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

 2023-09-13  阅读 8  评论 0

摘要:今天给各位分享天之道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天之道是什么意思?老子的道德经里面的,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从这一

今天给各位分享天之道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天之道是什么意思?

老子的道德经里面的,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从这一章的语言,我们可以明显的又从人性的角度、人之道的角度就有了一个比较。天之道、人之道;天之道是怎么样呢?天之道就是利而不害,说通俗一点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之道损不足以补有余,这说明人心它是个非常乖戾的事物。

这个乖戾的事物,意思是说它偏偏不按自然的这种规律去办,它非要按自己的心情和欲望去办。所以它越是有的时候,它越是奢望;越奢望,那么它越是有为,越是有为,它的心机就越是发达,越发达,它越是扰乱自己的存在,同时也扰乱了天道的这种运作。

当然这个天道的运作,你再怎么扰乱,它还是要帮助你的,因为你的所有的存在它已经给你匡定了,这个匡定的意思就是说你扰乱不了它,但是你扰乱的结果,最后就是你扰乱了自己。

所以说天之道犹张弓乎?无非就是说要我们学会一个方法,那就是说损有余而补不足。就像我们昨天谈到日本的山岸主义一样,损有余而补不足,大家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里面的时候,本身就是把有余的部分拿过来补充不足的一面,然后获得这种平衡,这种平衡实际上就是因为精神上的合一才叫平衡,精神上的合一实际上是最富足的这一面。

但是作为我们现代人他不是这样去衡量,往往是衡量来,衡量去,衡量的是金钱,就是以金钱去衡量人的现状,衡量人的未来,总认为金钱才是最靠得住的。这就使得我们人类,特别是我们现代的中国人这种状态离道就越来越远了。

解释加上分析和联系现实,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全文翻译是什么?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全文翻译:

大自然的法则不就如同拉弓射箭吗?

高了压低它,低了抬高它;

有余的就减少,不足的加以补足。

所以大自然的法则是减少有余而补充不足。

人间的法则则不同,

常常是剥夺不足的而供奉有余的。

谁能够将有余的补给天下不足的呢?

只有得道者。

所以圣人(得道者)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高,

功成而不居功自傲,

他不愿意被人赞美。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现贤也。

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 第77卷

词句注释:

[1]抑:压低。

[2]人之道:大自然的法则。

3]不恃:不自恃功高。

[4]见贤:被赞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高了压低它,低了抬高它。抑,往下压,压低。之,代词,分别代指“高者”“下者”。下,低。举,向上抬,抬高。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富余的就削减它,不足的就补充它。有余者,有富余的,有多余的,指超过适中标准的。损,削减。之,分别代指“有余者”“不足者”。不足者,不充足的,不够的,指达不到适中标准的。补,补充。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是削减富余的来补充不足的。本句是判断句。而,连词,相当于“来”。

赏析:

这一章老子以“天之道”和“人之道”作对比,突出“天之道”的博大和“人之道”的渺小,进而主张“人之道”要效仿“天之道”。“天之道”的特点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在讲“天之道”时,老子使用的是比喻的手法,老子将“天之道”比喻成张开的弓箭,张开的弓箭是为了射捕猎物,要随着猎物的位置的移动而改变,高了压低它,低了抬高它。有余的就减少,不足的加以补足。

所以“天之道”就是减少有余而补充不足。老子在讲完“天之道”后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很自然地引出了“人之道”。“人之道”和“天之道”恰好相反,“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反对这种人间法则,认为他只会造成天下的贫富不均和权利的不平等,古人云: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不均等是一切祸乱产生的根源,大自然的法则是追求平等,所以它能长存;而人间的法则是不平等,所以人心才会不安,才会有动乱的发生。

《道德经》简介:

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  或陈国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天之道原文及翻译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

天道不就象拉弓射箭吗?目标高了,就把它压低一点,目标低了,就把它抬高一点。弓弦过满,就把它减少一点,弓弦不够满,就把它拉满一些。

天之道就是这样,把多余的拿来补不足的。而人之道刚刚好相反,减少不足的来增加那有余的。

谁能把有余的拿出来以奉天下呢?那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如此。

所以圣人为老百姓做了好事并不骄矜,立下功勋也不居功,他永远也不表现自己有多大的能力。

赏析 :此章通过对比,指出自然规律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世则与之相反,进而赞美了有道者不同于世俗的行为。

天之道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天之道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料均为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交流使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ast-sy.com/eafcfBj0GDARYUgA.html

标签:天之有余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34378
  • 积分0
  • 金币0

Copyright © 2022 四叶百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ZFCMS 1.1.2

页面耗时0.0323秒, 内存占用1.74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粤ICP备21035477号