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猫耳洞(老山猫耳洞电影)

 2023-09-20  阅读 8  评论 0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老山猫耳洞,以及老山猫耳洞电影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1952年南朝鲜军在上甘岭某阵地损失半个营,却不知志愿军仅剩一人 1952年11月13日,朝鲜金化郡东北537.7高地6号阵地,寒风凛冽,空气中到处都是狂风都吹不散的浓重的焦糊味,还夹杂着一丝淡淡的血腥味。 如果537.7高地这个名字有点陌生,那么它和另一个597.9高地的合称一定会让读者们如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老山猫耳洞,以及老山猫耳洞电影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1952年南朝鲜军在上甘岭某阵地损失半个营,却不知志愿军仅剩一人

1952年11月13日,朝鲜金化郡东北537.7高地6号阵地,寒风凛冽,空气中到处都是狂风都吹不散的浓重的焦糊味,还夹杂着一丝淡淡的血腥味。

如果537.7高地这个名字有点陌生,那么它和另一个597.9高地的合称一定会让读者们如雷贯耳:上甘岭。

这已经是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爆发后的第30天,在这30天里,气焰嚣张到极点,在全世界都横着走的美国大兵和他们的同伙南朝鲜军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这只有区区3.7平方公里的几个山包上展开了拼死争夺。

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将军自负地将这次进攻行动命名为“摊牌行动”。

为了和志愿军“摊牌”,美韩联军用上了差不多所有的大口径火炮,投入了威力最强大的轰炸机,出动了6万多兵力和上百辆坦克,但鏖战30天后只有伤亡与日俱增,“联合国军”的战线依然不能越雷池一步。

在“联合国军”成千上万发炮弹、航空炸弹的狂轰滥炸之下,此时的6号阵地虽然带着“阵地”两个字,但其实就是一片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弹坑。

阵地上原来茂盛的树都被炸得只剩下了树桩,所有的岩石都被炸成了石块,被志愿军击毙在阵地下面的敌人在自己人的炮弹轰击下连完整的尸体都没有,放眼望去只能看到一堆堆红色的肉块。

据守在6号阵地上的志愿军12军31师93团9连战士高良伦,握紧了手中的“水连珠”(莫辛纳甘1891式步枪),一双鹰隼般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山下敌人的一举一动。

不过这时他的脸早已被硝烟熏得满脸漆黑,压得低低的帽檐下面也只有一对眼睛能分得出来了。

从11月12日进入6号阵地到现在为止,高良伦所在的战斗小组已经和差不多2个营的敌人死磕了20个小时。

战友,没有了。守卫6号阵地的其他战士全牺牲了,他是最后剩下的那个。

吃的,没有了,喝的,也没有了,他们带的干粮饮水本来就少,再加上敌人的火力疯狂封锁,后勤队伍连一个苹果,一壶水都很难送上来。

全面负责战役的秦基伟军长已经动用了所有的后勤力量,但肩挑背扛地不管上去多少人,美国鬼子一顿排炮砸过来,连个苹果核都剩不下。

苹果都上不来,更别提人了,所以师里、团里白天不会派出援军,至于晚上有没有人来也得看运气。

没吃没喝这还算小问题,万幸的是手头上的子弹还是够的,而且 *** 更加充足——都是从被打死的美国兵和南朝鲜兵身上搜集来的,足足有一百多枚。

至于这20个小时中间打退了敌人多少次冲锋他已经记不清了,若不是牺牲战友的子弹还能用,他此刻就只能把步枪当烧火棍去砸美国鬼子的脑壳。

很快,高良伦又看到了阵地下方密密麻麻一堆墨绿色的头盔,那是被美军当做炮灰使的南朝鲜军队,志愿军在上甘岭已经把美国人打怕了,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命可比南朝鲜人的金贵得多!

敌人像一堆蚯蚓一样,蠕动得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此刻都能看到他们头盔底下的塌鼻子小眼睛了。

他们显然也是知道中国志愿军的厉害,三三两两地分得很开,距离高良伦越近,他们爬得越慢,一边爬,一边还艰难地寻找着一切可以用来掩护自己的物体。

让这些狗X的见阎王爷去吧!高良伦瞄准一个暴露在视线里的敌人,“啪”地就是一枪,水连珠清脆的枪声中那个家伙身子一歪,咕噜噜地滚下山去。

其他的南朝鲜军见同伙中弹,不由得齐吃了一惊,趁着敌人发愣的一瞬间,高良伦又是一枪,送第二个敌兵回了老家。

此时剩下的敌人不肯再退,他们举起手里的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胡乱地向志愿军可能藏身的地方扫射。

打阵地防御战就有这点好处:你可以看清楚敌人在哪里,但敌人却不一定知道你在哪里。

精明的高良伦其实在敌人几次冲锋的间隙就做好了准备:他把牺牲战友的军帽收集起来,再把碎石堆成一个个小摞,然后再把军帽扣在石头堆上。

为了逼真,他还给有些石头堆披上了军服,这样远远望去,就好像严阵以待的志愿军,而敌人不知是计,还在一股脑地朝着那些石头人倾泻火力。

一时间,阵地上枪声、爆炸声响成一片,高良伦沉着地利用对方 *** 爆炸的声音掩护自己开枪的声音,几乎每一枪都要干掉一个敌人。

随着南朝鲜军一个个倒下去,恐惧最终压倒了敌人的士气,他们不知道下一个挨枪子的会不会是自己,索性再一次掉头乱纷纷地撤退了。

高良伦知道,随着这一次冲锋惨败,后面敌人还会对6号阵地发动更猛烈的炮击和轰炸,他得赶紧寻找可用的庇护所。

1932年6月,高良伦出生在四川省剑阁县正兴乡灵验村,那是一个埋藏在崇山峻岭里的小村子。

剑阁自古以多山闻名,李白的《蜀道难》写道:“剑阁峥嵘而崔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由于交通闭塞,这里的乡亲生活本不富裕,高良伦家里也是贫苦农民,全靠父亲耕种几分地主家的薄地过活。

由于当时四川军阀割据连年战乱,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父亲在他10岁时就患病去世了,母亲双目失明,行动不便,为了活下去,高良伦小小年纪就顶替父亲给地主家放牛、种地。

从1942年到1949年,7年里高良伦不知挨了多少地主家的打骂,一年忙到头没有休息,还得还欠地主家的高利贷,根本攒不下几个钱。

他也曾想过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但地主家有钱有枪,他只能把满腔的愤恨藏在心里。

1949年底,人民 *** 二野十八兵团第六十军解放剑阁县,反动 *** 垮台了,高良伦看到村里乡亲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也分到了土地,盖了新屋,还娶了媳妇。

这下不用再玩命讨生活了,他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却十分清楚地知道: *** 和人民 *** 是真正为穷人打天下的好人。

安稳的日子没过多久,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消息传到村里,大家都在说:美国鬼子把战火烧到朝鲜,就是为了给 *** 反动派撑腰,让地主和土匪恶霸回来继续骑在老百姓头上称王称霸。

这还了得!1951年2月,19岁的高良伦告别母亲和新婚不久的妻子,和正兴乡里一大批男青年一起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他所在的部队是12军31师93团9连。

川人自古善战,抗击外侮更是不遗余力。

1951年3月底,他所在的12军渡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刚刚入朝就赶上了第五次战役,高良伦跟着31军一直往南打到敌后的“三七线”,又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有惊无险地冲出重围。

撤到“三八线”以北之后,12军先后参加了1951年夏季、秋季防御作战,1952年春季攻势,夏季防御作战,屡立战功。

在朝鲜一年多,高良伦跟着大部队南征北战,所到之处满目疮痍,到处都是“联合国军”在朝鲜轰炸、抢掠、烧杀留下的断壁残垣。

朝鲜的成年男子,不是当兵就是被杀了,所以只剩下了孤儿寡妇,老弱病残,春天到来以后大片田地因为没有人耕种而抛荒。

眼看如果再不种粮食来年就要闹饥荒,志愿军组织了部分兵力,帮助朝鲜的老百姓一起耕地、插秧。

朝鲜北部的大好河山才两三年就被美国鬼子糟蹋成这样,这要是真让这帮畜牲到了中国的土地上还能有咱们的好?

想到这里,高良伦就憋着一股子怒火,只想上前线跟敌人拼命,但遗憾的是,虽然在朝鲜战场一年多,但他却没有始终捞到和敌人面对面厮杀的机会。

不过他这个“好苗子”却被31团3营营长甄申(后任12军副军长、江苏省军区司令员)挖掘了出来。

那是在全军发起“冷枪冷炮”运动的时候,甄申无意间发现高良伦对打枪挺有天赋,虽然年纪不大,但枪打得挺准。

在营长的安排下,高良伦去了团里开办的射击训练班深造,在那里担任“教练”的可都是12军顶呱呱的狙击高手,短短一个月时间让高良伦脱胎换骨,枪法突飞猛进。

就是这一次时间不长的射击培训彻底改变了高良伦的命运。

1952年10月20日,上甘岭战役爆发的第7天,由于我志愿军第15军在上甘岭浴血奋战,伤亡很大,志愿军第3兵团根据志司首长的命令,决定刚从金城防御战前线撤下来的第12军立即开往五圣山地区作为预备队,视情况投入战斗。

11月1日,12军正式投入上甘岭前线战斗,并于11月5日成立了五圣山战斗指挥所,由副军长 *** 统一负责指挥31师和34师的反击作战以及29师的配合行动。

31师首先投入上甘岭战斗的91团在93团1营的配合下从1日坚持打到8日,终因伤亡过大显出不支之态,11月9日,高良伦所在的93团3营奉命投入战斗。

11日夜里,甄营长率领作为突击队的9连反击597.9高地11号阵地,在12军组织的18门105mm榴弹炮和14门大口径迫击炮掩护下,9连的战士居高临下,把汽油桶装上 *** 和引信,从2号阵地上滚向11号阵地,瞬间敌人的阵地一片火海。

在敌人的鬼哭狼嚎声中,突击队员们个个如猛虎下山般杀向敌营,只用了一个晚上就歼灭了守敌南朝鲜军第2师一个连,占领了11号阵地。

在597.9高地全部被我军收复后,高良伦奉命带领一个战斗小组前出到537.7高地6号阵地承担防御任务。

作为“小兵群”战术的直接产物,一个战斗小组的规模比班更小,基本上就3个人,每组1名步 *** ,1名自动 *** ,1名 *** 手,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在敌人火力轰击下出现整编制伤亡。

和高良伦他们同时进入6号阵地的还有其他几个战斗小组,这时的537.7高地已经在激烈争夺中几次易主,表面就像被犁翻过一样,连个避炮的坑道都没有。

他们不知道敌人什么时候就会发起炮击,只能抓紧时间在反斜面徒手挖掘一些可以容纳一个人的小土洞,里面加几根木头一撑,就没有那么容易被炸塌。

这种简易的隐蔽工事后来在老山战场被称为“猫耳洞”。

果然,11月12日凌晨敌人突然向6号阵地狂轰滥炸,这意味着像赌徒一样输红眼的敌人很快就要发起新的亡命冲击了。

随着敌人漫山遍野地扑来,高良伦示意战友稳住阵脚,不要发出任何动静,伪造出6号阵地的志愿军已经被敌人消灭的假象。

等到南朝鲜兵麻痹大意,开始扎堆加速向阵地拱过来时,突然一齐开火,顿时将敌军打得死伤狼藉,屁滚尿流。

绝望的南朝鲜军对6号阵地的进攻陷入了轰炸—冲锋—被击溃—再轰炸—再冲锋的死循环,当然他们上百人的伤亡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6号阵地的志愿军因为没有补充,伤亡一个就少一个,最后只剩下高良伦和战友王学礼两人了。

他们从进入6号阵地的那一刻就下定决心和阵地共存亡,战斗打到这个份上已经没有退路了,他们多打死一个敌人就给战友减轻一些负担,就算全部牺牲,对得起人民,对得起祖国的期望!

12日这一天,高良伦和王学礼一共打退敌人7次进攻,到最后一次南朝鲜军都已经摸上6号阵地了,他们从猫耳洞里猛冲出来,连续向敌人投出十几颗 *** 和 *** 筒,又把那些兔崽子们撵了回去。

现在6号阵地上到处都是残缺不全的肢体和敌人遗弃的枪支弹药,他们把敌人的尸体拖过来,和麻袋一起垒成简易的掩体。

二人一会从这一头开火,一会又从那一头开火,搞得敌人分不清志愿军到底躲在哪里,而高良伦的子弹却准头极佳,几乎每打一枪都有人毙命,12日这一天,仅仅是被他打死打伤的敌军就有70多人。

13日早上敌人的子弹击中了王学礼,他也牺牲了。阵地上只剩下高良伦一个人。

下面的南朝鲜军和二人耗了整整一天,也知道阵地上没剩下几个志愿军,他们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疯狂的进攻,但始终没能攻破高良伦一个人防守的阵地。

这在上甘岭战场上其实并不罕见:因为就在一周之前的11月5日,高良伦的金堂小老乡胡修道就在597.9高地3号阵地一个人顶住了上千敌人的41轮进攻,单枪匹马歼敌280多人。

差不多一个月之前的10月20日,高良伦的那位德阳老乡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疯狂扫射的机枪口,为大部队前进打开了通道,他的名字叫做黄继光。

像这样英雄盖世,力敌千军的志愿军传奇人物,在上甘岭至少有几十个。

志愿军战士不是用什么特殊的材料制作的,但他们是用对身后的祖国和人民无限的忠诚武装的。

11月13日这一天,高良伦只身一人又打退了敌军17次进攻,因为缺水缺粮,在战斗的间隙他只能用血水解渴,被他打死的敌尸横七竖八地铺满了半个山坡。

14日清晨,93团的援军赶到6号阵地时惊呆了,连战友们也都难以置信:高良伦一个人竟然在这岌岌可危的阵地上死守了一天。

11月13日这一天,高良伦起码打掉了300发子弹和60多枚 *** 、 *** 筒,毙伤敌170多人,12日毙伤敌70多人,合计246人,差不多等于敌人半个营的兵力。

壮哉!

毛主席《七律·冬云》曰: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又有《英雄儿女》赞歌曰:地陷进去独身挡,天塌下来只手擎!

从11月9日到18日,甄申带领的93团3营在上甘岭前线苦战10天,先后打垮了美韩联军64次较大规模的进攻和反扑,共歼敌1500多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赫赫威名,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胜利中打出来的。

高良伦的英勇事迹上报之后,他所在的12军政治部经核实,决定授予他特等功和“二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这样的事迹不由得不让人感慨:志愿军的超级英雄何其多也!而他们就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不是作家幻想出来的“超人”。

在抗美援朝的三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前往朝鲜的240万英雄儿女涌现了不计其数的英雄人物,他们前赴后继,为了保家卫国将生死置之度外。正是他们的流血牺牲,换来了新中国几十年的长期和平。

直到若干年后,上甘岭三个字成了一个中国人民记忆深处最悲壮,最壮烈,最值得骄傲的文化符号。

我们怀念那个条件恶劣,却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年代,是要把不畏强敌,坚持斗争,直到最后胜利的上甘岭精神传承下去。

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上甘岭精神,当国家和民族需要时,一定会有人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精神传承下去,捍卫祖国的和平、统一与稳定,捍卫人民的幸福和安宁。

战争时期的猫眼洞有什么用处

战争时期的猫眼洞???

那叫猫耳洞,因形状像猫耳朵而得名,一种很实用的小型工事。

关于这个,百度百科有链接:

可以自己去看。

我就说一点,在战时挖掘猫耳洞省工省时,最多半天,一两个人就能搞出一个,却能很有效的用于躲避空袭和炮击,尤其在对越边境反击战中,由于受制于后勤缺乏工事构筑器材以及受制于老山地形的限制,猫耳洞与战壕成了交战双方的主要作战工事。

战争时期的猫耳洞属于哪个城市

猫耳洞”和城市无关。它是一种工事,在中越边境到处都有。

猫耳洞指在沟壕、土坡的侧壁掏一个可以栖身的洞,用于防炮、防空。这个名称是解放战争时期起的名字。

通常情况下,构筑在堑壕或者交通壕的两侧,拱形的半圆门,高约一米余,宽则几十公分,纵深长度不等,小则仅供一人容身,大则可纳三五人,其功能主要用来防炮、藏身、储存弹药等,为坚守阵地的战士提供生存的空间。由于老山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山体上分布着许多大小深浅不一的溶洞,常被战士们当作天然的掩体,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难以构筑工事的不足。

何为猫耳洞

。洞口应开设在土质好的阳坡、背风处,尽量避开阴坡、风口。猫耳洞的防寒效果很好,通常洞内温度可比洞外高12~20℃左右。对越自卫反击战中, *** 曾大量挖掘猫耳洞。

[编辑本段]定义

在军事字典中的定义是猫耳洞是指一种与猫耳朵形状相似的防炮洞,防空洞,是一种军事上供单兵或少量士兵作战用的防护工事.

[编辑本段]猫耳洞的由来猫耳洞的使用

猫耳洞的叫法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中国使用猫耳洞的历史也很长,在抗战中广西湖南的山地战中,由于日军炮火猛烈,我们也大量使用过。桂军和中央军利用这些工事都重创过日军部队。

在敌后的平原战上,地方八路军也大量使用。所谓地道战主要是1943年以后的事情,在之前,八路军和民兵主要用的还是这类小型的猫耳洞,深不过几米到几十米。他们除了防备日军火炮以外,还有藏身,藏弹药,藏粮食的作用。后期感觉猫耳洞作用有限,不具备什么进攻能力,一些村庄逐步将猫耳洞发展,修筑了四通八达的地道工事。

猫耳洞的故事

猫耳洞的名字,据称还是内战时期粟裕他们创造的。

在内战中,粟裕大将曾经有过一段极为艰难的转战时期,当时苏中苏北都被国军反攻夺取,虽然在山东孟良崮歼灭了74师等几个国军主力师,但是自身也消耗过大。在国军反攻下,很快又丢了山东主要几个解放区。1948年,华野在粟裕领导下转战国军力量比较薄弱的河南,发动了著名的豫东战役。

由于当时山东解放区是国军重点进攻最主要的战场,大量国军美械一流部队都参战,火炮非常厉害。 *** 在阵地战中,大量使用猫耳洞防炮和防空。在豫东战役开始前,粟裕视察阻击胡琏兵团的十纵部队。当时十纵虽然歼灭了大量的国军部队,但是在国军打击下伤亡也极为惨重。几个主力师兵员都不足5000人。粟裕看到众多伤兵很伤心,对十纵29师师长萧锋说:你们伤亡这么重,真不容易,我们指挥员有一定的责任。我们考虑把你们师先撤下来。

但是萧锋是一个斗士,他说:粟司令放心,我虽然还剩5000多人,但是面对新五军,也能打个十天半个月。粟裕说:第五军是 *** 的五大主力,火炮飞机坦克都很多,不能轻敌。我看你们没有什么重武器,兵员又不足,恐怕坚持不住的。

萧锋回答:您放心,我们战士已经发明了猫耳洞,抗击炮击,坦克,飞机都很管用。

粟裕问:什么是猫耳洞?

萧锋说:就是这些小型的防炮洞,战士们自己挖的!不需要什么材料,几根木头就能挖成,比战壕的放炮能力强的多。您看这些洞又小又窄,像不像一个猫耳朵,这是战士们给起的名字。

粟裕有兴趣的爬到洞里面看了半天,然后笑着说:这个猫耳洞发明的很好,很及时。我们准备在全野战军 *** 。我们已到了战略大反攻阶段,我们的战术技术,要不断适应攻城战,阵地战的特点,指挥员要多动脑子,多出点子,多搞一些发明创造啊!猫耳洞还要不断完善。

由此,猫耳洞的名字就在 *** 传开,并且在后面的三大战役的激烈阵地战中大量使用!

它一般是在沟壕,土坡的侧壁挖一个洞。洞口应开设在土质好的阳坡,背风处,尽量避开阴坡,风口。

这就是猫耳洞名字的由来!

[编辑本段] *** 猫耳洞

以下转自《中华网论坛》

猫耳洞的神秘

猫耳洞,对许多人来说之所以是陌生的,是因为它名不见经传。笔者曾经耐心地查阅了《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之类的工具书,却未曾发现相关的词条或编目;现实中,除了当年那些战斗在老山前线的将士们,也很少有人与它近距离接触。尽管“猫耳洞”是个曾经风光一时、点击率相当高的“关键词”,而在今天的生活中,也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

猫耳洞,之所以具有几多神秘的色彩,是因为很多人对它只是耳闻,很少目睹,更谈不上亲身的感受和体验。最多也只是在大众媒介上得到关于它的某些零碎描述,而始终未识其“庐山”的真实面目。

猫耳洞的具体构造

对那些亲自参加过滇南边界作战的人来说,“猫耳洞”既不陌生也不神秘。它其实就是一种最普通的战地掩蔽工事,通常情况下,构筑在堑壕或者交通壕的两侧,拱形的半圆门,高约一米余,宽则几十公分,纵深长度不等,小则仅供一人容身,大则可纳三五人,其功能主要用来防炮、藏身、储存弹药等,为坚守阵地的战士提供生存的空间。由于老山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山体上分布着许多大小深浅不一的溶洞,常被战士们当作天然的掩体,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难以构筑工事的不足。久而久之,有人便把小型的天然溶洞与人工挖掘的猫耳洞混为一谈,不分彼此。至于这种战地掩蔽工事,为何叫做“猫耳洞”这样一个有点儿古怪的名称,笔者也有些吃不准,最初的命名和变化沿革无从查考,大概是因为它的入口形似而体积又格外狭窄而得名吧!

猫耳洞的精神意义

在那个血与火的燃情岁月,“猫耳洞”之所以成为当时点击率很高的关键词,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不是因为它的形式,而关键在于它独特的内涵。如此小小猫耳洞,却与前线将士的生存条件,战斗的胜败,乃至国威军威、人格精神等等密切相关,牵动着前后方亿万人的心。

在一次次激烈的战斗中,凶狠的炮弹将猫耳洞炸塌了,勇士们不得不血溅洞壁,顽强奋战,誓死坚守,做到人在阵地在,是与阵地共存亡!当战士们饮弹牺牲,或者身负重伤之后,而又一时无法撤下阵地时,也只能在逼仄的猫耳洞里流尽最后一滴血......如此暗无日光的半席之地,便成为烈士们最终告别世界,告别战友的“太平间”。

猫耳洞的隐秘

说到猫耳洞鲜为人知的深度信息,不能不涉及它的日常“隐秘”。猫耳洞作为戍边战士的终日栖身之地,其狭 *** 仄首当其冲,进出必低头,站立必弯腰,即便是躺下了也要屈胳膊蜷腿,如同受刑一般,那种憋闷的滋味,不是一般人都能够体会到的。洞内的阴暗潮湿更是难以尽述。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温度高,湿度大,衣物霉烂,食品变质,被褥几可拧出水滴。战士们只能穿背心裤衩,甚至像原始人那样赤身裸体。尤其进入雨季后,阴雨连绵不断,金贵的太阳难得露出笑脸,加之猫耳洞地势低洼,入口狭窄,少得可怜的阳光也未曾照进一丝半缕,雨水倒是往里流得欢畅。猫耳洞内积水满地,有时水深竟然漫过膝盖,无法蹲坐,躺下休息片刻更是奢望。战士们只好把用过的弹药箱垒成平台,用来支撑极度疲乏的身体,轮流坐在上面稍作休息,权作困苦煎熬中的享受。如果单独的潮湿闷热倒也能咬牙忍受的话,那么洞内污浊不堪的空气,霉菌味汗酸味,夹杂着说不出名堂的腥臭味,简直是污浊不堪,几乎置人于窒息;更为可怕的是各种热带昆虫的疯狂侵袭,蝎子、蜈蚣等狼狈为奸,恶毒的蚊蠓专门袭击虚脱发黄的皮肤,被叮咬处眨眼间肿胀起包,遇水发炎,溃疡腐烂,不时地流出脓液,疼痛钻心......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坚守前沿阵地的战士们,也只能喝着老天爷恩赐的雨水,啃食坚硬无味的压缩干粮,每天还要抗击敌人几次十几次的进攻。

猫耳洞环境的恶劣

有的猫耳洞说起来令人毛骨悚然,除了阴暗潮湿、气味难当、毒虫叮咬之外,还有山老鼠肆虐,骇人的蟒蛇(有时为毒蛇)、蜥蜴也时常光顾。这里的老鼠个头之大如同小松鼠,瞪着一双贼溜溜的眼睛,肆无忌惮地如入无人之境,竟敢在人身上窜来跳去。笔者在那拉山口前沿阵地的猫耳洞里,曾被洞中猖獗横行的老鼠咬伤脚踝。亚热带的蜥蜴像极了缩小的恐龙,一副穷凶极恶面孔,还不时发出“嘎嘎”的怪叫,令人头皮发紧。蟒蛇之类更是可恶至极,被蛇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有一次,笔者去最前沿的398高地了解战况,敌人突然打来一发冷炮,我慌忙钻进近旁的猫耳洞,却被战士一把拽住。他说,你不要命啦,看那儿有条大蛇,我顺着他手指的地方瞧去,果然是一条又粗又长的红花蛇盘在哪儿。它高昂着三棱头,咝咝地吐着血红的信子,正向我们逞凶 *** ......在坚守老山阵地的日日夜夜,将士们既要抗击明火执仗的敌人,又要对付这些暗中蛰伏的“帮凶”,在极端危险和困苦的环境里愈挫愈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老山猫耳洞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老山猫耳洞电影、老山猫耳洞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fb9Bj0LBA1QVgc.html

标签:猫耳洞老山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875秒, 内存占用1.78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