处;

近看却是千家万户种满花卉竹林。

樵夫最初自我介绍他们汉代姓名;

村中的居民都没改变秦代的衣裙。

他们居住的地方是武陵的桃花源;

还在世外仙境建起了自得的田园。

月明高照松下房舍窗棂一片清静;

云中朝阳初露到处是鸡犬的吠鸣。

听说来了凡人大家集拢来看究竟;

竞相引领回家打听家乡近来情景。

天一亮,他们就开门打扫街巷花径;

傍晚,渔人樵夫便乘小船回到山村。

当初因为避乱先人离开混乱人间;

再说来到这神仙境地就不想回还。

深山峡谷谁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

外界看这里也只看见渺远的云山。

至今已不再怀疑仙境之难于闻见;

只是尘心未尽仍然思念旧的乡县。

出洞后尽管觉得桃花源山水远隔;

始终打算辞家去桃花源长期游历。

自以为走过的旧路应该不会迷向;

怎么知道山峦沟壑而今已经改变。

当时只记得进入山中后很远很深,

沿着青溪几经转折才到深邃云林。

春天已经来到遍溪都是桃花流水;

辨不清桃花仙境该到何处去找寻?

【评析】:

王维的诗以抒写山水著称,此诗尤胜。历来评价王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细读这首诗才知道这话不假。诗以陶潜的《桃花源记》为蓝本,取其大意,变文为诗,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开拓了诗的意境,具有它独特的艺术价值。为此,它能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传于世。

这首诗段落与陶潜的散文相仿,但画面却比陶文来得生动优美,绚烂多彩。全诗笔力舒健,韵脚多变,平仄相间,从容雅致,活跃多姿。

《桃源行》诗词鉴赏3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注释

(1)逐水:顺着溪水。

(2)古津:古渡口。

(3)坐:因为。

(4)一说“行尽青溪忽值人”。见人:遇到路人。

(5)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6)旷望:指视野开阔。旋:不久。

(7)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

(8)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9)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10)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11)物外:世外。

(12)房栊:房屋的窗户。

(13)喧:叫声嘈杂。

(14)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15)引:领。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16)平明:天刚亮。闾巷:街巷。开:指开门。

(17)薄暮:傍晚。

(18)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去:离开。

(19)灵境:指仙境。

(20)尘心:普通人的感情。乡县:家乡。

(21)游衍:留连不去。

(22)自谓:自以为。不迷:不再迷路。

(23)峰壑:山峰峡谷。

(24)云林:云中山林。

(25)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桃源行诗句渔舟逐水爱山春

1.渔舟逐水爱山春解释如下:

【诗句】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出处】唐·王维《桃源行》。

【译注】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绮丽画面:两岸桃花绽开,绿水青山,一叶渔舟在潺潺的溪水、夹岸 的桃花林中缓缓而行。诗人笔下的桃花源风光美好、春意盎然,令人陶醉。

2.全诗如下:

桃源行

唐代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3.译文翻译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

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

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桃源行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桃源行拼音版、桃源行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eb3Bj0GAwdZVQI.html

标签:桃源音版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476秒, 内存占用1.83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