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诺里斯(弗兰克诺里斯代表作章鱼pdf)

 2023-09-08  阅读 13  评论 0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弗兰克诺里斯,以及弗兰克诺里斯代表作章鱼pdf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章鱼》的作者是???弗兰克·诺里斯.(Frank Norris 1870-1902) 作家。生于芝加哥一个富裕商人家庭,少年时代在欧洲学习艺术。回国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毕业后以记者为业。长期生活在美国西部,自称加利福尼亚州人。开始创作时倾向浪漫主义,如描写海上传奇的《“莱蒂夫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弗兰克诺里斯,以及弗兰克诺里斯代表作章鱼pdf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章鱼》的作者是???

弗兰克·诺里斯.(Frank Norris 1870-1902)

作家。生于芝加哥一个富裕商人家庭,少年时代在欧洲学习艺术。回国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毕业后以记者为业。长期生活在美国西部,自称加利福尼亚州人。开始创作时倾向浪漫主义,如描写海上传奇的《“莱蒂夫人号”上的莫兰》(1898)。后来的小说受到左拉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如《麦克提格》(1899)和《凡陀弗与 *** 》(写于《麦克提格》同时,1914年发表)。

诺里斯在西部采访新闻时,了解到代表垄断资本利益的铁路托拉斯与农场主之间的矛盾,他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小麦史诗”三部曲。其中以《章鱼》(1901)写得更好度,是他的代表作。它控诉了垄断资本的压迫与剥削,把铁路比作章鱼,无数条腕足侵人各个角落。诺里斯写过一些文艺论文,收在《小说家的责任》(190)这本集子中,主要强调“ *** 实”,“说真理”,“研究人性”。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并举例说明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首先,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20世纪上半叶,“罗兰主义”是现实主义作家的基本立场。他们猛烈抨击不人道的社会现实,批判社会对人的异化,谴责统治者的残忍和法西斯主义的暴行,同情受侮辱受损害的下层人民,同情无产阶级革命,向往没有人压迫人的美好未来。但由于把“博爱”当作出发点和终点,宣扬“爱能拯救一切”,视贫富均等为最终目标,因此在本质上因袭了19世纪的传统而没能达到新的高度。但其中也不乏探索精神,如 20、30年代就曾有一批作家用阶级斗争观点或社会主义思想去观察社会现实,试图站在崭新和时代高度去分析问题。50年代以后,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道主义出现了革命倾向,作品中的劳动人民不再是受命运摆布的小人物,而成了敢于跟罪恶势力作斗争的“强者”。

其次,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以现实的、具体的、变化中的人的精神世界及生活遭遇为描写对象,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中探讨人生底蕴,进行真实的审美反映。他们以巨大的热情和批判的眼光审视复杂、残酷的现实,历史主义地表现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力图通过对人物的性格、命运和环境的艺术概括,回答“老是存在而又无法解决”的问题,令人信服地揭示旧制度、旧生活无可挽回地走向衰亡的趋势。较之19世纪现实主义,叨世纪现实主义在反映现实的及时性和撷取题材的政治性上更进了一步。许多作品,往往在被描写的事件刚刚结束甚或还未结束时就写了出来。而且,在反映现实之中寄托了改变现实的愿望,又使作品的政治色彩十分鲜明。有的还直接以重大政治事件为题材,展现著名政坛人物的政治活动。

第三,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向内心世纪掘进”是20世纪 *** 文学和美学的一股潮流。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表现主观真实方面所造成的一次次轰动效应,使现实主义文学引起艺术上的自我省察和自我调整。20世纪的现实主义跟传统现实主义的较大差异,就在于突出了人物的主观感受和精神探索的描写。作家们在综合中不断创新,既融会了自然主义的客观写实手法,又汲取了象征主义手法、意识流手法等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诸如内心独白、梦幻描写。潜意识表现、性心理描述、时序颠倒、荒诞变形、多角度的情节发展和多层次的结构形式等等,这些在传统现实主义中不被采用甚或遭到排斥的艺术手段,在二十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品中已是屡见不鲜、习以为常了。

第四,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理性信念的失落是20世纪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而现实主义作家素以直面人生为本色,面对20世纪复杂错综的社会生活和变幻莫测的世态人情,他们在考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强化了客观务实的立场,疏远或放弃了理想化、单一化的思维方式。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主人公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人物,他们有对生活目标的执著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内心世界复杂,在具备某些闪光点的同时,并存着许多并不高尚甚至并不道德的思想品质。另一类是有缺陷有弱点的普通人,他们低能、笨拙、脆弱,有时还怯懦;对生活有点浑浑噩噩,或许还带点玩世不恭;但他们是好人,并不为非作歹,并不损人利己,而是实实在在地干了不少被人忽视、被人不屑却有益于社会的事,世界正是由他们组成的。

1、这个时期以长篇小说作为主要的文学样式。

2、1830年,标志着浪漫主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雨果的剧本《欧那尼》的上演,和第一步批判现实主义杰作斯丹达尔的《红与黑》的出版,说明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诞生,是对浪漫主义的反驳,却并非彻底否定。

3、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是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

4、斯丹达尔的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是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5、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实践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它的发表,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

6、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使现实主义从理论到创作都臻于完善,它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7、普罗斯培尔•梅里美,法国。代表作:《高龙巴》,《嘉尔曼》。

8、法国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福楼拜,是50年代以后,法国现实主义强调科学精神,表现客观冷峻风格的代表。

9、小仲马,法国。代表作:《茶花女》。

10、阿尔封斯•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期的一位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小东西》(长篇小说,带有自传性质),《周一故事集》(以描写普法战争为主的短篇小说集,内有《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

11、巴黎公社文学的代表作家有:欧仁•鲍狄埃,路易斯•米雪尔,于勒•瓦莱斯,让-巴蒂斯特•克莱芒。巴黎公社文学为20世纪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国际歌》的作者是鲍狄埃。《国际歌》是巴黎公社革命的艺术总结,它形象而精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表现了无产阶级为解放全人类而团结战斗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13、路易斯•米雪尔被称为“红色圣女”。代表作:《红石竹花》。

14、英国现实主义于30年代产生,到四五十年代达到繁荣,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马克思所称赞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即: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等。

15、萨克雷,英国。成名作:《势利者集》。代表作:《名利场》。

16、英国的勃朗特三姐妹是:夏洛蒂•勃朗特,代表作:《简•爱》;艾米莉•勃朗特,代表作:《呼啸山庄》;安妮•勃朗特,代表作:《艾格尼斯•格雷》。

17、盖斯凯尔夫人,英国。代表作:《玛丽•巴顿》,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接触劳资矛盾的小说。

18、英国后期现实主义文学中代表性的作家有:哈代,萧伯纳,高尔斯华绥。

19、英国 *** 小说兴起,代表作家:柯南•道尔。

20、 *** 派是个的代表是厄内斯特•琼斯,威廉•林顿,杰拉尔德•梅西。

21、德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有:海涅,格奥尔格•毕希纳。其后者的代表作为《丹东之死》。

22、格奥尔格•维尔特是德国工人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工人诗人。代表作:《刚十八岁》,《铸炮者》,《我愿做一名警察总监》。被恩格斯称为“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

23、戈特弗里德•凯勒是瑞士的德语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绿衣亨利》,短篇小说《塞尔特维拉的人们》。

24、北欧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有:丹麦的安徒生,以童话著名;丹麦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和文学史家格奥尔格•勃兰兑斯,代表作:《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挪威的易卜生是北欧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重要作家,他的“社会问题剧”在欧洲引起巨大反响,且大大推动了欧洲戏剧的革新和发展;比昂斯滕•马丁纽斯•比昂松是挪威的剧作家、小说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剧作:《破产》、《挑战的手套》,1930年,因其在戏剧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5、普希金是俄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他的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形象的先河。

26、米哈依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曾为悼念普希金写过《诗人之死》这篇猛烈抨击沙皇统治的抒情诗。其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中的主人公比乔林,是继奥涅金之后的第二个“多余人”形象。

27、果戈理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俄国文学史上的“自然派”——俄国现实主义。

28、亚历山大罗维奇•冈察洛夫的代表作《奥勃洛摩夫》中,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奥勃洛摩夫形象。

29、屠格涅夫在60年代创作的小说《父与子》等作品中塑造了带有“新人”形象特征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形象,这些形象表现了“多余人”向“新人”的转变过程,但不是典型的“新人”形象。

30、尼古拉•加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是革命民主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和作家。其长篇小说《怎么办?》是一部社会政治小说,副标题为“新人的故事”。正是这篇小说塑造了拉赫美托夫等“新人”的形象。小说具有强烈的政论色彩。车尔尼雪夫斯基还写了《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等一系列美学和文学评论文章,阐述了唯物主义的美学思想。

31、杜勃罗留波夫也是著名的文学评论者。著名论文有:《什么是奥勃洛摩夫性格》、《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以及《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等。

32、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是各国戏剧作家,被称为“俄罗斯民族戏剧之父”。著名戏剧《大雷雨》。

33、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涅克拉索夫是19世纪中期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代表作:长诗《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

34、萨尔蒂科夫-谢德林是19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讽刺作家,其小说以“伊索式”的语言和多样的讽刺笔法抨击反动统治者,届时俄国社会本质。代表作:《戈洛夫略夫一家》。

35、理查•希尔德烈斯的《白奴》和哈里叶特•比彻•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废奴文学的代表。

36、60年代末美国西部边疆出现的通俗易懂的“乡土小说”,是一种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文学。布勒特•哈特的《咆哮营的幸运儿》是其代表。

37、马克•吐温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作家,他吸取乡土小说的某些表现手法,为美国民族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文学中的林肯”。

38、亨利•詹姆斯是美国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家(亦有人认为他是英国作家),他的小说开了美国文学史上心理分析的先河。代表作:《苔瑟•密勒》,《一位女士的画像》。他的小说注意人物“心理原因的复杂性”。

39、弗兰克•诺里斯,美国。代表作:《章鱼》。

40、斯蒂芬•克莱恩,美国。代表作:中篇小说《街头女郎季梅》。其小说有自然主义倾向。《红色英勇勋章》则是一部反战小说。

41、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善于通过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与虚伪。在艺术上,其小说常常以“带泪的微笑”和辛辣的欢乐打动读者,善于构思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这种写法被称为“欧•亨利笔法”。代表作:《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42、杰克•伦敦是19世纪后期美国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荒野的呼唤》、《白牙》通过对动物的描写表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思想;《铁蹄》是一部政治幻想小说;其小说中也流露出尼采的“超人”思想,如《马丁•伊登》。

对于西奥多·德莱塞有哪些介绍?

西奥多·德莱塞,1871年8月27日生于印第安纳州的特雷霍特镇。父亲原是德国的纺织工人,为逃避兵役于1846年移居美国,开过纺织工场。母亲是摩拉维亚的农民的女儿,他们有子女11人。1870年工场失火焚毁,一家生活贫困。德莱塞12岁起就当过店员和报童。17岁时去芝加哥谋生,曾在一家小饭馆里洗碟子,在铁器店做伙计。1888年18岁时,由小时候的一个女教师资助,进入印第安纳大学学习,他有机会接触到达尔文、赫胥黎和斯宾塞的著作。一年后又回到芝加哥,充当房地产公司的推销员和洗衣店的送货员。

1899年开始写作《嘉莉妹妹》,第二年完成并出版。这时长篇小说《章鱼》的作者弗兰克·诺里斯为出版公司审阅《嘉莉妹妹》,大为赏识,认为发现了他“从未见过的一部更好度的书”。可是公司老板认为此书有伤风化,只印了1000册,除极少数赠阅之外,全部封存在仓库里。德莱塞仅得稿费100元,生活无着,几乎自杀。

外国名著推荐几本看下

摩诃婆罗多插话选[印度] 罗摩衍那选 [印度]蚁 蛭著 季羡林译 五卷书 [印度] 季羡林译 沙恭达罗[印度]迦梨陀娑著 季羡林译 毒树 遗嘱 [印度]般·查特吉著 诗选[印度]泰戈尔著 石真 谢冰心译 戈拉[印度]泰戈尔著 刘寿康译 万叶集选[日本] 源氏物语[日]紫式部著 丰子恺译 俳句选 [日]松尾芭蕉著 小说选 [日]二叶亭四迷著 我是猫 [日]夏目漱石著 于雷译 破戒[日]岛崎藤村著柯毅文 陈德文译 阿拉伯古代诗选 [阿拉伯] 一千零一夜选[阿拉伯] 波斯古代诗选 列王纪选[波斯]费而多西著 张鸿年译 蔷薇园 [波斯]萨迪著 水建馥译 不许犯我 起义者[菲律宾]里萨尔著 诗选[俄]普希金著 叶甫盖尼·奥涅金[俄]普希金著 小说戏剧选 [俄]普希金著满涛译 死魂灵 [俄]果戈里著满涛 许庆道译 往事与随想选[俄]赫尔岑著 奥勃洛摩夫 [俄]冈察落夫著齐蜀夫译 诗选[俄]莱蒙托夫著 余振译 当代英雄[俄]莱蒙托夫著 草婴译 猎人笔记[俄]屠格涅夫著丰子恺译 罗亭 贵族之家 [俄]屠格涅夫著 前夜 父与子[俄]屠格涅夫著丽尼 巴金译 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 [俄]涅克拉索夫著 飞白译 罪与罚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岳麟译 卡拉马佐夫兄弟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戏剧五种[俄]奥斯特罗夫斯基著 戈罗夫辽夫一家 [俄]谢德林著 杨仲德译 谢德林童话选[俄]谢德林著 张孟恢译 寓言选 [俄]克雷洛夫著 怎么办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著 战争与和平 [俄]列夫·托尔斯泰著 安娜·卡列尼娜 [俄]列夫·托尔斯泰著 复活[俄]列夫·托尔斯泰著 中短篇小说选[俄]列夫·托尔斯泰著 草婴译 短篇小说选 [俄]契诃夫著 莱依里和梅季侬 [阿塞拜疆]尼扎米 法尔哈德和希琳 [乌兹别克]纳沃依 诗选[乌克兰]谢甫琴科著 戈宝权 张铁弦 梦海 任溶溶译 俄国诗选 高尔基短篇小说选瞿秋白 巴金 耿济之 伊信译 戏剧三种[苏]高尔基著 母亲[苏]高尔基著 童年[苏]高尔基著 塔杜施先生 [波兰]密茨凯维奇著 傀儡[波兰]普鲁斯著庄瑞源译 十字军骑士 [波兰]显克微支著 陈冠商译 诗选[匈牙利]裴多菲著 鲵鱼之乱[捷克]恰佩克著 贝京译 金人[匈牙利]约卡依·莫尔著 柯青译 轭下[保]伐佐夫著 施蛰存译 奥德修纪[希腊]荷马著 杨宪益译 伊利昂纪[希腊]荷马著 伊索寓言[希腊]伊索著 罗念生译 悲剧二种 [希腊]埃斯库罗斯著罗念生译 悲剧二种 [希腊]索福克勒斯著 罗念生译 悲剧二种 [希腊]欧里庇得斯著 罗念生译 喜剧五种 [希腊]阿里斯托芬著 希腊抒情诗选 水建馥译 埃涅阿斯记 [罗马]维吉尔著 杨周翰译 变形记 [罗马]奥维德著 杨周翰译 金驴记 [罗马]阿普列尤斯著刘黎亭译 古罗马戏剧选 古罗马抒情诗选 神曲[意]但丁著 田德望译 十日谈(选)[意]卜丘伽著方平 王科一译 疯狂的罗兰 [意]阿里奥斯多著 解放了的耶路撒冷 [意]哥尔多尼著 约婚夫妇 [意]曼佐尼著 斯巴达克斯 [意]拉·乔万尼奥里著 李俍民译 喜剧二种[意]皮蓝德娄著吴正仪译 罗兰之歌[法]佚名著杨宪益译 特丽斯丹与绮瑟 [法] 巨人传 [法]拉伯雷著 悲剧三种[法]高乃依著 拉封丹寓言诗选 [法]远方译 喜剧六种 [法] 莫里哀著 李建吾译 戏剧选 [法]拉辛著 齐放 张廷爵 华辰译 吉尔·布拉斯[法]勒萨日著 杨绛译 波斯人信札 [法]孟德斯鸠著 罗大冈译 伏尔泰小说选 [法] 傅雷译 忏悔录 [法]卢梭著 黎星 范希衡译 新爱洛伊丝 [法]卢梭著 戏剧二种 [法]博马舍著 吴达元译 歌谣选 [法]贝郎瑞著 红与黑 [法]司汤达著 郝运译 巴马修道院 [法]司汤达著 郝运译 高老头 [法]巴尔扎克著 傅雷译 幻灭[法]巴尔扎克著 傅雷译 农民[法]巴尔扎克著 陈占元译 中短篇小说选 [法]巴尔扎克著 诗选[法]雨果著 悲惨世界 [法]雨果著 李丹译 九三年 [法]雨果著 郑永慧译 巴黎圣母院 [法]雨果著 陈敬容译 中短篇小说选 [法]梅里美著 木工小史 [法]乔治·桑著 齐香译 包法利夫人 [法]福楼拜著 李健吾译 小说选 [法]都德著 小酒店 [法]左拉著 王了一译 萌芽[法]左拉 黎柯译 金钱[法]左拉著 金满城译 小说选 [法]法郎士著 莫泊桑之中短篇小说选 郝运 赵少侯译 一生 漂亮朋友 [法]莫泊桑著 盛澄华 张冠尧译 约翰·克利斯朵夫 [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 巴黎公社诗选 熙德之歌 [西] 堂吉诃德 [西]塞万提斯著 杨绛译 戏剧选 [西]维加著 朱葆光译 戏剧选 [西]卡尔德隆著 尼伯龙根之歌 [德] 钱春绮译 戏剧二种 [德]莱辛著 商章孙等译 抒情诗选 [德]歌德著 浮士德 [德]歌德著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德]歌德著 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 [德]歌德著 母与子 (法) 罗曼罗兰 罗大冈 译 戏剧三种 [德]席勒著 诗选[德]席勒著 钱春绮译 雄猫摩尔的生活观 [德]霍夫曼著 韩世钟译 小说戏剧选 [德]克莱斯特著 商章孙 杨武能译 童话选 [德]格林兄弟著 诗选[德]海涅著 小说选 [德]斯托谟著 艾菲·布里斯特 [德]台奥多尔·冯塔纳著 韩世钟译 亨利四世[德]亨利希·曼著 傅惟慈译 戏剧二种 [德]霍普特曼著 韩世钟 章鹏高译 臣仆[德]亨利希·曼著 傅惟慈译 布登勃洛克一家 [德]托马斯·曼著 短篇小说选 [德]托马斯·曼著 钱春绮 刘德中译 德国诗选 卢西亚达斯 [葡]卡蒙斯著 阿马罗神父的罪恶 [葡]克罗兹著 翟象俊 叶扬译 绿衣亨利 [瑞士]凯勒著 田德望译 卡勒瓦拉 [芬兰] 孙用译 童话选 [丹麦]安徒生著 普通人狄蒂 [丹麦]尼克索著 戏剧四种 [挪威]比昂逊著 女仆的儿子 [瑞典]史特林堡著 高子英译 乌兰斯比格 [比利时]高斯特著 诗选[比利时]凡尔哈伦著 愚人颂 [荷兰]埃拉斯慕斯著 萨加选 [冰岛] 坎特伯雷故事 [英]杰弗雷·乔叟著 方重译 喜剧五种 [英]莎士比亚著 历史剧二种 [英]莎士比亚著 失乐园 [英]弥尔顿著 朱维之译 鲁宾逊漂流记 [英]笛福著 徐霞村译 格列佛游记 [英]斯威夫特 章建译 汤姆·琼斯 [英]菲尔丁著 萧乾译 多情客游记 [英]罗·斯泰恩著 彭斯诗选 [英] 王佐良译 中洛辛郡的心脏 [英]司各特著 章益译 艾凡浩 [英]司各特著 傲慢与偏见 [英]奥斯丁著 王科一译 抒情诗选 [英]拜伦著 唐·璜 [英]拜伦著 查良铮译 抒情诗选 [英]雪莱著 查良铮译 诗选[英]济慈著 玛丽·巴顿 [英]盖斯凯尔夫人著 荀枚 佘贵堂译 名利场 [英]萨克雷著 杨必译 董贝父子 [英]狄更斯著 祝庆英译 大卫·考坡菲 [英]狄更斯著 张谷若译 荒凉山庄 [英]狄更斯著 黄邦杰 陈少衡 张自谋译 监护人 [英]特罗洛普著 简·爱 [英]夏·勃朗特著 祝庆英译 呼啸山庄 [英]爱· 勃朗特著 方平译 米德尔马契 [英]乔治·爱略特著 德伯家的苔丝 [英]哈代著 张谷若译 戏剧三种 [英]萧伯纳著 福尔赛世家 [英]高尔斯华绥著 周煦良译 英国文艺复兴剧作选 英国诗选 英国散文选 最后的莫希干人 [美]费·库柏著 宋兆霖译 红字[美]纳·霍桑著 侍桁译 朗费罗诗选 [美] 杨德豫译 汤姆大伯的小屋 [美]斯陀夫人著 黄继忠译 华尔腾 [美]亨利·大卫·梭罗著 徐迟译 白鲸—莫比-迪克 [美]麦尔维尔著 曹庸译 草叶集 [美]惠特曼著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美]马克·吐温著 张万里译 中短篇小说选 [美]马克·吐温著 一位女士的画像 [美]亨利·詹姆斯著 项星耀译 欧·亨利小说选 [美] 王仲年译 章鱼[美]弗兰克·诺里斯著 吴劳译 马丁·伊登 [美]杰克·伦敦著 吴劳译 癞皮鹦鹉 [墨西哥]维列萨尔迪著 秘鲁传说 [秘鲁]巴尔玛著 马丁·菲耶罗 [秘鲁]埃尔南德斯著 玛利亚 [哥伦比亚]伊萨克斯著 朱景冬 沈根发译 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名著丛书(外国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船长与大尉(上下)[苏 卡维林] 穿破裤子的慈善家(上下)[英 特莱塞尔]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斯·茨威格小说选[奥] 西线无战事[德 雷马克] 愤怒的葡萄[美 斯坦贝卡] 起义[罗 李·列勃里亚努] 恰巴耶夫 [苏联 富尔曼诺夫] 钢铁使怎样炼成的[苏联 奥斯托洛夫斯基] 普通人狄蒂[丹 尼克索] 古斯泰·贝林的故事[瑞典 拉格洛孚] 喀尔巴阡山狂想曲[匈 伊雷什·贝拉] 自由或死亡[希腊 卡赞扎基] 广漠的世界[秘鲁 西罗·阿莱格里亚] 梅特林克戏剧选[比] 变[法 米歇尔·布托尔]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墨 卡洛斯·富思特斯] 艾特玛托夫小说选[苏] 哈拉马河[西 费洛西奥] 看不见的人[美 拉·艾里森] 城堡[英 阿·约·克罗宁] 莱尼和他们[西德 海因里希·伯尔] 雪国[日 川端康成] 农民(1~4)[波 莱蒙特] 旋涡[哥伦比亚 里维拉] 无产者安娜[捷克 奥勃拉赫特] 刀锋[英 毛姆] 缩影[日 德田秋声] 侏儒[瑞典 巴·拉格维斯] 丧钟为谁而鸣[美 海明威] 菲茨杰拉德小说选[美] 伪币制造者[法 纪德] 在轮下[德 赫尔曼·黑塞] 好兵帅克历险记[捷克 哈谢克] 奥拉维亚短篇小说选[意] 小城畸人[美 舍伍德·安德森] 土生子[美 理查·赖特] 喧哗与骚动[美 威廉·福克纳] 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英] 告别[德 约翰内斯·贝歇尔] 血与沙[西班牙 伊巴涅斯] 啊 拓荒者! 我的安东妮亚[罗 薇拉·凯瑟] 人的大地 (法)圣艾克絮佩里 人的境遇 (法)安德烈.马尔罗 豪门春秋 (美)伊迪丝.华顿 鲵鱼之乱 (捷克)卡雷尔.恰佩克 第七个十字架 (德)安娜.西格斯 大师和玛格利特 (俄)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 罗生门 (日本)芥川龙之介 告别马焦拉 (俄)拉斯 *** 沉船(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岸(俄)尤里.邦达列夫 蛇结(法)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两宫之间 (埃及)纳吉布.马哈福兹 马人(美)约翰.厄普代克 老妇还乡 (瑞士)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托诺-邦盖 (英)威尔斯 间谍(英)约瑟夫.康拉德 在少女们身旁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 诺尔玛或无尽的流亡 (法)罗布莱斯 独粒钻石 (乌拉圭)基罗加 烟雨霏霏的黎明 (俄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圣女桑塔 (墨西哥)甘博亚 愚人船 (美)安.波特 堂塞贡多.松布拉 (阿根廷)吉拉尔德斯 青春——康拉德小说选 (英)约瑟夫.康拉德 幸运儿彼尔(上下) (丹麦)彭托皮丹 大地的成长 (挪威)克纳特.汉姆生 考德威尔中短篇小说选 (美)欧斯金.考德威尔(2000年再版更名为《烟草路》) 北纬四十二度 (美)多斯.帕索斯 一九一九年 (美)多斯.帕索斯 赚大钱 (美)多斯.帕索斯 人树(澳大利亚)帕特里克.怀特 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 (俄)高尔基 大街(美)辛克莱.路易斯 裸者与死者(上下卷) (美)诺曼.梅勒(再版本合并为一册) 风中芦苇 (意大利)黛莱达 红颜薄命 (芬兰)弗.埃.西兰帕(漓江版译本译为“少女西利亚”) 《幼狮》[美]欧文·肖 《蝇王》[英]威廉·戈尔丁 《赤手斗群狼》[德]布鲁诺·阿皮茨 《加布里埃拉》[巴西]若热·亚马多 《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蒂博一家》[法]马丁·杜·加尔 《达洛卫夫人 到灯塔去》[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权力的走廊》[英]C.P.斯诺 《劳伦斯之女克里斯丁——十字架》[挪]温赛特 《养身地》[厄瓜多尔]豪尔赫·伊卡萨 《夸齐莫多 蒙塔莱 翁加雷蒂诗选》[意大利] 夸齐莫多 蒙塔莱 翁加雷蒂 《甘露街》[埃及]纳吉布·迈哈福兹 《海浪》[英]弗吉尼亚·吴尔夫 《血的婚礼》[西班牙]加西亚·洛尔卡 《名望与光荣》[波兰]雅·伊瓦什凯维奇 《基希报告文学选》[捷克] 基希 《儿子与情人》[英]劳伦斯

小说Sister Carrie 的地位以及影响

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作家。《嘉莉妹妹》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一九00年。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芝加哥和纽约。小说主要围绕女主人公嘉莉和赫斯特伍德展开。嘉莉出生在芝加哥附近的农村。她家境贫寒,但她虚荣心很强,向往城市的富裕生活。她较为典型地代表了当时一心想往上爬的美国下层人民。然而,她到了芝加哥后马上就成了失业大军中的一员,陷入贫困和疾病的泥潭。这时,嘉莉意识到贫富的极大差异性:一方面是贫困潦倒,另一方面是朱门酒肉臭。她依靠做工获得她幻想的幸福是不可能的了。于是她先后成了青年推销员德鲁埃和酒店经理赫斯特伍德的情人。后来,她在纽约偶然成了一位名演员,挤入了资产阶级的“上流”社会。这时的嘉莉发现她原来梦想的生活并不是那么诱人了,相反,她发现自己非常空虚和无聊。德莱塞在此小说中还刻意描写了赫斯特伍德。他是美国上层社会的一个成员。在物质上,他过着优裕富足的生活,但在精神上,他却是个十足的贫困儿。他与妻子和子女缺乏交流,没有感情。因此,他遇到嘉莉后立即“感觉到她的青春与朝气……感到神清气爽,好像在烈日炎炎的夏季突然吹过一阵清凉的春风”(第117—118页),并对她倾心相爱。他与嘉莉的性关系被发现后,他受到舆论的指责,因此而身败名裂。 德莱塞在《嘉莉妹妹》中描写了蔑视社会和婚姻道德、被认为“有伤风化”的主人公,所以,它的出版可谓困难重重。道布尔戴出版公司虽然最终同意出版,但仅装订了五百五十八本。而且公司没有对此书进行任何促销,所以最初一版只售出去五百册。至一九0二年,美国已对此书禁销。 《嘉莉妹妹》问世早期,美国舆论对此书的评论可分为两大派。《先驱时报》和《内务报》等将德莱塞视为美国的左拉,认为《嘉莉妹妹》是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虽然这些评论也认为在嘉莉妹妹和赫斯特伍德身上缺乏坚定的道德感,但它们总体上是肯定《嘉莉妹妹》的艺术地位的。在肯定德莱塞的批评家中最突出和最早的是H.L.门肯。他指出,德莱塞并不是弗兰克·诺里斯和左拉的追随者,因为他吸取了霍桑、欧文、赫伯特·斯潘塞等对他有用的思想,将“深刻的惊奇感引入文学”。对《嘉莉妹妹》持赞赏态度的还有二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查尔斯·鲍德温(Charles Baldwin)、伯顿·拉斯科(Burton Rascoe)以及F.O.马西森(Matthiessen)等人。鲍德温认为德莱塞是美国最伟大最独特的小说家,在精神上和写作水平上都超过了英国小说家;拉斯科则为《嘉莉妹妹》中的非道德辩护,认为德莱塞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自由思想的倡导者;马西森将《嘉莉妹妹》视为德莱塞生活时代历史史实的记载。另一派以《生活》和《商务报》为代表的评论则在总体上对《嘉莉妹妹》持贬斥的态度。这一派的评论家认为《嘉莉妹妹》宣扬道德沦丧和败坏。它们使用了诸如“现实性太过了”、“使人沮丧的”或者“太一般了”等字眼。对德莱塞攻击得最厉害也最有影响的是斯图尔特·舍曼(Stuart Sher-Kazin)。在《西奥多·德莱塞先生的自然主义》一文中,他指责德莱塞没有真实地描写美国社会和人,而是将人视为动物,“有意忽略小说家的崇高职责——理解和表现人物的发展”。在批评德莱塞的同时,舍曼连整个自然主义文学也一起否定了。在他看来,“现实主义小说表现人的行为,而自然主义小说则表现动物行为”。阿尔弗莱德·卡津(Alfred Kain)和查尔斯·夏皮罗(Charles Shapiro)合编的《气度不凡的西奥多·德莱塞》(1955)一书收集了许多批评文章,其中有门肯、特林、沃卡特等人的文章。这本书是当时较有价值的综合性论集。在英国批评界,《嘉莉妹妹》得到了较高评价。《每日邮报》认为它是美国人写的一部了不起的小说。《捍卫者》指出,《嘉莉妹妹》“真实、敏锐、毫无偏见,它是美国历史上有史料价值的‘文件’”。还有批评家认为,《嘉莉妹妹》“是一部难得的好书,观察准确,笔调富有同情心,充满抒情和戏剧力量”。 至二十世纪上半叶,对《嘉莉妹妹》的批评可谓汗牛充栋、连篇累牍。从方法论上看,这些早期批评大多属于传统历史传记式批评,将作家的作品和社会、生活等同起来。应该承认,这些批评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德莱塞和《嘉莉妹妹》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们存在着局限性:过分强调文学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而忽视了作品的独立性以及它与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对《嘉莉妹妹》进行的文本分析是对传统批评的反拨,但文本分析所采取的细读法虽然弥补了传统批评的不足,却又走向了另一极端:将文本视为脱离于历史和社会的“精制的瓮”。从二十世纪八十年 *** 始,德莱塞批评 *** 现了一些新的批评方法,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女权主义批评和后结构主义批评。这些新方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德莱塞及其作品的新视角,但同时,它们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例如,它们在微观层面上尽管十分有意义,但在宏观上却表现出力不从心。 鉴于德莱塞作品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笔者拟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化批评和文本分析方法试图对《嘉莉妹妹》进行解读,意在揭示德莱塞与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指出他虽然拥有自己相对独立主体和特殊经历,对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持批评态度,但他实际上也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共谋,成了服务于“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的意识形态机构一重要分子。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已发生重大变化,但这些变化并非革命性的或剧烈的,因为基本的传统价值信条,如新教的工作伦理、聚财伦理和等级伦理依然被那些保守的得利阶层信奉。卡津对当时社会有一段评论:“它已变得毫无生机,僵化、保守,整日希望固守传统,不思任何变革和创新。这里的空气凝固,不利于学术精神的出现。”具有预见性的作家们开始倡导新的进步的思想,但他们仍然摆脱不了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 德莱塞是倡导新的意识形态的作家之一。在创作风格上对传统风格的越界以及对主人公嘉莉对社会、家庭道德越界的展示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批判,但我们不能就依此定论他是一个社会批评家,企图玷污他的国家及其意识形态的危险分子。正相反,他这样做不仅不是为了颠覆,而是为了调整意识形态内部的关系,为进步的和符合新的经济发展的意识形态摇旗呐喊,在意识形态上巩固当时的政治社会制度。德莱塞在创作《嘉莉妹妹》时正值达尔文进化论和适者生存理论盛行,以生产为主的意识形态正逐渐被消费意识形态代替的时代。消费意识形态“强调花费和物质占有,它削弱了勤俭、节约、自控等传统道德标准”。丹尼尔·贝尔指出,群众性消费“导致了清教伦理让位于消费享乐主义。这种消费享乐主义崇尚享乐和满足的生活方式”。当时的社会文化处于“肆无忌惮的生意手段,如贿赂政客、践踏别人的财产权、过多投资股票甚至敲榨勒索,和倡导‘平等’的社会律法”之间的张力之中。作为一个社会主体,德莱塞毫无疑问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因此,《嘉莉妹妹》一方面表现了嘉莉的追求上进的形象,引起了读者的同情和羡慕,另一方面,又表明了对与嘉莉类似人物的违法和不道德行为的批评和抑制。所以《嘉莉妹妹》这部小说表明,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德莱塞归类为社会批评家或坚持现存制度的保守分子,而应把他看成是对新兴的消费意识形态表现出复杂态度的作家。一方面,他对于代表新的消费意识形态的越界行为表示赞同,另一方面,他又害怕这些越界会破坏社会的稳定,所以倡导对它们进行抑制。 消费意识形态旨在诱导或鼓励人们摆阔性的消费。这种文化所倡导的道德标准是,有钱建豪宅、买昂贵服装、吸引和占有最美的女人在道德上就是正确、有价值的。这时的物品就像鲍德里拉所说的那样已经成为地位的象征,而不是仅仅满足基本的需要。因此,人们应该听从本能的驱使,“作为消费者的人将享乐看成是自己的义务,享乐和满足就像是一种事业”。鲍德里拉指出消费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在于其“倡导的满足、富裕、享乐和‘冲破节俭的旧樊篱’”它使我们相信我们已从英雄的生产时期进入欢乐的消费时期。德莱塞写《嘉莉妹妹》时,美国妇女已开始受到消费主义影响。她们已开始向传统道德标准挑战:她们不再相信“妇女的责任是生养孩子”,“妇女生来就是做母亲的好料子”等信条。相反,她们认为应该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富有性感,痛痛快快地享受性生活。于是,她们“为取悦丈夫,就极力挑选化妆品和具有魅力的衣服,同时,她们不愿孩子干预自己的婚姻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她们把自己同丈夫的性关系不再看成是沿袭生命的手段,而是 *** 的经历。 德莱塞在《嘉莉妹妹》中正是表现了这种消费意识形态。妇女、服装和豪宅已成为地位和权力的象征。有些批评家认为嘉莉妹妹是个 *** 的女人、道德败坏的女人,作者忘记了自己的崇高责任。这样的评论有其一定的道理,但这些批评家忽视了这样的事实:德莱塞以艺术的方法表现主人公对女人、宅第和艺术品的追求,旨在表现他崇尚人的本能和享乐,表现他对新兴的消费意识形态的赞同和宣传。在这种意义上说,《嘉莉妹妹》不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颠覆,而是对其进行宣传,因为人们对舒适和享乐的追求无疑会 *** 经济进一步的发展。 重新审视消费在小说中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消费弥补了社会能力的缺乏,并表达了乌托邦式的思变。费谢尔(Philip Fisher)说,德莱塞的作品是一种大众化通俗艺术。在费谢尔看来,德莱塞的作品不仅没有反驳大众意识形态,而且使读者在一个新的消费品世界中感到习以为常。在《嘉莉妹妹》中,德莱塞把婚姻和家庭生活变成了市场主题。当嘉莉乘火车到芝加哥时,小说一反把中产阶级家庭视为远离市场的地方的叙述方法。嘉莉和前来欢迎她的姐姐拥抱时,她感受不到火车上与德鲁埃在一起时的那种充满情爱的气氛。她发现自己被冷酷的现实所包围。汉森这个工人阶级家庭所住的房子并不是远离市场的安全港湾,而是与工厂连在一起的。汉森邀请她来同住,主要是为了使她能为他们承担一些房租,另外,汉森夫妇不愿在享乐或任何与工作没有关系的东西上花钱。他们一点点地攒钱,只是为了实现购买财产的长远计划。他们常常迟迟不愿满足自己的渴望。当嘉莉离开汉森家时,家庭生活与工作伦理已不再是叙述的中心了。本来汉森认为嘉莉来城市工作肯定要得到回报。嘉莉很快发现“挣面包”的想法是荒谬的,而留下一些东西可供 *** 才是极为重要的。为了逃避汉森家和工厂里周而复始的单调工作,嘉莉发现她惟有自己的身体好出卖以换取德鲁埃那两张软软的、漂亮的十美元绿色钞票。另一个主要人物赫斯特伍德,虽然属于不同阶级,但他的家仍是工作的延伸。他的工作要求他是活生生的 *** ,他的家庭挥霍消费是他成功和富裕的一面旗帜。嘉莉极力逃避工人阶级生活带来的幽闭恐怖,走出汉森家的公寓,进入推销员德鲁埃的世界。而赫斯特伍德则极力逃避呆板、索然无味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走进有名流交谈的地方。 嘉莉在前往芝加哥的火车上,脑子里充满了对物的梦想,而不是做苦工。德鲁埃则像伊甸园中的蛇一样,扮演了勾引人的角色。他的绵绵絮语引起了嘉莉对物的欲望。德鲁埃把芝加哥这个城市描绘成琳琅满目的大商场。他自己的外表装束也是一则很好的 *** :“那只鼓鼓的钱包,那双锃亮的棕 *** 皮鞋,那身漂亮的新套装,还有他举手投足时的那副派头,在她脑海里模模糊糊构筑起一个富有的世界”。(第7页)他好像是物的特使。 过去一般认为,家庭是远离市场的,在《嘉莉妹妹》中,满是消费品的市场成了躲避家庭和工作的避难所。嘉莉于黄昏时分到达芝加哥。当叙述从嘉莉对城市的第一印象移至下班的工人身上时,嘉莉开始渴望享有“卸下工作负担的激动”。劳动者的灵魂在轻轻自语:“我就要自由了。我要到快乐的地方,尽情享受了;那一条条街道,一盏盏街灯,还有那灯火辉煌的宴会大厅,全是为我而设的。那些戏院、礼堂、聚会、安静的大街,飘着歌声的小路——在夜里,这一切都是我的。”(第8页)这种渴望和幻想在嘉莉看到她姐姐那一刻破灭了,因为在她姐姐身上,嘉莉看到的是“生活的艰辛劳苦。”(第10页)虽然嘉莉是来芝加哥工作的,但她却渴望躲避工作。所以,小说将芝加哥分为两个部分:自由的夜晚是消费的时光,而白天是工作的时光。白天冷酷的现实压抑欲望。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变化都是发生在夜晚:如嘉莉与德鲁埃同居,与赫斯特伍德私奔等。即使在晚上工作,那也是一种较为轻松愉快的事。 嘉莉到达芝加哥的第一天去求职时,那些大街犹如一堵堵神秘的墙壁,把她排斥在丰富的物品之外。她在市区游荡寻找工作时深感自己微不足道和无能为力,“到处都显示着她所无法理解的力量与势力,使她不知所措。”(第15页)然而,嘉莉并未甘于碰壁,而是积极进取,努力在这个令人难以捉摸的城市寻找立足点。她将这个庞大城市中令人生畏的社会结构降级为可控制的消费话语,将城市看成是个可与她对话的可捉摸的商品陈列柜。她想像不出生产中的劳动者情形,也不问“他们做什么生意,怎样工作,最后是怎样的结果”等。她只是在想像“那些遥远的大人物……整日数钱,穿戴华丽,出入坐马车”。(第16页)对商品和快乐的欲望驱使着嘉莉的行动。她愿意和沉默寡言的姐夫辩论,提出应花钱去剧院,而实际上她当时还无勇气到一家公司去求职。她第一次进一家百货公司时,“她隐隐约约意识到了这个城市都拥有些什么,那就是财富、时髦、安祥和自在——女人的装扮应有尽有。她内心充满了对穿戴和美貌的渴望。”(第22页)商店里的商品激起了嘉莉对一个没有实现的理想世界的渴望。 商品明显弥补了人在社会中的无能为力和无权。在家里,赫斯特伍德是没有权力的,因为他的家庭虽然富裕,极度享受着挥霍性消费,但在社会上缺少权力。既然他妻子和孩子都渴望进入上层社会,即银行家和工业家的阶层,赫斯特伍德在家里的权威性就受到怀疑和挑战。赫斯特伍德的模糊社会地位使他家人产生了他无法满足的欲望。他的无能继而又引起家庭不承认他的家主地位。作为一位权威人士,他对于越来越无法控制和无法理解的世界非常恼火,同时,他也从来没有控制过他的家庭。赫斯特伍德虽然在家里和社会上没有权力,但他的漂亮衣服、干净的亚麻制品、珍宝,使他悠然自得,自我感觉良好。这就弥补了无权力这一缺憾。另外,我们由此可以把他对嘉莉的情感看成是对他失去家庭权威的补偿,而不是浪漫式的爱情。嘉莉在赫斯特伍德眼里明显是个高级商品,可以表明他的身份、地位和权力。例如,嘉莉身上最使赫斯特伍德着迷的地方是顺从:举止上没有任何大胆的表现。生活还没有教会她统治。他初次感到家里开始失控时,自我安慰地想:家里的事由它去吧,反正外面有嘉莉呢。 从上面简短分析中可以看出,《嘉莉妹妹》中的人物总认为商品能够给他们带来满足,但每当获得所求商品时又产生不满足,从而又渴望得到新的商品。科林·坎贝尔在《浪漫主义伦理》中说,消费文化源于对物的不可 *** 的欲望。在他看来,传统的享乐主义“将获得物质视为减轻不适的手段”,而现代享乐主义“则将与物的联系想像为引起使人快乐的不适的手段”。也就是说,现代享乐主义者“每当他们接触到现实就退缩,不断地将白日梦向前推移,使它们附属在新的物上,最后又从这些已获得的物上移开”。在谈到消费意识形态的危害性时,帕兰梯说:“消费意识形态不仅伪造出虚假的需求,而且以假乱真。例如,它宣传友谊、爱情、赞同、愉快,为自己和家庭寻找安全,摆脱单调乏味等。这些东西是人们极为关注的。消费意识形态更为有害的地方是它勾起我们挥霍消费欲望之外,还像媒介和其他虚假的意识一样,使人们误以为这些就是自己的真实而又不可满足的需求。”德莱塞表现人物不满足现状、背离传统社会道德标准、追求无尽的物质享受,正是表明了作者对当时旧的生产意识形态及其所倡导的其他行为准则持批评态度,而对于新兴的消费意识形态则持赞同态度。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德莱塞并非我们想像的这么简单。他对于消费意识形态的态度其实是复杂的。例如,他对于那些追求挥霍性消费人物最终穷困潦倒的刻意描写及对嘉莉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后不知所措的表现都说明作者对消费意识形态的怀疑。另外,对于运用不道德手段,尤其那些危害国家制度的手段,德莱塞是采取抑制态度的。例如,他对赫斯特伍德从公司保险柜里偷钱这一举止明显持不赞赏态度。批评挥霍性消费和不利于整个制度稳定的颠覆性行为这一思想在他的后来作品中表现得异常突出。可以说,在《堡垒》(1946)和《斯多葛》(1947)中,他已完全转向对超验精神世界的追求。总之,将德莱塞的《嘉莉妹妹》放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中解读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挖掘出新的意义。作为生活在现实中的具有主体性的作家与当时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而不是我们原先所认为的单一性关系。也就是说,作家在受到当时的历史、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的同时,也通过作品对当时的思想及意识形态产生影响,修正和调整意识形态内部的关系。

弗兰克诺里斯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弗兰克诺里斯代表作章鱼pdf、弗兰克诺里斯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efeBj0ADQdQVQE.html

标签:里斯弗兰克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855秒, 内存占用1.82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